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仁德;孔令超;周业金;王祥;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siRNA沉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对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大鼠软骨退变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右膝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于右膝关节腔注射无菌PBS(模型组)、ERK2 siRNA阴性慢病毒溶液(对照组)及ERK2 siRNA慢病毒溶液(观察组)。8周后处死大鼠,取其右膝关节观察膝关节软骨形态并进行评分,行HE、甲苯胺蓝及番红"O"染色后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采用Mankin半定量法进行关节软骨评分。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软骨组织MMP3、MMP13及Col2a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软骨面溃疡、缺损程度均轻于模型组和对照组。HE、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均显示,观察组软骨面较光滑,裂隙出现、表面组织丢失、基质染色减轻、软骨细胞增生和排列紊乱程度均轻于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软骨形态评分、关节软骨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均<0.05),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MMP3、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Col2a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均<0.01);模型组和对照组MMP3、MMP13及Col2a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iRNA沉默ERK2能够减轻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大鼠的软骨退变,机制可能与降低MMP3、MMP13表达及增加Col2a表达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青洪;余锋;吴术红;杨晋;金瑛;刘毅;
目的制备丝素蛋白三维支架,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培养,观察二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家用蚕丝反复脱胶,计算脱胶率;将脱胶的蚕丝溶于Li Br溶液中获得丝素蛋白溶液,置于真空冷冻干燥机中作用24 h,获得成型的丝素蛋白三维支架。液体置换法计算支架孔隙率;将该支架与MSCs复合培养,记录支架降解1~8周降解液的p H值变化,MTT法检测支架的细胞毒性(以吸光度值表示),扫描电镜下观察支架结构及MSCs生长情况。结果平均脱胶率为20.72%,平均支架孔隙率为65.25%。复合培养1~8周降解液p H值分别为6.98、6.93、6.90、6.83、6.72、6.75、6.78、6.76。两组吸光度值比较,P均>0.05。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该支架具有三维空间结构,孔隙大小分布较均匀;复合物中可见MSCs在支架上生长良好,部分细胞嵌入支架孔隙中,与支架黏附良好;细胞外基质分泌量多,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支架间通过细胞外基质紧密相连。结论成功制备丝素蛋白三维支架,该支架对MSCs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韧带组织工程学支架材料。
2016年16期 v.56;No.99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桂锋;刘波;苗佳宁;吴迪;李慧;黄天楚;袁正伟;
目的建立一种先天性显性脊椎裂胎鼠宫内干细胞移植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孕16、17、18天的雌性大鼠各30、30、26只,制备先天性显性脊椎裂胎鼠模型。采用胎仔外科、显微外科和显微注射技术,将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脊椎裂胎鼠脊髓中。大鼠孕20天时剖腹、取胎,计算胎鼠成活率;制作胎鼠脊髓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胎鼠脊髓干细胞移植情况。结果接受手术的孕鼠86只,孕20天成活81只,成活率为94.2%。行干细胞移植的先天性显性脊椎裂胎鼠258只,共取出198只,成活率为76.7%(198/258),其中胎龄为16、17、18天的胎鼠成活率分别为72.1%(80/111)、77.3%(78/101)、87.0%(40/46)。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胎鼠脊髓切片,可见呈现绿色荧光的MSCs;干细胞移植成活的胎鼠195只,成活率为98.5%(195/198)。结论成功建立先天性显性脊椎裂胎鼠宫内干细胞移植的新方法;该方法干细胞成活率较高,可用于神经管畸形治疗。
2016年16期 v.56;No.994 8-1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健;刘铁军;安欣;李昆珊;贾楠;许彦枝;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例OLP患者(观察组)和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后采用苯酚抽提法提取血清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法分离检测差异蛋白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差异蛋白。选择其中研究较少的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两组血清差异蛋白点(583±183)个,其中重复性好的蛋白差异点20个,质谱分析蛋白序列鉴定出12种蛋白质。12种蛋白质中,7种(补体C3、激肽原、α-2-巨球蛋白、人抗凝血酶Ⅲ、分泌型Ig A、补体C9、β-1-金属结合球蛋白)在观察组血清中表达降低,5种(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载脂蛋白AⅠ、维生素D、人类因子B)表达升高。观察组血清补体C3和人抗凝血酶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载脂蛋白AⅠ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OLP患者血清中存在12种差异蛋白质,血清补体C3和人抗凝血酶Ⅲ蛋白表达均降低,载脂蛋白AⅠ表达升高,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降低及感染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11-1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燕玲;何小洪;张焰;钟挺挺;董吁钢;马虹;郑振声;
目的探讨层流剪切应力对高脂环境下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造成高脂环境,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分别以0、5、25 dyne/cm2层流剪切应力对损伤后的HUVECs干预4 h(分别记为0、5、25 dyne/cm2组)。采用人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株U937行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试验,计算每100个HUVECs上黏附的U937细胞数;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VECs细胞膜上的β1整合素抗体荧光信号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β1整合素阳性率。结果 0 dyne/cm2组、5 dyne/cm2组和25 dyne/cm2组黏附的细胞数量依次降低(P均<0.05),细胞膜上的β1整合素抗体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减弱,β1整合素阳性率分别为98.98%±0.36%、88.58%±3.34%、81.28%±5.19%;0 dyne/cm2组β1整合素阳性率明显高于25 dyne/cm2组(P<0.05),0 dyne/cm2组与5 dyne/cm2组比较、5 dyne/cm2组与25 dyne/cm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层流剪切应力能够降低高脂环境下内皮细胞上黏附的白细胞数量,机制可能与降低内皮细胞膜β1整合素表达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15-1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万晓蕾;赖文升;邵根宝;李袁霞;刘秀雯;金洁;吴朝阳;
目的构建并鉴定慢病毒介导干扰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基因的卵巢癌稳转细胞株,为深入研究以LSD1为靶点的表观遗传学抗肿瘤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扩增并抽提所需质粒,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质粒纯度,计算A260/A280。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入人肾上皮细胞293T,取转染THM质粒后的293T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分别取转染目的质粒和PLKO空载体质粒后的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液,感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别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筛选出稳转细胞株。观察组经浓度梯度(0、1、10、100、1 000 ng/m L)多西环素诱导,以及两组均经100 ng/m L多西环素诱导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SD1及其特异性反应底物H3K4me1、H3K4me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目的质粒A260/A280在2.0左右,说明纯度较高;THM质粒转染293T细胞呈绿色荧光,为真核载体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明成功转染。随着多西环素浓度的升高,观察组诱导后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降低,H3K4me1、H3K4me2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各浓度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观察组经100 ng/m L多西环素诱导后LS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组诱导前及对照组诱导后,H3K4me1、H3K4me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同组诱导前及对照组诱导后(P均<0.01)。结论成功构建慢病毒干扰下调LSD1基因表达的卵巢癌稳转细胞株,并经不同浓度多西环素诱导鉴定;该细胞株可用于以LSD1为靶点的表观遗传学抗肿瘤治疗研究。
2016年16期 v.56;No.99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纪称;王君琛;梁占东;肖战丽;杨飞;崔书君;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孤立性肺结节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方法选择肺癌患者79例,均伴有孤立性肺结节,病理类型为鳞癌17例、小细胞癌6例、腺癌56例。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孤立性肺结节的CT值变化、达峰时间、强化方式、强化净增值、强化率,动态增强峰值出现后延迟扫描180、300、600 s的相对廓清值及廓清率。结果不同病理类型孤立性肺结节CT值随延迟扫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出现在60~180 s,小细胞癌结节强化达峰时间早于鳞癌和腺癌结节。腺癌结节的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占75.0%),鳞癌结节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占64.7%),小细胞癌结节无明显的强化方式,腺癌和鳞癌结节的强化方式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癌与鳞癌结节强化净增值均高于小细胞癌结节(P均<0.05),腺癌与鳞癌结节强化净增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结节的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和小细胞癌结节延迟扫描300 s的相对廓清值及廓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细胞癌结节延迟扫描18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均高于腺癌、鳞癌结节,腺癌结节延迟扫描600 s的相对廓清值、廓清率均低于鳞癌、小细胞癌结节(P均<0.05)。结论小细胞癌孤立性肺结节强化达峰时间早,强化净增值低,延迟扫描18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较高;腺癌孤立性肺结节的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为主,延迟扫描600 s相对廓清值、廓清率较低;鳞癌孤立性肺结节的强化方式以不均匀强化为主。
2016年16期 v.56;No.994 23-2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时宇博;朱福良;李立军;王云国;宗强;倪东馗;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浆SOST基因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60例(观察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对照组)。采集两组空腹外周血,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浆SOST mRNA相对表达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SOST基因甲基化情况,分析SOST mRNA表达与其基因甲基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SOS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126±0.304)×10-5、(1.936±0.358)×10-5,两组比较P<0.05;SOS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6.67%(40/60)、83.33%(50/6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SOST基因甲基化阳性及阴性者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25±0.046)×10-5、(4.253±0.039)×10-5,SOST基因甲基化阳性阳性率与其mRNA表达呈负相关(r=-0.996,P<0.01)。对照组SOST基因甲基化阳性及阴性者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62±0.091)×10-5、(5.251±0.042)×10-5,SOST基因甲基化率与其mRNA表达呈负相关(r=-0.985,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浆SOST mRNA表达升高,可能与其基因低甲基化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郭承;张颖;唐宏宇;董路珏;周驰;霍少川;刘勇;刘又文;王海彬;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组织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择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绝经后患者30例,术前根据股骨颈BMD分为骨质疏松组15例和骨量正常组15例。术中取术侧股骨颈松质骨,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骨组织中JMJD2A和JMJD2B 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BMD的关系。结果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JMJD2A、JMJD2B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D与JMJD2A、JMJD2B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5,0.796,P均<0.01)BMD与JMJD2A、JMJD2B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6、0.674,P均<0.01)。结论 PMOP患者骨组织JMJD2A和JMJD2B表达均降低,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PMOP的发病过程。
2016年16期 v.56;No.99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杰;陶晓晖;靳培浩;田伟;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82例颈椎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人工骨桥成型术。参照国际通用的Bazaz分级系统,术后即刻发生吞咽困难17例(吞咽困难组),未发生吞咽困难165例(无症状组)。采集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BMI、翻修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节段数),计算手术前后C2~C7角度变化(d C2~C7),对上述资料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BMI、翻修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吞咽困难组d C2~C7为4.8°±1.2°,无症状组为2.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d C2~C7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 C2~C7增大是颈椎后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OR=1.144,95%CI为1.012~1.293,P<0.05)。结论颈椎后路手术前后C2~C7角度变化过大是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
2016年16期 v.56;No.99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沈玉春;丁亮;薛锋;潘明芒;
目的分析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跟骨闭合性骨折术后患者341例,记录其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情况。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吸烟、饮酒、激素使用史、血红蛋白水平、Sanders分型、手术固定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应用止血带及引流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对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341例患者中,术后软组织并发症43例(12.6%),其中切口延迟愈合19例(44.2%)、皮瓣坏死18例(41.9%)、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Sanders分型、手术固定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糖尿病、激素使用史是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均<0.05),年龄、性别、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饮酒、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应用止血带及引流情况不是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固定方式和糖尿病是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手术固定方式和糖尿病是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6年16期 v.56;No.994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龚韶华;包朝鲁;石晓兵;
目的比较斜T形钢板内固定与支架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内固定组(33例)和外固定组(27例),内固定组行斜T形钢板内固定手术,外固定组行支架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术后12个月评价两组腕关节功能,计算优良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术后12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1.82%、81.4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11.1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升高,且内固定组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P均<0.05)。两组术后12个月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及旋后角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斜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近期复位效果优于支架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2016年16期 v.56;No.99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范恒俊;王涛;何欢;姚磊;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单边组和双边组各14例,分别行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下地活动时间,术后3个月、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脊柱融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脊柱融合率,术后1年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脊柱稳定性(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垂直偏距和颌眉角)。结果单边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相邻节段退变率均明显低于双边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双边组(P均<0.01)。两组术后3个月、1年JOA评分、脊柱融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脊柱融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术后1年胸椎后凸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1),两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均高于术前,矢状垂直偏距和颌眉角均低于术前,且单边组变化更明显(P<0.05或<0.01)。结论与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融合术中单边内固定即可获得较好的脊柱稳定性,并可减轻相邻节段退变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2016年16期 v.56;No.99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文怀昌;汪懿;陈永权;金孝岠;柳兆芳;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国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Ovid、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期刊,检索年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8月。选择国内研究人员发表的关于经皮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7篇为自身对照研究、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15,95%CI为1.04~1.27,P<0.05)。7篇自身对照研究显示,患者治疗后3天、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天VAS明显低于治疗后3个月(P均<0.05)。2篇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治疗后3天观察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篇文献报道观察组治疗后发生硬脊膜穿破和等离子刀头折断各1例,无椎间盘炎、神经根脊髓损伤及椎体不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等离子消融术可减轻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2016年16期 v.56;No.99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凤松;李力更;吴啸波;王一兵;张文艳;
目的比较髋臼横行骨折K-L入路单重建接骨板、单锁定重建接骨板、双重建接骨板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9具防腐成人尸体,制成18个髋臼横行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单重建组、单锁定重建组、双重建组,每组6个。单重建组采用单重建接骨板固定,单锁定重建组采用单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双重建组采用双重建接骨板固定。进行轴向加载试验,比较三组在不同载荷作用下骨折断端的纵向位移及轴向刚度。结果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加,三组纵向位移均逐渐升高。在相同载荷下,单重建组纵向位移明显高于单锁定重建组、双重建组,单锁定重建组纵向位移明显高于双重建组(P均<0.05)。在1 400 N载荷下,单重建组轴向刚度为(93.08±4.26)N/mm,单锁定重建组为(135.75±9.80)N/mm,双重建组为(266.88±25.72)N/mm,多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重建组轴向刚度明显低于单锁定重建组、双重建组,单锁定重建组轴向刚度明显低于双重建组(P均<0.05)。结论髋臼横形骨折采用K-L入路进行内固定时,双重建接骨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最好,单锁定重建接骨板居中,单重建接骨板最差。
2016年16期 v.56;No.99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红林;孟保福;李艳霞;韩晶;王营伟;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血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AS患者40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型PD-1和HLA-B27表达率,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PD-1和HLAB27水平。取观察组淋巴细胞,加入或不加入终浓度为5μg/m L可溶性PD-1配体PD-L1,进行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MLCT),对淋巴细胞死亡率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型PD-1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膜型HLA-B27表达率及血清可溶性PD-1、HLA-B2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加入和不加入可溶性PD-L1的淋巴细胞MLCT评分分别为(2.63±1.24)、(3.05±1.00)分,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膜型PD-1表达无明显变化,血清可溶性PD-1、HLA-B27水平均明显升高,其发病可能与PD-1/PD-L通路介导的免疫抑制信号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红梅;邓龙蛟;李水英;赵红炜;
目的比较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和简易智力量表(MMSE)对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肢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效果。方法将80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各40例,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施术。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采用Mo CA及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各时点Mo CA评分均降低,全凭静脉麻醉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 MMSE评分均降低,且全凭静脉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3、5、7 d MMSE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各时点Mo CA评估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均高于MMSE(P均<0.05),Mo CA、MMSE评估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POCD发生率均高于腰硬联合麻醉组(P均<0.05)。结论 Mo CA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评估效果优于MMSE,且两种量表均显示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后POCD发生率高于腰硬联合麻醉。
2016年16期 v.56;No.99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沈文;金桥;
目的探讨关节面累及情况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桡骨远端患者171例,其中经保守治疗82例(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89例(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术治疗组均行切开复位、"T"形锁定加压钢板(T-LCP)内固定手术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2年评价临床疗效,计算优良率,分析关节面累及情况对两组优良率的影响。结果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82.9%,手术治疗组为91.0%,两组比较P>0.05。保守治疗组累及与未累及关节面者优良率分别为62.5%、9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累及与未累及关节面者优良率分别为91.8%、8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累及关节面者优良率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累及关节面者(P<0.05),两组未累及关节面者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未累及关节面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累及关节面者宜采取手术治疗。
2016年16期 v.56;No.994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阚金庆;司端涛;高忠礼;杨玉宝;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坏死股骨头、股骨粗隆间及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例,术中取其正常股骨头组织和股骨粗隆间骨组织;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ONFH患者10例,术中取其坏死股骨头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织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股骨头组织、股骨粗隆间骨组织及坏死股骨头组织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5±0.28、0.51±0.38、0.43±0.43,正常股骨头组织及粗隆间骨组织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坏死股骨头组织(P均<0.05),正常股骨头组织与粗隆间骨组织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坏死股骨头组织VEGF表达低于股骨粗隆间及正常骨组织,骨组织VEGF表达降低可能与ONFH的发病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朝军;韩丽;尹东武;杨利;李小健;冯文顺;史雪双;董必成;白虎荣;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活血方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6例(138膝)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76膝)和对照组53例(62膝),两组均采用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1次/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自拟补肾活血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治疗8周评价临床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和IL-6。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对照组为88.7%,两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MP-3、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膝关节OA效果较好,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MMP-3和IL-6水平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晶;刘芳勋;殷白丁;吐达洪;章艳艳;姚琦;屠建莹;
目的探讨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综合干预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社区卫生服务站单独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9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治疗费用和误工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ODI评分分别为(55.17±12.16)、(28.52±9.07)分,对照组分别为(55.63±14.92)、(37.98±12.20)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费用分别为(1 525.34±487.23)、(2 853.28±539.39)元,误工时间分别为(200.00±17.31)、(380.34±12.18)h,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综合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确切,患者经济负担轻,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单独治疗。
2016年16期 v.56;No.994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宇;赵霞;吕淑贞;穆颖;王丹丹;李艳萍;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5例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临床查体、超声影像学检查、超声影像异常的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对于腋窝淋巴结状态判断的可靠性。结果 255例乳腺癌患者中,199例(78.0%)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245例(96.1%)在超声检查时发现异常淋巴结;通过超声结合影像异常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腋窝淋巴结转移172例,占所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86.4%。125例临床查体c N1的患者中,18例(14.8%)穿刺病理学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均未见癌转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穿刺未获得阳性结果者,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
2016年16期 v.56;No.99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彭宗生;许超;魏芳;刘品敬;韩大兴;王芳芳;韩雪峰;李楠;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至术后14天。术后第14天观察两组DVT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14.0%(7/50)、24.0%(12/50),两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及血肿等,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降低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机制与降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睿;王娟;马洪玉;赵芳;许卫星;刘静;尹凤雷;
目的观察CD47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对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AL患者97例(观察组),同期拟行骨髓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入组时骨髓CD47阳性表达率,记录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以及出院1年疗效已达到CR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CD47表达与患者疗效、复发情况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3%(69/97)、3.57%(7/32),两组比较P<0.05。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CD47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CR率分别为43.48%(30/69)、71.43%(20/28),CD47不同表达者比较P<0.05。出院1年,观察组CD47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复发率分别为63.33%(19/30)、35.00%(7/20),CD47不同表达者比较P<0.05。结论 AL患者骨髓CD47表达升高,其表达情况检测有助于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2016年16期 v.56;No.99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锐;苏萌;路艳;
目的探讨血清Dickkopf同源物1(DKK1)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HCC患者120例(HCC组)、慢性乙肝(CHB)患者60例(CHB组)、肝硬化(LC)患者60例(LC组)及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DKK1、AFP。以超过对照组血清DKK1、AFP水平的95%CI上线定义为DKK1、AFP阳性,分析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CC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CHB组、LC组比较,HCC组血清DDK1、AFP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DKK1阳性诊断HCC的敏感性为48.3%、特异性为95%,准确率为76.3%,AFP阳性分别为45.8%、89.4%、72.0%,二者联合检测分别为65.0%、87.8%、78.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均<0.05),但特异性比较P均>0.05;二者单独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比较,P均>0.05。结论 DKK1对HC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HCC的敏感性及准确率。
2016年16期 v.56;No.994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尚超;张佳星;陈秀秀;张家乐;黄宝俊;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基因(RGCC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胃癌患者65例,取其保存完整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GCC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GCC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胃癌组织中RGCC mRNA相对表达量的平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结果胃癌组织RGCC mRNA相对表达量为2.505±0.502,癌旁组织为1.068±0.107,RGC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BorrmannⅢ/Ⅳ型、弥漫型生长、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存在脉管癌栓、淋巴结分期晚的患者胃癌组织RGCC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0.01),不同性别、年龄、癌灶大小及部位者胃癌组织RGCC mRNA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31.0%,低表达组为6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RGC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2016年16期 v.56;No.99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万玲;袁凌;魏在荣;谭静;帅霞;
目的分析烧伤康复期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烧伤患者健康量表(BSHS-C)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24例烧伤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烧伤康复期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结果烧伤康复期患者GSES评分为(22.69±5.46)分,SSRS评分为(38.59±5.98)分、BSHS-C评分为(186.53±54.36)分;GSES评分与SSRS评分及其各维度、BSHSC评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值为0.250~0.460,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躯体功能是烧伤康复期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烧伤康复期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性别、文化程度、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躯体功能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2016年16期 v.56;No.994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春光;孙文奎;李晓咪;张延延;柳光恒;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桡动脉-头静脉造瘘(AVF)术前超声检测头静脉分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例,均于造瘘术前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头静脉分支情况进行检测。根据头静脉分支的位置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对A型分支测量其至腕横纹的距离(D1),对B型分支测量其至肘横纹的距离(D2),根据管径及D1、D2的大小,在AVF术中对A型、B型分支进行不同的处理,C型分支不处理。结果 258例患者超声检查均可见不同类型头静脉分支,A型、B型分支在258例中均可见,C型分支在65例中可见。248例造瘘成功且血流量正常,10例选择对侧造瘘。随访观察2年,在随访结束时有101例穿刺点到达Y点上方,其中95例血流量仍能满足透析要求、6例血流量减少不能满足透析要求。术前发现具有C型分支的65例患者造瘘均成功,造瘘术后复查时,仅21例发现C型分支,但均未造成血流量不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VF术前超声检查可明确头静脉分支的位置及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分支采取不同的处理,造瘘及透析效果均良好。
2016年16期 v.56;No.994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梅;张克勤;许幼峰;张盛敏;薛念余;郭旻华;丁慧青;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女性宫颈声辐射力触诊(ARFI)组织定量(VTQ)值的参考范围。方法选择102例健康成年女性,其中月经正常63例(绝经前组)、停经1年以上39例(绝经后组)。采用VTQ技术对两组进行子宫ARFI检查,VTQ值以宫颈前壁和后壁剪切波速度(SWV)表示,以±1.96 s确定SWV的参考范围。结果绝经前组宫颈前壁SWV为(2.04±0.77)m/s,宫颈后壁SWV为(1.85±0.65)m/s,宫颈前、后壁SW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组宫颈前壁SWV为(2.12±0.77)m/s,宫颈后壁SWV为(1.99±0.66)m/s,宫颈前、后壁SW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宫颈前、后壁SWV比较,P均>0.05。102例研究对象宫颈前壁SWV为(2.07±0.77)m/s,宫颈后壁SWV为(1.90±0.65)m/s,其参考范围分别为0.56~3.57 m/s、0.62~3.17 m/s。结论绝经对健康成年女性宫颈前、后壁ARFI检查的VTQ值影响不大;健康成年女性宫颈前、后壁SWV参考范围分别为0.56~3.57 m/s、0.62~3.17 m/s。
2016年16期 v.56;No.994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孟飞;郗林鹤;王丽;张洁;崔延鹏;王彦;
目的分析APT光子脱毛的临床效果,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需进行脱毛处理的患者110例(207处脱毛部位),治疗区备皮后进行APT光子脱毛。治疗后6个月根据毛发颜色、粗细、密度减少程度评价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以治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每次治疗后1~2天记录不良反应,如暂时性水肿、红斑和水泡等。结果 110例患者(207处脱毛部位)经过4~6次脱毛治疗,治愈118处、显效60处、有效17处、无效12处,总有效率94.20%;治疗后发生红斑2处、水泡1处,无暂时性水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结论 APT光子脱毛的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2016年16期 v.56;No.994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迁;苏宏伟;韩磊;尤文斌;刘杰;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三种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精索静脉曲张患者174例,随机分成A、B、C组各58例。A组给予显微镜下经腹股沟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B组给予显微镜下经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C组给予显微镜下精索内静脉低位结扎术治疗。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当天体温及住院时间,术前1天及术后1年精子密度、(A+B)级活动力精子比例及精子存活率,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C组手术时间长于A、B组(P均<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当天体温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术后1年精子密度、(A+B)级活动力精子比例及精子存活率均高于术前1天,且C组均高于A、B组(P均<0.05)。术后1年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7%,均明显低于A组的25.86%及B组的18.97%(P均<0.05)。A组复发2例(3.45%),B组1例(1.72%),C组无复发。结论显微镜下经腹股沟或经腹膜后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精索内静脉低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疗效均较好,但精索内静脉低位结扎术改善精液质量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2016年16期 v.56;No.994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梁栋;夏茂盛;韩壮;
目的探讨膨体聚四氟乙烯(e PTFE)人工血管植入治疗腘动脉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腘动脉断裂17例,腘动脉血栓7例。患者均行e PTFE人工血管植入手术,术中预防性筋膜室切开减张,术后行抗凝、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记录患者术后重新通血时间、肢体功能及血管血运情况。结果患者腘动脉均成功修复,肢体重新通血时间3.5~16 h、平均7.5 h。除1例截肢外,其他肢体均成活且功能基本恢复。22例获得随访,血管超声或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移植血管血运良好。结论 e PTFE人工血管植入治疗腘动脉损伤效果较好,是一种简易、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6年16期 v.56;No.99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华锋;吴翠娇;武传叶;刘冬梅;
目的探讨降调节后雌孕激素替代内膜准备在难治性高龄不孕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不孕患者143例,其中反复移植(移植次数≥2次)失败的难治性不孕患者50例(降调节组),因单纯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而不孕的排卵异常患者45例(激素替代组),因单纯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而不孕的排卵正常患者48例(自然周期组);分别给予降调节后雌孕激素替代、单纯激素替代及自然周期的子宫内膜准备治疗,然后进行FET。各组于黄体酮日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分别于月经周期第2天、黄体酮日、移植日,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比较三组妊娠结局。结果三组子宫内膜容受性、妊娠结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月经第2天血清E2、P、L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降调节组黄体酮日、移植日血清LH水平均明显低于激素替代组和自然周期组(P均<0.05),三组黄体酮日、移植日血清E2、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ET前采用降调节后雌孕激素替代内膜准备治疗可改善难治性高龄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
2016年16期 v.56;No.99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