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五味子乙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87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吕红;苏子博;付仁;郑立影;潘正;齐玲;金宏;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Sch B)对脑胶质瘤细胞U87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U87细胞,分为A、B、C、D组,D组加入含5%血清的培养液200μL,A、B、C组分别加入含50、100、200μg/m L Sch B的等量培养液,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周期及细胞中Caspase-3、Bax、Bcl-2及Bax/Bcl-2。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48 h和72 h的细胞OD值降低(P均<0.05)。与A、D组比较,B组Caspase-3、Bax、Bax/Bcl-2的A值及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与D组比较,C组Caspase-3、Bax/Bcl-2的A值及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与A组相比,C组Caspase-3的A值及阳性表达率高(P均<0.05)。与D组比较,A组G1期、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均<0.05。结论 Sch B能明显抑制U87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Caspase-3、Bax、Bcl-2表达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岩藻黄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87增殖及自噬的影响

    刘钰罡;孙移坤;戴宜武;

    目的观察岩藻黄素对脑胶质瘤细胞U87增殖及自噬的影响。方法未经处理的U87细胞作为对照组,不同浓度岩藻黄素处理的U87细胞作为实验组,比较各组细胞生存率、细胞凋亡率及自噬体、自噬溶酶体数目和分布,另比较细胞亚显微结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型(LC3Ⅱ/LC3Ⅰ)、酵母自噬基因6同系物(Beclin1)。结果 12.5、25、50、75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93.19%±5.88%、73.05%±2.33%、49.95%±1.59%、25.95%±1.40%,对照组为100.00%±1.35%,25、50、75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25、50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00%±0.56%、31.97%±1.83%,对照组为2.97%±0.21%,各岩藻黄素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25、50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细胞LC3-GFP融合蛋白转移至自噬体膜并呈斑点状分布于细胞质内,且斑点数目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对照组LC3-GFP融合蛋白弥散分布在胞质中。镜下可见对照组正常的细胞器结构;50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可见大量的自噬小泡、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其中可见尚未完全降解线粒体结构。25、50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LC3Ⅱ/LC3Ⅰ分别为0.86±0.05、0.89±0.04,对照组为0.65±0.01,各岩藻黄素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25、50μmol/L岩藻黄素处理组Beclin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9±0.02、0.59±0.04,对照组为0.23±0.01,各岩藻黄素处理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岩藻黄素可有效抑制U87细胞增殖,并诱导自噬的发生。

    2016年15期 v.56;No.993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5-氮杂脱氧胞苷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沈军;邵雪非;徐宗华;江晓春;徐善水;

    目的观察5-氮杂脱氧胞苷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1、0.5、1.0、5、10μmol/L)5-氮杂脱氧胞苷作用于U87细胞,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和Bcl-2腺病毒E1B19k Da相关蛋白3 mRNA(BNIP3 mRNA);将5μmol/L的5-氮杂脱氧胞苷作用于U87细胞0、1、2、3、4、5、6 d,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及BNIP3 mRNA。将5μmol/L 5-氮杂脱氧胞苷作用于U87细胞4 d,并分别添加和不添加Caspase抑制剂Boc-D-FMK,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5-氮杂脱氧胞苷对U87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P均<0.05),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为5μmol/L,最强的时间点为4 d;Boc-D-FMK并不能抑制由BNIP3所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 5-氮杂脱氧胞苷可抑制U87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BNIP3 mRNA表达上调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触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不同神经纤维电流感觉阈值变化及与感觉统合评分的关系

    杨志英;薛波;方旭忠;刘秀红;张崔娟;薛晓焕;包华;

    目的观察触觉感觉统合失调(t SID)儿童神经纤维电流感觉阈值(CPT)变化及其与感觉统合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感觉神经定量分析仪检测45例t SID儿童(观察组)及9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正中神经(C7)、尺神经(C8)、腓浅神经(L4)的CPT,分析CPT与感觉统合评分的关系。结果 2 000 Hz刺激强度下测得C7、C8、L4的CPT,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2 000 Hz与250、5 Hz的CPT比较,P均<0.01;观察组C8的感觉异常率最高。观察组2 000、250 Hz的CPT与感觉统合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t SID儿童不同神经纤维的CPT发生变化,不同神经纤维存在不同的异常,其CPT与感觉统合评分存在相关性,2 000 Hz的CPT可作为客观、量化评估t SID儿童感觉异常的有效指标。

    2016年15期 v.56;No.99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川芎嗪腹腔注射治疗大鼠偏头痛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白方会;李慧;伍志勇;高媛;聂玲辉;陈宝田;

    目的观察川芎嗪腹腔注射治疗大鼠偏头痛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各10只,A组大鼠制模前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B、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A、B组末次给药30 min后左肩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以制备偏头痛模型,C组同期左肩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m L。观察各组造模后各时间段爬笼、挠头次数,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TCC)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RPV1 mRNA。结果与B组比较,A、C组制模后各时段大鼠爬笼次数、挠头次数均减少(除A、B组制模后0~30 min大鼠挠头次数比较外,P均<0.05)。各组大鼠TCC内均有TRPV1不同程度阳性表达,B组表达亮度较A、C组明显。与B组比较,A、C组的TRPV1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均<0.01)。结论川芎嗪腹腔注射对偏头痛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CC中TRPV1表达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伊桐苷灌胃对大鼠弥散性脑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姚瀚勋;唐乐剑;夏学巍;覃超;段震映;王文波;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伊桐苷对大鼠弥散性脑损伤(DBI)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B、C、D组均制备DBI模型,E组仅做头皮切口并暴露颅骨,不致脑损伤。A、B、C组另分别以40、80、160 g/kg伊桐苷灌胃,造模前7 d开始给药,造模后继续给药14 d,1次/d;D、E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感觉运动功能测试方法评价大鼠神经生理功能的缺陷程度,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化学比色法测定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E组比较,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病理形态学变化明显,脑组织MDA含量升高、GSH-PX活性减弱(P均<0.01)。与D组比较,A、B、C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脑组织MDA含量降低、GSH-PX活性增强(P均<0.01)。结论伊桐苷能够改善弥漫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损害,尤以160 g/kg剂量的伊桐苷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与伊桐苷能够减少脑组织内过氧化物的生成并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抗病毒治疗失败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袁源;刘宏伟;刘春华;王哲;阮玉华;邢辉;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情况,分析影响抗病毒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河南省中部地区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6个月的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访谈和血样采集,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病毒载量检测系统检测病毒载量,扩增/测序方法分析基因型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失败、基因型耐药和免疫学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740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出现病毒学失败(病毒载量>1 000拷贝/m L)304例(41.1%)、基因型耐药243例(34.4%)、免疫学失败(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177例(23.9%),依从性差、治疗时间>36个月、含去羟肌苷(dd I)的治疗方案是影响抗病毒治疗发生病毒学失败、基因型耐药的相关因素,男性、依从性差、含dd I的治疗方案是影响抗病毒治疗发生免疫学失败的相关因素。结论 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出现病毒学失败、基因型耐药和免疫学失败,依从性差、含dd I的治疗方案是其相关因素。

    2016年15期 v.56;No.99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茶多酚对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田梦秋;刘坚;郑家法;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人喉鳞癌细胞株Hep-2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ep-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共育,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核形态,并比较细胞内Caspase-3、Bax、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茶多酚可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诱导Hep-2细胞凋亡,上调Caspase-3、Bax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结论茶多酚能抑制Hep-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Bax mRNA表达上调和Bcl-2 mRNA表达下调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中Id-1、MMP-9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武雪亮;王立坤;薛军;杨东东;屈明;郭飞;杨瑞敏;马鹏程;刘博;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癌基因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结直肠癌组织50例份(观察组),正常结直肠组织50例份(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Id-1、MMP-9,分析Id-1、MMP-9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I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4%,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2%,两组比较,P均<0.05。Id-1、MMP-9阳性表达均与结直肠癌浆膜浸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脉管浸润相关(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I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03、0.20±0.04,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8±0.04、0.21±0.03,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Id-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2±0.04、0.31±0.02,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05、0.29±0.0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Id-1、MMP-9表达升高,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浆膜浸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脉管浸润相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

    2016年15期 v.56;No.993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正>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

    2016年15期 v.56;No.993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学论文中“隔”与“膈”、“瘘”与“漏”的正确使用

    <正>"隔"与"膈"隔《现代汉语词典》释义1对其解释为"遮断;阻隔。如隔河相望、隔着一重山等"。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横膈膜"。

    2016年15期 v.56;No.993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

    <正>1首字是zuo的动宾词组,全用"做"做准备/做广告/做生意/做贡献/做事情/做手术/做检查/做父母/做文章/做实验/做朋友/做斗争/做游戏/做动作/做试验//做报告/做研究/做调查/做处理/做运动/做努力/作调整/做后盾/做表率/做模范/做分析/做实事/做决定/做活动/做解释/做比较/做买卖/做设计/做衣服/

    2016年15期 v.56;No.993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

    2016年15期 v.56;No.993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安定对高皮质激素血症小鼠绝望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邵靖;戴建国;马健;

    目的观察安定对高皮质激素血症小鼠绝望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A、B、C、D、E组各10只,A、B、C、D组均制备高皮质激素血症模型,E组不作任何处理。制模后,D、E组以蒸馏水灌胃,A、B、C组分别以0.1 mg/kg安定、0.2 mg/kg安定、3.6 mg/kg盐酸氟西汀灌胃,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绝望样行为(悬尾不动时间、游泳不动时间),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微丝蛋白轻链(NF-L)和突触素(SYP)。结果与E组比较,D组悬尾不动时间短,游泳不动时间长;与D组比较,A、B、C组悬尾不动时间长,游泳不动时间短;P均<0.05。与E组比较,D组NF-L、SYP相对表达量降低;与D组比较,A、B、C组的NF-L、SYP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安定可改善高皮质激素血症小鼠绝望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F-L、SYP表达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及Tau、p-Tau蛋白表达变化

    王军;程萍萍;袁俊英;朱登纳;牛国辉;陈静;杜江华;张冬秀;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及Tau、p-Tau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70只清洁级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A组(50只)、B组(10只)、C组(10只),A组大鼠采用经典Rice法制备HIBD动物模型,B组仅分离而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也不行缺氧处理,C组不作任何处理。A组于HIBD后3、6、12、24、48 h各处死10只,B、C组术后全部即刻处死。比较各组凋亡神经细胞数及Tau、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结果与B、C组比较,A组制模后3~48 h凋亡神经细胞数增加,制模后6~48 h Tau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制模后3~24 h 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P均<0.05);A组制模后不同时点(3~48 h)凋亡神经细胞数、Tau蛋白阳性细胞数两两比较,制模后不同时点(3~24 h)p-Tau蛋白阳性细胞数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中Tau、p-Tau蛋白表达升高。

    2016年15期 v.56;No.99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丁苯酞腹腔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王鹏;刘华坤;张磊;李玉芝;王凯丽;

    目的观察丁苯酞腹腔注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各20只,A组大鼠腹腔注射400 mg/(kg·d)丁苯酞,B、C组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共1周。A、B组均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组仅暴露颈总动脉及分叉处。比较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凋亡细胞数、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NF-κB mRNA。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NF-κB蛋白、mRNA阳性细胞数增加;与B组比较,A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及NF-κB蛋白、mRNA阳性细胞数减少;P均<0.01。结论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表达、减少脑组织凋亡细胞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葛根与地龙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徐文强;杨莹;彭井华;陈贞月;王占坤;马双双;宋小莉;

    目的观察葛根与地龙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10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A组以0.787 5 g/kg葛根+0.525 g/kg地龙灌胃,B组予1.575 g/kg葛根+1.05 g/kg地龙,C组予1.575 g/kg葛根,D组予1.05 g/kg地龙,E组予6.3 mg/kg尼莫地平片,F、G组均予0.9%生理盐水10m L/kg。连续给药14 d后,A、B、C、D、E、F组均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组除不插栓线外,全过程同其他组。计算各组脑组织脑梗死体积,采用水溶性四氮唑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比色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结果与G组比较,F组脑梗死体积增加,血清SOD活性降低,LDH、MDA含量升高;与F组比较,A、B、C、D、E组脑梗死体积减少,B组血清SOD活性升高及LDH、MDA含量降低;与C组比较,B组脑梗死体积减少,血清SOD活性升高,LDH、MDA含量降低;与D组比较,A、B组脑梗死体积减少,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结论葛根与地龙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尤以高剂量葛根、地龙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SOD活性及降低LDH、MDA含量有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脑胶质瘤组织中CD163的表达变化

    郎博娟;马金阳;胡余昌;唐立华;陈路;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组织中CD16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脑胶质瘤组织(96例份)、正常脑组织(26例份)中的CD163进行检测,并分析CD163表达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正常脑组织CD1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5%、26.9%,两组比较,P<0.05。CD163表达与脑胶质瘤KPS评分、生存时间、复发时间、WHO分级有关(P均<0.05)。96例脑胶质瘤患者随访中,7例失访;另89例患者中,CD163阳性(40例)及阴性(49例)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38.8±3.7)、(54.9±2.8)个月,两者比较,P<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CD163阳性表达率高,与脑胶质瘤KPS评分、生存时间、复发时间、WHO分级有关,CD163阳性患者预后差。

    2016年15期 v.56;No.993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髓母细胞瘤组织中SIRT6的表达观察

    耿晓华;李明闯;程习辉;

    目的观察髓母细胞瘤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的表达变化。方法 20例份髓母细胞瘤组织(肿瘤组),20例份瘤旁正常组织(瘤旁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SIRT6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6蛋白。结果肿瘤组、瘤旁组SIRT6 mRNA相对表达量分为0.21±0.16、1.01±0.27,SIRT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4±0.14、1.25±0.12,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髓母细胞瘤组织中SIRT6 mRNA、蛋白表达降低。

    2016年15期 v.56;No.993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27例

    邱明;杜世伟;聂庆彬;朱海波;周磊;郑娟;毛更生;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效果。方法微小动脉瘤27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9例,瘤颈残余7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显示Ⅳ级1例,Ⅴ级26例。术后3~6个月DSA检查显示19例致密栓塞患者均未见复发,7例瘤颈残余患者中5例残余瘤颈消失、2例均未见明显变化,1例部分栓塞患者动脉瘤腔内血栓进一步形成,仅剩部分瘤颈残余。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载瘤动脉重度痉挛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2016年15期 v.56;No.99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CNA、HMGB1的表达观察

    韦迪岱;陈晋;郑文明;

    目的观察星形细胞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份星形细胞瘤组织(肿瘤组)和20例份癌旁正常组织(癌旁组)PCNA、HMGB1,分析两指标间及其与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肿瘤组及癌旁组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45.0%,HMGB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9%、0,两组比较,P均<0.05。PCNA、HMGB1表达均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有关(P均<0.05)。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CNA与HMGB1表达呈正相关(r=6.82,P<0.05)。PCNA阳性、阴性表达者生存期分别为(21.27±7.15)、(33.47±4.61)个月,HMGB1阳性、阴性表达者生存期分别为(20.58±6.33)、(35.18±4.55)个月,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星形细胞瘤组织中PCNA、HMGB1的表达升高,并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有关,阳性表达者预后差。

    2016年15期 v.56;No.99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CY、PLGF水平变化及其与CISS分型的关系

    刘美香;马丽丽;周凤琴;蔡淑萍;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变化,并探讨两指标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4例(观察组,按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09例、穿支动脉疾病型55例),另选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8例,比较两组HCY、PLGF、FBG、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HDL-C、TC、TG、U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另比较动脉粥样硬化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PLG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PLGF、HCY、FBG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LGF、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与穿支动脉疾病型患者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血清PLGF水平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GF、HCY水平增高,且两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PLGF水平较穿支动脉疾病型高,检测PLGF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病变严重程度。

    2016年15期 v.56;No.99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YKL-40水平变化

    王龙;赵学敏;袁肖征;陈三丽;吕克南;王复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人类软骨糖蛋白3(YKL-40)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ACI患者90例(脑梗死组),根据梗死体积分为大梗死者14例、中梗死者31例、小梗死者45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重度损伤者15例、中度损伤者36例、轻度损伤者39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 CD40L、YKL-40,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s CD40L、YKL-40水平升高(P均<0.05);脑梗死组不同梗死体积者s CD40L、YKL-40水平两两比较,脑梗死组不同神经功能损伤者s CD40L、YKL-40水平两两比较,P均<0.05。脑梗死组血清s CD40L与YKL-40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s CD40L、YKL-40水平升高,且随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而变化,检测两指标有助于脑梗死的病情评估。

    2016年15期 v.56;No.99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孙晓燕;谢炳玓;

    目的观察不用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小脑、脑干、基底节、大脑皮层、多部位者各30例(分别计为小脑组、脑干组、基底节组、大脑皮层组、多部位组),比较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入院第1、10天NIHSS评分。结果与多部位组比较,其余4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与小脑组及基底节组比较,脑干组、大脑皮层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大脑皮层组比较,其余4组LVEF增加;P均<0.05。与小脑组比较,其余4组入院第1、10天NIHSS评分增加,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与多部位组比较,其余4组入院第1、10天NIHSS评分降低;与大脑皮层组比较,脑干组入院第1天NIHSS评分增加,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第1、10天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5、0.414,P均<0.05)。结论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同,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此指标可作为病情及病变部位诊断的参考依据,亦可作为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参考指标。

    2016年15期 v.56;No.99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rhEPO静注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对比观察

    单继艳;卢红艳;张强;王秋霞;常明;卢隽滢;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静注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157例脑损伤早产儿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40例、C组36例、D组43例,各组均采用常规治疗,A、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静注1 000、750、500 U/kg的rh EPO。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B(S100B)、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于纠正胎龄40周时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评估纠正胎龄3、6、9个月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采用常规检测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及D组比较,A组和B组血清IL-6、S100B水平降低,A、B、C组血清EPO水平升高;与C组比较,A组和B组血清IL-6、S100B水平降低,EPO水平升高;与B组比较,A组血清EPO水平升高;P均<0.05。与C、D组比较,A组和B组NBNA评分及3、6、9个月MDI、PDI增加;与B组比较,A组6个月MDI及6、9个月PDI增加;P均<0.05。各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组内及组间较,P均>0.05。结论 rh EPO静注治疗早产儿脑损伤效果较好,且以1 000 U/kg rh EPO效果最佳。

    2016年15期 v.56;No.99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

    张仕娟;宋玉宁;李乃坤;孙锡波;李炳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危险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日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服用阿司匹林10 d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者(AR组,49例)和非AR者(非AR组,113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小板中微小RNA-19a(miR-19a),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R发生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小板miR-19a表达量预测AR的价值。结果 AR组血小板miR-19a表达量为0.78±0.09、2型糖尿病26例(53.1%),非AR组血小板miR-19a表达量为0.59±0.11、2型糖尿病34例(30.1%),两组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miR-19a表达量升高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2,95%CI:1.374~15.83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miR-19a截断值为0.69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0.888~0.966),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82.3%。结论急性脑梗死AR患者血小板miR-19a表达升高,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生AR的指标。

    2016年15期 v.56;No.99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观察

    李新剑;仇爱珍;金鑫;王雨晴;李之林;杨忠秀;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效果。方法 73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随机分为A组(24例)、B组(24例)、C组(25例),3组均采用传统康复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左侧Broca区,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比较各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包含交往、感觉、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5个评分因子)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评分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以发育商(DQ)表示]。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交往、语言、CARS量表评分降低,DQ值升高;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躯体运动、生活自理、CARS量表评分降低,DQ值升高;与治疗前比较,C组治疗后交往、语言生活自理、CARS量表评分降低,DQ值升高;P均<0.05。与C组比较,A组交往、语言、CARS量表评分降低,DQ值升高;与C组比较,B组躯体运动评分降低,DQ值升高;P均<0.05。与B组比较,A组交往、语言、CARS量表评分降低,躯体运动评分及DQ值升高,P均<0.05。结论经颅重复高频磁刺激额叶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且刺激 Broca 区在交往和言语上的疗效优于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区。复高频磁刺激额叶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且刺激Broca区在交往和言语上的疗效优于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区。

    2016年15期 v.56;No.99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魏琳;韩敏;杜勇健;杨光诚;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4~6周)行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经重新加压包扎后痊愈;1例出现头皮感染,给予伤口定期换药,对症应用抗生素后,伤口愈合良好;1例因头皮伤口张力过大,经二次减张缝合后愈合满意;余51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主要为皮下积液、头皮感染、头皮伤口张力过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及医患沟通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2016年15期 v.56;No.993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孙飞;杨阳;孙建新;郑成;孙振国;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6例CSDH术后复发患者(复发组)及146例未复发患者(未复发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上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组中线结构移位>10 mm者16例、脑萎缩明显者12例、高密度血肿者9例、地塞米松治疗者5例,未复发组分别为42、36、6、65例,两组比较,P均<0.05;复发组年龄>60岁者19例、男性17例、双侧血肿9例、外伤者17例、抗凝治疗者10例、引流量>200 m L者14例,未复发组分别为97、81、30、85、36、83例,两组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结构移位>10 mm(OR=3.337,P=0.023)、高密度血肿(OR=2.480,P=0.001)及地塞米松治疗(OR=0.138,P=0.003)与CSDH术后复发有关。结论中线结构移位>10 mm、高密度血肿及未接受地塞米松治疗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15期 v.56;No.993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YKL-40、IL-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庞敏;李元民;周立祥;贺心良;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IL-6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PD患者97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YKL-40、IL-6,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两组认知功能,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Ⅰ、Ⅱ、Ⅲ分别评定观察组患者精神行为、情绪及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改良Hoehn-Yahr分期(H-Y分期)评估观察组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结果观察组血清YKL-40、IL-6水平及Mo CA评分分别为(4.1±1.2)mg/m L、(5.8±1.7)pg/m L、(14.5±4.8)分,对照组分别为(3.3±0.8)mg/m L、(2.4±1.1)pg/m L、(27.7±6.9)分,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UPDRSⅠ评分(3.2±1.4)分,UPDRSⅡ评分(24.3±5.2)分,UPDRSⅢ评分(34.5±6.3)分,H-Y分期评分(3.0±1.1)分。观察组血清YKL-40、IL-6水平均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3、-0.361,P均<0.05),血清YKL-40分别与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7、0.325,P均<0.05),血清YKL-40水平与H-Y分期评分呈正相关(r=0.472,P<0.05)。结论 PD患者血清YKL-40、IL-6水平升高,检测两指标有助于PD患者认知功能及病情判断。

    2016年15期 v.56;No.993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患者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及其与血糖、血脂水平的关系

    陈娟;王婷;王书侠;施建丰;张家明;吴娟;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驱动蛋白分子6(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并观察其与血糖、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80例冠心病(CHD)患者(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47例(对照组),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终点法分析各组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比较不同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基因型血脂、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TT基因型29例、TC基因型36例、CC基因型15例、T等位基因频率58.8%、C等位基因频率41.2%,对照组分别为44、70、33例和53.7%、46.3%,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P均>0.05。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TT、CC+CT基因型的TC、TG、HDL-C、LDL-C、FBG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KIF6基因rs20455多态性与正常人相似,且与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关。

    2016年15期 v.56;No.99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PAPP-A、NF-κB水平变化

    黄丽;纪燕玲;刘贺;刘娟;张洁钰;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变化。方法 12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阿魏酸钠。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PAPP-A、NF-κB及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NO。结果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浆PAPP-A、NF-κB水平降低(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升高,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PAPP-A、NF-κB水平降低。

    2016年15期 v.56;No.99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联合血塞通静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

    郑新杰;郑丹丹;张保朝;贾东佩;刘洪波;王润润;李尽义;

    目的观察脂微球化前列腺素E1(Lipo-PGE1)联合血塞通静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 138例ASO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6例,A组采用Lipo-PGE1联合血塞通治疗,B组采用Lipo-PGE1治疗,C组采用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足背动脉处的峰值血流速度、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动脉硬化指标[血管内径、中膜厚度(IMT)、踝臂指数(ABI)、动脉波传导速度(PWV)]、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B、C组的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减少;与B、C组比较,A组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A、B、C组的血管内径、IMT、PWV减少,ABI增加;与B、C组比较,A组血管内径、IMT、PWV减少,ABI增加;与C组比较,B组IMT、PWV增加。与治疗前比较,A、B、C组的IL-6、TNF-α、CRP、ICAM-1水平降低;与C组比较,A、B组的TNF-α、CRP水平降低;与B组比较,A组的TNF-α、CRP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Lipo-PGE1联合血塞通静滴可有效降低ASO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动脉硬化参数。

    2016年15期 v.56;No.99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加巴喷丁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许圣荣;蒋宗滨;张爱民;周增华;何睿林;梁楼峰;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口服塞来昔布、盐酸乙哌立松、甲钴胺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NR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及疼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NRS评分降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RS评分降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P<0.05。观察组发生胃肠道不适1例,头晕2例,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发生胃肠道不适1例,皮肤瘙痒1例,皮疹痒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加巴喷丁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其可较快的改善患者疼痛。

    2016年15期 v.56;No.993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一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胆囊炎23例

    王琦;曾仲;林杰;黄汉飞;徐王刚;段键;

    目的观察一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 43例急性坏疽穿孔性胆囊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采用一期PTGD、二期LC;对照组(20例)采用急诊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腹腔引流时间及胆囊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3.78±0.85)、(5.65±0.93)d,胆囊切除手术时间分别为(62.87±18.58)、(97.45±22.4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52±5.76)、(156.00±38.17)m 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86±1.10)、(10.15±1.46)d,术后肺部感染者分别为2、5例,切口感染者分别为0、4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一期PTGD、二期LC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胆囊炎效果较好,其较急诊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引流时间、囊切除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低。

    2016年15期 v.56;No.993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SDF-1、Gas6水平观察

    蔡丽英;罗钢;李保金;张勇;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94例DR患者根据分期不同分为A组(增生型,43例)、B组(单纯型,51例),另选54例单纯2型糖尿病(C组)及4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D组),比较各组血清SDF-1α、SDF-1β、Gas6及血细胞、血脂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SDF-1、Gas6预测DR发生和病情进展的价值。结果与D组比较,A组SDF-1α水平升高,A、B组SDF-1β水平升高,A、B、C组Gas6水平降低;与C组比较,A组SDF-1α水平升高,A、B组SDF-1β水平升高;P均<0.05。DR患者血清SDF-1β与SDF-1α、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Gas6与TC、TG、LDL-C呈正相关。SDF-1α在预测DR发生时曲线下面积为0.733,当SDF-1α≥115.9 mg/L时,灵敏度51.1%,特异度90.7%;SDF-1β预测DR发生时曲线下面积为1.000,当SDF-1β≥295.6 mg/L时,灵敏度100.0%,特异度100.0%。SDF-1α在预测DR病情进展时曲线下面积为0.971,当SDF-1α≥123.7 mg/L时,灵敏度88.4%,特异度100.0%。结论 DR患者血清SDF-1水平升高,Gas6水平降低,且与病程进展有关,其可能参了疾病发生及进展过程,SDF-1可作为预测DR发生及病情进展的指标。

    2016年15期 v.56;No.99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滑膜组织中骨硬化蛋白、β-链蛋白表达观察

    祁伟仲;李奇;林荔军;王宇召;陆遥;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关节滑膜组织中骨硬化蛋白(SOST)、β-链蛋白(β-catenin)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AS患者15例(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采别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髋关节滑膜组织中SOST、β-catenin。结果观察组SOST、β-catenin的IOD值分别为36.433±17.281、83.077±37.988,对照组分别为7.417±3.843、16.099±6.862,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SOST、β-catenin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608±1.945、6.226±1.015,对照组分别为0.910±0.030、0.960±0.05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AS患者髋关节滑膜组织中SOST、β-catenin表达升高。

    2016年15期 v.56;No.99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组织中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观察

    王焕;张慧;崔凯;冯衍生;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CKD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1~3期CKD患者58例,肾脏穿刺取肾脏组织(CKD组);肾结核患者31例,取手术切除的正常肾脏组织(对照组)。将各组抽提的全基因组DNA分为两份,一份以15 mmol/L高钌酸钾、0.05 mol/L氢氧化钠氧化后,进行亚硫酸盐转化;另一份直接进行亚硫酸盐转化。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焦磷酸测序,检测羟甲基化并计算其在甲基化中所占比例。分析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与CKD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肾脏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修饰;CKD组肾脏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高于对照组,羟甲基化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CKD患者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与e GFR呈正相关关系,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面积及肌酐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CKD患者肾脏组织中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降低,并与CKD临床病理参数有关。Klotho基因启动子羟甲基化水平下降可能参与了CKD的发生发展。

    2016年15期 v.56;No.99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

    刘红;刘长云;高琳芝;姜伟;商胜楠;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93例甲状腺功能异常新生儿和10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将上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者胎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孕母糖尿病、孕母甲状腺功能异常、感染例数比较,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孕母糖尿病、孕母甲状腺功能异常、新生儿窒息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结论胎龄、孕母甲状腺功能异常、孕母糖尿病、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

    2016年15期 v.56;No.99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红娟;闫中瑞;刘厚林;

    自噬是溶酶体介导的细胞自我处理系统,是细胞降解长寿蛋白质和功能受损的细胞器进行循环利用或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神经元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积累导致变性和神经元凋亡,随之出现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代谢障碍。自噬作为清除细胞内异常蛋白、细胞器及维持细胞稳态的细胞卫士,在AD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自噬参与Aβ清除,促进Aβ降解,抑制Aβ异常聚集。同时自噬能促进Tau和磷酸化Tau的降解,自噬抑制能增加Tau的细胞毒性。轴突运输障碍影响自噬功能,轴突运输缺陷导致自噬小泡堆积和神经突起的炎性改变,影响自噬体的成熟和正常功能的发挥。

    2016年15期 v.56;No.99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相关脑代谢物的水平变化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周春;韦少俊;

    重性抑郁障碍(MDD)是常见的精神障碍,有高致残、致死率。MDD患者多个脑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物异常,脑代谢物水平的降低程度与细胞凋亡程度呈正比,且与患者过去的疾病负担有关。N-乙酰天冬门氨酸(NAA)是一种由线粒体产生的相对不活泼的氨基酸,可作为神经元活力、功能和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完整性的标志,其水平还可提示神经元密度计功能状况。胆碱复合物可反映脑内的内总胆碱量,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降解,是膜磷脂代谢状态潜在的生物学标志,其水平代表细胞膜代谢。γ-氨基丁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MDD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包括谷氨酸、谷氨酰胺,二者波峰明显重叠,常作为一个整体被描述,当Glx水平高于NAA的1/3以上,提示Clx增高。肌酸是能量代谢的产物,是神经元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能量储存中发挥重要作用。肌醇参与磷酸肌糖循环,调节神经元渗透压、营养细胞、抗氧化剂生成表面活性物质,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也可能是神经毒性的指标。乳酸是糖酵解的代谢产物,正常脑组织中水平极低。

    2016年15期 v.56;No.993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AMPA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雅婷;王媛;徐莹;潘峰;赵平;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大多数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时,AMPAR过度激活可以产生兴奋毒性,细胞内Ca2+超载,造成神经细胞死亡,而AMPAR拮抗剂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癫痫状态下,AMPAR过度激活使突触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与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均增强,检测细胞膜上AMPAR的GluR2亚单位数量减少。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AMPAR参与的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AMPAR的异常可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发生,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递质减少,AMPAR激动剂可以表现抗抑郁作用,缓解抑郁症的情绪反应。帕金森病左旋多巴的长期波动性刺激会改变AMPAR的特性,易化AMPAR的突触传递产生长时程突触增强。

    2016年15期 v.56;No.99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及改良左心房折叠术在巨大左心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胡鹏程;刘达兴;

    巨大左心房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心房直径>65 mm,左心室底部心肌向内弯曲,并且横在扩张的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后基底部分通常在舒张期向内弯曲超过30 mm。左心房折叠术可以全方位、立体的减小左心房容积,常用手术术式有多种,包括左心耳内荷包结扎术、二尖瓣环旁折叠术、左心房顶部折叠术、左心房右侧壁房间隔折叠切除术、综合折叠术、部分自体心脏移植环切术及改良迷宫手术或射频消融术联合左房折叠术。

    2016年15期 v.56;No.993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水平观察

    李少华;倪秀莹;陈红兵;刘彦青;

    <正>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其起病隐匿,临床异质性强,表现为多种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PD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尚难以实现。α-突触核蛋白(α-syn)与PD发病关系密切,其编码基因SNC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PD致病基因,α-syn异常聚集也构成了PD特征

    2016年15期 v.56;No.993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完全夹闭后短期内复发1例报告

    王波;卜祥梅;徐超;李泽福;李建民;王成伟;

    <正>患者男,38岁,因"突发剧烈头痛2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 a,患者于入院前2 h吃饭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并伴头晕,遂送往我院急诊。入院后行头部CT检查,检查过程中再发抽搐1次,发作时四肢僵直,数分钟后缓解,口吐白沫伴小便失禁1次,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收入我科。

    2016年15期 v.56;No.993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