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肝癌干细胞体外富集模式的构建

    杨帅;陈娟;佘佐亚;陈相宜;蔡捷;邝晓聪;

    目的构建肝癌干细胞体外富集模式。方法选择肝母细胞瘤Hep G2细胞系,以有限稀释法培养体外单细胞,观察体外单细胞克隆培养的克隆细胞生长曲线和形成全克隆、部分克隆以及旁克隆的比例,选取全克隆逐级扩增,取1×104和1×106的Hep G2细胞进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qRT-PCR检测全克隆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ABCG2、ALDH1A3、CD44、CXCR4、OCT4 mRNA,悬浮球形成实验计算全克隆悬浮球形成率。对全克隆细胞加0.5、0.3、0.2、0.1、0.05、0.01μg/m L浓度的阿霉素干预48 h,观察全克隆生长情况;对于干预后存活的全克隆全部进行逐级扩增和裸鼠荷瘤实验。结果 Hep G2细胞克隆形成率为32.78%±9.03%,其中全克隆、部分克隆、旁克隆百分比分别为7.12%±2.96%、62.67%±13.39%、30.21%±14.87%;所有全克隆均可逐级扩增;1×104、1×106个Hep G2细胞全克隆接种裸鼠成瘤率分别为12.5%、100%;与Hep G2细胞相比,单细胞全克隆ABCG2、CD44、ALDH1A3、CXCR4和OCT4表达倍数分别为2.26±0.33、2.67±0.55、3.96±1.56、2.56±0.55、1.05±0.40,两者ABCG2、ALDH1A3、CD44、CXCR4相比,P均<0.05;只有Hep G2全克隆细胞可形成悬浮球。单细胞克隆培养后的全克隆进行阿霉素干预,发现仅加入0.1、0.05、0.01μg/m L阿霉素的Hep G2细胞全克隆存活,接种裸鼠成瘤率均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肝癌干细胞体外富集模式。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同一层面裸鼠移植瘤PET/CT图像~(18)F-FLT摄取量与Ki-67表达的关系

    李澄明;张晓丽;张建波;孙新东;于金明;孟雪;

    目的观察同一层面裸鼠移植瘤PET/CT图像~(18)F-FLT摄取量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10只雌性BALB/c型裸鼠,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在体瘤及离体瘤接受~(18)F-FLT PET/CT扫描,在PET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计算~(18)F-FLT标准摄取值(SUV)的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并在病理切片上检测对应位置的Ki-67,采用斯皮尔曼秩和检验观察SUV与Ki-67指数的关系。结果离体瘤与在体瘤的SUVmax、SUV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体瘤SUVmax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r=0.763,P<0.001),SUVmean与Ki-67指数亦呈正相关(r=0.575,P=0.013)。结论同一层面裸鼠移植瘤PET/CT图像~(18)F-FLT摄取量与Ki-67表达具有一致性。

    2016年23期 v.56;No.100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皮动蛋白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基质降解能力的影响

    马鹏德;盛镔;王晓明;张蒙;徐勇;杨阔;

    目的观察皮动蛋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及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皮动蛋白对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和基质降解能力的影响。方法 207例份良恶性前列腺组织,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26例份,未经治疗的原发前列腺癌82例份,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58例份,复发前列腺癌8例份,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0例份及远处转移前列腺癌13例份,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织中的皮动蛋白。转染皮动蛋白siRNA敲除PC3细胞中的皮动蛋白,观察皮动蛋白对PC3细胞侵袭能力、基质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未经治疗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复发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远处转移前列腺癌皮动蛋白染色评分分别为(0.3±0.1)、(0.5±0.1)、(1.1±0.2)、(1.4±0.2)、(1.7±0.2)、(2.2±0.2)分,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其他各者比较,P均<0.05。转染皮动蛋白siRNA和空白质粒PC3细胞透膜细胞数分别为(8±1)、(36±3)个,两者比较,P<0.05。转染空白质粒PC3细胞周围和细胞体可见丰富的肌动蛋白染色,在细胞底部可见明显的明胶基质降解,且在明胶基质降解处可见富含肌动蛋白的侵袭伪足样结构,而转染皮动蛋白siRNA PC3细胞则无上述表现。结论皮动蛋白在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且皮动蛋白的表达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并且与前列腺癌的远处转移有关。敲除PC3细胞中的皮动蛋白后,PC3细胞的侵袭能力及细胞外基质降解能力降低。

    2016年23期 v.56;No.100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法舒地尔联合罗格列酮对脂多糖诱导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MCP-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李世云;巫相宏;黄文;王淳;马国添;闭奇;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联合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冠脉)内皮细胞(HCAEC)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体外培养的第3~5代HECAC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100 ng/m L LPS作用细胞)、法舒地尔组(10 nmol/L法舒地尔作用细胞)、罗格列酮组(10μg/m L罗格列酮作用细胞)、LPS+法舒地尔组(先予10 nmol/L的法舒地尔干预细胞2 h后再给予100 ng/m L LPS共同干预22 h)、LPS+法舒地尔+罗格列酮组(先予10 nmol/L的法舒地尔和10μg/m L罗格列酮干预细胞2 h后再给予浓度为100 ng/m L LPS共同干预22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VCAM-1、MCP-1mRNA,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可溶性VCAM-1、MCP-1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VCAM-1、MCP-1 mRNA及上清液VCAM-1、MCP-1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LPS组相比,LPS+法舒地尔组细胞VCAM-1、MCP-1 mRNA及上清液VCAM-1、MCP-1蛋白表达低(P均<0.05)。与LPS+法舒地尔组相比,LPS+法舒地尔+罗格列酮组细胞VCAM-1、MCP-1 mRNA及上清液VCAM-1、MCP-1蛋白表达低(P均<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罗格列酮可协同抑制LPS诱导的HCAEC中VCAM-1、MCP-1的表达,可能与两者共同抑制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US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NK细胞杀伤活性观察

    王昕;王鹏;李玲;潘雪;余祖江;蒋莉莉;

    目的观察US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方法构建表达US3基因腺病毒载体r-US3和空载体r-Track。分离培养DCs,分为r-US3组(转染r-US3的DCs细胞)、r-Track组(转染r-Track的DCs细胞)和正常对照组,将三组细胞分别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TT法观察各组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另外将三组细胞分别与NK细胞混合培养,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r-US3组、r-Track组、正常对照组混合培养第24 h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250 0±0.062 4、1.653 3±0.035 1、1.596 7±0.066 6,混合培养第48 h时分别为1.823 3±0.066 6、2.203 3±0.047 3、2.136 7±0.060 3,r-US3组与r-Track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均<0.05。r-US3组、r-Track组、正常对照组NK细胞杀伤DCs活性分别为87.67%±3.21%、103.02%±2.65%、100.00%,r-US3组与r-Track组、正常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转染US3基因的DCs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的二级结构及B、T细胞表位分析

    阿曼古丽·牙生;兰希;伊慧霞;古丽扎尔·阿不都纳斯尔;彭珊珊;冯宁;闫怡;李慧君;马秀敏;

    目的分析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的二级结构及B、T细胞表位。方法采用计算机在线预测网站PSIPRED V3.3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采用BCEpred和ABCpred网络软件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和分析;采用SYFPEITHI在线软件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的MHC-Ⅰ类HLA-A 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结构占32.49%、α螺旋结构占41.62%、β-折叠结构占19.80%。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的B细胞表位氨基酸序列位点分别为41~50、92~101、51~60、306~315、260~269和160~169,MHC-Ⅰ类HLA-A 0201限制性T细胞表位氨基酸序列位点分别为201~209、379~387、3~11、126~134和177~185。结论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抗原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结构、α螺旋结构所占比例高,有6个B细胞表位和5个T细胞表位。

    2016年23期 v.56;No.100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3种白血病细胞株中P73、DAPK、O~6 MGMT和CD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模式分析

    叶松山;侯俊然;邱耕;毛秉豫;卞华;杨雷;

    目的分析3种白血病细胞株中P73、DAPK、O6MGMT和CDH1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模式。方法运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P73、DAPK、O6MGMT和CDH1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在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对照)和U937、HL-60及Jurkat白血病细胞株中甲基化状态,绘制其甲基化图谱,并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在不同细胞中进行验证。结果正常对照、U937、HL-60及Jurkat基因组甲基化率分别为7.26%(238/3 279)、61.33%(1 813/2 956)、89.35%(3 090/3458)、58.10%(1 342/2 310),白血病细胞株与正常对照比较,P均<0.01。P73基因可鉴别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DAPK基因可区分开肿瘤细胞HL-60、U937及Jurkat,O6MGMT可进一步把U937与Jurkat区分开。结论 P73、DAPK、O6MGMT和CDH1基因具有特异的甲基化模式,通过3次MSP检测能将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株进行鉴别。

    2016年23期 v.56;No.1001 23-2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患者血清CTGF、Six1水平观察

    彭浩;宋立伟;周正;孙敬文;李涛;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Six1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6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乳腺良性疾病组,45例)和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CTGF、Six1。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CTGF、Six1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血清CTGF与Six1水平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CTGF水平分别为(9.73±3.11)、(5.62±2.14)、(2.35±0.32)ng/m L,Six1水平分别为(6.68±2.26)、(3.74±0.85)、(1.96±0.38)ng/m L,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比较,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TGF水平与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无关(P>0.05);血清Six1水平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TGF与Six1水平呈正相关(r=0.433,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CTGF、Six1水平升高,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23期 v.56;No.100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对大鼠肝细胞株BRL-3A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

    汤南;万洁;陈博;张媛;陈鸿鹏;

    目的观察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对大鼠肝细胞株BRL-3A细胞缝隙连接(GJ)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筛选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不影响BRL-3A细胞生长的作用浓度。采用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与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检测紫杉醇与多西紫杉醇作用BRL-3A后细胞GJ功能。结果筛选出的紫杉醇、多西紫杉醇药物浓度均为0.01、0.1、0.5、1.0μmol/L。与溶剂对照组相比,0.01、0.1、0.5、1.0μmol/L紫杉醇处理的BRL-3A细胞Calcein荧光传递率降低(P均<0.05),多西紫杉醇处理的BRL-3A细胞Calcein荧光传递率无明显变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紫杉醇作用细胞后LY向邻近细胞传递距离缩短,多西紫杉醇作用细胞后LY向邻近细胞传递距离无明显变化。结论紫杉醇可显著抑制大鼠肝细胞株BRL-3A细胞GJ功能,而多西紫杉醇则不影响GJ功能。

    2016年23期 v.56;No.100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ARP-1基因沉默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放射敏感性观察

    王静;陆晓媛;朱翔翡;彭琼;刘福民;冯霞;刘小云;

    目的观察PARP-1基因沉默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的放射敏感性。方法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分为Ishikawa/scramble组(细胞转染scramble-shRNA)、Ishikawa/sh PARP-1组(细胞转染PARP-1-shRNA)。采用CCK-8实验测算两组0、2、4、6、8 Gy照射剂量下的细胞增殖率。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并利用Graphpad prism5.0软件,根据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两组放射生物学相关参数(K、N、D0、Dq、SF2)。结果 2、4、6、8 Gy射线照射后,Ishikawa/sh PARP-1组细胞增殖率较Ishikawa/scramble组低(P均<0.05)。Ishikawa/sh PARP-1组放射生物学参数K为0.863、N为3.987、D0为1.158、Dq为0.837、SF2为0.50,Ishikawa/scramble组分别为0.605、3.534、1.653、1.309、0.73;Ishikawa/scramble组与Ishikawa/sh PARP-1组的放射增敏比为1.43(D0值比)和1.56(Dq值比)。结论 PARP-1基因沉默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的放射敏感性增强。

    2016年23期 v.56;No.100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IGF-Ⅰ腹腔注射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张有辰;许春花;池永学;金正勇;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腹腔注射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气组、高氧组、干预组,每组10只新生。高氧组、干预组制备高氧肺损伤模型,空气组和高氧组、干预组从造模第1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重组IGF-Ⅰ,6μg/(kg·d),连续7 d,计算各组肺组织干湿重比(W/D),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对BALF中的细胞进行Diff-Quik染色,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核染色结合TUNEL观察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GRP78、CHOP蛋白。结果干预组、高氧组、空气组大鼠肺组织W/D分别为5.94±0.18、6.38±0.13、5.58±0.21,BALF中白细胞总数分别为(72.37±3.18)×107/L、(166.02±5.36)×107/L、(27.67±1.01)×107/L,高氧组与空气组相比,干预组与高氧组相比,P均<0.05。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干预组较高氧组肺水肿减轻。干预组、高氧组、空气组新生大鼠肺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0.0%±0.7%、16.3%±0.7%、4.2%±0.9%,高氧组与空气组相比,干预组与高氧组相比,P均<0.05。干预组、高氧组、空气组大鼠肺组织GRP78分别为0.36±0.07、0.43±0.09、0.24±0.04,CHOP分别为1.46±0.11、1.63±0.13、0.62±0.08,高氧组与空气组相比,干预组与高氧组相比,P均<0.05。结论 IGF-Ⅰ腹腔注射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下调CHOP、GRP78蛋白表达。

    2016年23期 v.56;No.100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小脑锌指结构1基因转染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

    汪华兵;史春桃;于民;韩玮;曹方;丁厚中;

    目的观察小脑锌指结构1(ZIC1)基因转染对乳腺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ZIC1基因的慢病毒颗粒感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为实验组,用空载慢病毒颗粒感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两组细胞中的ZIC1 mRNA及蛋白,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G1期细胞阻滞,细胞凋亡率增加(P均<0.01)。结论转染ZIC1基因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2016年23期 v.56;No.100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IL-15对CIK细胞增殖、活化及抗瘤作用的影响

    叶萍萍;王豪勋;马军;张中冕;武海英;董海侠;

    目的观察IL-15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活化及抗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常规培养CIK细胞,IL-15组在CIK常规制备的基础上添加IL-15,诱导培养10 d,比较两组CIK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表型、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观察两组CIK细胞对食管鳞癌细胞系EC9706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IL-15组、对照组细胞计数分别为(26.00±9.86)×105/m L、(7.83±1.18)×105/m L,两组比较,P<0.05。IL-15组、对照组CD3+细胞分别占99.40%±0.46%、95.02%±1.18%,CD3+CD4+细胞分别占41.59%±0.71%、33.36%±1.91%,两组比较,P均<0.05。IL-15组、对照组细胞上清液中IFN-γ分别为(15.00±5.77)×103、(7.00±2.74)×103pg/m L,TNF-α分别为(25.0±1.5)×103、(12.5±2.3)×103pg/m L,两组比较,P均<0.05。IL-15组、对照组食管癌细胞株EC9706凋亡率分别为15.71%±1.31%、13.25%±1.17%,两组比较,P<0.05。结论 IL-15能增加CIK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表型CD3+、CD3+CD4+阳性细胞表达,促进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诱导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细胞凋亡。

    2016年23期 v.56;No.100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oll样受体4抑制剂C34灌服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刘辉;刘宇飞;李向东;杨初蔚;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抑制剂C34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模型组1、C34治疗组1和C34治疗组2,每组10只。模型组1、C34治疗组1、C34治疗组2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C34治疗组1和C34治疗组2于造模成功后1、8 h,分别予灌服1 mg/kg和2 mg/kg的C34治疗。比较各组肺组织湿/干重,肺损伤病理评分,肺组织IκBα、p65、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量,肺组织TNF-α、IL-1β、IL-6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1相比,模型组1肺湿/干重、病理评分、p65蛋白、cleavedcaspase 3蛋白、TNF-α、IL-1β、IL-6表达高,IκBα蛋白表达低(P均<0.05)。与模型组1相比,C34治疗组1、C34治疗组2肺湿干重比、病理评分、p65蛋白、cleaved-caspase 3蛋白、TNF-α、IL-1β、IL-6表达低,IκBα蛋白表达高,且C34治疗组2较C34治疗组1变化明显(P均<0.05)。结论 C34灌服对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氧化二砷对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

    岳龙;贺涛;张玲;韩树峰;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对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将其分为实验组(加入浓度为1.0μmol/L的三氧化二砷)、阳性对照组(加入15 mg/L的5-FU)、阴性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的的培养液)。细胞聚集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同质黏附能力,用层黏蛋白实验来观察细胞的异质黏附能力,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趋化迁移能力。结果实验组在振摇时间20、40、60 min时的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0.24±0.030、0.46±0.060、0.59±0.070,阳性对照组分别为0.16±0.012、0.20±0.024、0.33±0.022,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14±0.011、0.18±0.015、0.22±0.023,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在培养60、90 min时的OD值分别为0.144±0.007、0.141±0.013,阳性对照组分别为0.363±0.035、0.513±0.034,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387±0.026、0.461±0.024,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迁移距离、迁移面积及迁移速率分别为(192.3±16.7)μm、(91.9±9.1)×103μm2、(4.00±0.35)μm/h,阳性对照组分别为(301.6±23.8)μm、(161.9±12.9)×103μm2、(6.9±0.9)μm/h,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62.0±27.8)μm、(242.5±21.2)×103μm2、(8.2±1.1)μm/h,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迁移跨膜细胞数分别为(112±11)、(172±15)、(276±37)个,两两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三氧化二砷在体外能显著增加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同质之间的黏附能力而抑制骨肉瘤细胞与基质的黏附能力,并且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趋化迁移。

    2016年23期 v.56;No.100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雌激素皮下注射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葛嫣然;邵宏超;王福海;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55只雄性健康纯种大耳白兔,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25只)、治疗组(25只)。治疗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 mg/kg,共7 d;缺血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7 d。缺血组与治疗组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正常假手术组仅进行前房穿刺。观察缺血组与治疗组再灌注后3、6、12、24、72 h及正常假手术组视网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算其视网膜组织中bax的阳性细胞数。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后3、6、12、24、72 h视网膜水肿、细胞空泡变性等改变均较缺血组轻,视网膜bax阳性细胞数均较缺血组少(P均<0.05)。结论雌激素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下调bax表达。

    2016年23期 v.56;No.1001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7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心肺运动试验、六分钟上下楼梯试验结果对比观察

    郭辉;孙景权;张一民;

    目的比较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六分钟上下楼梯试验(6MSCDT)的测试结果。方法 7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按Bruce方案进行CPET,1周后再进行6MSCDT,比较两试验所测得的气体代谢指标和运动强度指标。结果受试者6MSCDT与CPET最大摄氧量分别为(2.594±0.729)、(2.838±0.878)L/min,相对最大摄氧量分别为(41.2±7.0)、(45.1±8.5)m L/(min·kg),呼吸商分别为1.10±0.10、1.15±0.11,两者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比较,P均<0.01,两者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4、0.716,P均<0.01)。受试者6MSCDT、CPET最大心率分别为(173±11)、(183±9)次/min,代谢当量分别为(11.8±2.0)、(12.9±2.4)METs,呼吸频率分别为(44.6±7.4)、(47.9±7.4)次/min,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 6MSCDT与CPET测得的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6MSCDT的运动强度低于CPET的运动强度,处在亚极量运动强度。

    2016年23期 v.56;No.100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患者依拉地平治疗前后血浆sRAGE水平及动脉僵硬度变化

    张文超;郭海鹏;韩辉;单悌超;钟明;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依拉地平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水平及动脉僵硬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4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周清洗期后给予依拉地平治疗8周,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sRAGE。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sRAGE分别为(304.17±56.50)、(441.14±69.57)ng/L,ba PWV分别为(1 579.85±218.48)、(1 482.12±186.04)cm/s,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RAGE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42,P<0.001)。相关分析显示,ba PWV与sRAGE呈负相关(r=-0.284,P=0.009)。多元线性回归示sRAGE是ba PWV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依拉地平治疗后血浆sRAGE水平升高,动脉僵硬度降低。

    2016年23期 v.56;No.100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对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及气管插管条件的影响

    宋雯;吕国义;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对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药效学及气管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诱导组(P组)、依托咪酯诱导组(E组)和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诱导组(PE组)各20例。入室后均在左上肢肘部建立静脉通道,静脉予咪达唑仑0.05 mg/kg,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 ng/m L),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3μg/m L),E组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控浓度为0.6μg/m L),PE组同时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1.5μg/m L)和依托咪酯(血浆靶控浓度为0.3μg/m L)。3组均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 mg/kg,于5 s内注射完毕,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患者的SBP、DBP、MAP、心率和BIS;记录气管插管条件Cooper's评分,肌松效应起效时间;记录所有患者术后1、24、48、72 h时咽喉痛、咳嗽、咳痰的发生率。结果P组气管插管条件Cooper's评分优13例、良5例、中2例、差0例,E组分别为16、4、0、0例,PE组分别为15、4、1、0例,3组比较,P>0.05。P组、E组、PE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分别为(191.10±18.44)、(158.10±11.57)、(170.90±16.57)s,E组、PE组与P组比较,P均<0.05。3组患者术后咽喉痛、咳嗽、咳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可以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缩短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提供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

    2016年23期 v.56;No.100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长春市不同年龄段汉族健康儿童血清总蛋白、清蛋白水平观察

    李欣;周琪;王迪;杨春;许建成;

    目的观察长春市不同年龄组汉族健康儿童血总蛋白、清蛋白水平,建立长春市汉族健康儿童血总蛋白、清蛋白参考区间。方法参考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参考区间指南,采用日立7600-2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 545例(男2 419例、女2 126例)长春市汉族健康儿童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剔除离群值后,检测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使用EXCEL2010、SPSS21.0、R语言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获得性别、年龄分层的参考区间。结果年龄1个月~<1岁血清总蛋白参考区间为53.2~67.7 g/L,1~<3岁(女)、1~<4岁(男)为56.3~71.8 g/L,3~<5岁(女)为57.8~74.4 g/L,4~<6岁(男)、5~<6岁(女)为57.2~73.8 g/L,6~<9岁为58.6~75.5 g/L,9~<14岁为58.5~78.1 g/L,14~<15岁为61.2~80.8 g/L。1个月~<1岁血清蛋白参考区间为35.1~47.0 g/L,1~<5岁(女)、1~<6岁(男)为36.7~48.1 g/L,5~<6岁(女)为36.1~50.5 g/L,6~<10岁为36.6~49.0 g/L,10~<13岁为36.6~49.9 g/L,13~<15岁为37.5~52.1 g/L。结论 1个月~<1岁儿童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含量较低,此后开始增高,14~<15岁时达到高峰;3~<5岁女孩总蛋白含量高于男孩,5~<6岁女孩清蛋白含量高于男孩。长春市汉族健康儿童血清总蛋白参考区间分层为1个月~<1岁,1~<3岁(女)、1~<4岁(男),3~<5岁(女),4~<6岁(男)、5~<6岁(女),6~<9岁,9~<14岁,14~<15岁。清蛋白参考区间分层为1个月~<1岁,1~<5岁(女)、1~<6岁(男),5~<6岁(女),6~<10岁,10~<13岁,13~<15岁。

    2016年23期 v.56;No.100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在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应用

    谭晓媚;于化鹏;刘洁露;王翠兰;何熹;

    目的评价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测定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4例疑似哮喘患者,采用瑞典Aerocrine AB NIOX NO测定仪测定Fe NO,根据临床症状和舒张试验或者激发试验结果诊断哮喘,绘制Fe NO诊断哮喘的ROC曲线。结果 174例患者中诊断为哮喘132例(哮喘组)、非哮喘42例(非哮喘组)。哮喘组、非哮喘组Fe NO分别为(36.98±28.45)、(19.67±8.06)ppb,两组比较,P<0.05。Fe NO诊断哮喘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06,95%CI:0.623~0.788,取截断值为20.5 ppb,其敏感度为0.652、特异度为0.619、阳性预测值为65.2%、阴性预测值为61.9%。结论 Fe NO测定可用于诊断哮喘,20.5 ppb可作为诊断哮喘的截断值。

    2016年23期 v.56;No.100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泛影葡胺、甘露醇用于小肠肿瘤CT造影检查的结果对比分析

    张厚宁;盛佳曦;孙凤涛;杨冬生;白璐;白俊清;王冰;

    目的比较泛影葡胺、甘露醇用于小肠肿瘤CT造影检查的结果。方法 356例小肠肿瘤疑似患者,将其分为未服造影剂组(172例,未服任何造影剂)、泛影葡胺组(112例,口服2%泛影葡胺溶液)、甘露醇组(72例,口服2.5%甘露醇溶液)。三组接受256层螺旋CT腹腔、盆腔检查,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是否存在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并将最终CT诊断结果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三组诊断小肠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结果未服造影剂组诊断小肠肿瘤的敏感度为37.5%、特异度为85.2%、正确率为67.4%、阳性预测值为60.0%、阴性预测值为68.2%、约登指数为22.7%,泛影葡胺组分别为57.5%、86.1%、75.9%、69.7%、78.5%、43.6%,甘露醇组分别为83.3%、100%、94.4%、100%、92.3%、83.3%,甘露醇组约登指数较未服造影剂组、泛影葡胺组高(P均<0.05)。结论 CT造影检查时服用甘露醇比未服造影剂、服用泛影葡胺能更好地诊断小肠肿瘤。

    2016年23期 v.56;No.100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石蕾;陈霞;罗旭娟;付文广;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4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4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依次为77.7%、29.1%、12.8%。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HR=2.86,95%CI:1.52~5.39)、肝转移癌类型为H2(HR=1.86,95%CI:1.05~3.28)或H3(HR=2.14,95%CI:1.30~3.54)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HR=0.54,95%CI:0.31~0.95)和局部治疗(HR=0.72,95%CI:0.53~0.97)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学分级低、肝转移癌类型为H2/H3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风险增加,手术治疗和局部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风险降低。

    2016年23期 v.56;No.100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Kiss-1蛋白表达观察

    李超;韩双双;吕璐;朱振龙;赵增仁;于卫芳;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Kiss-1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份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结直肠癌组)、49例份结直肠正常黏膜组织(正常对照组)、32例份结直肠腺瘤组织(结直肠腺瘤组)中的Kiss-1蛋白,并分析Kiss-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结直肠腺瘤组、正常对照组Kiss-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53%、53.13%、57.14%,结直肠癌组与结直肠腺瘤组、正常对照组比较,P均<0.05。无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TNM分期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者(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Kiss-1蛋白表达降低,Kiss-1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马静静;阚正华;石敏;高鹏霞;张红;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108例IFG患者作为IFG组、145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HBCI)的关系。结果 IFG组、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分别为(30.76±8.60)、(34.43±15.67)nmol/L,两组比较,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FINS呈负相关(r=-0.140,P<0.05),与HOMA-HBCI呈正相关(r=0.134,P<0.05)。结论 IFG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降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IFG人群胰岛功能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必净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联合治疗的脓毒症MODS患者血清HLA-DR和LPO水平变化

    张茹梅;王晴;冯庆国;王红阳;

    目的观察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和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将236例脓毒症MO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1(78例)、观察组2(8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组2在观察组1治疗基础上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血清HLA-DR和LPO。比较各组治疗7 d内病死率。结果治疗后第3、7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1、观察组2血清HLA-DR水平高,LPO水平低(P均<0.05)。治疗后第3、7天,与观察组1相比,观察组2血清HLA-DR水平高,LPO水平低(P均<0.05)。对照组死亡48例,观察组1死亡32例,观察组2死亡20例,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与观察组1相比,P均<0.05。结论脓毒症MODS患者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后血清HLA-DR水平升高,LPO水平降低。

    2016年23期 v.56;No.100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难愈性创面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孙亚楠;孙树;张挺;刘晓虹;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1例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患者,扩创冲洗,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应用VSD治疗创面,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后,予皮瓣、肌皮瓣转移及游离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31例患者应用VSD后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10例行皮瓣/肌皮瓣移植、19例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2例单纯拉拢缝合创面,创面完全愈合,所有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慢性难愈性创面感染治疗中应用VSD效果满意。

    2016年23期 v.56;No.100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癌组织中HPV16/18 DNA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韦正树;吴明贵;黄林;范永毅;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P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DNA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PCR-RDB)技术检测60例PCa患者(PCa组)、5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BPH组)前列腺组织中的HPV16、18 DNA,并观察HPV16/18阳性表达与PCa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Ca、BPH组HPV16/18 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7%(22/60)、9.0%(5/55),两组比较,P<0.01。T1期+T2期、T3期+T4期临床分期PCa患者前列腺组织中HPV16/18 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50.0%,两者比较,P<0.05。结论 Pca患者前列腺组织中HPV16/18阳性率高,HPV16/18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程度及血清hs-CRP水平与BPH患者总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的关系

    殷虎明;李纲;张学锋;陈晔;浦金贤;侯建全;

    目的观察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程度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总前列腺体积(T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关系。方法 BPH患者302例,按照是否合并前列腺组织学炎症将患者分为不伴组织学炎症组(195例)和伴组织学炎症组(107例),并按照血清hs-CRP是否正常分为hsCRP正常组(213例)和hs-CRP升高组(89例),比较不伴组织学炎症组与伴组织学炎症组IPSS、T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密度(PSAD),比较hs-CRP正常组与hs-CRP升高组IPSS、TPV、PSA、PSAD。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程度及血清hs-CRP水平与IPSS、TPV、PSA、PSAD的关系。结果伴组织学炎症组、不伴组织学炎症组TPV分别为56.22(36.76~79.03)、43.04(30.32~66.09)m L,IPSS分别为19.0(12.0~24.0)、15.0(7.0~22.0)分,PSA分别为10.60(7.79~18.86)、10.07(5.20~16.59)ng/m L,PSAD分别为0.20(0.12~0.35)、0.19(0.11~0.40)ng/(m L·cm3),两组IPSS、TPV比较,P均<0.05。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程度与IPSS、T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14、0.18,P均<0.05)。hs-CRP升高组、hs-CRP正常组TPV分别为45.86(33.95~66.92)、45.73(30.55~71.95)m L,IPSS分别为18.0(10.5~26.0)、16.0(7.0~22.0)分,PSA分别为11.93(6.23~22.98)、9.87(6.17~15.21)ng/m L,PSAD分别为0.23(0.10~0.51)、0.19(0.12~0.32)ng/(m L·cm3),两组IPSS、PSA比较,P均<0.05。血清hs-CRP与IPSS、PSA呈正相关(r分别为0.19、0.12,P<0.05或<0.01)。结论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程度与BPH患者IPSS、TPV有关,血清hs-CRP水平与IPSS、PSA有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金冷法配合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的Ⅱ、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液质量观察

    张迅;梁季鸿;梁世坤;申树林;韦国强;朱春晖;

    目的观察金冷法配合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的Ⅱ、Ⅲ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精液质量。方法将120例Ⅱ、Ⅲ度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精液质量下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后应用金冷法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6、9、12月精液质量和精索静脉内径。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3、6、9、12月精子浓度均高(P均<0.05),两组治疗后第3、6、9、12月精子活力均高(P均<0.05),两组治疗后第3、6、9月前向活动精子均高(P均<0.05),两组治疗后第6、9、12月精索静脉内径均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第6、9、12月精子浓度、精子活力、前向活动精子均高(P均<0.05)。结论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Ⅱ、Ⅲ度精索静脉曲张可改善患者精液质量,且金冷法配合腹腔镜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改善效果更好。

    2016年23期 v.56;No.1001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GSTM1、GSTT1基因表达与多西紫杉醇化疗效果的关系

    胥军;丛支亮;郭亮;牛学才;闫召华;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谷胱甘肽转硫酶M1(GSTM1)、谷胱甘肽转硫酶T1(GSTT1)基因表达与多西紫杉醇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乳腺癌患者300例,均采用多西紫杉醇化疗,Multiplex-PCR检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GSTM1、GSTT1基因,观察GSTM1、GSTT1基因阳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患者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300例乳腺癌患者GSTM1基因阳性126例,GSTT1基因阳性222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GSTM1基因阳性率较雌激素受体阴性低(P<0.01),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GSTT1基因阳性率较雌激素受体阴性低(P<0.05)。GSTM1基因阳性、阴性患者CR+PR分别为50、99例,两者比较,P<0.05。GSTT1基因阳性、阴性患者CR+PR分别为93、56例,两者比较,P<0.05。GSTM1基因阳性、阴性患者发生化疗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T1基因阳性、阴性患者发生化疗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GSTM1和GSTT1基因表达阴性者接受多西紫杉醇化疗效果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6年23期 v.56;No.100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玉;魏玉清;孔咏梅;李晓强;李国峰;

    目的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其中接受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20例(联合溶栓组)、接受动静脉溶栓术治疗17例(动静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天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术前、术后第24 h及术后第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内科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联合溶栓组术后第7、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8.78±3.17)、(6.94±2.80)分,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1.00±3.63)、(9.31±3.66)分,两组比较,P均﹤0.05。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18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3、3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P﹤0.01。联合溶栓组mRS评分0、1、2、3、4、5分分别为3、10、3、2、0、0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2、2、5、3、1、1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2016年23期 v.56;No.1001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丹参注射液静滴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56例

    刘森;胡敬;崔蓓;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静滴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两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丹参注射液30 m L,1次/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TG、LDL、HDL和血浆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认知能力显效25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有效率92.9%,对照组分别为17、29、10例及82.1%,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G、LDL、Hcy均降低,HDL均升高(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丹参注射液静滴辅助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好,可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

    2016年23期 v.56;No.1001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距骨软骨损伤的治疗进展

    李伟;王文波;

    距骨软骨损伤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次轻微的距骨软骨损伤,包括休息、部分负重、石膏固定、佩戴支具、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内固定术,还有近些年兴起的自体软骨移植、同种异体软骨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关节腔内注射生物附加物、组织工程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在近期和中期效果较好,但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2016年23期 v.56;No.1001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自噬与炎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陈华玲;马晓鹂;袁圣亮;

    自噬与炎症有密切联系,炎症介质中的细胞因子、活性氧和炎症相关转录因子可调控自噬反应,而自噬又可通过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来调节炎症反应,且自噬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在促炎和抗炎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肝静脉压力梯度临床应用进展

    曾健;梅浙川;

    肝静脉压力梯度不仅可以用于门脉高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用于预测肝纤维化发生发展、预测门脉高压预后、预测肝细胞癌及评估手术风险、指导门脉高压个体化治疗、评估门脉高压治疗效果。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促进作用研究进展

    陈婷婷;于韶荣;曹海霞;冯继锋;

    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通过分泌各种信号分子,增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参与肿瘤细胞耐药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3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及斑块力学特性观察

    李歆;

    <正>研究[1]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动脉弹性改变与脑梗死存在密切关系,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对减少临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观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正>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

    2016年23期 v.56;No.100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