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张金国;尉希清;刘岩松;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MCA)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将第3代BMSCs接种于96孔板中,分为对照组、MCA组、MCA+LY294002组。MCA组加入1×10-3mmol/L的MCA,MCA+LY294002组加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1×10-3mmol/L的MCA,两组均诱导3 d后换为普通培养基继续培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4周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特异性基因GATA结合蛋白4(GATA-4)、缝隙连接蛋白43(CX43)mRNA,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I3K、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叉形头转录因子的O亚型(p-Foxo3a)、DOK家族蛋白(DOK5)]的表达。结果 MCA组、MCA+LY294002组GATA-4、CX43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MCA+LY294002组GATA-4、CX43 mRNA表达均低于MCA组(P均<0.01)。MCA组PI3K、p-AKT、pFoxo3a、DOK5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MCA+LY294002组(P均<0.01)。结论 MCA可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延芹;李素玲;赵海涛;赵砚丽;高义;杨永辉;
目的观察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及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室间隔缺损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B组、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四组均于麻醉诱导后给药:A组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 000 U/kg,B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20 mg/kg,C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注射液20 mg/kg及乌司他丁10 000 U/kg,对照组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心包引流量及冰冻血浆输注量。手术前及手术结束12 h后自中心静脉导管取血,检测血清炎症指标(TNF-α、IL-6、IL-10)及凝血指标(中性粒弹性蛋白酶、PT、APTT)。结果 A、B、C组术中心包引流量及冰冻血浆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且C组少于A、B组(P均<0.05)。A、B、C组血清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C组低于A、B组;A、B、C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组高于A、B组;A、B、C组血清弹性蛋白酶水平、PT、APTT均低于对照组,且C组低于A、B组(P均<0.05)。结论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及氨甲苯酸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可减少术中心包引流量及输血量,可能与促进凝血功能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亮;刘晶;王立军;汤沂;程京华;李建华;习明明;宫剑滨;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线粒体DNA(mt DN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因AMI行PCI治疗者(AMI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1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15例。AMI组于行急诊PCI术前及术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SAP组于出现典型胸痛12 h内采集静脉血,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t DNA。取AMI组PCI术前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指标(CK、CK-MB、LDH)。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mt DNA诊断AMI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术前、术后血浆mt DNA分别为3.765 9±2.751 5、2.199 0±1.772 3,SAP组为1.989 8±1.239 6,健康对照组为0.905 0±0.779 0,AMI组术前血浆mt DNA高于术后(P<0.05)及SAP组(P<0.01)、健康对照组(P<0.01)。AMI患者血浆mt DNA水平与CK、CK-MB、LDH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1 9、0.756 7、0.560 7,P均<0.05)。mt DNA诊断AMI的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36.67%、96.67%。结论 AMI患者血浆mt DNA水平增高,血浆mt DNA可作为辅助诊断AMI的指标。
2015年42期 v.55;No.972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红;姚平波;戴利;何军;董素素;张平;
目的观察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中微小RNA-21(miR-21)及其下游靶基因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IH3T3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TGF-β1组。TGF-β1组加入终浓度为5μg/L的TGF-β1,分别作用24、48、72、96、120 h。对照组不加入TGF-β1。收集两组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IL-6水平,应用qRT-PCR技术检测miR-21及ADAMTS-1的表达。结果 TGF-β1组24、48、72、96、120 h时TNF-α、IL-1β、IL-6水平及miR-21表达均高于对照组,ADAMTS-1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或0.01)。结论在TGF-β1诱导的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的炎症反应中,miR-21表达增高、ADAMTS-1表达降低;miR-21可成为预防和治疗肺纤维化新的分子靶点。
2015年42期 v.55;No.97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星宇;石有;贾丽秋;赵鹏伟;孙鹏;房启林;王桂卿;杨丽敏;
目的探讨马铃薯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影响。方法培养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观察组分别加入5.0、12.5、25.0、50.0μL的马铃薯提取物,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分别培养24、48、72 h。对照组不加入马铃薯提取物。各组干预24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549细胞凋亡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各组492 nm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Bax、Bcl-2 mRNA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对照组细胞生长旺盛,分布稠密,形态饱满呈梭形,观察组各时间点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现象。同时间点,马铃薯提取物浓度高者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P均<0.05);马铃薯提取物同一浓度时,干预时间长者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P均<0.05)。观察组不同浓度马铃薯提取物干预后,Bax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cl-2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马铃薯提取物可促进A549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及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陆勤;欧秋霞;朱文娇;朱涛峰;
目的观察新型香豆素类酰腙—铜配合物(以下缩写为CCCD)在体内外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肺癌A549细胞,分别加入5、10、20、30、50、80、120、160μmol/L的CCCD,干预72 h后,采用MTT法,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IR)。将A549细胞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分别加入10、20、40μmol/L CCCD,对照组加入PB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取18只裸鼠建立肺癌荷瘤鼠模型,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每组各6只,分别予尾静脉注射4、8 mg/kg CCCD及PBS,1次/周,共干预3周,干预结束后测算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随后处死各组裸鼠,取瘤体组织,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D)。结果加入5、10、20、30、50、80、120、160μmol/L CCCD后,A549细胞IR分别为8.80%、16.52%、37.24%、55.75%、77.22%、87.16%、95.25%、98.70%,随着药物浓度增高,IR呈增高趋势。干预组加入10、20、40μmol/L CCCD后,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AD分别为16.83%±8.44%、24.65%±11.24%、3.30%±2.12%,各组间比较P均<0.05。观察1组、观察2组抑瘤率分别为51.08%、56.78%。结论 CCCD在体内外均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经Caspase-3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兴珍;于强;郑国祥;
目的观察应用白虎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大鼠血浆TNF-α水平及肺组织的变化,探讨白虎汤对发生SIRS后肺组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均行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20 mg/kg制备SIRS模型。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于造模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灌胃、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注射及白虎汤灌胃,共3 d。造模后第4日,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水平。随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肉眼及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表现。结果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血浆TNF-α水平分别为(64.05±7.72)、(74.25±8.67)、(62.63±7.01)、(58.78±9.68)pg/m L,模型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药组及西药组(P均<0.05)。光镜下,对照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腔清晰,肺泡隔无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改变;模型组肺间质充血,伴炎细胞浸润,肺泡隔明显增厚;中药组、西药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减轻,且中药组改善程度更好。结论白虎汤对SIRS大鼠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TNF-α的释放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马宪鲁;郑宝石;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Co A)合并心内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例Co A合并多种心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采用一期手术矫治Co A合并心内畸形,18例采用双期手术治疗。Co A的矫治方式包括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主动脉缩窄补片成形术、缩窄段切除端侧吻合术。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全部存活,术后上下肢收缩压(SBP)差均低于20 mm Hg,术后早期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肾衰竭、脊髓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出院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无缩窄段再狭窄;随访6~24个月,上下肢SBP差均低于20 mm Hg。结论Co A经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年龄、血管发育程度、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缩窄段长度等确定。
2015年42期 v.55;No.97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圣军;李欣;王玉玖;刘典晓;封赞祥;吴恩刚;
目的总结Sun's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急症采用Sun's手术处理主动脉弓及弓降部。结果患者出院前均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胸腹主动脉塑形良好。52例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复查主动脉CTA,降主动脉假腔闭合率约80%。结论 Sun's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适用于病变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胸腹主动脉的患者。
2015年42期 v.55;No.97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传文;李平萍;李宪卿;孙庆燕;
目的比较完全性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选择行完全性胸腔镜手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54例(腔镜组)、行正中开胸手术的房间隔缺损患者48例(正中组)。均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管行体外循环转流,腔镜组行完全性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正中组行常规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结果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正中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少于正中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正中组(P均<0.05)。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完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引流少、术后输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2015年42期 v.55;No.97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小龙;杨柳山;吴西林;
目的比较二尖瓣置换术中采用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行二尖瓣置换术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行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对照组术中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时间及术后1周内并发症情况;于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两组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升压药物使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30.2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叶及瓣下结构相比,保留二尖瓣全瓣叶及瓣下结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改善左心功能。
2015年42期 v.55;No.97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伟;王玉玖;封赞祥;刘典晓;董圣军;王锋;钱兆洋;
目的探讨对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应用Edwards MC3环的近中期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11例,均行三尖瓣成形术,术中根据患者体质量、二尖瓣瓣膜型号及三尖瓣测瓣器综合选择适当的Edwards MC3成形环,共使用Edwards MC3 28#瓣环121例、30#瓣环85例、32#瓣环5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手术前后三尖瓣反流程度、各心腔内径、肺动脉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术后死亡3例,1例术后当天左心室破裂死亡,2例术后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患者胸闷、肝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中度反流3例(1.4%)、术后6个月中度反流2例(0.9%),无重度反流。术后心脏各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缩小更明显。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结论对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中应用Edwards MC3成形环可明显减轻三尖瓣反流,缩小右心房、右心室内径,术后近中期效果满意。
2015年42期 v.55;No.972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晓舟;梁家立;苗强;杨哲;张波;张勇;孙浩峰;徐连彬;任超;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VE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VES的患者资料,分析VES的发作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即发生VES,表现为顽固的心室颤动,术后仍频繁发作。其余5例均为术后48 h内发生VES,表现为由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转为心室颤动2例、心室颤动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发作VES时均行电除颤及电复律转复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利多卡因、艾司洛尔等,并予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改善心肌缺氧、改善心功能等治疗。术后1例心室颤动频繁且顽固,经反复电除颤无效死亡。其余5例均于术后7~12 d恢复稳定的窦性心律。随访6~72个月,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均达到Ⅱ级以上,活动耐力明显增强,无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结论 VES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多于术后48 h内发生,表现为顽固性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时行电转复或电除颤、配合药物转复是治疗的关键。
2015年42期 v.55;No.97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祥;姚碧;李庆臣;倪良春;刘高利;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无内漏、截瘫等并发症,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35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12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2015年42期 v.55;No.97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炳华;李晓琴;杨敏;杨艳红;
目的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M超技术在胎儿三尖瓣环位移(TAD)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孕中期妇女产检时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分别应用STIC-M超技术和传统M超测量胎儿心脏TAD,分析两种方法测量TAD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STIC-M超测得的TAD为(6.67±0.97)mm,传统M超测得的TAD为(6.86±1.07)mm。两种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r=0.905,P<0.01)及一致性(95%CI为0.70~-1.08)。结论STIC-M超技术与传统M超测量TAD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TIC-M超技术可作为评价胎儿TAD的可靠方法。
2015年42期 v.55;No.972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贠灿华;赵小刚;郝迎涛;吴美灵;彭传亮;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中预置食管床引流管对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行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并于术中留置食管床引流管的患者资料。术中切除肿瘤后,食管床引流管均经第8肋间引出。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1例,发生率为4.28%(11/257)。7例患者在术后6 d内引流出黄白色液体脓性液体,4例可疑吻合口瘘患者口服亚甲蓝稀释液后引流出微蓝色液体。出现胸闷气短、胸痛、咳嗽等症状者8例,症状均较轻。确诊时间为术后(6.09±0.31)d。确诊吻合口瘘后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充分引流,同时给予2%碳酸氢钠及生理盐水冲洗,行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消失,吻合口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5.91±0.84)d。结论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中预置食管床引流管可于术后早期诊断吻合口瘘,并可经引流管给予积极治疗,有助于吻合口瘘的愈合。
2015年42期 v.55;No.972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戴胜兰;许亚平;王涛;姚俊;周春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食管早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05处食管病灶,疾病类型包括上皮内瘤变、食管早癌及食管平滑肌瘤,均行ESD切除,分析临床疗效。结果食管早期病变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5%和95.1%。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伴穿孔5例、穿孔2例、肺炎3例、食管狭窄6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大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2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出现新发病灶,再次行ESD切除病变。结论 ESD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食管早期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2015年42期 v.55;No.972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冷超;张晶晶;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癌组织中miR-21、miR-375的表达,分析两者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9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iR-21、miR-375。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止2015年4月1日,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R-21、miR-375表达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ESCC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1的表达分别为0.697±0.412、0.449±0.337,miR-375的表达分别为0.322±0.215、0.484±0.341,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miR-375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者miR-21表达较高(P均<0.05)。miR-21高表达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miR-375高表达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P均<0.05)。miR-21高表达和miR-375低表达患者生存预后较差,是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ESCC患者癌组织中miR-21表达增高,且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较高者miR-21表达较高。miR-21高表达、miR-375低表达的ESCC患者预后较差。
2015年42期 v.55;No.97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继泉;崔李平;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根治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癌根治术后放化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对照组行肺癌根治术后分别行同步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均采用适形调强放疗5~6周、TP方案化疗6个周期。全部病例完成两个周期化疗后开始评价短期疗效。随访25.1~85.6个月,评价局部肿瘤控制率、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有效率(RR)分别为76.3%、52.6%,观察组R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第1年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78.5%±6.2%、65.4%±4.6%,术后第2年分别为60.2%±5.1%、44.5%±3.8%,观察组术后第1、2年局部肿瘤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FS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60.5%、47.4%,对照组分别为71.1%、50.0%、21.1%,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根治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局部肿瘤控制率、PFS、3年生存率均优于序贯放化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5年42期 v.55;No.972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马彦丽;王冬青;杨曼茹;吴侠;乔婷婷;周涛;
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放疗的NSCLC患者25例,均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放疗结束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19例)、治疗无效组(6例)。放疗前、放疗结束4周后均行18FFDG PET扫描。每次扫描中,通过感兴趣区测量原发肿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原发病灶各个层面上FDG积聚的总体积即肿瘤代谢体积(MTV)。比较放疗前、放疗结束4周后SUVmax、MTV,比较两组放疗前后SUVmax、MTV的变化百分比ΔSUVmax及ΔMTV。分析SUVmax、ΔSUVmax、MTV、ΔMTV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ΔSUVmax、ΔMTV预测临床疗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放疗前、放疗结束4周后SUVmax分别为13.6±5.4、4.9±2.3,放疗结束4周后SUVmax低于放疗前(P<0.01)。放疗前、放疗结束4周后MTV分别为(70.8±62.9)、(19.3±21.4)cm3,放疗结束4周后MTV低于放疗前(P<0.01)。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ΔSUVmax分别为0.67±0.11、0.49±0.13,ΔMTV分别为0.81±0.15、0.19±0.16,治疗有效组ΔSUVmax、ΔMTV均高于治疗无效组(P均<0.01)。ΔSUVmax、ΔMTV、放疗后MTV均与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均<0.05)。ΔMTV预测近期疗效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3%、90.6%。结论18F-FDG PET代谢参数ΔSUVmax、ΔMTV是预测NSCLC患者放疗近期疗效的有效指标。
2015年42期 v.55;No.972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施庆彤;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或转移率、病死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9%、56.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或转移率、病死率以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开胸手术比较,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2015年42期 v.55;No.97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崔冉亮;李悦国;张鹏;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同期收治的SCLC患者107例作为SCLC组、NSCLC患者52例作为NSCLC组,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取各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分离血清,应用德国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Pro-GRP、NSE水平,比较各组血清Pro-GRP、NSE水平及阳性率,分析血清Pro-GRP与NSE诊断SCLC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SCLC组血清Pro-GRP、NSE水平均高于NSCLC组及对照组(P<0.01)。Pro-GRP、NS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721(P<0.01)。SCLC患者中Pro-GRP、NSE的阳性率分别为92.5%、80.4%,SCLC患者中Pro-GRP的阳性率高于NSE(P<0.01)。结论血清Pro-GRP对SCLC的检测阳性率高于NSE,可作为诊断SCLC较理想的肿瘤标志物。
2015年42期 v.55;No.97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巩书磊;张曙光;李培文;李文雅;刘相利;徐红亮;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细胞瘤(PS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34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S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及治疗特点。结果 PSP常见的胸部CT表现为孤立性的类圆形肺周边型病灶,边缘多光滑,少见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病理检查见镜下至少有乳头状结构、实性细胞区、肺泡内出血、硬化性变化4种特征所见中的3种组织病变特征。伴间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少量脂肪细胞散在分布及肉芽肿形成。全组均行手术治疗,随访2个月~3年均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PSP无特异症状,胸部CT示肺周边孤立性类圆形团块影、边缘光滑、增强后强化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需依据病理检查。
2015年42期 v.55;No.97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商志娟;丛涛;孙颖慧;王珂;张树龙;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无右心衰症状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MS患者30例作为MS组,健康对照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右心室中部横径(RVD)、肺动脉收缩压(PASP)、三尖瓣侧壁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侧壁瓣环的收缩期速度(S')。应用STE技术测量两组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及右心室整体的长轴收缩期应变(S)及应变率(SR)。比较两组右心室参数及S、SR,分析S、SR与PASP的相关性。结果 MS组PASP高于对照组(P<0.01),TAPSE、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MS组右心室整体S低于对照组(P<0.05),室间隔基底段、中段、心尖段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MS组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S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右心室整体S与PASP呈负相关(r=-0.61,P<0.05)。右心室整体SR与PASP无相关性。结论 STE可以发现无右心衰症状MS患者的右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受损,MS患者的右心室整体及局部的功能受损与PASP增高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宝福;
目的观察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血气指标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应用适应性支持、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行机械通气治疗,共治疗2周。每天上午10:00及下午16:00行机械通气过程中,记录呼吸机使用情况(包括指令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机通气时间)、呼吸机呼吸力学参数(包括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平均气道压),抽取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分别于行机械通气治疗前及机械通气治疗结束后取患者空腹股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降钙素原(PCT)、IL-6及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指令呼吸频率及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潮气量高于对照组(P均<0.01),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及平均气道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与对照组血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CRP、α1-AGP、PCT、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有助于改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状态,减少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缩短通气时间。
2015年42期 v.55;No.97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白国峰;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法在肺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5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取患者静脉血,采用T-SPOT.TB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并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比较T-SPOT.TB法、TS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结果 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3%(70/83)、72.9%(27/37)。TST法检测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8%(67/84)、77.8%(28/36)。采用T-SPOT.TB法、TS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93.3%(70/75)、86.7%(65/75),T-SPOT.TB法检测的阳性率高于TST法(P<0.01)。结论 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检出率高,是一种较可靠的肺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
2015年42期 v.55;No.972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孟培娜;尤威;吴志明;陈绍良;叶飞;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行PCI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根据PCI术后24 h内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 TNI)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A组为c TNI最高值在正常范围内(30例),B组为c TNI最高值介于正常值上限及正常上限的5倍间(14例),C组为c TNI最高值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20例)。比较各组术前血浆Lp-PLA2水平,分析术前血浆Lp-PLA2水平与术后c Tn I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术前血浆Lp-PLA2水平分别为(180.57±38.00)、(215.64±40.46)、(293.35±71.26)ng/m L,C组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P均<0.05)。术前血浆LpPLA2水平与术后c TNI最高值呈正相关(r=0.756,P<0.01)。结论术前血浆Lp-PLA2水平可作为预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炎症因子,术前血浆Lp-PLA2水平越高、PCI术后的心肌损伤越严重。
2015年42期 v.55;No.97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红伟;马士华;郝继伟;王素娟;王云;王德生;高爱武;
目的探讨腹型超重者CTA检查过程中采用80 k V管电压对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ED)的影响。方法选取腹型超重的拟诊冠心病患者105例,随机分为高剂量组(A组)、中剂量组(B组)、低剂量组(C组)各35例。应用Phillips 64排128层螺旋CT,A、B、C组分别采用120、100、80 k V/800 m As管电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将冠状动脉分为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左回旋支(LCX)近段共6个主要诊断节段进行主观评分评价;测量RCA近段、LM、LAD近段、LCX近段的增强后血管中心的SD值,评价图像噪声,计算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计算CTA检查过程中各组患者接受的ED。结果 A、B组间各冠状动脉节段主观评分均高于C组(P均<0.05),A、B组间各冠状动脉节段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RCA近段、LM、LAD近段、LCX近段SD、CNR均高于A、B组(P均<0.05)。A、B、C组ED分别为(13.61±1.16)、(8.41±0.88)、(5.74±1.28)m Sv,C组ED少于A、B组(P均<0.05)。结论对腹型超重者CTA检查过程中采用80 k V管电压,所获得的CT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并可降低对患者的ED。
2015年42期 v.55;No.97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波;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256-MSCT)对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将11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31例及轻中度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9例,选择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对照组。各组行256-MSCT心脏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进行多期相重建,获取左心房功能参数。结果重度组及轻中度组左心房主动排空容积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度组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56-MSCT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左心房功能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心房主动脉收缩功能增强,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流通道功能降低。
2015年42期 v.55;No.97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伟;周风云;刘青;朱素娟;靳晓华;董晓青;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发作6~48 h内的稳定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3例,均于入院次日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hs-CRP≥2 mg/L)87例及对照组(hs-CRP<2 mg/L)96例。两组均于入院第3~7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三种特征性影像低CT衰减斑块、餐巾环征(NRS)、正性重构的数量,出现上述三个特征者评价为不稳定性斑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82.7%、44.8%,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CP中低CT衰减斑块61例、冠状动脉正性重构改变66例、伴随NRS征19例,对照组分别为23、39、11例,观察组低CT衰减斑块、冠状动脉正性重构改变、伴随NRS征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重构指数分别为1.05±0.18、0.94±0.13,观察组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差,血清hs-CRP水平增高可能与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有关。
2015年42期 v.55;No.97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平安;梅永现;任文武;
目的探讨血浆miR-20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173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冠状动脉狭窄度≥95%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程度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n=92)及侧支不良(n=81)两个水平,选择同期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冠心病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对照组于查体当天取晨起肘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miR-20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iR-20a对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预测效能。结果冠心病组血浆miR-20a及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冠心病患者中侧支良好者的miR-20a表达量及VEGF水平均高于侧支不良者(P均<0.05)。Gensini积分(OR=0.672,95%CI为0.215~0.916,P<0.05)、miR-20a(OR=2.304,95%CI为1.573~3.635,P<0.01)及VEGF水平(OR=1.351,95%CI为1.142~2.951,P<0.05)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miR-20a判定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灵敏性为83.7%、特异性为96.3%。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miR-20a水平降低,且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者高于侧支循环不良者。血浆miR-20a水平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2015年42期 v.55;No.97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帅;吴振兰;徐玉静;孙国莉;宋会会;
目的探讨三种方案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DSA下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清宫术(A组)35例,行甲氨蝶呤(MTX)肌注+口服米非司酮+清宫术(B组)38例,行超声引导下妊娠囊内注射MTX+口服米非司酮+清宫术(C组)33例。计算各组治愈率,比较各组血β-HCG恢复时间、孕囊消失时间、阴道流血时间、转经时间及清宫术中出血量。结果 A、B、C组治愈率分别为97%、89%、96%。A组血β-HCG恢复时间、孕囊消失时间、转经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均短于B组,血β-HCG恢复时间、孕囊消失时间短于C组,清宫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C组(P均<0.05)。结论三种方案中,UACE+清宫术治疗CSP具有治疗时间短、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妊娠囊内MTX注射法适用于其他方法无效、仍存在原始心管搏动者。
2015年42期 v.55;No.97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海萍;张素芬;李云飞;仉燕;盛连兵;郝天羽;
目的观察数字化分娩监护仪在足月单胎头位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05例,在分娩第一产程中使用数字化分娩监护仪,根据胎头下降推力监测结果,决定分娩方式。结果105例产妇第一产程胎头下降推力5.73~45.59(25.63±3.65)N,剖宫分娩31例,经阴分娩74例;在宫口开大3cm时,剖宫分娩者与经阴分娩者比较,P>0.05;在宫口开大5 cm和8 cm时剖宫分娩者胎头下降推力明显低于经阴分娩者,P均<0.05;在宫口开大10 cm时,经阴分娩者胎头下降推力达到峰值,而剖宫分娩者均在宫口开大10cm前手术。105例产妇中,产程正常52例,产程延缓53例。产程延缓者宫口开大5 cm和8 cm时,应用缩宫素前的胎头下降推力分别为(13.32±4.15)、(22.55±4.34)N,明显低于产程正常者的(16.74±4.65)、(30.73±5.69)N,P<0.01;用缩宫素后31例胎头下降推力增加不明显者行剖宫分娩,22例胎头下降推力达到产程正常者平均水平行经阴分娩。结论数字化分娩监护仪测定胎头下降推力,可用于指导足月单胎头位产妇的分娩。
2015年42期 v.55;No.972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相世峰;王玉方;董晓雷;高云云;杨素君;宋利宏;
目的探讨3.0 T MRI在子宫颈癌术前诊断分期和分化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子宫颈癌患者23例,均行择期宫颈癌切除术。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扫描横断面T2WI、矢状面T2WI、横断面T1WI、冠状面T2WI,于矢状面行小FOV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技术扫描,得到肿块与正常宫颈标准ADC值(ADCstandard值)、纯扩散系数(D值)等参数。参照妇科肿瘤FIGO 2009分期标准进行术前MRI诊断分期,分别按ADCstandard值0.697×10-3mm2/s、D值0.416×10-3mm2/s为标准进行术前分化程度评价,将MRI诊断分期与分化程度评价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MRI术前诊断准确率为100%。术前MRI诊断分期为Ⅰb期7例、Ⅱa15例、Ⅱb期1例,诊断分期正确率为91.3%(21/23)。以ADCstandard值为标准,MRI诊断中低分化13例、高分化9例,中低分化诊断正确率为100%、高分化诊断正确率为90.0%。以D值为标准,MRI诊断中低分化11例、高分化8例,中低分化诊断正确率为84.6%、高分化诊断正确率为80.0%。结论应用3.0T MRI对子宫颈癌进行术前诊断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IVIM技术参数中ADCstandard值可用于评价肿瘤分化程度。
2015年42期 v.55;No.972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妮娅;刘超;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水平,将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HUA组)19例和正常尿酸组(NUA组)53例。两组均于入院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入院次日清晨取空腹静脉血6 m L,采用日本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包括TC、TG、HDL-c、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结果 HUA组颈动脉IMT及血清TG、LDL-c、RBP4水平均高于NUA组(P均<0.05或0.01)。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TG、LDL-C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7、0.380、0.233,P均<0.05)。结论伴有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促进脂肪代谢紊乱、增加RBP4水平导致颈动脉IMT增厚。
2015年42期 v.55;No.972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翟莉红;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Hcy水平。以血清Hcy水平15μmol/L为标准,将患者分为高Hcy组(Hcy≥15μmol/L)51例、低Hcy组(<15μmol/L)47例。应用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高Hcy组、低Hcy组IMT分别为(1.38±0.11)、(1.21±0.08)mm,高Hcy组IMT高于低Hcy组(P均<0.01)。高Hcy组中检测到斑块的患者、发生多发斑块的患者、不稳定斑块数、稳定斑块数的比例均高于低Hcy组(P均<0.05)。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83,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增高,其增高程度与IMT呈正相关关系。
2015年42期 v.55;No.972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胡彬;潘海平;朱于莉;冯智慧;
目的报告1例A102/B301亚型血型,分析其血型特点。方法对1例无偿献血者的全血标本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血型,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进一步鉴定亚型。结果该样本血清学结果显示为AB亚型。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A101对比显示,该样本第6、7外显子297A/G、467C/T、526C/G、657C/T、703A/G、796A/C、803C/G、930A/G、1054C/T、1096A/G杂合,进一步针对第6、7外显子克隆测序结果显示该样本为杂合序列,分别与标准序列A101对比显示其中一条467为T,另外一条序列与B101序列比对发现,第1 054位碱基C>T导致第35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确定为A102/B301亚型。结论发现1例罕见的A102/B301亚型;对于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清学表现血型,应进一步采用基因检测以确定其血型亚型。
2015年42期 v.55;No.972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