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人SND1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稳定表达SND1蛋白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筛选

    任媛媛;雷静;赵然;辛灵彪;苏超;高星杰;杨洁;

    目的构建人SND1基因慢病毒载体,筛选稳定表达SND1蛋白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为探讨SND1基因对卵巢癌的调控作用提供细胞系模型。方法采用PCR法从pCMV-FLAG-SND1质粒中扩增FLAG-SND1基因片段,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表达质粒pLVX-IRES-Hyg中,获得重组慢病毒载体pLVX-FLAG-SND1。以pLVX-FLAGSND1瞬时转染293T细胞4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ND1蛋白表达量。pLVX-FLAG-SND1重组质粒通过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FLAG-SND1的重组慢病毒。以慢病毒感染SKOV3细胞48 h,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μg/mL潮霉素B,筛选稳定表达SND1蛋白的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该细胞株内SND1蛋白表达量。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经双酶切和基因测序比对鉴定正确。重组慢病毒载体在瞬时转染的293T细胞中SND1蛋白表达量高于野生型SKOV3细胞(P<0.01)。SKOV3细胞经慢病毒感染、药物筛选后获得的稳定表达株中SND1蛋白表达量高于野生型SKOV3细胞(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SND1基因慢病毒载体pLVXFLAG-SND1,并筛选出稳定表达SND1蛋白的SKOV3细胞株,为进一步明确卵巢癌发生、发展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玫瑰花蕾萃取物对嗅球毁损大鼠梨形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影响及机制

    卞林翠;王敏;贺利敏;徐金勇;李光武;

    目的观察玫瑰花蕾萃取物对嗅球毁损大鼠梨形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及玫瑰花蕾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及玫瑰花蕾组采用探针破坏嗅球。嗅球毁损后1天,玫瑰花蕾组行玫瑰花蕾萃取物吸嗅,每次持续吸嗅1 h、2次/d,连续14天。分别取对照组、模型组嗅球毁损后24 h、72 h、7 d、14 d(每个时间10只)及玫瑰花蕾组吸嗅14天后脑组织,常规切片,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梨形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梨形皮质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结果对照组梨形皮质神经元尼式小体灰度值为87.32±3.14,模型组毁损24 h、72 h、7 d、14 d时灰度值分别为101.76±4.52、110.76±2.78、98.35±2.69、94.26±3.01,玫瑰花蕾组为88.47±4.33;模型组毁损72 h时尼式小体灰度值大于对照组和玫瑰花蕾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毁损72 h、7 d时梨形皮质Glu表达减少、GAB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毁损72 h、7 d比较,玫瑰花蕾组Glu表达增加、GABA表达减少;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玫瑰花蕾萃取物吸嗅对嗅球毁损大鼠梨形皮质神经元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抑制Glu释放、促进GABA释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5-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学特点

    许德栋;王文波;李勇;段震映;姚翰勋;戚圣金;夏学巍;

    目的观察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标志,为内镜下进行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5具,应用硬质内镜(Karl Storz)经双侧鼻腔插管,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斜坡区解剖学观察。结果斜坡区划分为3个部分:上斜坡、中斜坡、下斜坡。鞍旁颈内动脉管隆起、斜坡旁段颈内动脉管隆起、视神经管隆起等为斜坡区骨性解剖标志,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脑神经Ⅵ、脑桥、椎动脉、脑神经Ⅸ~Ⅻ、延髓等为硬膜下解剖标志。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学标志明确,可依据上述解剖标志进行该入路手术。

    2016年28期 v.56;No.1006 9-11+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及其对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赵燕;宋滇平;王艳;王玲;刘华;杨秋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探讨其对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205例健康体检者(汉族85例、彝族120例,对照组)、140例T2DM患者(汉族79例、彝族61例,T2DM组)及224例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汉族157例、彝族67例,动脉硬化组)的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各组汉族、彝族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析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硬化组汉族Klotho基因G-395A位点GA+AA基因型频率高于彝族(P<0.05),其余各组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汉族T2DM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为SBP、TG、LHL、空腹血糖(FPG)、Klotho基因G-395A位点GA+AA基因型(P均<0.05),彝族为TG、LHL、FPG、血肌酐(P均<0.05)。结论 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Klotho基因G-395A多态性,Klotho基因G-395A位点GA+AA基因型可能是云南省汉族部分T2DM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回族Lynch综合征一家系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分析

    解澎;任景丽;汪文杰;虎建恩;胡桂明;吴会芳;牛海鸥;

    目的分析回族Lynch综合征一家系错配修复基因(MMR)表达及突变情况,探讨回族Lynch综合征的基因特点。方法先证者男性,37岁,第4代,回族,直肠低分化腺癌。本家系现存6代(均为回族),共有结直肠癌患者14例,在世7例。提取本家系中6例患者及5例正常人外周血及肿瘤组织DNA。采用DNA测序检测肿瘤细胞DNA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MMR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MM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该家系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MSI检测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肿瘤组织MMR家族中MLH1表达均为阴性;MLH1基因第一外显子存在2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c.264G>T、c.265G>T,其中c.265G>T突变导致MLH1基因蛋白质翻译在该位点提前终止。结论回族Lynch综合征家系存在MLH1基因突变,即存在第一外显子错义突变位点c.265G>T。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25-(OH)_2D_3对大鼠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

    董洪亮;刘乃国;苗双;郑静;倪娜;王楠;

    目的观察1,25-(OH)_2D_3对大鼠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发展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经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5 mg/kg建立IPF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0μL/只。自注射后第2天开始,模型组腹腔注射1,25-(OH)_2D_3溶剂(0.1%乙醇、99.9%丙二醇,200μL/只),治疗组腹腔注射1,25-(OH)_2D_32μ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μL/只,均隔天1次。各组于给药后第14、21、28天分别处死10只大鼠,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离培养肺成纤维细胞,采用Fluo-3AM荧光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Ca~(2+)浓度;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肺成纤维细胞PI3K、AKT、mTOR mRNA表达。结果给药第14、21、28天,模型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成纤维细胞内Ca~(2+)浓度及PI3K、AKT、mTOR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述指标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模型组和治疗组肺成纤维细胞内Ca~(2+)浓度与PI3K、AKT、mTOR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4、0.647、0.805,P均<0.01)。结论 1,25-(OH)_2D_3可抑制IPF的发生、发展;降低肺成纤维细胞内Ca~(2+)浓度、抑制PI3K-AKT-mTOR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溶胶-凝胶法在钛-聚合瓷修复体纯钛表面镀制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条件分析

    王苏娟;陈雪芳;李延鑫;王莉;张颖奇;

    目的探讨溶胶-凝胶法在钛-聚合瓷修复体纯钛表面镀制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条件。方法取80个纯钛片,均进行表面喷砂处理,取其中30个分为五组,分别涂布0.20、0.30、0.37、0.50、0.60 mol/L的含锡溶胶,分别经过300、500、700℃热处理。观察到0.20 mol/L溶胶镀的含锡薄膜几乎不存在,0.6 mol/L溶胶镀的含锡薄膜裂纹过大、薄膜接近脱落;0.30、0.37、0.50 mol/L溶胶镀的含锡薄膜较完好,有细微裂缝且均匀。从剩余50个纯钛片中取5个为对照组(A组),不涂溶胶;余45个分为三组(每组15个),分别涂布0.30、0.37、0.50 mol/L的溶胶,再分别经过300℃(B1、B2、B3组)、500℃(C1、C2、C3组)、700℃(D1、D2、D3组)温度热处理。在场发射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钛表面形貌,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各组剪切结合强度,应用X线衍射分析仪分析界面成分。结果D1组表面形貌平整,薄膜致密,均匀一致,仅有微量细小的裂纹;其余各组钛表面均不平整,有裂纹。D1组剪切结合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其薄膜中出现大量的氧化钛、钛化锡、氧化锡,含量均高于其他组(P均<0.05)。结论 0.30 mol/L溶胶经700℃热处理是溶胶-凝胶法在钛-聚合瓷修复体纯钛表面镀制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条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关于摘要与关键词的说明

    <正>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需标引关键词2~5个,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

    2016年28期 v.56;No.1006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

    2016年28期 v.56;No.1006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新生期大鼠重复吸入七氟醚对其幼年及成年学习、记忆能力及脑脊液中ApoE浓度的影响

    江君丽;任娟娟;唐春春;张超;朱宇航;朱昭琼;

    目的观察新生期大鼠重复吸入七氟醚对其幼年及成年学习、记忆能力及脑脊液中载脂蛋白E(ApoE)浓度的影响,探讨七氟醚重复吸入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将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七氟醚幼年组、七氟醚成年组及对照幼年组、对照成年组。七氟醚幼年组及成年组均于出生第7、14、21天吸入2.6%七氟醚2 h,对照幼年组及成年组同时间点吸入对照运载气体2 h。幼年期大鼠于出生第31天、成年期大鼠于出生第91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所有大鼠于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取脑脊液,ELISA法检测ApoE。结果水迷宫实验适应性训练期间,各组均会游泳,未发现眼盲、智力障碍大鼠;定位航行能力测试过程中,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逃避潜伏期均逐渐缩短,七氟醚幼年组与对照幼年组、七氟醚成年组与对照成年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空间探索试验过程中,七氟醚幼年组和对照幼年组、七氟醚成年组和对照成年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七氟醚幼年组与对照幼年组脑脊液ApoE浓度分别为(35.45±10.60)、(33.24±8.71)ng/mL,两组比较P>0.05;七氟醚成年组与对照成年组脑脊液ApoE浓度分别为(31.82±4.70)、(15.34±4.71)ng/mL,两组比较P>0.05。结论新生期大鼠重复吸入七氟醚对其幼年及成年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对脑脊液中ApoE浓度亦无明显影响,提示七氟醚重复吸入麻醉安全。

    2016年28期 v.56;No.100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鼠妇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骨桥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段哲萍;于新江;吴大勇;李菁菁;赵娟;

    目的观察鼠妇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骨桥蛋白(OP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贴块法分离培养SD大鼠VSMC,收集对数生长期的第3~5代细胞随机分为14组,对照组常规培养,OPN组加入终浓度为20 mg/mL的OPN,鼠妇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1、0.5 mg/mL的鼠妇水提取物,鼠妇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5、0.25 mg/mL的鼠妇乙酸乙酯提取物,OPN+鼠妇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 mg/mL的OPN及终浓度为2、1、0.5 mg/mL的鼠妇水提取物,OPN+鼠妇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 mg/mL的OPN及终浓度为1、0.5、0.25 mg/mL的鼠妇乙酸乙酯提取物,各组均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OD值),采用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细胞FA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OPN组OD值及FA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OPN+各浓度鼠妇水提取物及OPN+各浓度鼠妇乙酸乙酯提取物组OD值及FA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OPN组(P均<0.05),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鼠妇水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OPN诱导的VSMC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FAK胞内信号传导可能是二者共同的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罗钢;蔡丽英;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间质转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取传代(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CTGF组和对照组,CTGF组用含50 ng/mL CTGF的DMEM培养基培养,对照组仅用DMEM培养基培养。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钙黏素E(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连环蛋白(β-catenin)、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Wnt基因家族2B(Wnt2B)、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cadherin和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CTGF组β-catenin、Lef1、Wnt2B、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E-cadherin、α-SMA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CTGF可致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发生间质转化,激活Wnt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奇霉素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保护作用及机制

    张文晓;张碧丽;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对阿霉素肾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阿奇霉素组、联合组,每组27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四组采用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肾病模型;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第5周开始每日晨起阿奇霉素组灌胃给予阿奇霉素62.5 mg/(kg·d),泼尼松组灌胃给予泼尼松12.5 mg/(kg·d),联合组分别灌胃给予同等剂量的阿奇霉素及泼尼松,对照组及模型组均灌胃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均1次/d,连续给药28天。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末检测24 h尿蛋白、尿肌酐(Ucr)、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o)、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IL-2、IL-12、IL-6等。结果治疗期间模型组24 h尿蛋白、BUN、Scr、TCho逐渐升高,Ucr、Tp、Alb、Ccr逐渐降低,血清IL-2、IL-12水平逐渐降低,血清IL-6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阿奇霉素组、泼尼松组、联合组治疗第2、4周24 h尿蛋白、BUN、Scr、TCho均降低,Ucr、Tp、Alb、Ccr均升高,血清IL-2、IL-12水平均升高,血清IL-6水平均降低,联合组上述改变更显著,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阿霉素肾病效果较好,其与泼尼松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降低血清IL-6、升高血清IL-2和IL-12水平可能是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多西他赛联合BEZ235对Kras基因突变的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程留奇;张中冕;王海莉;庄琰;李静;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BEZ235不同作用方式对Kras基因突变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Kras基因突变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采用不同浓度多西他赛(2.5、5、10、20、40μg/L)和BEZ235(1.25、2.5、5、10、20μmol/L)干预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确定BEZ235的最佳干预浓度为17.5μmol/L、多西他赛的最佳干预浓度为15.3μg/L,二者最佳干预时间均为48 h。另取人肺腺癌A54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耐药组)、多西他赛单药组、BEZ235单药组、BEZ235同步多西他赛组(两药同时应用)、多西他赛序贯BEZ235组(给予多西他赛24 h改用BEZ235 24 h)、BEZ235序贯多西他赛组(给予BEZ235 24 h改用多西他赛24 h),均给予最佳干预时间及最佳干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KT、pERK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多西他赛单药组、BEZ235单药组、BEZ235同步多西他赛组、多西他赛序贯BEZ235组、BEZ235序贯多西他赛组A549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P均<0.05),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均<0.05)。BEZ235单药组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多西他赛和BEZ235不同联合作用方式作用下均可促进Kras基因突变的A549细胞凋亡,以BEZ235序贯多西他赛效果最好;降低pAKT及pERK表达,协同抑制PI3K/AKT/mTOR和Raf/MEK/ERK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28期 v.56;No.100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瑞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刘芳;王会英;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瑞芬太尼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瑞芬太尼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再松开结扎线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在左冠状动脉下穿线不结扎。瑞芬太尼组于再灌注前10 min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后24 h,取结扎线同水平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脂肪酸合成酶(Fas)、Caspase-3、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24 h时,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排列规则,细胞边界清楚、胞核完整;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边界不清晰,心肌纤维断裂,部分胞核消失;瑞芬太尼组心肌细胞排列稍疏松、胞核溶解较少,损伤程度介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之间。瑞芬太尼组和模型组心肌组织Fas、Caspase-3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瑞芬太尼组均低于模型组,组间比较P均<0.05;瑞芬太尼组和模型组心肌组织Bcl-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瑞芬太尼组高于模型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Fas、Caspase-3表达,促进Bcl-2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2016年28期 v.56;No.1006 39-4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联合西地那非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王治国;刘学明;佟胜全;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联合西地那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SLE-PA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SLE-PAH患者46例,其中轻、中度肺动脉压力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30~70 mmHg]32例,重度肺动脉压力组14例(PASP>70 mmHg)。两组均给予泼尼松、环磷酰胺联合血管扩张剂西地那非治疗,疗程均为24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ASP、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评分(SLEDAI)、6分钟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SLEDAI、PASP均降低,6分钟步行距离均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或<0.01。治疗24周,轻、中度肺动脉压力组有效率为87.5%,重度肺动脉压力组为57.1%,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联合西地那非治疗SLE-PAH疗效较好,尤其对于PASP轻、中度升高患者疗效明显。

    2016年28期 v.56;No.100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效果的系统评价

    魏晓晨;朱立勤;王春革;邓琦;李新;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CIPN)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ies、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专业杂志,查找参麦注射液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CIPN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9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初筛、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601例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298例、试验组3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麦注射液可降低恶性肿瘤化疗所致CIPN总发生率(RR=0.53,95%CI为0.45~0.64,P<0.01)、严重CIPN发生率(RR=0.44,95%CI为0.32~0.60,P<0.01),对疾病控制率无明显影响(RR=1.05,95%CI为0.89~1.23,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CIPN具有预防作用,且不影响化疗疗效。

    2016年28期 v.56;No.100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单、双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效果比较

    王希文;赵俊刚;

    目的比较单、双操作孔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VATS的原发性肺癌患者89例,随机分为单孔组43例和双孔组46例,分别采用单、双操作孔行VATS。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3天行疼痛评分(VAS),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评价两组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孔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3天VAS均明显低于双孔组(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QLQ-C30功能领域中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气促和失眠单一领域评分均降低,单孔组术后社会功能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或<0.01)。两组肺不张、持续液气胸、皮下气肿、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操作简便。

    2016年28期 v.56;No.1006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组织CXCL12、MMP-9、integrinβ_1表达及意义

    刘静;张柳;杨勇;李春燕;郭华雄;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整合素β_1(integrinβ_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份卵巢癌组织、20例份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及10例份卵巢良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XCL12、MMP-9及integrinβ_1阳性表达率,分析CXCL12、MMP-9及integrinβ_1阳性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卵巢癌组织中CXCL12、MMP-9、integrinβ_1表达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组织中CXCL12、MMP-9及integrinβ_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均<0.01)。CXCL12阳性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有关(P<0.05或<0.01),MMP-9及integrinβ_1表达均与卵巢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腹水有关(P<0.05或<0.01)。卵巢癌组织中CXCL12表达与MMP-9及integrinβ_1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8、0.332,P均为0.001),MMP-9表达与integrinβ_1表达呈正相关(r=0.447,P=0.000)。结论卵巢癌组织CXCL12、MMP-9及integeinβ_1均高表达,三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28期 v.56;No.100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Survivin、RHAMM表达及意义

    李冬斌;许香梅;张伟;茹丽娜;郑志刚;刘津;

    目的探讨Survivin、透明质酸受体介导的细胞游走受体(RHAMM)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胃癌患者79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20例(对照组),取观察组胃癌组织标本、对照组正常胃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组织标本中Survivin、RHAMM的表达,并分析Survivin、RHAMM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urvivin、RHAMM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89%(56/79)、68.35%(54/79),对照组分别为9.17%(11/120)、2.50%(3/120);两组比较P均<0.05。胃癌组织中Survivin、RHAMM阳性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均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均无关(P均>0.05)。胃癌组织Survivin阳性表达与RHAMM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5)。结论 Survivin、RHAMM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2016年28期 v.56;No.100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Hp检测、SOX2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李多;赵文月;齐维娟;高会斌;白文元;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患者40例(不典型增生组)、胃癌患者50例(胃癌组),采用~(13)C呼气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法检测各组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SOX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Hp感染及SOX2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Hp阳性例数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均<0.05),SOX2阳性表达例数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均<0.05),且胃癌组SOX2阳性表达例数低于不典型增生组(P<0.05),胃癌组、不典型增生组Hp阳性例数比较P>0.05。Hp阳性与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均无关(P均>0.05);SOX2阳性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胃癌组织Hp感染与SOX2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811,P<0.01)。结论Hp感染和SOX2阳性表达增加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6年28期 v.56;No.1006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检测的临床意义

    丁明剑;杨文华;白杨;崔国忠;戴殿禄;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在三阴型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三阴型乳腺癌患者80例、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_1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TGF-β_1表达,分析TGF-β_1表达与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三阴型及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分别为(108.43±10.55)、(84.09±11.52)ng/L,二者比较P<0.05。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中TGF-β_1高表达42例、低表达38例,TGF-β_1高表达者较低表达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率高、组织学分级程度低(P均<0.01),二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乳腺癌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GF-β_1高表达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54.76%(23/42)、低表达者为71.05%(27/38),二者比较P<0.05。结论三阴型乳腺癌患者TGF-β_1高表达,TGF-β_1的表达变化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影响患者预后。

    2016年28期 v.56;No.1006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喉癌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细胞因子4表达及意义

    魏金龙;刘鸣;王苏亮;赵治明;杨艳;李晶;袁雪;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T细胞因子4(TCF-4)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喉癌患者喉癌组织(观察组)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GSK-3β和TCF-4的表达情况,分析喉癌组织GSK-3β、TCF-4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喉癌组织GSK-3β与TCF-4表达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GSK-3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22.22%,TCF-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15.56%;两组比较P均<0.05。TCF-4、GSK-3β阳性表达均与喉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分型均无关(P均>0.05)。GSK-3β和TCF-4表达无相关性(r=0.292,P>0.05)。结论喉癌组织GSK-3β、TCF-4高表达可促进喉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28期 v.56;No.1006 60-6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鼻咽癌组织MTDH、MMP-9表达及意义

    陈应超;李泽文;周洁;肖兰;刘汉忠;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异黏蛋白(MTDH)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份鼻咽癌组织(观察组)、26例份慢性鼻咽炎组织(对照组)中MTDH及MMP-9蛋白表达,并分析MTDH及MMP-9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MTD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2/60)、11.5%(3/26),二者比较P<0.01;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43/60)、34.6%(9/26),二者比较P<0.01。MTDH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MMP-9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鼻咽癌组织MTDH表达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376,P<0.01)。结论鼻咽癌组织中MTDH、MMP-9表达均升高,MTDH及MMP-9高表达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28期 v.56;No.100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老年人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罗俐聪;李梅;吴建平;张慧;苗芳芳;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中老年查体者1 031例,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双侧颈动脉检查。收集其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BMI、吸烟、饮酒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 031例共2 062条颈内动脉中形态正常1 485条、形态异常577条(28.0%),其中迂曲288条、扭曲289条。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吸烟有关(P均<0.05);与BMI、饮酒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中老年人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率较高,高龄(≥60岁)、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6年28期 v.56;No.100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microRNA-21表达及意义

    王磊;杨幼生;詹羽;任飞;谢翠;武文艺;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microRNA-21(miRNA-21)表达情况,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42例(慢血流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46例(对照组),二者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帧数分别为(31.47±2.86)、(20.71±1.96)帧。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分析慢血流组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与TIMI血流帧数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价值。结果慢血流组及对照组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3±1.03、2.01±0.54,两组比较P<0.01。慢血流组TIMI血流帧数与miR-21表达呈正相关(r=0.646,P<0.01)。miRNA-21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95%CI:0.819~0.953),特异性为82.61%、敏感性为78.57%。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miRNA-21相对表达量增加,血清miRNA-21可作为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指标。

    2016年28期 v.56;No.1006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126例贵州省少数民族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袁诚;李伟;朱代荣;潘本荣;江玮;蒙灼;

    目的观察血清炎性因子在126例贵州省少数民族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贵州省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66例、持续性房颤60例;另外选取体检健康者60例。研究对象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采用超声心电图检查左心房内径(LAD),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与LAD的相关性。结果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及LAD均高于体检健康者(P均<<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IL-6、TNF-α、LAD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与LAD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2、0.652、0.458,P均<0.05),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与LAD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6、0.751、0.234,P均<0.05)。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因子可能通过影响心房重构诱发房颤的发生。

    2016年28期 v.56;No.100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陈淼;武星;王国兴;

    目的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70例,入院时检测血清AGEs,以所有患者血清AGEs水平的平均值为分界点分为低AGEs(<98.25ng/mL)组38例和高AGEs(≥98.25 ng/mL)组32例,检测左心房直径;出院后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房颤发生次数及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例数。结果低AGEs组及高AGEs组入院时左心房直径分别为(30.01±4.17)、(34.93±4.93)mm,两组比较P<0.01;血清AGEs水平与左心房直径呈正相关(r=0.36,P<0.01)。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低AGEs组及高AGEs组房颤发生次数分别为(4.44±1.33)、(5.43±1.76)次,两组比较P<0.05;分别有4例(10.5%)、9例(28.1%)进展为永久性房颤,两组比较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AGEs水平升高,血清AGEs水平>98.25 ng/mL可作为持续性房颤疾病进展的标志。

    2016年28期 v.56;No.1006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邹秀丽;吴铁军;崔玉静;田辉;张喜红;曲爱君;田锁臣;

    目的检测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124例,血细菌培养结果均阳性且为单一菌种,其中G~-菌感染41例(G~-菌组)、G~+菌感染83例(G~+菌组)。两组均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取血,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采用酶联荧光法检测血清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统计28天死亡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s-CRP水平及WBC数量、NEU%鉴别脓毒症患者G~+菌、G~-菌血流感染的效能。结果 G~+菌组血清PCT水平低于G~-菌组(P<0.01),两组hs-CRP、WBC及N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PCT水平诊断脓毒症患者G~-菌血流感染的AUC为0.867(95%CI为0.789~0.946,P=0.000),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89.2%;其余指标不能鉴别G~+、G~-菌血流感染。G~-菌组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28天死亡率均高于G~+菌组(P<0.05或<0.01)。G~-菌组血清PCT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可鉴别G~-菌与G~+菌血流感染而导致的脓毒症,且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2016年28期 v.56;No.100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单侧腭侧阻生尖牙闭合式、开放式导萌的美学效果观察

    李玉如;白颖;宋宇宁;杨雅娴;苑瑾瑾;李敬谦;

    目的探讨单侧腭侧阻生尖牙经开放式或闭合式导萌后的美学效果。方法选择28例上颌单侧腭侧阻生尖牙者,随机分为闭合组、开放组,每组14例,分别采用闭合式和开放式开窗方法导萌,并进行常规正畸治疗。成功矫治结束3个月时,由正畸医生对导萌后的阻生尖牙行红色美学分值(PES)评定;对40名非口腔专业领域人员(在校大学生)行问卷调查,获得其对导萌后尖牙的美学评价。结果开放组中唇侧龈缘曲度、唇侧龈缘高度PES分值均低于闭合组(P均<0.05),其余变量评分及总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闭合组及开放组非专业人员美学评分分别为(1.688±0.015)、(1.634±0.918)分,两组比较P>0.05。结论单侧腭侧阻生尖牙行闭合式导萌和开放式导萌后的PES差异不大,但闭合式导萌的阻生尖牙在唇侧龈缘高度和唇侧龈缘曲度方面的美学效果优于开放式导萌。

    2016年28期 v.56;No.1006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截骨联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武斌;梁杰;谭晓毅;乐锦波;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截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截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矢状面Cobb角,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再损伤、硬膜囊破裂等情况,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3例、下肢短暂性麻痹1例,均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13~30个月,中位时间19.5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见椎弓根钉崩断、脱落,钛网明显上嵌、下沉等。术后4周及术后12个月时VAS、ODI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2个月时Cobb角较术后4周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级结果优于术前(P<0.05)。结论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截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并脊髓损伤安全、有效,但可能造成脊柱后凸Cobb角的丢失。

    2016年28期 v.56;No.1006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其机制

    程颜梅;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21例(脑卒中组),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14天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3、5、7、14天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IL-10、TNF-α以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第4因子(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结果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及14天MMSE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根据入院第1天MMSE评分,将脑卒中组分为认知功能正常77例及认知功能障碍44例,入院后3、5、7、14天,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PAF、PF4、β-TG、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者(P<0.05或<0.01),且均有随入院时间增加水平增高的趋势(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炎性因子增加、血小板活化可能与认知障碍发生、发展有关。

    2016年28期 v.56;No.1006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Gd-EOB-MRI与DCE-CT对慢性肝病患者肝脏非典型增生结节的动态观察结果分析

    张毅;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Gd-EOB-MRI)、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对慢性肝病患者肝脏非典型增生结节(简称结节)恶性转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慢性肝病伴肝脏结节患者入院时及随访期间(24个月)肝脏Gd-EOB-MRI及DCE-CT的结节影像学改变。将结节增大(较入院时直径增加2 cm)和(或)伴有血管增生判定为结节恶性转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结节恶性转化的结节直径最佳临界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节恶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24例患者入院时肝脏GdEOB-MRI及DCE-CT显示结节103个,直径5~30 mm、平均8.4 mm,均经针吸活检证实为良性结节。随访期间31个结节(12例)恶性转化(均经针吸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72个结节(12例)无变化。ROC曲线显示,结节直径9mm是预测结节恶性转化的最佳临界值。入院时Gd-EOB-MRI显示结节直径≥9 mm及DCE-CT延迟期图像中出现低密度影是结节恶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入院时Gd-EOB-MRI显示结节直径≥9 mm及DCECT延迟期图像中出现低密度影均可作为结节恶性转化的预测指标。

    2016年28期 v.56;No.1006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CAT评分与肺功能及肺结构的关系

    吴树瀚;张攀;刘洁露;陈新;闫超群;樊慧珍;于化鹏;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与肺功能及肺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96例COPD稳定期(GOLD分级Ⅰ级18例、Ⅱ级26例、Ⅲ级34例、Ⅳ级18例)患者于就诊当天进行CAT评分及肺功能检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肺结构指标,即气肿肺组织容积比例(LAA)、气管壁径线(WT)、肺动脉直径(BWT)及WT/BWT,分析CAT评分与肺功能及肺结构的关系,探讨CAT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GOLD分级COPD患者CAT评分及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比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RV/TLC)、外周气道阻力(R5-R20)、响应频率(Fres)、L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呼吸总阻抗(Z5)、周边弹性阻力(X5)、WT、BWT、WT/BW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T评分与RV/TLC、R5-R20、Fres、LAA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0、0.352、0.397、0.393,P<0.05或<0.01),与DLCO、DLCO/VA、FVC、FEV_1、FEV_1/FVC%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3、-0.356、-0.363、-0.388、-0.352,P<0.05或<0.01),与Z5、X5、WT、BWT、WT/BWT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EV_1、FVC、LAA是COPD稳定期患者CAT评分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CAT评分与肺功能及肺结构均相关,定期评估CAT评分可反映患者病情。

    2016年28期 v.56;No.100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意义

    田斌;

    目的检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8例,入院5天内确诊发生肺部感染60例(感染组),未发生肺部感染38例(非感染组)。患者入院第1、3、5、7、11天均于肘静脉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CT,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以血清PCT水平为0.5 ng/mL、CRP水平为50 mg/L为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PCT、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老年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入院后第1、3、5、7、11天血清CRP、PCT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非感染组(P<0.05或<0.01);两组入院后第1、3、5天血清CRP、PCT水平逐渐升高,第7、11天逐渐下降。血清PCT联合CRP检测诊断老年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敏感性为0.815、特异性为0.825,均高于两项单独检测。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2016年28期 v.56;No.100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阿替普酶联合华法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效果观察

    陈振华;丘新才;林淑芳;甘振勇;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华法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47例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25例、肝素组22例,分别给予阿替普酶联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凝血功能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评价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P均<0.05),纤维蛋白原(Fbg)、PO_2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或<0.01),PCO_2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均<0.05),血清cTnⅠ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均<0.01);治疗前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时,阿替普酶组总有效率为96.0%、肝素组为90.9%(P=0.476)。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阿替普酶联合华法林治疗COPD合并肺栓塞安全有效,且对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效果较好。

    2016年28期 v.56;No.1006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乌兰;石燕清;王红春;李柔萱;李永杰;赵梦婷;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甲状腺结节患者137例(181个结节),均采用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甲状腺结节细胞或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判定结节性质,计算常规超声图像、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用判断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判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为89.47%、特异性为84.76%、准确性为86.74%,超声弹性成像判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为86.84%、特异性为83.81%、准确性为85.08%,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判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为94.74%、特异性为94.29%、准确性为94.48%;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单独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P均<0.05)。结论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均可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二者联合可提高判断准确率。

    2016年28期 v.56;No.1006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诊治分析

    韩骏锋;刘永霞;董淑丽;范睿;梅早仙;

    目的总结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经验。方法选择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30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ARDS患者中7例既往有结核病史,均未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2例曾行肾脏移植手术。患者均出现胸闷、气短及呼吸困难,并呈进行性加重,28例伴发热,25例伴咳嗽、咳痰,23例伴食欲减退、乏力及体质量降低。14例痰结核菌涂片阳性,20例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核菌培养阳性,15例肺活检符合肺结核表现。氧分压(48.5±5.3)mmHg,二氧化碳分压(65.6±5.6)mmHg,氧合指数(210±25)mmHg。28例应用SHRZE(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初治方案治疗,2例肾移植术后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异烟肼、利福喷丁及莫西沙星的个体化方案治疗;均早期应用激素治疗,5例重症患者短期内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并行机械通气治疗。5例重症患者中1例死亡,4例预后良好;其余25例中2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23例预后较好。结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ARDS的诊断以痰结核菌涂片、胸部CT检查结合血气分析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机械通气联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重症患者预后较差。

    2016年28期 v.56;No.1006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对静吸复合麻醉骨折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高峰;吴雨佳;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静吸复合麻醉骨折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以及术后机械痛阈值的影响。方法选择静吸复合麻醉骨折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等量生理盐水静注,观察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追加芬太尼例数、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及苏醒期躁动程度,术前及术后6、12、24、48 h时评估机械痛阈值。结果两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例数及术后追加芬太尼例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0 min躁动评分(RS)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RSS)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术前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 h时机械痛阈值均较术前降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预防静吸复合麻醉骨折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提高术后机械痛阈值、减轻痛觉过敏。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辅助性T细胞应答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杜丽娟;何成诗;由凤鸣;严然;

    肺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肺破坏性疾病的共同结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升高趋势。辅助性T(Th)细胞是免疫系统主要的效应及调节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或诱导免疫应答。当Th1细胞分泌的肺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IL-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Th2细胞分泌的IL-6、IL-13,Th17细胞分泌的IL-17、IL-22等炎症因子表达失调,可导致Th1/Th2及Th17/Treg失衡,一方面直接参与肺损伤,另一方面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疾病进展,激活核转录因子调控多种参与肺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表达,造成肺部炎症和纤维化形成。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关系的研究进展

    于舰斌;曲伟栋;杜平功;

    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其中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最为常见,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研究发现,NSCL/P的发生可能与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对各地区、各民族NSCL/P患者基因型分布的综合研究可能对NSCL/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较大的帮助。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肥胖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杰;潘永军;黄捷;陈雄;张雄;

    近年来,肥胖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率不断升高。研究发现,肥胖在BPH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关于肥胖与BPH发生关系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氧化应激及炎症、性激素平衡失调、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等可能参与其中。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新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对甲状腺结节性质判断中的应用进展

    李怡;张玉英;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5%~10%的甲状腺结节属恶性结节。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是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但漏诊及误诊率均相对较高。随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弹性成像技术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高速剪切波弹性成像逐渐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并显示出较好效果。

    2016年28期 v.56;No.1006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