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君豪;方娟;郭兴荣;桂卉;涂汉军;阮绪芝;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宫颈癌He La细胞c DNA文库中筛选FAM92A1-289关联蛋白。方法构建酵母双杂交p GBKT7-FAM92A1-289诱饵载体,转化至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中。利用Clontech 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He La细胞c DNA文库中与FAM92A1-289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a-Gal双重筛选实验进行筛选,对筛选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克隆重复率较高的蛋白进行回转验证,将β-半乳糖苷酶活性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酵母双杂交p GBKT7-FAM92A1-289诱饵载体,可在酵母细胞中正常表达FAM92A1-289,且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不存在自激活现象。筛选出在SD/-Ade/-His/-Leu/-Trp四缺培养基及含X-a-Gal的SD/-Ade/-His/-Leu/-Trp四缺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且β-半乳糖苷酶活性阳性的克隆9个。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4种蛋白重复率较高,即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内质网高尔基体中间室标记物53(ERGIC-53)、重组人BCL2相关永生基因1(BAG1),并均与FAM92A1-289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Hela细胞c DNA文库中成功筛选出与FAM92A1-289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FAM92A1-289的功能提供了新线索。
2016年19期 v.56;No.99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蒋凌云;覃爱平;欧奇志;靳玉甫;杭馥;覃金春;谢伟;莫馥华;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去氢表雄酮(DHEA)对小鼠蜕膜化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及蜕膜催乳素相关蛋白(Dtpr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妊娠第4天小鼠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将细胞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模型组、对照组;各实验组与模型组以E2、P4诱导蜕膜化,实验1、2、3、4组分别加入0.1、1、10、50μmol/L的DHEA,模型组不加DHEA,对照组培养液不给予E2、P4及DHEA;培养72 h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中的Dtprp mRNA,分别于培养24、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各实验组、模型组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调零组不接种细胞;培养72 h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实验1、2、3、4组细胞中Dtpr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8 0±0.258 0、0.764 0±0.135 0、0.250 0±0.022 0、0.013 0±0.000 0,模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000 0±0.000 0、0.000 2±0.000 0;实验3、4组Dtprp mRNA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均<0.05;实验2组与实验4组相比,P<0.05。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模型组细胞形态更饱满,胞质增多;实验1、2组细胞形态与模型组近似,实验3、4组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减少。实验1、2、3、4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为1.222 8±0.038 2、0.790 5±0.207 1、0.592 5±0.229 8、0.265 8±0.037 4,模型组为1.149 7±0.106 2,调零组校正A值为0.087 1±0.006 3;实验3、4组与模型组相比,P均<0.05;实验1组与实验2、3、4组相比,P均<0.05;实验2组与实验4组相比,P<0.05。结论 0.1、1μmol/L DHEA对蜕膜化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增殖及Dtprp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而10、50μmol/L DHEA可抑制细胞增殖,并下调Dtprp mRNA表达。
2016年19期 v.56;No.997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赖文升;史紫君;万晓蕾;薛晶;邵根宝;邹圣强;
目的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对卵巢癌细胞分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卵巢癌上皮细胞系HO8910,将细胞分为A、B、C、D组,分别加入0、100、200、400 nmol/L TSA。分别于培养24、48、72 h观察A、C组细胞形态变化;于培养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四组细胞中的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盒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叉头样转录因子A2(FOXA-2)。分别采用MTT法及Ed 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周期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Cyclin D1和p21Cip1蛋白。结果 A组细胞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外表规整,成簇生长。C组细胞发生形态转变,细胞密度有所下降。与A组相比,B、C、D组细胞中SOX-2、OCT-4表达下调,FOXA-2表达升高(P均<0.05)。与A组相比,B、C、D组细胞增殖率降低,G_0/G_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减小,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p21Cip1蛋白表达上调(P均<0.05)。结论 TSA可诱导卵巢癌HO8910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分化相关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19期 v.56;No.997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绍晨;许倩;李健会;
目的观察Notch1基因沉默后人绒毛膜上皮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变化。方法查阅Gen Bank提供的Notch1序列(NM-001105721.1)设计引物,合成Notch1 siRNA。分离培养人绒毛膜上皮癌JEG-3细胞,分为A、B、C组。A组不做转染,B组转染control siRNA,C组转染Notch1 siRNA。分别于转染后12、24、36、48、60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OD值)。转染后48 h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转染后72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MMP-2、MMP-9蛋白。结果转染后36、48、60 h C组OD值低于A、B组(P均<0.05)。A、B、C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09±6)、(118±7)、(59±4)个,C组与A、B相比,P均<0.05。A、B、C组细胞中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08、0.87±0.01、0.29±0.05,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0.04、0.79±0.03、0.35±0.05,C组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与A、B组相比,P均<0.05。结论Notch1基因沉默后,人绒毛膜上皮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侵袭能力减弱。
2016年19期 v.56;No.99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莎;谭文杰;张玲;邓瑶;陶格斯;蔡敏;李恋;沈晓玲;
目的比较脂质体转染法与电转染法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染人肝癌细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培养人肝癌细胞Huh7.5-CD81并分为A、B组及对照组。A组采用电转染质粒p Hebei(E1E2)/JFH1来源的HCV RNA;B组采用脂质体转染质粒p Hebei(E1E2)/JFH1来源的HCV RNA;对照组采用脂质体转染复制缺陷质粒p JFH1/GND转录获得的HCV RNA。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转染后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三组转染效率,real-time PCR法检测三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HCV RNA,采用TCID50法检测A、B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cc)感染滴度。结果 A组转染使用细胞数为1×10~6,转染后第2天细胞损伤过半,边缘毛糙;B组转染使用细胞数为2×105,转染后第2天细胞基本无损伤。A组转染效率为9.98%±0.83%,B组转染效率为2.58%±0.39%,两组转染效率相比,P<0.01;对照组未检出荧光阳性细胞。A、B组转染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HCV RNA拷贝数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最终稳定于106copies/m L。A组转染后21 d、B组转染后31 d方能检测到HCV感染滴度,A、B组收获HCV最高感染滴度均为104ffu/m L。结论脂质体转染和电转染两种方法均可建立嵌合HCV的人肝癌细胞培养体系,脂质体转染法对细胞的损伤较小,电转染法转染效率较高、收获HCVcc的时间较短,但两种方法收获的HCVcc感染滴度无明显差异。
2016年19期 v.56;No.997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马清;贾茹;张春艳;金欣;左向华;林平;徐建明;陈水平;陈建魁;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探讨CTC检测在肝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癌患者27例纳入肝癌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血,用差减富集技术富集CTC,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选择CTC;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比较CTC、AFP、CEA、CA199检测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分析CTC检测结果与索拉菲尼靶向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肝癌组CTC阳性22例(81.5%),对照组均未检出CTC,两组检出率相比,P<0.05。肝癌患者中均检出C亚群肿瘤细胞,肝胆管细胞癌患者检出A、B、C亚群肿瘤细胞。所有CTC阳性患者外周血中均检出多倍体CTC,以三倍体肿瘤细胞数量最多(59.8%)。肝癌组中,AFP阳性17例、CEA阳性10例、CA199阳性11例,对照组分别为2、1、0例。CTC检测诊断肝癌的约登指数均高于三项肿瘤标志物检测(P均<0.05)。肝癌组中10例坚持服用索拉菲尼,8例治疗过程中CTC数量未有明显变化,疗效评价为SD,2例治疗前CTC总数较高患者(>15/7.5 m L)在索拉菲尼治疗1个周期后有明显下降(<5/7.5 m L),但疗效评价也为SD。结论利用差减富集技术可有效检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CTC检测较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肝癌诊断方面更有优势,也有助于评估肝癌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
2016年19期 v.56;No.99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辉才;眭云鹏;简雪平;廖怀伟;马丽;徐桂珍;刘燕平;万珺;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球体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系,获得黑色素瘤球体细胞(球体组)和普通贴壁细胞(贴壁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两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细胞中的CD20、CD133。取BALB/c小鼠16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于小鼠肩胛骨处皮下分别注射球体组、贴壁组细胞各1 m L(10~4个细胞),观察并比较两组细胞致瘤能力。6周后处死小鼠,取瘤。结果 A375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可见小的类圆形悬浮细胞球形成并逐渐变大,球内细胞连接紧密,折光性好。球体组细胞迁移能力及细胞中CD20、CD133表达强度均高于贴壁组。注射细胞6周后,实验组小鼠均长出较大肿瘤,对照组小鼠均未见肿瘤生长。取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行HE染色,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结论体外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球体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迁移能力和致瘤能力强,高表达免疫标记CD20、CD133,恶性黑色素瘤存在肿瘤干细胞。
2016年19期 v.56;No.997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仇影影;谢肖磊;邱玲琳;闫洪超;
目的观察转染Elf5基因的人卵巢癌干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及凋亡变化。方法将目的基因Elf5+EGFP克隆到载体pc DNA3.1中,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1-Elf5+EGFP,转入感受态细胞,挑选阳性克隆菌落,大量抽提质粒。培养人卵巢癌干细胞并分为重组质粒组、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重组质粒组转染pc DNA3.1-Elf5+EGFP真核表达载体,空质粒组转染pc DNA3.1-EGFP空载质粒,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lf5蛋白。分别于转染后1、2、3、4、5、6 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转染24 h后采用侵袭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并计算穿膜细胞数;转染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周期细胞及凋亡细胞。结果成功构建了pc DNA3.1-Elf5+EGFP真核细胞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组细胞中Elf5蛋白稳定表达。转染后1、2、3、4、5、6 d重组质粒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组(P均<0.05)。重组质粒组穿膜细胞数少于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重组质粒组G_0/G_1期细胞百分比高于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重组质粒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转染ELF5基因的人卵巢癌干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多。
2016年19期 v.56;No.99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金英;赵鹏伟;姚星宇;马玉珍;孙文芳;刘慧;侯建华;杨丽敏;
目的观察马铃薯提取液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及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待98%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长满96孔细胞培养板时开始实验。将细胞分为实验1、2、3、4组及对照组。实验1、2、3、4组分别加入13、25、50、100μL/m L的马铃薯提取液,对照组不添加。各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光密度值(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收集各组细胞,分别于培养0、10、20、40 min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ERK1/2蛋白。结果培养24 h时实验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实验1、2、3组(P均<0.05);培养48 h时实验3、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实验1组,实验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实验2组(P均<0.05);培养72 h时实验2、3、4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实验1组(P均<0.05)。培养20、40 min时实验3组细胞中磷酸化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同组培养0、10 min时(P均<0.05);培养20、40 min时实验3组细胞中磷酸化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同时点实验1、2、4组(P均<0.05)。结论马铃薯提取液可抑制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并下调细胞内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
2016年19期 v.56;No.99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佳;杨晓清;盛楠;马勤宜;张玉泉;
目的观察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增生期人子宫内膜组织,原代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并鉴定。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K(ERα阳性、ERβ阳性、高分化)、RL95-2(ERα阳性、ERβ阳性、中分化)、HEC-1-B(ERα阴性、ERβ阳性、中分化)、KLE(ERα阴性、ERβ阴性、低分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GPR30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PR30蛋白。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ISK细胞系、RL95-2细胞系、HEC-1-B细胞系、KLE细胞系中GPR30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6±0.002、0.032±0.004、0.049±0.003、0.051±0.006、0.083±0.001,GPR30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22、0.57±0.01、1.21±0.04、1.34±0.05、1.77±0.01。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P均<0.05);ISK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与RL95-2细胞系、HEC-1-B细胞系、KLE细胞系相比,P均<0.05;KLE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C-1-B细胞系及RL95-2细胞系(P均<0.05)。结论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GPR30 mRNA及蛋白均呈高表达,且在高、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逐渐增高。
2016年19期 v.56;No.997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沈芳华;吕弘道;高红;徐彩英;王利明;顾莲萍;
目的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 C)、曲古抑菌素A(TSA)腹腔注射治疗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疗效。方法取35只BALB/c小鼠,将子宫片段分别缝于双侧腹膜、双角子宫起始处及肠系膜处制作内异症模型。建模3周后分为4组,5-Aza-d C组腹腔注射5-Aza-d C 0.5 mg/(kg·d),TSA组腹腔注射TSA 0.5 mg/(kg·d),达那唑组给予达那唑110 m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3周测算各组异位内膜病灶体积。8只小鼠正常饲养,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醋酸扭体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给药1、3周时的疼痛反应。结果 5-Aza-d C组、TSA组及达那唑组给药3周时异位内膜病灶体积较给药前明显缩小(P均<0.01)。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疼痛反应时间缩短、扭体次数增加(P均<0.01);5-Aza-d C组、TSA组组内不同给药时间的疼痛反应时间、扭体次数相比,P均<0.05;5-Aza-d C组、TSA组疼痛反应时间较模型对照组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均<0.05)。结论 5-Aza-d C、TSA治疗小鼠内异症有效,可减小异位病灶体积,同时减轻疼痛。
2016年19期 v.56;No.99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俊;杨雪梅;宋亚曼;谭宇哲;刘芳;
目的比较两种玻璃化冷冻试剂在小鼠卵裂期及囊胚期胚胎冻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6周龄雌性白小鼠20只,2月龄同品系雄鼠10只。雌鼠超数排卵后处死取卵母细胞,雄鼠处死取精子,制作小鼠胚胎模型。将小鼠胚胎分为A、B组,A组卵裂期胚胎122个、囊胚期胚胎69个,B组分别为119、86个。A、B组分别按加藤玻璃化冷冻试剂及捷鹰玻璃化冷冻试剂说明中的操作方法进行玻璃化冷冻。观察并记录解冻后胚胎存活及发育情况。结果 A、B组卵裂期胚胎解冻后存活率分别为98.36%(120/122)、94.96%(113/119),继续发育至囊胚的比例分别为80.00%(96/120)、74.34%(84/113),两组相比,P均>0.05。A、B组囊胚期胚胎解冻后存活率分别为92.75%(64/69)、95.35%(82/86),发育为孵化囊胚的比例分别为82.81%(53/64)、85.37%(70/82),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加藤、捷鹰玻璃化冷冻试剂均可有效保存小鼠卵裂期及囊胚期胚胎,胚胎解冻后存活率和继续发育能力均较高。
2016年19期 v.56;No.99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锋;董惠;郝珂;杨诚;高蒙;熊雅静;赖宇航;卞国强;孟晶;刘金东;
目的观察并比较急性精神应激与生理应激对小鼠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生理应激组、精神应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生理应激组小鼠在MG-3Y型迷宫内接受电击,精神应激组小鼠旁观电击过程,对照组小鼠正常饲养。记录各组小鼠排便、排尿及修饰动作总次数。应激2 h后进行旷场实验,记录小鼠中央格爬行次数、外周格爬行次数、中央格百分比、排便粒数、修饰动作发生次数。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应激过程中生理应激组小鼠的恐惧行为较精神应激组小鼠更为剧烈。在旷场实验中,精神应激组小鼠直立次数、修饰次数、排便粒数少于对照组(P均<0.05);生理应激组小鼠中央格及外周格爬行次数较精神应激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生理应激组小鼠中央格爬行次数、中央格百分比少于对照组,直立次数、修饰次数、排便粒数多于精神应激组(P均<0.05)。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精神应激组与生理应激组在不同观察时点逃避潜伏期呈现出先延长后缩短趋势,其中第12次训练时精神应激组逃避潜伏期最长,对照组次之,生理应激组最短(P均<0.05)。精神应激组小鼠平台搜索策略多为随机式;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台搜索策略多为边缘式和直线式。结论急性精神应激与生理应激对小鼠行为和学习记忆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急性精神应激小鼠表现为抑郁状态,而急性生理应激小鼠表现为空间探索和活动能力减弱。急性精神应激会干扰学习记忆能力,而急性生理应激会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2016年19期 v.56;No.99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喜娃;魏许瑞;张辉;张海波;赵炜;张会超;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OC285194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10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病例组)和6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的LOC285194,分析LOC285194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LOC28519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60±1.382和4.577±2.865,两组相比,P<0.05。以病例组LOC285194中位表达量(1.537)为界,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FIGOⅠ、Ⅱ期者LOC285194高表达率高于Ⅲ、Ⅳ期者(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LOC285194高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LOC285194低表达者和高表达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53.4±15.6)、(59.8±8.7)个月,LOC285194低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缩短(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OC285194呈低表达,LOC285194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19期 v.56;No.99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敏;张英姿;胡雪颖;胡宁宁;孙聪聪;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DNA双链修复蛋白(RAD5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的表达变化,分析二者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4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D51、BRCA1蛋白,分析RAD51、BRCA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BRCA1蛋白阳性分别为21(40.4%)、42(93.3%)例,RAD51蛋白阳性分别为42(80.8%)、7(15.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BRCA1、RAD51蛋白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BRCA1阳性的21例中,RAD51阳性9例;RAD51阳性的33例中,BRCA1阳性9例;BRCA1、RAD5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25,P<0.05)。BRCA1、RAD5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年龄、分化程度、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而RAD51阳性表达率升高;RAD51、BRCA1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有关。
2016年19期 v.56;No.997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正娥;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人Ral A结合蛋白1(RLIP76)的表达变化,以及沉默RLIP76基因表达后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LIP76表达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8例份子宫内膜癌组织、40例份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40例份正常子宫组织中的RLIP76,分析RLIP7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2RLIP76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影响观察:培养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分为RLIP76抑制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RLIP76抑制组转染RLIP76 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常规培养;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Survivin、Caspase-3、Caspase-9蛋白。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RLIP7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47/58)、52.5%(21/40)、22.5%(9/40),RLIP7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均<0.05)。RLIP7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LIP76抑制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72%±3.25%、14.14%±3.19%、13.98%±2.97%,RLIP76抑制组细胞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 RLIP7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沉默RLIP76基因表达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增多,推测RLIP76可能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因子表达、抑制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19期 v.56;No.99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争;陈瑜;王振国;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角化生长因子(KGF)、KGF受体(KGFR)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及21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中的KGF、KGFR、MMP-9,分析三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KGF、KGFR、MMP-9表达阳性分别为40、26、44例,对照组分别为4、2、4例,宫颈癌组KGF、KGFR、MMP-9阳性表达例数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有脉管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KGF、KGFR、KGF/KGFR、MMP-9阳性表达例数高于无脉管转移者(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者KGFR、KGF/KGFR、MMP-9阳性表达例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低分化者MMP-9阳性表达例数高于中、高分化者(P<0.05)。宫颈癌组织中KGF表达与KGFR、MMP-9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72、0.440,P均<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KGF、KGFR、MMP-9表达增高,三者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2016年19期 v.56;No.99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雯;于瑞梅;刘晓丹;赵丽娟;高选;
目的分析育龄期妇女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结果,观察育龄期妇女宫颈病变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7 857例育龄期妇女的宫颈TCT检查结果并按Bethesda系统分类进行诊断,正常细胞及良性细胞改变(如炎症)判定为细胞学阴性,其余判定为细胞学阳性。观察并分析宫颈病变的分布特点。结果 7 857例受检者细胞学阴性(正常和炎症性改变)7 706例(98.08%);细胞学阳性151例(1.92%),包括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109例(1.39%)、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5例、不典型腺细胞(AGC)2例。所有细胞学阳性的受试者中,以>30~40岁者为主(68.8%)。7 857例中,TCT测得非上皮成分296例(3.8%),其中念珠菌感染64例、细菌感染171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31例、阴道毛滴虫感染30例。结论育龄期妇女宫颈TCT细胞学阳性结果以ASCUS居多,以>30~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较高;TCT测得的非上皮成分中,以细菌感染为主。
2016年19期 v.56;No.99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燕青;吴晓梅;余韬;黎鳞华;
目的评价并比较PCR反向杂交技术、Ⅱ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8型(real-time PCR-8)和real-time PCR 13型(real-time PCR-13)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对高度宫颈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的筛查效能。方法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报告异常的患者436例,采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分别采用PCR反向杂交技术、HC-Ⅱ、real-time PCR-8、real-time PCR-13技术检测HPV DNA,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四种方法的筛查效能。结果 PCR反向杂交法、HC-Ⅱ、real-time PCR-8、real-time PCR-13检查对HP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0.0%、73.2%、70.9%、75.5%,四种方法 HPV DNA检出率相比,P均>0.05。4种HPV DNA检测方法在宫颈慢性炎症、CINⅠ、CINⅡ、CINⅢ、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中的HPV 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种HPV DNA检测方法对高度宫颈病变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标本共发现18种HPV基因型,其中302例检出高危型HPV。检出高危型HPV多重感染100例,其中四重感染2例、三重感染6例、二重感染92例;高低危型HPV多重感染52例。结论采用real-time PCR-8、real-time PCR-13、PCR反向杂交法及HC-Ⅱ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对高度宫颈病变的筛查效能相近。
2016年19期 v.56;No.99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齐艳红;
目的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DNA(HPV DNA)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能。方法行宫颈筛查的女性志愿者533例,均进行宫颈TCT、HPV DNA检测及宫颈细胞病理活检。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宫颈TCT检测和宫颈TCT联合HPV DNA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效能。结果宫颈细胞病理检查共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及以上病变250例(46.90%),TCT检出低度鳞状上皮病变(LSIL)及以上病变215例(40.34%),TCT诊断CINⅠ及以上病变敏感性为86.00%、特异性为78.80%、准确性为82.18%;TCT联合HPV DNA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96.80%、特异性为90.46%、准确性为93.43%;TCT联合HPV DNA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单用TCT(P均<0.05)。结论宫颈TCT联合HPV DNA检测用于宫颈病变筛查效能较好,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单用TCT。
2016年19期 v.56;No.997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甄笑颖;宦大为;刘文月;金秀娟;张允洛;
目的总结恶性卵巢甲状腺肿的病理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1例恶性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46岁,因盆腔肿物、阴道少量流血入院;肿瘤位于左卵巢、大小6 cm×5.5 cm×1.7 cm;肿瘤组织中见异型增生的上皮成分,形成密集管状乳头状结构,考虑左卵巢腺癌,行根治术;术后石蜡切片见甲状腺滤泡并有乳头状结构形成,上皮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征;免疫组化结果 TG、CK19阳性;诊断为恶性卵巢甲状腺肿,肿物外均未见癌组织;患者未进行其他辅助治疗,随访一年健在。结论恶性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其中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特征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同。该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2016年19期 v.56;No.99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翔翡;陆晓媛;王静;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变化,探讨三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及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正常对照组)中的Twist蛋白、E-cadherin、N-cadherin,计算各组蛋白高表达(强阳性表达)率;分析异位内膜组织中Twist蛋白、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正常对照组中Twist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70.0%、30.0%、6.7%,E-cadherin高表达率分别为6.7%、23.3%、73.3%,N-cadherin高表达率分别为66.7%、30.0%、3.3%,Twist蛋白及N-cadherin高表达率在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正常对照组依次升高,Ecadherin高表达率依次减小(P均<0.05)。异位内膜组织中Twist蛋白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63,P<0.01),与N-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16,P<0.01);E-cadherin表达与N-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02,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Twist蛋白和N-cadher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2016年19期 v.56;No.99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凤英;程玲慧;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行囊肿剥除术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181例,年龄>35岁55例、年龄≤35岁126例;临床分型Ⅰ、Ⅱ型(轻度)98例,Ⅲ、Ⅳ型(重度)83例;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25(CA125)阳性(≥30.2 IU/m L)114例、阴性(<30.2 IU/m L)67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100例,术后皮下注射醋酸戈舍瑞林58例,术后未用药23例。术后随访1~2年,共复发47例。分析年龄、临床分型、CA125水平、术后用药情况与卵巢巧克力囊肿复发的关系。结果年龄≤35岁的患者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率高于年龄>35岁者,临床分型为Ⅲ、Ⅳ型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于Ⅰ、Ⅱ型患者,术后未辅助用药者术后复发率高于术后用米非司酮或醋酸戈舍瑞林的患者(P均<0.05)。将年龄、临床分型、术后用药情况3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型、术后用药情况是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临床分型、术后是否用药有关,年龄≤35岁、临床分型高、术后未用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更高。
2016年19期 v.56;No.997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珏;蔡鸿宁;高晗;邹苗;吴绪峰;
目的观察不同卵巢肿瘤组织中Ki-67核抗原(Ki-67)、野生型P53抑癌基因(P53)、核仁蛋白(C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139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46例、卵巢交界性肿瘤35例、卵巢癌58例,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P53、C23、EGFR蛋白。结果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1.1%、74.5%、88.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2%、28.6%、72.4%,C2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9.6%、71.4%、91.4%,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60.9%、88.6%、94.8%,不同卵巢肿瘤组织中Ki-67、P53、C23、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均<0.05);卵巢癌组织中Ki-67、P53、C23、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P均<0.05);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5)。卵巢癌组织中P53与C23、P53与EGFR、Ki-67与C23、Ki-67与EGFR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20、0.195、0.231、0.217,P均<0.05)。结论 Ki-67、P53、C23、EGFR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增高,Ki-67、P53、C23、EGFR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病。
2016年19期 v.56;No.997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谭小方;施蔚虹;邵骏;陈丽;褚蓓;丁家怡;余震波;李国华;
目的观察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IF)不孕症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方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胚胎RIF的不孕症患者32例,纳入RIF组;随机选取经IVF-ET后成功妊娠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取卵前和胚胎移植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AT-Ⅲ,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采用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分析并测算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RIF组取卵前AT-Ⅲ活性为81.1%±11.4%、D二聚体水平为(0.56±0.08)mg/L、血小板聚集率为76.7%±7.0%,胚胎移植前分别为79.9%±9.2%、(0.63±0.13)mg/L、78.8%±5.1%;对照组取卵前AT-Ⅲ活性为99.7%±8.2%、D二聚体水平为(0.21±0.06)mg/L、血小板聚集率为58.4%±6.6%,胚胎移植前分别为97.6%±7.4%、(0.29±0.07)mg/L、60.8%±6.2%;RIF组取卵前及胚胎移植前血清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胚胎RIF的不孕患者IVF-ET治疗期间血清AT-Ⅲ活性下降,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可能与胚胎RIF的发生有关。
2016年19期 v.56;No.997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汪银;赵卫东;
目的探讨卵泡输出率(FORT)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受精及妊娠的影响。方法行IVF-ET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60例,FORT>65者32例(高FORT组),FORT≤65者29例(低FORT组)。比较两组年龄、不孕年限、FSH、E_2、P水平、子宫内膜厚度、降调天数、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OHSS发生率、获卵数、优质胚胎率。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FORT与的关系。结果高FORT组HCG注射日E_2、PFC高于低FORT组(P均<0.05)。高FORT组获卵数、优胚率高于低FORT组(P均<0.05)。FORT与HCG注射日E_2水平、获卵数、受精数、临床妊娠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97、0.422、0.360、0.424,P均<0.05)。结论 FORT水平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卵巢反应性和IVF-ET治疗结局,高水平FORT者卵巢反应性高、IVF-ET治疗结局更好。
2016年19期 v.56;No.99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曾昭伟;王学谦;常艳敏;
目的观察孕早期妇女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基于免疫微球标记的化学发光法检测160份孕8~14周妇女血清标本中的PAPP-A,并比较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的孕12周妇女血清PAPP-A水平。结果孕8、9、10、11、12、13、14周孕妇中位血清PAPP-A水平分别为0.37、0.89、1.76、2.85、4.53、7.29、10.46μg/m L,孕早期血清PAPP-A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增高(P均<0.05)。孕12周孕妇中,年龄≤25岁、>25~30岁、>30~35岁、>35岁孕妇血清PAPP-A水平分别为(4.78±0.43)、(5.02±0.38)、(4.28±0.29)、(3.62±0.18)μg/m L,其中年龄>35岁者血清PAPP-A水平低于年龄≤25岁、>25~30岁、>30~35岁者(P均<0.05);BMI 16~19者、>19~24者、>24者血清PAPP-A水平分别为(6.36±0.81)、(5.79±0.66)、(4.70±0.45)μg/m L,其中BMI>24者血清PAPP-A水平高于BMI 16~19者、>19~24者(P均<0.05)。结论孕早期妇女血清PAPP-A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增高,高龄者(年龄>35岁)和高BMI者(BMI>24)血清PAPP-A显著降低;在校正孕妇BMI、年龄等因素影响后,可得到更为精确的检测结果。
2016年19期 v.56;No.997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萍;温洁;刘洋;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孕早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PCO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来院产检的PCOS孕妇60例(PCOS组),其中成功妊娠者30例(妊娠12~13周)、早期(妊娠6~12周内)自然流产者30例。另选同期产检的健康孕妇90例(对照组),其中成功妊娠者45例、早期自然流产者45例。收集两组停经30 d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四点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检测结果。结果 PCOS组血清T3、T4水平低于对照组,TSH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PCOS组早期流产者血清T3、T4水平低于成功妊娠者及对照组成功妊娠者(P均<0.05)。对照组中成功妊娠者与正常流产者、PCOS组成功妊娠者与对照组成功妊娠者血清T3、T4、TSH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COS孕妇中,早期流产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成功妊娠者,低水平甲状腺激素可能影响PCOS孕妇胚胎发育,甚至导致流产。
2016年19期 v.56;No.997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白剑;陈文;苗兰英;刘鸿;林大勇;朱萍;张冬梅;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妊娠结局孕妇血清孕酮及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 HLA-G)水平,探讨二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门诊孕检孕妇110例,将正常妊娠并成功分娩的91例孕妇纳入A组,发生流产或胚胎停止发育者20例纳入B组。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全孕期血清s HLA-G,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孕酮。结果A组孕酮水平随孕周延长而增高;s HLA-G水平在孕4~16周呈逐渐增高趋势,在孕20周时降低,孕24周及之后未检出。B组孕12周时未检出s HLA-G和孕酮。B组孕6、8、10周血清孕酮、s HLA-G水平均低于A组(P均<0.05)。结论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清孕酮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增高,s HLA-G水平在孕早期逐渐增高,孕中晚期逐渐降低;孕早期孕酮、s HLA-G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妊娠失败。
2016年19期 v.56;No.997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马丽;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患者的妊娠及分娩情况,探讨子宫肌瘤对妊娠及分娩的影响。方法子宫肌瘤合并妊娠120例,年龄18~61岁;未孕子宫肌瘤患者158例,年龄20~60岁,术后怀孕112例,未孕46例;正常孕妇146例,年龄20~61岁;随访147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未生育的患者,年龄23~61岁。收集未孕子宫肌瘤术后患者接受手术时的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量、肌瘤位置和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妊娠情况。记录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肌瘤发现时间、肌瘤直径、肌瘤数量、肌瘤位置和类型,观察母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并比较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及正常妊娠者终止妊娠方法、产程、产时产后出血量和产后住院时间。结果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年龄<35岁的患者术后妊娠率高于年龄≥35岁者(P<0.01);单个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率高于多个肌瘤患者(P<0.01);宫体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率高于宫颈肌瘤患者(P<0.05)。多个肌瘤患者先兆早产、产后出血、产褥病发生率及剖宫产率高于单个肌瘤者(P均<0.05);肌瘤直径>5 cm者先兆流产、先兆早产、肌瘤红色变性、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儿窘迫、剖宫产、产后出血、产褥病、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肌瘤直径≤5 cm者(P均<0.05);肌壁间肌瘤患者先兆早产、胎位异常、前置胎盘发生率及剖宫产率高于浆膜下肌瘤患者(P均<0.05);宫颈处肌瘤患者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宫体处肌瘤患者,但宫体处肌瘤患者剖宫产率更高(P均<0.05)。经阴分娩的妊娠合并肌瘤患者较经阴分娩的正常妊娠者产程更长、产时产后出血量更大、产后住院天数增多(P均<0.05);行剖宫产+肌瘤剔除的子宫肌瘤患者较行剖宫产的正常妊娠者手术时间更长、产时产后出血量更大、术后住院天数增加(P均<0.05)。结论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程度与肌瘤位置、直径和数量有关。对于合并妊娠的子宫肌瘤患者,多个肌瘤、肌瘤直径较大、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宫颈处者母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分娩方式。
2016年19期 v.56;No.997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熊瑛;董煜;杨祖菁;古航;
目的筛选先天性膈疝的相关基因。方法确诊为先天性膈疝的11例胎儿,出生后使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K平台微阵列进行分析。结果仅1例患儿检出基因序列异常,包括268-kb的重复2q33.1、ARR[hg19]2q33.1(201,303,201-201,571,143),一个纯合性缺失的8p11.22、ARR[hg19]8p11.22(39,226,335-39,388,919),以及12p13.33的部分损失、ARR[hg19]12p13.33(1,262,947-1,375,084)。检出5个基因发生序列重复,包括SPATS2L、KCTD18、Shugoshin样蛋白2(SGOL2)、醛氧化酶1(AOX1)、AOX2P;2个基因发生纯合缺失,为ADAM5、ADAM3A;1个基因为ERC1发生了杂合性的部分损失。该患儿母亲为初产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进行微阵列分析未检出基因序列异常。结论筛选出先天性膈疝患儿8个基因发生序列异常,包括SPATS2L、KCTD18、Shugoshin样蛋白2、醛氧化酶1、醛氧化酶2P、ADAM5、ADAM3A和ERC1。这些基因序列异常可能是先天性膈疝的潜在根因素。
2016年19期 v.56;No.997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金伟;张雅敏;刘子荣;沈中阳;
目的观察并分析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应用吲哚菁绿(ICG)的可行性,并与术前用药进行比较。方法拟行部分肝切除术的肝脏肿瘤患者56例,分为术前给药组24例和术中给药组32例。术前给药组手术前5~14 d在肘正中静脉行留置针穿刺或术前行肝功能储备检查时静注ICG 0.25 mg/kg,5~14 d后行肝切除手术;术中给药组于手术开始时自中心静脉导管推注ICG 0.25 mg/kg,5~10 min后观察。比较两组肝脏肿瘤PDE下表现特点及对术前未发现的微小肿瘤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术前给药组肿瘤区呈现明亮荧光显影,正常肝组织为不显影区域;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24个,术中检出33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高亮荧光结节5例,共9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2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1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胆管细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混合结节性肝硬化2例。术中给药组肿瘤表现为暗影,与周围荧光显影的正常肝组织边界区别明显,良、恶性肿瘤无明显差别;术前显示肝脏占位病灶32个,术中检出44个;除术前已发现的肿瘤外,另见微小肿瘤7例,共12个病灶,最小病灶直径约4 mm;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2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2例。结论术前或术中注射ICG在荧光显像导航肝切除术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确定肿瘤边界方面,术中注射ICG更有优势;在确定肿瘤性质方面,术前注射ICG更具有优势;两种方法均可发现微小肿瘤,其中术前给药可检出直径2 mm的微小病灶。
2016年19期 v.56;No.99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筱;王谦;徐永成;
目的观察术毕前15 min静注羟考酮对七氟醚吸入麻醉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Q组)和对照组(C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Q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羟考酮0.1 mg/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毕(T_1)、拔除气管导管前1 min(T_2)及拔除气管导管后1 min(T_3)、15 min(T_4)、30 min(T_5)进行Riker镇静-躁动评分,术后观察躁动发生情况并计算躁动发生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T_1~T_5时两组HR、MAP及麻醉苏醒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Q组T2~T5时点Riker镇静-躁动评分降低,HP、MAP减少(P均<0.05),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与C组相比,Q组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Q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C组3例,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羟考酮0.1 mg/kg可有效预防七氟醚吸入麻醉开胸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2016年19期 v.56;No.99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柱威;
目的总结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和技巧。方法对行巨脾切除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手术在手助腹腔镜下进行。进行完全腹腔镜术式的17例中,2例既往有脾动脉栓塞史,术中见脾周粘连严重,侧支血管出血较多,改行开腹手术;1例处理脾蒂时出血较多,改用手助腹腔镜术式,顺利完成手术。在2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中,10例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13例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离断脾蒂。本组7例在脾周发现副脾各1个,均行切除。术后出现胰漏4例,脾热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对症治疗2~4周后缓解。本组均未出现术后腹腔出血、胃肠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操作复杂、难度较高,可根据情况采取手助腹腔镜及完全腹腔镜术式,术前需综合了解脾脏形态结构改变、脾周粘连情况,掌握脾蒂离断、脾周粘连剥离技巧,注意避免术中大出血及毗邻脏器损伤。
2016年19期 v.56;No.997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