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涛;王兴名;王洪江;张园;吕红博;
目的探讨散乱蛋白(Dvl)基因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60份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Dvl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Dvl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8±0.220、0.891±0.196(P<0.01),Dvl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78±0.152、0.261±0.079(P<0.01)。Dvl mRNA相对表达量与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1),Dvl蛋白相对表达量与食管鳞癌患者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1)。结论 Dvl基因可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提示TNM分期较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015年44期 v.55;No.97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双霞;张国梁;鲍文漪;
目的检测肝外胆管癌患者胆汁上清液及沉淀物中K-ras、p53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肝外胆管癌患者57例、胆管良性狭窄患者42例,均收集并提取胆汁上清液及沉淀物标本,采用PCR-SSCP银染法和DNA直接测序法分析K-ras和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胆管良性狭窄患者胆汁上清液及沉淀物标本均未发现K-ras、p53基因突变。胆管癌患者胆汁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77.19%(44/57),其中上清液为66.67%(38/57)、沉淀物为59.65%(34/57),两者比较P>0.05;p53基因突变率为70.18%(40/57),其中上清液为63.16%(36/57)、沉淀物为45.61%(26/57),两者比较P<0.05。胆管癌患者胆汁上清液和沉淀物中p53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突变率为85.97%(49/57)。结论肝外胆管癌患者胆汁上清液及沉淀物中均检测到K-ras、p53基因突变,且联合检测阳性率更高;胆汁K-ras、p53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肝外胆管癌与胆管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
2015年44期 v.55;No.974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文瑜;汤帆;孙胜;曹传培;王彬;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癌组织XPG C46T基因多态性对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5例,手术治疗前均给予XELOX化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放疗结束6周行CT或MRI检查,评价疗效。采用RT-PCR法检测放化疗前XPG C46T基因型。结果放化疗有效27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60.00%。放化疗效果与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KPS评分均无关(P均>0.05)。有效患者直肠癌组织XPG C46T基因型C/C为18例、无效者为3例(P<0.05),C/T分别为6、9例(P<0.05),T/T分别为3、6例(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有效者XPG C46T基因C/C基因型比例高于无效者,C/T及T/T基因型比例低于无效者;检测XPG C46T基因多态性可用于预测Ⅱ~Ⅲ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
2015年44期 v.55;No.974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本刚;郭鹏;肖政;汪成琼;陈安海;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息肉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5年4月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内收录的Hp感染与胃息肉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采用Rev Man5.3及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量4 453例,其中胃息肉组2 009例、对照组2 4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胃息肉组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95%CI:0.44~1.66,P=0.650);胃底腺息肉患者Hp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2,95%CI:0.15~0.68,P=0.004)。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为稳定。结论当前证据不足以证明Hp感染与胃息肉有关。
2015年44期 v.55;No.97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于建超;王江平;李应龙;钱彪;倪钊;王新敏;李强;王文晓;王勤章;
目的构建含人干细胞白血病(SCL)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GV287-SCL),为糖尿病膀胱异常病症(DCP)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法将人SCL基因质粒内的遗传物质扩增,与慢性病毒穿透质粒结合,构建重组穿梭质粒GV287-EGFP/SCL,共转染293T细胞,通过多次感染、扩增和提纯,得到重组慢病毒GV287-SCL。以不同浓度重组慢病毒原液感染293T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目的基因,荧光标记法计算病毒滴度。结果人SCL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1 036 bp,与目的基因相关片段中SCL c DNA大小相同。阳性转化子扩展后均形成503 bp条带,其大小与目的片段人SCL c DNA相当。重组质粒GV287-EGFP/SCL阳性克隆的目的基因SCL成功插入到GV287-EGFP,基因排序和Gen Bank信息库里的人SCL基因mRNA基本相同。重组慢病毒滴度为5×108TU/m L。结论成功构建了GV287-SCL,病毒滴度为5×108TU/m L。本研究为继续进行SCL基因体内转染及开展DCP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
2015年44期 v.55;No.97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星;陈雄;黄娟;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nail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腺肌病在位组及异位组)、1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异位症组)、2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对照组)EGFR、snail、E-cadherin、vimentin表达,分析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症组及腺肌病异位组)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异位症组EGFR阳性表达率(10.52%)低于对照组(40.00%),腺肌病异位组(82.61%)、在位组(56.52%)及异位症组(78.95%)内膜组织snail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55.00%),异位症组(15.79%)和腺肌病异位组(30.43%)内膜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60.00%),异位症组(89.47%)及腺肌病异位组(86.96%)vimentin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65.00%);各组比较,P均<0.05。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症组及腺肌病异位组)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372,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子宫内膜组织EGFR、E-cadherin表达下调,snail、vimentin表达上调,上述因子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发生。
2015年44期 v.55;No.974 1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廖凯;李起栋;方石虎;张历;余锂镭;江洪;
目的探讨低强度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LL-CBS)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影响。方法正常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L-CBS组各10只,均安置颈动脉窦刺激电极,监测血压、心率。LL-CBS组于VAs诱发前1 h开始LL-CBS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假性LL-CBS,分别测量基线时和刺激1 h后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心室ERP测量结束后,保持颈动脉窦刺激,静置半小时,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诱发3个VAs事件。分别记录3个VAs事件时VAs发生次数,首个室性早搏出现的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两组在基线状态、刺激1 h和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血压、心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L-CBS组、对照组基线时心室ERP分别为(165±5)、(168±8)ms(P>0.05),刺激1 h时分别为(181±7)、(162±7)ms(P<0.05)。在3个VAs事件过程中,LL-CBS组发生Vas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LL-CBS组首次室性早搏出现的时间为刺激后341(512,224)s、对照组为刺激后215(327,90)s,室性早搏次数分别为52(83,20)、107(162,54)次,室速次数分别为2.3(6.7,0.5)、5.5(9.3,2.4)次,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LL-CBS刺激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VAs发生,且不影响血压、心率。
2015年44期 v.55;No.974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辉蓉;戎晓祥;贾丽婷;杨可可;覃愉娟;朱华;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TV)、拉米夫定(LAM)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使用关键词"entecavir"和"lamivudine",在Pub Med中对种属为人、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的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性检索。入选文献满足如下标准:1确诊的CHB成年患者(年龄≥16岁);2治疗方案为口服ETV或LAM;3回顾性或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4随访中发现的HCC有明确诊断标准且提供数据。比较ETV或LAM治疗后CHB患者的HCC发生率。结果按检索条件共检索到751篇英文文献,其中3篇最终进入本次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共计5 014例,其中采用ETV治疗2 327例(ETV组)、采用LAM治疗2 687例(LAM组)。Begg检验及漏斗图显示无发表偏倚(P=0.602)。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均显示ETV组HCC发生率低于LAM组(固定效应模型:RR=0.547,95%CI:0.450~0.666,P=0.000;随机效应模型:RR=0.444,95%CI:0.210~0.937,P=0.033)。结论 ETV及LAM均能降低CHB患者发生HCC的风险,ETV作用更强。
2015年44期 v.55;No.974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林伟;司建林;张剑;买买提江·吾布力艾山;胡志明;李侗增;耿楠;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4例、HBV携带者51例,回顾性分析HBV感染后发生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乙肝家族史、抗-HBe阳性、乙肝基因型C型(C型H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性别、BMI、HBe Ag阳性、HBV DNA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乙肝家族史、C型HBV为HBV感染致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乙肝家族史、抗-HBe阳性、C型HBV是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HBV感染致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
2015年44期 v.55;No.974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春颖;刘成永;杨友国;王淑侠;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方法选择家族聚集性CHB患者130例(观察组),非家族聚集性CHB患者80例(对照组),两组均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天,连续治疗96周。治疗前及治疗96周,采用半定量计分法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治疗前及治疗24、48、96周检测两组血清ALT、HBs Ag、HBe Ag,肝组织ccc DNA,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率、前C区1896突变、P区耐药基因变异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计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6周均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96周血清HBs Ag、HBe Ag、ALT、HBV DNA及肝组织HBV ccc DNA均减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96周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率及其与前C区1896联合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治疗前初始耐药基因变异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6周观察组初始耐药基因变异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家族聚集性CHB的治疗效果较差。
2015年44期 v.55;No.97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孟杰;王小红;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联合刺五加治疗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禁食、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并给予生长抑素6 mg/d,微量泵24 h持续输入,连用7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250 m L静滴,1次/天,连用7天。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血清TNF-α、IL-6、IL-1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0.0%,P<0.05。两组治疗后第3、7天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第3、7天血清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刺五加治疗SAP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生长抑素,下调TNF-α、IL-6,上调IL-10,重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可能是刺五加的作用机制之一。
2015年44期 v.55;No.97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柴梅;曹玉鹃;刘艳丽;
目的探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选取肝肾综合征并发顽固性腹水患者88例,随机分为超滤组和置管组各44例。超滤组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置管组给予腹腔置管引流。比较两组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24 h尿量,监测两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腹水总蛋白、钾、钠。结果超滤组总有效率84.09%,置管组68.18%,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量、腹围均较治疗前减少,24 h尿量升高,且超滤组上述改变较置管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升高,尿素氮、肌酐水平均降低,超滤组上述改变较置管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超滤组腹水总蛋白、钠水平升高,钾水平降低,P均<0.05;置管组总蛋白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超滤组腹水总蛋白、钠水平高于置管组,钾水平低于置管组,P均<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效果确切,优于腹腔置管引流。
2015年44期 v.55;No.97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冠楠;顾俊杰;姚学权;吴晓宇;刘福坤;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胃癌术后患者327例,收集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方式、吻合器口径、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术中出血量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其与上述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本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3例(4%)。术前白蛋白<34 g/L、手术时间≥4 h、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是胃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影响因素。
2015年44期 v.55;No.97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高欣;许春舫;郭凌川;刘卫硕;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2013年确诊的消化系统NEN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与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同期检出消化系统NEN患者146例,总检出率为0.09%,其中男78例、女68例;发病年龄(54.13±15.30)岁,其中60~69岁占28.77%(42例);病变部位以胃(30.14%)和直肠(28.08%)最为常见,其中男性多发部位依次为胃、直肠和食管,女性依次为直肠、胃和胰腺;病理分型为神经内分泌瘤(NET)63例,神经内分泌癌(NEC)78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5例;嗜铬蛋白A(Cg A)染色阳性率77.10%,突触素(SYN)染色阳性率95.62%,Cg A联合SYN染色阳性率99.17%。结论 2009~2013年苏州地区消化系统NEN检出率逐年上升,60~69岁高发,病变部位以胃和直肠(28.08%)最为常见,Cg A与SYN联合检测可以提高NEN检出率。
2015年44期 v.55;No.97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杨;吴继锋;赵文娣;张红;秦蓉;王道斌;
目的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8份胃癌患者癌组织(观察组)和89份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SPARC、MMP-9,分析二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SPAR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14.1%(P<0.01),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19.1%(P<0.01);胃癌组织SPAR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MMP-9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二者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远处转移均无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SPARC与MMP-9呈正相关(r=0.561,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SPARC、MMP-9高表达,二者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2015年44期 v.55;No.97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秀华;高红富;陈学芝;李天月;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30例(UC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LPA、TNF-α,分析UC患者血清LPA与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UC组及对照组血清LPA水平分别为(3.75±0.58)、(1.34±0.18)μmol/L,P<0.05;TNF-α水平分别为(64.00±0.43)、(20.16±2.60)ng/L,P<0.05。随着UC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LPA、TNF-α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UC患者血清LPA与TNF-α呈正相关(r=0.878,P<0.05)。结论 UC患者血清LPA、TNF-α水平升高,检测两者水平有助于判断UC病情。
2015年44期 v.55;No.97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绍山;孙树申;
目的观察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改变,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合并内脏神经病变42例(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38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各组空腹和餐后2 h胆囊容积、胆囊排空率,采用放免法检测空腹和餐后30 min血浆胆囊收缩素(CKK)和胰多肽(PP)。结果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空腹及餐后2 h胆囊容积均大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胆囊排空率为53.7%±9.5%,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的76.79%±9.7%和对照组的78.6%±10.1%(P均<0.05)。糖尿病内脏神经病变组空腹及餐后30 min血浆CCK和PP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糖尿管病内脏神经病变患者胆囊排空功能降低,支配胆囊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血浆CCK和PP水平下降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2015年44期 v.55;No.97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菲;陈易;徐华;张国新;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共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12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胃癌组织HIF-1α和TGF-β共表达(二者均为阳性表达)情况,分析HIF-1α、TGF-β共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关系。结果 112例患者中胃癌组织HIF-1α与TGF-β共表达61例(54.5%),非共表达51例(45.5%)。HIF-1α和TGF-β共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均无关(P均>0.05)。HIF-1α、TGF-β共表达及非共表达者PFS分别为(18.0±2.2)、(40.0±8.9)个月,P<0.05。结论胃癌组织HIF-1α和TGF-β共表达与胃癌病情无明显相关性,但可明显缩短PFS。
2015年44期 v.55;No.974 54-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萍;黄梅芳;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242例(UC组),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ELISA法检测血浆I-FABP、hs-CRP,分析UC患者血浆I-FABP与hs-CRP的关系。结果 UC组血浆I-FABP水平为(139.0±62.3)pg/m L、对照组为(54.3±5.1)pg/m L(P<0.05),两组血浆hs-CRP水平分别为(68.5±13.1)、(3.7±1.8)ng/m L(P<0.05)。广泛型UC患者血浆I-FABP、hs-CRP水平均高于左半结肠型(P<0.05或<0.01),轻、中、重度UC患者血浆I-FABP、hs-CRP水平均逐渐升高(P均<0.01)。UC患者血浆I-FABP与hs-CRP呈正相关(r=0.82,P=0.000)。结论 UC患者血浆I-FABP、hs-CRP水平均增加,二者的水平变化可能参与UC的发生、发展。
2015年44期 v.55;No.97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明吉;刘欣;尹红梅;张宁;王永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抽吸导管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58例,其中PCI中抽吸导管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82例(导管给药组),PCI中外周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治疗129例(静脉给药组),PCI常规治疗147例(对照组)。术中监测各组冠状动脉TIMI血流恢复情况;术后检测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前体(NT-pro BNP),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各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导管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及对照组术中TIMIⅢ级分别为82例(100%)、119例(92.24%)和126例(85.71%),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导管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及对照组术后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3.8±1.8)、(4.3±2.1)和(5.8±3.4)pg/m L;NT-pro BNP分别为(724±42)、(811±67)和(1 012±104)mg/L;LVEDD分别为(47.3±7)、(49.5±5)和(50.1±8)mm;EF分别为55%±9%、53%±7%和51%±4%;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导管内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急诊PCI中抽吸导管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优于PCI中外周静脉给药和单纯PCI治疗。
2015年44期 v.55;No.97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俊峰;何琼;周建文;赖英荣;
目的探讨肝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在肝癌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8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15例正常肝脏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α的表达情况。结果 ERα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56.4%,在肝癌的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0.5%,肝癌变组织中无表达。结论 ERα能够将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鉴别,并划分癌变组织与癌旁组织。
2015年44期 v.55;No.974 6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乔海峰;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126例,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80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46例,同时选择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ADMA、Hcy、NO水平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ADMA与Hcy的关系。结果 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血清ADMA、PWV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H型高血压组较非H型高血压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或<0.01)。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667,P<0.01)。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比较,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ADMA水平更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且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
2015年44期 v.55;No.974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迪;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口服达比加群抗凝,对照组口服华法林抗凝,连续治疗3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PT、APTT、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行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及血栓最大幅度(MA值)。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出血及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IB均低于治疗前,INR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后R值、K值、MA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及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达比加群用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2015年44期 v.55;No.97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森杰;张跃;汤健;李红英;朱敏;傅大林;赵晓科;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伴发临床下癫痫样放电(SEDs)患儿临床发作及癫痫样放电次数的影响。方法将76例伴发SEDs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和抗癫痫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丙戊酸钠,疗程1年。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癫痫临床发作情况,无临床发作患儿于疗程结束行16导脑电图检查,记录癫痫样放电次数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有癫痫临床发作2例、无临床发作36例,对照组分别为4、34例;两组比较,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放电次数控制有效13例(34.2%)、无效23例,对照组分别为4(10.5%)、30例;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伴发SEDs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转化为癫痫临床发作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明显减少无临床发作患儿的SEDs次数。
2015年44期 v.55;No.974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方伟祯;蔡振华;何健;谢晓英;罗招凡;严海燕;任艳婷;
目的探讨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T2DM)病情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35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糖尿病前期组)、35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35例T2DM合并≥1种慢性并发症患者(T2DM并发症组)和3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LDL-C、TG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糖尿病前期组、T2DM组、T2DM并发症组HOMA-IR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且水平逐渐增加,但组间比较P均>0.05。T2DM组、T2DM并发症组血清FF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前期组、T2DM组、T2DM并发症组血清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2DM并发症组血清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前期组、T2DM组、T2DM合并症组血清FFA、LDL-C、TG水平均逐渐增加,但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T2DM患者HOMA-IR及脂代谢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增加。
2015年44期 v.55;No.974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红梅;李洪彬;邱谷;
目的探讨BM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88例(T2DM组),其中体质量正常(BMI 18.5~23.9)34例,超重(BMI 24~28)35例,肥胖(BMI>28)19例。另选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BMI 18.5~23.9)。分别采用氧化酶法、ELISA法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RBP4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Home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结果 T2DM组血清RBP4水平为(13.66±4.24)mg/L,对照组为(9.73±2.50)mg/L,P<0.05。T2DM组体质量正常、超重、肥胖者血清RBP4水平呈升高趋势,超重者、肥胖者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者(P均<0.05),但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HBCI肥胖者高于超重者,超重者高于体质量正常者(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清RBP4水平随BMI增高呈升高趋势,IR程度随BMI增高而加重。血清RBP4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T2DM的发生、发展。
2015年44期 v.55;No.97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甄波;胡国斌;曾艳;
目的观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儿童和青少年RMPP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住院患儿,按照临床特征分为RMPP组78例和普通MPP组90例。入院当天测定两组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 RMPP组血清IL-6、IL-10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普通MPP组(P均<0.01),两组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MPP患儿血清IL-6、IL-10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变化有助于早期识别RMPP。
2015年44期 v.55;No.97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杜燕燕;梁光宇;吴论;黄莉;张晓欣;刘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抑制老年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30例。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后,行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静脉顺序诱导置入喉罩,行经喉罩纤支镜检查。右美托咪定剂量根据改良序贯法确定,相邻剂量比值为1.1,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右美托咪定抑制纤支镜检查气道反应的ED50及其95%CI。结果右美托咪定抑制气道反应的ED50为0.56μg/kg,其95%CI为0.56(0.50~0.61)μg/kg。结论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时,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6μg/kg可抑制50%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气道反应。
2015年44期 v.55;No.974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瞿力;欧三桃;刘勇;吴蔚桦;曹灵;刘建;
目的分析10例二硫化碳(CS2)致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CS2致肾功能损伤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组织病理特点。结果本组患者均为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其中尿微量白蛋白升高8例、24小时尿蛋白升高7例、血胱抑素C升高6例、血肌酐升高5例、血尿素氮升高4例、血尿酸升高3例;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升高2例,血清免疫相关抗体、免疫球蛋白Ig G、Ig M和补体C3、C4均无明显异常;血红蛋白下降4例,余肾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病理特点:光镜下均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和肾小管萎缩,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电镜下均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均未见确切电子致密物沉积;均可见肾小管萎缩,伴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免疫荧光检查均无明显Ig A、Ig G等免疫球蛋白及C3、C4等补体及HBs Ag、HBc Ag等乙肝标志物抗原的沉积。结论 CS2致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病理特点以肾小球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和肾小管萎缩为主,免疫荧光显示基本无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2015年44期 v.55;No.97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婵秀;黄南楠;吴坚;黄志澎;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延长术的适应证。方法选择一名志愿者,行颌面CT扫描,获得下颌第二前磨牙断层截面图,以Dicom格式保存。将Dicom格式的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根据图像的不同灰度值设置合适的阈值,分别提取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等结构的原始数据并输入Mimics软件建立下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模型的三维图像数据导入Ansys软件,采用Ansys软件对模型进行修改形成下颌第二前磨牙颊侧冠根斜折至龈下0~5 mm时,行牙冠延长术并桩冠修复的6个模型:M0~M5。在Ansys中,对6个模型颊尖的舌斜面中点分别加载0°载荷、颊向45°载荷和舌向45°载荷,分别计算牙本质最大主应力(S1)、最小主应力(S3)、等效应力(von-mises)。结果各模型斜向45°加载时,不论加载方向是舌向还是颊向,应力集中区均分布在颊舌两侧,等效应力峰值均位于颊侧。随着牙冠延长程度增加,颊侧应力集中区逐渐减小,并向根尖方向移动,应力逐渐集中,应力峰值逐渐增大。0°180 N载荷于各模型,当冠延长至5 mm时,S1为51.06 N,超过其耐受阈值。舌向45°180 N载荷,从M0~M5随着冠延长,牙本质von-mises和S1逐渐增大,且两力值变化趋势一致;当冠延长至5 mm时,S1为287.98 N,超过其耐受阈值。颊向45°180 N载荷,当冠延长至3 mm时,牙本质von-mises和S3力值分别为258.58 N和291.90 N,均超过其耐受阈值。结论下颌第二前磨牙牙体缺损至龈下5 mm时,不适宜行牙冠延长术。当缺损至龈下3~4 mm时,应慎行牙冠延长术。
2015年44期 v.55;No.974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武霞;王云杰;杨富存;
目的探讨重组人IL-11辅助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行适形调强放疗,每周5次,每次2 Gy,总剂量70 Gy/35次。放疗期间均予常规口腔护理及雾化吸入,放疗开始饭前口服食管炎合剂10 m L,3次/天,至放疗结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三餐饭后30 min及睡前含服重组人IL-11配制液10 m L,4次/天,至放疗结束后10天。比较两组放疗第4、7周及放疗结束30天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放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出现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口腔黏膜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中断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放疗第4、7周结束及放疗结束30天Ⅲ、Ⅳ度口腔黏膜损伤例数明显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疼痛时间较晚,疼痛程度较轻,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治疗中断例数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重组人IL-11辅助治疗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效果较好。
2015年44期 v.55;No.97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秋霞;杨茜;武传颖;安跃华;鞠蕊;胡双丽;李伟;
目的观察双料喉风散喷剂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反复发作的女性外阴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反复发作的女性外阴溃疡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以双料喉风散喷剂喷洒创面,喷洒面积超过溃疡面外缘0.5 cm左右,以创面表面均为药粉覆盖为度,厚约1 mm;然后以远红外线照射外阴部,30 min/次。对照组仅外敷祛腐生肌散或红霉素软膏。两组上述治疗均2次/天,疗程均为14天。记录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两组疗效;随访6~12个月,统计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瘙痒、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1.8±0.2)、(3.7±1.4)d(P<0.05),溃疡愈合时间分别为(6.3±2.9)、(10.9±4.2)d(P<0.05),治愈率分别为78.05%、36.59%(P<0.05)。两组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9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9.38%、对照组为53.33%(P<0.05)。结论双料喉风散喷剂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反复发作的女性外阴溃疡效果好,疗程短,复发率低。
2015年44期 v.55;No.974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伟;李晓光;胥婕;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北京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总结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方法选取2011~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患者3 032例,分析其传染病报告,总结其病种构成、发病趋势及季节分布情况。结果 3 032例患者中,肠道传染病1 684例、呼吸道传染病1 240例、血源性传染病108例。2011~2013年,肠道传染病的年发病例数分别为609、583、492例;呼吸道传染病分别为387、410、446例;血源性传染病分别为18、51、39例。肠道传染病在夏秋季多见,好发于6~9月;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春夏交替时多见,好发于12月及次年1、2月;血源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变化。结论 2011~2013年居传染病发病率前三位者分别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染病,临床上需根据其发病趋势和季节分布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2015年44期 v.55;No.97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丹;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常规培养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分析检出菌株的标本分布、病房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7株,检出菌株的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占72.7%),病房分布以干部病房和ICU病房为主(分别占35.1%和15.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100%),其次为头孢他啶(77.6%),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10.4%)。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从痰液中检出,对四环素、头孢他啶耐药严重。
2015年44期 v.55;No.974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