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承晓;张琪惠;李春梅;田淋;莫发荣;
目的制备抗人肝癌相关抗原Cdc25C特异性多肽抗体,为进一步研究Cdc25C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人Cdc25C蛋白的抗原属性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肽的纯度、氨基酸组成、长度、亲水性和二级结构等,得到若干个同源性低、抗原性较高的候选多肽。多肽合成后与KLH佐剂偶联,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其活性,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多肽抗体的效果。结果多肽抗体的效价较高,特异性强。以多肽抗体对重组表达的Cdc25C融合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于73k D附近有明显反应条带。以全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肽抗体检测同一肝细胞癌癌旁组织,购买的Cdc25C单克隆抗体与制备的Cdc25C多肽多克隆抗体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538±0.192、0.410±0.12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05)。结论成功制备抗人肝癌相关抗原Cdc25C特异性多肽抗体;筛选获得的候选多肽具有Cdc25C全蛋白一样的抗原性,制备的多肽抗体具有和针对Cdc25C全蛋白抗体一样的效果。
2016年13期 v.56;No.99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玉盼;侯建存;淮明生;李阳;崔子林;张雅敏;
目的探讨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ICGR15)联合三维评估系统在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3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术前强化CT结果导入三维评估系统,联合患者术前ICGR15及常规检查情况,制定并评估手术方案,根据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分为肝功能恢复组及肝功能不全组,对两组患者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手术时间、术前转氨酶、术前胆红素、肝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乙酰胆碱酯酶、术前ICGR15、术中ICGR15、术中ICGR15/术前ICGR15(R)、残肝体积占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预测术后肝功能不全的截断值为1.781,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2%;三维评估系统预测肝切除体积与实际肝切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8,P=0.362),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89,P<0.05)。结论 ICGR15联合三维评估系统可较好地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R大于1.781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较大;三维评估系统可良好协助测量肝脏体积,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
2016年13期 v.56;No.99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祥安;吴琼;虞黎明;邹镇洪;蔡磊;熊妮;杨刚;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CD69、HLA-D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组)术前、术后第5、10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CD69、HLA-DR的表达,并与同期检测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CD69、HLA-DR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CD69、HLA-DR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CD69、HLA-DR表达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HLA-D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其余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69、HLA-DR表达明显降低,术后逐渐升高;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病情判断,进一步指导结直肠癌免疫治疗。
2016年13期 v.56;No.991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宁;程琦;张延新;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SW48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25、50、100μmol/L黄芩素处理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50、100μmol/L黄芩素处理,采用Ed U、MTT、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黄芩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黄芩素干预后结肠癌细胞Bcl-2、Bax及VEGF蛋白表达。结果 25、50、100μmol/L黄芩素处理组SW480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25、50、100μmol/L黄芩素处理组SW480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25、50、100μmol/L黄芩素处理组SW48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降低;黄芩素干预后SW480细胞中Bcl-2、VEGF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黄芩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并促进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VEGF蛋白表达并上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13期 v.56;No.99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庞晓辉;王朝杰;史祖宣;崔瑶;崔永霞;高天慧;
目的探讨重楼皂苷Ⅰ、Ⅴ、Ⅵ、H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毒性,为寻求有效的结肠癌化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复苏结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Colo320、Lovo,将其与重楼皂苷Ⅰ、Ⅴ、Ⅵ、H、奥沙利铂等药物共培养48 h,加CCK-8孵育2 h,酶标仪检测450 nm处吸光度值。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重楼皂苷对结肠癌细胞的毒性。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重楼皂苷Ⅰ、Ⅴ、Ⅵ、H对结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Colo320、Lovo抗肿瘤活性均良好。四种重楼皂苷单体对结肠癌细胞IC50值波动于0.4~8 mg/L。重楼皂苷I和重楼皂苷V对结肠癌细胞的毒性强于另外两种重楼皂苷单体(P<0.05)。重楼皂苷I(IC50值波动在0.4~0.6 mg/L)与奥沙利铂(IC50值0.1~2.1 mg/L)体外抗肿瘤作用相当。流式细胞仪显示重楼皂苷I处理的细胞Annexin V/PI阳性细胞比例升高52.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楼皂苷I处理的细胞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3倍和1.13倍。结论重楼皂苷Ⅰ、Ⅴ、Ⅵ、H对结肠癌细胞均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以重楼皂苷I作用最强,其能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2016年13期 v.56;No.99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盛国涛;李双喜;莫小华;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重症胰腺炎组(SAP组)、三七总皂苷干预组(PNS组),每组各10只,经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大鼠SAP模型。SO组进腹后仅翻动胰腺和十二指肠后关腹,不注入5%牛磺胆酸钠,其中PNS组模型建立后立即予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50 mg/m L,SO组、SAP组建模后注射生理盐水0.1 m L/100g。各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4 h检测血清淀粉酶(AMS),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组织中NF-κB及炎症因子TNF-α表达。结果与SO组相比,PNS组和SAP组大鼠血清AMS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NF-κB和TNF-α表达量显著升高(P均<0.05);与SAP组相比,PNS组大鼠血清AMS水平、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NF-κB和TNF-α表达量显著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组织腺泡细胞内NF-κB与TNF-α因子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958、0.992、0.989,P均<0.05)。结论三七总皂苷能减轻SAP的胰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胰腺组织NF-κB因子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
2016年13期 v.56;No.99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路选;陈飞;王颖;李瑞青;高小康;孙鹤庆;
目的探讨microR(miR)-7对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可能的下游分子机制。方法采用ADR诱导体外人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阿霉素耐药性MCF-7/ADR细胞株;MCF-7或MCF-7/ADR乳腺癌细胞转染miR-7过表达载体(miR-7 mimic)或干扰miR-7载体(miR-7 inhibitor)48 h后,阿霉素(100 ng/m L)处理24h,MTT法测算细胞存活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7和ABCC10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BCC10蛋白表达。结果 MCF-7/ADR细胞表达低水平的miR-7和高水平的ABCC10。MCF-7/ADR过表达miR-7,ABCC10mRNA和蛋白表达受抑制,细胞的阿霉素敏感性增加,细胞活性下降;MCF-7低表达miR-7,ABCC10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细胞的阿霉素敏感性降低,而细胞活性增加。结论调控miR-7表达能逆转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miR-7通过调节ABCC10表达实现。
2016年13期 v.56;No.99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洪波;唐超莉;李永标;覃文办;陆文西;
目的研究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基因)基因多态性与壮族人群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于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18个肝癌高发家族成员178例(高发组)及相对应的18个无肿瘤家族成员178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肝癌相关因素,同时现场采集空腹外周血10 m L,用PCR-RFLP法检测XPD基因。结果高发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构成、吸烟、主食玉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发组HBs Ag阳性携带者74例,HBs Ag阳性率为41.6%,对照组HBs Ag阳性携带者31例,HBs Ag阳性率为17.4%,两组HBs Ag阳性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P<0.001)。高发组TG基因型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发组G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PD751基因多态性与壮族人群肝癌家族聚集性密切相关。
2016年13期 v.56;No.99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君禄;聂关伟;王猛;郑立冬;任庆云;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降低肝脏CT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疑诊肝肿瘤或肝肿瘤复查患者93例,随机将其分为A、B、C组各31例,三组均予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A组电压120 k V、电流150 m As,B、C组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并迭代重建技术对数据进行重建,B组电压120 k V、电流130 m As,C组电压120 k V、电流110 m As。计算三组有效辐射剂量、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度)、客观评价图像质量(CT值、噪声、SNR、CNR)。结果 A、B、C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64±0.67)、(4.23±0.27)、(2.41±0.38)m Sv,三组有效辐射剂量比较,P<0.05。A、B组图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评分及总分均高于C组(P均<0.05)。B组肝CT值、SNR、CNR高于A、C组(P<0.05),三组噪声比较,P>0.05。结论肝脏CT扫描时采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管电流降至130 m As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2016年13期 v.56;No.99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茂松;韩少良;许生;鲍弢;何宽;蔡耀庆;周佐霖;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肝切除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获得有关比较联合切肝和非切肝手术治疗HCCA的文献。中文检索词:HCCA、联合切肝、肝切除术、肝叶切除、根治手术。英文检索词: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Klatskin Tumor、Hepatectomy、Liver resection、Radical resection。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10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 021例患者,其中联合切肝组663例,非切肝组358例。与非切肝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内病死率的比值比(OR)分别为1.20、1.28,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4~2.24、0.51~3.2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切肝组相比,根治性切除率的OR为4.97,95%CI为3.45~7.18,两组比较,P<0.01。结论联合肝切除术治疗HCCA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率,且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增加。
2016年13期 v.56;No.99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茹;白光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淋巴管及血管生成机制。方法收集70例GIST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并收集30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MVD),并观察淋巴生成及血管诱导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果蝇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X-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结果 GIST的淋巴管及MVD计数均显著低于胃癌组织(P<0.05);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及胃癌组织中VEGF-C、PROX-1、HIF-1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1α低表达组的MVD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间质来源GIST的淋巴管及微血管计数明显少于上皮来源的胃癌,VEGF-C、HIF-1α表达可能与GIST微血管生成相关;VEGF-C可能与GIST淋巴管生成有关。
2016年13期 v.56;No.99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熊琴;周英发;杨国威;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及腹水中肿瘤抗原125(CA125)、白蛋白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6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为SBP组,同时选取60例肝硬化腹水无SBP患者作为非SBP组;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和腹水,对所采集的血清及腹水进行CA125、白蛋白测定,并计算出腹水-血清CA125梯度、血清-腹水白蛋白浓度梯度(SAAG)。结果 SBP组血清CA125、腹水CA125、腹水-血清CA125梯度显著高于非SBP组(P<0.05),SBP组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显著低于非SBP组(P<0.05),SBP组SAAG比非SBP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并SBP患者血清CA125、腹水CA125水平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明显降低,血清、腹水中CA125、白蛋白检测有助于SBP早期诊断。
2016年13期 v.56;No.991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凡;闫涵;庞歆桥;刘莲;俞静;
目的系统评价鸦胆子油(BJOE)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计算机在EMbase、Pub Med、CNKI、万方、VIP等检索网站对鸦胆子油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实验组接受BJOE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治疗。检索时限至2015年7月全部相关文献,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后应用Rev 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0篇中文文献,共799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KPS)、客观缓解率(OR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实验组外周血白细胞降低、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腹泻、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表偏倚描绘图呈漏斗状。结论 BJOE能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并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2016年13期 v.56;No.99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卢晋英;张健东;王宇凡;张富玉;
目的了解肝胆外科病房感染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肝胆外科医院感染合理用药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我院肝胆外科住院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3 14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 099株(66.8%),革兰阳性球菌952株(30.3%),真菌90株(2.9%);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4.8%、14.2%、10.6%、8.8%。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ESBLs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率分别为33.7%和21.2%。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4.1%和23.1%,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革兰阳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等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仍较敏感,2013~2014年发现2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2009~2014年MRSA检出率分别为91.5%、76.7%、74.2%、61.5%、36.4%、42.3%,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2009~2014年某三甲医院肝胆外科病房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等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较敏感,2009~2014年MRSA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6年13期 v.56;No.99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志葵;陈锐锋;邓灿峰;
目的分析广州从化某社区人群大肠癌伺机性筛查结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从化某社区51~80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大便隐血试验进行初步筛查,然后对初步筛查高危者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肛指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 1 164例完成初步筛查,男性腹型肥胖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女性(P<0.05),男性水果摄入不足、嗜辛辣海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酒、慢性便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隐血实验阳性率为5.2%(61/1164),男性与女性比较,P>0.05;序贯筛查出高危人群的比率为14.0%(163/1164),结肠镜检查顺应性100%,结肠镜检查异常者所占比率为19.1%(31/163),其中肠炎比率为14.7%(24/163),肠癌比率为4.3%(7/163),肠癌中排便习惯改变率为85.7%(6/7),隐血实验阳性率为42.9%(3/7),CEA定量阳性率为57.1%(4/7),CA199定量阳性所占比率为57.1%(4/7)。结论序贯模式伺机筛查能有效筛出大肠癌高危患者,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确诊。
2016年13期 v.56;No.99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孟宪红;刘铁夫;刘平;许鹏;刘勇;
目的通过比较结肠癌与结肠腺瘤的常见肠道菌群数量,为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30例结肠镜镜检取材、病理明确为结肠癌手术前未做肠道准备患者,30例结肠镜检查体检发现结肠腺瘤患者,30例正常人群,晨起排便。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方法取材、定量、稀释,于37℃分别进行厌氧、需氧培养,每株细菌由平板活菌菌落计数法计数。比较结肠癌与结肠腺瘤的肠道菌群数量。结果结肠癌患者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类杆菌数量相比正常人群明显减少(P均<0.05)。在正常人群、结肠管状腺瘤患者和结肠癌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数量依次增加(P<0.05),而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等数量则逐渐减少(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比结肠腺瘤患者严重,内环境紊乱;结肠癌的防治可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
2016年13期 v.56;No.99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峰;杨生虎;韩云;杨立平;秦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0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实施常规开腹胃癌D2根治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肿瘤根治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总数、近切缘距肿瘤距离及远切缘距肿瘤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的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2016年13期 v.56;No.991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建;石华;
目的探讨序贯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Billroth-Ⅱ式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在积极抗感染,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保持残端引流管通畅引流的基础上,给予序贯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前后十二指肠残端引流量、营养状态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8例患者瘘口愈合时间20~25 d,6例瘘口愈合时间26~40 d,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局部清除坏死组织,重新放置引流管,并行空肠造瘘术,继而给予序贯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瘘口愈合时间为45~60 d。实施序贯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后十二指肠残端引流量减少、营养状态及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序贯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十二指肠残端瘘优化了营养支持的流程,可防止全肠外的营养支持治疗时间过长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及提高免疫力,促进瘘口愈合。
2016年13期 v.56;No.99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于美丽;马兆越;
目的探讨RAD50、CDHR3、CYP27B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入组的80例哮喘儿童(哮喘组)和8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应用质谱SNP技术,研究RAD50基因位点rs6871536、CDHR3基因位点rs 6967330、CYP27B1基因位点rs108770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哮喘组与对照组rs687153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组与对照组rs6967330、rs10877012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突变等位基因C、T与哮喘有相关性,TT、CC型的OR(95%CI)分别为0.407(0.231~0.718)、0.677(0.546~0.839)。结论 RAD50基因rs687153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儿童哮喘相关;CDHR3基因rs 6967330位点多态性和CYP27B1基因位点rs1087701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儿童哮喘无相关性。
2016年13期 v.56;No.99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河;
目的分析中药组方通腑汤肠道准备方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结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术前给予通腑汤肠道准备,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肠道准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减少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且对照组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计数升高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Ⅰ度肠道菌群失调8例,Ⅱ度肠道菌群失调15例,Ⅲ度肠道菌群失调1例,对照组分别为2、13、9例,两组Ⅲ度肠道菌群失调率分别为4.2%、37.5%,两组菌群紊乱程度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54.2%,两组比较,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给予中药组方通腑汤肠道准备,可有效降低术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2016年13期 v.56;No.99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何斌;邱洪清;任丽华;施瑞华;
目的观察miR-183/182/96基因簇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32例食管鳞癌组织、21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9例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每例患者均取其病变组织及距病变组织5 cm外的正常食管组织各1份。采用Taq-Man qRT-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83、miR-182、miR-96的表达。结果miR-183、miR-182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83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82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183、miR-182在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96在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183/182/96基因簇中miR-183在食管鳞癌组织、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上调,检测miR-183/182/96基因簇表达有助于食管鳞癌的早期筛查。
2016年13期 v.56;No.991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曦;颜峻松;呙琳琳;朱永军;胡曼;蹇贻;文武;
目的探讨慢性胰源性腹痛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1例疑诊慢性胰源性腹痛患者(除外疑为胰腺肿瘤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腹痛的病因,比较超声(US)、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超声(EUS)等检查对慢性胰源性腹痛病因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1例疑诊慢性胰源性腹痛患者中,慢性胰腺炎10例,复发性胰腺炎2例,胰腺癌3例,胰腺癌合并急性胰腺炎、壶腹部肿瘤、胆管癌及胆总管结石各1例,功能性胃肠病2例。US、CT、MRI+MRCP、EUS对慢性胰源性腹痛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8.10%、95.00%、92.86%、100%;US、CT、MRI+MRCP、EUS对慢性胰源性腹痛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8.57%、70.00%、64.29%、94.12%。结论影像或内镜检查对于慢性胰源性腹痛确诊有重要作用,对于影像学技术难以定性的疾病,推荐行EUS和ERCP检查。
2016年13期 v.56;No.991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陶文雅;王晨;徐韦;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76例PT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MMP-2和MT1-MMP进行检测,观察其在PT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04%(118/176)和13.6%(24/176),二者比较,P<0.01;MT1-M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3%(109/176)和10.8%(19/176),二者比较,P<0.01。MT1-MMP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癌灶大小无相关性(P均>0.05);MMP-2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包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癌灶大小无相关性(P均>0.05)。MMP-2在PTC中的表达与MT1-MMP呈正相关(r=0.305,P<0.01)。结论 MMP-2与MT1-MMP在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升高,在肿瘤发展中有协同作用,且与癌灶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2016年13期 v.56;No.99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志英;冬国友;程华;张云霄;王晓烨;杨超;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含半光氨酸的天冬氨酸酶3(Caspase-3)、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及第二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动剂(Smac)的表达变化,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选取7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高、中、低病理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中的Caspase-3、XIAP、Smac表达。结果 Caspase-3、XIAP、Smac在高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16/21)、42.9%(9/21)、85.7%(18/21),在中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7%(23/33)、45.5%(15/33)、84.8%(28/33),在低分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3%(6/17)、82.4%(14/17)、47.1%(8/17),高、中分化癌组织中Caspase-3、Smac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XIAP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织(P<0.05)。Caspase-3与XIAP表达呈负相关(rs=-0.81,P<0.05),Caspase-3与Smac表达呈正相关(rs=0.79,P<0.05),XIAP与Smac表达呈负相关(rs=-0.69,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aspase-3、Smac蛋白低表达甚至缺失,XIAP蛋白过表达,三者可能在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6年13期 v.56;No.99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志扬;孟玮玮;蔡道全;林伟洵;陈业晞;
目的探讨精细解剖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82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包括完整保留ICBN患者39例(研究组),不保留ICBN患者4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后1、3、6个月患侧上臂感觉功能障碍、疼痛程度、早期心理康复情况,随访至术后6~24个月的局部复发转移率、并发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远处转移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患者上臂的皮肤感觉异常、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周及1个月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术后上臂区感觉异常及患肢疼痛的发生,并可降低患者术后早期的焦虑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6年13期 v.56;No.99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张茹梅;冯庆国;魏凯;王伟;杨万杰;王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化摄取值(SUV)与Ki-67抗原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NSCLC患者40例,应用SPECT检测NSCLC患者肿瘤组织~(18)F-FDG的摄取,以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18)F-FDG的摄取比值,即T/N值表示~(18)F-FDG摄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CLC肿瘤组织Ki-67抗原表达,以Ki-67指数(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百分率)表示肿瘤组织Ki-67表达程度。结果 40例患者~(18)F-FDG SPECT显像部位均有异常放射浓聚,T/N值为4.45±1.94;鳞癌T/N值高于肺腺癌(P<0.05);低-未分化肺癌组织T/N比值高于高中分化肺癌组织(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肺癌组织的T/N值比较,P>0.05。40例患者Ki-67指数为21.48±23.02,肺鳞癌Ki-67指数高于肺腺癌(P<0.05);低-未分化肺癌与高中分化肺癌患者Ki-67指数比较,P>0.05,但随分化程度的减低,Ki-67指数有增高趋势;Ⅰ~Ⅱ期与Ⅲ~Ⅳ期肺癌组织Ki-67指数比较,P>0.05。NSCLC患者肿瘤组织~(18)F-FDG的摄取值与Ki-67抗原表达无线性关系(r=0.236,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18)F-FDG的摄取程度与Ki-67表达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但高表达Ki-67的肿瘤组织有较高~(18)F-FDG摄取趋势。
2016年13期 v.56;No.99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和劲光;
目的比较替吉奥及吉西他滨分别联合奈达铂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予替吉奥+奈达铂+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予吉西他滨+奈达铂+三维适形放疗,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6个月后复查,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RR)分别为76.09%、78.26%,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5.65%、93.48%,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鳞癌与腺癌RR分别为77.78%(21/27)、73.68%(14/19)(P>0.05);对照组鳞癌与腺癌RR分别为80.00%(20/25)、76.19%(16/2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临床改善率分别为63.04%(29/46)、56.52%(26/46),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37例(80.43%),血红蛋白减少34例(73.91%),血小板减少32例(69.57%),消化道反应40例(86.96%),放射性肺炎39例(84.78%),放射性食管炎40例(86.96%),对照组分别为42(91.30%)、37(80.43%)、43(93.48%)、36(78.26%)、42(91.30%)、40(86.96%),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替吉奥与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同步三维适形放疗疗效相当,但替吉奥不良反应轻微,更易于患者耐受。
2016年13期 v.56;No.99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项保利;钱海红;李琛;苏菁;冯平;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转录因子Sox2和Oct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和肺部良性病变患者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Sox2、Oct4蛋白在两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ox2、Oct4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Sox2、Oct4在30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均为阴性。4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ox2蛋白阳性24例,阳性表达率为51.1%;Oct4蛋白阳性33例,阳性表达率为73.3%。Sox2、Oct4蛋白水平随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随TNM分期的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ox2与Oct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Sox2、Oct4均阳性表达者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ox2与Oct4表达升高,并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13期 v.56;No.99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明;王翠兰;刘书东;刘持善;曹洪娟;郑敏;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缺失症状和体征好转或消失后再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其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例(病例组),未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以脑梗死是否再发为应变量,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是否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再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甘油三酯、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吸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BMI比较,P均>0.05,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及是否吸烟与再发卒中有关(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是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吸烟。
2016年13期 v.56;No.99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谢佩佩;孙美娜;张振乾;范爱娥;刘克;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的病原菌检测结果,为临床防治VA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9例VAP患者,回顾性分析下呼吸道分泌物检出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结果 89例V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50株,革兰阴性杆菌92株(61.33%),革兰阳性球菌34株(22.67%),真菌24株(16.00%)。前五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真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分别为22.22%、16.37%和22.2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2.50%和18.7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0%和56.25%。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6.67%和12.5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7.69%。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2.50%和66.6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7.62%。结论 NICU患者VAP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满意的敏感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NICU内VAP的临床经验用药。
2016年13期 v.56;No.991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祁绍艳;王文涛;陈春艳;楚紫栋;刘晓静;祁景;刘小军;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后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重度ARDS患者,对其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及有创机械通气、保护性肺通气、容量管理及营养支持、镇静镇痛等治疗,采用静脉-静脉(V-V)模式进行ECMO治疗,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预后。结果 ECMO辅助时间为5.9~18.6(11.67±3.22)d。33例ARDS患者中23例成功撤离ECMO,成功撤机率69.7%。26例出现至少一种以上ECMO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8.8%。机体并发症:穿刺或切口处渗血及出血16例、消化道出血5例、感染4例、肝肾功能不全19例、脑血管意外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7例、MODS 8例;机械并发症:膜肺渗漏及更换14例、系统内血栓16例。进一步分析发现肾功能不全、DIC、MODS、膜肺渗漏及更换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 ECMO治疗ARDS的临床效果不甚满意,并发症发生率高,肾功能不全、DIC、MODS、膜肺渗漏及更换均影响患者预后。
2016年13期 v.56;No.99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健;但杰;杜波;王永洪;朱明杰;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体质量指数(BMI),随访12个月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29例患者术后12个月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手术前比较,P均<0.05,C肽与术前比较有所上升(P<0.05)。临床完全缓解23例(79.31%),改善6例(20.69%)。结论全腹腔镜下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2016年13期 v.56;No.991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