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辉;莫木琼;聂钊铭;钟觉民;罗灿峤;
目的制作有肝细胞癌病变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为科研和教学了解肝细胞癌的生长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成人肝组织用10%醋酸生理盐水插管冲洗,彻底去除肝脏血管内的血液,分别用混合红色、蓝色和黄色油画颜料的过氯乙烯-自凝牙托粉材料填充剂依次灌注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和肝静脉,通过聚合反应塑化成型,经插管→灌注→腐蚀→冲洗→修整→装瓶密封,制成有肝细胞癌病变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肝细胞癌病变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能清晰显示肝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肝肿瘤及其周围血管分布。显示的血管充盈饱满,粗细、疏密合理,色泽鲜艳,立体感强,精致美观。结论肝细胞癌病变的肝脏可制成血管铸型标本,制成的标本能直观显示肝细胞癌病变的肝脏内血管、肿瘤区域及其周围血管分布。
2015年45期 v.55;No.97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帅;孙静娜;白雪梅;李彦明;耿玉兰;刘荣欣;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单独及与恩替卡韦(ECV)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不同基因型HBV耐药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CHB患者100例,其中B基因型30例,C基因型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及单独用药组各50例,联合用药组每日口服LAM 50 mg和ECV 0.5 mg,单独用药组每日单用LAM 100 mg。治疗后24个月采用PCR-反向点杂交芯片法检测血清HBV基因型耐药突变情况及耐药基因变异类型。结果联合用药组检出耐药突变4例,检出率为8%,其变异类型分别为rt T184L+L180M+M204 V、rt T184 L+S202 G+L180 M+M204 I、rt M250 L+M204 I,其中C基因型3例(突变率为9.1%),B基因型1例(突变率为5.9%);单独用药组检出耐药突变25例,检出率为50%,其变异类型分别为rt L180M+M204 V、rt L180 M+M204 I、rt M204 I,其中C基因型18例(突变率为48.6%),B基因型7例(突变率为53.8%)。两组耐药突变检出率比较,P<0.05,两组B型和C型基因的耐药突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M单用治疗CHB的耐药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与ECV联合治疗者,LAM单用及与ECV联合治疗对CHB不同基因型HBV耐药突变无明显影响。
2015年45期 v.55;No.97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增银;赵业民;商和振;史光军;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p65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种组织中NF-κB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κBp65蛋白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7%、22.67%、12.00%,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HBs Ag阳性与阴性肝癌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26.67%,二者比较,P<0.05。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与肝癌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NF-κBp65阴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分布好于NF-κBp65阳性表达者,但两者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p65在肝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HBs Ag阳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Bs Ag阴性肝癌组织,NF-κBp65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2015年45期 v.55;No.97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吕亚青;曲林林;江海涛;黎介寿;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FK506)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各8只,分别予FK506 5 mg/kg、FK506 1 mg/kg、生理盐水灌胃。用药30 d处死小鼠,收集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D-乳酸,氧电极法测定肠组织线粒体呼吸功能,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结果低、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高剂量组减轻更明显(P均<0.05);低、高剂量组小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超微结构遭到破坏,其损伤程度与FK506剂量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高剂量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小鼠小肠3态呼吸耗氧量、呼吸控制率、膜电位、ATP酶活性下降,4态呼吸耗氧量升高,高剂量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FK506能损伤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且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小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功能而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
2015年45期 v.55;No.97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玉涛;杨迎花;赵剑平;
目的探讨Src激酶抑制剂ZD6474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分别加入1×10~(-6)mol/L、1×10·(-5)mol/L、1×10~(-4)mol/L、1×10~(-3)mol/L、1×10~(-2)mol/L的Src激酶抑制剂ZD6474。采用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Transwell法检测MCF-7细胞体外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钙黏素(E-cadher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采用报告基因技术检测Snail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E-cadherin和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 ZD6474作用浓度为1×10~(-5)mol/L和1×10~(-4)mol/L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2%和27.5%。MCF-7细胞经ZD6474处理后,体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1×10~(-6)mol/L、1×10~(-5)mol/L、1×10~(-4)mol/L、1×10·(-3)mol/L、1×10~(-2)mol/LZD6474作用MCF-7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分别为8.3%、14.2%、32.6%、51.4%、76.5%。Src激酶抑制剂作用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β-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及Snail启动子转录活性下调。结论 Src蛋白激酶抑制剂ZD6474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E-caherin表达,下调β-catenin表达,减弱Snail启动子转录活性,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2015年45期 v.55;No.97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珊;关键;安瑞芬;王莎莎;许西琳;
目的探讨新疆维族、汉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与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ADAM33)基因F+1、V4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维族吸烟COPD患者(维族病例组)和211例维族吸烟健康者(维族对照组);199例汉族吸烟COPD患者(汉族病例组)和210例汉族吸烟健康者(汉族对照组)外周血标本,使用酚氯仿法提取DNA,运用美国生物应用系统公司(ABI)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ADAM33基因F+1、V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方差分析分析两民族病例组ADAM33基因F+1、V4位点基因型与肺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维族、汉族病例组和对照组F+1位点CC、CT、TT 3种基因型分布和C、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4位点GG、CG、CC 3种基因型分布和C、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族病例组F+1、V4位点各基因型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汉族病例组V4位点GG基因型较其他基因型FEV1%pred、FEV1/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1位点3种基因型间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疆维族、汉族COPD易感性与ADAM33基因F+1、V4位点多态性无关,汉族COPD患者V4位点GG基因型较其他基因型有更低的FEV1%pred、FEV1/FVC。
2015年45期 v.55;No.975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曦;莫林键;汪小明;张迅;李广裕;黄珊;蒋捷;覃春宁;
目的观察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EPS)中锌离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招募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71例(观察组)及健康查体者44例(对照组)。采用化学比色法、ELISA法分别测定其EPS中锌离子、PSA浓度。以湿玻片法在显微镜下完成EPS中WBC等级,用p H试纸测定EPS中p H值。锌离子、PSA浓度及其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锌离子、PSA浓度与p H值、WBC等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EPS中锌离子浓度分别为(155.93±68.65)、(206.54±65.18)μg/m L,PSA浓度分别为(2.27±2.03)×105、(3.78±2.84)×105ng/m L,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WBC等级偶见0例、1+为32例、2+为21例、3+为17例、4+为1例,对照组均为偶见。观察组与对照组EPS中p H值分别为6.85±0.52、6.58±0.42,两组比较,P<0.05。EPS中锌离子浓度与PSA浓度呈正相关(r=0.330,P<0.001)。锌离子浓度与NIH-CPSI评分中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及NIH-CPSI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78、-0.224、-0.248,P均<0.05);而与NIH-CPSI排尿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r=-0.067,P>0.05)。PSA浓度与NIH-CPSI评分中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影响评分及NIH-CPSI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55、-0.217、-0.250,P均<0.05);而与NIH-CPSI排尿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r=-0.106,P>0.05)。锌离子浓度、PSA浓度与p H值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9、-0.333,P均<0.001)。PSA浓度与WBC等级呈负相关(r=-0.306,P<0.05);锌离子浓度与WBC等级无明显相关关系(r=-0.216,P>0.05)。结论ⅢA型前列腺炎患者EPS中锌离子和PSA浓度显著下降,检测EPS中锌离子、PSA浓度有助于ⅢA型前列腺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2015年45期 v.55;No.97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沈逸辛;黄钱珍;
目的观察脂肪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中性粒细胞凝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胰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GLU)、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HDL-C、LDL-C、RBP-4;ELISA法测定血清NGAL;对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Pearson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胰腺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RBP-4水平分别为(55.6±20.3)、(36.2±9.3)ng/m L,NGAL水平分别为(139.5±62.4)、(41.5±10.7)ng/m L,二者血清RBP-4、NGAL水平比较,P均<0.01。胰腺癌患者术前血清RBP-4、NGAL水平分别为(58.7±15.4)、(129.8±35.8)ng/m L,术后分别为(41.5±5.7)、(92.5±20.4)ng/m L,手术前后血清RBP-4、NGAL水平比较,P<0.01。相关分析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清RBP-4与NGAL呈正相关(r=0.464,P=0.010)。血清RBP-4与CA19-9、NGAL存在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487、0.411,P均<0.01),而与年龄、性别、血糖、胰岛素及脂蛋白无相关性。血清NGAL与TG和RBP-4存在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401、0.377,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胰腺癌患者血清RBP-4和NGAL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015年45期 v.55;No.97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少甫;潘亚军;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肝切除术能否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的长期生存。方法以肝门部胆管癌、肝门胆管癌、肝切除术、生存率为中文检索词,以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latskin tumor、hepatectomy、liver resection、survival rate为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手工检索Pub 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资料和会议论文;获得有关比较联合切肝和非切肝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生存情况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1月。结果本Meta分析纳入文献10篇,共952例患者,其中切肝组625例,非切肝组327例。与非切肝组相比,切肝组术后1年生存率的比值比(OR值)[95%可信区间]为1.79[0.89~3.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5年生存率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45[2.06~5.79]、3.60[2.54~5.11]、5.66[3.30~9.72],两组术后2、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联合肝切除治疗HCCA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2~5年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2015年45期 v.55;No.97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丹丹;张一桥;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p53与Ki-67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胃癌组织样本取自159例胃腺癌患者,另取组织活检为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65例份,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53与Ki-67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法分析胃癌组织中p53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59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78例,阳性表达率为49.06%;Ki-67蛋白表达阳性110例,阳性表达率为69.18%。而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见p53、Ki-67蛋白表达。肿瘤直径≥5 cm、高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低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均<0.05)。高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均<0.05)。癌组织中p53与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24,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53蛋白与Ki-67蛋白表达均升高,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2015年45期 v.55;No.975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同;孙亮;曾玉剑;舒若;田衍;施承民;郭姝婧;罗华友;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方法将8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照组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康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4~34个月,患者术后定期化疗、复查均未发现复发、转移,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效果较好,且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风险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2015年45期 v.55;No.97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李守付;
目的评价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3例,术中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46例、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47例。EEN组术后24 h即通过鼻肠管给予配方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喂养,TPN组给予标准的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并发症(腹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消化道瘘)发生率,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变化及体质量的增减、脓毒血症评分、住院时间。结果 TPN组比EEN组体质量明显减轻,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减少,TPN组减少更明显(P均<0.05)。脓毒血症评分在两组术后均有减少,但EEN组减少的幅度较大(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和TPN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8、13.9 d,两组比较,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
2015年45期 v.55;No.97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宏;曹旭晨;杨绍时;汪立今;谢宝玖;
目的观察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其中80例(联合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86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美容效果,并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胸壁引流管拔除的时间均优于传统组(P均<0.05);联合组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33.72%,两组比较,P<0.05。术后随访6个月,联合组术后美容效果优48例,良28例,差4例,总满意率为95.00%。两组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联合组与传统组术后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7.61±5.68)、(75.59±9.83)分,两组比较,P<0.05,联合组肩关节功能优42例,良27例,中11例,差0例,优良率为86.25%,传统组分别为18、35、24、9例,61.63%,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联合组术后屈曲、外展、后伸、外旋、内旋功能的损伤程度均较传统组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并减轻肩关节功能伤害。
2015年45期 v.55;No.97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孙华波;
目的比较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内镜及病理检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患者15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微波灼除术组(73例)和高频电切术组(77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成功率,并统计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4.2)、(26.7±5.3)min,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0±1.1)、(1.6±0.5)分,两组比较,P均<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83.3%、98.4%,化生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分别为96.7%、93.1%。两组炎症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0.05,而化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一次性切除成功率比较,P均>0.05,且总一次性成功率比较(86.8%、9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电切术组、微波灼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4%、8.2%,两组比较,P>0.05。结论微波灼除术较高频电切术更适于治疗炎症性消化道息肉,内镜下微波灼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手术时间较高频电切术长,术后疼能轻。
2015年45期 v.55;No.97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余成栋;吕小平;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口设计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混合痔患者,对其实施外剥内扎术,设计不同的手术切口,将内痔结扎基底部到V形切口外侧最顶端的直线距离设为长距离,V形切口两切缘之间的最宽距离设为短距离,以长距离×短距离的方法分为2 cm×1 cm组、3 cm×1 cm组、3 cm×2cm组、4 cm×1 cm组、4 cm×2 cm组、4 cm×3 cm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第1、3、5、7天各组患者的疼痛、水肿及出血评分情况。结果术后第1、3、5、7天疼痛平均评分较高的有4 cm×3 cm、4 cm×2 cm、3 cm×2 cm组,水肿评分较高的有4 cm×3 cm、2 cm×1 cm组,出血评分较高的有4 cm×3 cm、4 cm×2 cm、3 cm×2 cm组。结论实施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时,将手术创面设计成长距离3~4 cm、短距离1~2 cm时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5年45期 v.55;No.97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蔡姮婧;秦澎湃;段宏岩;卞秀华;叶明;
目的观察多普勒引导痔动脉结扎术(DGHAL)后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的变化。方法选取25例内痔患者,均行DGHAL,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胃肠动力学检测系统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观察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排便弛缓反射、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直肠肛管抑制反射、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变化。结果 25例行DGHAL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分别为(122.7±27.2)、(57.2±16.8)mm Hg,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210.7±26.1)、(145.4±16.5)mm Hg,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分别为(8.1±3.9)、(7.9±2.5)m L,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分别为(22.1±3.7)、(21.7±2.8)m L,直肠排便感觉阈值分别为(56.3±5.8)、(55.1±4.4)m L,直肠最大耐受量分别为(213.5±42.4)、(208.2±40.1)m L,直肠肛管收缩反射均存在,手术前后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P均<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痔患者DGHAL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降低。
2015年45期 v.55;No.975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英娟;张志华;张秀珑;汤建华;张志林;冯平;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SPARC)与CD105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肺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SPARC阳性表达率,采用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SPARC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肺组织,肺癌组织中CD105标记的MVD高于正常肺组织(P均<0.05)。SPARC阳性表达率、CD105标记的MVD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SPARC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中MVD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SPARC、CD105呈高表达,SPARC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中MVD高;联合检测SPARC与CD105对判断肺癌的性质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5年45期 v.55;No.975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密周;彭霄艳;马倩;艾登斌;
目的探讨等渗硫酸镁术前雾化吸入对全麻甲状腺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术中气道压力及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麻醉开始前30 min,硫酸镁组与对照组分别吸入7.5%的硫酸镁溶液5.0 m 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变化、麻醉维持过程中的气道压力及术后咽喉痛评分、血浆Mg2+浓度。结果硫酸镁组与对照组患者入室基础值和麻醉诱导完成后血压、心率值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气管插管开始至气管插管完成时间段内硫酸镁组血压及心率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硫酸镁组麻醉维持过程中平均气道压、峰值气道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0 min咽喉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24 h硫酸镁组咽喉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血浆Mg2+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雾化吸入等渗硫酸镁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使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并能有效降低麻醉维持过程中患者气道压力,减轻患者术后咽喉痛。
2015年45期 v.55;No.97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秀梅;潘珊;户坤;刘先成;徐岩;彭国庆;
目的观察光子治疗仪照射联合双柏散湿敷治疗高危药物外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危药物外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出现药物外渗后均立即停药,保留针头回抽,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行封闭处理,同时冰敷,抬高患侧肢体。两组冰敷完毕后用双柏散湿敷,3次/d,30min/次;观察组同时联合光子治疗仪照射外渗处,3次/d,30 min/次。观察并比较两组药物外渗部位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显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9、15、6例,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外渗部位疼痛评分分别为(0.9±0.4)、(1.9±0.6)分,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外渗部位愈合时间分别为(5.0±1.7)、(8.5±2.3)d,两组比较,P<0.05。结论光子治疗仪照射联合双柏散局部湿敷治疗可减轻高危药物外渗对血管和局部皮肤的刺激,减轻红肿热痛,提高血管利用率,缩短外渗部位愈合时间。
2015年45期 v.55;No.97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娜;李来传;史有奎;袁洲杰;王颖颖;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对ARDS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各25例,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加乌司他丁静脉注射,C组加血必净静滴治疗,D组加血必净静滴与乌司他丁联合静脉注射治疗,疗程均7 d。各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7天采用双抗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8,记录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治疗后7 d生存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其他各组比较,D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8水平下降最明显,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最短,治疗后7天生存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D组未见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可显著降低ARDS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IL-8水平。
2015年45期 v.55;No.975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曾春云;董蔚;严华杰;盛军;钱丹;陈向明;陆敏;
目的观察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经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2年后血清尘螨特异性IgE(Slg E)、尘螨特异性IgG4(Slg G4)及IL-12、IL-13水平变化。方法选择轻中度尘螨过敏哮喘患儿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组再予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两组均治疗2年。治疗前后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尘螨Slg E、Slg G4,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12、IL-13。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尘螨s IgE、尘螨sIgG4、IL-12、IL-1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尘螨sIgG4、IL-1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尘螨sIgG4、IL-12水平升高,IL-13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经舌下粉尘螨滴剂治疗2年后血清尘螨sIgG4及IL-12水平升高,血清IL-13水平降低,血清尘螨s IgE无明显变化。
2015年45期 v.55;No.97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马东红;刘云;许清玉;张璐;崔艳;郭明好;
目的观察原发性膜性肾病(PMN)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PMN患者30例(观察组)、查体健康者1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AFF水平,对BAFF水平与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CD20计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分别为(1 663.73±548.72)、(894.60±206.83)pg/m L,两组比较,P<0.05。BAFF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CD20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1、0.678,P均<0.05),与血浆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55,P<0.05)。结论PMN患者血清BAFF水平明显升高,BAFF在PMN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15年45期 v.55;No.97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敖科萍;肖玉玲;马莹;陈知行;康梅;谢轶;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原菌检测结果,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 042例,根据临床诊断分期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期33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期57例(慢性肾衰组)、尿毒症期654例(尿毒症组)。分析三组患者病原菌感染部位、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中分离的埃希菌属细菌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组中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显著高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组(P<0.05)。尿毒症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时,33%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显著高于血流感染(尿毒症除外)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7%)。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尿毒症患者血流感染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4%。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期分离的细菌主要为埃希菌属,慢性肾衰和尿毒症期分离的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尿毒症患者发生血流感染时,33%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2015年45期 v.55;No.97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玲;赵一帆;王炜;程毅;胡彩霞;任明媛;张国强;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儿童斑秃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2例斑秃患儿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组予单纯复方甘草酸苷治疗,NB-UVB组予NB-UVB照射治疗。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总Ig E,记录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组、复方甘草酸苷组、NB-UVB组有效率分别为90.91%、73.33%、72.41%,联合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均<0.05;复方甘草酸苷组与NB-UVB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Ig E水平均下降(P均<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总Ig E水平比较,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NB-UVB治疗儿童斑秃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总Ig E水平有关。
2015年45期 v.55;No.975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种玲玲;袁永革;徐益明;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CU)发作期与缓解期患者血清IL-4、IL-10、IL-25、IFN-γ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69例CU患者,其中发作期34例(发作期组),缓解期35例(缓解期组),同时纳入查体健康者34例作为正常组进行空白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IL-4、IL-10、IL-25、IFN-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发作期组与缓解期组血清IL-4、IL-10、IL-25水平呈升高趋势(P均<0.05),血清IFN-γ水平呈降低趋势(P均<0.01)。与发作期组相比,缓解期组血清IL-10、IL-25水平呈降低趋势(P均<0.05),血清IFN-γ呈升高趋势(P<0.05),血清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U缓解期患者血清IL-10、IL-25水平明显低于发作期,血清IFN-γ水平高于发作期;IL-4、IL-10、IL-25及IFN-γ可能参与CU发病的启动环节和风团的形成。
2015年45期 v.55;No.97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罗洁;姜敏;邵芳;顾松;丁翊君;
目的探讨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主要病因。方法选取内科性呕吐新生儿265例,对其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日龄及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5例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病因主要以咽下综合征、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等为主,分别占31.32%、12.45%、10.94%;进一步分析发现咽下综合征与胎龄小、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剖宫产有关(P均<0.05),喂养不当与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有关(P均<0.05),胃食管反流与胎龄小、发病日龄小、出生体质量低有关(P均<0.05)。结论新生儿内科性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咽下综合征、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与发病日龄、出生体质量、胎龄及分娩方式有关。
2015年45期 v.55;No.975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沈洪洲;马猛;黄圣运;张东升;
目的探讨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reo2.0软件绘制上颌后牙区简化颌骨模型,垂直骨高度分别设定为10、7、5、3 mm,其中10 mm组直接植入种植体,其余组分别行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模拟植入种植体,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处理后骨组织应力值大小关系。结果当垂直骨高度为7 mm时,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种植体与骨界面最大应力值与10 mm时相比均变化不大;当降至5 mm时不植骨组应力值明显增加;当仅剩3 mm时,骨内应力值增加更显著。使用植入物后种植体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明显改善。结论种植体颈周是应力集中区域;当剩余垂直骨高度为7 mm及以上时,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应力分布无明显差异;当剩余垂直骨降至5 mm及以下时,建议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使用植入物。
2015年45期 v.55;No.97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林旺;林伟民;王盈盈;郭卫中;林成寿;刘寿坤;
目的比较锁骨钩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例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例。两组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对照组采用普通锁定T型钢板。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6个月按Rockwood胸锁关节术后评分标准进行胸锁关节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6.55±6.98)、(64.55±7.3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33±8.29)、(46.66±10.00)m L,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胸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对照组术后第1周、第1个月各有1例出现钢板松动。术后第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胸锁关节评分分别为(10.77±0.83)、(9.55±1.50)分,第6个月分别为(13.55±1.42)、(11.55±2.06)分,两组比较,P均<0.05。对照组钢板松动的2例患者3个月后患侧胸锁关节半脱位未加重,肩关节功能可,未行进一步处理。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固定牢固,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确切。
2015年45期 v.55;No.97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肖林;郭梅;李凤焕;杜丽敏;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4(HE4)、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癌组)、3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增生组)及同期体检健康的3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血清HE4、SCCAg,分析血清HE4、SCCAg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血清HE4、SCCAg水平显著高于增生组、对照组(P均<0.05),增生组与对照组血清HE4、SCC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FIGO分期Ⅰ期、Ⅱ期者血清HE4、SCCAg水平显著低于Ⅲ期、Ⅳ期者(P均<0.05),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者的血清HE4、SCC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者血清HE4、SCCAg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不同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SCC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尤其是发生淋巴结转移者血清HE4、SCCAg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HE4、SCCAg水平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
2015年45期 v.55;No.97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玉成;赵香莲;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83例(癫痫组),选取性别、年龄与癫痫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GFAP。采用连线测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语言流畅性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等神经心理量表,分别检测心理运动速度、注意力、语言、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血清GFAP水平分别为(3.346±0.67)、(1.15±0.53)ng/L,两组比较,P<0.01。癫痫组连线A、B耗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字符号、语言流畅性及数字广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血清GFAP水平与数字符号、语言流畅性、数字广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6、-0.274、-0.253,P均<0.05),与连线A耗时、连线B耗时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9、0.331,P均<0.05)。结论癫痫患者血清GFA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GFAP水平与认知功能有关。
2015年45期 v.55;No.97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