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楠;樊粤光;李鹏飞;曾意荣;曾建春;
目的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患者血浆microRNA表达谱变化及生物信息内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SONFH患者(观察组)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6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其血浆microRNA相对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采用Target Scan、mir Base及miRanda三个在线数据库预测交集靶基因,分别进行功能富集性分析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Pathway)分析。结果共检测768个microRNA,两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 16个,其中观察组上调10个,比较明显的是hsa-miR-1207-5p和hsa-miR-887(观察组/对照组>3);下调6个,比较明显的是hsa-miR-96-5p、hsa-miR-576-5p(观察组/对照组<0.5)。三个在线数据库共筛选出交集靶基因887个,其中上调microRNA 483个,hsa-miR-1207-5p未检出交集靶基因,hsa-miR-887检出交集靶基因为GSK3A和CASK;下调microRNA 404个,hsa-miR-96-5p检出交集靶基因114个,hsa-miR-576-5p检出59个。功能富集性分析显示,两组差异表达microRNA调控的靶基因功能主要包括解剖结构形态、间充质细胞增殖、细胞代谢过程等,Pathway分析显示靶基因明显富集于各种信号通路。结论 SONFH患者血浆microRNA明显上调的是hsa-miR-1207-5p和hsa-miR-887,明显下调的是hsa-miR-96-5p、hsa-miR-576-5p,microRNA异常表达可能通过各信号通路参与SONFH的发病。
2015年48期 v.55;No.97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颖;刘又文;冯立志;何伟;
目的观察金属骨小梁(AVN)钽棒和异体腓骨支撑在青壮年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保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保髋治疗方法。方法将73例(80髋)青壮年非创伤性早期ONFH患者随机分为钽棒组36例(40髋)和腓骨组37例(40髋),两组均行保髋手术,术中分别采用AVN钽棒植入和异体腓骨移植进行股骨头支撑。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36、48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病情分期(X线检查);两组治疗后48个月,评价疗效并计算病情好转率,记录两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例数并计算保髋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rris评分均升高,P均<0.01;治疗后24、48个月,钽棒组Harris评分均高于腓骨组,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均降低,P均<0.01;治疗后6、36、48个月钽棒组VAS均低于腓骨组,P均<0.01。随着保髋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显示两组病情均有进展。钽棒组有6髋、腓骨组有7髋行THA,两组病情好转率及保髋率比较,P均>0.05。结论青壮年非创伤性早期ONFH患者保髋手术中应用AVN钽棒植入与异体腓骨移植支撑股骨头的效果均较好;与异体腓骨移植比较,AVN钽棒植入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减轻疼痛。
2015年48期 v.55;No.97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付远锋;李家伟;刘晓齐;
目的探讨不同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1例,其中术中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者50例(观察组),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0°者51例(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行小腿标准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胫骨角、胫骨后倾角度、膝关节关节线高度、膝关节最大伸直和屈曲角度。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12周的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治疗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胫骨角、膝关节关节线高度、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均降低,胫骨后倾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升高;治疗4、12周膝关节HSS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1。观察组胫骨平台后倾、髌腱止点下移、骨折愈合延迟、假体严重磨损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5°胫骨后倾截骨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其效果及安全性优于0°胫骨后倾截骨。
2015年48期 v.55;No.978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亚军;赵经纬;范明星;吕艳伟;田伟;
目的探讨常见临床因素对基于CT的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影响。方法将模拟人腰椎(L1~L5)的Sawbone模型骨俯卧位固定,于同一椎体模型(本实验选用L2)表面的不同位置紧密嵌入4个钛合金标记点(简称钛点),完成点对点注册过程。采用导航软件记录每个节段位于棘突及双侧横突3个钛点的临床精度,观察手术床状态(升高或降低、头高位或头低位、左倾位或右倾位)、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100、125、150、175 cm)以及无影灯照射对该导航系统精确度的影响(临床精度数值越大,表明精确度越差)。结果与初始位置比较,手术床升高或降低、头高位、右倾位时临床精度均升高,P均<0.05;头低位、左倾位时临床精度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手术床状态改变后恢复初始位置,其临床精度与初始位置比较,P>0.05。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对配准用椎体L2的临床精度无明显影响(P均>0.05)。L1、L3、L4、L5的临床精度随着摄像头与示踪器距离的增大而升高,多组间比较P均<0.01。与关闭无影灯比较,开启无影灯后L1和L5的临床精度均升高,P均<0.05;L2、L3、L4的临床精度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手术床状态改变、摄像头与示踪器的距离过远以及无影灯的开启均会影响主动红外线光学导航系统的精确度。
2015年48期 v.55;No.97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慕;徐丽;周志钢;董肇杨;唐雪鸿;曾勇;朱丽倩;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只。观察组采用60Co-γ射线(6 Gy)照射小鼠全身5 min,照射后腹腔麻醉消毒,于小鼠背部造成深及筋膜的1 cm×1 cm大小皮肤缺损创面,用TegadermTM贴膜覆盖创面后隔日换药。对照组不予射线照射,其余处理同观察组。两组于造模后第3天(T0)、7天(T1)、14天(T2),采用Image Proplusv1.5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残余创面面积,记录创面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2(FGF-2)、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残余创面面积逐渐减小,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各时点残余创面面积均超过对照组,T0时点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T0、T1时点成纤维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T0、T1时点VEGF、PDGF、TGF-β和各时点FGF-2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γ射线照射可以导致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延迟,可能与其降低血管生成因子和成纤维因子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有关。
2015年48期 v.55;No.978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仕军;赵冬;朱立仓;李晓天;朱文学;杨鹏;王业忠;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并鉴定其培养效果。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大鼠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取神经元细胞悬液,用10%FBS+DMEM高糖培养基接种在经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板中,4 h后全量换用Neurobasal+2%B27+0.5 mmol/L谷氨酰胺培养液。培养后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连续观察8天。神经元培养7~8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神经元进行鉴定,计算神经元密度和纯度。结果皮层神经元接种时体积小,透亮,呈圆形,单个散在分布。接种后有少量细胞开始贴壁,2 h左右贴壁较多,少量细胞伸出短小的突起;4 h左右已基本贴壁,大量细胞伸出突起,周围光晕明显;培养3天时神经元突起明显伸长,相互交织,细胞透亮,立体感强,呈圆形、椭圆形、梭形;培养5~6天时神经元体积增大,突起交织成网状;培养7~8天时,神经元细胞体饱满,细胞质透亮,细胞核大而明显,细胞体周围折光性强,立体感好,突起交织成致密的网络结构。经免疫荧光染色后鉴定,分离培养的是神经元,密度1.5×106个/m L,纯度>90%。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的皮层神经元培养方法,该方法培养的神经元纯度高、密度大,可为今后的相关学科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
2015年48期 v.55;No.978 19-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亮;钱智磊;陆磊;侯文洁;丁红梓;王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浆异烟肼(INH)、乙酰异烟肼(Ac 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验证其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HPLC色谱柱为Waters Xselect-HSS T3(250 mm×4.6 mm,5μm),以乙腈和磷酸二氢钾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0.8~1.0 m L/min,进样体积20μL。同时进样含INH、Ac INH、RFP、PZA对照品的血浆,检验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准确度、稳定性及回收率。取联合服用INH、乙胺丁醇、RFP和PZA的10例肺结核患者的血浆样本,采用上述HPLC测定INH、Ac INH、RFP和PZA的血药浓度。结果血浆样本中INH、Ac INH、RFP和PZA各组分有较好的分离,互不干扰;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0%;稳定性较好;回收率为80%~120%。肺结核患者中除1例Ac INH和1例RFP血药浓度低于线性范围外,其余数据均在线性范围内。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INH、Ac INH、RFP、PZA的HPLC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好,样品处理简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2015年48期 v.55;No.97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传宇;姚晓龙;江仁兵;白靖平;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脊柱转移瘤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90例老年脊柱转移瘤压缩性骨折患者(122个椎体)进行PVP治疗,术后随访1年。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体能状态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术后各时点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并计算优良率。记录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的精神状态、体能状态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均<0.01),术后各时点ODI评分、RMDQ评分和VAS均降低(P均<0.05)。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疼痛缓解优良率分别为82.2%、83.3%、85.6%、84.1%、87.2%,各时点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患者术后1年发生骨水泥渗漏18例(24个椎体,19.67%)。结论 PVP治疗老年脊柱转移瘤压缩性骨折效果确切,但应注意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2015年48期 v.55;No.978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静晔;刘亚军;刘波;吕艳伟;孙玉珍;田伟;
目的探讨改良LOVE术对伴腰骶椎侧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观症状和侧弯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伴腰骶椎侧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均行改良LOVE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计算相应改善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Cobb角分别为7.1°(5.7°,12.3°)、3.0°(1.9°,4.6°),VAS分别为7.0(6.0,7.8)、0.5(0,1.0)分,JOA评分分别为(13.8±4.6)、(27.0±1.7)分,P均<0.01。Cobb角改善值为4.0°(2.9°,9.1°),VAS改善值为6.0(5.0,7.0)分,JOA改善值为(13.2±4.3)分。Cobb角改善值与VAS、JOA改善值均无关(r分别为0.089、0.029),术前Cobb角和JOA改善值无关(r=0.001),P均>0.05。结论改良LOVE术可改善伴腰骶椎侧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腰骶椎侧弯,但主观症状的改善和腰骶椎侧弯的减轻无关。
2015年48期 v.55;No.97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泽茂;李春根;牟明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R患者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行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对照组给予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疗程为10天。两组治疗10天评价临床疗效,计算优良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部失能指数(NDI)及NorthwickPark(NPQ)颈痛量表百分比。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0.91%、78.26%,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NDI、NPQ颈痛量表百分比均降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治疗CSR效果确切。
2015年48期 v.55;No.978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杜超群;安士信;刘忠诚;刘勃臣;郭胜辉;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复位程度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滑脱患者47例,均行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根据术后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组22例,比较两组复位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联合角(TLJ)、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指数(PI)、矢状垂直轴(SVA)]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复位前腰椎矢状面各形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位后LL、PT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组复位后腰椎矢状面各形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完全复位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完全复位组及部分复位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54.55%,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完全复位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影响较小,效果优于部分复位。
2015年48期 v.55;No.978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谭燕泉;吴淑梅;林波;
目的观察颈椎斜扳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发作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其中推拿组采取以颈椎斜扳法为主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牵引组使用牵引仪进行颈椎牵引治疗,针灸组采取毫针刺法进行针灸治疗。三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根据三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计算总积分变化率,并评价临床疗效,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推拿组总积分变化率为60.83%±25.07%,高于牵引组的28.85%±13.32%和针灸组的32.18%±13.09%,P均<0.01;牵引组和针灸组总积分变化率比较,P>0.05。推拿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牵引组的73.33%和针灸组的66.67%,P均<0.05;牵引组和针灸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以颈椎斜扳法为主的推拿手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颈椎牵引治疗和针灸治疗。
2015年48期 v.55;No.978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同玉;黄彰;江华;刘伟;刘飞;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4例,其中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9例(置换组)、行肱骨近端LPHP内固定术25例(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Constant-Murl Hy肩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63±9.85)、(94.26±10.3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0.36±48.27)、(260.73±56.37)m L,术后1年Constant-Murl Hy肩关节评分总分分别为(78.37±8.35)、(71.01±9.27)分;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随访14~19个月,置换组出现关节不稳1例,内固定组出现肩关节僵硬2例、术后肩关节疼痛3例、肱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近期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优于肱骨近端LPHP内固定术。
2015年48期 v.55;No.97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许金秀;孙玉敏;许晓琳;程才;王路;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并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股骨颈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于骨折后7~10天行内固定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结束前均连接自控镇痛泵予舒芬太尼1.5μg/kg+生理盐水100 m L泵入。观察组术前予葛根素0.4 g+生理盐水500 m L静滴,1次/天,共7天,术后静滴3天。比较两组术后12、24、48、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生命体征(P、R、MAP、Sp O2)。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2、24 h 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48 h VAS分别为(4.6±1.6)、(5.5±0.8)分,72 h分别为(2.2±0.8)、(3.4±0.6)分;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72 h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13.2±5.6)、(10.4±4.1)次,P<0.05。两组术后72 h的P、R、MAP、Sp O2比较,P均>0.05。结论葛根素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并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且较为安全。
2015年48期 v.55;No.978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丽敏;史东平;张瑛;李林根;鲍杨;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单纯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续5次;观察组同时于针刀治疗第2天行超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连续治疗3天。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周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及治疗5周、半年行Lequesne指数评分,以(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计算治疗后VAS、Lequesne指数评分有效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5周VAS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5周VAS有效比分别为0.81±0.03、0.68±0.04,两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5周及半年Lequesne指数评分均降低,P均<0.01;观察组治疗半年Lequesne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5周Lequesne指数评分有效比分别为0.71±0.03、0.62±0.03,治疗半年分别为0.81±0.02、0.66±0.0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针刀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KOA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单纯针刀治疗。
2015年48期 v.55;No.978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庆霞;刘春山;管宏钟;刘菏婧;王晓迪;
目的通过与长圆针、毫针刺法比较,探讨双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双针组、长圆针组、毫针组,各100例。各组均按中医经筋辩证查找结筋病灶点,每次取3~5点进行标记,并行针刺治疗。双针组采用双针刺法,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长圆针组采用长圆针刺法,1次/周,3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毫针组采用毫针刺法,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三组治疗前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计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均降低,P均<0.05;毫针组、双针组、长圆针组、VAS、WOMAC评分均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双针组总有效率为95.0%,长圆针组及毫针组分别为96.0%、82.0%;双针组及长圆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毫针组,P均<0.05。结论双针刺法及长圆针刺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均优于毫针刺法。
2015年48期 v.55;No.978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孔宪刚;李成文;侯代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麻醉方法:股-坐骨神经组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腰丛-坐骨神经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经典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记录三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持续时间,麻醉前及麻醉后15、30、60 min MAP、HR。评价麻醉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腰丛-坐骨神经组麻醉操作时间长于股-坐骨神经组、硬膜外组,P均<0.01。硬膜外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均短于股-坐骨神经组、腰丛-坐骨神经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均长于股-坐骨神经组、腰丛-坐骨神经组,P均<0.05。麻醉后15、30、60 min,硬膜外组MAP均低于麻醉前及股-坐骨神经组、腰丛-坐骨神经组,P均<0.01;股-坐骨神经组、腰丛-坐骨神经组麻醉后MAP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三组麻醉后HR及麻醉效果比较,P均>0.05。硬膜外组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股-坐骨神经组、腰丛-坐骨神经组,P均<0.05。结论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2015年48期 v.55;No.97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赵俊旭;孙荣鑫;巨啸晨;姜侃;
目的比较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关节腔周围"鸡尾酒"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阻滞组和鸡尾酒组各35例,均行TKA。联合阻滞组配制1%利多卡因2 m L+0.2%罗哌卡因3 m L的混合液,术后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鸡尾酒组配制0.2%罗哌卡因5 m L+吗啡3 m L+复方倍他米松2 m L+生理盐水40 m L的"鸡尾酒"混合液,术中于关节腔周围进行注射。术后4、6、12、24、36、48 h行静息状态以及被动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测量患侧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最大伸直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鸡尾酒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被动运动状态VAS均高于联合阻滞组,P均<0.05。两组术后各时点K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最大伸直度比较,P均>0.05。联合阻滞组术后心动过缓、尿潴留、恶心呕吐、瘙痒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鸡尾酒组,P均<0.05。结论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TKA后的镇痛效果优于术中关节腔周围"鸡尾酒"注射,且不良反应较少。
2015年48期 v.55;No.97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菁;高小雁;王小乐;
目的探讨肩关节上盂唇前后向损伤(SLAP)患者关节镜下修复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45例SLAP行肩关节镜下修复术患者。术前对患者行前瞻性认知干预,术后对其进行疼痛控制及分阶段康复训练。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个月。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8.90±4.49)、(31.58±3.13)分,P<0.05。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为优24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08%。结论系统康复训练可促进SLAP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
2015年48期 v.55;No.97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向鑫;陈广祥;王东来;宋媛;陆艳红;
目的分析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DDH新生患儿4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本组新生儿中,男97例、女338例,DDH位于左侧262例、右侧173例。髋关节超声检查Graf分型:Ⅱa+型405例、Ⅱa-型5例、Ⅱc型18例、D型4例、Ⅲ型3例;接受Pavlik吊带标准治疗374例,2例在吊带固定过程中出现股神经麻痹,3例Ⅲ型患儿在6月龄时因残存髋臼发育不良行动力位蛙式石膏固定,髋臼指数基本正常,374例治疗效果好。结论新生儿DDH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髋关节超声检查为其早期诊断方法;Pavlik吊带治疗效果较好。
2015年48期 v.55;No.978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袁景云;马晓春;
目的探讨东营市健康体检者骨量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东营市健康体检者9 177例,采用阿洛卡超声骨密度仪测量跟骨骨密度(BMD),分析性别、年龄、BMI对BMD的影响。结果骨量正常5073例(55.28%),骨量异常4 104例(44.72%),其中骨量减少2 871例(31.28%)、骨质疏松1 233例(13.43%)。骨质疏松发生率女性(19.86%)高于男性(8.53%),P<0.05;骨量异常发生率女性(49.62%)高于男性(40.98%),P<0.05。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异常发生率逐渐增高,P均<0.05;35<~45岁、45<~55岁、55<~65岁、65<~75岁及>75岁组男、女性骨量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BMI增加,男、女性骨量异常发生率、骨质疏松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结论东营市健康人群骨量异常率高,BMI、性别、年龄均对骨量异常有影响。
2015年48期 v.55;No.978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润芬;阚建英;刘娜娜;
目的观察自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治疗脓毒症伴心肌损伤的效果。方法将76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行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胃管注入自拟扶正解毒化瘀颗粒23.125 g(溶于100 m L水中),2次/天,两组均治疗10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3、7、10天采用多功能免疫定量分析仪检测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超声心动图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创心排监测仪计算心指数(CI);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行APACHE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天血浆NT-pro BNP水平及LVEF、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7、10天观察组血浆NT-pro 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LVEF、CI均高于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65±4.36)、(18.00±4.00)分,P>0.05;治疗后分别为(9.87±3.37)、(12.24±3.71)分,P<0.05。结论扶正解毒化瘀颗粒可降低脓毒症伴心肌损伤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提高LVEF、CI,有助于改善预后。
2015年48期 v.55;No.97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春梅;王平;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治疗、预后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肿物28例、乳房肿胀2例;病理结果显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4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型淋巴瘤3例、浆细胞性淋巴瘤1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22例行根治术或局部切除术,其中术后接受放疗联合化疗12例,化疗10例;8例未行手术,其中6例接受放疗联合化疗,2例仅接受化疗。随访1~116个月,5年生存率为46.9%。22例手术治疗者5年生存率为53.2%,8例未行手术者为36.3%,P>0.05。8例行局部切除术联合化疗者5年生存率为52.7%,6例未行手术治疗而接受放疗联合化疗者为45.4%,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 PBL以乳腺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常见,治疗应以放疗联合化疗为主;IPI评分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2015年48期 v.55;No.97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文;顾剑玲;冯颖;王晓芳;李鹏;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组织癌胚抗原(CE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NSCLC患者90例,TNMⅠ期19例、Ⅱ期26例、Ⅲ期29例、Ⅳ期16例。收集患者的原发灶及Ⅲ期患者的转移淋巴结组织,检测CEA、ERCC-1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随着TNM分期增高,NSCLC患者原发灶组织CEA、ERCC-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均<0.05)。TNMⅢ期患者转移淋巴结组织CEA、ERCC-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高于原发灶组织(P均<0.05)。结论 NSCLC原发灶组织CEA、ERCC-1表达随TNM分期增高而升高,TNMⅢ期患者转移淋巴结组织CEA、ERCC-1表达高于原发灶,CEA、ERCC-1高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子途径。
2015年48期 v.55;No.978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骏麟;
目的探讨低剂量迭代重建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疑似肝肿瘤或肝肿瘤复查者8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机行肝脏CT增强扫描检查,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管电压分别为80、120 k V,采用迭代重建技术重建门静脉数据。比较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肝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主管评价指标(分辨率评分、图像失真评分、诊断信心评分)。结果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23±0.27)、(7.64±0.67)m Sv,P<0.05。低剂量组肝CT值、SNR、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两组噪声比较,P>0.05。低剂量组分辨率评分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图像失真评分、诊断信心评分比较,P均>0.05。结论低剂量迭代重建的有效辐射剂量少,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小。
2015年48期 v.55;No.978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振;徐勇;张志宏;杨宇明;刘冉录;齐士勇;
目的分析前列腺恶性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前列腺恶性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男,59岁。因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于外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术后病理示前列腺恶性间叶性肿瘤。B超检查示膀胱内中等回声团块,未见明显移动,前列腺显示不清,右侧盆腔内可见囊性混合型结构。全身骨扫描检查未见明确骨转移征象。前列腺MRI检查示盆腔内近盆底区可见多发结节状、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影,较大者位于膀胱右侧。患者于全麻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病理检查可见片状未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其间散在小岛状高分化的软骨细胞,软骨细胞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波形蛋白和软骨区域胞核S-100均阳性,未分化细胞区域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细胞角蛋白CK7、CK8均为阴性。病理诊断为前列腺恶性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术后拒绝接受化疗和其他进一步治疗,于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前列腺恶性间叶性软骨肉瘤患者临床表现以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为主,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等综合诊断,治疗首选手术根治切除,术后应针对性给予放疗或化疗。
2015年48期 v.55;No.97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硕硕;陆宇;
目的观察舌鳞状细胞癌组织B细胞特异性莫洛尼白血病毒插入位点1(Bmi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舌鳞状细胞癌组织69份(观察组),同体癌旁正常组织20份(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Bmi1表达,并分析其与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Bmi1阳性表达56例,阳性率为81.2%;对照组Bmi1阳性表达3例,阳性率为15.0%;两组阳性率比较,P<0.01。Bmi1阳性表达与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升高,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肿瘤的侵袭、转移,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2015年48期 v.55;No.97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苑苑;赵江红;余艳萍;
目的探讨血清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在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GBS)阳性孕妇感染状态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妊娠晚期GBS阳性孕妇90例(GBS组),其中GBS带菌23例、GBS亚临床感染(以下称GBS亚感染)60例、绒毛膜羊膜炎(以下称羊膜炎)7例;选择妊娠晚期正常孕妇30例(对照组)。两组分娩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6、PCT水平,分析GBS组不同GBS感染状态者血清IL-6、PCT水平变化。结果 GBS组及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6.96±5.23)、(2.86±0.54)pmol/m L,PCT水平分别为(0.08±0.03)、(0.04±0.02)ng/m L,P均<0.01。GBS组羊膜炎者血清IL-6、PCT水平均高于GBS亚感染及GBS带菌者,GBS亚感染者高于GBS带菌者(P均<0.01)。结论妊娠晚期GBS阳性孕妇血清IL-6、PCT水平升高,可作为判断妊娠晚期GBS感染状态的指标。
2015年48期 v.55;No.97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先魁;王悦强;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西米替丁、维生素C静滴,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注,氯雷他定片口服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丹参多酚酸盐(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1次/天,连用2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免疫球蛋白(Ig G)、微量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治疗结束,评价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96.67%,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GSH-PX、SOD均升高,血浆MDA和尿Ig G、Alb、β2-MG均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2例、对照组15例出现镜下或肉眼血尿,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过敏性紫癜治疗效果确切,其机制可能为其可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和肾功能。
2015年48期 v.55;No.97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曾黎明;裴皓;李君;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4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照组予异丙酚联合异氟醚复合麻醉。比较两组血压、HR、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躁动及再出血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动脉瘤夹闭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较麻醉前及气管拔管后降低(P均<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后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1天躁动发生率分别为4.8%(2/42)、30.9%(13/42),P<0.01;术后3天内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14.0%,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降压效果与异丙酚联合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近,但术后复苏快、再出血率低。
2015年48期 v.55;No.978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琮;周业平;于东宁;张国安;
目的观察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断层皮片移植修复创伤后四肢重度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55例严重创伤导致四肢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骼等重度组织外露患者进行清创手术,并根据组织血运情况移植人工真皮,14~21天观察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外露肌腱完全被人工真皮组织覆盖后,于大腿前外侧切取薄层自体皮移植至要供真皮组织上,常规固定包扎。术后3天换药观察植皮成活情况,随访1~3个月,观察肌腱外露创面修复情况及供皮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52例创面完整覆盖,除植皮区有色素沉着外,植皮成活良好、柔软、无明显瘢痕增生,未出现创面破溃,供皮区亦未见明显瘢痕形成,修复后患肢外观及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3例因骨外露坏死范围较大,部分骨组织未能与人工真皮建立血运,无法植皮,后期采用局部转移皮瓣,完全覆盖创面,患者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四肢功能未受影响,痊愈出院。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断层皮片移植修复创伤后四肢重度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良好,供皮区损伤轻。
2015年48期 v.55;No.978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