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青;关辉;许巍;刘晓颖;皇惠杰;刘永革;王燕;任亦欣;李珍;向莉;
目的探讨过敏原及致敏模式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状态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哮喘患儿127例,采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对尘螨、霉菌、动物皮屑、花粉、蟑螂5类共计18种常见吸入过敏原的致敏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采用儿童肺功能仪检测第1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常规采集无名指指端血,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首位过敏原为尘螨,阳性率为56.7%,其次是霉菌类(31.5%)、动物皮屑(29.1%);尘螨过敏者FeNO、外周血EOS数量均高于其他4类过敏原过敏者(P均<0.05)。非致敏29例、单一致敏39例、多重致敏59例,其FEV1、FVC、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致敏者FeNO、EOS数量明显高于非致敏及单一致敏者(P均<0.05)。尘螨、动物皮屑、花粉致敏者FeNO与外周血EOS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8、0.279、0.202,P均<0.05)。结论哮喘患儿多重致敏者气道炎症反应重;过敏原及致敏模式对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6年20期 v.56;No.99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晓颖;王群;皇惠杰;高琦;苗青;刘永革;关辉;向莉;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尘螨致敏的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35例,均给予控制哮喘及鼻炎药物治疗同时行舌下免疫治疗(SLIT)24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每6个月(共24个月)随访时平均每日症状用药计分(SMS)、峰流速值(PEFR)变化率,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CT/C-ACT)及哮喘鼻炎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观察肺功能变化。同期检测血清户尘螨s Ig E、粉尘螨s Ig E和总Ig E水平。结果随访6、12、18、24个月平均SMS均低于治疗前,ACT/C-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哮喘、鼻炎VA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除18、24个月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清晨和夜间PEFR变化率高于治疗前(P<0.05)外,其余肺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6个月时,血清户尘螨、粉尘螨s Ig E及总Ig 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血清户尘螨、粉尘螨s Ig E水平与治疗24个月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LIT可明显改善尘螨致敏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相关用药量,但对肺功能影响较小;长期坚持SLIT可能改变机体对过敏原的免疫反应。
2016年20期 v.56;No.99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吴云肖;许志飞;李晓丹;石金;倪鑫;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障碍对儿童睡眠结构及图片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鼾症(PS)患儿33例(PS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43例(OSAS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9例(对照组)。三组均行多导睡眠监测及图片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果三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快眼动睡眠占TST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SAS组非快眼动睡眠3期占TST比例(N3%)、SpO_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pO_2)降低,非快眼动睡眠1期占TST比例(N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低通气指数(HI)、氧减指数(ODI)增加(P均<0.01);PS组N3%减少,非快眼动睡眠2期占TST比例(N2%)、AHI、OAI、HI增加(P均<0.01)。OSAS组N1%、AHI、OAI、MAI、HI、ODI高于PS组,N2%、Min SpO_2、SpO_2低于PS组(P均<0.01)。三组图片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OSAS患儿均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疾病严重程度及睡眠结构紊乱对患儿的图片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图片学习记忆能力测试不能全面反映睡眠呼吸障碍对儿童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2016年20期 v.56;No.998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庆梅;张洪波;郭永民;刘德杰;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糖皮质激素对小儿腹腔镜手术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患儿45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程机械通气下进行手术。Ⅰ组给予常规通气策略,Ⅱ组给予保护性通气策略,Ⅲ组给予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于气腹前5 min,气腹后15、30、45 min及放气后10 min,观察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呼吸力学指标[动态肺顺应性(Cdyn)],并抽取动脉血检测PaCO_2、pH及血浆IL-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记录三组气腹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气腹前5 min比较,三组气腹后各时点PaCO_2、IL-8、NE均显著增高,p H、Cdyn均显著降低(P均<0.05);Ⅱ、Ⅲ组气腹后各时点PaCO_2、pH、Cdyn及血浆IL-8、NE水平与Ⅰ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Ⅲ组各指标变化较Ⅱ组更明显(P均<0.05)。三组气腹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小儿腹腔镜手术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程度。
2016年20期 v.56;No.99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于海绍;雷凤英;陈秀萍;蒋玲;覃远汉;
目的探讨LMX1B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及其多态性与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PNS患儿94例(PNS组),其中糖皮质激素敏感48例、耐药46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技术观察两组LMX1B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多态性与PNS的关系。结果 PNS组与对照组LMX1B基因第3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仅发现一个多态性位点rs2277158,且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NS组糖皮质激素敏感者与糖皮质激素耐药者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X1B基因第3外显子及rs2277158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儿童PNS的发生无关,其rs2277158位点多态性与儿童PNS糖皮质质素治疗反应也无明确关联。
2016年20期 v.56;No.998 15-1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权明;杨小朋;钱章林;徐广建;王继超;陈刚;
目的对比观察机械吹打法、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干细胞(NSCs)的效果。方法取出生3天的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分别用机械吹打法、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分别记为机械吹打组和胰酶消化组),通过免疫荧光法对NSCs进行鉴定和诱导分化;分别于培养第2、5、7天计数细胞球直径及数目;通过MTT法检测两组原代及第3亚代细胞的克隆增殖能力;选取第3亚代细胞进行冻存、复苏,计算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结果两组均可从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分离得到NSCs,并均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培养5、7天时,机械吹打组获得的细胞球数量和直径均高于相同培养时间的胰酶消化组(P均<0.05)。机械吹打组原代细胞培养2、5、7天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均高于相同培养时间的胰酶消化组(P均<0.05),第3亚代细胞培养2、5天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均优于相同培养时间的胰酶消化组(P均<0.05)。两组第3亚代细胞冻存、复苏后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吹打法、胰酶消化法均可成功分离培养、诱导分化新生大鼠NSCs,机械吹打法分离培养的NSCs克隆增殖能力高于胰酶消化法。
2016年20期 v.56;No.998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越时;郑丹;杨国珍;万秀方;龚骏杰;王永红;张亚莉;
目的探讨苯亚急性染毒对大鼠造血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苯低剂量组、苯中剂量组和苯高剂量组,每组6只。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照体质量给予200、400、800 mg/kg苯溶液灌胃,空白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溶剂对照组给予等量玉米油灌胃;均1次/d,连续处理28天。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处死大鼠后计算肝脏、脾脏系数,观察股骨病理改变及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骨髓及外周血细胞DNA损伤情况,记录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结果苯低、中、高剂量组白细胞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苯高剂量组红细胞均低于其余各组,苯中、高剂量组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各组间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肝脏、脾脏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股骨病理改变及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基本一致;苯低、中、高剂量组股骨病理显示造血组织面积减小,骨髓、外周血细胞有较多中毒颗粒、空泡,随着苯染毒剂量的增加,上述改变越明显。苯低、中、高剂量组骨髓及外周血细胞TM和OTM依次升高,且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P均<0.01)。结论苯亚急性染毒对大鼠骨髓具有毒性损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可能与其导致外周血、骨髓细胞发生DNA损伤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21-2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珍;叶志华;冯娟娟;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辅助化疗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瘤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C57BL/6小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顺铂组、痰热清组及顺铂联合痰热清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建立Lewis肺癌模型。接种Lewis肺癌瘤株后1天,顺铂组隔天腹腔注射1.5 mg/kg顺铂,痰热清组腹腔注射3.5 m L/kg痰热清注射液,顺铂联合痰热清组腹腔注射等量顺铂、痰热清注射液;空白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2周。测量小鼠接种后5、7、10、14天肿瘤体积,计算肿瘤抑制率。末次给药后,检测股骨骨髓细胞(BMC)计数及外周血WBC、RBC、PLT,并检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抑素(AS)、内皮抑素(ES)、IL-2、TNF-α、IFN-γ水平。结果接种14天,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痰热清组、顺铂联合痰热清组肿瘤体积缩小(P<0.05或<0.01),且顺铂联合痰热清组效果更明显。顺铂联合痰热清组肿瘤抑制率明显高于顺铂组和痰热清组(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顺铂联合痰热清组BMC、WBC、RBC、PLT明显降低(P<0.05或<0.01),但均高于顺铂组、均低于痰热清组(P<0.05或<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VEGF、TNF-α水平明显升高,AS、ES、IL-2、IFN-γ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顺铂联合痰热清组血清VEGF、TNF-α明显降低,AS、ES、IL-2、IFN-γ明显升高(P<0.05或<0.01)。与顺铂组比较,顺铂联合痰热清组血清VEGF更低,AS、ES、IL-2更高(P均<0.01),与痰热清组比较,顺铂联合痰热清组VEGF、TNF-α更高,AS、ES、IL-2、IFN-γ更低(P均<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辅助化疗能改善Lewis肺癌小鼠外周血细胞异常,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VEGF、TNF-α,升高AS、ES、IL-2、IFN-γ水平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楠;梁战华;齐中华;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及EGCG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PD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左旋多巴组给予100 mg/kg左旋多巴灌胃,EGCG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EGCG 2、6 mg/kg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均1次/d,连续给药4周。末次灌胃后,各组均于后颈部皮下注射盐酸阿扑吗啡(0.25 mg/kg),记录大鼠向右侧旋转的圈数;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潜伏期;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纹状体单胺氧化酶B(MAO-B)和TNF-α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旋转圈数均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左旋多巴组、EGCG低及高剂量组旋转圈数均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潜伏期均延长(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左旋多巴组、EGCG高剂量组潜伏期均缩短(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纹状体MAO-B、TNF-α表达均增高(P均<0.05);EGCG高、低剂量组纹状体MAO-B、TNF-α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均<0.05)。结论 EGCG可改善PD大鼠行为及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纹状体MAO-B和TNF-α表达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阿林;张光芳;肖丽;朱乐乐;王健;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兔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12只、rhBNP组12只。模型组、rhBNP组采用结扎冠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记录梗死前后十二导联心电图变化,明确模型制备成功。rhBNP组术后即刻及术后每间隔12 h耳缘静脉推注rhBNP 7μg/kg,直至术后72 h。术后4周取兔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IL-1β、TGF-β1表达。结果模型组、rhBNP组梗死心肌细胞变形、肿胀、破裂、坏死,排列杂乱,周围炎症细胞浸润,rhBNP组上述改变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hBNP组心肌组织IL-1β、TGF-β1表达均增加(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rhBNP组心肌组织IL-1β、TGF-β1表达均降低(P均<0.01)。结论 rhBNP可减轻兔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抑制心肌组织炎症因子IL-1β、TGF-β1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20期 v.56;No.998 31-3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尉娜;李静;李娟;谭军;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2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腺苷预处理组,每组56只。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及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不插线栓;手术前3天,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和腺苷预处理组腹腔注射腺苷注射液。各组于缺血再灌注3、7、14、21天分别处死大鼠16只,并制备大脑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 HE染色: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脑组织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规则,无坏死细胞。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3天,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排列稀疏,有崩解、丢失现象;缺血再灌注7、14、21天,上述病理变化减缓。腺苷预处理组在相应时间点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尤以7天后改善更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假手术组、腺苷预处理后假手术组皮质少见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海马区有少量Nestin阳性细胞表达;缺血再灌注组、腺苷预处理组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于再灌注3天开始增加,缺血再灌注组于7天达高峰,腺苷预处理组于14天达高峰,随后开始逐渐下降;腺苷预处理组各时间点皮质、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腺苷预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33-3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贾鑫磊;钱素云;曾健生;张哲哲;李峥;刘珺;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儿83例,入院24 h内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以血清维生素A水平<0.70μmol/L为缺乏组,0.70~<1.05μmol/L为亚临床缺乏组,1.05~2.07μmol/L为正常组。比较三组性别、年龄、原发病、伴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入院24 h小儿危重症病例(PCIS)评分及儿童死亡危险(PRISM)评分、机械通气例数、28天存活率、住院时间。结果 83例危重症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1.06±0.18)μmol/L,缺乏组0例、亚临床缺乏组43例(51.8%)、正常组40例(48.2%)。亚临床缺乏组、正常组性别、年龄、原发病、伴发MODS、PCIS评分、机械通气例数、28天存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临床缺乏组PRISM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危重症患儿入院24 h PRISM评分与血清维生素A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01)。结论危重症患儿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较高,维生素A水平可能与病情危重程度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金眉;张大伟;赵文;王希思;赵倩;李兴军;黄程;郝腾;岳志霞;马晓莉;
目的总结伴中枢神经系统及颅内侵犯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伴中枢神经系统及颅内侵犯的高危NB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42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肢体疼痛、突眼伴眶周淤青、下肢无力等。原发瘤为灶腹膜后来源33例,后纵隔来源8例。初诊36例,复发或进展8例。初诊36例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转移3例,颅内转移33例,其中颅骨转移18例、硬脑膜受累21例、二者兼有16例。复发患儿以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多见。42例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21.3%。颅骨受累是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伴中枢神经系统及颅内侵犯的NB患儿预后较差,复发后再缓解率极低;颅骨受累是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2016年20期 v.56;No.99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邹哲伟;崔晓环;冀园琦;
目的分析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影响肌力恢复的因素。方法选择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51例,均行一期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者化疗后行二期手术切除腹膜后和(或)后纵隔肿瘤,良性者择期行二期手术切除腹膜后和(或)后纵隔肿瘤。术后随访,评价肌力恢复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术前肌力、病变节段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情况对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的影响。结果 51例患儿中,肌力未完全恢复33例,完全恢复1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情况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病变节段均无关(P均>0.05),与术前肌力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肌力下降是术后肌力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OR=2.635,95%CI:1.258~5.522,P<0.05)。结论术前肌力下降是脊柱哑铃型肿瘤患儿分期手术后肌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2016年20期 v.56;No.998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慧;方方;丁昌红;吕俊兰;陈春红;韩彤立;
目的总结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诊治情况,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20例患儿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均为阳性;均未筛查出肿瘤;脑电图均异常,多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其中14例有痫样放电,3例可见极度δ刷。患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皮质醇激素治疗;10例因疗效差、症状重,给予二线免疫治疗,其中8例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15例免疫治疗1~4周症状改善。14例随访3年,2例存在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和智力损伤,1例感染后复发,2例主动语言偏少、情绪不稳定,余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与成人患者相似,但少见肿瘤;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是其诊断金标准;多数患儿可采用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2016年20期 v.56;No.99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苏敏;张映辉;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IgE与母血IgE及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孕妇200例,有过敏史者79例(观察组)、无过敏史者121例(对照组)。两组均于孕中期(孕13~27周)采集肘静脉血,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结扎前采集脐带静脉血,检测血清IgE。对婴儿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两组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并分析新生儿脐血IgE水平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母血、新生儿脐血血清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新生儿脐血IgE水平与母血IgE水平呈正相关(r=0.517,P<0.05)。观察组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为68.35%(54/79),对照组为10.74%(13/121),两组比较P<0.01。有过敏性疾病婴儿IgE分级2、3级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无过敏性疾病婴儿,而IgE分级0、1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无过敏性疾病者(P均<0.05)。结论有过敏史的孕妇血清IgE及其新生儿脐血IgE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母血、新生儿脐血IgE水平增高可增加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2016年20期 v.56;No.99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饶小春;焦安夏;马渝燕;潘跃娜;孟辰芳;向莉;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儿童100例(对照组)。观察组急性期、对照组体检日行肺功能检查,观察组62例患儿于临床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比较两组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急性期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速、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及用力呼出肺活量25%、50%、75%时流速(FEF25、FEF50、FEF75)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恢复期上述异常指标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FEF75、MMEF)。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肺容量、肺通气功能均降低,临床恢复期明显好转,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小气道功能。
2016年20期 v.56;No.998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克青;闫慧敏;
目的探讨豁痰活血方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MPP患儿106例,中医证型均为痰热壅肺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均给予阿奇霉素抗炎及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豁痰活血方,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情况、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以及炎症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54/56),对照组为78.00%(39/50),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豁痰活血方用于MPP患儿可提高治疗效果,且较为安全。
2016年20期 v.56;No.998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宝健;王强;
目的比较旋前复位术与旋后复位术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95例桡骨头半脱位患儿根据就诊日期分为两组,奇数日就诊者为旋后组351例,偶数日就诊者为旋前组344例。旋后组采用旋后复位术治疗,旋前组采用旋前复位术治疗;如第一次复位失败,第二次采用同样方法复位;如第二次复位亦失败,改为另一种方法复位。统计两组第一次复位成功率及复位总成功率。结果旋后组及旋前组第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86.0%(302/351)、92.8%(315/344),两组比较P<0.05。旋后组26例第二次复位成功,23例第二次复位失败后改为旋前复位术,其中12例第一次复位成功、11例第二次复位成功;旋前组17例第二次复位成功,12例第二次复位失败后改为旋后复位术,其中10例第一次复位成功、1例第二次复位成功、1例未成功。旋后组及旋前组复位总成功率分别为100%(351/351)、99.7%(343/344),两组比较P>0.05。结论旋前复位术、旋后复位术治疗儿童桡骨头半脱位效果均较好,但旋前复位第一次复位成功率更高。
2016年20期 v.56;No.998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颖;宋文琪;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细菌性肺炎患儿全血炎症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脓毒血症患儿45例(脓毒血症组),细菌性肺炎患儿49例(肺炎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5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全血降钙素原(PCT)、CRP、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及杆状核粒细胞百分比(BN%)。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肺炎组全血CRP、WBC、NE#、NE%及BN%均升高,且脓毒血症组全血CRP、WBC、NE#及BN%升高更明显(P均<0.05);脓毒血症组、肺炎组全血N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血症组全血PCT均高于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血CRP、WBC、NE#及BN%水平升高有助于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全血PCT水平升高可作为脓毒血症的诊断指标。
2016年20期 v.56;No.998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艳;钱素云;
目的观察7~9岁过敏性紫癜患儿脑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方法选取7~9岁过敏性紫癜患儿104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简称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结果 104例患儿中,血流速度异常65例(62.5%),其中血流速度降低36例(54.4%)、血流速度升高17例(26.2%)、既有流速升高又有流速降低12例(18.5%)。在所有受累血管中,以Mc A受累最为常见,血流速度异常率为45.7%;其次是AcA,异常率为32.7%。左侧血管受累176条,右侧为92条,两者比较P<0.01。男性血流速度异常血管150条,女性为118条,两者比较P=0.000。血管搏动指数总体均值正常96例、增高0例、减低8例。结论 7~9岁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流速度异常率为62.5%,以血流速度降低为最常见;颅内各条血管均可出现血流速度异常,以McA最常见;血管搏动指数总体正常。
2016年20期 v.56;No.99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塔娜;李启亮;王艳;宋文琪;赵地;
目的确定儿童凝血项目危急值的界值,指导临床对危重患儿及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检验中心2014年1月~2015年1月检测的69 642份凝血项数据,计算危急值报告率;统计纤维蛋白原(FIB)危急值在1.0~1.6 g/L区间的临床处理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不同危急值界值支持率;计算临床未处理病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新旧危急值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新危急值判断标准制定后的实施及调整后危急值报告率。结果 2014年度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全年危急值平均报告率分别为2.18%、0.92%和6.11%;FIB危急值界值区间内,随着界值不断升高,危急值病例处理率从64%降至18%。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设定FIB≤1.6 g/L作为临床危急值,临床医师支持率为13.33%;FIB≤1.0 g/L作为临床危急值,临床医师支持率为75%;两种临床危急值未处理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将FIB危急值判断标准从1.6 g/L变更为1.0 g/L,调整后危急值报告率下降为1.87%。结论通过危急值数据分析、临床沟通及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的干预和转归情况以确定儿童危急值判断标准,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临床对危急值报告的需求,让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更合理、高效地为临床服务。
2016年20期 v.56;No.99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新伟;张成晔;耿荣;高恒秒;廖琨;赵光远;曹雪笛;王龙;
目的分析371例急诊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儿37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放弃治疗情况及死亡地点。结果 371例死亡患儿中,男209例(56.3%),女162例(43.7%);死亡年龄<1个月59例(15.9%),1~6个月139例(37.5%),7~12个月89例(24.0%),13个月~6岁57例(15.4%),>6岁27例(7.2%)。死亡原因为先天性疾病138例(37.2%),感染性疾病75例(20.2%),意外伤害及中毒47例(12.7%),血液肿瘤疾病41例(11.1%),其他心脑疾病70例(18.8%)。年龄<1个月、1~6个月、7~12个月的患儿死亡原因主要为先天性疾病,分别为33例(55.9%)、64例(46.0%)、36例(40.4%);年龄13个月~6岁、>6岁的患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意外伤害及中毒,分别为18例(31.6%)、9例(33.3%)。371例死亡患儿中,放弃治疗248例(66.8%),其中院前死亡128例(34.5%)、院内死亡243例(65.5%)。结论儿科急诊死亡多发生于<1岁者,死亡原因多为先天性疾病,>1岁者多为意外伤害及中毒。
2016年20期 v.56;No.998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海耀;周文蓉;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畸形(FCMH)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青海地区5家医疗机构进行产前筛查的28 210例中晚期孕妇,其中胎儿发生FCMH 416例(1.47%)。孕妇产前均行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记录其对FCMH的诊断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产前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对FCMH的诊断率为89.4%(372/416),其中单一结构畸形诊断率为90.5%(143/158)、联合畸形诊断率为88.9%(207/234)、非结构性畸形诊断率为91.7%(22/24),漏误诊率为10.6%(44/416)。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诊断FCM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95%CI:0.791~0.973),敏感性为81.63%,特异性为94.33%。结论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查对FCMH胎儿的诊断率较高,可用于该病的产前筛查。
2016年20期 v.56;No.998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夏洁;马剑鸣;
目的探讨潜伏期对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PPROM孕妇302例,根据破膜时的孕周分为孕32~33+6周121例(潜伏期<24 h 29例、24~72 h 58例、>72 h 34例)和孕34~36+6周181例(潜伏期<24 h 81例、24~72 h 62例、>72 h 38例)。记录不同孕周围产儿窒息、呼吸窘迫、败血症、肺炎、死亡及脐带脱垂的发生情况,分析潜伏期对不同孕周围产儿结局的影响。结果潜伏期<24 h的孕32~33+6周孕妇围产儿窒息、呼吸窘迫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潜伏期24~72 h及>72 h者(P<0.05或<0.01),潜伏期<24 h及24~72 h的孕32~33+6周孕妇围产儿败血症、肺炎及脐带脱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潜伏期>72 h者(P<0.05或<0.01)。潜伏期<24 h的孕34~36+6周孕妇围产儿窒息、呼吸窘迫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潜伏期24~72h及>72 h者(P<0.05或<0.01),潜伏期<24 h及24~72 h的孕34~36+6周孕妇围产儿败血症、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潜伏期>72 h者(P<0.05或<0.01),不同孕周围产儿脐带脱垂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潜伏期不同,孕32~33+6周及孕34~36+6周PPROM孕妇围产儿结局的影响也不同;将潜伏期延长至24~72 h可改善不同孕周PPROM孕妇围产儿结局。
2016年20期 v.56;No.998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靳龙杰;郑荣秀;刘戈力;杨箐岩;
目的探讨IL-17及维生素D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儿,其中Grave's病46例(Grave's病组)、桥本甲状腺炎32(甲状腺炎组),检测两组血清IL-17、25(OH)D水平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并与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儿血清IL-17、25(OH)D水平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Grave's病组和甲状腺炎组血清25(0H)D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Grave's病组和甲状腺炎组血清IL-17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Grave's病组血清25(OH)D水平与TGAb、TRAb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7和-0.44,P均<0.05),与TPOAb无相关性(r=-0.23,P>0.05);血清IL-17水平与TPOAb、TRAb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56,P均<0.05),与TGAb无相关性(r=0.28,P>0.05)。甲状腺炎组血清25(OH)D水平与TPOAb、TRAb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0.37,P均<0.05),与TGAb无相关性(r=0.26,P>0.05);血清IL-17水平与TPOAb、TGAb、TRAb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0.42和0.28,P均<0.05)。Grave's病组和甲状腺炎组血清25(OH)D与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和-0.53,P均<0.05)。结论 IL-17和25(OH)D可能共同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2016年20期 v.56;No.99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宏立;倪金凤;
目的探讨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V)感染儿童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EBV感染儿童428例(观察组),其中0~2岁92例、3~5岁281例、6~14岁55例;正常健康儿童428例(对照组),其中0~2岁90例、3~5岁280例、6~14岁58例。两组均留取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百分比,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及其受体(BR3)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血清IgG、IgA、IgE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观察组各年龄段患儿外周血CD19~+总B细胞、CD19~+CD38~+抗体分泌细胞百分比,BAFF、BR3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血清IgG、IgA及补体C_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年龄段者(P均<0.01);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BV感染患儿外周血B细胞、抗体分泌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BAFF和BR3表达及血清IgG、IgA、补体C_3水平均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参与了EBV感染的发生。
2016年20期 v.56;No.99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秦续潭;刘浩;王强;覃诗耘;李伟;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房肺静脉嵴及各肺静脉直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的房颤患者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 h、术后3个月经食管超声排除左心耳血栓并测量肺静脉嵴宽度,同时测量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直径及右下肺静脉开口处血流速度。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均维持窦性心律。术后24~48 h左上肺静脉直径、左下肺静脉直径、右上肺静脉直径均较术前减少(P均<0.05),右下肺静脉血流速度、肺静脉嵴宽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或<0.01);术后3个月肺静脉嵴宽度较术前减少(P<0.05),左下肺静脉直径较术后24~48 h增加(P<0.05),右下肺静脉血流速度、肺静脉嵴宽度较术后24~48 h降低(P<0.05或<0.01);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环肺静脉消融术术后对房颤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可能有一定损伤;但远期对左心房功能及窦性心律的维持具有积极作用。
2016年20期 v.56;No.998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洋;刘恒亮;耿国英;韩文杰;吴雷;毛磊;王浩坤;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对糖尿病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35例行急诊PCI的女性糖尿病伴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植入支架情况,治疗前后TIMI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植入支架情况以及治疗前TIMI、TMPG比较,P均>0.05。替罗非班组PCI后TIMI3级63例(94.03%)、TMPG 3级62例(92.54%),对照组分别为45例(69.12%)、42例(61.76%),两组比较P均<0.01。替罗非班组住院时间为(7.9±2.1)d,对照组为(11.2±3.7)d,两组比较P<0.01。替罗非班组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中、轻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或<0.01。两组支架内血栓、心源性休克、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急诊PCI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能改善女性糖尿病伴STEMI患者的血流灌注和心肌灌注,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2016年20期 v.56;No.998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于海波;梁延春;许国卿;刘荣;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探讨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处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除颤电极导线故障的效果。方法选择3例行ICD植入后发生除颤电极导线故障患者,采用腋静脉穿刺方法额外植入一根新的起搏感知电极进行故障处理(原除颤电极的除颤线圈继续使用)。随访36~75个月、平均5年,观察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后对心律失常事件识别及治疗的准确性,以及电极导线参数的稳定性。结果随访期间共正确识别室颤事件20次,均成功进行电击治疗,无误识别及误电击事件再发;除颤电极导线的长期感知、阈值、阻抗及高压阻抗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重置起搏感知电极处理除颤电极导线故障的长期效果较好。
2016年20期 v.56;No.99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建英;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满意度明显升高,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2016年20期 v.56;No.998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韩西娟;孙永馨;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I)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81例穿支动脉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AD 114例(BAD组)、LI 67例(LI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BAD组、LI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偏瘫和构音障碍,其偏瘫发生率分别为94.7%(107/114)、79.1%(53/67),构音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8.9%(90/114)、52.2%(35/67),两组比较P均<0.01。经规范治疗,BAD组、LI组分别有83、21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两组比较P<0.01。两组均纳入9个预后相关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HbA_(1C)、LDL。单因素分析显示,BAD的预后可能与患者年龄、糖尿病、HbA_(1C)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_(1C)是BAD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而LI的预后与上述9个因素均无关(P均>0.05)。结论与LI比较,BAD更易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其不良预后与患者年龄、HbA_(1C)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冯锡光;唐俊;胡广健;
目的探讨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中修补喙锁韧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两组均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术中修补喙锁韧带,对照组不修补喙锁韧带。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再脱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61.5±41.3)、(225.6±37.6)m L,手术时间分别为(91.2±9.6)、(78.0±8.7)min;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8.24%、82.35%,两组比较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再脱位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术中修补喙锁韧带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未提高疗效或降低并发症、再脱位发生率。
2016年20期 v.56;No.998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宗军;
目的观察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骨搬移技术,按牵拉组织再生原理,将感染病灶彻底切除后,以干骺端截骨搬移术促进骨愈合。术后1周以0.25 mm/6 h的速度延长固定,至骨缺损端会合,断端加压直至骨愈合。对照组采取同侧带蒂腓骨转移术治疗。术中观察两组骨缺损长度。术后随访12~24个月,比较两组骨性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行Paley骨折愈合评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治疗前后行Barid-Jackson评分、HHS评分评价踝关节、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病灶清除后骨缺损长度、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骨性愈合后,观察组Paley骨折愈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id-Jackson评分、HH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骨搬移技术手术操作简便,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治疗周期短,骨缺损愈合率高。
2016年20期 v.56;No.99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许祖远;张强;钟鑫;方德健;
目的探讨后路固定同期腹直肌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L_5/S_1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L_5/S_1椎体结核患者35例,强化抗结核治疗4周,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同期经腹直肌旁入路病灶清除及取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血沉(ESR),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损伤情况(Frankel分级)及末次随访时植骨块下沉、植骨融合情况(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结果术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ESR为(57.1±12.8)mm/h,术后1个月为(46.8±11.6)mm/h,术后3个月为(20.4±7.6)mm/h,各时间点比较P均<0.01。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22例,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0、11、24例。末次随访时植骨块下沉距离为(1.6±0.7)mm,其中1例植骨块下沉距离>3 mm;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为C级1例、D级4例、E级30例,植骨融合率为97.2%(34/35),植骨融合时间4~7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结论后路固定同期经腹直肌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L_5/S_1椎体结核效果满意,且较为安全。
2016年20期 v.56;No.998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浩昕;范绍翀;潘永;钟晓声;李江;戴智梅;严睿成;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M)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鼻咽癌组织(鼻咽癌组)82例份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炎症组)30例份,采用CD31和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并分析其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23例份(28.05%)存在VM,炎症组不存在VM,两组VM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VM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均无关(P均>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M阳性率与鼻咽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02,P<0.01)。结论鼻咽癌组织中存在VM,且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2016年20期 v.56;No.998 91-9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建明;魏巍;韩璐;
目的分析智齿冠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QOL)及冠周袋菌群变化。方法选取智齿冠周炎患者144例(智齿冠周炎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44例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评价两组OHQOL;采集两组菌斑,涂片后进行革兰染色,正置高倍显微镜计数细菌数量及G+菌、G-菌、螺旋体所占比例。结果智齿冠周炎组OHIP-14总分为(18.94±5.04)分,空白对照组为(10.53±7.03)分,二者比较P<0.01。智齿冠周炎组冠周袋内G+菌所占比例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G-菌、螺旋体所占比例及细菌数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结论智齿冠周炎患者OHQOL降低,冠周袋菌群比例失调。
2016年20期 v.56;No.998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梁金霞;邱志维;孔令恩;李才明;刘集鸿;吴培钿;钟凯丽;
目的探讨全血连续计数法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2例,分别于入院时(未服用氯吡格雷),服用氯吡格雷1、3天采用全血连续计数法和光学比浊法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三个时间段全血连续计数法检测的MAR均低于光学比浊法(P均<0.05);入院时全血连续计数法与光学比浊法的MAR无明显相关性(r=0.324,P>0.05),服用氯吡格雷1、3天,二者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2、0.647,P均<0.05)。结论全血连续计数法是检测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患者MAR的一种较好方法。
2016年20期 v.56;No.998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