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甲基阿魏酸对TGF-β_1刺激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抑制作用

    熊美丽;李勇文;李丽;杨成芳;钟毓娟;

    目的探讨甲基阿魏酸(MFA)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刺激人肝星状细胞(HSC)-LX-2增殖及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SC-LX-2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μg/L TGF-β_1刺激HSC-LX-2进行细胞造模为模型组,药物组含终质量浓度为1μg/L的TGF-β_1和0.312 5、0.625、1.25、2.5、5、10、20、40 mg/L的MFA。根据MTT法检测MFA对药物组HSC-LX-2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MFA作用浓度为1.25、2.5、5 mg/L作为低、中、高剂量组,将细胞孵育72h后,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Ⅰ型前胶原(PCⅠ)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α-SMA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PCⅠ蛋白表达。结果在0.312 5~5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MFA质量浓度升高,HSC-LX-2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当MFA质量浓度大于10 mg/L时,HSC-LX-2生长抑制率逐渐降低(P均<0.05)。在1.25~5.0 mg/L范围内随MFA质量浓度逐渐增高,HSC-LX-2细胞中α-SMA及PCⅠ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 MFA可抑制TGF-β_1刺激的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减弱α-SMA、PCⅠ表达,抑制HSC-LX-2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HSC-LX-2表型的转化。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类肝癌细胞HepG2、Bel-7402和Li-7植入裸鼠体内后微量蛋白表达分析

    曾小峻;陶华林;汪碧琼;于卉;

    目的探讨Hep G2、Bel-7402和Li-7不同肝癌细胞系在裸鼠体内生长过程中血清蛋白谱的表达情况,寻求与肝癌早期诊断相关的微量蛋白标志物。方法将40只BALB/c A-nu裸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Hep G2、Li-7和Bel-7402组以及对照组,对Hep G2、Bel-7402和Li-7三种癌细胞分别进行培养和传代,制备浓度为1.5×107/m L癌细胞悬液,在每组裸鼠皮下分别注射相应的癌细胞悬液0.2 m L,对照组注射RPMI1640细胞培养基,观察裸鼠的生长情况,于注射后20、40和60 d通过摘眼球法采集裸鼠血液样本,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微量蛋白谱,采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3.0和Ciphergen Biomaker Wizard 3.1软件和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蛋白。结果 Hep G2组将Hep G2细胞注射裸鼠后,在裸鼠血清中出现29个差异蛋白,规律变化明显的有8个,其中上调的有5个,下调的有3个。Li-7组将Li-7细胞注射裸鼠后,出现12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表达增强的有7个,表达减弱的有5个。Bel-7402组将Bel-7402细胞注射裸鼠后,血清中出现5个差异蛋白,其中表达增强的有4个,表达减弱的有1个。结论不同类型的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微量差异蛋白,这些蛋白经鉴定、检测开发有望成为临床不同细胞类型肝癌早期诊断的蛋白标志物。

    2016年25期 v.56;No.100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S-398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张晓贤;孙剑经;刘华;罗强;张林西;

    目的观察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CT-8细胞,加入终浓度为0、10、20、40、80、160μmol/L的NS-398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测定NS-398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0、40、80、160μmol/L的NS-398作用癌细胞24 h后,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癌细胞Cox-2、Survivin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NS-398作用前后培养液中PGE_2含量;酶标仪检测Caspase-3/7的活性。结果 NS-398作用后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性,40、80、160μmol/L的NS-398作用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CM结果显示,40、80、160μmol/L的NS-398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17%及26%,且呈剂量依赖性;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随着NS-398浓度的增加,核呈致密浓染状,荧光强度增加,细胞凋亡增加。40、80、160μmol/L的NS-398作用24 h后,癌细胞Cox-2、Survivin蛋白表达较0μmol/L的NS-398显著减少,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_2含量较0μmol/L的NS-398明显下降;同时随NS-398浓度的增加,Caspase-3/7活性上调,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NS-398可抑制人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和Survivin蛋白表达、上调Caspase-3/7活性及抑制PGE_2生成有关。

    2016年25期 v.56;No.1003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结肠癌组织中NIBP、Cyclin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陈楚杰;黄杰安;徐春燕;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NIK-IKK结合蛋白(NIBP)、周期蛋白E(Cyclin E)和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外科手术切除及消化内科肠镜活检的部分标本130例份,其中正常结肠黏膜、结肠癌各65例份,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NIBP、Cyclin E和Cyclin D1表达,并分析三者阳性细胞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NIBP、Cyclin E和Cyclin D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癌组织中NI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46%(12/65)、60.00%(39/65),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2/65)、56.92%(37/65),Cyclin 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08%(28/65)、89.23%(58/65),两种组织中NIBP、Cyclin D1及Cyclin E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IBP、Cyclin E和Cyclin D1表达与结肠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结肠癌组织中NIBP与Cyclin E、Cyclin D1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3、0.32,P均<0.05),Cyclin E、Cyclin D1表达呈正相关(r_s=0.23,P<0.05)。结论 NIBP、Cyclin E及Cyclin D1在人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三者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PDX-1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分泌细胞中的作用

    白国立;谭雪莹;史光军;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DX-1)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分化为胰岛分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取复苏冻存的ADSC,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腺病毒转染方法将PDX-1转入ADSC,对照组无腺病毒感染。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实验组转染结果,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RT-PCR法检测两组胰岛分泌相关基因Ngn3和Islet-1表达。结果转染PDX-1的ADSC于48 h后可检测到PDX-1基因的转录,而对照组则无PDX-1基因的转录。转染后15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低糖环境下分泌的胰岛素量分别为(6.98±0.74)、(6.78±0.54)ng/m L,两组比较,P>0.05;高糖环境下分泌的胰岛素量分别为(13.38±0.62)、(6.50±0.66)ng/m L,两组比较,P<0.05。对照组中Ngn3和Islet-1不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Islet-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150±0.177、1.000±0.089,Ngn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819±1.629、1.000±0.12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PDX-1基因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BCRP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于兆进;余涧坤;于丽凤;魏敏杰;赵琳;

    目的探讨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DA-MB-435S细胞,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阳性转染组将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1/BCRP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MDA-MB-435S细胞,阴性对照组同步转染2μg pc DNA3.1的空质粒,空白对照组用2 m L原培养液正常培养。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RP mRNA和蛋白表达。转染后48 h,每组再分设7个丝裂霉素(MMC)浓度(0.01、0.10、2.50、5.00、10.00、20.00、40.00μmol/L)组,每个浓度组3个复孔,加入相应浓度的MMC 10μL,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1/BCRP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该质粒构建正确;阳性转染组转染24、48、72 h后,MDA-MB-435S细胞中BCRP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均<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转染组转染pc DNA3.1/BCRP 48 h后,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CK-8结果显示,化疗药物MMC作用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转染组转染pc DNA3.1/BCRP 48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BCRP过表达可促进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增殖,但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2016年25期 v.56;No.100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HLA-G1及Th17/Tregs轴相关免疫调节分子在B-ALL中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王欣玉;胡峻岩;金真伊;陈少华;杨力建;卢育洪;吴秀丽;李扬秋;

    目的观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外周血中人白细胞抗原G1(HLA-G1)及Th17/Tregs轴相关免疫调节分子(FOXP3、RORα、t-bet、ROR-γ、GATA-3、IL-17A、IL-23和CD25)的基因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经MICM分型确诊的29例B-ALL患者外周血样本,初发B-ALL 14例(初发组),复发难治的BALL 8例(复发组),完全缓解的B-ALL 7例(缓解组);同时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膜结合型HLA-G1及Th17/Tregs轴相关免疫调节分子(FOXP3、RORα、t-bet、ROR-γ、GATA-3、IL-17A、IL-23和CD25)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初发组、复发组、缓解组、对照组膜结合型HLA-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15%、0.565%、0.108%、0.110%,初发组、复发组与缓解组及对照组比较,P均<0.05。初发组IL-17A、IL-23、t-bet和CD2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组(P均<0.05)。初发组的FOXP3、IL-17A、IL-23、t-bet、GATA3和CD25基因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缓解组(P均<0.05);复发组、初发组、缓解组ROR-γ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77%、1.425%、0.089%,复发组与初发组、缓解组比较,P均<0.05。初发组HLAG1 mRNA表达水平与IL-17A和FOXP3相对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5、0.647;P均<0.05),且HLA-G1mRNA表达水平与IL-17A呈正相关(r=0.573,P<0.05)。初发组HLA-G1 mRNA表达水平与IL-23、ROR-γ、RORα、t-bet、GATA-3、CD25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P均>0.05)。复发组HLA-G1表达水平与各免疫相关调节分子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均>0.05)。缓解组HLA-G1表达水平与IL-17A和FOXP3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857、-0.785,P均<0.05),而与其他免疫相关调节分子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P均>0.05)。对照组HLA-G1表达水平与t-be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65;P<0.05),与其他免疫相关调节分子均未见显著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初发及复发B-ALL患者外周血中膜结合型HLA-G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缓解后HLA-G1基因水平下降;且初发患者HLA-G1表达水平与IL-17A和FOXP3存在正相关关系,ROR-γ基因与复发BALL关系密切。HLA-G1和ROR-γ可能参与调节Th17/Tregs轴的平衡,影响B-ALL预后。

    2016年25期 v.56;No.100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以下名词术语可直接使用缩写。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肝癌大鼠瘤组织中Bsep基因的表达变化

    王洁萍;张孟瑜;李波;夏先明;

    目的观察肝癌大鼠瘤组织中胆盐输出泵(Bsep)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只,对照组予普通饮食,观察组予二乙基亚硝胺饮食。20周后观察组死亡2只,对照组未出现死亡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观察组肝癌模型建立成功,建模成功大鼠胆管内发现数量不等的泥沙样结石。取对照组肝脏组织和观察组肝脏肿瘤组织,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两组胆管内胆汁中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对照组肝脏组织和观察组肝脏肿瘤组织中Bsep基因表达强度。石蜡切片后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对照组肝脏组织和观察组肝脏肿瘤组织中Bsep蛋白表达强度。结果观察组胆汁中TBA、TC、DBI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观察组Bsep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0.5、31±1.3,两组比较,P<0.05;对照组、观察组肝脏组织中Bsep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2%、17.5%,两组比较,P<0.05。结论肝癌大鼠肝脏肿瘤组织中Bsep基因表达明显减少。

    2016年25期 v.56;No.100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肌胞增强肝癌细胞HepG2对甲氨蝶呤化学敏感性的机制

    王丽;

    目的探讨聚肌胞(Poly I:C)增强肝癌细胞对甲氨蝶呤(MTX)化学敏感性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 G2,并随机分成对照组、MTX组、联合组,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MTX组加入MTX至20μg/m L,联合组加入MTX至20μg/m L和Poly I:C至50μg/m L。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干扰素β(IFN-β)和半胱胺酸天冬胺酸转移酶3(Caspase-3)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RIG-1、IFN-β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联合组与MTX组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升高,而RIG-1、IFN-β和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oly I:C通过上调RIG-1、IFN-β和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抑制和凋亡,从而增强MTX对肝癌细胞的化学敏感性。

    2016年25期 v.56;No.100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筛选前后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CD44v6/ABCG2表达变化

    朱晓亮;张丹丹;万伟;王建平;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筛选前后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CD44v6/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表达变化。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胃癌SGC7901细胞株,分别用0、4、12、20、28、36μg/m L的奥沙利铂及0、30、50、70、90、110μg/m L的氟尿嘧啶进行干预,MTT法得到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作用于实验细胞株的最适浓度分别为30、28μg/m L。以最适浓度作用于实验细胞株分离出胃癌干细胞,以免疫细胞化学法、半定量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以上两种药物筛选前后细胞株中CD44v6/ABCG2的阳性表达率。再以单细胞悬浮成瘤实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次代干细胞级别的实验细胞株中CD44v6/ABCG2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筛选的干细胞级别的实验细胞株中CD44v6/ABCG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调,能在低浓度血清培养基中形成悬浮肿瘤球,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次代细胞中CD44v6/ABCG2的阳性表达率又回到筛选前水平。结论奥沙利铂、氟脲嘧啶筛选后的细胞株中CD44v6/ABCG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调,细胞株具有干细胞的特性。

    2016年25期 v.56;No.100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异氟醚后处理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杨雅婷;王媛;徐莹;潘峰;赵平;

    目的探讨异氟醚后处理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缺氧组(HI组)、1.5%异氟醚后处理组(Iso组)、1.5%异氟醚后处理+激动剂组(Iso+AMPA组)、1.5%异氟醚后处理+抑制剂组(Iso+CNQX组),每组20只。除Sham组大鼠仅找到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其余各组大鼠均双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放回母鼠身边喂哺2 h,再以8%O2+92%N2的湿化混合气体以2 L/min流量低氧处理2 h,制备HIBD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Iso组、Iso+AMPA组、Iso+CNQX组均即刻吸入1.5%异氟醚30 min,以30%O2+70%N2湿化混合气体输送,流量2 L/min,其余各组仅吸入30%O2+70%N2湿化混合气体,流量2 L/min处理30 min。大鼠苏醒后,30 min内完成侧脑室注射:Sham组、HI组、Iso组左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5μL,Iso+AMPA组左侧脑室注射AMPA 5μL,浓度为50μg/m L,Iso+CNQX组左侧脑室注射CNQX 5μL,浓度为50μg/m L。手术后7 d,测定大鼠体质量,测定左/右大脑半球质量并计算质量比,切片HE染色计数左、右侧大脑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并计算密度比。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Sham组比较,各组大鼠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均下降(P均<0.05),左/右侧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比下降(P均<0.05),与HI组比较,Iso组、Iso+CNQX组大鼠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左/右侧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比明显升高(P均<0.05),而Iso+AMPA组大鼠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左/右侧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比却无明显变化(P均>0.05)。相较Iso组,Iso+CNQX组大鼠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左/右侧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比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Iso+AMPA组大鼠左/右大脑半球质量比及左/右侧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比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异氟醚后处理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MPA受体过度活化有关。

    2016年25期 v.56;No.100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骨肉瘤U2OS细胞系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

    王军;陈鹏;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系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骨肉瘤U2OS细胞,随机分为4组,A、B、C、D组分别加入PBS缓冲液、姜黄素5、10、20μmol/L,采用MTT法测算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A、B、C、D组第48小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3.2±2.5、23.6±4.3、41.5±6.2,第72小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23.1±5.1、43.2±2.7、65.7±7.3,与同组48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U2OS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呈浓度依赖性。U2OS细胞培养24 h后A、B、C、D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0.01%、18.76%、24.68%、42.81%。四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U2OS细胞培养72 h后A、B、C、D组每高倍镜下穿膜细胞数目分别为96.8±8.2、82.4±7.1、76.3±6.5、53.4±3.3,C、D组与A组比较,P均<0.05。结论姜黄素对人骨肉瘤细胞系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能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侵袭能力。

    2016年25期 v.56;No.100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NS-398联合奥曲肽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朱威;饶雷平;赵登秋;王丛;

    目的探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和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胃癌SGC-790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NS-398组、奥曲肽组及联合用药组,空白组仅含培养液和等体积的DMSO,对照组为SGC7901细胞的单细胞悬液200μL+等体积的DMSO,NS-398组给予NS-398 100μmol/L,奥曲肽组给予奥曲肽10μmol/L,联合用药组给予NS-398 100μmol/L+奥曲肽10μmol/L,分别培养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荧光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72 h,NS-398组、奥曲肽组、联合用药组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0±3.2)%、(41.3±1.8)%、(78.8±1.4)%,联合用药组与NS-398组、奥曲肽组比较,P均<0.01。显微镜下观察NS-398组、奥曲肽组、联合用药组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改变,尤以联合用药组为著。NS-398组、奥曲肽组和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06±1.26)%、(19.87±1.45)%和(29.74±2.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3±0.28)%(P均<0.01),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NS-398组、奥曲肽组(P均<0.01)。NS-398组、奥曲肽组、联合用药组Cox-2表达均显著下降(P均<0.01),尤以联合用药组降低更明显。结论 NS-398联合奥曲肽可协同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ox-2表达有关。

    2016年25期 v.56;No.100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Syntaxin 8表达变化及意义

    许新征;高福洋;黄淑红;张化玉;

    目的观察突触融合蛋白8(Synatxin 8)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75例HCC患者术后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肝硬化组织,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yntaxin 8蛋白表达,分析Syntaxin 8蛋白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Syntaxin 8蛋白表达较癌旁肝硬化组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in 8蛋白表达与HCC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Syntaxin 8蛋白在HCC组织中呈低表达,Synatxin 8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

    2016年25期 v.56;No.1003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v6、CD133与OCT3/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刘鹏军;张利霞;葛亚强;张中平;薛志新;石红建;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v6、CD133与OCT3/4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v6、CD133与OCT3/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CD133、OCT3/4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4v6、CD133与OCT3/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不存在相关性。CD44v6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OCT3/4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CD44v6、CD133与OCT3/4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三者与胃癌的发生、转移及浸润等存在一定关系。

    2016年25期 v.56;No.100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CyclinD1、CDC25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王军;赵醒;赵宇阳;赵杨;刘成一;申兴斌;李春辉;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DC25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胃癌组织标本42例份,同时取距肿瘤边缘>5 cm处作为正常黏膜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yclin D1、CDC25B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yclin D1、CDC25B蛋白表达,分析Cyclin D1、CDC25B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yclin D1、CDC25B mRNA及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胃癌组织(P均<0.05),Cyclin D1、CDC25B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DC25B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13,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DC25B呈高表达,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二者水平有助于胃癌预后判断。

    2016年25期 v.56;No.100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快速旋转调强计划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贺春钰;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木妮热·木沙江;

    目的探讨快速旋转调强(Rapid Arc)计划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左侧女性乳腺癌患者定位CT图像(10例保乳术后和10例改良根治术后),统一勾画靶区,分别设计Rapid Arc计划和5野逆向调强放疗(5F-IMRT)计划,根据剂量-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剂量关系、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下,Rapid Arc计划的靶区均匀性指数数值均低于5F-IMRT计划,且机器跳数、治疗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在改良根治术后,Rapid Arc计划中的CI、患侧肺的平均剂量、V_5、V_(10)、心脏V_5均高于5F-IMRT计划(P均<0.05);保乳术后,Rapid Arc计划中的患侧肺的V_5、心脏V_5均高于5F-IMRT计划(P均<0.05)。结论乳腺癌术后Rapid Arc计划能改善靶区均匀性,减少机器跳数,但可增加危及器官低剂量体积,且计划制定时间长。

    2016年25期 v.56;No.100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45例胃癌患者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孙陟;张长乐;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10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及术中均未切除胆囊。术后发生胆囊结石45例,比较发生胆囊结石及未发生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空腹血糖异常(FPG≥6.1 mmol/L)是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产生胆泥的患者比无胆泥产生者更易形成结石(P<0.05);术前胆囊是否有息肉、胆固醇结晶及胆囊炎对术后结石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胆囊结石患者中62.2%(28/45)出现过非特异性的上腹不适或消化不良症状,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空腹血糖≥6.1 mmol/L、术后产生胆泥是胃癌患者术后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2016年25期 v.56;No.100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和胆汁MMP-9、TIMP-1检测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解芳;刘鸿梅;

    目的探讨血清和胆汁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检测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原发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和52例良性胆管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胆汁MMP-9和TIMP-1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和胆汁MMP-9、TIMP-1及其比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胆管癌组和良性疾病组血清MMP-9、TIMP-1水平及MMP-9/TIMP-1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胆管癌组胆汁MMP-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TIMP-1水平显著低于良性疾病组(P<0.01),胆汁MMP-9/TIMP-1值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胆汁MMP-9/TIMP-1值的灵敏度(93.3%)、特异度(75%)和准确度(81.4%)均高于单项指标。结论 MMP-9和TIMP-1参与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胆汁MMP-9/TIMP-1值对于胆管癌诊断有良好的价值。

    2016年25期 v.56;No.100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结肠癌组织中Mcl-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赵静;吕小梅;杨玉华;刘焱;刘宏远;

    目的观察Mcl-1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80例结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距离癌组织边缘10 cm以上)正常结肠组织标本45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l-1蛋白表达,分析Mcl-1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cl-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22.22%,两者比较,P<0.05。结肠癌组织中Mcl-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结论 Mcl-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检测Mcl-1蛋白表达有助于结肠癌预后判断。

    2016年25期 v.56;No.100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内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观察

    付忠;陈军;李晓毅;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内镜下机械碎石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术+球囊扩张术,对于结石直径>2 cm者联合应用内镜下机械碎石术。对比两组结石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1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8.3%(53/60)、63.3%(38/60),2次碎石并取净发生率分别为10.0%(6/60)、25.0%(15/60),3次碎石并取净发生率分别为0、11.7%(5/60),总成功率分别为98.3%(59/60)和96.7%(58/60),两组1次取石成功率、2次和3次碎石并取净发生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结石直径<1.0 cm者1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100%(17/17)、94.7%(18/19),1.0~2.0 cm者1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9.7%(26/29)、60%(18/30),>2.0cm者1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71.4%(10/14)、18.2%(2/11),两组1.0~2.0 cm、>2.0 cm者1次性取石成功率比较,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5%,两组比较,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内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提高1次取石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2016年25期 v.56;No.100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序列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

    韩帅;邵楠楠;曲金荣;

    目的初步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3例直肠癌及30例正常直肠组织IVIM参数,包括标准ADC、D、D*和f、常规ADC,结合病理结果,对比IVIM各参数值在直肠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间的区别,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及在不同病理T分期中的区别,通过绘制IVIM各参数ROC曲线,明确IVIM各个参数、常规ADC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D*、标准ADC及D在直肠癌癌肿及正常直肠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在直肠癌癌肿及正常直肠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ADC与f之间有强相关性(|r|=0.729,P<0.05),与D*及D间有低度相关性(|r|分别为0.488、0.369,P<0.05);D与D*之间有中等相关性(|r|=0.594,P<0.05)。D*在直肠癌癌肿各病理T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标准ADC、D及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366、0.405及0.489。结论 IVIM参数D*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效能最好,D有助于术前评估直肠癌的恶性程度,IVIM序列MRI能定量反映直肠癌癌肿扩散和灌注情况,有助于直肠癌的诊断。

    2016年25期 v.56;No.100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Shh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陈晶;赵璐;宋牧;孙国辉;木拉提·库尔班;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Shh基因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留取152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肿瘤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Shh基因表达,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2月28日,以乳腺癌组织中Shh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中位值2.47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89例和低表达组63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结果乳腺癌、癌旁组织中Shh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8±0.43、1.25±0.29,两者比较,P<0.05;乳腺癌组织中Shh mRNA相对表达量与年龄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有关(P均<0.05),年龄越小、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阳性,Shh mRNA相对表达量越高;非复发组、复发组乳腺癌组织中Shh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8±0.42、2.87±0.47,两组比较,P<0.05;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3.6%、12.7%,两组比较,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9、59个月,两组比较,P<0.05。结论 Shh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术后复发有关,Shh高表达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

    2016年25期 v.56;No.100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HLAP患者凝血指标、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张冬磊;杨宁;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患者凝血指标、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HLAP患者71例,采用Ranson评分和修正CT严重指数(MCTSI)评估严重程度并将患者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组54例和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组17例。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Glu和TG,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MSAP组的Fib、Glu和TG均明显高于MAP组(P均<0.05)。PT、Fib、Glu、TG均与Ranson评分和MCTSI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8、0.510、0.523、0.569和0.294、0.467、0.466、0.392,P均<0.05)。结论 HLAP患者的Fib、Glu和TG均升高且在MSAP患者中更明显,Fib、Glu和TG可作为评价HLAP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2016年25期 v.56;No.100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晚期乳腺癌患者自体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杀伤活性分析

    高万军;黄启明;祁楠;

    目的分析晚期乳腺癌自体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培养能否激活与免疫监视密切相关的NK细胞,并产生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取1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和10例正常女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得到活化NK细胞,分别检测NK细胞增殖和表型,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及乳腺癌鼠模型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两者来源NK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到第15天NK细胞数均达到1.0×10~9以上,均高表达80%以上的CD3~-CD16~+CD56~+表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两者对乳腺癌细胞均有较好的细胞毒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和正常女性来源NK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自体NK细胞经体外活化后具有与正常女性同样的诱导增殖效果,对乳腺癌有较好的细胞杀伤活性。

    2016年25期 v.56;No.100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岳园芳;李倩;李涵;陈琳;张翼鷟;王亚非;

    目的总结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甲状腺癌(TC)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根据是否合并HT/TC,将214例常规行甲状腺B超的DLBCL患者分为HT组、疑似TC组、甲状腺结节/正常组,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生化指标、诊治、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HT组DLBCL患者占18.7%(40/214),中位年龄66(42~83)岁,≥60岁者占67.5%(27/40),男女比例为1∶3。病理类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23例,非GCB型16例,类型不明1例。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27例,Ⅲ、Ⅳ期13例。疑似TC组DLBCL患者占8.4%(18/214),其中6例行甲状腺活检,4例病理学检查确诊TC;疑似TC组患者中位年龄59(42~76)岁,≥60岁者占44.4%(8/18),男女比例为1∶1.57。病理类型:GCB型7例,非GCB型11例。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12例,Ⅲ、Ⅳ期6例。甲状腺结节/正常组DLBCL患者占72.9%(156/214),中位年龄57(3~92)岁,≥60岁者占37.8%(59/156),男女比例为1∶11。病理类型:GCB型52例,非GCB型91例,类型不明13例。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73例,Ⅲ、Ⅳ期82例。三组DLBCL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HT组、疑似TC组、甲状腺结节/正常组生存期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HT及疑似TC均好发于女性,且HT多为老年人、病理类型GCB多见;HT及疑似TC的DLBCL患者临床分期均多为早期。

    2016年25期 v.56;No.100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与HbA_1c和疾病类型的关系

    蒋秋明;张熙洋;雷蕾;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与Hb A_1c和疾病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532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清TSH分为TSH≤4.5μIU/m L组(TSH正常组)466例和TSH>4.5μIU/m L组(TSH升高组)66例。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类型、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和C肽曲线下面积。结果两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类型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年龄、性别、病程、空腹C肽和C肽曲线下面积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男性糖尿病患者中TSH>4.5μIU/m L有41例,占11.29%;女性糖尿病患者中TSH>4.5μIU/m L有18例,占10.65%,TSH>4.5μIU/m L者比例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型糖尿病者中TSH>4.5μIU/m L有16例,占20.51%;2型糖尿病者中TSH>4.5μIU/m L有50例,占11.01%,1型TSH>4.5μIU/m L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2型(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TSH水平升高与Hb A_1c和疾病类型有关。

    2016年25期 v.56;No.100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640层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在肺结核早期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

    朱晓龙;刘庆啸;纪蒙蒙;李传贵;崔书君;朱月香;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对肺结核治疗后早期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组织细胞学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行治疗4周患者90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善情况分为缓解组74例与未缓解组16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对两组行CT常规平扫、CT双入口灌注成像检查,测定病灶大小、病灶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和灌注指数(P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及灌注成像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T常规平扫病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灌注成像检查缓解组结核病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BV、PS、PF、BF下降,P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缓解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BF升高,P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与非缓解组比较,缓解组BV、PS、BF下降,P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40层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对肺结核治疗后早期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2016年25期 v.56;No.100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参附强心丸联合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姜昕;唐敏婕;

    目的观察口服参附强心丸+中药透皮导入+止咳平喘贴贴敷的中药内外兼治单元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单纯接受中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基础治疗+参附强心丸内服+中药透皮导入和止咳平喘贴敷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6 min步行距离、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调查评分、心肺功能及啰音消失时间、发作频次、持续发作时间。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3%、85%,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EV_1/用力肺活量(FEV_1/FVC)均有显著改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SGRQ调查症状评分分别为(29.98±3.59)、(52.68±4.28)分,活动评分分别为(48.14±4.81)、(68.56±4.79)分,疾病影响评分分别为(27.53±3.24)、(45.18±3.66)分,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难治性啰音消失时间、发作频次、持续发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附强心丸联合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单位时间内步行距离,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发作次数。

    2016年25期 v.56;No.100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与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关系

    尉迟今新;黄慧洁;刘畅;邹大军;徐晓青;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与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病例组)和30例非疝患儿(对照组)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分布与含量。结果病例组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经免疫组化染色后的镜下形态均呈连续性分布,排列整剂,无中断,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病例组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203.48±16.76、216.82±19.25,对照组分别为196.68±17.26、219.66±18.9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病例组与对照组Ⅰ型+Ⅲ型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419.30±21.18、416.34±19.63,Ⅰ型/Ⅲ型分别为0.93±0.05、0.90±0.06,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与腹横筋膜中Ⅰ、Ⅲ型胶原蛋白代谢紊乱无明显关系。

    2016年25期 v.56;No.100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常规变化特征及意义

    刘路路;郭伟;卫杰;甄鹰;范宇;王红;张国荣;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常规相关参数的变化,探究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2例(LDH组)与3 625例体检健康者(CON组)。分别采用五分类法、光电二级法、乳胶比浊法测定血常规各参数、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将临床一般资料和血常规检测各项指标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调整潜在的偏差。结果与CON组比较发现,LDH组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均<0.01),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铁蛋白则显著升高(P均<0.01);而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LDH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加,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减少及血清铁蛋白的显著增加,LDH患者可能存在慢性红细胞消耗。

    2016年25期 v.56;No.100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子宫内膜及骨代谢的影响

    黎宗保;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密度值、子宫内膜厚度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110例POMP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5例,联合组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疗程均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激素、子宫内膜厚度、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化。结果治疗后两组L2~4、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值、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联合组以上指标升高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雌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卵泡刺激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PMOP能明显改善患者激素及骨代谢水平,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2016年25期 v.56;No.100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ESDN患者胰岛素抵抗、血清炎症因子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冯云生;黄兰;赵亚娟;张宝红;宋延峰;高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胰岛素抵抗、血清炎症因子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00例ES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CRP、TNF-α、IL-6,同时进行全面营养评价法(SGA)评分,测量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评价营养状况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PG、FINS、Homa-IR、CRP、TNF-α及IL-6水平均降低,而SGA、BMI、TSF、Alb、PA水平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PG、FINS、Homa-IR、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GA、BMI、TSF、Alb、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ESDN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营养不良状况。

    2016年25期 v.56;No.100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35例临床分析

    柯勇;

    目的探讨老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35例ADVKCF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方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20例查体健康的老年人作比较。结果 ADVKCF老年患者均有出血症状,最常见出血症状为血尿;其血红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例增高,与正常老年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患者病因多为灭鼠剂中毒,滴注维生素K_1、口服维生素K_4治疗后上述凝血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老年ADVKCF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出血,维生素K治疗有显著疗效。

    2016年25期 v.56;No.1003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IA与DA化疗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郭青;刘欣;王兴兵;丁凯阳;孙自敏;朱薇波;蔡晓燕;韩永胜;

    目的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方案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AML(除外M3型)患者133例,均经MICM分型确诊,按患者意愿分为IA组38例,DA组95例,两组均给予支持治疗:IA组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12 mg/(m~2·d)静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d)静滴,第1~7天。DA组给予柔红霉素(40~45)mg/(m~2·d)静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d)静滴,第1~7天。1个疗程7 d,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1年生存率。结果 IA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26例(68.4%)、2个疗程完全缓解31例(81.6%);DA组分别为45例(47.4%)、56例(65.4%);两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2个疗程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持续中位时间14.6 d、PLT<20×109/L持续中位时间14.6 d,DA组分别为100%、13.5 d、12.8 d,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发生合并感染28例(73.7%),DA组发生59例(62.1%),两组合并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发生胃肠道反应11例(28.9%),DA组发生29例(3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DA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1%、5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比DA方案疗效更好,且较为安全。

    2016年25期 v.56;No.1003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LncRNA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雪;潘雅娜;陈旭梅;罗清;

    癌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近年来新兴的热点分子,是非编码RNA中的一个大类,其异常表达于多种肿瘤中,在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诱导或抑制肿瘤的发生。LncRNA在乳腺中异常表达、功能失调,导致正常乳腺功能的异常改变,是乳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异常表达的LncRNA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多药耐药有关。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李晶;杨帆;魏枫;任秀宝;

    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HMGN)是一类几乎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和多数脊椎动物的细胞核中的非组蛋白,在活细胞内能通过与核小体结合来调节基因表达,以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高迁移率而得名。诸多研究证实,HMGN是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调控因子。HMGN家族包含五种染色体结构蛋白,即HMGN1~HMGN5,各成员作为细胞内的染色质结合蛋白,参与DNA复制与表达、细胞分化、器官发育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细胞的生命活动。HMGN1、HMGN2通过调节某些基因或蛋白表达来影响器官发育成熟,同时还参与肿瘤免疫反应。HMGN3与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肝癌化疗耐药有关。目前对HMGN4的研究相对较少。HMGN5过表达是肿瘤浸润和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HMGN1、HMGN2、HMGN5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均停滞于临床前期阶段。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在疾病诊治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梁玲;李胜活;陈子梦;

    外泌体(Exosomes)是囊泡转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囊泡转运对于细胞发挥多种功能活动起重要作用。释放至细胞外面的Exosomes参与一系列生物过程,如免疫应答、凋亡、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凝结过程、肿瘤转移、动脉硬化、抗原提呈和治疗受损器官等。诸多研究表明,不同细胞来源的Exosomes,通常含有相同的一套蛋白质来调节膜骨架的动态性及膜融合;另外,Exosomes中还包含核酸物质,统称为eRNA,Exosomes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其携带蛋白质和miRNA等到达受体细胞而发挥调控作用。Exosomes可由树突状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不同细胞类型分泌,并可在多数体液如外周血、尿液、唾液、羊水、乳汁、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体液中检测到。诸多研究表明Exosomes携带的mRNA、miRNA和蛋白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理想标记物。在Exosomes治疗疾病研究方面,目前比较关注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来源Exosomes的治疗作用。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刘欢;宋守君;薛海波;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格雷夫斯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微小RNA是一种大小为19~25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在免疫功能和自身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出现,微小RNA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s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格雷夫斯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通过对微小RNA的研究,将为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2016年25期 v.56;No.1003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