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倩;徐春燕;彭鹏;覃蒙斌;李素艳;黄杰安;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分为3组,A、B组分别以TNF-α20 ng/m L、TNF-α20 ng/m L+姜黄素25μmol/L干预48 h,C组不干预。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EMT标记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NF-κB信号通路的p65蛋白。结果 A组细胞多呈具有极性的纺锤状、长梭形,排列疏松,大部分出现细长伪足;B组细长伪足细胞较A组少见,凋落细胞明显多于A组;C组细胞大多数为多边形,细胞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少量细胞出现短粗伪足。A、B、C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319.84±20.93)、(90.70±7.25)、(144.07±11.31)μm,P均<0.05。与C组比较,A组细胞E-cadherin表达减少,Vimentin、p65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或0.01);而B组较A组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p65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或0.01)。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TNF-α诱导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EMT发生、侵袭和转移。
2016年34期 v.56;No.101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文静;徐家辉;徐阳微;张庆玲;
目的观察X染色体上的肾母细胞瘤基因(WTX)与转移性基因23-H1(NME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收集新鲜结直肠癌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各20例,采用q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WTX和NME1 mRNA及蛋白,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取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HCT116,采用免疫共沉淀法判定二者是否存在相互结合作用。结果 WTX基因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5.917±3.580,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0.785±0.2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7,P=0.000)。NME1基因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2.862±1.181,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0.810±0.29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6,P=0.000)。WTX与NME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1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的75%、70%(χ2=14.545,P=0.000;χ2=6.696,P=0.01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WTX和NME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93,P=0.000)。在SW480、HCT116细胞中,WTX抗体不能将NME1沉淀下来,NME1抗体也不能将WTX沉淀下来。结论 WTX与NME1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二者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无相互结合作用。
2016年34期 v.56;No.101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剑;赵庆;
目的观察川芎素在体内外对人结直肠癌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Lovo细胞分为两组,观察组分别与终浓度为0.125、0.25、0.5、1.0 mg/m L川芎素共培养,对照组不加川芎素。MTT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活力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将14只皮下接种Lovo细胞的裸鼠随机分两组各7只,观察组静脉注射0.5 mg/m L的川芎素50μL,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给药7次,测量给药前后肿瘤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ovo细胞及裸鼠肿瘤组织中的Bcl-2及proCaspase3。结果观察组分别与终浓度0.125、0.25、0.5、1.0 mg/m L川芎素共培养24 h后,其细胞活力指数分别为81.23±6.58、75.69±6.34、62.18±3.29、58.39±2.69,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P均<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时点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均减小(P均<0.05);观察组Lovo细胞及裸鼠肿瘤组织中的Bcl-2及pro-Caspase3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降低(P均<0.05)。结论川芎素可抑制Bcl-2的表达、激活Caspase-3进而促进凋亡,最终抑制Lovo细胞的体内外生长。
2016年34期 v.56;No.1012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武雪亮;王立坤;薛军;杨东东;屈明;郭飞;杨瑞敏;马鹏程;刘博;
目的检测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30例腺瘤组织、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d-1和MMP-2,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癌旁正常组织、腺瘤和癌组织中,I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00%、43.33%、72.00%,MMP-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00%、46.67%、78.00%,P均<0.01;Id-1和MMP-2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浆膜浸润、TNM分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脉管转移有关,P均<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Id-1表达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r=0.429,P=0.000)。Id-1阳性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阴性者为43个月,MMP-2阳性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阴性者为45个月,P均<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d-1和MMP-2表达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Id-1和MMP-2高表达,二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2016年34期 v.56;No.101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红伟;韩华;岳月红;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_2VitD_3]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其在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培养结肠癌Caco-2细胞,模拟人小肠上皮细胞单层细胞屏障;将细胞随机分为3组,A组不处理,B组加2%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1 m L模拟结肠炎损伤,C组先用10-8mmol/L的1,25-(OH)_2VitD_3处理24 h再加入DSS 1 m L,干预后培养1 h。透射电镜下观察Caco-2单层细胞屏障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下,A组细胞顶部出现排列整齐、分化良好的微绒毛状结构,相邻细胞间的顶端呈现紧密连接样结构;B组细胞局部微绒毛消失或减少,紧密连接样结构消失;C组细胞微绒毛分化较B组好,相邻细胞间的局部微绒毛消失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组3种紧密连接蛋白荧光条带连续完整,荧光强度高;B组紧密连接蛋白荧光条带断续不完整,荧光强度弱;C组紧密连接蛋白荧光条带较清晰连续,且荧光强度增强。结论 1,25-(OH)_2VitD_3可通过增加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为其在结肠炎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年34期 v.56;No.101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晟;刘声财;陈文华;胡腾腾;林军;
目的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_2VitD_3]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14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不同浓度(0、25、50、75、100μmol/L)的1,25-(OH)_2VitD_3作用于PANC-1细胞,干预24 h时分别用Transwell细胞侵袭、迁移实验观察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干预48 h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MMP-2、9、14蛋白。结果 0、25、50、75、100μmol/L的1,25-(OH)_2VitD_3干预PANC-1细胞24 h时,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6.20±0.84)、(30.80±2.28)、(18.80±1.64)、(13.20±2.39)、(5.20±1.30)个/HP,迁移细胞数分别为(66.03±1.25)、(55.82±1.65)、(41.43±1.51)、(19.86±1.45)、(10.23±1.95)个/HP;随着1,25-(OH)_2VitD_3浓度增加侵袭及迁移细胞数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5-(OH)_2VitD_3干预PANC-1细胞48 h后,随着1,25-(OH)_2VitD_3浓度增加PANC-1细胞MMP-2、9、14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OH)_2VitD_3可通过下调MMP-2、9、14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侵袭与迁移。
2016年34期 v.56;No.101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盛春;孟迎春;郑宏;
目的观察动针通督刺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援助塞舌尔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动针通督刺络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个疗程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行日本骨伤科学会JOA下背痛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AS、JOA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第1次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个疗程后VAS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均降低(P<0.05或0.01),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8%、治愈率40%,对照组分别为86%、22%,P<0.05、0.01。结论动针通督刺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见效快、疗效好。
2016年34期 v.56;No.1012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程玉;薛晶;次云哲;纪海茹;郑纪宁;
目的观察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Oct4)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胃癌组织和25例正常胃组织,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Oct4与PI3K蛋白和mRNA;分析Oct4、PI3K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胃癌组织中Oct4与PI3K表达的关系。结果 Oct4、PI3K蛋白和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在正常胃组织(P均<0.01)。胃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Oct4、PI3K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越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Oct4、PI3K蛋白、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34、0.587,P均<0.05)。结论Oct4、PI3K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34期 v.56;No.1012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邱会;胡敏;钟敏钰;
目的观察肌动蛋白样-6a(ACTL6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共152例,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CTL6A mRNA及蛋白,分析ACTL6A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CTL6A表达与胃癌患者无瘤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ACTL6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均<0.05),ACTL6A 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均<0.05);高表达ACTL6A mRNA的胃癌患者DFS为(12.3±1.5)个月、OS为(19.2±2.5)个月,均显著低于ACTL6A mRNA低表达者的(17.4±1.2)个月、(25.6±2.6)个月,P均<0.05;Cox分析显示,ACTL6A mRNA高表达是胃癌患者D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CTL6A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的恶性表型有关,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肿瘤复发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2016年34期 v.56;No.101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兰芳;林娟;王小敏;
目的观察节律基因Period1和Period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38例胃癌患者,术中留取胃癌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Period1和Period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Period1和Period2 mRNA。结果胃癌组织中Period1和Period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2%、31.2%,均低于癌旁组织中的44.9%、64.5%(P均<0.01);胃癌组织中Period1 mRNA和Period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5±0.10、1.09±0.12,均低于癌旁组织中的1.31±0.13、1.47±0.16(P均<0.01);Period1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Lauren分型有关(P均<0.05),Period2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Lauren分型均有关(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Period1与Period2表达呈正相关(r=0.285,P<0.05),Period1 mRNA与Period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379,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节律基因Period1和Period2呈低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6年34期 v.56;No.101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传勇;何佩;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联合布拉酵母菌根除成人消化系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08例消化系统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两组均行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另予布拉酵母菌治疗,疗程14 d。疗程结束停药后第4周观察Hp根除情况,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8和L-10,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2.96%,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IL-8和IL-10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三联疗法联合布拉酵母菌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降低炎症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
2016年34期 v.56;No.1012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曲智杰;张博;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养胃方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CA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采用奥美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及枸橼酸铋钾联合治疗,1周后停服,口服瑞巴派特至第8周;观察组同时口服自拟健脾养胃中药汤剂8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胃镜下各种征象积分。治疗第4周后,两组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24%、Hp根除率80.95%,对照组分别为76.19%、50.00%,P均<0.05。治疗后两组胃镜下各种征象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在常规治疗CAG基础上应用自拟健脾养胃方,能提高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改善胃镜下表现。
2016年34期 v.56;No.101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丁一鸣;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效果。方法将57例Hp阳性CA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Hp三联疗法联合叶酸治疗,观察组另予气滞胃痛颗粒口服治疗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胃泌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 IL-2R)、免疫功能指标,并行胃镜病理分级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CD4~+T细胞比例、CD4~+/CD8~+值均显著提高(P均<0.01),血清s IL-2R水平、CD8~+T细胞比例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能明显提高CAG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s IL-2R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减轻胃黏膜病理改变。
2016年34期 v.56;No.1012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弦;蒋伟;甘建和;蒋道荣;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CHB患者48例(CHB组)、体检健康者22例(对照组),CHB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48周;CHB组治疗前后取外周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HBs Ag、HBe Ag,采用RT-PCR法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Treg;取对照组外周血,仅检测CD4~+CD25~+Treg、Treg。分析Treg与CD4~+CD25~+Treg、HBV DNA、ALT、AST的关系。结果 CH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HBe Ag、HBV DNA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HBs Ag治疗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Treg和Treg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CHB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Treg和Treg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HB组外周血Treg与CD4~+CD25~+Treg均呈正相关(r=0.80、0.75,P均<0.05),与血清ALT、AS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7、0.70及0.57、0.62,P均<0.01),与血清HBV DNA呈正相关(r=0.331、0.345,P均<0.01),与HBs Ag、HBe Ag均无关(r分别为0.24、0.19及0.15、0.33,P均﹥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Treg水平升高;恩替卡韦能明显降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Treg水平,从而降低HBV DNA、改善肝功能。
2016年34期 v.56;No.101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刘博;戚诚;赵晓东;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腺癌(PDAC)组织中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相似蛋白2(AFAP-1L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对配对的PDAC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石蜡标本中的AFAP-1L2蛋白,分析其与PDA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qRT-PCR法检测21对配对新鲜PDAC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AFAP-1L2 mRNA。结果 AFAP-1L2蛋白在PDAC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石蜡标本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7.1%及28.8%,P<0.01;AFAP-1L2蛋白高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血管浸润、淋巴转移及术后肝转移有关(P均<0.05)。新鲜PDAC组织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AFAP-1L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29±0.317及0.672±0.298,P均<0.01。结论 AFAP-1L2蛋白及基因在PDAC组织中高表达,在PDA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6年34期 v.56;No.101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苏喆;徐珂嘉;陶伟民;张光明;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FTS)理论的术后右美托咪啶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8例行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FTS组在FTS理论指导下行多模式镇痛且术后给予右美托咪啶镇痛,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模式。于出手术室时及术后8、24、48 h,采用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睡眠疼痛程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两组VAS均显著降低,而FTS组出手术室时及术后8、24 h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FTS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均<0.05)。FTS组疼痛未影响睡眠41例、间歇痛醒13例、无法入睡0例,对照组分别为30、22、2例,P均<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P均>0.05;而FTS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9.3%)低于对照组(24.1%),P<0.05。结论基于FTS理论指导的LC术后右美托咪啶镇痛可提高疼痛管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
2016年34期 v.56;No.101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刘芳;尚雪飞;孙鹏娟;彭燕;温实;部晶;王素云;
目的观察DAB2互作蛋白(DAB2IP)、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结直肠异型增生性异常隐窝灶(ACF)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异型增生性ACF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镜检查中使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其中结肠正常黏膜38例、异型增生性ACF 40例、管状腺瘤40例、腺瘤癌变35例,均经病理确诊,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DAB2IP和GSK-3β。结果 DAB2IP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步降低,分别为94.7%、77.5%、52.5%、14.3%,P均<0.05;GSK-3β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步升高,分别为13.2%、57.5%、75.0%,97.1%,P均<0.05;在异型增生性ACF、管状腺瘤及腺瘤癌变过程中,DAB2IP和GSK-3β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76,P<0.05)。结论 DAB2IP低表达与GSK-3β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作为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的物生学指标。
2016年34期 v.56;No.1012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智亮;唐艳;王梦洪;郑耀富;高智明;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2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3例(UA组)、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NF-κB、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IgG(Hp-CagA-IgG)。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组、SAP组血清NF-κB水平分别为(38.22±14.15)、(29.32±11.26)、(19.12±10.52)ng/mL,血清Hp-CagA-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5%、41.7%、25.0%,各组两两比较P均<0.05;Hp-CagAIgG阳性患者血清NF-κB水平为(29.32±10.54)ng/mL,阴性患者为(13.37±5.63)n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患者血清NF-κB水平与Hp-CagA-IgG呈正相关(r=0.771,P<0.05)。结论H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有关,且NF-κB与Hp感染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存在联系。
2016年34期 v.56;No.101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萍;张虹;王贤良;王帅;毛静远;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5年10月接受PCI的225例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3例患者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观察组),152例患者未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现病史、身高、BMI、血压、急诊PCI情况、病变支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植入数及PCI后服用ACEI、他汀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情况。计算两组患者气虚证、血瘀证积分。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抽取两组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b)、C反应蛋白(CRP)、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P选择素。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有统计学差异者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女性、糖尿病构成比及BMI、血瘀证积分、P选择素、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糖尿病和血清P选择素升高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女性、糖尿病、血清P选择素升高是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34期 v.56;No.101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伟泉;梁伦昌;梁鉴文;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存在无复流高风险的STEMI患者1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行急诊PCI治疗,观察组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术后两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应用7 d后减为20 mg/d,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无复流发生情况、术后72 h内心肌灌注情况,统计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19%(3/94)、26.92%(21/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2 h内心肌灌注速度和心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用于STEMI患者PCI治疗,可降低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增加心肌组织灌注,改善预后。
2016年34期 v.56;No.101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张跃奇;陆可可;张玉梅;薛辰霞;董原君;张桂青;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变化。方法收集初次诊断的PTSD患者8例(PTSD组),经历创伤事件未发生PTSD者7例(非PTSD组),经历创伤事件第2周及3个月时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检查,分析两组大脑不同功能区域的ReHo。结果与非PTSD组相比,PTSD组创伤事件后第2周ReHo降低的脑区有右侧舌回,未发现明显ReHo升高的脑区;第3个月ReHo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右侧枕叶、左侧颞下回,ReHo升高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上回(P均<0.05)。PTSD组创伤事件后第3个月较第2周左侧扣带回ReHo降低,右侧额叶眶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ReHo升高。结论 PTSD患者大脑皮质区存在ReHo变化,可能与局部功能连接改变有关。
2016年34期 v.56;No.101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甘正凯;蒋其俊;邓昭健;余云湖;程登贵;罗莉梅;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A组)、单纯高血压患者(B组)、体检健康者(C组)各31例,检测各组(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14天)血清肽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结果 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14天的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及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水平高于C组,γ-氨基丁酸(GABA)及甘氨酸(Gly)水平则低于C组;A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及Glu、Asp水平均高于B组,Gly、GABA水平则低于B组。术前及术后第1、3、7、10天血清应激激素高于B、C组,P均<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肽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监测上述指标有助于病情判定。
2016年34期 v.56;No.101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陈瑜;李争;王振国;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CSCC)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M)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SCC组织标本43例(CSCC组)和正常宫颈组织切片20例(对照组),以HE、CD34-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Ecadherin、Vimentin,分析各指标间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SCC组16例存在VM,对照组无VM,P<0.05;CSCC组HIF-1α、E-cadherin、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37.2%、32.6%,对照组分别为20.0%、100%、0,P均<0.05。VM与CSC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形成有关,HIF-1α、E-cadherin、Vimentin表达均与病理分级有关,Viment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形成有关,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有关,P均<0.05。CSCC组织中VM与HIF-1α、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426、0.697,P均<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394,P<0.05);HIF-1α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362,P<0.05),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59,P<0.05);E-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330,P<0.05)。同一标本表达定位观察,发现存在VM者有56.2%(9/16)HIF-1α阳性时伴随E-cadherin阴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无VM者HIF-1α阳性时不存在(0/27)这样的对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59,P<0.05)。结论 VM、HIF-1α、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与CSCC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高侵袭性CSCC中HIF-1α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上调Vimentin的表达诱导EMT,促进VM的形成。
2016年34期 v.56;No.101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才旦多杰;赵海宁;施志军;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辅助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0例女性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观察组另予桂枝茯苓丸,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前后评价乳房肿块硬度及大小,检测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孕酮(P);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乳房肿块硬度及大小得分均降低(P均<0.05),血清E2均降低而LH、P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块硬度及大小得分降低(P均<0.05),血清E2降低而LH、P升高(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对照组分别为63.33%、31.67%,P均<0.05。结论桂枝茯苓丸辅助治疗乳腺增生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其机制与降低血清E2水平,升高血清LH及P水平有关。
2016年34期 v.56;No.101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吴莹;常颖;陈叙;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s IUFD)的发病原因、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妊娠24周后s IU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中单羊膜囊双胎5例,单绒毛膜囊双胎32例,双绒毛膜双胎9例;除5例单羊膜囊双胎即刻终止妊娠外,其余41例均行期待治疗(4.6±3.2)周,分娩孕周(34.3±2.8)周。46例中经阴道分娩12例,剖宫产34例;41例期待治疗者无存活儿宫内死亡及新生儿死亡,孕妇无并发症。结论s IUFD的发病与绒毛膜性质有关,期待治疗是一种有效改善妊娠结局的处理方式。
2016年34期 v.56;No.101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昀;于晓晓;刘华卫;杨杰;
目的探讨儿童Low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特征。方法分析1例Low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父母共3人OCRL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Lowe综合征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患儿为3岁男孩,存在尿蛋白、尿隐血、明显肌张力低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2岁半时因视物模糊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查体示明显佝偻病体征、眼震、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等,颅脑MRI示双侧脑白质多发异常信号。OCRL基因测序显示患儿存在1处碱基置换突变,该突变位于第18外显子蛋白编码区的第2 083位碱基C突变为T;同时患儿母亲检测到1个杂合突变(相同变异),父亲未检测到变异。结论 Lowe综合征为罕见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近端肾小管酸中毒等异常患儿应警惕Lowe综合征的可能,及时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2016年34期 v.56;No.1012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玉;古丽巴哈·买买提;严媚;王珍珍;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AL患儿125例(维吾尔族60例,汉族65例)及130例(维吾尔族63例,汉族67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VDR基因FokⅠ多态性。结果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儿童FokⅠ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9,P=0.193),但其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8)。在维吾尔族AL患儿和健康儿童中TT/CC+CT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9,P=0.297),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133,P=0.144)。在汉族AL患儿和健康儿童中TT/CC+CT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3,P=0.011),等位基因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9,P=0.001)。结论 VDR基因FokⅠ多态性分布在AL患儿中存在民族差异;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AL患儿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汉族儿童AL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2016年34期 v.56;No.101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任小梅;
目的分析儿童百日咳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提高对百日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3月龄和≤3月龄者,按疫苗接种与否分为免疫与未免疫者(不包含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分别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96例患儿中,男45例,女51例;≤3月龄31例,>3月龄65例;发病时间为春季16例、夏季44例、秋季24例、冬季12例;未免疫43例,免疫53例;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入院,深部痰液PCR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均为阳性。患儿均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住院10~15 d达临床治愈标准。与>3月龄患儿比较,≤3月龄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回声、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P均<0.05);免疫和与未免疫患儿阵发性咳嗽、鸡鸣样回声、阵发性青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暂停患儿仅见于未免疫者。结论儿童百日咳好发于≤3月龄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全年散发,夏秋季多见;症状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原学诊断,治疗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预后大多良好;与>3月龄、免疫者比较,≤3月龄、未免疫患儿病情重、住院时间长。
2016年34期 v.56;No.1012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卢正波;何兴川;魏毅;田松;雷沛鸿;熊海波;
目的观察内外联合固定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4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分别采用内外联合固定术及常规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疗效计算优良率,检测术前及术后第3、7、10天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10、IL-13及TGF-β)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6)。结果观察组中不同分型患者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点血清抗炎细胞因子及促炎细胞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内外联合固定术对各型骨盆骨折治疗效果均较好,且对机体的炎性应激影响较小。
2016年34期 v.56;No.1012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崔彦儒;崔晓波;高伟;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作用底物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74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74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7、MMP-9、MMP-14及其作用底物Ⅰ型胶原羧端交联肽原(ⅠCTP)、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蛋白(LN),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MMP-2、MMP-7、MMP-9、MMP-14及其作用底物ⅠCTP、CⅣ、PⅢP、L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鼻咽癌分期较高者各血清指标均高于分期较低患者,各血清指标均是鼻咽癌侵袭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血清MMP及其作用底物水平均升高,且均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2016年34期 v.56;No.101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青;王钧镖;
目的观察纤维鼻咽镜联合切割吸引器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观察组显微鼻咽镜下以吸引切割器切除肥大腺样体,对照组行传统经口腺样体刮除术;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恢复正常通气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三烯B4(LTB4),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恢复正常通气时间较短,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4、LTB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TNF-α、IL-4、LTB4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结论纤维鼻咽镜联合切割吸引器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恢复正常通气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从而降低血清TNF-α、IL-4、LTB4水平。
2016年34期 v.56;No.101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良君;敖勇;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治疗中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布地奈德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12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抗细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 mg/kg静滴、2次/d;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1 mg/kg静滴、1次/d,布地奈德1 mg雾化吸入,初诊当天1次/30 min,每次10min,连续3次;记录两组治疗后喉梗阻、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喉梗阻、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85.94%、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和90.63%,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4%,P<0.05。结论在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布地奈德,可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综合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6年34期 v.56;No.10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车锋哲;表艳;
目的建立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垂直向异常指数(ODI)和前后向异常指数(APDI)的正常值,初步研究中国朝鲜族成人颅面结构的特征。方法选择延边地区72名正常朝鲜族大学生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标志点和平面后计算ODI和APDI,并分析其性别差异及其与文献报道高加索人、韩国人、中国西安人的差异。结果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ODI、APDI分别为74.31±7.21、84.17±5.58,且ODI男性大于女性(P<0.05),APDI无性别差异;与其他种族和民族比较发现,ODI高于韩国人、APDI略低于韩国人,APDI高于高加索人、西安人,P均<0.05。结论建立了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ODI和APDI正常值,且其牙颌颅面结构存在性别、种族、民族、地域差异。
2016年34期 v.56;No.101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余真;罗焕华;马睿;
目的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贴签和入仓错误发生率,从而提高夜班工作效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选定主题,按照PDCA的步骤顺序进行活动,活动周期2个月。利用查检表收集2015年6月1~28日4周的夜班工作差错情况,对贴签错误和入仓错误进行分析,制定并落实7项措施。结果 2015年6月1~28日4周时间贴签和入仓错误共53次(84.1%),工作时间3 h,6人工作制总工时18 h。实施品管圈活动后,2015年8月3~30日4周时间贴签和入仓错误下降至29次,目标达成率82.4%;工作时间缩短为2 h,5人工作制总工时10 h,提高工作效率44%。圈员团队精神由平均3.0分提高至4.3分,责任心由平均3.3分提高至4.5分,共同协调能力由平均2.7分提高至4.0分,积极性由平均3.7分提高至4.5分,和谐度由平均2.6分提高至3.8分。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贴签和入仓错误发生率,从而提高夜班工作效率。
2016年34期 v.56;No.1012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