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ADSCs和β-TCP复合支架制备及其对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组织CollagenⅡ、Sox-9表达的影响

    王宇;王琪;杜明昌;刘铭;刘欣伟;张玉彪;刘松波;刘宪民;项良碧;

    目的制备猪脂肪干细胞(ADSCs)和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支架,观察其对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组织CollagenⅡ和Sox-9表达的影响。方法取1只巴马小型仔猪的颈部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并鉴定ADSCs。以β-TCP作为支架材料,将其制成12个圆柱体支架,随机选择其中6个进行成骨诱导。将12个支架与ADSCs复合培养,制备复合支架,对经成骨诱导后复合支架上的ADSCs进行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将18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支架组、成骨诱导支架组,每组6只。支架组、成骨诱导支架组制备与支架大小相符的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未经过、经过成骨诱导的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切开膝关节后直接缝合,不进行其他处理。各组常规饲养4周后处死,取缺损处软骨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ollagenⅡmRNA和Sox-9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ollagenⅡ蛋白和Sox-9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分离提取的ADSCs在分离初期镜下显示为圆形单个细胞,细胞的边缘比较清楚,细胞贴壁并形成均匀分布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分离的细胞CD44和CD105表达均为阳性,证明其为ADSC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支架组和成骨诱导支架组软骨组织CollagenⅡ和Sox-9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但支架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成功制备了ADSCs和β-TCP的复合支架;该支架经成骨诱导后可提高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组织CollagenⅡ和Sox-9的表达。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iR-33a-5p对骨肉瘤细胞Saos-2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袁忠;胡俊;雷家维;付璐珩;俞曾强;汪海燕;

    目的观察miR-33a-5p对骨肉瘤细胞Saos-2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 timePCR法检测骨肉瘤细胞Saos-2及正常人成骨细胞h FOB1.19中miR-33a-5p mRNA相对表达量。将对数生长期的骨肉瘤细胞Saos-2分为两组,分别转染miR-33a-5p mimics(mimics组)及Scramble(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两组培养24、48、72、96及120 h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以克隆形成率表示),流式细胞术比较细胞周期,Weste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激酶2(CDK2)、CDK4、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及Cyclin E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骨肉瘤细胞Saos-2及正常人成骨细胞h FOB1.19中miR-33a-5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5±0.43和24.32±3.21,两者比较P<0.0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均呈升高趋势;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mimics组细胞增殖能力均降低(P均<0.01)。mimics组和对照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5.34%±3.46%、53.27%±5.82%,两组比较P<0.01。mimics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6.37%±4.28%、30.64%±3.52%的细胞处于G1期,分别有13.25%±1.25%、22.62%±2.01%的细胞处于G2期,两组比较P均<0.01。mimics组CDK2、CDK4、Cyclin D、Cyclin E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骨肉瘤细胞Saos-2中miR-33a-5p表达降低,上调其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下调CDK2、CDK4、Cyclin D及Cyclin E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为miR-33a-5p的作用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T数据的Mimics重建技术在THA患者术后早期全髋界面骨密度分析中的应用

    缪锌;邓高荣;高翔;吴炳华;张魁忠;李太强;凌强;

    目的采用Mimics重建技术观察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早期全髋界面骨密度(BMD)变化。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0例,均采用生物型假体行THA。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髋关节64排螺旋CT检查,采集CT断层数据。将CT断层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髋关节三维模型重建,设定模型基点,采用其自带的CAD工具将股骨头-髋臼弧形界面分为10等份,分别标记为A~J共10个区域,测量每个区域的平均CT值,表示其BMD。结果 20例THA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A、B、C、D区域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术后3、6、12个月E、F、G区域BMD均高于术前,I、J区域BMD均低于术前(P<0.05或<0.01);患者术后1、3、6、12个月H区域BMD均低于术前(P<0.05或<0.01)。结论生物型THA患者手术前后髋臼假体上极周围BMD变化不大,而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中心部位BMD逐渐升高,下极周围BMD逐渐降低。

    2016年32期 v.56;No.1010 9-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微型外固定支架与掌骨板固定治疗Rolando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杨萃;陆芸;杨永超;

    目的比较微型外固定支架与微型掌骨板固定对Rolando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一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对其右手及尺、桡骨远端进行三维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中,对第一、二掌骨及大多角骨进行三维建模;所有数据以点云格式输入到Geomagic studio10软件中进行编辑,得到精细三维模型,以IGES格式保存。将其导入ANSYS12.0软件中,利用该软件的建模功能建造微型外固定支架及微型掌骨板模型,并进行Rolando骨折模拟。在遵循临床治疗的原则下分别用微型外固定支架与微型掌骨板对Rolando骨折进行固定,赋予各单位属性后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第一掌骨头沿纵轴施加载荷为100 N的节点压力,记录两种固定方式下掌尺侧骨折块、背外侧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和总位移。结果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掌尺侧骨折块相对位移为-0.242~-2.392 mm,总位移为0.638~5.986 mm;背外侧骨折块分别为-0.489~-2.935 mm、0.157~4.898 mm。微型掌骨板固定掌尺侧骨折块相对位移为0.152~-0.415 mm,总位移为0.187~0.648 mm;背外侧骨折块分别为0.186~0.314、0.158~0.554 mm。结论微型掌骨板对Rolando骨折的固定效果优于微型外固定支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2-1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骨髓CD71~+细胞EpoR表达、分布变化及意义

    刘芳;冯婷婷;冀林华;韩园芳;丁谨;

    目的观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骨髓CD71+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表达及分布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HAPC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HAPC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海拔4 300、2 250 m自然环境下饲养。饲养40天行血液学参数[RBC、Hb、红细胞压积(HCT)、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和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检测,HAPC组RBC、Hb、HCT及红系细胞数量、中幼红细胞数量、晚幼红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Sa O2低于对照组(P均<0.05),证实HAPC模型制备成功。两组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悬液,CCK8法检测MNC增殖能力(以OD450表示),单层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量。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两组MNC悬液中分选CD71+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膜表面EpoR荧光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膜和细胞质EpoR表达,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poR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HAPC组和对照组OD450分别为1.54±0.04、1.17±0.05,CFU-E数量分别为(61.25±6.84)、(12.90±4.39)个;两组比较P均<0.01。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两组细胞膜表面均有环形或半环形的绿色荧光,但HAPC组细胞膜表面EpoR荧光强度和表达EpoR荧光的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HAPC组及对照组CD71+细胞膜EpoR表达分别为2.41±0.03、1.55±0.06(P<0.05);细胞质EpoR表达分别为96.39±0.42、94.49±0.65(P>0.05)。HAPC组CD71+细胞EpoR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HAPC大鼠骨髓CD71+细胞EpoR表达升高,分布多集中于细胞膜表面;上述变化可能通过促进MNC及骨髓红系细胞增殖而参与HAPC的发生、发展。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8)F-FES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朱湘;王英曼;宋秀宇;王健;徐文贵;

    目的探讨以16α-[18F]-17β-雌二醇(18F-FES)为显像剂的PET/CT检查在乳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13例(乳腺癌组),雌激素受体(ER)阳性11例,其中5例接受内分泌治疗(口服他莫昔芬)、6例未接受内分泌治疗;乳腺良性结节患者3例(良性结节组),ER均阳性;另选女性健康志愿者1例。健康志愿者仅行18F-FES PET/CT检查,观察代谢分布;乳腺癌组及良性结节组分别行18F-FES、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检查,分析病灶数及18F-FES、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结果18F-FES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被肝脏摄取并代谢,经胆道、肠道排泄。乳腺癌组及良性结节组18F-FES PET/CT显像结果提示ER阳性12例,经病理证实分别为乳腺癌9例、乳腺良性结节3例;ER阴性4例,经病理证实均为乳腺癌患者。两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提示ER阳性12例,经病理证实均为乳腺癌患者;ER阴性4例,经病理证实分别为乳腺癌1例和乳腺良性结节3例。6例ER阳性且未经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8F-FES的SUVmax高于18F-FDG(P<0.01)。5例ER阳性经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18F-FES、18F-FDG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E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未见18F-FES摄取,而18F-FDG显示阳性病灶。3例ER阳性的乳腺良性结节患者PET/CT显像可见18F-FES摄取而18F-FDG未见明显摄取。结论以18F-FES为显像剂的PET/CT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结合18F-FDG PET/CT显像效果更佳。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UBE2C基因沉默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韩俊岭;汤栋栋;李振辉;宋东奎;

    目的探讨人类泛素偶联酶E2C(UBE2C)基因沉默对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癌5637细胞随机分为5组,其中UBE2C siRNA1、2、3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瞬时转染法转染3条UBE2C小干扰RNA(UBE2C siRNA1、2、3)和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UBE2C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UBE2C siRNA1、2、3组细胞UBE2C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UBE2C siRNA2组明显低于UBE2C siRNA1、3组(P均<0.05);证实UBE2C siRNA2组沉默效果最好。收集UBE2C siRNA2组和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培养0、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能力(以OD490表示),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侵袭能力(以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表示),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UBE2C siRNA2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OD490呈升高趋势;UBE2C siRNA2组培养48、72、96 h的OD490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1)。UBE2C siRNA2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58.3±2.2)、(129.3±3.1)、(162.7±5.1)个,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三组细胞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BE2C siRNA2组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1)。结论 UBE2C基因沉默后膀胱癌563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抑制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

    2016年32期 v.56;No.1010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建军;黄亮;韩庆斌;李新志;阙祥勇;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胫骨骨折模型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观察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肌注NGF 200 ng/kg,1次/d,连用2周。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肌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治疗后1周(T0)、2周(T1)、4周(T2)行胫骨X线检查,采用Perkins法计算骨痂体积;称量全长胫骨湿重,采用RT-PCR法检测骨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骨痂体积及全长胫骨湿重均逐渐增加。两组T0、T1时间点骨痂体积及全长胫骨湿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T2时间点骨痂体积及全长胫骨湿重明显高于对照组,T0、T1时间点骨痂组织IGF-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T2时间点骨痂组织IGF-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NGF可促进大鼠胫骨骨折的愈合,可能与其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IGF-1表达有关。

    2016年32期 v.56;No.101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局部注射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兔椎体骨形成的影响

    邓英虎;于峰;李胜华;林天增;糜叶俊;韩德明;

    目的探讨腰椎局部注射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兔椎体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4只骨质疏松模型兔(去势法制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模型组,各12只。观察组于L4椎体侧方注入唑来膦酸0.4 mg,模型组只穿刺,不注药。处理后4、8、12周两组各随机处死4只,取出L4椎体,比较两组各时间点骨小梁数量、骨皮质厚度、椎体骨密度(BMD)、骨小梁相关参数[骨小梁厚度(Tb Th)、骨小梁数量(Tb N)、相对骨体积(BV/TV)、骨小梁间隙(Tb Sp)]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骨小梁数量逐渐增多,骨皮质逐渐增厚。处理后4、8、12周,观察组椎体BMD、Tb Th、Tb N、BV/TV逐渐升高,Tb Sp逐渐降低;模型组椎体BMD、Tb Th、Tb N、BV/TV逐渐降低,Tb Sp逐渐升高。处理后4、8、12周观察组BMD、Tb Th、Tb N、BV/TV均高于模型组,Tb Sp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观察组较模型组骨皮质增厚,成骨细胞增多;骨小梁增粗,数量增加,分布较规律,连续性更好。结论腰椎局部注射唑来膦酸有助于骨质疏松兔的椎体骨形成。

    2016年32期 v.56;No.101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蒋春闪;吕游;陈金传;孟祥圣;张剑;刘艺;

    目的观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观察组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但不损伤脊髓。造模后0.5 h,观察组经尾静脉注射DHA 1 000 nmol/kg,连用3天。各组分别于造模前1天(t0)及造模后1天(t1)、3天(t2)、7天(t3)、21天(t4),记录斜板试验最大角度和脊髓损伤评分(BBB评分);于T1~T4分别取5只大鼠,观察脊髓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核抗原(Neu N)与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模型组和观察组T1~T4斜板试验最大角度及BBB评分均明显低于T0和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模型组T3、T4斜板试验最大角度及BBB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同时间点(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T1~T4脊髓形态均发生病理性改变,观察组较模型组病理性改变有所改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T1~T4脊髓背角和腹角Neu N表达均降低,但模型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T1~T4GFAP表达均升高,但模型组T3、T4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 DHA能够减轻脊髓损伤大鼠的病理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升高脊髓Neu N表达、降低GFAP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烟熏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张兰英;张婧;欧阳瑶;

    目的建立一种烟熏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烟熏2周组、烟熏4周组、恢复组,各8只。正常组不予烟熏,烟熏2、4周组及恢复组置于熏烟箱中,被动吸烟6支/次,每次1 h;两次间隔30 min呼吸新鲜空气,4次/d,5 d/周。烟熏2周组第10天停止吸烟,烟熏4周组第26天停止吸烟,恢复组烟熏4周后再正常饲养2周。观察各组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取肺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及肺泡直径。结果建模开始后正常组体质量呈上升趋势,烟熏2、4周组及恢复组出现精神萎靡、食欲降低,体质量较同时间点正常组降低(P均<0.01);恢复组停止烟熏后体质量缓慢上升,但仍低于正常组(P均<0.05)。BALF蛋白含量:烟熏2、4周组及恢复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烟熏4周组及恢复组明显高于烟熏2周组,恢复组明显低于烟熏4周组(P均<0.01)。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显示,正常组肺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肺泡结构完整;烟熏2周组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大量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肺泡扩大,部分肺泡间隔断裂并融合;烟熏4周组肺组织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较烟熏2周组明显增多;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部分肺泡间隔变窄、断裂并融合成肺大疱。肺泡直径:烟熏2、4周组及恢复组均大于正常组,烟熏4周组及恢复组均大于烟熏2周组(P均<0.01),烟熏4周组与恢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烟熏4周法成功制备COPD小鼠模型;该模型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和功能改变,是进行COPD动物实验的理想建模方法。

    2016年32期 v.56;No.1010 35-3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刀豆蛋白A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CCR4和CCR6表达的影响

    杨永红;罗静;袁军;王树辉;

    目的探讨刀豆蛋白A(Con A)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CCR4)和CCR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富集CD4+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并分析其纯度及存活率。采用20μg/m L Con A对细胞进行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刺激0、24、48 h的CCR4和CCR6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纯度为97.8%,CD4+CD25-T细胞为90.1%,两种细胞存活率均>90%。随着Con A刺激时间延长,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CD25-T细胞CCR4表达均呈升高趋势,CCR6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on A刺激0、24、48 h,CD4+CD25+调节性T细胞CCR4、CCR6表达均高于CD4+CD25-T细胞(P均<0.01)。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CR4、CCR6表达均升高,经Con A刺激后CCR4表达呈时间依赖性。

    2016年32期 v.56;No.101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骨肉瘤组织p53、鼠双微体2蛋白表达及意义

    秦晓飞;韩志;张勇勇;郭建刚;张志勇;黄满玉;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癌组织p53、鼠双微体2(MDM2)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化疗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新辅助化疗前的骨肉瘤患者39例,取其活检获得的骨肉瘤组织及肿瘤周围正常骨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MDM2蛋白表达。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后取其肿瘤组织,HE染色后以肿瘤坏死率评价化疗敏感性。分析骨肉瘤组织p53、MDM2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化疗敏感性)及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关系。结果 39例患者术前活检肿瘤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3.1%(9/39),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9%(30/39),肿瘤周围正常骨组织中均未见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两者比较P均<0.05。39例患者中,肿瘤坏死率<90%者27例,对化疗敏感性低;≥90%者12例,对化疗敏感性高。化疗敏感性低者肿瘤组织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性高者(P均<0.05);肿瘤组织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均>0.05)。肿瘤组织p53蛋白阴性与阳性表达者DFS分别为34.0(18.8,42.0)、12.0(9.0,17.0)个月,两者比较P<0.05;MDM2蛋白阴性与阳性表达者DFS分别为53.0(42.0,63.5)、18.5(12.0,34.0)个月,两者比较P<0.05。结论骨肉瘤组织p53、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导致患者化疗敏感性降低及预后不良。

    2016年32期 v.56;No.101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端单纯固定与加强固定的效果比较

    周卓浩;涂英俊;沈宏江;

    目的比较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胫骨端单纯固定与加强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单纯组和加强组,各2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重建ACL,单纯组仅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胫骨端,加强组采用缝线柱桩加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胫骨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及KT-2000平移距离。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均升高,KT-2000平移距离均降低(P均<0.05)。单纯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低于加强组(P均<0.05),两组术后Tegner评分及KT-2000平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膝关节ACL重建术中胫骨端行加强固定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固定。

    2016年32期 v.56;No.101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粘连性与非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病理学特点比较

    黎广平;崔冠宇;吴佳源;韦祎;王莹;吴成爱;田伟;

    目的比较粘连性与非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的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48例初次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发现硬膜或神经根与椎间盘组织粘连21例(粘连组)、无粘连27例(非粘连组)。取两组手术切除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制作石蜡标本,HE染色观察血管生成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Ig M、Ig G阳性率。结果 HE染色显示:粘连组及非粘连组分别有17例(81.0%)、8例(29.6%)椎间盘组织发现新生血管(P<0.01)。粘连组椎间盘组织镜下观察到的血管以新生血管为主,新生血管附近可见聚集的炎症细胞;非粘连组椎间盘组织镜下观察到的血管明显减少,相对发育成熟,血管附近炎症细胞极少。Masson染色显示:粘连组椎间盘组织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致密,胶原纤维束间出现裂隙;非粘连组椎间盘组织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疏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粘连组和非粘连组椎间盘组织Ig M阳性分别为19例(90.5%)、14例(51.9%),Ig G阳性分别为17例(81.0%)、11例(40.7%),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粘连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新生血管形成、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及Ig M、Ig G沉积均较非粘连性者更明显。

    2016年32期 v.56;No.101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变化及其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赵培;李永辉;周利霞;于悦卿;霍丽静;高伟;杨洁;帖彦清;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择RA患者72例为观察组,合并AS 32例,未合并AS 40例;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诺尔曼LPA2半自动比浊仪检测两组血清Lp-PLA2水平,西门子BNII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血清CRP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HDL-C、LDL-C、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观察组血清Lp-PLA2与其他指标的关系及合并AS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Lp-PLA2、RF、CRP、Hcy、TC、TG、LDL-C、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合并AS者血清Lp-PLA2、RF、CRP水平均高于未合并AS者(P均<0.01)。观察组血清Lp-PLA2水平与CRP、RF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4、0.365,P均<0.01),与Hcy及血脂相关指标均无关(P均>0.05)。血清Lp-PLA2、RF、CRP水平升高均为RA患者合并AS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RA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LpPLA2可能与RF、CRP共同参与患者并发AS的病理过程。

    2016年32期 v.56;No.101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不同黏度骨水泥效果比较

    郭永贤;宋世江;王娟;林雪林;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应用不同黏度骨水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OVCF患者70例,随机分为高黏度组和低黏度组各35例,分别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行PVP。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前及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周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VAS及ODI均降低(P均<0.01),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黏度组骨水泥分布不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均低于低黏度组(P均<0.05);两组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中应用高黏度或低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的效果均较好,但高黏度骨水泥的分布情况更好、安全性更高。

    2016年32期 v.56;No.101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rhOPG对聚乙烯颗粒刺激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马国涛;孙晓茹;

    目的观察聚乙烯颗粒刺激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单核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变化,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 OPG)对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术后1年采集空腹静脉血,制备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加入1×109/m L聚乙烯颗粒进行刺激,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10 ng/m L rh OPG,1次/d;共14天。两组处理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单核细胞炎性因子(TNF-α、CRP、IL-6)及骨桥蛋白(OPN)、凝血酶裂解的骨桥蛋白(NTOPN)表达。结果与处理前比较,两组处理后单核细胞TNF-α、CRP、IL-6表达均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与处理前比较,观察组处理后单核细胞OPN、NTOPN表达均降低,对照组处理后均升高,对照组处理后OPN、NTOPN表达均高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 rh OPG可减轻聚乙烯颗粒引起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炎性反应;抑制单核细胞OPN、NTOPN表达可能是其相关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炎性因子、TGF-β_1、PGE_2表达及意义

    王峰;崔玉蓬;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前列腺素E2(PGE2)表达与病理类型及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症患者98例,根据患者术中病理类型分为突起型29例(突起组)、破裂型35例(破裂组)、游离型34例(游离组)。留取患者术中突入椎管的椎间盘组织(简称突入组织)和椎间隙残余髓核组织(简称间隙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β、IL-6、TNF-α和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PGE2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突入组织IL-1β、IL-6、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及PGE2表达的关系。结果各组间隙组织IL-1β、IL-6、TNF-α、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及PGE2表达均低于突入组织(P均<0.05)。突起组、破裂组、游离组突入组织IL-1β、IL-6、TNF-α、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及PGE2表达均依次升高(P均<0.05),各组间隙组织IL-1β、IL-6、TNF-α、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及PGE2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突起组、破裂组和游离组术前VAS依次升高(P均<0.05)。术前VAS与突入组织IL-1β、IL-6、TNF-α、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及PGE2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1、0.607、0.678、0.873和0.777,P均<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入组织IL-1β、IL-6、TNF-α、TGF-β1、PGE2表达升高与其病理类型有关,上述指标表达升高可能参与患者的疼痛反应过程。

    2016年32期 v.56;No.101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全身麻醉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术中晶体液与胶体液扩容效果比较

    邓莹;顾雅静;韩永正;郭向阳;王军;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术中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扩容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晶体组34例和胶体组32例。两组均取仰卧位,采用气管内插管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持续麻醉,麻醉平稳后10 min将体位改为俯卧位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晶体组和胶体组麻醉前30 min分别按照10 m L/kg静滴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羟乙基淀粉液,术中以3 m L/(kg·h)维持。记录两组扩容前仰卧位(T1)、扩容后仰卧位(T2)、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仰卧位10 min(T3)、改俯卧位后10 min(T4)的MAP、HR及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比较两组T3、T4时间点每搏量变异度(SVV)阳性率及术中T4时间点后低血压发生率。结果与T1、T2时间点比较,两组T3、T4时间点MAP、CO、CI及SV均降低(P<0.05或<0.01)。晶体组T3、T4时间点MAP、HR、CO、CI均低于胶体组(P均<0.01)。晶体组T3、T4时间点SVV阳性率分别为32.35%、29.41%,胶体组分别为3.13%、9.38%;两组T3、T4时间点SVV阳性率比较P均<0.05。晶体组低血压发生率为29.41%,胶体组无低血压发生;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全身麻醉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胶体液扩容的效果优于晶体液。

    2016年32期 v.56;No.101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沈长青;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对患者近期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采用非骨水泥生物型股骨假体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1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47~62(53.48±6.82)分。根据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分为疗效优良组84例(≥80分)、疗效中差组37例(<80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股骨假体周围各Gruen-Amstutz分区(R1~R7)的BMD,术后BMD升高为骨量升高,降低为骨量降低,计算骨量变化率。结果两组手术前后R2~R6 BM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疗效优良组手术前后R1 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疗效中差组术后R1 BMD明显高于术前及疗效优良组术后(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R7 BMD均降低,但疗效中差组组降低明显(P均<0.05)。疗效优良组R1、R5、R6骨量升高率及R2、R3、R4、R7骨量降低率均低于疗效中差组(P均<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股骨假体周围BMD变化越小,患者的近期疗效越好。

    2016年32期 v.56;No.101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Ilizarov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小腿中部大段骨合并软组织缺损效果观察

    赵志明;舒衡生;刘玉民;张宁;尚红涛;刘鹏;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对小腿中部大段骨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小腿中部大段骨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均采用Ilizarov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带外固定架时间、骨与软组织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拆除外固定架6个月时参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0.1个月。术后带外固定架时间7~18个月、平均10.2个月;骨缺损处及截骨处均愈合,愈合时间7~13个月、平均6.9个月;软组织缺损处均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2个月;患肢均恢复正常长度。1例发生搬移骨段轴向偏移,经调整后恢复正常力线;1例发生轻度羟基磷灰石半针针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治愈;1例术中未安装足环,术后出现轻度马蹄足,加装足环后得到矫正。拆除外固定架6个月,患肢功能评价为优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 Ilizarov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小腿中部大段骨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2016年32期 v.56;No.101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和肽素水平及肾血流参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状况的判断价值

    胡文;郝海荣;邵小娟;程亮;张勇;徐晓文;俞伟男;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水平及肾血流参数判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功能状况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T2DM患者120例,以外源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物清除率检测结果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53例[GFR≥60 m L/(min·1.73 m2)]和肾功能降低组67例[GFR<60 m L/(min·1.73 m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肽素,肾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段间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Vd)及阻力指数(R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和肽素水平及肾血流参数判断患者肾功能下降的价值。结果肾功能降低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及段间动脉、叶间动脉RI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均<0.05),两组段间动脉及叶间动脉Vs、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血清和肽素、肾血流参数(段间动脉及叶间动脉RI)及其联合检测诊断T2DM患者肾功能下降的敏感性分别为73.9%、62.2%、94.1%,特异性分别为80.9%、76.3%、7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69~0.92)、0.65(95%CI:0.53~0.77)、0.91(95%CI:0.80~0.99)。结论血清和肽素水平及肾血流参数均有助于判断T2DM患者的肾功能,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2016年32期 v.56;No.101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林智;宣懂;潘秋宁;李志丹;陈劲;肖刚;王竹;陈文荣;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折手术患者5 694例,其中术后精神障碍27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骨折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白细胞计数、血钠水平、红细胞比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血钠水平、红细胞比积、GCS、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全身麻醉、红细胞比积≤30%、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是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60岁、全身麻醉、红细胞比积≤30%、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骨折患者是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临床应引起重视。

    2016年32期 v.56;No.101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ADAM17和Notch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艳;胡宝山;杨慧敏;孙影;张雪鹏;

    目的探讨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Notch1在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浸润性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均为30例份)ADAM17和Notch1染色指数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二者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新鲜冻存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均为10例份)ADAM17、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乳腺、乳腺纤维腺瘤、浸润性乳腺癌标本及组织中ADAM17、Notch1染色指数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依次升高(P<0.05或<0.01)。正常乳腺、乳腺纤维腺瘤及浸润性乳腺癌标本ADAM1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0.0%、83.3%,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7%、76.7%;浸润性乳腺癌标本ADAM17、Notch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乳腺、乳腺纤维腺瘤标本(P均<0.05)。浸润性乳腺癌标本ADAM17和Notch1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504,P<0.05)。浸润性乳腺癌标本ADAM17和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或<0.0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ADAM17和Notch1蛋白表达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

    2016年32期 v.56;No.1010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miR-193b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齐海亮;安晓颖;李晓霞;宋鑫亮;齐科雷;董稚明;

    目的探讨miRNA-193b(miR-193b)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 qRTPCR技术检测56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miR-193b表达,分析癌组织miR-193b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miR-193b相对表达量为0.052±0.004,癌旁正常组织为0.089±0.005,二者比较P<0.01。食管鳞miR-193b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0.05)。结论食管鳞癌组织miR-193b表达下调,且与肿瘤TNM分期有关;miR-193b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32期 v.56;No.1010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贫血程度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傅爱林;沈刚;沈文香;汪小葛;

    目的探讨贫血程度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合并贫血的MM患者95例,将其按照贫血程度分为轻症组42例(Hb为90~110 g/L)、中症组28例(Hb 61~89 g/L)、重症组25例(Hb≤60 g/L),以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Th1/Th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3+、CD4+、CD8+及CD4+/CD8+)、B淋巴细胞比例(CD19+)、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19+CD20+CD27-、CD19+CD20+CD27+和CD19+CD38+)、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和Ig E)和补体(C3、C4)水平。采用KPS功能状态评分评价各组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Th1/Th2、CD4+/CD8+、CD19+CD38+比例及血清Ig G、Ig A水平均降低,CD8+比例及血清C3、C4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轻症组比较,中症组和重症组CD19+比例均降低,但重症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与轻症组和中症组比较,重症组Th1/Th2、CD4+/CD8+均降低,CD8+比例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和轻症组比较,中症组和重症组血清Ig M水平均降低(P均<0.05)。各组CD3+、CD4+、CD19+CD20+CD27-、CD19+CD20+CD27+比例及血清Ig 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KPS功能状态评分分别为100、(62±12)、(45±11)、(31±9)分,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贫血越严重,MM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

    2016年32期 v.56;No.101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伊立替康用于晚期结肠癌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陈贵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对晚期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晚期(Ⅳ期)结肠癌患者68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予5-氟尿嘧啶(5-FU)联合甲酰四氢叶酸钙(LV)方案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伊立替康180 mg/m2。两组均连续化疗3个周期评价疗效;化疗前及化疗3个周期结束时分别采集外周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BC转运蛋白超家族跨膜蛋白2(ABCG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FGFBP1);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1.38%、23.53%(P<0.05)。化疗前两组血清ABCG2、FGFBP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化疗后血清ABCG2、FGFBP1水平均较化疗前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化疗后(P均<0.05)。对照组化疗后血清FGFBP1水平较化疗前下降(P<0.05),化疗前后血清ABCG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伊立替康用于晚期结肠癌安全、有效,降低血清ABCG2、FGFBP1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及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段哲萍;于新江;吕艳玲;李芳;张建桥;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及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76例中晚期NSCLC放疗患者,根据随机及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36例、联合组40例。两组均给予能量6 MV X线三维适形照射,200 c Gy/次,每周5次,照射总剂量为60~70 Gy;联合组放疗期间静滴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 L/次、1次/d,连续给药至放疗结束(共6~7周)。治疗6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分析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联合组及单纯放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2.5%、41.7%,两组比较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及单纯放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0.0%、69.4%,两组比较P<0.05;早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5%、41.6%,两组比较P<0.05;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5.0%、61.1%,两组比较P<0.05。联合组治疗后CD3+比例较同组治疗前及单纯放疗组治疗后均增加,CD4+/CD8+较单纯放疗组治疗后增加(P<0.05或<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降低NSCLC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稳定CD4+/CD8+可能为其作用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素原、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对CHD合并PAH患儿病情的判断价值

    夏琨;孙东明;王瑞耕;尹薇;刘玲;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s-3)判断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病情的价值。方法选择CHD患儿84例,其中单纯CHD 28例(单纯CHD组),伴轻中度PAH 31例(轻中度PAH组)、伴重度PAH 25例(重度PAH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 T)及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分析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与CK-MB、CTn T及Pa O2、Pa CO2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对CHD合并PAH程度的判断价值。结果对照组、单纯CHD组、轻中度PAH组、重度PAH组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CK-MB、CTn T水平依次升高,Pa O2依次降低(P均<0.05),而各组Pa CO2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与CK-MB、CTn T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Pa O2呈负相关(P均<0.05),与Pa CO2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判断CHD合并轻中度PA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764,判断CHD合并重度PAH的AUC分别为0.757、0.819。结论随PAH升高CHD患儿血清NT-pro BNP、galectins-3水平逐渐升高;NT-pro BNP对CHD合并轻中度PAH判断价值较高,galectins-3对CHD合并重度PAH判断价值较高。

    2016年32期 v.56;No.101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ISAP评分联合血小板相关指标预测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价值

    吴琼;朱孔锡;于伟华;郭建强;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床边指数(BISAP)评分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变化预测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将148例AP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型66例(轻症组)、中重症型40例(中重症组)和重症型42例(重症组),患者入院24 h内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进行BISAP评分。以PLT、MPV为自变量,以AP病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对AP病情的预测情况,分析PLT与MPV的关系。绘制MPV与BISAP评分联合预测AP病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轻症组、中重症组和重症型BISAP评分、MPV均依次升高,轻症组PLT均高于中重症组和重症组(P<0.05或<0.01);三组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PV升高是预测AP病情的独立因素(OR=1.487,95%CI:1.098~1.956,P<0.01),PLT不是预测AP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MPV与BISAP评分呈正相关(r=0.427,P<0.05)。BISAP评分、MPV联合BISAP评分预测AP病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94,敏感性分别为76.8%、79.5%,特异性分别为73.5%、88.4%。结论随AP患者病情加重,其BISAP评分及MPV均升高,二者联合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

    2016年32期 v.56;No.101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效果观察

    王慧娟;唐淑稳;

    目的观察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URSA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经尿检或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阳性、确诊妊娠后,两组均给予黄体酮+HCG+维生素E+中药黄芪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肝素+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妊娠结局、药物不良反应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t-PA)水平。结果观察组妊娠成功31例,妊娠失败7例,妊娠成功率为86.84%(31/38);对照组妊娠成功24例,妊娠失败13例,妊娠成功率为64.86%(24/37);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9%(3/38)、5.41%(2/37),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9%(3/38)、10.81%(4/37),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APTT、t-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I-1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用于URSA安全、有效,能提高URSA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2016年32期 v.56;No.101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孙莉;梁磊;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67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采集子宫肌瘤与子宫内膜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子宫内膜病理类型与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74例子宫肌瘤患者中179例(26.6%)子宫内膜发生病理改变,其中内膜息肉65例、单纯增生59例、复杂增生32例、非典型增生9例、子宫内膜癌14例,富于细胞型94例。子宫肌瘤数量、性质、合并子宫腺肌病及富于细胞型情况均与子宫内膜病理类型无关(P均>0.05),绝经及有阴道流血患者内膜息肉、单纯增生、复杂增生、非典型增生、内膜癌发生率均大于未绝经及无阴道流血患者(P均<0.01)。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可能与子宫肌瘤数量、性质、合并子宫腺肌病及富于细胞型无明显关联,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可能与子宫内膜病理改变有关。

    2016年32期 v.56;No.1010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丹参酮胶囊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脂代谢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吴苗敏;刘娜;韩璐;

    目的探讨丹参酮胶囊辅助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脂代谢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72例PCO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1片/次,21天为1个治疗周期,间隔5天进行下一治疗周期。观察组同时口服丹参酮胶囊,1.0g/次,3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3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TG、TC、HDL-C及LDL-C),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黄体生成素(L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生长素(GH)以及尿游离皮质醇(UF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3个月血TG、TC、LDL-C、TSH、LH、ACTH、β-EP、Cor及UFC均明显降低,血HDL-C、GH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1、2、3个月血TG、TC、LDL-C、TSH、LH、ACTH、β-EP、Cor及UF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血HDL-C、GH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P均<0.05)。结论丹参酮胶囊辅助治疗可改善PCOS患者的脂代谢,并调节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达。

    2016年32期 v.56;No.101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横跨三角区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患儿术中输尿管支架管的选择性应用

    屈彦超;张潍平;韩文文;

    目的探讨横跨三角区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Cohen术)中选择性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随访228例因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PVUR)、原发性膀胱输尿管交界处梗阻(POM)、输尿管远端膨出(UC)行Cohen术的患儿,其中术中留置输尿管支架管202例(留置组)、未留置输尿管支架管26例(未留置组)。记录两组排泄性尿路造影(IVP)、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检查结果,并随访记录其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输尿管直径、导尿管留置时间、血尿持续时间、膀胱痉挛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远端梗阻发生情况。结果 228例患儿中,PVUR 73例、POM 144例、UC 11例。留置组平均年龄3.7岁,其中PVUR57例71侧,PMO 138例145侧,UC 7例7侧;术前IVP提示肾盂积水,输尿管远端扩张,均行输尿管裁剪折叠,直径5~7 mm;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27例,其中15例抗炎治疗后痊愈,反复尿路感染12例,经VCU证实仍存在反流,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19例、输尿管远端梗阻1例,手术成功率90.1%。未留置组平均年龄3.1岁,其中PVUR 16例19侧,POM 6例6侧,UC 4例4侧;术前IVP提示肾功能良好,输尿管均未裁剪折叠,直径5~7 mm;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2例,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输尿管远端梗阻,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性别、年龄及膀胱痉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置组输尿管直径、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输尿管远端梗阻发生率均大于未留置组,导尿管留置时间、血尿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未留置组(P均<0.05)。结论行Cohen术的患儿如术前肾功能良好、输尿管无折叠裁剪、直径5~7 mm则术中可不予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有利于减轻其痛苦并缩短住院时间。

    2016年32期 v.56;No.1010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李云;

    目的总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对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康复治疗。统计住院期间患者感染情况;入院时及康复治疗1个月时采用SIS310脑卒中影响量表评价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生活能力。结果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为6%。治疗1个月时,患者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日常生活能力、情感、社会参与、力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均<0.05),Barthel指数亦较入院时升高(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2016年32期 v.56;No.1010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唐果;薛锋;潘明芒;吕波;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指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改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的形态和容积异常,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其治疗原则为对于初发或轻度DLSS先行非手术治疗(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神经根痛者行手术治疗。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β-TCP/α-CSH复合材料骨支架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海啸;张超;Goryaeva GL;Kuzin VV;Skoroglyadov AV;

    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之一,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骨组织工程支架进行修复填充。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应具备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及降解性,同时具有合适的孔径、孔隙率和机械强度。单一材料由于其理化性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临床需要。β-磷酸三钙(β-TCP)/α-半水硫酸钙(α-CSH)复合材料骨支架由于其在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及机械强度等方面的优势,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β-TCP/α-CSH复合材料骨支架的机械强度会随α-CSH的完全降解而消失,因此目前其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颌面和口腔领域。β-TCP/α-CSH复合材料骨支架修复骨缺损是目前临床上较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其联合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未来提高临床骨缺损修复率的新方向。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OSAHS并发神经功能损害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睿琳;陈慧英;苏纪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常合并多种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但是其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尚不明确。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神经元的生长、分化、损伤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DNF与OSAHS并发神经功能损害关系密切,如认知减退、情绪障碍、多动障碍等,进一步研究BDNF在神经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有助于阐述OSAHS对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部分分子生物学机制。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14-3-3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昕;陈琳;戴建国;赵玉男;黄玉芳;

    14-3-3蛋白是神经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之一,参与调节细胞代谢、蛋白转运、信号转导、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等重要生理过程,在神经系统调控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14-3-3蛋白作为神经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可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如多发性硬化症、克雅氏病、艾滋病毒相关的神经退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14-3-3蛋白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的蛋白之一。

    2016年32期 v.56;No.101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