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露;高全立;宋永平;周健;
目的探讨IL对NK细胞杀伤人骨髓瘤RPMI 8226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以单纯培养基培养,IL-2组加入1 000 U/m L IL-2,IL-7组加入40 ng/m L IL-7,IL-21组加入20 ng/m L IL-21,IL-2+IL-7组分别加入1 000 U/m L IL-2和40 ng/m L IL-7,IL-2+IL-7+IL-21组分别加入1 000 U/m L IL-2、40 ng/m L IL-7和20 ng/m L IL-21,均培养5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K细胞比例及其表面激活性受体NKG2D、NKp46、NNKp30阳性表达细胞比例,RT-PCR法检测各组NK细胞NKG2D mRNA、NKP46 mRNA和NKP30 mRNA,CFSE/PI双染法检测各组NK细胞对RPMI 8226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杀伤率)。结果除IL-7组外,其余各组NK细胞比例和细胞表面NKG2D阳性表达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各组NK细胞NKG2D mRNA、NKP46 mRNA和NKP30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NK细胞对RPMI 8226细胞的杀伤率为2.13%±0.42%、IL-2组为58.73%±1.80%、IL-7组为1.90%±0.60%、IL-21组为14.43%±1.22%、IL-2+IL-7组为34.27%±2.35%、IL-2+IL-7+IL-21组为37.47%±0.60%,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单因子IL-2、IL-21,双因子IL-2+IL-7和多因子IL-2+IL-7+IL-21均能提高NK细胞对人骨髓瘤RPMI 8226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单因子IL-2作用效果最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IL增加NK细胞数量和其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的表达量。
2016年12期 v.56;No.99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晓叶;康永振;沈中阳;
目的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后14天内胆汁中胆汁酸水平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胆管损伤(ITBL)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39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术后第1、3、7、14天胆汁中6种胆汁酸水平变化,即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牛磺石胆酸(TL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酸结合脱氧胆酸(GDCA)、牛磺酸结合脱氧胆酸(TDCA)。术后随访3个月,以胆道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判定是否发生ITBL,比较发生ITBL者(ITBL组)与未发生者(N-ITBL组)术后第1、3、7、14天各胆汁酸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各胆汁酸对术后发生ITBL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第1天,ITBL组胆汁中GDCA水平较N-ITBL组降低;术后第7天,ITBL组胆汁中GCA、GDCA水平较N-ITBL组升高;术后第14天,ITBL组胆汁中TLCA、GCDCA、GDCA水平较N-ITBL组升高;组间比较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14天胆汁中GCDCA水平对判断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AUC为0.751、TLCA的AUC为0.764,术后第7天GCA水平对判断肝移植术后发生ITBL的AUC为0.717。结论肝移植术后14天内胆汁中GCDCA、GCA、TLCA水平升高,三者对肝移植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ITBL具有预测价值。
2016年12期 v.56;No.99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晓腾;高星杰;张春燕;付雪;苏超;任媛媛;杨洁;
目的构建并鉴定pmCherry-C1-Argonaute1重组质粒,为深入研究Argonaute1蛋白在细胞应激及相关疾病的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He La细胞总RNA,反转录出含Argonaute1的c DNA;以Argonaute1 c DNA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出带有EcoRⅠ和Bam HⅠ双酶切的目的基因;采用双酶切法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mCherry-C1载体上;将构建成功的pmCherry-C1-Argonaute1重组质粒转染入He La细胞内,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rgonaute1与樱桃红(Cherry)蛋白的融合表达情况;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Argonaute1蛋白与细胞应激颗粒的标记蛋白(G3BP)及加工体的标记蛋白(DCP1α)的应激共定位关系。结果以EcoRⅠ、Bam HⅠ单、双酶切及基因测序法鉴定构建的重组质粒无误;融合蛋白表达阳性;当细胞受到应激时,Argonaute1蛋白与G3BP、DCP1α蛋白共定位。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重组pmCherry-C1-Argonaute1质粒。该质粒可有效表达Cherry标记的Argonaute1融合蛋白,有助于深入研究Argonaute1蛋白在细胞应激及相关疾病领域的生物学作用。
2016年12期 v.56;No.99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树才;杨永辉;李辉;郭素敏;李秀武;杜杰杰;宋利超;高莉;
目的观察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体外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给予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8.5 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观察组尾静脉输注体外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0.3 m L(细胞数为1.0×106个),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注射3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和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结果观察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为(5.76±0.13)μg/m L,对照组为(8.13±0.87)μg/m L,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肺组织VEGF的相对表达量为52.7±4.7、ET-1为68.1±5.4、Ang-2为59.6±2.8,均较对照组(100)降低(P均<0.05)。结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小鼠肺组织纤维化形成;降低肺组织VEGF、ET-1和Ang-2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12期 v.56;No.99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梁娟;祁承林;胡谋波;郑雪嘉;吕军影;
目的探讨红花水煎液对系统性硬皮病(SSc)小鼠皮肤及肺组织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红花组,每组8只。空白组背部注射生理盐水,其余三组均背部注射博来霉素制备SSc模型;造模同时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 L/d灌胃,强的松组给予强的松溶液0.2 m L/d(含强的松0.09 mg)灌胃,红花组给予红花水煎液0.2 m L/d(含红花30 mg)灌胃,均连续给予28天。取各组背部注射区皮肤和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真皮厚度;采用样本水解法检测皮肤和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和肺组织IL-17、IL-6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6水平。结果空白组真皮厚度为(295.90±53.44)μm,模型组为(689.01±157.20)μm,强的松组为(562.58±113.74)μm,红花组为(433.80±83.62)μm,组间比较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余三组皮肤和肺组织HYP含量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红花组皮肤和肺组织HYP含量均降低,红花组降低更显著;组间比较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其余三组皮肤和肺组织IL-17、IL-6表达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红花组皮肤和肺组织IL-17、IL-6表达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降低,红花组降低更显著;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红花水煎液可改善SSc小鼠皮肤及肺组织纤维化;抑制IL-17、IL-6表达,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6年12期 v.56;No.990 16-1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马育华;彭海英;王志蕙;高伟;汪运山;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1(DEC1)mRNA和DEC2 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4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28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RT-PCR法检测两种组织标本中DEC1 mRNA、DEC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DEC1 mRNA、DEC2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DEC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0.045 6,正常组织为0.001 7;DEC2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56 6,正常组织为0.000 9;两组比较P均<0.05。DEC1 mRNA、DEC2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无关(P均>0.05);DEC1 mRNA、DEC2 mRNA在腺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鳞癌(P均<0.05)。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EC1 mRNA、DEC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91,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EC1、DEC2过表达,二者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2016年12期 v.56;No.99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杜文涛;白净;智华;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基质蛋白酶2(MMP-2)表达、磷脂酶A_2(PLA_2)水平,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行心脏手术患者113例,其中冠心病患者67例(冠心病组),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病组)46例。术前均行双源CT检查,测量EATV,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判断是否发生血管正性重构;术中取心外膜脂肪组织及胸腔脂肪组织,检测脂肪组织MMP-2 mRNA、MMP-2蛋白表达及PLA_2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血管正性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冠心病组EATV为(128.08±45.34)cm3、瓣膜病组为(84.21±25.37)cm3,两组发生血管正性重构者分别为36、10例,两组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心外膜脂肪组织MMP-2 mRNA、MMP-2蛋白表达及PLA_2水平均明显高于瓣膜病组(P均<0.05),两组胸腔脂肪组织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TV、MMP-2、PLA_2、高血压是冠心病患者发生血管正性重构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患者EATV增大,心外膜脂肪组织MMP-2高表达、PLA_2水平增加;EATV、MMP-2、PLA_2是冠心病患者发生血管正性重构的影响因素。
2016年12期 v.56;No.99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白云;熊艳杰;杨文平;刘晓光;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HSG)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份膀胱癌组织、15例份正常膀胱组织、15例份良性膀胱肿瘤组织中mfn2/HSG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mfn2/HSG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fn2/HSG mRNA阳性表达率为69.23%(45/65),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0.00%及膀胱良性肿瘤组织的33.33%(P均<0.05);膀胱癌组织中mfn2/HSG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46%(51/65),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3.33%及膀胱良性肿瘤组织的20.00%(P均<0.05)。mfn2/HSG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均与膀胱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膀胱癌组织mfn2/HSG mRNA和蛋白高表达,其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12期 v.56;No.990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双双;王楚媛;孔令芳;梁园芳;冯亚楠;
目的探讨天麦消渴片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新诊断、未治疗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天麦消渴片组68例及吡格列酮组64例,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及二甲双胍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天麦消渴片组口服天麦消渴片、吡格列酮组口服吡格列酮,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餐后2 h C肽(2 h 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血脂、血压、腰臀比(WHR)、肝功能、肾功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CMA-IR)等。结果天麦消渴片组治疗后WHR及FPG、2 h PG、Hb A1c、FINS、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HOMA-β较治疗前升高(P<0.05);吡咯列酮组治疗后FPG、2 h PG、Hb A1c、FCP、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0.01)。天麦消渴片组治疗后FPG、Hb A1c、HOMA-IR均低于吡格列酮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天麦消渴片可改善初发T2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WHR和Hb A1c水平,且用药安全。
2016年12期 v.56;No.99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燕;卜范峰;荣宝海;王猛;陈希琦;梅笑玲;高善语;迟春华;周永坤;
目的探讨清肠合剂保留灌肠防治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后均给予禁食、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行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肠合剂保留灌肠,连续灌肠1周。记录治疗期间两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术后7天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肠粘连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P均>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肠粘连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清肠合剂灌肠可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肠粘连发生。
2016年12期 v.56;No.99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孔勇;黄晖;林树潮;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的效果。方法选择ASD患者42例、VSD患者26例,均进行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等;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ASD、VSD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均完成1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残余反流、瓣膜反流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形成明显瘢痕。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ASD、VSD效果均较好。
2016年12期 v.56;No.99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韦;张政;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50例,取其坏死心肌组织为观察组;疑似心源性疾病患者20例,取其正常心肌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两组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各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Ⅰ、LC3-Ⅱ、Atg5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0.01);随心功能分级增加,上述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随年龄增长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 AMI患者坏死心肌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升高,心肌细胞自噬可能参与AMI的发生、发展。
2016年12期 v.56;No.99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许宗磊;冯桂青;蔡文芝;闫忠华;侯桂英;
目的探讨CXCL12基因rs2839688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一支或多支血管狭窄50%以上者279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无其他粥样硬化证据者266例(对照组)。两组各随机抽取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XLC12;采集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XCL12基因rs283968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血浆CXLC12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CXCL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CXCL12基因rs2839688位点共检测出GG、GC、CC三种基因型,观察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8%、28.7%、2.5%,对照组分别为69.5%、28.9%、1.5%,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16.8%、16.0%,G等位基因分别为83.2%、84.0%,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两组各基因型者血浆CXCL12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 CXCL12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但其rs2839688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无关。
2016年12期 v.56;No.99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凤梅;任国成;许长存;吴迪;王宁宁;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 QRS波)和缺血性J波发生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62例,均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f QRS波和缺血性J波发生率,比较仅记录到f QRS波、仅记录到缺血性J波及同时记录到两种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终点事件。结果心电图中记录到f QRS波135例(83.33%),记录到缺血性J波123例(75.92%),同时记录到f QRS波和缺血性J波66例(40.74%,f QRS波+缺血性J波组),69例(42.59%)仅记录到f QRS波(f QRS组),57例(35.19%)仅记录到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组)。f QRS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缺血性J波组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者多(P<0.01)。缺血性J波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f QRS波+缺血性J波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结论存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出现f QRS波的机会增加,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更大;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的可能更大,与出现室速/室颤等不良终点事件相关。
2016年12期 v.56;No.99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敏;徐小;杜梨果;李晓宁;陈文莉;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ENTRAL、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5年3月关于NAC预防PCI术后CIN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Review Man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3 8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NAC对PCI术后CIN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OR=0.57,95%CI:0.36~0.91,P<0.05),但I2=60%。2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90 m L/min患者,NAC对其PCI术后CIN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P<0.01);对于GFR>90 m L/min患者,NAC则无预防作用(P>0.05)。3对于对比剂用量<140 m L患者,NAC对其PCI术后CIN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OR=0.45,95%CI:0.25~0.84,P<0.05);对于对比剂用量≥140 m L患者,NAC则无预防作用(P>0.05)。结论总体水平上NAC对PCI术后CIN的预防作用仍存在争议,但NAC可预防肾功能受损及对比剂用量<140 m L患者PCI术后CIN的发生。
2016年12期 v.56;No.99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春;李海涛;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人群胰岛素抵抗情况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高血压前期组)、84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及80例高血压1级患者(高血压组),采用HOMA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HOMA-IR及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为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及早检测上述两项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易患人群。
2016年12期 v.56;No.990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彭杨;覃岭;秦花;胥清蓉;梁琼;
目的探讨局部给氧联合负压引流疗法(给氧负压疗法)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烧伤患者(Ⅱ度烧伤创面92个)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9例、局部氧疗组19例、负压治疗组15例、给氧负压组22例,Ⅱ度烧伤创面分别为20、22、23、27个。各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局部氧疗组给予局部氧疗,负压治疗组给予持续负压引流,给氧负压组给予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引流,3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评价临床效果,包括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治疗效果及瘢痕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局部氧疗组、负压治疗组、给氧负压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但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给氧负压组创面愈合时间、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局部氧疗组、负压治疗组(P均<0.05)。结论给氧负压疗法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效果满意。
2016年12期 v.56;No.990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承军;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昏迷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57例随机分为电针组28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电针组入院后72 h给予电针刺激,1次/d,14天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自身耐受能力连续接受4~6个疗程治疗。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7、14天及随访3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7、14天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GCS评分逐渐升高(P均<0.05),电针组治疗14天及随访3个月时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电针组治疗7、14天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刺激可降低重度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6年12期 v.56;No.990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胡喜梅;包维莺;周水阳;柯金;范燕琴;陆翠;王恒石;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松江区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情况。方法 2012年1~12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健康体检者5 098例,男1 969例、女3 129例。采用尿酸酶法检测血清尿酸(UA),比较不同性别体检者的血清UA水平,HUA(男性UA≥417μmol/L、女性UA≥357μmol/L)发病率及发病年龄,分析HUA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5 098例体检者血清UA水平为(298.08±83.45)μmol/L,HUA发病率为12.10%(617/5 098)、发病年龄为(52.44±15.25)岁。男性体检者血清UA、HUA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体检者,HUA发病年龄低于女性体检者(P均<0.05)。5 098例体检者中,HUA患者伴糖尿病37例(6.00%)、高脂血症415例(67.26%)、高血压223例(36.14%),无HUA者分别为207例(4.62%)、706例(15.76%)、731例(16.31%),HUA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无HUA者(P均<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部分体检人群HUA发病率为12.10%,男性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HUA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应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2016年12期 v.56;No.990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金彪;胡海涛;刘玉欣;刘刚;张玉枝;
目的探讨改良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细菌感染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AECOPD患者12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50例、阴性71例,细菌培养阳性者给予常规抗炎治疗两周;另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降钙素原(PCT)、NAP阳性率及NAP积分。结果观察组入院时NAP阳性率、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入院时细菌培养阳性患者NAP阳性率、NAP积分及血清PCT水平均高于阴性者(P均<0.05);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给予常规抗炎治疗期间死亡11例,完成抗炎治疗两周的患者治疗后NAP阳性率、NAP积分及血清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死亡者入院时NAP积分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AECOPD患者NAP活性增高,检测NAP活性有助于判断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并可用于评估预后。
2016年12期 v.56;No.990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毕科研;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及其与肺结核耐药的关系。方法根据痰液抗酸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将427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分为耐药者196例,非耐药者231例;另外选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RBP-4蛋白。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耐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维生素A和RBP-4蛋白水平预测肺结核患者耐药的价值。结果肺结核组耐药者及非耐药者血清维生素A和RBP-4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耐药者均低于非耐药者,组间比较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维生素A和RBP-4均是肺结核患者发生耐药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A预测耐药的临界值为248.7μg/L,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0.938~0.974),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5.7%;RBP-4蛋白预测耐药的临界值为7.4μg/m L,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814~0.887),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86.2%。结论肺结核患者尤其是出现耐药者血清维生素A和RBP-4蛋白水平均降低,监测肺结核患者血清维生素A和RBP-4蛋白水平有助于预测耐药的发生。
2016年12期 v.56;No.99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应超;郭俊宇;王玮;周洁;肖兰;杨继洲;
目的探讨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Pokemon)和p53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份LSCC组织(观察组)及30例份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Pokemon、p53表达,分析Pokemon、p53阳性表达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Pokemon阳性率分别为67.3%(37/55)、20.0%(6/30),两者比较P<0.05;p53阳性率分别为56.4%(31/55)、0(0/30),两者比较P<0.05。Pokemon阳性表达与L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p53阳性表达与LSC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SCC组织中Pokemon与p53表达呈正相关(r=0.402,P<0.01)。结论 Pokemon、p53在LSCC组织中表达均升高,Pokemon、p53的高表达可能在LSCC的发生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2016年12期 v.56;No.990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伟杰;王文;刘同杰;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及其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2014年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5 937例结核病患者,从其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胸壁组织、脓液、分泌物、脑脊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分离培养出分枝杆菌5 937株;采用生化反应法进行NTM菌种鉴定;采用罗氏培养基为基础的绝对浓度法进行NTM对异烟肼(INH)、链霉素(SM)、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对氨基水杨酸(PAS)、阿米卡星(AMK)、丙硫异烟胺(TH)、左氧氟沙星(LOFL)、力克肺疾(PNA)9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2008~2014年NTM总检出率为2.86%(170/5 937),2012年检出率最低为1.80%(15/831),2010年检出率最高为3.62%(27/746)。NTM对INH的耐药率为92.35%、PAS为91.76%、PNA为78.82%、TH为73.52%、EMB为67.05%、LOFL为63.52%、SM为50.58%、RFP为45.88%、AMK为31.76%。结论结核病患者中NTM检出率较高(2.86%),对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率亦较高。
2016年12期 v.56;No.990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游;孙伏喜;吴伟;孙立群;牛常明;程志;王丹;刘凌云;顾萍萍;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对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ICU住院治疗的脓毒症致ARDS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及其他临床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热毒宁注射液20 m L,1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两组外周血,进行白细胞(WBC)计数;检测血清CRP、降钙素原(PCT);检测PaO_2、Pa CO2,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ICU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O_2、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增加,Pa CO2、WBC计数及血清CRP、PCT、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上述改变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ICU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脓毒症致ARDS的临床效果较好。
2016年12期 v.56;No.99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维帅;谭斐;
目的探讨ABCD2评分、Essen卒中风险评估量表(ESRS)+HSS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2例首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ABCD2评分和ESRS+HSSS评分,根据评分进行危险性分级(高、中、低危),分别观察两种评分下高、中、低危患者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ABCD2评分和ESRS+HSSS评分预测TIA后7天发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ABCD2评分低、中、高危患者TIA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1.37%(16/51)、59.09%(39/66)、66.67%(10/15),两两比较P均<0.05。ESRS+HSSS评分低、中、高危患者TIA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1.88%(14/64)、74.14%(43/58)、80.00%(8/10),三者比较P均<0.05。ABCD2评分预测TIA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9,ESRS+HSSS评分为0.816,两者比较P<0.05。结论 ABCD2评分、ESRS+HSSS评分均可作为TIA发作后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且前者的预测价值优于后者。
2016年12期 v.56;No.99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霞;
目的探讨产前单疗程地塞米松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早产儿98例,按产前是否使用单疗程地塞米松干预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未用地塞米松;观察组48例,产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3天。比较两组出生时体质量、头围、身长,出生3天内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及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出生后1岁和3岁时的体质量、头围、身长及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智力发育指数(MDI)评分。结果两组出生时头围、体质量、身长及出生3天内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岁及3岁时头围、体质量、身长、PDI及M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产前单疗程地塞米松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和认知发育无明显影响。
2016年12期 v.56;No.990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于洪;王强;张静;李倩;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GBS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和非血液灌流组,每组41例;同时选择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血液灌流组进行血液灌流,2~3 h/次,每间隔2天进行1次,治疗次数可根据病情调整,共进行3~6次;非血液灌流组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400 mg/kg,1个治疗周期为5天,长期治疗。治疗1个月时,参照Hughes等级标准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生活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2;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月时,血液灌流组治疗有效率为85.4%,非血液灌流组为61.0%,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1个月时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血液灌流组高于非血液灌流组(P<0.05)。血液灌流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非血液灌流组为29.3%,两组比较P>0.05。血液灌流组及非血液灌流组治疗前血清IL-17、IL-2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液灌流组治疗1个月时血清IL-17、IL-22水平均较治疗前及非血液灌流组治疗后降低(P均<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GBS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血清IL-17、IL-22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16年12期 v.56;No.99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剑;郭晋平;吕广欣;
目的检测危重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64例危重症患者入ICU第1天及第5天血清FT_3、FT_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APACHEⅡ评分,分析血清FT_3、FT_4、TSH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入ICU第1天,血清FT_3水平下降57例(89.1%)、FT_4水平下降9例(14.1%)、TSH下降27例(42.2%)。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入ICU第1天血清FT_3、TSH水平低于不伴有MODS者,APACHEⅡ评分高于不伴有MODS者,两者比较P均<0.05。入ICU第5天血清FT_3水平高于第1天(P<0.05)。入ICU 5天内死亡6例,死亡患者入ICU第1天血清FT_3、FT_4水平均低于存活患者(P均<0.05)。危重症患者血清FT_3、FT_4、TSH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22、-0.15、-0.24,P均<0.05)。结论危重症患者血清FT_3、FT_4、TSH水平下降,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监测病情变化及判断预后有积极意义。
2016年12期 v.56;No.990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洋;陈争光;郑权;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阴囊急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阴囊急症患者(观察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37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睾丸及附睾炎性改变20例,经治疗和超声复检确诊;睾丸扭转6例,不完全扭转2例,睾丸挫裂伤4例,睾丸破裂2例,临床治疗后确诊;疝气嵌顿3例,经手法和手术复位后确诊;无误诊现象发生。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流信号增多、流速加快、阻力指数降低(P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阴囊急症患者睾丸内部构造,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血流信号,对睾丸及附睾炎、睾丸扭转、睾丸外伤、斜疝等病症均可进行快速正确的诊断,可作为阴囊急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无创性临床检查方法。
2016年12期 v.56;No.990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雨亭;史秀欣;张秀敏;齐玉玲;高航;李伟;
目的探讨老年人认知能力与体型、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高密市和淄川区为调查现场,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现场随机抽取≥65岁的老年人500例,共计1 000例。行老年痴呆症社区调查表(CSID,中文修订版)评分,评估其认知能力,根据BMI评价体型(分为过轻、正常、超重、肥胖),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浆TG、TC、HDL、LDL。结果随着CSID评分的增加,老年人超重及肥胖率逐渐下降,不同CSID评分者各种体型分布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随着CSID评分的增加,各种体型老年人血浆TG、TC、LDL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血浆HDL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人认知能力与体型、血脂水平有关,体型偏瘦、血浆HDL水平较高者认知能力较强。
2016年12期 v.56;No.99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晶;刘晓丽;刘芳勋;张华;牛志红;刘芳;姜敏;
目的探讨补肾益脑丸联合氨氯地平对合并焦虑、抑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合并焦虑、抑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左旋氨氯地平片作为基础降压药,2.5 mg/d,夜间20:00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益脑丸8~12粒/次,早晚各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给药4周。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24 h血压监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两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1),对照组焦虑、抑郁情况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结论补肾益脑丸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可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同时提高降压效果。
2016年12期 v.56;No.990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江山;张科民;王晓雪;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腹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恶性血液病合并腹部真菌感染患者17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1例(M2型5例、M5型6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LL)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1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异常影像的位置、数量、形态、密度等。结果 17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显示肝、脾、肾(单个或多个同时受累)实质内多发粟粒样小低密度灶,直径<0.5 cm,边缘均可见轻度强化病灶。5例(3例AML-M2、1例AML-M5、1例SAA)CT见多发楔形、圆形低密度灶,强化不明显,提示缺血或梗塞。其他侵及肝、脾、肾(单个或多个同时受累)的病灶为多发圆形低密度灶,强化后CT表现与脓肿相似。1例AML患者腹部CT显示中下腹小肠壁增厚、肠系膜增厚、腹腔内游离气体、盆腔可见积液,其周围积液培养出曲霉菌。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腹部真菌感染患者常有腹腔脏器实质内多发粟粒样小低密度灶特征性CT表现,结合免疫学指标异常(免疫功能缺陷)等病史,有助于临床诊断。
2016年12期 v.56;No.990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辉;刘东旭;
目的分析老年人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设计的问卷,对2015年2~7月口腔科就诊的82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牙周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826例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为5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牙周病患病与受教育程度、刷牙习惯、吸烟、定期口腔检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罹患慢性病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较高,需加强对其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的宣传。
2016年12期 v.56;No.990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