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miR-181c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田伟;张娟;王利娜;张泰民;贾万良;高岩;马文群;

    目的观察微小RNA181c(miR-181c)在胶质母细胞瘤(GB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份GBM组织(GBM组)、15例份正常脑组织(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81c表达。取胶质母细胞瘤T98G细胞,分为A、B、C、D组,A、B、C组分别转染过表达的miR-181c、空白对照miRNA、抑制表达的miR-181c,D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组。转染48 h观察各组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结果 GBM组组织中miR-181c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转染48 h时B、C、D组细胞侵袭数均多于A组,P<0.05;B、C、D组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均长于A组,P<0.05。结论 GBM组织中miR-181c呈低表达;miR-181c低表达与GBM细胞的高侵袭和迁移能力密切相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五味子多糖对人脑胶质瘤U87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温娜;金宏;齐玲;唐泽波;

    目的观察五味子多糖(CPSC)对人脑胶质瘤U87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适量对数生长期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分为A、B、C组和对照组,A、B、C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0、400、800μg/m L的CPSP培养,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细胞培养液培养,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观察各组细胞活力;培养48 h时取各组培养液上清,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结果培养24、48、72 h时,A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17±0.04、1.09±0.05、1.39±0.05,B组分别为1.01±0.03、1.01±0.03、1.21±0.02,C组分别为0.90±0.02、0.76±0.02、0.98±0.03,对照组分别为1.28±0.03、1.16±0.03、1.45±0.01;培养72 h时,B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培养24、48、72 h时,C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培养48 h时A、B、C组及对照组培养液上清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0.02、0.96±0.01、1.13±0.01、0.78±0.01,B、C组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高浓度CPSC可抑制U87细胞的活力,其机制可能是与CPSC促进细胞Caspase-3表达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epc25、PF、TRF水平动态变化及其在早期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张晓;孙园;于瑾;

    目的分析血清铁调素25(Hepc25)、铁蛋白(PF)和转铁蛋白(TRF)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及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27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其中轻型73例、中型79例和重型75例)分别于发病24、48、72 h及7、14、28 d时检测血清Hepc25、PF和TRF。8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血清Hepc25、PF和TRF。比较发病24、48、72 h及7、14、28 d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epc25、PF和TRF。发病28 d时判定观察组预后。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epc25、PF、TRF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病24、48、72 h及7、14、28 d时观察组血清Hec25和P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发病24、48、72 h及7、14、28 d时,随NIHSS评分升高,观察组血清Hepc25、PF升高,TRF水平降低(P均<0.05)。观察组分为基本痊愈42例、显著进步84例、进步67例和无变化34例。发病24、48、72 h及7、14、28 d时,观察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者血清Hepc25、PF均低于,TRF水平高于无变化者(P均<0.05);发病24 h时血清Hepc25、PF均与NIHSS呈正相关(r=0.704和0.653,P均<0.05),TRF与NIHSS呈负相关(r=-0.614,P<0.05);发病28 d时血清Hepc25、PF均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0.692和-0.517,P均<0.05),TRF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635,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清Hepc25、PF、TRF动态变化。血清Hepc25、PF、TRF动态变化可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预后评估。

    2016年27期 v.56;No.100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舒心安神膏灌胃对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及联合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对小鼠睡眠和肌肉协调力的影响

    徐福平;梁皓越;林立宇;杨志敏;

    目的观察舒心安神膏灌胃对大鼠自主活动及联合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对小鼠睡眠、肌肉协调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A、B、C组分别予0.28、0.84、1.40 g/m L的舒心安神膏1 m L/100 g灌胃,1次/d,连续5 d。D组于给药第5天予2 mg/kg安定灌胃。E组为空白对照组,予1 m L/100 g纯净水灌胃。末次给药60 min后取各组大鼠置于自发活动箱内,记录5 min内直立次数、整毛次数、中央穿格数、总穿格次数;取健康NIH小鼠50只,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安定组、空白组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0.205、0.615、1.025 g/m L的舒心安神膏0.2 m L/10 g灌胃,1次/d,连续5 d。安定组和空白组分别于给药第5天予4 mg/kg安定、1 m L/100 g纯净水灌胃。各组分别于末次给药60 min时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阈上剂量)、40(阈下剂量)mg/kg。观察并计算各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取健康NIH小鼠50只随机分为1、2、3、4、5组,1、2、3组分别予0.205、0.615、1.025 g/m L的舒心安神膏0.2 m L/10 g灌胃,1次/d,连续5 d。4、5组分别于给药第5 d予4 mg/kg安定、0.2 m L/10 g纯净水灌胃。各组均于末次给药60 min后将各组小鼠置于小鼠转棒仪观察5 min,记录各组小鼠跌落潜伏期和5 min内总跌落次数。结果 A、B、C、D组直立次数和中央穿格数均低于E组(P均<0.05)。舒心安神膏协同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促进小鼠催眠实验中,低、中、高剂量组、安定组和空白组入睡潜伏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中、高剂量组和安定组的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舒心安神膏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促进小鼠催眠实验中,低、中、高剂量组、安定组和空白组的入睡潜伏期分别是(3.89±3.02)、(3.20±4.32)、(2.80±2.14)、(5.30±2.75)、(15±0)min;睡眠时间分别是(36.00±4.53)、(38.00±5.90)、(40.29±7.36)、(36.30±10.32)、0 min。4组跌落潜伏期少于5组(P<0.05),4组跌落次数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结论舒心安神膏能抑制大鼠自主活动,可协同戊巴比妥钠促进小鼠睡眠,且对小鼠运动协调能力影响较小。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产前应激孕鼠子代抑郁样行为观察及机制探讨

    贾宁;孙钦儒;苏倩;

    目的观察产前应激孕鼠子代鼠的抑郁样行为,并探讨产前应激导致子代鼠出现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孕鼠20只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只。妊娠第14天(孕鼠进入孕晚期)起对观察组给予束缚应激,45 min/次,3次/d,共束缚7 d。对照组孕鼠孕期不做任何处理,常规饲养。两组子代鼠出生30 d时各取20只(雌雄对半),进行糖水偏爱试验,计算两组雌、雄性子代鼠1%糖水消耗比(1%糖水消耗比表示抑郁性行为严重程度);随之将试验后子代鼠断头处死,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检测两组子代鼠海马组织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5-HT)。结果观察组雌、雄性子代鼠1%糖水消耗比分别为63.13±3.47和59.67±3.33,对照组分别为79.22±7.07和78.67±4.72;观察组雌、雄性子代鼠1%糖水消耗比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雌、雄子代鼠海马组织Glu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4.30±1.00)、(31.22±1.57)ng/g,对照组分别为(21.20±0.90)、(24.01±0.28)ng/g,观察组雌、雄性子代鼠海马组织Glu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雌、雄子代鼠海马组织GABA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42±0.36)、(8.35±0.39)ng/g,对照组分别为(13.28±0.38)、(9.94±0.30)ng/g,观察组雌、雄性子代鼠海马组织GABA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雌、雄子代鼠海马组织5-HT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27±0.02)、(0.26±0.01)ng/g,对照组分别为(0.35±0.03)、(0.29±0.02)ng/g,观察组雌性子代大鼠海马组织5-HT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产前应激可导致子代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产前应激升高子代鼠海马组织Glu含量及降低GABA、5-HT的水平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F蛋白二级结构分析及其B细胞表位预测

    易高;潘嘉宇;林纯意;刘兆宇;

    目的分析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F蛋白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表位。方法分析RSV F蛋白的二级结构,得出RSV F蛋白中可能出现的信号肽序列以及位置。基于同源建模的方法预测RSV F蛋白的三级结构,以三级结构为基础预测F蛋白中可能存在的构象B表位和线性B表位。结果 F蛋白的574个编码氨基酸中占主要比例的是丝氨酸(10.45%)、亮氨酸(10.28%)、天冬酰胺(8.71%)和苏氨酸(8.71%);可能有7个蛋白结合位点、6个产生螺旋结构的区域;可能存在两个主要的β-折叠片蛋白;F蛋白N-末端第1~25区段为信号肽。RSV F蛋白头部主要由β-折叠片、无规则卷曲和转角组成,尾部主要由两段长的α-螺旋组成。RSV F蛋白中可能存在4个构象B表位、8个线性B表位。结论 F蛋白编码氨基酸主要为丝氨酸和亮氨酸,可能有7个蛋白结合位点、6个产生螺旋结构的区域、两个主要的β-折叠片蛋白。RSV F蛋白中可能存在4个构象B表位、8个线性B表位。

    2016年27期 v.56;No.100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噻吗洛尔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婷;郭鹏翔;雷霆雯;王季石;

    目的观察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噻吗洛尔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RPMI 8226细胞分为实验1、2、3、4、5、6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2.5、5、20、50、100μmol/L的噻吗洛尔培养,以不添加细胞和药物的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以不添加药物的细胞液为阴性对照组,观察培养24、48、72 h时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另取适量RPMI 8226细胞,分为A、B、C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5、20、50μmol/L噻吗洛尔培养,设只加细胞培养液的对照组。取培养72 h时各组细胞,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检测细胞Bax、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随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且随干预时间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均<0.05。培养72 h时A、B、C组及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17%±0.06%、10.56%±0.65%、15.27%±0.86%、3.93%±0.25%,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B、C组Bax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B、C组Bcl-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组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0.05)。B、C组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均<0.05)。A、B、C组Caspase-9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噻吗洛尔可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噻吗洛尔可上调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抑制Bcl-2表达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体外血脑屏障的建立

    李联平;蒋莹;

    目的利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于体外建立血脑屏障。方法分别取10只出生7~10 d、2只出生1~3 d的SD大鼠,断头处死后取脑组织,分别分离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采用免疫细胞染色方法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脑微血管內皮细胞因子Ⅷ作为标记抗原,以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作为标记抗原鉴定星型胶质细胞。以非接触方式共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方法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接种12 d将电极插入待测Transwell小室(培养模型)、细胞培养液、空白Transwell小室(细胞培养液为媒介)。测定跨膜电阻、测算荧光素钠渗透系数(Pe),衡量模型完整性。结果接种12 d时,模型、细胞培养液、空白Transwell小室的电阻值分别为180、64、112Ω/cm2。接种12 d时模型Pe为(4.67±0.4)×10-6cm/s。结论成功建立体外血脑屏障,屏障效应较好、完整性较高。

    2016年27期 v.56;No.100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的成年大鼠海马组织CA3区Aβ、Tau蛋白表达变化

    刘富兵;马欢欢;徐珊;张超;朱昭琼;

    目的观察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对成年大鼠海马组织CA3区β淀粉样蛋白(Aβ)和异常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的影响。方法取24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8只。分别于出生7、14、21 d时将各组大鼠置于自制麻醉剂箱中,连接麻醉机,A、B、C组分别吸入2.6%七氟烷、1.5%七氟烷、(1 L O2+l L空气)/min,每次1 h,1次/d。待大鼠完全苏醒后放回原笼,常规饲养至出生95 d(成年期)备用。出生95 d检测各组成年大鼠海马组织CA3区Aβ和Tau蛋白。结果出生95 d时A、B、C组海马组织CA3区A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1±0.092、0.417±0.097、0.334±0.100,磷酸化Tau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34±0.055、0.456±0.059、0.410±0.060。A、B两组海马组织CA3区A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C组相比,P均<0.05;B组海马组织CA3区磷酸化Tau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C组相比,P<0.05。结论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烷可导致成年大鼠海马组织CA3区Aβ和Tau蛋白表达升高。

    2016年27期 v.56;No.1005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细胞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对小鼠小胶质细胞线粒体ROS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刘娜;董晓莉;叶俊丽;姜忠信;

    目的观察细胞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对脂多糖(LPS)激活的小鼠小胶质细胞线粒体ROS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小鼠小胶质细胞分为A、B、C组,分别加入100 ng/m L LPS+10 nmol/L RAPA、100 ng/m L LPS、等量细胞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Mito SOX RED荧光染色测定各组线粒体ROS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IL-12水平。结果 A、B、C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RFU值)分别为36.417±3.456、74.939±1.906、14.784±0.898。组间两两比较,P<0.05。B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及IL-12水平均高于C组(P均<0.05)。A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及IL-12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 RAPA可降低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线粒体ROS表达及TNF-α、IL-1β、IL-6、IL-12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远志皂苷对缺氧/复氧损伤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刘威;王爽;温娜;王洪羽;金宏;

    目的观察远志皂苷(Sen)对缺氧/复氧损伤(H/R)新生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数生长期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分为A、B、C、D、E组,A、B、C、D组分别加入800μmol/L的H2O2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1 h,使神经细胞发生H/R。A、B、C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μmol/L Sen的DMEM培养液,D、E两组加入等量细胞培养液。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取各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情况,计算细胞存活率。培养48 h时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Caspase-3、Bax、Bcl-2、乳酸脱氢酶(LDH)及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随Sen浓度升高,细胞生存率升高,且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生存率升高,P均<0.05。与D组比较,A、B、C组上清液Caspace-3,Bax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SOD活性增加,LDH、MDA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Sen可减轻新生大鼠神经细胞H/R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aspase-3、Bax表达、提高细胞膜稳定性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抑制miR-101表达对结直肠癌SW480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刘燕;陆滟霞;周敏;郑林;李学农;

    目的观察抑制miR-10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SW480细胞分为A、B、C组,A组转染miR-101抑制物,抑制miR-101表达,B组转染无义序列miRNA,C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组。转染48 h时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随时间增加,各组细胞细胞增殖的OD值均升高(P均<0.05);培养第2、3、4、5天A组细胞增殖的OD值均高于B、C组(P均<0.05)。转染48 h时A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C组,G1与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B、C组(P均<0.05)。A、B、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9%±0.09%、4.57%±0.21%、2.00%±0.11%(F=230.762;P<0.05)。结论抑制miR-101表达可促进SW480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抑制细胞凋亡。干扰miR-101后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SW480的增殖,细胞S期周期阻滞及抑制细胞凋亡。

    2016年27期 v.56;No.100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檗碱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钟静;刘杉;杨应;魏晶;黄晶晶;熊校勤;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PC3细胞分为A、B、C、D、E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5、50、75、100μmol/L小檗碱培养,对照组只加dd H2O。观察培养24、48 h时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另取培养48 h时PC3细胞(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75μmol/L小檗碱培养,对照组只加细胞培养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剪切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结果随浓度升高,A、B、C、D、E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P均<0.05;随培养时间增加,A、B、C、D、E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P均<0.05。培养48 h时观察组及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4.43%±5.69%、2.51%±0.86%,观察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培养48 h时观察组细胞Cleaved-Caspase-3、Bax、Bcl-2、LC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0.02、0.56±0.03、0.37±0.03、0.10±0.01,对照组分别为0.15±0.04、0.41±0.03、0.58±0.04、0.11±0.0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细胞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而LC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小檗碱可抑制PC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小檗碱可上调Cleaved-Caspase-3、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正>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

    2016年27期 v.56;No.1005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正>区别:(1)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2)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易测定、变异较小者定为自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3)分析目不同:直线相关分析

    2016年27期 v.56;No.100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疾病及其相关名称:错误(正确)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王欣;曲松滨;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存在室性早搏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最终纳入20例符合HRT分析条件者(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HRT[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连续5 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距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距差的均方根(r MSSD)、两个相邻R-R间距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采用Pearson参数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HRT与HRV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S、SDANN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中TO与LF、LF/HF、TS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5、-0.511、-0.801,P均<0.05),TS与SDNN、LF、LF/HF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6、0.567、0.582,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RV降低时,HRT减弱,提示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存在严重损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启章;李晶;刘勇;江旭;彭英;

    目的分析早期进展性脑梗死(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48例EPCI患者(EPCI组)及8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ACI组)的一般临床因素、脑梗死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上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脑微出血例数相比,P均<0.05;糖尿病、脑微出血与脑梗死的进展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糖尿病及脑微出血是E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27期 v.56;No.100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

    黎宏庄;

    目的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CE)和非心源性脑梗死(NCE)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CE组和NCE组各50例,两组均予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 h、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90 d时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CE组治疗前、治疗2 h、治疗24 h、治疗7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12.06±3.91)、(10.08±5.11)、(10.29±4.53)、(9.98±4.72)分,NCE组分别为(11.33±3.23)、(9.23±0.12)、(8.75±3.01)、(7.45±3.35)分;治疗7 d时,CE组、NCE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CE组治疗前、治疗7 d、治疗90 d mRS评分分别为(4.02±0.51)、(3.73±1.53)、(2.52±0.12)分,NCE组分别为(3.94±0.55)、(3.23±0.65)、(2.31±0.24);治疗90 d时,CE组、NCE组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90 d时治疗过程中CE组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非症状性脑出血5例、皮肤黏膜出血8例、脑疝7例、再梗死1例、病死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50%;NCE组分别为1、3、2、2、1、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20%;CE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NCE组比较,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CE和NCE效果相当,但CE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2016年27期 v.56;No.100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年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抑郁的相关性

    姚春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与认知、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8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44岁者52例(青年组)、44~59岁者462例(中年组)、>60岁者368例(老年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 CA评分)评价各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价各组抑郁状态。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与认知功能、抑郁的相关性。结果三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中年组MMSE评分、Mo CA评分升高,P均<0.05;与中年组比较,青年组MMSE评分、Mo CA评分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MMSE评分、Mo CA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074、-0.328,P均<0.001),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074,P>0.001),随年龄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出现抑郁和抑郁的严重程度有所增加(r=0.074,P=0.03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与患者认知、抑郁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蜡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效果观察

    介小素;侯玉晋;单海军;曹彩虹;

    目的观察中药蜡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针灸、推拿按摩、Bobath疗法、Vojat运动疗法等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蜡疗,20 min/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判定两组疗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GMFM)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运动能力。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分别为3、10、9、13例及62.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39.65±9.72)、(83.05±21.39)分,治疗组分别为(36.51±6.84)、(58.62±12.0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血清IL-6水平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蜡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能力。

    2016年27期 v.56;No.100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杨宁;宁厚旭;

    目的观察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临床脑梗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华佗再造丸,8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数(AIP)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AIP分别为0.28±0.17、0.28±0.20,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IP分别为0.18±0.14、0.20±0.17,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24.32±5.41)、(25.04±6.04)分,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43±4.72)、(17.70±5.69)分,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IL-10、Hcy、NSE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0、Hcy、NSE及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华佗再造丸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改善患者动脉硬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降低患者血清IL-10、Hcy、NSE水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11)C-MET-PET/CT检查在术后放疗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闫文明;白侠;王雪梅;王宏伟;郁志龙;贾玉玲;赵建国;

    目的观察~(11)C-蛋氨酸-PET/CT(~(11)C-MET-PET/CT)检查在术后放疗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怀疑肿瘤复发或放射性脑坏死的脑胶质瘤患者,分别行~(11)C-MET-PET/CT、MRI、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1)C-MET-PET/CT与MRI在鉴别诊断肿瘤复发及放射性脑坏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11)C-MET-PET/CT诊断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准确率为92.0%(23/25);MRI诊断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准确率61.76%(21/34);~(11)C-MET-PET/CT诊断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准确率与MRI比较,P<0.05。~(11)C-MET-PET/CT诊断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83.33%,准确性为94.29%,约登指数为0.753。23例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患者的SUV值中位数2.35,四分位间距1.87~4.25;L/N值中位数1.79,四分位间距1.65~2.08;12例脑胶质瘤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脑坏死患者SUV值中位数1.63,四分位间距0.71~2.75;L/N值中位数1.12,四分位间距0.74~1.58,脑胶质瘤放疗后肿瘤复发患者SUV值、L/N值与脑胶质瘤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比较,P均<0.05。结论~(11)C-MET-PET/CT在脑胶质瘤放疗后区分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方面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且较MRI更敏感和准确。

    2016年27期 v.56;No.100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水平的相关性

    安迪;白艳梅;代瑞廷;高娟;李岩;刘媛媛;

    目的观察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测评表(PSQI)评价38例GBS患者入院前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采用理查德睡眠评分量表(RCSQ)评价患者入院24 h期间的睡眠质量,观察其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检测38例患者的脑脊液hcrt-1。结果 38例GBS患者中PSQI评分(9.58±0.82)分,睡眠障碍率65%(25/38),RCSQ评分(59.58±3.26)分,睡眠轻度异常率45%(17/38),高度异常率为47%(18/38)。按照RCSQ>66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18例、睡眠正常者12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03±3.90)、(50.37±5.57)ng/L,二者比较,P<0.05;按照PSQI>11分将GBS患者分为出现睡眠障碍者24例、睡眠正常者6例,脑脊液hcrt-1水平分别为(37.85±3.40)、(54.69±6.92)ng/L,二者比较,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CSQ、PSQI评分和脑脊液hcrt-1水平均成负相关(r分别为-0.95、-0.94,P均<0.05)。结论 GBS患者发生睡眠障碍几率较高,可能与脑脊液HCRT-1水平变化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麻期间接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胃肠手术后认知功能观察

    刘铁军;杨占魁;谭志斌;韩晓亮;白净;马伟;张树波;张小平;

    目的观察麻醉期间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胃肠手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拟行腹部胃肠手术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麻醉期间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照组麻醉期间采用常规补液方案,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3、7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认知功能。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3、7天采集两组动脉血、颈内及脑回流静脉血,观察两组脑氧代谢情况[包括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 O2)、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 O2)、脑氧摄取率(CEO2)、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乳酸差(VADL)],观察两组术中低血压、心律失常、谵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1 d、术后第1天观察组MMSE评分、Mo 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前1 d、术后第1天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术后第1天观察组Sjv O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前1 d、术后第1天观察组Da-jv O2、CEO2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麻醉期间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胃肠手术术后认知功能。

    2016年27期 v.56;No.100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痰液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张雅静;王慧;范增楠;刘淑玲;陈宝楠;黄超;岳伟;

    目的分析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痰液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选择103例SE并发HA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3例患者痰液中共分离出致病菌119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1.34%),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22株(18.48%)、鲍曼不动杆菌9株(7.6%)、肺炎克雷伯菌17株(14.28%);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15.97%)、表皮葡萄球菌11株(9.24%)为主。1119株致病菌株共有耐药菌株57株,总体耐药率47.89%。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均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结论并发HAP的SE患者痰液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对以上病原菌敏感性较高。

    2016年27期 v.56;No.100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观察

    邢阿光;黄贤胜;夏爽;张晧然;姜峰;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BNP)的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297例心功能分级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病因分为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1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6例、扩张型心肌病52例、肺源性心脏病47例。入院即刻抽取肘正中静脉血,EDTA抗凝处理,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BNP。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清BNP水平分别为(1 505.82±1 135.43)、(1 087.92±812.05)、(636.06±821.02)、(1 171.86±935.68)、(1 453.59±1 006.82)、(681.56±704.76)pg/m L。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均高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P均<0.0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和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均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P均<0.05);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和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不同。其中扩张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BNP升高最为明显,高血压性心脏病、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次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BNP升高最少。以BNP作为心力衰竭诊断、评估、判断预后的指标时要考虑到不同病因。

    2016年27期 v.56;No.100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微小RNA-29b、MMP-9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吴昂恒;唐惠芳;刘娟;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微小RNA-29b(miR-29b)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入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1例(观察组)、窦性心律患者31(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测左房内径(LAD);均于第2天清晨取空腹静脉血5 m 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29b,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MMP-9。结果对照相与观察组比,LAD显著增大(P<0.01),miR-29b显著降低(Z=-7.45,P<0.01),MMP-9明显升高(Z=-7.52,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miR-29b与LAD呈负相关关系(r=-0.40,P<0.01);血清MMP-9与LAD呈正相关关系(r=0.41,P<0.01);血清miR-29b与MMP-9呈负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miR-29b水平降低,MMP-9水平升高,二者成负相关关系,可能在心房结构重构中发挥作用。

    2016年27期 v.56;No.100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低下情况观察

    王刚;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低下情况。方法 1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300 mg顿服后当天继续口服75 mg/d,对照组氯吡格雷75 mg/d口服,连续5 d。观察组在服药第2天、对照组在连续用药5天后抽取次肘静脉血,绘制血栓弹力图(TEG),比较两组凝血因子水平(R值)、纤维蛋白原时间(K值)、凝固角(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等TEG指标,观察两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情况,观察氯吡格雷反应正常和不正常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R值、K值高于对照组,α角、MA值、CI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发生率分别为10.7%(6/56)、51.8%(29/56),观察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12例氯吡格雷反应正常者77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9%;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35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9%,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100 mg/d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者比较,100mg/d阿司匹林联合375 mg氯吡格雷顿服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低下发生情况少、且不良心血管事件较少。

    2016年27期 v.56;No.100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术式治疗的T_1~T_4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

    李小宝;訾永宏;刘勇峰;李晓勇;梅乐园;车向明;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治疗的T_1~T_4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方法 535例拟行胃癌根切除术胃癌患者(T_1期63例、T_2期128、T_3期276例、T_4期68例),其中行D1胃癌根治切除(第1站淋巴结全部切除)术62例、D2胃癌根治切除(第2站淋巴结全部切除)术383例、D3胃癌根治切除(第3站淋巴结全部清除)术44例、扩大根治或联合脏器切除术者46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58例,远端胃大部切除233例,全胃切除244例。分析不同术式治疗的T_1~T_4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 63例T_1期行D1、D2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T_2期行D1、D2、D3胃癌根治切除术、扩大根治或联合脏器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0、53.9%、90.9%、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6例T_3期行D1、D2、D3胃癌根治切除术、扩大根治或联合脏器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9%、49.1%、24.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T_4期行D1、D2、D3胃癌根治切除术、扩大根治或联合脏器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0、18.8%、42.9%、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T_分期胃癌患者应选择不同胃癌根治切除术。T_1期患者行D1手术更合理;T_2、T_3期患者,D2手术应该作为标准淋巴结清扫方式;T_4期患者尽量避免选择D1手术,选择D2、D3和扩大根治或联合脏器都是可行的,其中D3手术可获得最好预后。

    2016年27期 v.56;No.1005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开端同轴线射频鉴别系统检测的结肠癌组织、癌周正常组织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比较

    魏珊珊;冯晓创;符芳翔;陈建国;韩帅;辛学刚;厉周;

    目的比较开端同轴线射频鉴别系统检测的结肠癌组织、癌周正常组织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方法 39例份新鲜离体结肠癌组织(A组)及其癌旁组织(B组),采用开端同轴线射频鉴别系统检测42.58、85.16、127.74、170.32、212.90、255.48、298.06、340.64、383.22、425.80、468.38、500.00 MHz下A组癌组织黏膜面、B组手术切缘黏膜面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结果不同检测频率下A组介电常数、电导率均高于B组(P均<0.05)。结论开端同轴线射频鉴别系统检测的结肠癌组织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均高于癌周正常组织,开端同轴线射频鉴别结肠癌组织与癌周正常组织准确性较高。

    2016年27期 v.56;No.100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组织中HSG、Ki67表达观察

    李昌红;车玲玉;宋丹阳;白云;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抑制基因(HSG)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72例宫颈癌组织,51例CIN(CINⅠ级27例、CINⅡ级10例、CINⅢ级14例),2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SG、Ki67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CINⅠ组织、CINⅡ组织、CINⅢ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HS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3%、44.44%、30.00%、28.75%和60%(15/2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9%、51.85%、60%.00、85.71%和48.00%。宫颈癌组织中HSG阳性表达率低于CINⅠ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CINⅠ组织、CINⅡ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均<0.01)。HSG、ki67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淋巴转移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HSG阳性表达率降低,Ki67阳性表达率升高,HSG、Ki67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建飞;曹若琼;孙阳阳;邱宇;王君;钟理;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并分析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型糖尿病(T1DM)患者40例为A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80例为B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抽取各组外周静脉血5 m L,离心后提取白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A、B、C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Ct值)分别为31.64±1.03、32.22±0.75、33.19±0.95,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性别、吸烟状况与T2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有关(P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升高,且T1DM患者白细胞端粒酶升高更明显。性别、吸烟状况是T2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2016年27期 v.56;No.100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

    巩陈;呼国臣;申才良;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松解术(BEIS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椎间孔镜BEIS术治疗者55例(A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者30例(B组)。观察两组术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6、12个月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指标的恢复情况。判定两组术后12个月时疗效比较。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降低,P均<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比较ODI评分、VAS评分均降低,P均<0.05术后12个月时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5%、94.6%(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术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相当。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比较,椎间孔镜BEIS术治疗患者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2016年27期 v.56;No.1005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自制门型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应用观察

    罗高斌;韦达隆;劳山;

    目的观察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自制门型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固定效果及术后骨道直径变化。方法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R的患者127例,分为A组59和B组68例。A组术中采用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的固定胫骨端骨道编织肌腱;B组胫骨端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行患处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胫骨骨道直径,进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屈伸活动范围。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组骨道扩大发生率分别为86.4%、86.4%,X线正位片胫骨骨道直径扩大(2.97±0.43)、(3.03±0.38)mm,侧位片骨道直径扩大(3.04±0.51)、(3.11±0.44)mm,两组相比,P均>0.05。A组前抽屉试验阳性12例、B组阳性24例,两组相比,P<0.05。A、B组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分别为(91.2±4.4)、(91.2±4.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36.1°±4.9°、135.4°±5.2°,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ACLR中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相近,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胫骨骨道扩大;自制门形钉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可能有助于控制术后早期关节前后松弛,但在控制胫骨骨道扩大方面较单纯使用可吸收螺钉无明显优势。

    2016年27期 v.56;No.100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1/3管状板联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壮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43例

    李文龙;梅沉成;范亚楠;贾宇东;张颖;王会超;刘又文;

    目的比较1/3管状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与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拟行手术治疗的青壮年PauwelsⅡ、Ⅲ型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1侧髋),43例采用1/3管状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A组)手术方法、38例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B组)手术方法。术后采用Garden指数评价两组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采用骨折骨性愈合标准判定两组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股骨头骨坏死分期标准观察两组股骨头是否出现坏死。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量表评定两组髋关节功能。结果 A组骨折复位质量高于B组(P<0.05)。A组骨折不愈合例数、内固定失效例数均少于B组(P<0.05)。术后6个月,A组与B组股骨头坏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6个月A组Harris评分分别为(40.86±6.92)、(89.42±4.38)分;B组分别为(40.94±7.10)、(87.56±4.42)分。与术前比较,A、B两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升高(P均<0.05)。结论 1/3管状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PauwelsⅡ、Ⅲ型股骨颈骨折效果优于单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且具有患者住院时间短、骨折复位质量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2016年27期 v.56;No.100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麻醉深度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MAP、HR、StO_2对比观察

    郭瑞;何婉雯;王立勋;李辉;陈友利;李建宾;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深度的全身麻醉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血氧饱和度(St O2)。方法60例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均采用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维持全身麻醉,分为靶麻醉深度指数(NI)45~55者(A组)、35~45者(B组)、25~35者(C组)各20例。比较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时(T_2)、气管插管后5 min(T_3)、切皮时(T_4)、切皮后5 min(T_5)、麻醉药物停药时(T_6)、手术结束拔管时(T_7)的MAP、HR及St O2。结果 B、C组T_1T_6时MAP、HR均低于A组(P均<0.05;T_1T_6时C组MAP、HR均低于B组,P均<0.05。各时点A、B组St O2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与A、B组比较,各时点C组St O2均降低,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过程中NI维持在35~45时,MAP、HR、St O2可保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即NI维持在35~45时患者循环稳定,脑氧代谢良好。

    2016年27期 v.56;No.100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效果及其唾液白蛋白、分泌型IgA水平观察

    许彦枝;张杨杨;刘健;刘铁军;张梅洁;

    目的观察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的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唾液白蛋白、分泌型IgA水平。方法 30例OLP患者(观察组)采用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水煎取汁200 m L,早晚各1次,1剂/d,共治疗8周,观察疗效。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唾液标本,检测唾液白蛋白(ALB)、分泌型IgA(s IgA)。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0%(27/30)。治疗前观察组唾液ALB水平高于对照组,s Ig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唾液ALB水平降低,s IgA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OLP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唾液白蛋白、提高s IgA水平。

    2016年27期 v.56;No.1005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构建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唐娟;付洁;柴际尧;唐兴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病隐匿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伤,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基因转染技术使体细胞重编程而得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 PSC),因其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种功能,可构建AD病理学研究模型、开展AD潜在治疗药物筛选和个性化的细胞治疗方案,从而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物脑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肌肽的给药途径、剂量、时间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马茜;王辛;王爱红;

    肌肽在脑缺血性疾病动物模型中的给途径有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及口服,其治疗时间窗为6~9 h,1 000mg/kg和2 000 mg/kg肌肽腹腔注射具有脑保护作用,但低剂量(250、500和750 mg/kg)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尚存在争议。肌肽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免疫调节及抗兴奋性毒性作用等机制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肌肉衰减综合征诊断标准及诊断指标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周仙杰;李军;鲁飞翔;胡南;刘庆春;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以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提出的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通过骨骼肌质量和肌力及肌功能进行诊断。其中骨骼肌质量的测定主要有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核磁共振、超声、双能X线吸收、生物电阻抗等方法。骨骼肌肌力和肌功能的测定包括握力、步速和下肢肌力。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循环肿瘤细胞在原发性肝癌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刘子鑫;石洁;李楠;郭卫星;程凯;孙居仙;刘善荣;程树群;

    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指自发或者因诊疗操作自肿瘤原发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外周血CTCs的分离和检测方法主要有联合磁珠分离CD45+(CTCs检出率50%)、ISET方法(CTCs检出率50%)、密度梯度离心、Ep CAM联合CD45磁珠分离法(CTCs检出率53.9%~92.9%)、体内流式细胞术(CTCs检出率60.7%)、cellsearch联合免疫荧光染色(CTCs检出率30.5%)等。CTCs"液态活检"在PL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CTCs计数与PLC多灶性、门静脉癌栓的形成及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外周血CTCs数与PL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CTCs计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治疗前后外周血CTCs数量变化可评价PLC的治疗效果。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蒙阴县人民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一种可以“饿死肿瘤”的“独门秘技”

    <正>蒙阴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始建于2005年6月,是蒙阴县最早、最大、最权威的肿瘤病防治研究专科,是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全方面进行肿瘤预防、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专科,是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滨州医学院的教学基地,2016年成为山东省立医院对口支援科室。肿瘤科积极推进"多学科、多种技术方法综合治疗肿瘤"治疗模式,紧跟肿瘤治疗前沿.在医院领导的帮助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肿瘤放化疗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肺部及盆腔等恶性肿瘤采用超选择性靶血管栓塞治疗,疗效显著,达到迅速缓

    2016年27期 v.56;No.100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