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转染沉默IGF1R基因的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观察

    别彩群;黄秋燕;颜英;石珩;汤绍辉;

    目的设计并筛选高效沉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其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转染沉默IGF1R基因的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参照IGF1R mRNA序列设计3对siRNA序列及1对阴性对照序列,转染肝癌细胞株Huh7 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GF1R mRNA,筛选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序列。构建该序列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将包装好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肝癌细胞株Huh7和Hep3B,筛选沉默IGF1R基因表达的稳定细胞株。将上述稳定细胞株扩大培养,观察细胞IGF1R mRNA表达变化及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IGF1R_002序列在100 nmol/L浓度时抑制效率最高,达78.6%。与未感染任何病毒的Huh7、Hep3B细胞,感染p LVX-shRNA2空载体的Huh7、Hep38细胞相比,感染携带IGF1R干扰序列慢病毒的Huh7、Hep3B细胞IGF1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均<0.01)。结论筛选出1对高效沉默IGF1R基因的siRNA序列,即IGF1R_002;该siRNA介导的IGF1R基因沉默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uh7和Hep3B增殖、迁移与侵袭。

    2016年11期 v.56;No.98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芒柄花黄素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祁承林;梁娟;李恒;杨学敏;唐安洲;

    目的观察芒柄花黄素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用含不同浓度(0、5、10、20、40、80、160μmol/L)芒柄花黄素的培养基分别培养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 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芒柄花黄素对HONE1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从形态学上观察芒柄花黄素处理的HONE1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0、5、10、20、40μmol/L)芒柄花黄素处理的HONE1细胞的p-Akt、Akt、BAX和Bcl-2蛋白。结果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芒柄花黄素处理较未处理的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0、5、10、20、40μmol/L芒柄花黄素处理48 h后HONE1细胞p-Akt/Akt值分别为0.311±0.035、0.169±0.029、0.116±0.038、0.143±0.012、0.082±0.015,5、10、20、40μmol/L与0μmol/L比较,P均<0.05。0、5、10、20、40μmol/L芒柄花黄素处理48 h后HONE1细胞BAX/Bcl-2值分别为1.445±0.167、1.678±0.257、2.637±0.619、3.292±0.339、4.285±0.899,10、20、40μmol/L与0μmol/L比较,P均<0.05。结论芒柄花黄素可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通过下调p-Akt/Akt、上调BAX/Bcl-2实现的。

    2016年11期 v.56;No.98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Akt抑制剂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Daudi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杨玉婷;谭晓虹;岑洪;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AZD5363)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对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株Daudi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培养人BL细胞株Daudi,将其分为对照组(只含等量溶媒)、AZD5363组(加入40μmol/L AZD5363)、利妥昔单抗组(加入50μg/m L利妥昔单抗)、联合用药组(加入40μmol/L AZD5363+50μg/m L利妥昔单抗),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72 h。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测算AZD5363、利妥昔单抗及两者联合对Daudi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磷酸化Akt(p-Akt)和总Akt(T-Akt)蛋白。结果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在24、48、72 h时Daudi细胞增殖抑制率高(P均<0.05)。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干预Daudi细胞48、72 h后细胞凋亡率高(P均<0.05)。对照组、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细胞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9±0.06、0.33±0.03、0.45±0.04、0.18±0.04,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与AZD5363组、利妥昔单抗组相比,P均<0.05。结论 AZD5363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可增强对BL细胞株Daudi的增殖抑制作用,促使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kt磷酸化,阻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2016年11期 v.56;No.989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mTOR、p70s6k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许浩然;吕艳超;韩双双;王丽红;岳洪娟;王嘉;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及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70s6k)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作为肺癌组,取患者肺癌同侧远端的肺泡正常组织46例份作为对照组1,正常支气管黏膜组织50例份为对照组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组织中的p-m TOR及p70s6k蛋白,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肺癌组、对照组1、对照组2 p-m TOR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29%、17.39%、32.0%,p70s6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7%、21.74%、32.00%,肺癌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相比,P均<0.01。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化p-m TOR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P<0.01)。肺癌组织中p-m TOR和p70s6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P=0.003 2)。结论p-m TOR、p70s6k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肺癌的指标或抗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

    2016年11期 v.56;No.989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房颤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建立并评价华法林给药剂量计算公式

    蒋年新;葛俊炜;鲜玉琼;黄少鹰;李岩松;

    目的基于房颤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建立华法林给药剂量计算公式,并进行评价。方法 122例房颤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CYP2C9(rs1057910)和VKORC1(rs9923231)基因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依据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建立华法林给药剂量计算公式。另选择6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按照华法林给药剂量计算公式的剂量给予,对照组给予华法林2.5 mg/d,均7 d,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直至达到稳定的华法林维持剂量,比较两组达到稳定的维持剂量所需的时间。结果华法林剂量=0.438-0.014 3×年龄+0.014 9×身高-0.324×CYP2C9×3+0.209×VKORC1,R2为0.564。实验组、对照组随访50 d,达到华法林维持剂量分别有26、19例,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达到华法林维持剂量所需时间分别为(25.8±1.7)、(33.1±1.9)d,两组比较,P<0.05。结论建立了一个基于房颤患者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身高的华法林给药剂量计算公式,根据该公式指导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治疗剂量能缩短达到华法林维持剂量所需的时间。

    2016年11期 v.56;No.98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导航经后路C_(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靳培浩;田伟;刘亚军;郎昭;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均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经后路微创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价手术满意度;采用CT根据Andrew法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采用动力位X线判断椎体融合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20~150 min、平均135 min,手术出血量为20~50 m L、平均35 m L,住院时间为4~10 d、平均6 d。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患者术前NDI为46、术后为14、随访时为8,患者术前颈部VAS为8分、术后为1分、随访时为0分。6例患者Macnab手术满意度评价均为优秀。6例患者共置入螺钉24枚,优22枚、良2枚。随访时动力位X线提示枢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结论计算机导航经后路微创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

    2016年11期 v.56;No.989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颅脑损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

    邓云秋;赵彬;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方法 98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22例(病例组)、无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76例(对照组)。首先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治疗时间等因素有无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逻辑回归方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颅脑损伤后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受伤至治疗时间>3 h(OR=2.36,P=0.018)、低血压休克(OR=3.23,P=0.031)和原发性脑干损伤(OR=3.69,P=0.025)是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治疗时间>3 h、低血压休克和原发性脑干损伤是颅脑损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

    2016年11期 v.56;No.989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关于医学名词与统计学符号的应用说明

    <正>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2016年11期 v.56;No.989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

    2016年11期 v.56;No.98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毒核蛋白检测

    雷以会;徐平;杨利玲;

    目的观察贵州遵义地区蝙蝠脑组织博尔纳病毒(BD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贵州遵义地区82只健康蝙蝠脑组织中BDV核蛋白。结果蝙蝠脑组织BDV核蛋白阳性率为12.2%(10/82)。结论贵州遵义地区健康蝙蝠存在BDV感染。

    2016年11期 v.56;No.989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七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王民;杨永安;耿垚;刘芳;李伟;王小磊;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60只雄性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处理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输纯氧气60 min,预处理组输入氧气及2.4%七氟醚60 min,用纯氧洗脱10 min。模型组和预处理组利用线栓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4 h时,计算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利用RT-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REK-2、Caspase-3 mRNA。结果预处理组和模型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假手术组高,且预处理组较模型组低(P均<0.05)。预处理组和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TREK-2 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高,且预处理组较模型组高(P均<0.05)。预处理组和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高,且预处理组较模型组低(P均<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海马组织TREK-2表达、减少Caspase-3表达有关。

    2016年11期 v.56;No.98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

    陈雪品;成曦爽;涂画;石亚静;吕志伟;齐亚娟;韩淑英;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8只)、造模组(37只)。造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和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二甲双胍组(MF组)、熊果酸高剂量组(Ur AH组)及熊果酸低剂量组(Ur AL组)。MF组按100 mg/kg灌胃二甲双胍,Ur AH组按100 mg/kg灌胃熊果酸,Ur AL组按50mg/kg灌胃熊果酸,MC组与NC组每天灌胃同体积纯水,每天1次,连续6周。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第2、4、6周测定各组大鼠血糖,给药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Scr),取双侧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脏系数,釆用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NC组大鼠相比,MC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重,肾系数大(P<0.01),血清UA、BUN、Scr水平高(P均<0.01)。与MC组相比,MF组、Ur AH组大鼠肾脏病变减轻,肾系数小(P均<0.05),血清UA、BUN、Scr水平低(P<0.05或<0.01)。结论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6年11期 v.56;No.98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蟾衣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陈锡赟;王恒;余跃生;陈燕;贺勇;张玲敏;许键炜;

    目的观察蟾衣提取物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跖皮内一次性注射0.1 m L弗氏完全佐剂,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治疗组造模3周后按2 m L/kg腹腔注射蟾衣提取物,1次/d,连续给药3周,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1、2、3、4、5、6、7周分别测量大鼠体质量、左右后爪体积,各组大鼠在治疗第4周后行四肢关节X线摄片检查及四肢关节病理检查,观察大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造模后3、4、5、6、7周左、右后爪体积大(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造模后5、6、7周左、右后爪体积小(P均<0.05)。X线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后肢爪关节与对照组相似,较模型组骨质疏松、骨质破坏明显修复,关节面光滑,周围软组织影增厚减轻。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足趾关节面较光滑,增生不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间隙出现,边缘骨质破坏不明显,与对照组相似。各组大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蟾衣提取物可有效减轻并修复大鼠AA所致的损伤。

    2016年11期 v.56;No.989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对重症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观察

    林化;倪琦;马春林;

    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对重症肺炎大鼠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姜黄素治疗组各20只。模型组及姜黄素治疗组用1 m L注射器穿刺气管缓慢滴入0.3 m L新鲜配制的肺炎克雷伯菌混悬液制备重症肺炎模型,对照组滴入等量生理盐水。姜黄素治疗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姜黄素液(100 mg/kg,1次/d)5 min,共3 d;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姜黄素干预后72 h,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脑钠肽(BNP),测算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计算大鼠心肌病理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CK、CK-MB、LDH、BNP及心肌病理积分高,LVEF、LVFS低(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血清CK、CK-MB、LDH、BNP及心肌病理积分低,LVEF、LVFS高(P均<0.05)。结论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对重症肺炎大鼠心肌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2016年11期 v.56;No.989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HPLC-UV切换波长法同时测定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

    任明;许真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含量的评价方法。方法 3批复方甘草合剂(批号:130112、130113、130201)。制备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混合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供试品溶液(复方甘草合剂缺甘草的阴性样品)。采用Venusil XBP-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4%冰醋酸-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 L/min,运用HPLC-UV切换波长法检测3种溶液。结果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分别在44.20~1 326、8.92~267.6、13.68~410.4和148.40~4 452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2、0.999 1、0.999 2、0.999 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63%(RSD=1.12%)、99.13%(RSD=1.04%)、98.65%(RSD=1.06%)和99.10%(RSD=0.90%)。批号为130112的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分别为67.22、17.00、24.82、2 881.93μg/m L,RSD分别为1.32%、0.87%、2.34%、2.17%;批号为130113的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分别为68.59、16.99、23.74、2 798.72μg/m L,RSD分别为1.99%、1.33%、1.69%、1.86%;批号为130201的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含量分别为67.91、15.98、24.16、2 824.55μg/m L,RSD分别为2.17%、2.21%、1.77%、0.97%。结论HPLC-UV切换波长法可用于同时测定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的含量。

    2016年11期 v.56;No.98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叶酸与八聚精氨酸双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功效观察

    金亚香;沈玉杰;赵毅;房学东;

    目的制备叶酸与穿膜肽八聚精氨酸(R8)双修饰的脂质体,并观察其功效。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叶酸与穿膜肽R8双修饰的脂质体(FA-R8-LPs),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脂质体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考察脂质体与VEGF siRNA的结合度,分别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载有VEGF siRNA脂质体对口腔癌KB细胞的抗肿瘤效果。结果叶酸与穿膜肽R8双修饰的脂质体粒径为(112.5±3.7)nm,电位为(3.23±0.88)m V。FA-R8-LPs已基本完全与VEGF siRNA结合(FA-R8-LPssiRNA)。FA-R8-LPs-siRNA对KB细胞的抑制率为44.5%,平均荧光强度值是未修饰脂质体的5倍左右。FA-R8-LPs与未修饰的脂质体相比明显提高了转染效率。结论成功制备了叶酸与穿膜肽R8双修饰的脂质体,该脂质体能增强VEGF siRNA的抗肿瘤效果。

    2016年11期 v.56;No.989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刘辉;张燕;张少利;张永春;岳兵;

    目的探讨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1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NSTEMI患者7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63例,比较NSTEMI与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N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NSTEMI、STEMI患者中糖尿病分别为30、12例,高血压分别为49、31例,持续性胸痛分别为40、53例,心力衰竭分别为45、27例,肌酸激酶峰值分别为(829.55±125.64)、(2 354.45±351.01)IU/L,肌钙蛋白I峰值分别为(0.86±0.24)、(1.86±0.64)ng/m L,两者比较,P均<0.05。出院后1年期间内,NSTEMI患者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STEMI患者(24.3%vs.11.7%,18.6%vs.6.7%,25.7%vs.8.3%),P均<0.05。高龄(>65岁)(HR=2.13)、心力衰竭(HR=3.37)和入院时Killip≥3级(HR=1.79)为老年N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服用阿司匹林(HR=0.51)为老年N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与老年STEMI患者相比,老年NSTEMI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更多,持续性胸痛更少,肌酸激酶峰值和肌钙蛋白I峰值更低。老年NSTEMI患者远期预后较差,高龄(>65岁)、伴心力衰竭和入院时Killip≥3级老年NSTMEI患者预后风险增加,服用阿司匹林老年NSTMEI患者预后风险降低。

    2016年11期 v.56;No.98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CAS后颈动脉再狭窄对比观察

    秦世杰;谈晓牧;耿小坤;徐芳;赵明哲;朱倩;

    目的比较长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颈动脉再狭窄情况。方法 384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CAS术后患者,院外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次/晚193例(A组),20 mg、1次/晚108例(B组),40 mg、1次/晚83例(C组)。比较三组颈动脉再狭窄率,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A、B、C组颈动脉再狭窄率分别为13.99%(27/193)、12.04%(13/108)、3.61%(3/83),A、B组与C组比较,P均<0.05。A、B、C组血清GGT水平分别为(58.36±18.91)、(60.79±18.94)、(60.36±19.36)U/L,血清CK水平分别为(135.38±34.65)、(136.19±33.75)、(139.38±24.53)U/L,三组血清GGT、CK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长期口服40 mg阿托伐他汀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CAS术后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低,且安全性好。

    2016年11期 v.56;No.98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口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吴泽兵;张颖;余其贵;谢军;杨琳琳;王书;陶存武;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口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同时选取血压正常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高血压组给予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口服降压治疗。高血压组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第16周与对照组治疗前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结果治疗前,高血压组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8周,高血压组24 h 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 h DBPV、夜间DBPV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第16周,高血压组24 h SBPV、白昼SBPV、24 h DBPV、白昼DBPV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前,高血压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内皮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高血压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进行性升高(P均<0.01),内皮素水平进行性降低(P均<0.0)。结论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口服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016年11期 v.56;No.98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血浆皮质醇水平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刘瑾春;刘志广;张海柱;张弓;

    目的分析血浆皮质醇(COR)水平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的预测价值。方法 79例STEMI患者,发病6 h内行急诊PCI术。根据患者1个月内是否发生主要恶性心脏事件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既往病史及治疗经过,比较两组COR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Gensini积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COR水平预测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的诊断临界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事件组16例,无事件组63例。事件组、无事件组COR水平分别为29.1、19.1μg/d L,两组比较,P<0.05。COR水平取截断值为20.5μg/d L时,预测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的灵敏度为66.5%、特异度为69.3%。COR水平(HR=2.20,95%CI:1.19~6.53,P=0.02)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血浆COR水平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2016年11期 v.56;No.98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13、2014年某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刘舜莉;郑志明;向蓉;

    目的了解2013、2014年某三级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统计2013、2014年小榄医院全院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并分析临床同期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013年抗菌药物DDDs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头孢地嗪(23 805.00)、头孢拉定(14 259.25)、头孢替唑(8 125.58)、甲硝唑(6 581.63)、左氧氟沙星(6 016.60),2014年依次为头孢地嗪(17 818.00)、头孢拉定(15 953.00)、头孢替唑(10 094.75)、头孢硫脒(6 266.00)、左氧氟沙星(6 111.80)。2013年临床分离率为前6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75%)、肺炎克雷伯菌(21.01%)、铜绿假单胞菌(15.22%)、白假丝酵母菌(12.95%)、金黄色葡萄菌(10.64%)、鲍曼不动杆菌(7.43%),2014年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1.13%)、肺炎克雷伯菌(21.38%)、铜绿假单胞菌(15.75%)、金黄色葡萄菌(15.54%)、白假丝酵母菌(9.17%)、鲍曼不动杆菌(7.04%)。2013、2014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敏感性高,均较高。与2013年比较,2014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及四环素的耐药率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下降。2013、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超80%。与2013年比较,2014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降低。结论 2013、2014年该医院DDDs前3位均为头孢地嗪、头孢拉定、头孢替唑。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分离出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并且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分离出的主要革兰阳性菌,但对多种抗菌药物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2016年11期 v.56;No.989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徐丽丽;邹荣良;孙文旦;李玉生;王妍;汤玲;武标;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48例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35例结肠息肉为疾病对照组,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48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D二聚体水平,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结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29±0.433)、(0.140±0.064)、(0.136±0.063)mg/L,观察组与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比较,P均<0.05。血浆D二聚体诊断结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3。血浆D二聚体取截断值为0.24 mg/L时,诊断结肠癌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98.8%。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结肠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2016年11期 v.56;No.98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口服叶酸、B族维生素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

    杨红英;高燕;曹树军;韩兰唐;胡硕强;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叶酸、B族维生素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 13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7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叶酸5 mg、维生素B120.5 mg、维生素B640 mg,每日1次。治疗持续9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前型尿钠肽(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量表(MLH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o L)。结果试验组出现终点事件5例、对照组18例,两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及试验组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后血浆Hcy、BNP水平低,LVEF、SV高(P均<0.05)。结论 CHF患者长期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6、B12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血浆Hcy水平。

    2016年11期 v.56;No.98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手术优先模式与传统正畸正颌模式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颌骨稳定性比较

    李雪燕;袁小平;

    目的比较手术优先模式(SFA)与传统正畸正颌模式(OFA)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颌骨稳定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OVID、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全面查找研究SFA与OFA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的随机和非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合格研究,采用Rev Man5.2软件对颌骨稳定性和有效性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或定性描述。结果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92例患者。SFA组与OFA组简化术前正畸准备的ΔPog(x)、ΔPog(y)、拔牙病例的术后正畸时间、不拔牙病例的总疗程比较,P均<0.05。定性描述显示,SFA组与OFA组ΔA(y)、横向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ΔB(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A与OFA治疗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上颌骨的稳定性和上下颌骨横向改变相似。对于复杂病例,SFA较OFA的下颌骨有明显的水平向前和垂直向上复发。SFA可缩短不拔牙病例的总疗程。

    2016年11期 v.56;No.98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刀痔切除术后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黄斌;张玉茹;刘连成;任春成;王敏;张志亮;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超声刀痔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接受超声刀痔切除术治疗Ⅱ~Ⅳ度内痔或混合痔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帕瑞昔布钠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氨酚羟考酮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24 h镇痛满意率和24 h尿潴留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疼痛评分低、术后24 h镇痛满意率高、术后24 h尿潴留发生率低(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超声刀痔切除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2016年11期 v.56;No.989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SPARC蛋白的表达观察

    闫成;洪伟;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乳腺癌组织63例份(肿瘤组)、远癌正常乳腺组织30例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SPARC蛋白,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及正常组SPAR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5%和16.1%,两组比较,P<0.05;SPARC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SPARC阳性和阴性患者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8.2%和84.5%,两者比较,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PARC蛋白阳性表达率较高,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有关,SPARC蛋白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2016年11期 v.56;No.989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P70水平变化及意义

    张芸;段劲峰;陈忠伦;罗倩;文世全;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发病后第1~3天、第7、14、28天及对照组血清HSP70,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观察组血清HSP70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HSP70水平在发病后第1~3天、第7、14、28天均高(P均<0.05)。观察组发病后第1~3天、第7、14和28天血清HSP70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5、0.628、0.371、0.608,P均<0.05),与脑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437、0.411、0.398,P均<0.05)。观察组发病后第7、28天血清HSP70水平与BI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9、-0.621,P均<0.05)。以6.33 ng/m L为界值,血清HSP70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96.7%,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 3(P<0.000 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P70水平升高,监测血清HSP70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2016年11期 v.56;No.989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与病情的关系

    马慧;杨丽亚;张欢;张业敏;张鹏飞;甘红梅;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10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初发、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比较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患者病情程度、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结果初发急性、复发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5、53例,其中混合斑块分别为34、36例,软斑块分别为19、9例,硬斑块分别为42、8例,两者混合斑块、硬斑块发生情况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病情重型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分别为22、7、3例,混合斑块、软斑块与硬斑块患者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大梗死灶分别为24、8、14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5.29%、68.42%、92.86%,软斑块、硬斑块与混合斑块患者比较,P均﹤0.05。结论与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硬斑块所占比例高。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患者病情重,混合斑块患者梗死灶大、预后差。

    2016年11期 v.56;No.98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唾液标本进行HLA分型的可行性分析

    张建伟;戎志全;乔文本;张毅;朱传福;

    目的探讨利用唾液样本提取DNA进行HLA高分辨分型的可行性。方法采集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10例供者唾液样本各2 m L,EDTA抗凝静脉全血3 m L。采用Qiagen全血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和Oragene唾液DNA提取试剂盒分别于全血和唾液样本中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采用PCR-SSOP和PCRSBT方法对血液提取DNA和唾液提取DNA进行HLA高分辨分型,并对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唾液提取DNA浓度69.75±44.96,A260/A280比值为1.77±0.07;血液提取DNA浓度63.06±33.99,A260/A280比值为1.75±0.04。唾液来源DNA PCR-SSOP结果明确,DNA PCR-SBT高分辨分型中无杂峰和碱基错配。16例样本唾液来源DNA的HLA高分辨分型结果和血液来源DNA的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唾液提取的DNA可用于HLA高分辨分型。

    2016年11期 v.56;No.98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38例食管癌适形放疗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王锋刚;张永彤;刘华;吴磊;王浩;

    目的分析食管癌适形放疗的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38例食管癌患者,33例接受调强适形放疗(IMRT),205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1.8~2.0 Gy/次,1次/d,5次/周,放疗总剂量为50~68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238例食管癌患者1、3、5年局控率分别为70.6%、51.3%、39.5%,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6.0%、32.8%、22.3%,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部位、治疗前进食情况、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放疗剂量和化疗(χ2分别为5.562、8.400、11.490、15.123、22.362、18.522、8.153,P分别为0.032、0.015、0.003、0.002、0.000、0.000、0.018)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临床分期、放疗剂量(χ2分别为5.802、6.613、4.457,P分别为0.016、0.010、0.035)是影响预后独立因素。结论适形放疗可提高食管癌的远期疗效。病变部位、临床分期、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2016年11期 v.56;No.98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T_(1b)期肾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脏创面缝合中V-loc缝线的应用

    李应龙;丁国富;李强;倪钊;王勤章;

    目的观察T1b期肾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脏创面缝合中V-loc缝线的应用效果。方法 48例T1b期肾癌患者,均接受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根据肾脏创面缝合方法分为V-loc组(20例)、传统组(28例),V-loc组采用V-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合线分层缝合肾脏创面,传统组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比较两组患者肾脏热缺血时间(WIT)、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loc组、传统组肾脏WIT分别为(22.8±3.5)、(25.2±4.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8.6±70.5)、(132.4±68.7)m 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7±2.5)、(7.2±2.8)d,两组肾脏WIT比较,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漏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T1b期肾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脏创面缝合中应用V-loc缝线能够缩短肾脏WIT,且安全性好。

    2016年11期 v.56;No.98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2例肺炎型肺癌临床分析

    赵志刚;邱添;梁志欣;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咳嗽13例、咳痰10例、胸闷6例、发热3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10.0×109/L者7例,白细胞≤10.0×109/L且中性粒细胞>70%者3例,白细胞≤10.0×109/L且中性粒细胞≤70%者12例;C反应蛋白升高者9例;肿瘤标记物异常者18例。影像学检查发现,22例患者均表现为实变样、斑片样、磨玻样阴影,9例病灶中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组织病理显示,肺腺癌21例、腺鳞癌1例。化疗12例、分子靶向治疗8例、化疗后试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例。8例患者死亡。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指标不高或仅轻中度升高,肿瘤标记物多升高,影像学多表现为片影或斑片影,最终诊断需依据组织穿刺的病理结果,发现时多为晚期,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预后较差。

    2016年11期 v.56;No.98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3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腕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周亚丽;王少春;陈东风;

    目的观察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手腕关节超声检查结果。方法早期RA的30例患者(RA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腕关节、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共660处,测量关节积液及滑膜厚度,观察滑膜内血流特点,手背及手掌侧均行检查,并与10例健康者(对照组)双侧相应关节220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RA组手背侧、手掌侧关节积液总检出率分别为14%、26%,滑膜增生总检出率分别为33%、11%,两者比较,P均<0.05。RA组146个关节增厚滑膜中可检出血流信号,检出率51%。结论类风湿疾病累及手部小关节时,手背侧超声检查更易检出滑膜增生,手掌侧更易检出关节积液,手背及手掌侧手腕关节均行检查可以更全面了解病情。

    2016年11期 v.56;No.98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同期双侧、单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黄勇;唐杞衡;尹星华;宋洋;杨德金;唐浩;周一新;

    目的观察同期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SB-TJA)与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U-TJ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接受初次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 675例患者,接受SB-TJA者246例(SB-TJA组)、接受U-TJA者1 429例(U-TJA组),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各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 SB-TJA组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疾病7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呼吸系统疾病2例、伤口并发症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U-TJA组分别为47、17、54、9、17、12例,两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8岁(OR=1.986,P=0.01)和ASA分级Ⅲ级(OR=4.136,P=0.031)是术后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接受SB-TJA与U-TJA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年龄>68岁和ASA分级Ⅲ级是SB-TJA与U-TJA术后发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2016年11期 v.56;No.98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Ilizarov外固定技术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

    王书亮;许庆家;朱磊;

    目的观察Ilizarov外固定技术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7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控制感染和消灭创面后均接受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采用Johner-Wruh标准评定疗效,手术前后对胫骨骨性功能、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37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术后疗效优25例、良8例、差4例,优良率89.2%。手术前后膝关节HHS评分分别为(59.8±10.2)、(86.3±9.3)分,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分别为(61.4±8.7)、(85.8±7.9)分,骨性功能评分分别为(57.6±12.5)、(87.9±11.2)分,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技术应用于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效果好。

    2016年11期 v.56;No.989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重度OSAHS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宋富存;刘吉祥;杨相立;杨阳;胡岚君;

    目的观察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情况。方法 52例OSAHS患者中中度22例(中度组)、重度30例(重度组),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中重度OSAHS患者中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16例,同时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及鼻甲等离子射频消融术13例,同时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及舌根消融术10例,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13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检测对照组与中、重度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RNFL厚度。结果对照组RNFL厚度(76.12±12.09)μm,中度组治疗前后RNFL厚度(69.36±11.28)、(74.55±10.33)μm,重度组治疗前后RNFL厚度(65.34±12.07)、(71.23±11.76)μm,中、重度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中、重度组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结论中重度OSAHS患者综合治疗后RNFL的厚度增加。

    2016年11期 v.56;No.989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中不同iDose等级、不同层厚重建图像的质量比较

    李丽超;宫凤玲;周立娟;陈伟彬;于鹏;张立国;

    目的比较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中不同i Dose等级、不同层厚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 7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120 k V/400 m As)CT扫描并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1 mm薄层重建(常规组),复查采用低剂量(120 k V/200 m As)CT扫描并行6级迭代算法1 mm薄层重建(低剂量组)。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首先通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的客观噪声值、信噪比及结石检出数评价出1 mm最合理的i Dose等级,再对最优i Dose等级行1.5 mm及2 mm重建,评价出最优i Dose重建层厚。结果低剂量组、常规组CTDIvol分别为(11.26±0.53)、(22.42±1.03)m Gy,DLP分别为(584.68±25.47)、(1 166.38±52.78)m Gy*cm,ED分别为(8.77±1.43)、(17.52±2.85)m Sv,两组比较,P均<0.05。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1 mm i Dose4等级图像噪声、信噪比及i Dose4~6等级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石检出数分别与常规剂量组比较,P均>0.05。1.5、2 mm与1 mm i Dose4重建图像噪声比较,P均<0.05;2 mm与1 mm i Dose4重建图像信噪比比较,P<0.05;1、1.5、2 mm i Dose4重建结石检出数分别为91、91、89枚,三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受迭代算法i Dose等级及重建层厚的影响,i Dose4是最优临界水平,此水平1.5 mm层厚重建为最合理方案。

    2016年11期 v.56;No.98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顺铂致肾损伤中炎症介质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启龙;聂克;

    炎症介质可以通过介导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作用机制在顺铂致肾损伤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主要的炎症介质有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溶酶体成分、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神经肽、激肽、补体等。

    2016年11期 v.56;No.98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创伤后肘关节外源性挛缩机制研究进展

    余宝富;陆骅;

    肘关节囊的挛缩是导致肘关节外源性挛缩的主要因素。肌成纤维细胞的介导在肘关节囊挛缩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转移生长因子β1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且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外低剂量时可以促进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及增殖;肌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神经肽纤维化轴在肘关节的外源性挛缩中具有重要作用。女性性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细胞外基质的机械作用及人类基因易感性也影响创伤后肘关节外源性挛缩的程度。

    2016年11期 v.56;No.98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宏岗;沈建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发病机制不仅有血小板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和血小板生成障碍,还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共同参与,另幽门螺杆菌感染、氧化与抗氧化状态失衡、树突样细胞功能异常也可能与ITP发病有关。

    2016年11期 v.56;No.98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含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刘俊彦;李玉英;吕学军;赵维;钱桂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呼吸道内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含量增加,急性加重期反而下降,这种现象以蛋白酶的反向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下调、病原体多种机制参与SLPI含量的调控等假说为主,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2016年11期 v.56;No.989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原发于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报告

    田晨;徐笑笑;张翼鷟;于泳;

    <正>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通常以结外病灶起病,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为鼻腔。原发于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较少,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对化疗不敏感,患者预后较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曾收治原发于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现将其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CT造影图像中钙化伪影对管腔狭窄评估的影响

    郑园园;郑晓杰;楚坤义;

    <正>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对冠状动脉各种斑块的观察不如多层螺旋CT,因此冠状动脉CT造影(CTA)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青睐。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高[1,2],但因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伪影较大,会不同程度干扰对管腔狭窄的评估。因此,本研究观察了冠状动脉CT造影中钙化伪影对管腔狭窄评估的影响。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4~9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0例

    罗浩;陈勇;张超雄;黄林飞;

    <正>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是低位直肠癌的经典手术方式[1~3]。APR手术的会阴部操作常采取截石位,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陷,如手术视野暴露不充分、手术操作容易导致肠管穿孔及切缘阳性率较高等。本研究采用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治疗低位直肠腺癌,并与APR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收集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胃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乳腺癌合并腋下淋巴结结核1例

    姜军;赵君慧;郭新建;

    <正>患者女,45岁,因"右乳腺肿物术后1年半"于2012年3月12日入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患者2010年10月无意中发现右乳腺一核桃大小肿物,无疼痛。无咳嗽、咳痰、咯血史,无午后低热及盗汗史。既往无结核病史。乳腺外科查体:右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4 cm×3 cm大小肿物,质硬,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触痛阳性,表面皮肤无红肿、溃烂,皮温不高,乳头无内陷及溢液;右腋下可触及1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1例

    周丽丽;

    <正>患者女,64岁,因"腹泻5 d,腹痛、便血3 d"于2015年9月13日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既往体健。入院前患者在当地医院检查,肝肾功、电解质及淀粉酶结果正常,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9×109/L,B超检查结果提示阑尾炎可能,给予抗炎及支持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入本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1.5×109/L;D二聚体高于正常23.4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病变主要位于大网膜的腹膜恶性间皮细胞瘤1例

    程家平;文坤明;陈奕霖;

    <正>患者男,58岁,因"腹胀、乏力并伴有咳嗽1月"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胀呈进行性加重,伴有乏力及咳嗽,咳嗽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偶感发热、盗汗,无反酸、嗳气、恶性及呕吐等。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质量3个月减轻约10 kg。既往否认肝炎、结核及肿瘤等病史。入院查体:T 36.7℃、P 110次/min、R 20次/min、BP

    2016年11期 v.56;No.989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