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劲华;张威;刘美辉;刘元芬;李佳慧;张奕婷;王勇;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ZOL)对结肠癌细胞株CT26增殖、凋亡及Caspase-3、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ZOL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将CT26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细胞分别加入1、20、50、120、150、250μmol/L的ZOL,对照组不加ZOL,采用MTS法测算细胞增殖率。2ZOL对CT26细胞凋亡的影响观察:加入终浓度分别为0、1、10、100、200、300μmol/L的ZOL孵育CT26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3ZOL对CT26细胞中Caspase-3、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将CT26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200μmol/L的ZOL,对照组不加ZOL,分别于12、24、36、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p53蛋白。结果1、20、50、120、150、250μmol/L的ZOL处理CT26细胞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3%、68%、65%、61%、59%、55%,20、50、120、150、250μmol/L组与1μmol/L组相比,P均<0.05。0、1、10、100、200、300μmol/L的ZOL作用后,CT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3.06%、23.73%、26.12%、27.15%,1、10、100、200、300μmol/L组与0μmol/L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加药36、48 h后,细胞中Caspase-3、p5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ZOL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存活,促进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aspase-3、p53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寇玉玲;熊小明;孙兴旺;郭庆喜;李霞斌;卢子剑;
目的分析结肠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CCA)的病理特点,总结结肠原发性CCA的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患者女性,84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PET/CT检查提示升结肠肿瘤。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中留取肿瘤组织标本,HE染色后进行大体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行特殊染色观察AB、PAS表达情况。结果肿瘤标本HE染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部分呈锯齿状或相互融合呈筛状,部分瘤巢中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呈高柱状或圆形、多边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呈透明或空泡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增大、泡状或深染。免疫表型:CK20、CEA、CDX2阳性,CK7、CD10、RCC、TTF-1阴性,Ki-67阳性指数50%、p53阳性指数95%、Nm23阳性指数10%。特殊染色AB、PAS均为阴性。本例未发现K-ras基因突变。病理诊断为结肠原发性CCA。结论结肠原发性CCA在HE染色镜下有特征性表现,肿瘤组织表达CK20、CDX2,不表达CK7,免疫组化染色及特殊染色有助于与经典型结肠癌及CCA结肠转移灶进行鉴别。
2016年31期 v.56;No.1009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凯;连海峰;牛琼;贾兴芳;刘成霞;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鸡卵清蛋白上游启动子转录因子Ⅱ(COUP-TFⅡ)和神经纤毛蛋白2(NRP2)的表达变化,并分析COUP-TFⅡ、NRP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各60例,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COUPTFⅡ、NRP2,分析COUP-TFⅡ、NRP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78.3%,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OUP-TFⅡ、NR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21.7%。胃癌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OUP-TF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0.22、0.68±0.34,NRP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7、0.58±0.22,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均<0.05)。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63,P<0.05)。浸润深度为T_3、T_4的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深度T_1、T_2的胃癌组织(P均<0.05);中低分化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胃癌组织(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COUP-TFⅡ、NRP2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均<0.05)。结论 COUP-TFⅡ、NRP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2016年31期 v.56;No.100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玉风;黄亿元;尚丽娜;杨立会;黄勤;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Caveolin-3(CAV3)基因突变型P104L和P47L的C2C12骨骼肌细胞株。方法将野生型CAV3(CAV3-WT)、CAV3-P104L、CAV3-P47L装在带有GFP标签的质粒中,构建目的基因与GFP基因融合的表达质粒,以只含GFP的载体为对照。将C2C12细胞随机分为A、B、C、D组,分别转染对照空载体(NC)、CAV3-WT、CAV3-P47L及CAV3-P104L。以遗传霉素(G418)进行阳性克隆筛选,荧光显微镜下挑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系,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CAV3-GFP融合蛋白,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CAV3蛋白,以荧光强度代表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验证,证实4种表达质粒构建成功。B、C、D组细胞中测得CAV3-GFP融合蛋白,A组未测得融合蛋白。A、B、C、D组CAV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0±2.25、32.3±0.35、25.6±0.92、24.3±1.42,B组CAV3蛋白表达增强,与A组相比,P<0.01;A、C、D组CAV3蛋白表达下调,与B组相比,P均<0.01。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CAV3-P47L和CAV3-P104L的C2C12细胞,两种细胞中CAV3蛋白表达下调。
2016年31期 v.56;No.100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任明强;陈琦;毛星星;
目的观察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对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BJAB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BJAB细胞并将其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0、1、2、3、4、5、6、7g/m L的s CD40L,空白对照组加入同量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加入10 mol/L的地塞米松。用不同浓度为的s CD40L作用于BJAB细胞,在24、48、72 h用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细胞及不同周期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Bax、Bcl-2、Caspase-3蛋白。结果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不同浓度s CD40L处理的细胞培养48、72 h后增殖抑制率高于培养24 h时(P均<0.05)。随着s CD40L作用浓度升高,实验组BJAB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实验组、阳性对照组G_1期细胞百分比增高,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实验组中,6 g/m L亚组G_1期细胞百分比高于2、4 g/m L亚组,S期细胞百分比低于2、4 g/m L亚组(P均<0.05)。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中6 g/m L亚组细胞凋亡率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 s CD40L可抑制BJAB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及下调Bcl-2蛋白表达和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若诗;姚万军;郝新才;夏中元;柯昌斌;刘菊英;
目的从王瓜中提取葫芦素D,并观察其对大鼠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体内成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结合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王瓜果实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光谱技术(~1H-NMR)对提取化合物(葫芦素D)的结构进行鉴定。培养大鼠乳腺癌细胞株Walker256,将细胞分为实验1、2、3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2、4、8μmol/L的葫芦素D和等量培养液。采用Ed U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TUNEL法观察凋亡情况。将80只雌性SPF大鼠随机分为Con组、Sham组、IP-L组和IP-H组,各20只。Sham组、IP-L组和IP-H组取Walker256细胞制作大鼠乳腺癌骨转移瘤模型,Con组不制作模型;IP-L组经腹腔注射0.75mg/(kg·d)的葫芦素D,IP-H组经腹腔注射1.5 mg/(kg·d)的葫芦素D,Sham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1 d。观察各组大鼠左侧胫骨组织病理变化,测量胫骨肿瘤瘤体大小,观察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王瓜提取物中分离出1个化合物,鉴定为葫芦素D。对照组及实验1、2、3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32%±4.54%、46.17%±4.87%、57.37%±5.15%、64.61%±5.3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4%±4.31%、35.43%±5.09%、44.79%±4.92%、73.19%±4.86%,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Con组、Sham组、IP-L组、IP-H组大鼠转移瘤代谢体积平均值分别为0、2.1、1.7、1.2 cm~3;IP-L组、IP-H组与Sham组相比,P均<0.05;IP-L组与IP-H组相比,P<0.05。Sham组大鼠胫骨骨组织结构紊乱,多处骨皮质缺损,骨髓腔内可见大量肿瘤细胞,骨小梁破坏明显;IP-L组与IP-H组骨质破坏较Sham组轻,IP-H组可见部分正常骨髓组织。Con组、Sham组、IP-L组、IP-H组分别有0、0、6、13只大鼠死亡;IP-L组、IP-H组死亡率与Con组、Sham组相比,P均<0.05;IP-L组死亡率与IP-H组相比,P<0.05。结论在王瓜中分离得到葫芦素D,其可抑制大鼠乳腺癌细胞株Walker256增殖,诱导其凋亡;葫芦素D对大鼠乳腺癌骨转移瘤有生长抑制作用,但可导致大鼠死亡率增加。
2016年31期 v.56;No.100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涛;牛丽娟;刘文宣;杨磊;李曼;曹丹丹;刘殿武;
目的观察Kruppel样因子4(KLF4)基因沉默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中Smad 2、3、7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并构建针对大鼠KLF4基因的3个干扰质粒(p GPU6-1、p GPU6-2、p GPU6-3),将质粒转染HSC-T6细胞,检测KLF4 mRNA及蛋白,筛选出沉默效果最好的重组质粒用于后续实验。将HSC-T6细胞分为A、B、C、D组,A组常规培养细胞;B组在培养液中加入TGF-β_1 50 ng/m L;C组转染重组质粒p GPU6-3;D组转染干扰质粒p GPU6-3 24 h后,再加入TGF-β_1 50 ng/m L。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Smad2、Smad3、Smad7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Smad2、Smad3、Smad7蛋白和磷酸化Smad2、3(p-Smad2、3)蛋白。结果 B、D组细胞中Smad2、Smad3、Smad7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C组细胞中Smad7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均<0.05)。C组、D组细胞中p-Smad2、p-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A组,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P均<0.05)。B组细胞中Smad2、p-Smad2、Smad3、p-Smad3、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A组(P均<0.05)。结论 KLF4基因沉默后,HSC-T6细胞(包括被TGF-β_1激活的HSC-T6)中p-Smad2、p-Smad3蛋白表达下调,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抑制KLF4基因表达可能有抗纤维化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TGF-β_1/Smad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苏雨;王敏;姚迪;卢春;陆卫平;
目的观察转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Gm15638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V40-MES13中纤维化标志物纤维连接蛋白(FN)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PCR法扩增lncRNA Gm15638片段,并将其插入p CDH-CMV-MCS-EF1-cop GFP载体,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 CDH-Gm15638。用转染试剂将重组目的质粒p CDH-Gm15638与包装质粒ps PAX2和包膜质粒p MD2.G共同转染293T细胞,收集重组慢病毒悬液,测定病毒滴度。将SV40-MES13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p CDH-Gm15638和慢病毒空载体p CDH-Mock。转染48 h后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Gm15638验证p CDH-Gm15638转染情况;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N、ColⅠ。结果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载体p CDH-Gm15638构建成功。通过三质粒包装获得重组慢病毒,测得病毒滴度约6×10~7efu/m L。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中Gm15638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67、1,两组相比,P<0.05。实验组细胞中FN、Col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9、1.08,对照组分别为0.48、0.845,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转染Gm15638的SV40-MES13细胞中纤维化标志物FN、ColⅠ表达水平下调。
2016年31期 v.56;No.1009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妍君;罗朋立;
目的观察低氧环境对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MGEC)透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GEC,将细胞分为低氧1组、低氧2组、抑制剂1组、抑制剂2组和对照组。低氧1、2组分别在10%、5%氧浓度的低氧环境中培养36 h;抑制剂1、2组细胞先加入重组人VEGF抑制剂继续培养48 h,然后分别在10%、5%氧浓度的低氧环境培养36 h;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各组细胞分别于低氧处理0、12、24、36 h测算单层MGEC对白蛋白的通透率,反映细胞通透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MGEC中的VEGF mRNA。结果低氧1组、低氧2组培养0、12、24、36 h时细胞通透率逐渐升高,同组不同时点相比,P均<0.05;低氧1、2组培养12、24、36 h细胞通透率高于抑制剂1、2组及对照组(P均<0.05)。低氧处理12、24、36 h低氧2组细胞通透率高于低氧1组。低氧1、2组培养0、12、24、36 h时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升高,组内不同时点相比,P均<0.05;低氧1、2组培养12、24、36 h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抑制剂1、2组及对照组,且低氧2组VEGF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低氧1组(P均<0.05)。结论低氧环境下小鼠MGEC通透性升高,可能与细胞中VEGF mRNA表达上调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先锋;黄远见;肖娟;
目的观察转染miR-200b基因的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鼻咽癌CNE2细胞分为观察组1、对照组1、观察组2、对照组2、观察组3。观察组1转染miR-200b模拟物,对照组1转染无关序列,观察组2转染BMI-1小干扰RNA(BMI-1 siRNA),对照组2转染RNA干扰无关序列,观察组3转染miR-200b抑制剂与BMI-1 siRNA。采用MTT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BMI-1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MI-1蛋白,qRTPCR检测BMI-1 mRNA。结果观察组1与对照组1相比,观察组2与对照组2相比,细胞48、72、96 h增殖能力减弱,(P均<0.05)。观察组1、对照组1、观察组2、对照组2、观察组3穿膜细胞数分别为(77.5±8.5)、(147.7±13.6)、(81.2±7.4)、(149.1±10.8)、(126.4±11.2)个;观察组1与对照组1相比,观察组2与对照组2相比,P均<0.01。miR-200b能与BMI-1非编码区结合,抑制BMI-1蛋白、mRNA的表达。结论转染miR-200b基因的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降低,这可能是通过下调BMI-1实现的。
2016年31期 v.56;No.100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江华;杨国良;潘麒;薄隽杰;
目的观察结核杆菌属PE_PGRS蛋白家族成员Rv0652对膀胱癌细胞T24、J82、RT4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在96孔板中接种膀胱癌T24、J82、RT4细胞悬液,每孔100μL,含相应膀胱癌细胞5 000个。设空白组、Rv0652蛋白组和卡介苗组,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100μL、含Rv0652 10μg/m L的DMEM培养液、含卡介苗1mg/μL的DMEM培养液,12、24、36、48 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OD值,计算细胞增殖率。另取膀胱癌T24、J82、RT4细胞接种于10 cm培养皿中,设空白组、Rv0652蛋白组和卡介苗组,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10 m L、含体外重组Rv0652 10μg/m L的DMEM培养液、含卡介苗1 mg/μL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后采用PI和FITC-Annexin 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Rv0652蛋白组、卡介苗组膀胱癌细胞RT4、J82、T24增殖率逐渐下降(P均<0.05);相同培养时间Rv0652蛋白组、卡介苗组细胞增殖率相比,P均>0.05。Rv0652蛋白组、卡介苗组RT4、J82、T24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v0652蛋白组、卡介苗组相比,P均>0.05。结论 Rv0652蛋白能抑制膀胱癌细胞T24、J82、RT4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效果与卡介苗类似。
2016年31期 v.56;No.1009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梅花;金正勇;申英花;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对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2 d龄新生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暴露在高氧模型箱内制作高氧肺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同时腹腔注射阿奇霉素200 mg/(kg·d),连用14 d。各组分别于建模3、7、14 d各处死10只大鼠,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白细胞总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的Bcl-2蛋白、Bax蛋白、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结果模型组建模3、7、14 d时肺组织W/D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P均<0.05)。模型组建模3、7、14 d时BALF中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P均<0.05)。对照组建模3、7、14 d时肺泡结构无明显改变,无间质水肿,见少许炎症细胞;模型组随建模时间延长,肺组织损伤加重;实验组建模后不同时间肺水肿程度、炎症细胞量、肺泡体积等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建模3、7、14 d时肺组织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Bcl-2/Bax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CHOP、GRP78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P均<0.05)。结论阿奇霉素可防治新生大鼠高氧肺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及下调CHOP、GRP78表达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卓洋;王巧;杨聪颖;陈昊;李爱民;
目的观察并比较1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和5%硝酸脱钙处理大鼠颞骨的效果。方法 SD大鼠10只,随机分为EDTA组和硝酸组,取出大鼠颞骨后分别置于10%EDTA、5%硝酸脱钙液中进行脱钙处理。观察两组脱钙效果,记录脱钙时间,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进行颞骨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α-tubulin蛋白、水通道蛋白1(AQP1)。结果两组取材过程中,颅骨硬度适当,颞骨可轻松切下,无砂砾感,切下的颞骨无松散及组织脱落。硝酸组脱钙所需时间分别为(11.20±0.83)d、(26.20±2.38)min,两组相比,P<0.05。EDTA组颞骨整体形态保持完好,蜗管、镫骨肌、岩动脉、神经元、雪旺细胞、郎飞结、神经干可清晰辨识;硝酸组颞骨整体结构保存较理想,神经元形态保持尚可,但存在骨质染色不均、雪旺细胞崩解、轴突肿胀、郎飞结消失现象。EDTA组颞骨脱钙后AQP1、α-tubulin蛋白定位准确,组织区分度高;硝酸组由于细胞膜中AQP1遭受破坏、位于微管内的α-tubulin蛋白漏出细胞,荧光消减明显,组织形态保持较差。结论 10%EDTA和5%硝酸用于大鼠颞骨脱钙处理效果均较好,两种脱钙液均适用于普通病理及结构观察,若用于蛋白定量及定性方面研究,应首选10%EDTA。
2016年31期 v.56;No.100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德晓;张能维;朱斌;柏欣;徐一杰;宫轲;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RYGB)后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行LRYGB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9例,根据手术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组1,16例)和改善组(组2,13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血清胃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激素(GIP)、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瘦素(Leptin)]检测结果、BMI、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释放指数等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疗效指标及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比较不同疗效患者血清胃肠道激素水平。结果术后12个月,29例患者BMI、空腹血糖、C肽、HbA_(1c)、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Leptin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术后12个月组1血清Leptin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组2各项胃肠道激素水平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LRYGB术后血清Leptin水平下降,Leptin下降明显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好。
2016年31期 v.56;No.1009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敏;邝浩斌;谭守勇;蔡晓婷;覃红娟;冯治宇;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强化降糖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06例,分为强化降糖组50例、常规降糖组56例。两组在采用HRZE方案(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乙胺丁醇)控制肺结核的同时,强化降糖组采用强化降糖治疗,常规降糖组采用常规血糖控制方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胰岛素、C肽、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测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治疗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强化降糖组在治疗2个月后FBG、HbA_(1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常规组治疗2个月后HbA_(1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强化降糖组治疗后2个月FBG、HbA_(1c)水平下降,与常规降糖组相比,P均<0.05。强化降糖组治疗后2个月HOMA-β、HOMA-IR、血清hs CRP水平分别为51.65±33.52、2.24±1.46和(8.63±11.82)mg/L,常规降糖组分别为30.89±48.63、5.49±6.81和(14.54±15.35)mg/L,强化降糖组HOMA-β升高、HOMA-IR下降、血清hs CRP水平降低,与常规降糖组相比,P均<0.05。强化降糖组痰菌阴转比例升高、肺结核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比例升高,与常规降糖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常规降糖方案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同时强化降糖可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炎症水平,提高痰菌阴转率,改善病灶及空洞吸收情况。
2016年31期 v.56;No.100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程彦臻;陈宏;杨帆;宋青青;严婷;陈容平;
目的了解广东省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在广东省67家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信息包括人口学资料、糖尿病及并发症病史等,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检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结果共纳入4 288例患者,男2 044例(47.7%)、女2 244例(52.3%),年龄(59.3±12.9)岁,糖尿病病程(7.1±6.4)年,BMI(26.80±2.96)kg/m~2。纳入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分别为58.1%、54.4%、12.9%、9.0%、21.6%、21.5%、32.1%、5.1%。女性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升高,与男性患者相比,P均<0.05。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除血脂异常外)发病率逐渐升高(P均<0.05);随着患者病程延长,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除血脂异常外)发病率均有升高趋势(P均<0.05)。纳入患者HbA_(1c)达标率为26.2%,其中有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患者的HbA_(1c)达标率均低于无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者。结论广东省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病率较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以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为主,合并症中以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患者HbA_(1c)达标率较低。
2016年31期 v.56;No.100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徐小芳;康园超;朱春黎;刘敏;
目的观察合并感染的糖尿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38例合并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收集纳入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药物种类和级别、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等资料。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点等,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138例患者中,用药前有明确指征者119例(86.23%);用药前无明确指征者19例(13.77%)。多数患者使用1种(52.90%)或2种(27.54%)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应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8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7例。本组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其次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138例多为单独用药(72.46%)或二联用药(26.81%),其中二联用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二联用药(62.00%)。少数患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曾调整药物品种(1~3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30 d结论对于合并感染的糖尿病住院患者,主要用药为二、三代头孢菌素,最常用的二联用药方式为头孢菌素类联合喹诺酮类药物;在此类患者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问题,包括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合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等。
2016年31期 v.56;No.100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廖火城;钟思干;刘凌;杨飞;肖纯;
目的构建冠心病预测评分系统,评价冠心病预测评分系统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冠心病患者217例纳入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89例纳入非冠心病组。收集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相关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颈动脉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本依据,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冠心病预测评分系统,然后采用ROC曲线法对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将多个变量指标融为一个评分指标,并根据总分值预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结果冠心病组吸烟、肥胖率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典型心绞痛、心电图异常、颈动脉斑块等发生率增高,与非冠心病组相比,P均<0.05。根据Logisitic回归方程分析,预测冠心病最有意义的指标依次是颈部动脉斑块、典型心绞痛、糖尿病、心电图异常、高血压、高龄、高脂血症、吸烟及肥胖。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及临床实践建立筛查冠心病的评分模式中,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计3分,高脂血症计2分,吸烟计2分,肥胖计2分,高血压计3分,糖尿病计5分,典型心绞痛计5分,心电图异常计4分,颈动脉斑块计6分。根据冠心病预测评分系统得分做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64,P<0.01,95%CI为0.945~0.983。综合各变量分值总和,取截断值为15分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6.3%。结论根据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典型心电图变化、吸烟、糖尿病、典型心绞痛、血管斑块、肥胖等变量成功建立冠心病预测评分系统,其对冠心病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16年31期 v.56;No.100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王伟;韩卫星;胡华青;孙曼丽;
目的观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已检测维生素D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患者58例纳入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71例纳入对照组。高血压组中,维生素D不足31例、维生素D缺乏27例;对照组中,维生素D不足30例、维生素D缺乏41例。采用羟胺测定法检测血清SOD,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测定法检测血清MDA。结果高血压组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高血压组中,维生素D缺乏者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维生素D不足者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高血压组中,维生素D缺乏者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与维生素D不足者相比,P均<0.05。对照组中,维生素D缺乏者血清MDA含量升高,与维生素D不足者相比,P均<0.05。结论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高血压患者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且在维生素D缺乏者变化更为明显;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并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2016年31期 v.56;No.100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鲁明骞;孔庆志;许新华;卢宏达;赵华山;周刚;徐冰清;郭蓉;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MKK4)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鼻咽癌患者90例,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鼻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MKK4蛋白;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患者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T/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鼻咽癌组织中MKK4蛋白表达阳性68例(75.6%)、MKK4蛋白低表达26例(40%)、高表达54例(60%),癌旁组织中MKK4蛋白表达阳性85例(94.4%),MKK4蛋白低表达18例(20.0%),高表达72例(80.0%)。MKK4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鼻咽癌患者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G为TT基因型16例(17.8%),TG基因型51例(56.7%),GG基因型23例(25.6%),TG+GG基因型74例(82.2%)。MKK4蛋白低表达的36例中,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T基因型10例(27.8%)、TG基因型19例(52.8%)、GG基因型7例(19.4%)、TG+GG基因型26例(72.2%);MKK4蛋白高表达的54例中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T基因型6例(11.1%)、TG基因型32例(59.3%)、GG基因型16例(29.6%)、TG+GG基因型48例(88.9%)。MKK4蛋白低表达者与高表达者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G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MKK4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MKK4蛋白低表达可能与鼻咽癌发病有关;MKK4基因启动子区-1304 T→G突变者MKK4蛋白表达增高。
2016年31期 v.56;No.100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玲;张琰;单莉;韩志刚;
目的观察维吾尔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KRAS基因突变状态,并探讨其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维吾尔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留取肿瘤组织标本,应用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及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上热点体细胞突变情况。分析EGFR、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TKI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出EGFR基因突变7例(7/50),其中EGFR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5例,第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1例,第21外显子861Q和L858R同时突变1例;共检出KRAS基因突变5例(5/50),突变位点均为第12密码子Gly12Ala突变;无发生EGFR、KRAS基因同时突变者。50例患者中,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非腺癌患者(P<0.05);吸烟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非吸烟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间为2015年6月,患者服药持续时间为1~9.5个月,中位PFS为4.1个月。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的中位PFS长于EGFR野生型患者(分别为6.3、2.9个月,P=0.014)。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野生型患者(分别为6/7、12/43,P=0.004)。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与突变型患者疾病控制率相比,P>0.05。结论维吾尔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以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为主,KRAS基因突变以第12密码子Gly12Ala突变为主。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TKI治疗效果优于EGFR野生型患者,而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TKI治疗效果无明显关系。
2016年31期 v.56;No.100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牛家峰;尚永明;张宁;刘义庆;张炳昌;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联合反向点杂交技术在复治肺结核患者痰标本耐药结核分枝杆菌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47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采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以结核分支杆菌分离培养结果和抗结核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47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抗酸杆菌涂片镜检、结核分支杆菌分离培养和PCR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6.03%、45.55%和55.07%,PCR与抗酸杆菌涂片镜检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相比,P<0.05;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金标准,PCR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79%、72.88%、73.33%、89.58%,抗酸杆菌涂片镜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38%、91.52%、87.18%、78.26%。以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反向点杂交技术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5.91%、49.46%、47.31%、31.18%。结论联合应用荧光定量PCR与反向点杂交技术可快速、有效鉴定出复治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中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2016年31期 v.56;No.100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陈平;钟琦;李祖飞;陈学军;张洋;黄志刚;
目的观察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及COL11A1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行手术治疗的LSCC患者45例,术中留取L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检测MMP-11 mRNA及COL11A1 mRNA,分析MMP-11、COL11A1 mRNA与LSCC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LS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MMP-11 mRNA表达上调分别为39、13例,COL11A1 mRNA表达上调分别为45、41例。LS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MMP-1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26±0.143、0.892±0.036,COL11A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42±0.218、1.493±0.063,两种组织相比,P均<0.05。LSCC组织中MMP-11 mRNA与COL11A1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48,P<0.05)。不同年龄、TNM分期患者肿瘤组织中MMP-11 mRNA表达上调情况相比,P均<0.05。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L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OL11A1mRNA表达上调情况相比,P均<0.05。MMP-11 mRNA表达上调组5年生存率为55.5%,MMP-11 mRNA表达下调组为83.3%,两组相比,P<0.05。COL11A1 mRNA表达上调组5年生存率为53.7%,COL11A1 mRNA表达下调组为80.0%,两组相比,P<0.05。结论 LSCC组织中MMP-11、COL11A1 mRNA表达均上调,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LSCC的发生与发展。
2016年31期 v.56;No.100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力;宋国栋;李盟;沈洪;
目的探讨BMI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行根治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466例,根据术前BMI将患者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64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4.0)256例、超重组(BMI≥24.0)126例。收集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后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及预后情况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淋巴结转移分期(N分期)及转移淋巴结数目相比,P均<0.05。胃癌患者术前BMI与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120,P=0.019),与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呈负相关关系(r=-0.168,P=0.001),与转移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关系(r=0.163,P=0.001)。466例患者中80例(17.9%)出现术后并发症,体重过低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10、40、30例,三组相比,P均>0.05。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其中体重过低组1例、正常体重组4例、超重组3例,三组相比,P均>0.05。体重过低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6%、43.7%、26.1%,三组相比,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患者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并非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BMI与胃癌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有关。胃癌患者术前BMI与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关系,但与胃癌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BMI过高或过低者预后较BMI正常者差。
2016年31期 v.56;No.100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继;田为中;王秀兰;牛天力;于鸿;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各向异性值(F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5例,均行磁共振DTI,测定腺体增生为主BPH与间质增生为主BPH组织的ADC值、FA值并比较,分析ADC值、FA值在BPH组织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腺体增生为主BPH 36例,T2WI-FS相表现为混杂信号,内见结节状高信号灶,中央腺区ADC值(1.496±0.097)×10~(-3)mm~2/s,FA值0.247±0.031;间质增生为主BPH 29例,T2WI-FS相表现为均匀稍低信号,中央腺区ADC值(1.313±0.050)×10~(-3)mm~2/s,FA值0.320±0.034;两种类型BPH中央腺区ADC值、FA值相比,P均<0.05。ADC值鉴别不同组织类型BPH的最佳截断值为1.396×10~(-3)mm~2/s,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100%;FA值鉴别不同组织类型BPH的最佳截断值为0.286,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93.1%。结论磁共振DTI参数ADC值、FA值有助于对BPH组织类型进行鉴别,当ADC值>1.414×10~(-3)mm~2/s或FA值<0.253时,可考虑腺体增生为主,反之则考虑间质增生为主。
2016年31期 v.56;No.100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斌;王春华;王小农;何晓;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20例。收集患者B超、胃肠钡餐造影、超声内镜检查、CT检查等影像学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检测项目包括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受体CD117、DOG-1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收集患者病理诊断及治疗相关资料,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符合间叶组织来源特点。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CD117阳性20例、CD34阳性15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7例、S-100阳性2例,7例进行DOG-1蛋白检测者均呈阳性。本组极低风险2例、低风险6例、中风险6例、高风险6例。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肿瘤直径较大者术中肿瘤破裂,给予大量温蒸馏水冲洗;其余17例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随访6个月至12年,6例死于复发转移,其余14例生存至今。患者1、3、5年生存率为95%、85%、70%。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肿瘤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等纳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危险度分级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十二指肠间质瘤,胃肠钡餐、CT、内镜、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确诊依靠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查。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的关系选择手术方式。肿瘤直径、肿瘤危险度分级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
2016年31期 v.56;No.100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宫凌;
目的观察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及组织追踪成像技术(TTI)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心功能指标的情况。方法选择妊高征孕妇60例为观察组,同期孕检的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采用M型超声检查测得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QTVI模式下测量左心室、右心室收缩期心肌运动峰值速度(LVVs、RVVs),计算左心室、右心室Tei指数(LV-Tei、RV-Tei);TTI模式下测量左心室、右心室收缩期峰值位移(LVDs、RVDs)。结果观察组心率(97.2±7.8)次/min、IVSd为(9.03±1.74)mm、LVEF为62.03%±2.41%,对照组分别为(87.0±8.2)次/min、(7.42±0.85)mm、62.27%±2.95%,观察组心率较快,IVSd较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LVVs为(7.29±1.90)cm/s、RVVs为(6.94±0.61)cm/s、LV-Tei为0.60±0.07、RV-Tei为0.63±0.10;对照组分别为(8.28±1.73)cm/s、(7.85±0.40)cm/s、0.45±0.06、0.46±0.09;观察组LVVs、RVVs降低,LV-Tei、RV-Tei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LVDs为(10.37±1.33)mm、RVDs为(7.23±1.17)mm;对照组分别为(11.97±2.04)、(8.70±2.05)mm;观察组LVDs、RVDs减小,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QTVI联合TTI可较灵敏地评估妊高征孕妇的心功能,妊高征孕妇LVVs、RVVs、LVDs、RVDs降低,LV-Tei、RV-Tei升高。
2016年31期 v.56;No.1009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熊万成;贺德栋;郑巍巍;岳中屹;雒红涛;赫鹏;
目的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与经阴道直肠前壁修补、肛管松解术联合应用治疗直肠前突的效果。方法直肠前突患者85例,其中43例采用PPH联合经阴道直肠前壁修补、肛管松解术(以下简称三联手术)治疗(三联手术组),42例采用PPH治疗(PPH组)。收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资料;收集术后1、3、6、12个月的Wexner便秘评分记录;收集两组疗效评价资料。结果 85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均获得有效随访,未见肛门大出血、直肠阴道瘘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三联手术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高于PPH组(P均<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Wexner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三联手术组术后1、3、6、12个月Wexner评分低于PPH组(P均<0.05)。三联手术组术后1、3、6、12个月总有效率均高于PPH组。结论 PPH与经阴道直肠前壁修补、肛管松解术联合应用治疗直肠前突疗效较好,效果优于单纯行PPH。
2016年31期 v.56;No.1009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吴东川;吴晓霞;王广君;赵振华;李剑;寇忠爱;赵璇;田彬;徐英;田云鹏;
目的观察多巴丝肼片口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效果。方法帕金森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个月采用帕金森氏病评分量表(UPDRS)评价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SF-36评分评价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 d、1个月UPDR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7 d、1个月UPDR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多巴丝肼片口服联合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效果较好。
2016年31期 v.56;No.100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赵瑞珂;顾国浩;张险峰;韩清珍;钱雪峰;李翔翔;史进方;徐杰;刘冬梅;
目的观察检测到多重耐药细菌的重度烧伤患者呼吸道与创面致病菌培养情况,并分析其药敏特征。方法重度烧伤患者13例,收集患者呼吸道与创面送检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共356株。收集13例患者的356株分离菌株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并分析。结果分离的致病菌356株中,革兰阳性菌5株(1.4%),革兰阴性菌351株(98.6%)。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黏质沙雷菌,近80%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株,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几乎全耐药,仅部分菌株对复方磺胺、庆大霉素与丁胺卡那敏感。患者呼吸道与创伤面分离菌中存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类阴沟肠杆菌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多种多重耐药或泛耐药细菌交替感染;一个时间段内某个多重耐药菌株或泛耐药菌株可在不同患者间传播,并导致烧伤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呼吸道与创面分离的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其中最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黏质沙雷菌,多数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株,且存在多种多重耐药或泛耐药细菌交替感染、传播的现象。
2016年31期 v.56;No.100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姬馨彤;马小二;范云智;牛拥军;马骏峰;
目的比较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血管缝合器、动脉压迫器的止血效果。方法 96例脑梗死患者,均行脑血管介入术(穿刺血管选择为股动脉46例、桡动脉50例),介入术后采用血管缝合器压迫穿刺血管局部止血(A组)者48例、采用动脉压迫器压迫穿刺血管局部止血(B组)者4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止血时间、术后出血量、患者舒适度(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术侧肢体制动时间,观察两组排尿困难、腰背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7.3±14.5)、(70.2±18.2)min,两组比较,P>0.05;A、B组术后止血时间分别为(2.54±0.51)、(16.42±4.15)min,两组比较,P<0.05;A、B组术后出血量分别为(43.0±8.4)、(45.1±10.2)m L,两组比较,P>0.05;术后6 h A、B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分别为(79.8±9.3)、(73.0±8.5)分,两组比较,P<0.05;术后12 h A、B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分别为(91.6±9.2)、(86.4±8.9)分,两组比较,P<0.05;A、B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分别为(6.8±1.3)、(8.4±2.7)h,两组比较,P<0.05;A组出现排尿困难3例、腰背疼痛4例、睡眠影响4例、精神紧张7例、伤口渗血1例,B组分别为6、14、16、18、8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迅速,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较少。
2016年31期 v.56;No.100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袁长永;王鹏来;秦雁雁;刘宗响;陈佳龙;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用于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的疗效。方法拟行牙种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27例,缺失牙34颗:第二前磨牙6颗、第一磨牙18颗、第二磨牙10颗。使用锥形束CT测量剩余牙槽骨高度(RBH):第二前磨牙平均高度4.7 mm,第一磨牙平均高度4.1 mm,第二磨牙平均高度4.3 mm。所有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3个月复诊,检查患者软硬组织愈合情况,锥形束CT(CBCT)检查种植体周围骨愈合情况及上颌窦底新骨形成状况。若情况良好,则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牙冠修复。术后3年复查,采用Cochran标准评价种植体是否符合存留标准。结果本组共植入34颗种植体,包括上颌第二前磨牙6颗、上颌第一磨牙18颗及上颌第二磨牙10颗。6例术后出现上颌窦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10 d症状后均消失。本组1例出现种植体松动、脱落,给予重新种植后骨结合良好。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CBCT显示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根部完全被骨质包绕,上颌窦底新形成骨质均匀。术后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种植体在负载后10个月因种植体周围炎症而拔除,其余种植体均成功存留,种植体3年存留率为97.1%。结论对于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轻,效果较好。
2016年31期 v.56;No.100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田俊;翟华俊;杨民;刘浩;韩晖云;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疑诊颈椎病患者颈椎矢状位磁共振T_2WI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疑诊颈椎病行磁共振常规扫描的患者123例,按照BMI分组,偏轻组(BMI<20)12例、正常组(20≤BMI<24)34例、超重组(24≤BMI<28)55例、肥胖组(BMI≥28)22例。采用GE HDxt3.0T超导型磁共振仪扫描,矢状位T_2WI扫描序列为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成像。选择颈椎正中矢状位T_2WI像,分别测量C_5或C_6椎体和其后方对应颈髓的信噪比以及椎体与脊髓之间的对比噪声比。观察并比较各组介电效应和吞咽伪影出现情况。结果各组颈椎椎体、脊髓信噪比及椎体与脊髓之间对比噪声比相比,P均>0.05。偏轻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别有2、14、19、11例出现吞咽伪影,各组吞咽伪影发生例数相比,P均>0.05。各组中,仅偏轻组发生介电效应3例,与其余各组相比,P均<0.05。结论 BMI偏低(<18.5)患者颈椎矢状位3.0T磁共振T_2WI图像的介电效应发生率相对较高,BMI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质量。
2016年31期 v.56;No.1009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慧玲;刘身文;梁思颖;方敏;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感染程度外伤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外伤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3例,轻度8例、重度25例。25例重度眼内炎患者入院2 h内行清创缝合、玻璃体切除术及硅油填充手术;8例轻度眼内炎患者入院2 h内行清创缝合、眼内异物取出术,术中玻璃体腔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1 mg、头孢他啶2 mg,同时抽取玻璃体液做细菌培养,如1~2 d内症状未见缓解、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加重则再行玻璃体切除术及硅油填充手术。随访6~60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33例眼内炎感染全部得到控制。25例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8例视力无变化。术前视力<0.05共16例,治疗后8例脱盲。3只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患眼出现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予局部降眼压药物处理后恢复正常。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6只眼出现角膜水肿、轻度前房积血、轻度前房积脓,经过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术后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眼内出血、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脱离、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不同程度外伤性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轻度患者可采用抗生素玻璃体腔注射,重度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2016年31期 v.56;No.1009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