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阻断钙激活钾通道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及钾通道电流的影响

    刘玲;聂丹;范凌晔;詹平;钱燕萍;毛熙光;

    目的观察钙激活性中电导钾离子通道(IKCa1)被阻断后对宫颈癌He La细胞增殖及IKCa1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分别用IKCa1阻断剂克霉唑和RNA干扰法阻断He La细胞的IKCa1后,用RT-PCR技术检测He La细胞的IKCal mRNA,MTT法检测细胞OD值,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IKCa1电流。结果克霉唑阻断IKCa1后,He La细胞的IKCa1 mRNA表达降低、IKCa1电流减弱、细胞OD值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RNA干扰法阻断IKCa1后,Hela细胞的IKCa1 mRNA表达下降、IKCa1电流减弱、细胞OD值降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相比,P均<0.05。结论阻断IKCa1能有效抑制He La细胞增殖,下调细胞IKCa1 mRNA的表达,降低其IKCa1电流;IKCa1通过调控He La细胞膜电位而影响其信号传递,调控He La细胞的增殖。

    2015年43期 v.55;No.97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妇女的HPV分型检测

    张珊;洪颖;马莉;兰明;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阴性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妇女接受HPV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的妇女200例,对其进行HPV分型检测并转诊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感染HPV型别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的关系,并在受检1 a后对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Ⅰ及宫颈炎症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方法为宫颈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200例受检者中检出CINⅡ+患者37例(18.6%),HPV16型感染者发生CINⅡ+的风险是不伴HPV16型感染者的2.608倍(OR值为2.608,P<0.05)。151例完成随访的CINⅠ及宫颈炎症患者中,同型HPV感染者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同型感染者(P<0.01),且同型感染者发生病理高级别进展的风险是非同型感染患者的14.89倍。结论 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妇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宫颈细胞学阴性HPV16型感染者应立即转诊阴道镜检查。HPV分型检测用于细胞学阴性HPV阳性妇女的随访,随访中发现同型HPV阳性的患者应转诊阴道镜检查,尤其HPV16型感染患者。

    2015年43期 v.55;No.97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miR-17-5p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影响

    魏倩;张鹏;

    目的观察miR-17-5p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miR-17-5p进行检测。将人宫颈癌细胞株He La分组,分别转染人工构建的miR-17-5p质粒、阴性对照质粒、miR-17-5p的反义寡核苷酸质粒及无关序列寡核苷酸质粒,采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和克隆数目。结果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17-5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5±0.185、1.143±1.373,两者相比,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He La细胞相比,转染miR-17-5p质粒的He La细胞生长活性、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P均<0.05);与转染无关序列寡核苷酸质粒的He La细胞相比,转染miR-17-5p的反义寡核苷酸质粒的He La细胞生长活性、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iR-17-5p表达减少,其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2015年43期 v.55;No.973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产后妇女盆底肌力与分娩方式、季节的关系

    刘浏;张妤;卫兵;王文艳;

    目的了解产后妇女盆底肌力与分娩方式、季节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足月妊娠分娩、产后6周复查产妇9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产410例(剖宫产组)、经阴分娩492例(顺产组)。所有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肌力检查(受检时间为产后35~118 d,于春、夏、秋、冬季接受盆底肌力检查者分别为191、231、233、247例),采用Glazer评估法评估其盆底肌表面肌电压。结果盆底肌肉的5次快速收缩最大肌电压(Dmax)剖宫产组为(37.01±15.65)μV、顺产组为(31.98±12.56)μV,两组相比,t=-5.359,P<0.01。盆底肌持续收缩60 s的平均肌电压(H60 s)剖宫产组为(21.74±10.71)μV、顺产组为(19.06±8.87)μV,两组相比,t=-4.119,P<0.01。春、夏、秋、冬季接受盆底肌力检查者的Dmax分别为(35.99±11.10)、(34.10±13.00)、(33.45±16.86)、(33.86±14.85)μV,组间相比,F=1.256,P>0.05。春、夏、秋、冬季接受盆底肌力检查者的H60 s分别为(24.87±8.82)、(20.74±8.83)、(17.89±10.33)、(18.55±9.77)μV,组间相比,F=22.721,P<0.01;春、夏季接受检查者的H60 s均明显高于秋季检查者(t分别为7.386、3.193,P均<0.01)。分别以Dmax、H60 s为应变量,以孕次、分娩方式、受检季节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分娩方式与Dmax、H60 s有关(P均<0.01),受检季节与H60 s有关(P<0.01)。结论产后妇女盆底肌肌力与分娩方式有关,剖宫产产妇的盆底肌力较顺产者高;产后妇女盆底肌持续收缩力与受检季节有关,春、夏季比较高。

    2015年43期 v.55;No.97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疑诊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局部分泌物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

    杨瑞霞;宋为娟;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对560例疑诊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Uu、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560例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者167例(检出率为29.8%),其中单纯Uu感染145例(检出率为25.89%)、单纯Mh感染15例(检出率为2.68%)、Uu和Mh混合感染7例(检出率为1.25%)。167例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中,女性患者140例(包括单纯Uu感染120例、单纯Mh感染14例、Uu和Mh混合感染6例),男性患者27例(包括单纯Uu感染25例、单纯Mh感染1例、Uu和Mh混合感染1例),男、女单纯Uu感染率(13.01%、32.52%)相比,P<0.01。检出支原体感染病例中20~29岁者70例(占41.92%)。Uu、Mh及二者混合感染者均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较敏感,而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结论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女性较男性容易感染。Uu、Mh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不太敏感,而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是Uu、Mh比较敏感的药物。

    2015年43期 v.55;No.97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市4679例新生儿突变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杜娟;许涓涓;黄萍丽;付华钰;

    目的了解南宁市新生儿突变耳聋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选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出生3~5d的新生儿4 679例,采集其足跟末稍静脉血,提取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GJB2、GJB3、SLC26A4、12SrRNA四个耳聋基因的20个突变位点。结果 4 679例新生儿中有143例检出四个耳聋基因的13种突变类型,突变耳聋基因携带率为3.056%。GJB2基因检出235del C、299_300del AT、176_191del16三种突变共76例,GJB3基因检出538C>T、547G>A两种突变5例,SLC26A4基因检出IVS7-2A>G、1174A>T、1229C>T、1975G>C、2027T>A、2168A>G、六种突变48例,12SrRNA基因检出1555A>G突变14例。结论通过突变耳聋基因筛查可早期发现迟发性耳聋患儿,为人群听力障碍防控提供帮助。

    2015年43期 v.55;No.97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表观遗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皮下注射对仓鼠胰腺癌的抗肿瘤效应

    张海峰;曹维;周国雄;陈海琴;陈卫昌;

    目的观察表观遗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皮下注射后对仓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通过皮下注射N-亚硝基双-2-氧丙基建立仓鼠胰腺癌模型,将仓鼠胰腺肿瘤取出、切碎,取0.5 cm×0.5 cm×0.5 cm的肿瘤组织移植在健康仓鼠的腹股沟皮下,建立仓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表观遗传修饰胰腺癌PANC-1细胞,构建肿瘤细胞疫苗,同时构建对照细胞疫苗。将12只荷移植瘤仓鼠随机分为疫苗注射组和对照组(各6只),疫苗注射组皮下注射肿瘤细胞疫苗,对照组皮下注射对照细胞疫苗。荷移植瘤仓鼠于第4周统一处死,观察两组肿瘤生长情况及瘤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5脂氧合酶(5-LOX)、半乳凝素1(GAL-1)、半乳凝素3(GAL-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的表达变化。结果疫苗注射组移植瘤大小随时间延长呈递减趋势,对照组移植瘤大小随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疫苗治疗组肿瘤大小平均为0.39 cm、对照组为0.82 cm,两组相比,P<0.05;疫苗注射组移植瘤组织中COX-2、5-LOX、GAL-1、GAL-3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而MHCⅠ、MHCⅡ表达较对照组升高,两组相比,P均<0.01。结论表观遗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皮下注射能有效延缓仓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降低移植瘤组织中COX-2、5-LOX、GAL-1、GAL-3的表达,上调MHCⅠ、MHCⅡ的表达。

    2015年43期 v.55;No.97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入选美国EBSCO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

    <正>2015年3月,收到美国EBSCO数据库的通知,本刊正式被该数据库收录。至此,本刊已被美国EBSCO数据库、《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剑桥科学文摘》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数据库收录。在此,衷心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多年来对本刊的大力支持,并欢迎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科研

    2015年43期 v.55;No.973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专著[M]、期刊文章[J]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作者必须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原

    2015年43期 v.55;No.97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5年43期 v.55;No.973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坤泰胶囊对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溶血磷脂酸受体3、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王慧;李玉洁;南燕;陈帆;

    目的观察坤泰胶囊对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溶血磷脂酸受体3(LPAR3)、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方法将90只6~8周龄的昆明雌鼠随机分为三组,各30只。A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1次(连续1个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B组:每天坤泰胶囊生理盐水溶解后灌胃1次(连续1个月),COH;C组:每天生理盐水灌胃1次(连续1个月)。雌鼠与雄鼠以2∶1合笼,检查雌鼠次日晨阴栓(按天数表示为d1~d6)。每天每组处死5只雌鼠,取其子宫,观察子宫内膜腺体发育情况,检测其LPAR3、COX-2。结果 d4,A、B、C组子宫内膜腺体数分别为(13±3)、(20±2)、C(17±2)个,B组与A、C组相比,P均<0.05。d3,A、B、C组子宫内膜LPAR3的积分光密度值(IOD值)分别为0.293±0.019、0.255±0.014、0.253±0.032,B组与A组相比,P<0.05;d4,A、B、C组子宫内膜LPAR3的IOD值分别为0.207±0.022、0.330±0.026、0.311±0.019,B组与A组相比,P<0.05。d4、d5、d6,A组子宫内膜COX-2的IOD值分别为0.282±0.019、0.419±0.052、0.573±0.057,B组分别为0.176±0.018、0.288±0.020、0.417±0.053,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坤泰胶囊可调控COH小鼠子宫内膜LPAR3及COX-2的表达,发挥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

    2015年43期 v.55;No.973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胎盘生长因子基因沉默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海芳;苏卫东;刘传丽;徐晨;邱丽君;

    目的观察沉默胎盘生长因子(PGF)基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至第3代,分为A、B、C、D、E组。A组转染siRNA-NC质粒(为非特异性沉默对照质粒),B组转染siRNA-PGF质粒,C组转染siRNA-NC+pc DNA3质粒(为NF-κB过表达对照质粒),D组转染siRNA-PGF+pc DNA3质粒,E组转染siRNA-PGF+pc DNA3-NF-κB质粒。上述各组转染24 h后与100ng/m L的LPS共孵育24 h,收集各组细胞及细胞上清液,分别用于相关细胞因子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蛋白(ELISA法)的检测。结果与A组相比,B组MCP-1、IL-1、IL-6、TNF-α、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P均<0.05。与D组相比,E组MCP-1、IL-1、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升,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沉默PGF基因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的介导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抑制HUVECs炎症因子MCP-1、IL-1、TNF-α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2015年43期 v.55;No.97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七总皂苷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脑组织中NF-κB/p50表达的影响

    黄金兰;吴登攀;景鑫;田新;钟振国;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脑组织中大脑转录因子NF-κB/p5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AMP8随机分为对照组、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石杉碱甲(Huperzine A)组,每组15只。PNS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PNS 200 mg/kg、100 mg/kg灌胃,Haperzine A组给予Huperzine A 0.03 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给药2个月。灌胃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NF-κB/p50 mRNA、NF-κB/p50蛋白、NF-κB/p50阳性细胞。结果 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Huperzine A组、对照组NF-κB/p5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1±0.05、1.72±0.19、1.36±0.24、1.85±0.08;PNS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Huperzine A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Huperzine A组、对照组NF-κB/p50蛋白的相对灰度强度分别为0.696±0.029、0.910±0.038、1.315±0.014、1.436±0.025;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对照组相比,P均<0.01;Huperzine A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Huperzine A组、对照组NF-κB/p50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5±6)、(5±7)、(63±4)、(71±11)个/HP;PNS高剂量组、PNS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P均<0.01;Huperzine A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 PNS能降低SAMP8脑组织中NF-κB/p5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下调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

    2015年43期 v.55;No.973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iR-93转染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赵立刚;姜维民;董茂盛;

    目的观察上调miR-93表达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miR-93模拟物及其阴性对照物分别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qRT-PCR检测转染细胞的miR-93,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转染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细胞的染色体质域解螺旋酶DNA结合蛋白5(CHD5)mRNA和蛋白。结果与转染阴性对照物的SGC-7901细胞相比,转染miR-93模拟物的SGC-7901细胞miR-93表达明显增加(P<0.01)、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均<0.05)、CHD5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均<0.05)。结论过表达miR-93可促进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CHD5表达下调有关。

    2015年43期 v.55;No.97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孕妇外周血胎儿有核红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在不良妊娠结局预测中的应用

    刘丽平;水丽君;龚瑞龙;曹江霞;黄秋香;张元珍;

    目的观察孕妇外周血胎儿有核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其在妊娠不良结局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7例孕12~18周孕妇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PE-GPA/FITC-CD71单克隆抗体双色标记胎儿有核红细胞后进行流式细胞分析,追踪妊娠结局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结局正常者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百分比为0.89%±0.81%,妊娠结局不良者为3.25%±2.98%,两者相比,P<0.05。以胎儿有核红细胞百分比>3.79%作为截断值,预测妊娠不良结局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64.3%。结论与妊娠结局正常的孕妇相比,妊娠结局不良孕妇孕12~18周时外周血胎儿有核红细胞增多;对孕12~18周孕妇外周血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计数有助于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2015年43期 v.55;No.97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孕症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聚集率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

    邵骏;谭小方;陈丽;沈亚;褚蓓;丁家怡;施蔚虹;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方法接受IVF-ET的不孕症患者110例,IVF-ET后胚胎种植妊娠组65例、胚胎种植失败组45例,取卵前及胚胎移植期检测其外周血血浆的D二聚体(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取卵前,胚胎种植妊娠组、胚胎种植失败组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0.21±0.06)g/m L和61.7%±6.8%、(0.55±0.08)g/m L和80.0%±5.2%,两组相比,P均<0.01。胚胎移植期,胚胎种植妊娠组、胚胎种植失败组D-Dimer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0.21±0.05)g/m L和61.4%±6.5%、(0.54±0.08)g/m L和78.1%±4.5%,两组相比,P均<0.01。结论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胚胎移植期有所加重。

    2015年43期 v.55;No.97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的发病因素、诊断及防治(附10例分析)

    刘萍;纪亚忠;石礼红;周围;谢晓东;佘立平;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异位妊娠(EP)的发病因素、有效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IVF-ET后发生EP的患者10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IVF-ET后EP发生率为1.54%(10/650)。10例EP患者中,接受IVF-ET的原因分别为输卵管因素7例、单纯配偶因素3例;助孕方式分别为常规IVF-ET7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3例。10例EP患者有不同程度腹痛和(或)少许阴道流血,血β-h CG阳性,B超检查发现附件区混合性包块;1例B超发现宫内孕囊的同时,附件区靠近子宫角处也发现包块,诊断为宫内外同时妊娠。10例EP患者中,7例在腹腔镜下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1例行期待治疗,血β-h CG水平明显下降后出院;1例输卵管残端妊娠行手术治疗;1例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残端妊娠行手术处理宫外妊娠并于术后1周宫内胚胎停育行清宫术。结论 IVF-ET后EP的发生主要与输卵管因素有关。血β-h CG动态观察及B超监测有助于IVF-ET后EP的早期诊断。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及时处理或避免与EP有关的因素可预防IVF-ET后EP的发生。

    2015年43期 v.55;No.97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有输卵管妊娠史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再发输卵管妊娠观察

    林继慧;祁秀娟;刘霞;王静远;吕映频;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输卵管妊娠情况与既往输卵管妊娠史及其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第1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不孕患者409例,其中有输卵管妊娠史者98例(观察组:本次IVF-ET前输卵管妊娠处理方式分别为保守治疗、输卵管开窗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无输卵管妊娠史者311例(对照组),对比观察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有11例发生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妊娠率为11.22%(11/98);对照组有11例发生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妊娠率为3.54%(11/311);两组输卵管妊娠率相比,χ2=7.208,P<0.05。观察组98例患者本次IVF-ET前输卵管妊娠处理方式分别为保守治疗11例、输卵管开窗术42例、输卵管切除术38例、输卵管结扎术7例,本次IVF-ET后再次发生输卵管妊娠者分别为1、7、2、1例,组间相比,χ2=2.720,P>0.05。结论在进行IVF-ET治疗时,输卵管妊娠史增加了再发输卵管妊娠的风险,但既往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方式与IVF-ET后再次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无相关性。

    2015年43期 v.55;No.97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主动联合被动免疫疗法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孕妇复发性流产临床观察

    孙莉;梁磊;杨波;

    目的观察主动联合被动免疫疗法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孕妇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将200例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100例)和主动免疫组(100例)。联合治疗组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主动免疫组则仅采用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情况及妊娠率。结果联合治疗组、主动免疫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分别为75.29%、73.86%,两组相比,P>0.05。联合治疗组总体妊娠成功率为90.59%,主动免疫组为84.09%,两组相比,P>0.05。联合治疗组中治疗后封闭抗体阴性者的妊娠成功率为85.72%,主动免疫组中治疗后封闭抗体阴性者的妊娠成功率为52.18%,两者相比,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主动免疫疗法相比,主动联合被动免疫疗法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孕妇复发性流产,可提高妊娠成功率,尤其是单纯主动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仍阴性的患者,采用主动联合被动免疫疗法可提高其妊娠成功率。

    2015年43期 v.55;No.97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TNF-α、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郭君丽;郭君红;

    目的观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蜕膜和绒毛组织中TNF-α、水通道蛋白(AQP)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RSA患者(RSA组)和2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者(对照组)蜕膜及绒毛组织中的TNF-α、AQP1进行检测。结果 RSA组、对照组蜕膜组织TNF-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8/60)、60.0%(12/20),AQ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25/60)、55%(11/20),两组两指标相比,P均>0.05。RSA组、对照组绒毛组织中TNF-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5/60)、15%(3/20),AQ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2/60)、25%(15/20),两组两指标相比,P均<0.05。RSA组绒毛组织中TNF-α与AQP1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5、P<0.05)。结论 RSA患者绒毛组织中TNF-α表达增加、AQP1表达减少,而且两者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TNF-α、AQP1可能共同参与了RSA的发病过程。

    2015年43期 v.55;No.97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高龄孕妇先兆早产临床观察

    许雅娟;冉利敏;罗晓华;张莹莹;任利单;柳蕊;

    目的观察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高龄孕妇先兆早产的效果及围生儿结局。方法接受保胎治疗的先兆早产孕妇199例,根据孕妇年龄及应用的保胎药物不同分为高龄(年龄≥35岁)阿托西班组(A组)47例、适龄(20岁<年龄<35岁)阿托西班组(B组)52例、高龄利托君组(C组)50例、适龄利托君组(D组)50例,比较各组治疗效果效果、不良反应及围生儿结局。结果 1A组48 h有效率、7 d有效率及围生儿结局不及B组,两组相比,P均<0.05;A、B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2A、C组孕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但A、C组48 h和7 d有效率、围生儿结局相比,P>0.05。3C组48 h和7 d有效率低于D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高于D组,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高龄孕妇先兆早产的保胎效果、围生儿结局相近,但两种药物对高龄孕妇先兆早产的保胎效果、围产儿结局均差于适龄孕妇先兆早产,高龄孕妇应用阿托西班的安全性好于利托君。

    2015年43期 v.55;No.97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断脐时间、方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石巍;李静;王梦琦;史保珍;刘琰;

    目的观察断脐时间和方式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70例产妇随机分为早断脐组(即胎儿娩出后10 s内断脐)330例和晚断脐组(待脐带搏动自行停止后断脐)340例,再将晚断脐组分为两个亚组即新生儿高于胎盘平面组(新生儿置于高于胎盘平面的母亲腹部断脐)180例和新生儿低于胎盘平面组(新生儿置于低于胎盘平面的母亲两腿间断脐)160例。比较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及两个晚断脐亚组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胎盘粘连及剥离不全发生率、产妇泌乳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体温、胆红素峰值、脐血和出生24 h后外周血血红蛋白、新生儿贫血及病理性黄疸发生情况。结果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24 h后外周血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明显高于早断脐组(两组相比,P均<0.05),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断脐组(两组相比,P均<0.05)。新生儿高于胎盘平面组的新生儿体温明显高于新生儿低于胎盘平面组(两组相比,P<0.05),泌乳时间短于新生儿低于胎盘平面组(两组相比,P<0.05)。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更加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发生率且不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将新生儿置于高于胎盘平面的母亲腹部断脐更有利于新生儿保暖,促进母亲泌乳。

    2015年43期 v.55;No.97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子宫、盆腔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附12例分析)

    徐青;耿凤丽;张师前;

    目的总结子宫及盆腔动静脉畸形(AVMs)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和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子宫及盆腔AVM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3~57岁,均有子宫创伤史。10例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12例先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10例进一步行盆腔CT或MRI检查确诊;6例行血管造影检查并确诊;7例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证实诊断。子宫动脉栓塞治疗6例,其中2例好转、3例转手术治疗、1例1 a后复发;直接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的8例治疗成功7例、失访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好转。结论育龄女性为子宫及盆腔AVMs好发人群,子宫手术创伤史是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不规则阴道流血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本病首选的筛查、诊断及随访手段,盆腔CT或MRI检查术前不可或缺,血管造影仍为本病的诊断"金标准"。本病的治疗应选择个体化治疗手段。

    2015年43期 v.55;No.97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TLR4、TLR9及其信号通路下游因子基因的表达变化

    胡建芳;季莹;余敏敏;

    目的观察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4、TLR9及其信号通路下游因子NF-κB、IFN-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接受妇科手术或宫颈活检术的患者共90例,根据手术或活检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三组:正常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未见上皮内病变]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HPV阳性、CIN)30例(CINⅠ4例,CINⅡ9例,CINⅢ17例),宫颈癌组(HPV阳性、宫颈癌)30例(病理分期ⅠA~ⅡA期12例、ⅡB~Ⅳ期1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患者宫颈组织中的TLR4、TLR9、NF-κB、IFN-γ基因。结果TLR4、TLR9、NF-κB、IFN-γ基因在三组患者宫颈组织中均有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其表达量均逐渐上升,组间相比,P均<0.05。结论 TLR4、TLR9及其信号通路下游因子NF-κB、IFN-γ基因表达量随子宫颈病变进展呈上升趋势,TLR4、TLR9及其信号通路参与并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2015年43期 v.55;No.97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iR-181a、TGF-β_1、TGF-βR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红雨;韩会会;朱海;郭欢欢;曹蒙;刘星烁;张敏;

    目的观察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iR-181a、TGF-β1、TGF-βR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6例(良性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59例(恶性组)及子宫良性肿瘤28例(对照组)。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卵巢组织中的miR-181a、TGF-β1mRNA、TGF-βR1 mRNA;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卵巢组织中的TGF-β1蛋白和TGF-βR1蛋白。结果恶性组的miR-181a、TGF-β1mRNA、TGF-βR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良性组、对照组相比,P均<0.05。恶性组TGF-β1蛋白、TGF-βR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组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miR-181a、TGF-β1mRNA、TGF-βR1 mRNA相对表达量及TGF-β1蛋白、TGF-βR1蛋白表达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恶性组miR-181a与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10,P<0.05)、与TGF-βR1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69,P<0.05),TGF-β1mRNA与TGF-βR1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37,P<0.05)。结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miR-181a、TGF-β1高表达,而TGF-βR1低表达,三者的表达有相关关系,可能共同参与了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

    2015年43期 v.55;No.97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Gab2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王哲;刘欣;

    目的观察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Grb2协同结合蛋白2(Gab2)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75例份)、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20例份)、正常卵巢组织(20例份)中的Gab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Ga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6/75)、15%(3/20),正常卵巢组织中3例呈弱阳性(阳性表达率为0);组间Gab2阳性表达率相比,P<0.05;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Ga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相比,P均<0.05;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Gab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P>0.05。Gab2蛋白阳性表达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结论 Gab2蛋白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可能预示着该肿瘤侵袭性高、预后差、易复发。

    2015年43期 v.55;No.97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癌组织中EpCAM、CD_(44)v6的表达与早期低危子宫内膜腺癌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陈金龙;刘乃富;

    目的探讨癌组织中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 CAM)、CD44v6的表达与早期低危子宫内膜腺癌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低危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共118例,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分为两组:A组72例为无远处转移者,B组46例为有远处转移者;选取同期行诊断性刮宫或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的患者30例作对照(C组)。取A、B两组手术中切除的癌组织及C组手术中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种组织中的Ep CAM、CD44v6,并进行分析。结果 A组Ep CAM阳性表达率为30.6%(22/72)、CD44v6阳性表达率为15.3%(11/72),B组Ep CAM阳性表达率为60.8%(28/46)、CD44v6阳性表达率为39.1%(18/46),C组Ep CAM阳性表达率为26.7%(8/30)、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7%(2/30);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Ep CAM、CD44v6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B组Ep CAM阳性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阴性表达者为43个月,两者相比,P<0.05,B组CD44v6阳性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阴性表达者为48个月,两者相比,P均<0.05。结论早期低危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p CAM、CD44v6阳性表达者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生存时间较短。

    2015年43期 v.55;No.97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王红梅;韩文广;古丽娜·库尔班;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3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VTE患者(VTE组)及32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无VTE患者(非VTE组)的一般临床因素、肿瘤相关因素、治疗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上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BMI、肿瘤分化程度、术前化疗、淋巴结转移、升白细胞治疗相比,P均<0.05;BMI、术前化疗与术后VTE的发生有关(P均<0.05)。结论术前化疗、BMI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43期 v.55;No.97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临床观察

    沈国鑫;庾君毅;朱月华;刘军权;史跃;

    目的观察术前经皮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Ⅰb2期~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65例。治疗组32例,术前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置管,将导管超选择至子宫动脉,行双侧子宫动脉TACE术,TACE术后1~2周采用同样方法经双侧子宫动脉灌注自身免疫细胞[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即自身免疫细胞];对照组33例,术前接受静脉化疗。两组分别于上述治疗结束后第10~14天评价疗效(近期疗效),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进行组织学评价。分别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近期显效率为53.13%(17/32)、有效率为84.38%(27/32),对照组分别为45.45%(13/33)、73.73%(24/33),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为78.13%(25/32),对照组为39.39%(13/33),两组相比,P<0.01。对照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P均<0.01。结论术前TACE联合自身免疫细胞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明显,提高肿瘤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2015年43期 v.55;No.97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观察

    刘秀艳;冯文博;

    目的观察乳腺癌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女性乳腺癌患者48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48例。手术留取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乳腺良性增生患者的增生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种组织标本中的Ezrin蛋白。结果乳腺癌癌组织中Ezrin蛋白呈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13、0、28、7例,阳性表达率为72.92%(35/48);乳腺癌癌旁组织中Ezrin蛋白呈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15、20、13、0例,阳性表达率为27.08%(13/48);乳腺癌良性增生组织中Ezrin蛋白呈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表达者分别为7、39、2、0例,阳性表达率为4.17%(2/48);乳腺癌组织与乳腺癌旁组织、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Ezrin蛋白在三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也不同。Ezri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SBR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病生存期(DFS)相关(P均<0.05)。结论乳腺癌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而且表达增强,其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SBR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DFS有关。

    2015年43期 v.55;No.97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EGFR、细胞角蛋白5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俊霞;崔志刚;刘军;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细胞角蛋白5(CK5)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5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5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486例,对其乳腺癌组织中的EGFR、CK5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非三阴性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率分别为22.4%、84.7%,CK5的表达率分别为8.2%、67.8%,两者EGFR、CK5的表达率相比,P均<0.05;EGFR及CK5的表达与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相关性(P均>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EGFR与CK5的表达有关(P<0.01)。结论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EGFR、CK5的表达率较高,且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EGFR、CK5的高表达为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2015年43期 v.55;No.97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SATB1和BRMS1的表达变化

    姚亚峰;龚烨;李炳军;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和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的表达变化。方法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7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全部留取原发灶组织标本,其中52例同时留取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标本、63例同时留取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三种组织标本中的SATB1、BRMS1蛋白及mRNA。结果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SATB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82.7%,与癌旁组织的28.6%相比,P均<0.05。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BRMS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为25.6%、23.1%,与癌旁组织的87.3%相比,P均<0.05。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SAT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93±1.42、7.27±0.42,与癌旁组织的9.88±1.28相比,P均<0.05。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BRMS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1±1.82、10.23±1.28,与癌旁组织的8.69±1.03相比,P均<0.05。原发灶组织SATB1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淋巴结数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原发灶SATB1蛋白和BRMS1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r=-0.523,P>0.05),SATB1 mRNA和BRMS1 mRNA表达量无相关关系(r=-0.093,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SATB1蛋白及mRNA呈高表达,BRMS1蛋白及mRNA呈低表达,SATB1蛋白及mRNA表达与乳腺浸润癌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

    2015年43期 v.55;No.97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TOPⅡα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杨良权;周东光;娄欢欢;李光辉;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化疗前经巴德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共141例,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28例、Luminal B型19例、三阴性型28例、Luminal B-like型35例、Her-2表达型31例,其乳腺癌组织中TOPⅡα表达阳性和阴性者分别为10例和18例、8例和11例、20例和8例、23例和12例、24例和7例。术前所有患者接受并完成新辅助化疗,评定化疗疗效,分析各型乳腺癌的疗效与TOPⅡα表达的关系。结果 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三阴性型、Luminal B-like型、Her-2表达型患者中TOPⅡα表达阳性和阴性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0.0%(6/10)和55.6%(10/18)、62.5%(5/8)和54.5%(6/11)、90.0%(18/20)和87.5(7/8)、91.3%(21/23)和50.0%(6/12)、95.5%(23/24)和42.9%(3/7);在Luminal B-like型、Her-2表达型乳腺癌中,TOPⅡα表达阳性和阴性者的化疗有效率相比,分别为P<0.05、P<0.01;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三阴性型乳腺癌中,TOPⅡα表达阳性和阴性者的化疗有效率相比,P均>0.05。结论在分子分型为Luminal B-like型、Her-2表达型乳腺癌中,TopⅡα阳性表达者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高于TopⅡα阴性者,TopⅡα阳性表达可作为预测Luminal B-like型、Her-2表达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2015年43期 v.55;No.97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男性生殖系统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冯士楼;王爱香;畅继武;刘春雨;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系统表皮样囊肿(EC)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男性生殖系统E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患者的年龄为13~82岁,其中<45岁者17例。查体或自检发现睾丸、阴囊或阴茎肿块19例,睾丸鞘膜积液合并囊肿1例,前列腺癌去势手术偶发1例。查体发现肿块质硬15例、质韧4例、质软2例。B超检查15例,诊断为睾丸占位性病变10例、囊肿3例,无发现2例。7例行腹部及盆腔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在睾丸1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患侧睾丸切除术3例、单纯囊肿切除术8例;病变在附睾1例,因前列腺癌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偶然发现附睾EC,术中一并切除;病变在阴囊3例,均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病变在阴茎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3例、阴茎部分切除术1例。病理检查见肿物呈囊实性,内含角化物质,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衬覆角化鳞状上皮,不含皮肤附属器,均诊断为EC。21例随访时间5~138个月,其中1例死于前列腺癌全身骨转移,余未见复发及恶变。结论男性生殖系统EC是一种良性病变,青年人多见,B超检查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首选单纯囊肿切除术。本病预后良好。

    2015年43期 v.55;No.97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附2例分析)

    王星;吴琦;周洋洋;李莉;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免疫功能正常宿主IPA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CT检查可见肺部多发结节影或斑片影。血清学检查未见异常。支气管镜检查,1例镜下未见明显异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见曲霉菌生长;1例镜下见左肺上叶前段气管开口狭窄,可见白色坏死物,病理检查发现菌丝及孢子。2例经静脉给予伏立康唑治疗12 d,症状缓解,之后分别序贯伊曲康唑口服液、伏立康唑口服片剂治疗4个月,复查胸部CT,病灶基本吸收。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宿主IPA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无异常表现,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本病采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2015年43期 v.55;No.97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吉非替尼治疗后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水平变化

    郭刚;李恒;郭琦;张莹;王德光;李高峰;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吉非替尼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接受EGFR-TKI代表性药物吉非替尼治疗的NSCLC患者65例,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相关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治疗后1、3、6个月时NSCLC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均<0.05);治疗后3、6个月时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患者外周血TNF-1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EGFR-TKI吉非替尼治疗NSCLC时可以调节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表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2015年43期 v.55;No.973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氧化苦参碱不同途径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邵庆亮;张志强;柳青峰;臧辉;宫本松;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不同途径给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70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15例)接受基础治疗,OM灌洗组(15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接受OM腹腔灌洗治疗,OM灌肠组(2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接受OM灌肠治疗,OM静滴组(2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接受OM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各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并于治疗开始前(D0)和治疗后24 h(D1)、48 h(D2)、72 h(D3)检测血清内毒素和血浆D-乳酸,于D4和D7检测血清IL-1、IL-6和TNF-α。结果 OM静滴组的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OM灌肠组和OM灌洗组(P均<0.05),OM灌肠组的首次排便时间短于OM静滴组和OM灌洗组(P均<0.05)。D1、D2、D3时,OM静滴组和OM灌肠组的血清内毒素和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OM灌洗组(P均<0.05);D4、D7时,OM静滴组的血清IL-1、IL-6、TNF-α水平低于OM灌肠组和OM灌洗组(P均<0.05)。结论 OM治疗SAP的三种给药途径相比,静滴效果最佳且患者接受度高,灌肠给药可促进排便,腹腔灌洗的效果略差。

    2015年43期 v.55;No.97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川崎病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

    张丽蓉;丘文戈;潘雪峰;刘日阳;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48例KD患儿(KD组)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18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30例,分别于入院时(急性期)和治疗后第5天(恢复期)检测患儿的血清抵抗素和血红蛋白、测量患儿冠状动脉血管内径;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急性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NCAL组和对照组(P均<0.05),血红蛋白明显低于NCAL组和对照组(P均<0.05),N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NCAL组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CAL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明显高于NCAL组(P均<0.05),血红蛋白明显低于NCAL组(P<0.05);恢复期与急性期相比,CAL组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无明显差异(P均>0.05),NCAL组的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变化明显(P均<0.05)。KD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5),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内径呈显著负相关(r=-0.671,P<0.05),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87,P<0.05)。结论 KD患儿血清抵抗素、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KD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对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

    2015年43期 v.55;No.97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白细胞介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苗昊;王伊林;陈秋彤;宋伟奇;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免疫学说成为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白细胞介素(IL)是重要的免疫因子。研究发现,EMs组织中多种IL如IL-1、IL-2、IL-4、IL-6、IL-8、IL-10等的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它们可能参与了EMs的发病过程。

    2015年43期 v.55;No.97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药物应用进展

    李珊珊;王欣;

    孕晚期,在一定情况下,为保证母儿安全必须适时终止妊娠,此时需要应用促宫颈成熟及引产药物。前列腺素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及首选的促官颈成熟药物,对于宫颈不成熟者效果显著。催产素对于宫颈Bishop评分较高(≥6分)者是首选的引产药物,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易操控性,建议用于NST无反应型、羊水偏少或可疑胎盘功能减退者。米索前列醇对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有显著作用,也可选择应用。

    2015年43期 v.55;No.97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外科取精方法应用进展

    崔险峰;丁攀;张云山;

    无精子症可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后者所占比例较高。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治疗不单纯依赖于供精,通过外科取精技术获得精子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常用的外科取精方法有常规睾丸切开活检取精术、睾丸穿刺抽吸取精术、单一曲细精管活检术、显微切开睾丸取精术。近期对外科取精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取精前对睾丸曲细精管生精功能的评价,评价技术有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多光子显微镜、微型硅超声探针技术。与外科取精获精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Y染色体微缺失、睾丸病理类型。外科取精前对睾丸曲细精管生精功能作出评价有利于取精的成功。

    2015年43期 v.55;No.97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王凯;王超;王红;

    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属于嗜B淋巴细胞组群中的DNA病毒,可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生和转化,甚至导致癌症产生。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噬血细胞综合征、鼻咽癌、淋巴瘤及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上述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不同的改变,与感染EB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紊乱有密切关系。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小儿偏头痛的关系

    胡笑月;徐晓华;华颖;

    <正>儿童偏头痛发病率为2%~10%[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2]发现,在偏头痛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比例较正常人群高,尤其是在伴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者占28%~29%。我们对部分儿童偏头痛患者进行了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观察其椎动脉发育情况,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小儿偏头痛的关系。临床资料:2013年1月~2015年6月无锡市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杨冬梅;

    <正>患者女,33岁,发现左侧外阴肿物1 a,于2013年7月12日入院。肿物发现时约3 cm×2 cm,无疼痛不适,逐渐增大,在当地医院拟诊"前庭大腺囊肿",行切开引流术后1个月内肿物复发,且较术前增大。本次入院查体:左侧小阴唇下端前庭大腺偏外侧见一囊性肿物,约4 cm×5 cm,张力不大,无触痛,无波动感,呈多囊样,内可触及条索状结构。拟诊外阴肿瘤。行外阴肿瘤剥除术。术中见肿物沿左侧阴道壁与直肠间隙向左下方延伸生长,多囊,呈葡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纤维腺瘤内癌1例报告

    万佳艺;张熔熔;肖燕;陈许蕾;

    <正>患者女,79岁,因发现左乳肿块3个月余,于2013年10月5日入院。入院前有甲状腺手术史10余年,术后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体格检查:左乳晕下方扪及一肿块,约1 cm×1 cm,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有触痛,挤压乳头未见血性溢液。B超检查:左乳2点钟方向见低回声结节,约4 cm×2 cm。术前诊断:左乳房纤维囊性乳腺病。手术治疗中见左乳晕下方有一1.5 cm×2 cm的结节性肿块,实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单侧肾破裂为首发表现的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报告

    周晓;冀晓俊;段美丽;

    <正>患者男,52岁,因咳嗽伴发热2个月于2014年12月22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程中伴随发热、乏力、畏寒及全身肌肉酸痛,体温降至正常后上述症状消失;无皮疹,关节疼痛等表现。入院查体:脉搏91次/min,血压180/80mmH g;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肾区无叩痛。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6×109/L、嗜酸性粒细胞1.2%、中性粒细胞87.2%、血红蛋白58 g/L。血生化检查:Cr 323.0μmol/L、BUN 21.93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胆石性肠梗阻1例报告

    郑晓文;李梦楠;刘敏;翟亚楠;王玉平;周永宁;

    <正>患者女,59岁,因间断上腹部绞痛1月余,加重伴呕吐、纳差10余天,于2014年2月14日入院。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上腹部绞痛,与饮食及时间无明显关系,持续时间不定,无放射痛,偶有反酸,服奥美拉唑可缓解。入院前10余天上腹

    2015年43期 v.55;No.973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