- 秦丽娜;
目的构建明胶—壳聚糖复合神经营养素3神经支架材料,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混合明胶、壳聚糖溶液后加入微量神经营养素3,将混浊液注模成型后冷淋干燥制备明胶—壳聚糖复合神经营养素3神经支架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材料形态,液体代替法测算孔隙率。提取明胶—壳聚糖复合神经营养素3神经支架材料浸提液,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对全反式维甲酸预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并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诱导分化前后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明胶—壳聚糖复合神经营养素3神经支架材料内径为(267.0±13.8)μm,孔隙率为90.0%。神经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下形态向神经元样细胞改变,并初步表现出神经元间突触连接的结构,且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初步具备神经元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论成功构建了明胶—壳聚糖复合神经营养素3神经支架材料,其与神经干细胞之间的生物相容性良好。
2015年07期 v.55;No.937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永刚;高亦深;孙明阳;佟小光;
目的观察15具人尸的枕动脉解剖特点,探讨以枕动脉作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的桥血管时,如何安全准确获取该血管。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开颅显微解剖15例尸头共30侧枕动脉,观察枕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邻近结构,并测量枕动脉各段的直径、椎动脉V3的直径、可移植段的长度以及与周围临近结构的距离。结果枕动脉一般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源于颈外动脉后壁或外壁,与颈外动脉平行、沿二腹肌后腹向上,然后转向二腹肌后腹深面,内侧紧邻颈内静脉,行于寰椎横突前上方,接近乳突尖或二腹肌沟转向内侧走行,途中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深面(4侧经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深面及头最长肌浅面),在上项线下方的头半棘肌后面继续向内侧行走,经过斜方肌、头半棘肌的上方附着点,在此穿过斜方肌的附着点至上项线,与枕大神经相伴,继续在头皮浅筋膜内上行,并分出一个或两个终末支,远端分布于头皮。枕动脉起点直径为(2.3±0.3)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至越过上项线处的长度为(93.2±2.6)mm,平行于寰椎横突上缘处的外径为(1.9±0.4)mm,越过上项线处的外径为(1.8±0.3)mm。椎动脉V3段中点的直径为(3.2±1.4)mm,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1.4±0.9)mm,枕下段距离上项线最远距离为(23.7±1.2)mm。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搭桥术术中以枕外隆突外侧25 mm、上项线下方30 mm以内、乳突、寰椎横突为标志,能安全准确获取枕动脉。
2015年07期 v.55;No.937 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熊永福;闫再华;杨召;李敬东;
目的构建稳定高表达CYP2E1基因的肝癌HepG2细胞系。方法通过NCBI查询CYP2E1的编码序列,设计并构建表达质粒p LV(Exp)-Puro-CMVm-CYP2E1,用载体对应的慢病毒包装质粒(p MDLg/pRRE、pRSVREV和p MD2.G)共同转染293T细胞。利用携带CYP2E1基因的慢病毒(Lenti-CYP2E1-e GFP-Puro)感染HepG2细胞系,采用嘌呤霉素抗性筛选方法构建高表达CYP2E1肝癌HepG2细胞系。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检测转染情况,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G2、空载及转染CYP2E1基因的HepG2细胞系中CYP2E1 mRNA和蛋白。结果 HepG2细胞系均成功转染CYP2E1基因。HepG2、空载及转染CYP2E1基因的HepG2细胞系中CYP2E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6、1.06±0.05、7.42±0.07,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2、0.29±0.01、1.61±0.08,转染CYP2E1基因的HepG2细胞系与前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成功构建了稳定高表达CYP2E1基因的肝癌HepG2细胞系。
2015年07期 v.55;No.937 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金有;王艳;刘静;俞航;洪洋;
目的观察植入V形支架并已经扩张稳定的人体降主动脉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探讨支架植入的多少与远端支架处出现血管再狭窄的关系。方法获取1例动脉瘤患者覆膜V形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增强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应用逆向工程方法三维重构主动脉血管和V形血管支架,在设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基础上,应用ANSYS模拟软件经多次迭代计算,获得血管壁面切应力、壁面振荡切应力和支架横截面血流速度矢量等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由近及远,支架处的壁面切应力最大值逐渐降低,分别为3.56、3.26和2.48 Pa,而壁面振荡剪切指数平均值则相反,分别为0.002 140、0.005 677和0.010 852。在心动收缩峰值期(0.08 s),3个支架横截面处的血流速度均较大,方向多变并对支架有较大冲击,而在心动收缩末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减缓,但与支架相接触处血流速度仍较高,并在舒张期出现明显的涡流。结论支架植入越多,降主动脉远端处支架的壁面切应力值越低,壁面振荡剪切指数值越高,且支架横截面的血流速度矢量越复杂,出现血管再狭窄的概率越大。
2015年07期 v.55;No.937 1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伟;王广发;胡系伟;
目的观察局部给予5-羟色胺(5-HT)对大鼠舌下神经核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8只成年雄性SD大鼠,置入微透析导管于其舌下神经核,通过微透析导管向舌下神经核泵入新鲜人工脑脊液(ACSF)、新鲜5-HT溶液,监测未给药、泵入新鲜ACSF、泵入新鲜5-HT溶液时的颏舌肌肌电,利用区间测量方法计算颏舌肌肌电面积。结果未给药、泵入ACSF、泵入5-HT时大鼠的颏舌肌肌电的面积分别为(0.811±0.122)、(0.859±0.121)、(1.247±0.122)m V·s,前两者比较,P=0.081;前两者与后者比较,P=0.003、0.005。结论 5-HT可以提高舌下神经核的兴奋性。
2015年07期 v.55;No.937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丁红;黄维义;沈桂冬;
目的观察姜黄素(CMN)对人脐静脉血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以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吸收Dil-ac-LDL和FITC-UAE-1情况并同时进行CD133免疫荧光鉴定EPCs。将EPCs分为0、5、10、15μmol/L CMN组,分别以终浓度为0、5、10、15μmol/L CMN的培养基孵育24 h,检测各组HO-1蛋白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将EPCs分为单纯组、CMN组、CMN+ATRA组,分别在单纯培养基、加15μmol/L CMN的培养基、加15μmol/L CMN+1μmol/L ATRA的培养基中孵育24 h,检测各组HO-1蛋白表达。结果从脐静脉血分离出来的单核细胞培养3~4 d开始贴壁,7 d后有一定方向性,呈簇状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133表面标记阳性率及Di I-ac LDL和FITC-UEA-1双染色阳性率均>90%。随CMN浓度升高,EPCs的HO-1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均<0.05),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P均<0.05),细胞培养液中LDH活力则无明显改变(P均>0.05)。与单纯组比较,CMN组、CMN+ATRA组HO-1蛋白表达量增加(P均<0.05),且后两组比较,P<0.05。结论 CMN可诱导人脐静脉血来源EPCs高表达HO-1蛋白,这可能与Nrf2/ARE信号途径有关。
2015年07期 v.55;No.937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小娟;布娟;
目的分析我国一马凡综合征(MFS)家系的临床特征并确定其FBN-1基因突变位点。方法一个4代MFS家系共36人,发病13例。对全部家系成员行眼部及骨骼系统检查,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根部直径,采集部分患者及亲属共14例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FBN-1基因,用ABI Prism310基因分析仪对FBN-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内含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发病的13例患者眼部表现为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伴有双侧晶状体半脱位及高度近视;具MFS面部及骨骼表现,包括关节松弛、细长指趾、漏斗胸或鸡胸、脊柱侧凸等;其中2例患者存在主动脉根部扩张,1例患者存在主动脉瘤同时存在主动脉瓣狭窄及闭合不全。2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MFS患者FBN-1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基因突变,突变核苷酸序列为c DNA中腺嘌呤被鸟嘌呤取代(640A→G),编码的氨基酸由甘氨酸改变为丝氨酸(p.G214S),而在家系健康成员中未发现该种突变。结论该家系发病的13例患者临床特征中眼部症状最常见为近视,具有MFS常见面部及骨骼表现,心血管系统异常少见。该家系MFS患者FBN-1基因突变位点为G214S(640 A→G)。
2015年07期 v.55;No.93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凯;蒋国民;田丰;李绍钦;贾中芝;恽文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老年患者经皮腔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5例老年高血压合并ARAS患者,采用经皮腔内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降压药物种类、肾功能变化情况以及肾动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共51支肾动脉均成功完成经皮腔内治疗。术后5 d,患者收缩压为(157.78±12.36)mm Hg、舒张压为(94.87±6.12)mm Hg,血肌酐为(161.15±11.37)μmol/L,舒张压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145.64±11.57)mm Hg、(77.42±7.63)mm Hg、(159.18±13.45)μmol/L,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术前比较,P均<0.05;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142.36±9.79)mm Hg、(74.97±8.82)mm Hg、(160.86±9.73)μmol/L,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术前比较,P均<0.05。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种类术前为(2.96±1.07)种,术后为(1.80±0.23)种,两者比较,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因出现肾动脉支架再狭窄再次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结论经皮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ARAS效果好且安全。
2015年07期 v.55;No.93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艳;宋晨;李曼;赵金波;孙利敏;
目的比较埃可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接受EGFR-TKIS靶向治疗,其中接受埃可替尼治疗43例(埃可替尼组),接受厄洛替尼治疗41例(厄洛替尼组)。埃可替尼组口服埃可替尼125 mg,3次/d;厄洛替尼组口服厄洛替尼150 mg,1次/d,两组均治疗4周(第1次复查时)后评价疗效,并按临床特征如性别、吸烟状态、病理类型、是否曾化疗各亚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埃可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95%CI:2.35~9.65),厄洛替尼组中位PFS为4.0个月(95%CI:1.65~6.35),两组比较,P>0.05。埃可替尼组、厄洛替尼组有效率分别为27.9%、19.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8%、48.8%,两组比较,P均>0.05。性别、吸烟状态、病理类型、是否曾化疗各亚群中位PF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埃可替尼组、厄洛替尼组发生Ⅲ级以上腹泻分别为1、3例,间质性肺疾患分别为0、1例,Ⅱ级肝功能损伤分别为0、2例,Ⅰ级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埃可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当,厄洛替尼在腹泻、肝功能损伤和间质性肺疾患发生率上高于埃可替尼,但只有埃可替尼组患者发生了骨髓抑制。
2015年07期 v.55;No.93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崔超;张军;李淼;石锦军;吴万鹏;谷俊东;
目的观察支气管灌洗液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支气管灌洗液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用于NSCLC诊断的相关研究。采用STATA11.0统计软件对诊断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ROC曲线下面积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支气管灌洗液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诊断NSCLC的敏感性为0.61(95%CI:0.57~0.65),特异性为0.81(95%CI:0.78~0.85),阳性似然比为5.71(95%CI:2.56~12.73)、阴性似然比为0.47(95%CI:0.40~0.57)、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5%CI:0.68~0.76)。结论支气管灌洗液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NSCLC微创诊断方法。
2015年07期 v.55;No.93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卓星;程越;杨海劲;田丹;黄国庆;
目的观察洛铂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择初治的58例ⅢB~Ⅳ期NSCLC患者,已采用4个周期含洛铂方案化疗后病情部分缓解或稳定,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予最佳支持关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洛铂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3个周期,最多5个周期。两组治疗至病情进展。从维持治疗开始,每周记录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生活质量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PFS分别为6.2、2.9个月,好转率分别为63.3%、42.9%,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铂维持治疗晚期NSCLC能够延长患者的PFS,提高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2015年07期 v.55;No.93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慧;吴玉芬;黄勇;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2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其中发生脑转移者78例,未发生脑转移者194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发生脑转移与未发生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发生脑转移者的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行为状态ECOG评分、病理类型、癌性淋巴管炎、胸膜牵拉、T分期、N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3%、63.8%、17.7%。从发现脑转移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为5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2.1%、12.8%。结论年龄≤60岁、腺癌、N2~N3期、T4期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55;No.937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赵梦雅;段美丽;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后。方法 60例肺炎患者,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A组)及非鲍曼不动杆菌感染(B组)的患者各30例,同时将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分为存活组(A1组)及死亡组(A2组)。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A2组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呼吸机应用时间、住ICU时间、是否昏迷、是否应用激素、是否留置胃管、是否留置深静脉置管、WBC、ALT、Cr、ALB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ICU时间、是否昏迷及留置胃管比较,P均<0.05。A1组与A2组APACHEⅡ评分、是否留置深静脉置管、白细胞计数及ALT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呼吸机应用时间、住ICU时间、昏迷及留置胃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易感因素,APACHEⅡ评分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55;No.937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贾海燕;李丕宝;孙先义;
目的比较3种抗菌药物联用方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致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39例多重耐药Ab致肺部感染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A、B、C组各13例,其中A组予美罗培南联合异帕米星治疗,B组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C组予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观察各组治疗14 d后疗效,检测各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记录患者转出ICU时死亡例数。结果A、B、C组治疗14 d后有效分别为7、11、12例,A组与B、C组比较,P均<0.05。A、B、C组转出ICU时死亡分别为5、6、10例,两两比较,P<0.05或0.01。与C组比较,A、B组WBC、PCT、SAA、hs-CRP水平高(P<0.05或0.01);与B组比较,A组WBC、PCT、SAA、hs-CRP水平高(P<0.05或0.01)。结论相对于美罗培南联合异帕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多重耐药Ab致肺部感染疗效更佳,且病死率低。
2015年07期 v.55;No.937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甘莉娟;张元珍;林莉;宋婕萍;
目的观察孕中期血清学、超声检查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8 165例单胎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或)游离雌三醇浓度,利用随机配载软件计算胎儿21-三体、18-三体和神经管畸形风险值;采用系统超声检查孕中期的10 727例孕妇。血清学提示高风险胎儿者及系统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结构异常者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核型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查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0%(69/1 708)。超声检查对各种先天结构异常检出率为2.2%(236/10 727),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8.8%(49/170)。超声检查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高于血清学检查(P<0.01)。血清学或超声检查之一异常并接受羊膜腔穿刺者1 819例,其中异常核型者103例,阳性率为5.7%。血清学、超声检查均异常者59例,其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5.4%(15/59),高于单一血清学检查(P<0.01),但与单一超声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中期血清学检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假阳性率高,超声检查胎儿染色体检出率高于血清学检查。以血清学检查为基础,联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准确率。
2015年07期 v.55;No.93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常鹏;张洪义;肖梅;孔亚林;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仅行TACE。观察两组疗效,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记录中位生存时间及6、12、18、24个月累计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81.3%,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分别为(399.13±430.214)、(235.31±308.047)U/L,对照组分别为(491.90±439.203)、(609.81±420.135)U/L,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P均<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对照组为7个月。观察组、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9%、50%,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8%、0,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0,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0、0,两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比较,P均<0.05。结论与单行TACE比较,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疗效较好,且术后患者生存率高。
2015年07期 v.55;No.93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汤玮;赵强;张鹏;李连欣;周东生;
目的观察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Sureshot导航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 27例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中采用Sureshot导航系统进行远端锁钉,依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7例均在Sureshot导航系统下完成远端锁钉,均是一次性钻孔,锁钉成功率达100%。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5~11个月、平均6.5个月,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断钉、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治疗后,优19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应用Sureshot导航系统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2015年07期 v.55;No.93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欣;顾振芳;张中斌;张起东;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发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03例,采用腰椎CT观察椎间盘真空现象的发生,其中发生真空现象者44例(观察组),未发生真空现象者5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Modic改变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2±1.3)、(6.8±1.8)分,Modic改变分别为24、59例;Pfirrmann分级Ⅲ级分别为0、9例;Pfirrmann分级Ⅳ级分别为19、29例;Pfirrmann分级Ⅴ级分别为25、21例,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椎间盘真空现象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能与椎间盘退变及终板退变有关。
2015年07期 v.55;No.937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会菊;李晓阳;胡文俭;史利红;张宝荣;
目的观察肾癌患者肿瘤螺旋CT图像特征与病理征象的关系。方法 136例肾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检查,并将其CT图像特征与病理征象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病理征象中假包膜是否完整、瘤内是否出血坏死与螺旋CT图像特征中瘤体是否>3 cm、有无中心坏死不强化区、有无瘤周围环状低密度影、皮髓期肿瘤密度是否大于肾实质有关,病理征象中细胞核的分级与螺旋CT图像特征中瘤体是否>3 cm、有无中心坏死不强化区、有无瘤周围环状低密度影有关(P均<0.05)。结论肾癌患者肿瘤螺旋CT图像特征中瘤体是否>3 cm、有无中心坏死不强化区、有无瘤周围环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征象中是否有假包膜、肿瘤内有无出血坏死、细胞核分级的高低关系密切。
2015年07期 v.55;No.93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曾明星;于立新;叶俊生;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泌尿系统感染(UTI)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特点。方法 80例肾移植术后UTI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低龄组(22~40岁)和高龄组(41~69岁),对两组性别、年龄、发生UTI次数、尿液微生物检查、透析类型、血清肌酐、免疫诱导、免疫抑制、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无糖尿病史、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移植肾失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80例肾移植术后UTI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女性患者UTI发病率较男性高(P<0.05);其中75.0%(60/80)患者出现至少2次UTI;45.0%(36/80)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32.5%(26/80)患者无任何症状;尿液微生物检查发现39例份尿标本细菌阳性,大肠埃希菌占41.0%(16/39),30.0%(24/80)患者尿液中未找到任何致病菌。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术后UTI的发生率为70.0%(56/80)。肾移植术后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前列腺增生、5例移植肾结石患者均发生UTI。高龄组(66.3%,53/80)UTI患者的发生率高于低龄组(33.8%,27/80),且有糖尿病史、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率、移植肾失功发生率均高于低龄组(P均<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术后输尿管膀胱反流、前列腺增生、移植肾结石及术前长时间血液透析等都是肾移植患者发生UTI的高危因素,且肾移植患者UTI具有高发性、反复发作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性、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等特点。高龄组肾移植UTI患者合并糖尿病易增加慢性移植肾肾病以及移植肾失功发生的风险。
2015年07期 v.55;No.93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军伟;马向红;崔利军;李昭;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128例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根据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根据术后PR间期分为PR间期延长(PPR)组和PR间期正常(NPR)组。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性别,年龄,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衰,是否使用肺静脉电隔离,房颤类型及持续时间,PR间期,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NPR组与PPR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43.6±24.3)个月,53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复发率为41.4%。与非复发组相比,复发组高血压、糖尿病、PPR患者偏多,LAD大,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高,PR间期长(P<0.05或0.01)。PPR组、NPR组房颤复发率分别为59.5%(25/42)、32.6%(28/86),两组比较,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间期延长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79,95%CI:1.262~6.566,P=0.012)。结论 PR间期延长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55;No.937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桐梅;韩梅;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维替泊芬光化学疗法(PDT)治疗后内层与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将21例行PDT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作为患者组,另选2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分别测量对照组与患者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12周内层和外层中心凹处(1 mm)、旁中心凹(3 mm)、中心凹周(5 mm)3个部位视网膜厚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后4、12周内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6.29±21.03)、(98.77±14.84)μm,与治疗前[(121.81±24.66)μm]比较,P均<0.05;旁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26.71±16.34)、(118.15±12.50)μm,与治疗前[(138.67±20.24)μm]比较,P均<0.05。患者组治疗后1、4、12周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09.81±34.99)、(205.71±41.11)、(176.91±34.01)μm,与治疗前[(240.71±57.63)μm]比较,P均<0.05;治疗后12周旁中心凹厚度为(189.33±33.12)μm,与治疗前[(211.10±28.97)μm]比较,P<0.05。患者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内层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特发性CNV患者PDT治疗后视网膜厚度减少,内层和外层视网膜水肿减轻,黄斑中心凹处和旁中心凹厚度改变明显,中心凹周改变不大。
2015年07期 v.55;No.93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海涛;蒋荷娟;高红莲;贾淑平;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价慢性肾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意义。方法左心室肥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5例(CKD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例(HT组),健康体检者30例(NC组),常规测量射血分数,利用VVI测量二尖瓣环长轴上的平均峰值收缩速度(Sm),并进行比较。结果NC组、HT组、CKD组射血分数分别为67.36%±4.98%、65.28%±5.19%、64.35%±5.2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质量指数分别为(86.3±5.8)、(130.8±6.6)、(131.2±6.2)g/m2,NC组与CKD组、HT组比较,P均<0.05;Sm分别为(5.62±1.29)、(4.91±1.18)、4.23±1.01)cm/s,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用VVI测量Sm较射血分数能更敏感地发现慢性肾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减退,且慢性肾脏病患者功能降低更明显。
2015年07期 v.55;No.937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俊;帅存勇;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146例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合并基础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直径、治疗方式、AFP水平及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史、肝外转移患者1、2、5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肿瘤直径、治疗方式、AFP水平和肝外转移情况的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治疗(RR=1.41,95%CI:1.01~1.97)和保守治疗(RR=3.32,95%CI:1.92~5.76)(均相较于手术治疗),以及伴肝外转移(RR=1.93,95%CI:1.08~3.45)为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外转移、非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风险增加。
2015年07期 v.55;No.937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龙格;马忠旭;马林;
目的观察轻中度干眼症患者双通道技术检测获取的视觉质量参数变化,探讨其视觉质量是否受影响。方法选择轻度干眼症患者31例(轻度组)和中度干眼症患者25例(中度组),并将正常人(24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OQAS-Ⅱ系统检测3组受试者自然状态下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OSI)视觉质量参数,同时检测3组受试者在15 s不眨眼过程中的OSI动态变化,获取此动态过程OSI均值及标准差(SD-OSI)。比较3组MTF cut off、SR、OSI、OSI均值和SD-OSI,并分析各组OSI与MTF cut off、SR、年龄的相关性,OSI均值与年龄、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的相关性。结果中度组MTF cut off、SR较轻度组、对照组低(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OSI、OSI均值、SD-OSI较对照组高,且中度组OSI均值、SD-OSI较轻度组高(P均<0.05)。3组OSI与MTF cut off、SR均呈负相关,对照组的OSI、OSI均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在轻度组、中度组无相关性。3组OSI均值与BUT及SchirmerⅠ均无相关性。结论双通道技术检测发现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发生变化,其视觉质量受到影响,且中度较轻度干眼症更明显。
2015年07期 v.55;No.93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伟;管峦;殷海涛;周冲;任洪荣;
目的观察放疗与低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8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放疗与低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治疗组(实验组)、单纯放疗组(对照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式,剂量为1.8~2.0 Gy/次,5次/周,总剂量56~60 Gy/6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奈达铂20 mg/m2,每周1次,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2.5%,两组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Ⅰ~Ⅱ度为主,其中实验组Ⅲ度以上骨髓抑制出现11例、对照组5例,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5%,2年生存率分别为45%、2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放疗与低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治疗老年食管癌近期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低。
2015年07期 v.55;No.93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群;林文华;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咯雷组,各1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首次负荷剂量180 mg,然后以90 mg、2次/d维持剂量1 a,PCI前可再应用90 mg;氯吡格雷组中已服用者不给予负荷剂量,初次服用者给予300 mg负荷剂量,然后以75 mg、1次/d维持剂量1 a,PCI前可再应用300 mg。对两组治疗7 d、1个月时心因性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例数及治疗7 d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替格瑞洛组治疗7 d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时,替格瑞洛组发生心因性死亡5例、心肌梗死5例、顽固性心绞痛11例,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2、14、22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氯吡咯雷,而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5年07期 v.55;No.937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柳兴军;王雷波;陈子祥;
目的观察依据有创颅内压监测实施降颅压治疗的重型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方法 103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在入院后48 h内进行脑室置管有创颅内压监测,控制颅内压维持在20 mm Hg以下;B组依据症状降颅内压。比较两组14天、6个月的病死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14天病死率分别为21.5%、25%,6个月累计病死率分别为39.2%、42.3%,住院时间分别为(37.2±8.9)、(39.1±8.4)d,ICU治疗时间分别为(10.0±3.7)、(8.8±3.5)d,6个月时GO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分别为10、10例,两组比较,P均>0.05。A组颅内压监测脑室置管相关并发症中发生感染、导管移位、导管脱出、脑出血各1例。A、B组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据有创颅内压监测实施降颅压治疗并不改善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
2015年07期 v.55;No.937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洁;李嘉;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检索2014年5月之前在Pub Med、Springer Link、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及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文献,选取关于益生菌制剂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 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计量单位相同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8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NAFLD患者共543。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制剂能明显降低NAFLD患者的ALT(WMD=17.74,95%CI:12.23~23.14,P<0.000 01)、AST(WMD=9.01,95%CI:8.13~9.89,P<0.000 01)、GGT(WMD=16.48,95%CI:1.91~31.05,P=0.03)、CHO(WMD=0.24,95%CI:0.16~0.31,P<0.000 01)和TG(WMD=0.29,95%CI:0.13~0.45,P=0.000 4)水平,不能改善BMI(WMD=0.04,95%CI:-0.48~0.57,P=0.87)。结论益生菌制剂可降低NAFLD患者ALT、AST、GGT、CHO和TG水平,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但对患者的BMI无改善作用。
2015年07期 v.55;No.937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翔;周云;刘凌;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后体外盆腔放疗联合阴道腔内放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已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宫颈癌患者100例,按术后化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盆腔放疗,观察组采用体外盆腔放疗+阴道腔内放疗。观察两组1年无瘤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及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阴道残端局部复发、盆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肺转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39/50)、65.3%(32/50),两组比较,P>0.05;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33/50)、44.9%(22/5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出现放射性直肠炎6例,放射性膀胱炎3例,阴道残端局部复发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6例,骨转移2例,肺转移1例;对照组分别为5、3、15、11、3、0例,两组阴道残端局部复发比较,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体外盆腔放疗联合阴道腔内放疗的应用效果较好,3年无瘤生存率高,且可有效减少阴道残端局部复发。
2015年07期 v.55;No.937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雪珍;徐晓军;任小宁;王国礼;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 4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ABO同型输注机采血小板,且均在30 min内输注完毕。按照输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分为A组(血小板计数<10×109/L)、B组[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对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1例白血病患者共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126例次,输注后有效率均达到80%。A、B组分别预防性输注66、60例次,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29±2.02)×109/L、(13.07±2.95)×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71±11.37)×109/L、(28.12±11.72)×109/L,输注后24 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分别为(12.54±8.94)×109/L、(13.38±10.16)×109/L,有效率分别为80.3%、80.0%,两组输注后24 h CCI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提高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能够有效预防出血;以10×109/L作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阈值安全有效。
2015年07期 v.55;No.937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秀;刘洪涛;
目的观察术前静注小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全身麻醉下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各29例,分别于麻醉前30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06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生理盐水1 m L,并于给药前、给药后30 min、术后1 h、术后24 h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MMSE评分。结果与同组给药前比较,术后1 h各组MMSE评分均下降(P均<0.05),术后24 h恢复,各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静注0.01、0.02 mg/kg的盐酸戊乙奎醚不会加重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
2015年07期 v.55;No.937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