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鑫宇;吴小荣;贾博深;沙建军;陈勇辉;黄吉炜;张进;刘东明;黄翼然;
目的观察下调肾癌786-O细胞中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基因的表达对肾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FoxM1的干扰序列和短发夹RNA(shRNA)构建shFoxM1质粒。将786-O细胞分为shFoxM1组与对照组,分别转染shFoxM1、scramble质粒48 h。分别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FoxM1 mRNA及蛋白,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1周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MTT法检测细胞培养0、24、48、72 h时的细胞吸光度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FoxM1组FoxM1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吸光度值降底,G1期细胞比例增加而G2、S期减少,早期凋亡率增加,迁移、侵袭的穿膜细胞减少,P均<0.05。结论下调FoxM1基因表达,可抑制肾癌786-O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使细胞阻滞于G1期,促进细胞的早期凋亡。
2015年30期 v.55;No.96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剑;吴雄志;
目的观察褐藻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MCF-7、MDA-MB-231细胞(观察A组、B组)分别加入100、200μg/m L褐藻多糖2 m L,对照A组、B组均加入等体积的DMEM培养基2 m L。用台盼蓝染色实验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aspase-8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Erk表达。结果随着褐藻多糖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观察A组、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均<0.05);观察A组、B组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及G2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凋亡率增高,褐藻多糖浓度高者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A组、B组细胞Caspase-8表达升高、p-Erk表达下降,褐藻多糖浓度高者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褐藻多糖可抑制MCF-7、MDA-MB-23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促进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Caspase-8表达、下调p-Erk表达水平实现。
2015年30期 v.55;No.96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颖;于英君;刘国良;齐彦;李红影;孙力;
目的观察猴头多糖对小鼠皮下移植肉瘤的抑制作用,并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腋下皮下注射S180肉瘤细胞,制作肿瘤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各10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予猴头多糖25、50、100 mg/kg灌胃,1次/d,共干预10 d;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2 m L/d灌胃,连续10 d;环磷酰胺组予环磷酰胺40 mg/kg腹腔注射,1次/d,共干预5d。于第10天处死各组小鼠,计算抑瘤率,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环磷酰胺组抑瘤率分别为36.36%、57.57%、43.93%、74.24%,环磷酰胺组抑瘤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中剂量组抑瘤率高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P均<0.05;凋亡细胞数及Caspase-3蛋白表达为环磷酰胺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P均<0.05。结论猴头多糖可抑制小鼠皮下移植肉瘤的生长,以50 mg/kg剂量作用最佳;该作用与其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2015年30期 v.55;No.96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丹宇;张维维;刘国炳;邓欢;梁卫江;
目的观察卵巢癌(OC)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联合酶消化分离并提纯OC组织中的TILs和OC细胞,以IL-2体外诱导活化扩增TILs。活化前及活化第14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Ls免疫表型(CD+3、CD+4、CD+8、CD+4/CD+8);活化前及活化第3、7、14天,采用MTT法检测TILs对自体OC细胞、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杀伤活力;收集经活化第14天TILs作用前后的OC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肿瘤分子标志物CA-125、CA-1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与活化前比较,活化第14天TILs中CD+3、CD+4、CD+8细胞比例增加,CD+4/CD+8细胞比值降低;随着活化时间延长,TILs对三种靶细胞的杀伤率增高(P均<0.05),且对OC细胞的杀伤率高于其余2种细胞(P均<0.05);与处理前相比较,活化第14天TILs作用的OC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A-125、VEGF、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卵巢癌患者的TILs具有抗肿瘤活性,低浓度IL-2可增强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瘤活性。
2015年30期 v.55;No.96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平平;李文静;常芬;赵静;井庆川;
目的分离、扩增干细胞抗原1(Sca-1)阳性心脏内源性干细胞,并观察其标记物情况。方法取C57BL/6小鼠心肌组织,用磁珠分选法分离Sca-1阳性内源性心脏干细胞,并对其传代扩增。观察初分离及传代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初分离及扩增后(第5代)Sca-1阳性心脏干细胞阳性率,以RT-PCR法检测Sca-1阳性及阴性心脏干细胞肌球蛋白重链6(MYH6)、肌钙蛋白T(c Tn T)、心肌转录因子4(GATA4)标记物的表达。结果初分离的Sca-1阳性心脏干细胞为圆形,比血细胞小;传代后细胞呈现星形,伸出较长的伪足,第5代后形状差异不大。原代、第5代心肌细胞Sca-1阳性心脏干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1.0%±10.4%、90.0%±5.0%,P>0.05;Sca-1阳性心脏干细胞MYH6、c Tn T、GATA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0±0.21、0.72±0.04、0.72±0.05,阴性心脏干细胞分别为0.20±0.02、0.86±0.06、0.71±0.05,两者MYH6、c Tn T比较,P均<0.05。结论成功分离出Sca-1阳性心脏干细胞,且传代稳定、纯度较高,高表达MYH6。
2015年30期 v.55;No.96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涂洋;陈光亮;曹珊;陈晓翔;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唾液酸转移酶(ST8SI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SLE患者(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24例,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ST8SIA1~6 mRNA;对有统计学意义的ST8SIA m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血浆中靶向其3'非翻译区(3'UTR)的miRNA。结果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均无ST8SIA2、ST8SIA3、ST8SIA5 mRNA表达;观察组ST8SIA1、4、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4±0.229、13.780±1.669、2.238±0.387,对照组分别为1.129±0.106、1.087±0.089、0.550±0.054;两组ST8SIA4、6 mRNA比较,P均<0.05。靶向调节ST8SIA4 mRNA的miRNA表达下降12条、升高1条,靶向调节ST8SIA6 mRNA的miRNA表达下降、升高各4条。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T8SIA4、ST8SIA6 mRNA表达升高,与对其进行靶向调控的miRNA表达异常有关。
2015年30期 v.55;No.96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晓;张曼;王实;佟浩;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肠肽、肥胖抑制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108例ACS患者(A组)、30例健康体检者(B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浆脑肠肽、肥胖抑制素的水平,并分析其与ACS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A组BMI、LDL、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P均<0.05),血糖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血浆脑肠肽水平降低、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P均<0.05),血浆脑肠肽/肥胖抑制素比值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血浆脑肠肽水平与BMI、IMT、LDL呈负相关(r分别为-0.17、-0.31、-0.22,P均<0.05);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与IMT、LDL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0.24,P均<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脑肠肽水平降低、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
2015年30期 v.55;No.960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于婧;王凤琴;姚文娟;张伟强;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Bcl-2、survivin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份结直肠癌组织(癌症组)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对照组)、38例份腺瘤组织(腺瘤组)中的PDK1、Bcl-2、survivin蛋白,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癌症组PDK1、Bcl-2、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腺瘤组和对照组,P均<0.05。PDK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与结直肠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因素无关(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DK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两两互为正相关(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DK1、Bcl-2、survivin呈高表达,三者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2015年30期 v.55;No.96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玲燕;邓喆;黎阳;黄冰;覃韬;黄英明;彭丹晖;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芬太尼镇痛干预时的血药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90例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胸部(A组)、上腹部(B组)、下腹部(C组)各30例。患者术中采用芬太尼静脉注射全身麻醉,根据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药代动力学模拟软件拟合围麻醉期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测算术后需镇痛时的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结果需要镇痛时A、B、C三组芬太尼的拟合血药浓度值分别为(0.97±0.20)、(0.86±0.21)、(0.75±0.19)ng/m L,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0~1.04、0.78~0.94、0.68~0.82 ng/m L。血药浓度C组<B组<A组,P均<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芬太尼镇痛时血药浓度存在差异,应个体化、按需进行术后镇痛。
2015年30期 v.55;No.960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涛;顾志恺;周非;施金龙;黄庆锋;杨柳;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拟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205例,其中神经内镜下手术116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手术89例(显微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肿瘤全切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7.6±23.54)、(68.7±29.31)min,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9.48%、19.1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3±1.98)、(7.43±1.28)d,P均<0.05;两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疗效相当,但神经内镜手术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时间短。
2015年30期 v.55;No.960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姜宁;
目的比较胸下段食管癌经左胸、右胸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胸下段食管癌患者117例,其中经左胸手术65例(左胸组)、经右胸手术52例(右胸组),对比两组手术资料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与右胸组比较,左胸组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两组各部位清扫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年生存率比较,P均>0.05。结论经左胸、右胸入路手术治疗胸下段食管癌清扫部淋巴结效果相同,对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但经左胸手术较右胸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2015年30期 v.55;No.960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沈维敏;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GN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的影响。方法将68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GN方案和紫杉醇+顺铂化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血清CEA、CA125、Cyfra21-1。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57.58%、疾病控制率为84.85%,对照组分别为34.29%、74.28%,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均>0.05;治疗后半年,两组血清CEA、CA125、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GN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5年30期 v.55;No.960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玉;徐珊珊;刘建国;
目的总结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剖腹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3例患者均为第一胎剖宫产术后6~36个月出现手术瘢痕或邻近瘢痕处疼痛,触诊可及质韧、活动度差、边界不清的肿块,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均行腹壁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药物或孕三烯酮口服,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明显,主要靠病理检查确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2015年30期 v.55;No.960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平乐;孙彬彬;
目的观察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感染情况,分析其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10的关系。方法选择宫颈病变患者108例,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实验检测hr-HPV DN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10,分析hr-HPV DNA负荷量与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结果 108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r-HPV DNA的阳性率为68.5%;HPV 16、18、33、58、52分别占32.4%、25.9%、16.7%、2.8%、0.9%,单一型感染占86.4%、复合型感染占13.6%。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r-HPV DNA负荷量明显增加,血清IL-1β、IL-10增加而IL-2降低,P均<0.05;hr-HPV DNA负荷量与血清IL-1β、IL-10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593,P均<0.05),与血清IL-2呈负相关(r=-0.531,P<0.05)。结论宫颈病变患者hr-HPV感染率高,以HPV 16、18、33型为主;hr-HPV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病情程度及血清IL-1β、IL-2、IL-10水平有关。
2015年30期 v.55;No.960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孟钊;李洁明;谢芳;薛素华;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应用保妇康栓对产后HPV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 362例HPV阳性妊娠中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对照组184例,观察组应用保妇康治疗1个疗程(保妇康栓,每次1枚,每晚放置阴道深处,连用16 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方法治疗,比较两组产后42 d、3个月及1年宫颈HPV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产后42 d、3个月及1年宫颈HPV感染率分别为60.67%(108/178)、23.03%(41/178)、4.49%(8/178),对照组分别为76.09(140/184)、65.71%(92/184)、36.96%(68/184)。产后42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3个月及1年宫颈HPV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妊娠中晚期应用保妇康栓可降低产后HPV感染率。
2015年30期 v.55;No.960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学茹;张陈彦;孙东霞;张立新;刘慧;韩新宏;樊静;
目的分析妊娠中期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值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14例妊娠中期孕妇脐动脉血流S/D值,分析其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结果514例孕妇中脐动脉血流S/D值<3者257例、3~4者112例、4~5者91例、≥5者37例,脐动脉血流舒张末期缺失和反流(AREDV)17例。脐动脉血流S/D值4~5者羊水污染、羊水过少、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儿发生率均高于S/D值<3者(P均<0.05);AREDV者羊水过少、小于胎龄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明显高于动脉血流S/D值<3者(P均<0.05),胎死宫内发生率高于S/D值≥5者(P<0.05)。结论妊娠中期脐动脉S/D值≥4时,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明显增高。
2015年30期 v.55;No.960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展;魏静;张琳琳;常爱民;薛闪辉;王金铭;
目的观察足月胎膜早破(t PROM)患者胎盘、胎膜组织中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PDIA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t PROM患者30例(观察组)、正常足月产妇3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胎膜、胎盘组织中的PDIA3蛋白和mRNA。结果观察组胎盘、胎膜组织中PDIA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60.00%、50.00%,P均<0.05。观察组胎盘、胎膜组织中PDIA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25±0.180、1.440±0.053,对照组分别为0.958±0.418、1.024±0.049,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t PROM患者胎盘、胎膜组织中PDIA3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t PROM的发生、发展。
2015年30期 v.55;No.960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嫚丽;曹文芳;刘豫军;董雪珊;田淑新;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随访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方法 102例CH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分别在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规范化随访,对照组仅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随访率、病情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1年内随访率分别为94.1%、80.4%,病死率分别为2.1%、9.8%,P均<0.05。两组随访前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6月后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建立CHD随访系统可降低患儿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5年30期 v.55;No.960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秋红;
目的观察个体化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选择OSAHS患儿126例,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呼吸暂停通气不足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 O2)、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 O2)、睡眠中Sa O2<90%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结果治疗3个月后获得随访的116例均无白天嗜睡、张口呼吸、夜间憋醒等,其中无睡眠打鼾99例、打鼾减轻15例、仍有张口呼吸2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时AHI、TS90%降低而MSa O2、LSa O2升高(P均<0.01)。结论个体化治疗儿童OSAHS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氧相关指标。
2015年30期 v.55;No.960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娜;孙丰源;李佳;简天明;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相关免疫学指标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对TAO病情及状态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TAO患者49例(TAO组),其中TAO临床活动性评分(CAS)>4分(活动期)26例、CAS<4分(非活动期)23例,同时选择20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TRAb、TGAb、TPOAb,分析其与CAS、TAO眼部改变分级(NOSPECS)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O组活动期患者血清TRAb水平明显增高(P<0.05),非活动期患者血清TRA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TGAb、TPOAb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AO患者血清TRAb与CAS、NOSPECS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9、0.142,P均<0.05),血清TGAb与NOSPECS呈负相关(r=-0.260,P<0.05),血清Tpo Ab与CAS、NOSPECS无相关性(r分别为0.001、0.002,P均>0.05)。结论TAO患者血清TRAb水平升高,对评估TAO状态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2015年30期 v.55;No.960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
目的比较斜视矫正术中使用氯胺酮、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青少年斜视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K组和R组各30例。两组均行斜视矫正术,于术前行结膜下利多卡因局部阻滞,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K组采用氯胺酮2 mg/kg静脉滴注诱导,术中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0.2%氯胺酮2~3 mg/(kg·h)和1%丙泊酚10 mg/(kg·h);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其血药浓度1.8~2.4 ng/m L,咪达唑仑0.02 mg/kg、格拉司琼0.06 mg/kg静脉滴注。记录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麻醉过程中,K组发生呼吸抑制2例(6.67%)、体动反应4例(13.33%),R组发生呼吸抑制9例(30.00%)、体动反应0例;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K组共发生眼心反射6例(20.00%),其中Ⅰ级5例、Ⅱ级1例;R组共发生眼心反射14例(46.67%),其中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两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比较,P均<0.05。结论斜视矫正术中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者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使用氯胺酮麻醉者。
2015年30期 v.55;No.960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静;高晟;吴深涛;
目的观察补肾抗衰片治疗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二甲双胍、拜糖平治疗,观察组另口服补肾抗衰片6片/次、3次/d,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FBG、P2BG、HBA1c及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结论补肾抗衰片治疗肾虚痰瘀2型糖尿病可控制血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
2015年30期 v.55;No.960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庆燕;蒋春明;汤天凤;孙琤;张苗;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83例CK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的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54.2%、39.8%;单因素分析显示,e GFR、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尿蛋白、血肌酐、碱性磷酸酶、血磷、BMI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的发生有关(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e GFR降低(β=0.486,P<0.01)、BMI升高(β=-0.192,P<0.05)和低白蛋白血症(β=0.187,P<0.05)与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的发生有关。结论 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发生率较高,e GFR降低、肥胖、低白蛋白血症是导致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30期 v.55;No.960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姚海军;胡锦;袁强;周良辅;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 144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 1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女比为3.62∶1,21~50岁者占59.70%;农民占45.83%,工人占28.85%;交通事故占69.85%,高处坠落占14.41%;60.31%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38.30%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大骨瓣减压术、14.92%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住院时间(25.00±31.08)d,住院费用(30 845.31±33 809.51)元,预后不良者占50.10%。结论中青年男性体力劳动者是重型颅脑损伤主要受害群体,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住院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预后不良率高。
2015年30期 v.55;No.96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朱晓琼;杨健;贾民;张先玲;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在常规专科治疗基础上分别予PEG、传统鼻胃管(NGT)行全肠内营养;置管前、置管1个月时,检测两组的营养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观察并发症(鼻窦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与置管前相比,两组置管1个月时白细胞计数下降,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升高,P均<0.05。置管1个月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15年30期 v.55;No.960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雷蕾;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T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220例TC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予阿加曲班、奥扎格雷钠。观察两组治疗后TCIA停止发作的人数和时间,及随访1个月内脑梗死(CI)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7 d,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结果观察组、对照组TCIA停止发作分别有101例(91.82%)、91例(82.73%),TCIA停止发作时间分别为(46.41±17.25)h、(53.52±18.39)h,分别有2例(1.82%)、9例(8.18%)发生CI,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峰流速增高,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均降低,血清PAF和GMP-140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TCIA治疗中应用阿加曲班,可改善患者脑部血流状况及血小板活性,降低短期CI发生率。
2015年30期 v.55;No.960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鲲;谭娟;冯辉斌;陈谦;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2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行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为死亡5例、植物生存6例、重度残疾18例、中度残疾12例、良好5例,对照组分别为8、13、15、8、2例,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增加(P均<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5年30期 v.55;No.960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佟力平;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3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根据NEW-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LAA)145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型(SAO)98例、心源性梗塞性卒中型(CE)35例、其他确定的病因引起的卒中型(SOE)16例、原因不明卒中型(SUE)23例,另选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入院24 h内尿液标本,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尿肌酐,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脑梗死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尿肌酐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尿肌酐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尿微量白蛋白LAA>SAO>SUE>CE>SOE>对照组,尿白蛋白/尿肌酐LAA>SAO>SOE>CE>SUE>对照组,NIHSS评分LAA>SAO>SOE>CE>SUE,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白蛋白/尿肌酐呈正相关(r=0.358,P<0.05),NIHSS评分与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尿肌酐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6,0.213,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升高,可作为判定急性脑梗死的指标。
2015年30期 v.55;No.96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双;张国艳;
目的对比观察等效剂量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麻对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拟行TURP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腰麻;A组予0.3%布比卡因2.4 m L,B组予0.5%罗哌卡因2.4 m L;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潮气量(TV)、呼吸频率、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呼气高峰流量(PEFR)、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术后TV、VE、PEFR、FEV1均降低(P均<0.05);与A组相比,B组术后VE、PEFR、FEV1均升高(P均<0.05)。结论与布比卡因相比,采用罗哌卡因腰麻的老年TURP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较快。
2015年30期 v.55;No.960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车润平;田辉;艾登斌;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全身麻醉骨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100例拟行骨科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经静脉予依达拉奉(0.5 mg/kg加入100 m L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 d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两组POCD发生率、发病程度、出现症状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术后1 d两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两组MMSE评分继续降低(P均<0.01),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1);术后5 d观察组MMSE评分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对照组仍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POCD发生率及发病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POCD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预处理可降低全身麻醉手术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及发病程度。
2015年30期 v.55;No.960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同伟;陈宇东;韩刚;王强;史建国;王领军;刘伟英;苑海波;殷晓松;
目的观察EMS四代碎石清石系统用于膀胱血块填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膀胱血块填塞患者,均于尿道黏膜麻醉下用EMS四代碎石清石系统的超声碎石探针行经尿道血块碎吸清除术,观察治疗时间、血块清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50例均一次性清除膀胱血块,治疗时间5~15 min,血块清除率100%;术中发现的明确出血点均电凝止血,无二次血块清除病例,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MS四代碎石清石系统用于膀胱血块填塞,血块清除率高,且操作简单、安全。
2015年30期 v.55;No.960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慧;丁印鲁;
目的观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31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垂体腺瘤24例、腹股沟斜疝43例、声带息肉16例、卵巢良性肿瘤55例、急性脑梗死58例、急性心肌梗死23例、2型糖尿病91例。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438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垂体腺瘤47例、腹股沟斜疝58例、声带息肉24例、卵巢良性肿瘤76例、急性脑梗死64例、急性心肌梗死37例、2型糖尿病132例。比较两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药品费用。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同病种患者(P<0.05)。结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可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药品费用和住院费用。
2015年30期 v.55;No.96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苏小璐;姜静;
目的观察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将99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1例(52眼)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B组48例(50眼)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42.33±4.12)min、B组(68.39±10.12)min,P<0.05。A组治愈47眼(90.38%)、有效2眼(3.85%)、无效3眼(5.77%)、总有效率94.23%,B组治愈40眼(80.00%)、有效3眼(6.00%)、无效7眼(14.00%)、总有效率86.0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均<0.05。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2015年30期 v.55;No.960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峰;王湘君;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应用加味大柴胡汤的效果,探讨其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成功行L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均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反应及胃肠生活质量量表(GIQL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情况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2周GIQLI评分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4、8周GIQL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LC患者术后应用加味大柴胡汤可减少术后胃肠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015年30期 v.55;No.96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