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耐药人胃癌细胞UHRF1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

    周林;李伟;韩东升;张伟;

    目的观察耐药人胃癌细胞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HRF1)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胃癌细胞SGC7901、耐长春新碱(VCR)的SGC7901(SGC7901/VCR)、耐阿霉素(ADR)的SGC7901(SGC7901/ADR),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细胞UHRF1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细胞UHRF1蛋白。取对数生长期SGC7901/VCR、SGC7901/ADR细胞分别转染抑制UHRF1表达的小干扰RNA(si UHRF1)(SGC7901/VCR-si UHRF1、SGC7901/ADR-si UHRF1)、无意义空白质粒(SGC7901/VCR-UHRF1、SGC7901/ADR-UHRF1),另设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取对数生长期SGC7901细胞,分别转染过表达的UHRF1质粒(SGC7901-UHRF1)、无意义空白质粒(SGC7901-NC),另设空白对照。转染48 h收集以上细胞备用。采用MTT法检测SGC7901/VCR、SGC7901/ADR细胞各干扰组和SGC7901细胞各干扰组对化疗药物[(VCR、ADR、5-氟尿嘧啶(5-FU)和顺氨氯铂(CDDP)]的药物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取SGC7901/VCR、SGC7901/ADR细胞各干扰组和SGC7901空白对照,加入5-FU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SGC7901细胞UHRF1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GC7901/VCR、SGC7901/ADR细胞,P均<0.05。促进UHRF1表达可升高SGC7901细胞对VCR、ADR、5-FU、CDDP的IC_(50),降低细胞凋亡率,P均<0.05。抑制UHRF1表达可降低VCR、ADR、5-FU、CDDP对SGC7901/VCR和SGC7901/ADR细胞的IC_(50),升高细胞凋亡率,P均<0.05。结论耐药人胃癌细胞中存在UHRF1高表达。UHRF1高表达可降低胃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提高细胞多药耐药性,可能与UHRF1抑制胃癌细胞凋亡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cl-1基因siRNA囊泡制备及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观察

    王绍军;郭思彤;吴闯;赵赶;

    目的制备包载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囊泡),并观察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1Mcl-1基因siRNA囊泡制备及其功能鉴定: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空白囊泡,将其分别和FAM标记(荧光标记物,可在显微镜下被观察)的正常siRNA(FAM-siRNA)、Mcl-1基因siRNA溶液涡旋、静电复合,室温静置30 min,获得包载FAM-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囊泡。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空白囊泡、包载FAM-siRNA囊泡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超滤离心-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包载FAM-siRNA囊泡的荧光强度并计算包封率;观察FAM-siRNA释放情况,计算FAM-siRNA释放率。取HepG2细胞分为A、B、C、D组,培养24 h时C组加入包载FAM-siRNA囊泡,D组加入包载FAM-siRNA囊泡和Lipofectamin转染试剂,B组加入游离FAM-siRNA,A组不做任何处理,继续培养6 h时观察各组细胞FAM-siRNA摄取情况。2转染Mcl-1基因siRNA囊泡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观察:取HepG2细胞,分为1、2、3、4、5组,5×105/孔接种于6孔板,每组3个复孔。培养24 h时1、2、3、4组分别加入游离Mcl-1 siRNA、包载FAM-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Lipofectamin转染试剂,5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78 h时检测各组细胞Mcl-1蛋白。取HepG2细胞分为甲、乙、丙、丁组及对照组,培养24 h时甲、乙、丙、丁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10、50、100、200 nmol/L的游离Mcl-1基因siRNA、包载FAM-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囊泡、Mcl-1基因siRNA+Lipofectamin转染试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48 h时观察各组细胞生存情况,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空白囊泡、包载FAM-siRNA囊泡粒径、zeta电位相比,P均<0.01。包载FAM-siRNA囊泡包封率82.3%±2.1%。培养1、3、6、12、24、36、48、72、96 h时FAM-siRNA囊泡的FAM-siRNA释放率分别为13.5%±2.8%、26.1%±1.6%、38.0%±2.9%、50.6%±2.3%、56.8%±2.9%、59.9%±2.3%、63.3%±2.0%、65.0%±2.7%、67.2%±2.9%。C、D组对FAM-siRNA摄取情况优于B组。1、2、3、4、5组细胞Mcl-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102.0±4.9、103.8±8.3、25.2±3.7、29.4±6.4、96.1±5.8,3组Mcl-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1、2、5组,P均<0.01。当转染浓度为100nmol/L时,丙、丁组细胞生存率均高于甲、乙组,P均<0.01;丁组细胞生存率高于丙组,P<0.01。结论成功制备Mcl-1基因siRNA囊泡。HepG2细胞中Mcl-1蛋白低表达。转染Mcl-1基因siRNA囊泡的HepG2细胞存在生长抑制。

    2016年39期 v.56;No.101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钟晓健;黄洪才;叶东明;韩跃辅;方海林;彭潋;陈清江;潘斌;

    目的观察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和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57例份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为观察组,15例份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ZEB2和E-cadherin蛋白。分析ZEB2、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ZEB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9%(29/57)、13.3%(2/15),二者相比,P<0.05。观察组、对照组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19/57)、80%(12/15),二者相比,P<0.05。ZEB2蛋白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TNM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均<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病理分级、TNM分期有关,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ZEB2、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611,P=0.000)。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ZEB2蛋白高表达、E-cadherin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低表达。ZEB2、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1,25-二羟基维生素D_3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

    聂晴晴;唐玉玲;赵丹;张春江;杨晓萍;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对数生长期人肾小球系膜株细胞分为A、B、C、D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8)mol/L的1,25(OH)_2D_3+含5%FBS的L-DMEM培养基、5 mg/L雷帕霉素+含5%FBS的L-DMEM培养基、5 mg/L雷帕霉素+终浓度为10~(-8)mol/L 1,25(OH)_2D_3+含5%FBS的L-DMEM培养基。给药48 h时观测各组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检测各组细胞真核细胞翻译起始抑制因子4E结合蛋白(4E-BP1)、磷酸化4E-BP1蛋白。结果给药48h时A、B、C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02%、55.62%、99.23%,组间比较,P均<0.05。给药48 h时,A、B、C组G_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D组(P均<0.05),S、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D组(P均<0.05);B、C组G_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P均<0.05),S、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D组(P均<0.05);C组G_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P均<0.05),S、G_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B组(P均<0.05)。A、B、C组细胞4EBP1、磷酸化4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磷酸化4E-BP1/4E-BP1均低于D组(P均<0.05);B、C组细胞4E-BP1、磷酸化4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磷酸化4E-BP1/4E-BP1均低于A组(P均<0.05);C组细胞4E-BP1、磷酸化4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磷酸化4E-BP1/4E-BP1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 1,25(OH)_2D_3可抑制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株的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_1期,其机制可能为1,25-(OH)_2D_3下调4E-BP1的表达。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H9c2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杨莹莹;孙晓鸥;谭文;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大鼠H9c2心肌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H9c2细胞分为A、B组,1×10~4/孔接种于96孔板,每组6个复孔。细胞贴壁生长24 h时B组吸弃原培养基,加入人工缺氧液100μL,置于含94%N_2、1%O_2、5%CO_2的三气培养箱中培养90 min;吸弃缺氧液,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置于正常培养箱中培养90 min备用。A组仅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置于正常培养箱中培养90 min备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算两组细胞活性氧簇(ROS)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60(HSP60)、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Prx)、硫氧还原蛋白(Trx)、线粒体分裂蛋白(Fis1)。结果 A、B组心肌细胞活性分别为0.77±0.01、0.40±0.02,二者比较,P<0.05。A、B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4%±0.12%、41.78%±1.43%,二者比较,P<0.05。A组细胞ROS含量及MMP分别为0.58%±0.02%、1.12%±0.05%,B组分别为1.13%±0.05%、0.76%±0.01%,组间比较,P均<0.05。与B组相比,A组心肌细胞HSP60、Fis1蛋白表达升高,Prx2、Trx1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后H9c2细胞出现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再灌注促进细胞HSP60、Fis1蛋白表达,抑制Prx2、Trx1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脑皮层组织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及微血管通透性观察

    孙熠;陈泊霖;金学隆;

    目的观察放射性脑损伤(RIBI)大鼠脑皮层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微血管通透性。方法SPF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A、B、C组和对照组各12只。A、B、C组采用CT大脑局部照射造成RIBI,2 Gy/次,共照射3次,总照射剂量6 Gy。对照组仅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不行大脑局部照射。分别于照射7、14、28 d时取各组部分大鼠,断头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皮层GFAP。于照射7、14、28 d时取各组部分大鼠,断头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损伤脑皮层微血管通透性。结果 A、B、C组和对照组的血管通透性分别为0.70±0.082、0.58±0.019、0.54±0.058、0.39±0.073,组间比较,P均<0.05。A、B、C组和对照组脑皮层GFAP的IOD值分别为145 006±5 266.8、101 250±9 034.8、68 313±7 633.4、17 617±5 870.7,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RIBI大鼠损伤脑皮层存在GFAP高表达,GFAP的表达水平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趋势相一致,GFAP可能参与了RIBI的发生发展。

    2016年39期 v.56;No.101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基因+45T/G和+267G/T单核苷酸多态性观察

    向东;唐茂丹;陈翰博;詹东;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基因+45T/G和+267G/T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255例膝关节OA患者为观察组,20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5 m L,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测定外周血脂联素基因+45T/G和+267G/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两组外周血脂联素基因+45T/G和+267G/T位点SNP均符合HWE平衡。观察组外周血脂联素基因+45T/G、+267G/T等位基因T、G频率分别为64.6%和35.4%、29.2%和70.8%,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轻度、中重度膝关节OA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基因+267G/T位点等位基因T、G频率32.9%和67.1%、24.1%和75.9%相比,P均<0.05。结论中重度膝关节OA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基因+267G/T位点上多为GG型基因或携带等位基因G。

    2016年39期 v.56;No.101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

    2016年39期 v.56;No.1017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关于医学名词与统计学符号的应用说明

    <正>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统计学符号的书写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

    2016年39期 v.56;No.1017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NCX1、LC3 Ⅱ、Beclin-1、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观察

    吴娟;张强;邓明明;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钠钙交换蛋白1(NCX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蛋白表达。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组各10只;A组制作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模型,B组制作急性胰腺炎模型、C组制作高脂血症模型,D组仅禁食、禁饮后麻醉大鼠,1 m L/kg注射生理盐水。造模12 h时处死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NCX1、LC3Ⅱ、Beclin-1、Caspase-3、Caspase-9蛋白。结果 A、B组NCX1、LC3Ⅱ、Beclin-1、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D组,P均<0.05。A组LC3 II、Beclin-1、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B组,P均<0.05。C、D两组NCX1、LC3Ⅱ、Beclin-1、Caspase-3、Caspase-9比较,P均>0.05。结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NCX1、LC3Ⅱ、Beclin-1、Caspase-3、Caspase-9均高表达。NCX1、LC3Ⅱ、Beclin-1、Caspase-3、Caspase-9可能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2016年39期 v.56;No.101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UG1、NEAT1、Gas5的表达观察

    田慎谦;王悦;牛琛;李玉红;朱凌妍;任琦;郑国颖;冯福民;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大鼠肝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UG1、NEAT1、Gas5的表达变化。方法 5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F组和对照组各8只,A、B、C、D、E、F组大鼠予异烟肼55 mg/kg灌胃,1次/d,分别于给药3、7、10、14、21、28 d时处死,对照组大鼠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于灌胃28 d处死。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肝组织TUG1、NEAT1和Gas5,并检测TUG1上游分子SP1及下游分子HOXB7、KLF2、Bcl-2、Caspase-3 mRNA。结果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EAT1、Gas5比较,P均>0.05。A、B、C、D、F组TUG1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B、C组S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A、C、D组HOXB7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E、F组KLF2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C、D、E、F组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B、C、E组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 ADLI大鼠肝组织TUG1低表达,其可能通过调控HOXB7、KLF2、Bcl-2、Caspase-3mRNA表达参与ADLI的发生、发展。

    2016年39期 v.56;No.1017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效果观察及相关蛋白网络分析

    苏立宁;宋小青;魏会平;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效果,并分析相关蛋白网络。方法将4周龄健康SD大鼠4只,脱臼处死取股骨分离BMSCs并传代。取第5代BMSCs制备细胞爬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加入3%DMSO、60 ng/m L NGF、DMEM/F12预诱导液预诱导2 h,预诱导完成后加入100 ng/m L NGF、DMEM/F12诱导液诱导48 h。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诱导完成后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BMSCs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蛋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SCs中的NSE mRNA。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TRING10.0分析NGF在诱导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中参与的蛋白网络,并对网络系统中编码蛋白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镜下可见观察组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固缩,核质比降低,细长突起明显,部分细胞间以网络状连接。对照组细胞密度较均匀,形态以长梭形为主。诱导完成第1、2、4天,观察组NSE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06、2.23±0.23、1.56±0.09,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诱导完成第1、2天时NSE蛋白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5±8)、(133±6)个,对照组未检测到NSE蛋白阳性细胞,两组比较,P均<0.05。以NGF为种子节点得到与NGF直接发生作用的105个蛋白节点,共3个中心节点,分别为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泛素C。对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富集在神经分化、神经发育及调控神经凋亡等生物学过程。NGF与Ras蛋白特定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1、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生长抑制蛋白、NGF、NGFR、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1、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2、神经营养因子3、极微小蛋白激酶C、GTP结合蛋白RAC、核糖体蛋白S27A、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酪氨酸羟化酶、泛素A-52、泛素B和UBC等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神经分化过程。模块分析结果显示中心节点NGF、NGFR和UBC在模块1中发挥核心的作用。结果 NGF可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以NGF为种子节点,筛选到105个与NGF直接发生互作的蛋白节点。NGF、NGFR和UBC在NGF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蛋白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2016年39期 v.56;No.1017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肾解毒通络方剂灌胃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及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观察

    赵铎;王丹;郑春欢;郑绍周;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通络方剂灌胃的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EAE)脊髓及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EAE组和空白组各16只。高、中、低剂量组和EAE组构建急性EAE模型。高、中、低剂量组于造模第1天开始,分别予60、30、15 g/kg补肾通络方剂灌胃,1次/d,共7 d。EAE组予生理盐水2 m L/只灌胃,1次/d,共7 d。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第15、21天记录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处死后分离脊髓、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组织中的MMP-9蛋白。结果造模第15、21天,高、中、低剂量组、EAE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空白组,P均<0.05。造模第15天,中、高剂量组与EAE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均<0.05。造模第21天,中剂量组与EAE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造模第15、21天高、中、低剂量组、EAE组脊髓、脑组织MMP-9蛋白IOD均高于空白组,P均<0.05。造模第15、21天,低、中、高剂量组与EAE组脊髓、脑组织MMP-9蛋白IOD均比较,P均<0.05。结论补肾解毒通络方剂能下调大鼠模型脊髓、脑组织MMP-9的表达。

    2016年39期 v.56;No.101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葡萄球菌A蛋白-聚乙烯亚胺交联物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观察

    刘云;刘晓芬;翟源慧;张萃;刘晓波;

    目的制备葡萄球菌A蛋白-聚乙烯亚胺交联物(SPA-PEI交联物),并观察其理化性状。方法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SPDP)化学偶联法将葡萄球菌A蛋白(SPA)与聚乙烯亚胺(PEI)化学交联,用Sephadex G75柱层析法纯化SPA-PEI交联物。采用SDS-PAGE法鉴定交联物的纯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交联物的吸收峰;采用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交联物的粒径及表面Zeta电位、酸碱滴定法测定交联物的质子缓冲能力。结果 SPA与PEI共价结合形成SPA-PEI交联物,且交联物的纯度较高。SPA-PEI交联物在280 nm处有一吸收峰,其吸收曲线与SPA类似。SPA-PEI交联物粒径为(185.0±28.5)nm,表明Zeta电位为(38.0±6.6)m V,提示其粒径范围合理,带有较强的正电荷,可结合带负电荷的核酸片段。SPA-PEI交联物的酸碱滴定曲线与PEI类似,均有一个明显的缓冲平台,提示该交联物具有较强的质子缓冲能力。结论成功地制备出纯度良好的SPA-PEI交联物。SPA-PEI交联物粒度分布较合理、表面带较强正电荷、并且具有较强的质子缓冲能力。

    2016年39期 v.56;No.101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力;沈洪;宋国栋;李盟;李强;

    目的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383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3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383例患者中156例(40.7%)出现术后复发,其中早期复发105例(67.3%),晚期复发51例(32.7%)。淋巴结清扫范围、T分期、N分期、TNM分期及术后有无化疗与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有关(P均<0.05),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胃切除范围、术后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最大径与肿瘤复发无关(P均>0.05)。早期复发者与晚期复发患者在N分期、TNM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有无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素(P均<0.05)。结论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有无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2016年39期 v.56;No.101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型变化

    马新宇;魏媛;马笛;巩平;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型变化。方法 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均采用铂类药物化疗方案化疗4周期,检测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GFR基因型,检测突变型和野生型基因比例。结果 40例患者中失访1例,DNA提取失败1例,最终纳入38例。化疗前EGFR基因型为野生型21例、突变型17例;化疗后分别为19、19例。化疗前后患者血清EGFR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基因状态一致者26例,基因状态不一致者12例,其中EGFR基因由突变型转为野生型5例、由野生型转为突变型7例。结论铂类药物化疗可导致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型改变。

    2016年39期 v.56;No.1017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双弧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对早期肺癌治疗剂量、效率的预测效果比较

    张基永;洪丹丽;吴丽丽;陆佳扬;

    目的比较无均整滤过器模式单、双弧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对早期肺癌的剂量和效率的预测结果。方法选取18例早期肺癌患者,先行胸部CT检查,将CT影像导入Eclipse10.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无均整滤过器模式6 MV X射线双弧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D-RA)和单弧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S-RA),处方剂量48 Gy,12 Gy/次,照射4次。比较D-RA、S-RA计划95%的处方剂量覆盖靶区体积的百分数(V95%)、90%的处方剂量覆盖靶区体积的百分数(V90%)、105%的处方剂量覆盖靶区体积的百分数(V105%)、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危机器官(OAR)受照剂量、计划设计时间(PT)、机器跳数(MU)、治疗时间(TT)。结果 D-RA、S-RA的V90%、V95%、V105%间比较,P均>0.05。D-RA、S-RA的CI、TT间比较,P<0.05。D-RA、S-RA各OAR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RA、S-RA的PT、MU间比较P均>0.05。结论无均整滤过器模式DRA、S-RA计划的照射剂量均能覆盖早期肺癌患者的肿瘤靶区,各OAR受照剂量均满足限量要求。D-RA和S-RA计划的靶区覆盖情况及各OAR受照剂量差异较小。D-RA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均优于S-RA,S-RA治疗时间短、机器跳数少。

    2016年39期 v.56;No.101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中Pokemon、MDM2、p53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姜海斌;李超;赵云霞;韩双双;宋翔;刘德华;于卫芳;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Pokemon)、小鼠双微体基因(MDM2)、转录调节因子p53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62例食管鳞癌患者术中切除食管鳞癌组织62例份为观察组,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均距离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35例份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Pokemon、MDM2、p53蛋白,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Pokemo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42/62)、42.86%(15/35),两组相比,P<0.05;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4%(34/62、28.57%(10/35),两组相比,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8%(45/62)、17.14%(6/35),两组相比,P<0.01。Pokemon、MDM2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是否侵及纤维膜无关(P均>0.05);p5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肿瘤是否侵及纤维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Pokemon与MDM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99,P<0.01);Pokemon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01,P<0.01);MDM2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9,P<0.01)。结论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Pokemon、MDM2、p53蛋白高表达。Pokemon、MDM2、p53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组织中MAGE-A9、HER2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徐云钊;黄剑飞;王旭东;张玉泉;沈宗姬;

    目的观察卵巢癌组织中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9(MAGE-A9)、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40例行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的患者,其中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癌128例(观察组)、非卵巢癌112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卵巢癌组织和对照组正常卵巢、输卵管组织中的MAGE-A9、HER2蛋白,分析MAGE-A9、HER2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1例(39.84%)患者卵巢癌组织中MAGE-A9蛋白高表达,对照组正常卵巢、正常输卵管组织中未见MAGE-A9蛋白高表达,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40例(31.25%)患者卵巢癌组织中HER2蛋白高表达,对照组4例(16.67%)患者正常卵巢组织中HER2蛋白高表达,未见正常输卵管组织中HER2蛋白高表达,两组相比,P均<0.05。卵巢癌组织MAGE-A9、HER2蛋白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CA125水平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MAGE-A9高表达以及MAGE-A9/HER2均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01)。结论卵巢癌组织中MAGE-A9、HER2高表达。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AGE-A9、HER2表达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

    2016年39期 v.56;No.101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以高钙危象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魏雨田;吴乃君;金秀平;盛佳曦;徐莹;崔士芳;

    目的总结1例以高钙危象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例高钙危象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0岁,因双膝关节疼痛、乏力1个月,伴间断恶心、呕吐20 d,持续性高血钙原因待查入院。入院时查血钙4.63 mmol/L,予对症治疗后出现高钙危象,予大剂量补液、利尿、降钙素及双磷双盐、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降钙措施后,血钙降至2.54 mmol/L。后连续监测血钙,患者血钙波动于1.75~2.00 mmol/L,甲状腺彩超示双侧腋下多发低回声结节,胸部CT示右肺上叶结节样高密度影,两腋窝及纵隔多发结节灶。行右腋窝肿物切除术,术后淋巴结病理诊断为(右腋窝)淋巴结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外活化B细胞来源。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周期。随访1年患者血钙正常。结论以高钙危象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钙血症,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对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常且甲状旁腺无明显病变,同时伴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的高钙血症患者,应考虑为恶性肿瘤相关的高钙血症,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原发病灶并进行确诊。对以高钙危象为首发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术后CHOP方案化疗疗效满意。

    2016年39期 v.56;No.101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清sLOX-1在冠状动脉痉挛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盛臻强;黎叶飞;郑扣龙;卢辉和;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在冠状动脉痉挛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7例胸痛发作≤6 h的ACS患者,根据冠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痉挛性ACS患者36例(痉挛组)和非冠状动脉痉挛性ACS患者51例(非痉挛组)。入院次日采集两组空腹外周静脉血2 m 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LOX-1。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LOX-1水平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ACS的效能。结果痉挛组、非痉挛组血清sLOX-1分别为(1.89±0.37)、(4.06±2.81)ng/m L,两组比较,P<0.05。血清sLOX-1水平判断冠状动脉痉挛A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约登指数为0.815。血清sLOX-1水平判断冠状动脉痉挛ACS的最佳临界值为2.47 ng/m L,据此诊断冠状动脉痉挛ACS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84.3%、阳性预测值为84.31%、阴性预测值为81.39%、阳性似然比为43、阴性似然比为0.228,漏诊率为2.8%。结论冠状动脉痉挛性ACS患者血清sLOX-1水平较低。血清sLOX-1诊断冠状动脉痉挛ACS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

    2016年39期 v.56;No.101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变化及其关系

    刘永磊;朱红灿;焦淑洁;李春;

    目的观察非痴呆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MCI)变化,并分析二者关系。方法选择32例非痴呆PD患者为观察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评估两组认知功能,采用五味嗅觉测试法检测两组嗅觉觉察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分析非痴呆PD患者嗅觉觉察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与Mo CA各认知域得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o CA评分(24.1±2.4)分,其中认知正常20例,Mo CA评分(28.4±1.7)分,轻度MCI 12例,Mo CA评分(20.1±2.7)分。对照组Mo CA评分(29.3±1.7)分,无轻度MCI者。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26、5例出现嗅觉功能障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轻度MCI者、认知正常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升高,P均<0.05;观察组轻度MCI者、认知正常者的嗅觉察觉阈值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轻度MCI者、认知正常者的嗅觉识别阈值升高,P均<0.05;观察组轻度MCI者、认知正常者的嗅觉识别阈值间比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非痴呆PD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与视空间、执行能力呈负相关(r=-0.346、-0.429,P均<0.01)。嗅觉识别阈值与语言、延迟记忆呈负相关(r=-0.352,-0.314,P均<0.05)。结论非痴呆PD患者嗅觉功能障碍与MCI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依达拉奉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的预防效果

    徐希德;施炜;陈建;倪兰春;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 1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均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术后即刻两组均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 L,0.02 mg/m L地塞米松500 m L;之后观察组继续静脉滴注0.06 mg/m L依达拉奉、0.02 mg/m L地塞米松500 m L;2次/d,共2周。比较术后用药前、后两组水肿脑组织体积,给药2周后判定两组疗效。结果给药后观察组显效47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94%,对照组分别为27、27、26例及6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给药前观察组、对照组水肿脑组织体积分别为(20.35±0.31)、(20.43±0.35)cm2,给药后观察组、对照组水肿脑组织体积分别为(11.14±0.41)、(18.53±0.54)cm2。给药前两组水肿脑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比较,P<0.05;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两组脑水肿体积均缩小,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预防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脑水肿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

    2016年39期 v.56;No.1017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骨量不同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分析

    李江妹;李军;李思源;阳毅;候俊霞;丁瑞;

    目的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骨量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患者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74例(A组)、骨量减少者48例(B组)、骨质疏松(OP)者28例(C组)。收集三组空腹静脉血5 m L,检测血清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BMD与IR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HOMA-IR分别为3.36±1.68、7.79±2.74、13.17±4.38,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HOMA-IR呈负相关(r=-0.50,P<0.05)。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IR与骨代谢异常有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蛋白C水平变化

    王燕;刘伟;李斌;黄慧杰;王志杰;李美楠;敬小青;刘霞;孙素真;

    目的观察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蛋白C(PC)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71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35例(化脑组)、病毒性脑膜炎36例(病脑组);选择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静脉血样本与脑脊液样本进行白细胞计数(WBC),并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及脑脊液中P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析化脑组与病脑组血清及脑脊液中PC水平与hs-CRP、WBC水平的关系。结果化脑组、病脑组急性期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hs-CRP、WBC水平增高,与同组恢复期患儿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化脑组急性期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低于病脑组,hs-CRP、WBC水平高于病脑组(P均<0.05)。化脑组、病脑组重症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hs-CRP、WBC水平增高,与同组轻症患儿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化脑组重症与轻症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低于病脑组,hs-CRP、WBC水平高于病脑组(P均<0.05)。化脑组及病脑组患儿血清PC水平与血清hs-CRP、WB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62、0.974,r=0.893、0.715,P均<0.05);化脑组及病脑组患儿脑脊液PC水平与脑脊液hs-CRP、WB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97、0.913,r=0.852、0.702,P均<0.05)。结论急性期和重症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降低,且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PC水平有差异;检测PC可能有助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并可能有助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2016年39期 v.56;No.101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与低剂量氢化可的松联合静注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伤的辅助治疗效果

    李燕;李球兵;王红阳;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与低剂量氢化可的松联合静注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伤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重症肺炎并发心肌损伤的老年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42例。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1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注;观察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注和低剂量氢化可的松静注。治疗第7天后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3、7天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3、7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算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排血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对照组治疗第7天好转16例、迁延及死亡26例,观察组1好转24例、迁延及死亡18例,观察组2好转32例、迁延及死亡10例,观察组1及观察组2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好转率高于观察组1(P均<0.05);三组治疗第3、7天血清CK、CKMB、LDH、c Tn I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1、观察组2治疗第3、7天血清CK、CKMB、LDH、c Tn I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2治疗第3、7天血清CK、CKMB、LDH、c Tn I水平低于观察组1(P均<0.05)。对照组、观察组1治疗第7天SV高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2治疗第3、7天SV和LVEF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1及观察组2治疗第3、7天SV、LVEF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2治疗第3、7天SV、LVEF高于观察组1(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低剂量氢化可的松联合静注可有效减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2016年39期 v.56;No.101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系统评价

    秦胜花;孙芹;李小媚;王倩倩;樊洁华;申超燕;庞棋期;于祥远;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T2DN)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以及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_2016年3月20日前相关文献,用Review Manager5.0以及Stata12.0软件对所纳入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合并OR值及相应95%置信区间(95%CI)评估ACE基因I/D多态性与T2DN的关系。结果共3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包含研究对象18 996例,其中T2DN患者8 131例,2型糖尿病(T2DM)无DN者10 865例。与ACE基因I/D多态性D等位基因相比,I等位基因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继发DN的风险,其整体合并效应的OR值及相应95%CI分别为0.72、0.64~0.80。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总体相对发病风险的OR分别为1.22(95%CI为1.08~1.37)和1.15(95%CI为1.02~1.29)。ACE基因I/D多态性与亚洲人群T2DN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相对发病风险的OR分别为1.31(95%CI为1.12~1.53)和1.22(95%CI为1.03~1.46),而ACE基因I/D多态性与白种人T2DN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T2DN关系密切,存在I等位基因的T2DM患者继发DN的风险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亚洲人群T2DN发病风险显著相关,与白种人T2DN发病风险无关。

    2016年39期 v.56;No.101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Foxp3基因rs3761548单核苷酸多态性观察

    陈丽丽;唐小平;杨颖丞;万沁;陈枫;丁春兰;陈庄;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Foxp3基因rs3761548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207例(糖尿病前期组)、健康对照者216例(对照组)。抽取三组受检者外周血,待血液凝固后离心,取下层血凝块约300μL,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基因型。统计各组基因型AA+AC的频数和构成比。结果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三组Foxp3基因rs3761548单核苷酸多态性符合遗传平衡。2型糖尿病组基因型为AA+AC型构成比为43.5%(94/216),明显高于糖尿病前期组的34.3%(71/207)和对照组的32.4%(70/216),P均<0.05,糖尿病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Foxp3基因rs3761548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AA+AC构成比高。

    2016年39期 v.56;No.101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产后抑郁患者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变化

    朱小兰;陈小芳;李月峰;

    目的观察产后抑郁患者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变化。方法观察组为6例产后抑郁患者(产后12个月仍处于抑郁状态),对照组为20例未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两组产前(入院待产即刻)及产后12个月均接受MR头颅检查,收集磁共振图像资料,分析两组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测算海马体积。结果产前观察组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分别为569.51±15.36、568.70±15.22;产后12个月观察组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分别为597.54±18.36、598.70±18.82,与产前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相比,P均<0.05。产前对照组左、右侧磁共振T_2信号值分别为556.42±15.12、555.90±15.14。对照组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分别为561.42±14.53、569.90±15.72,与自身孕前左、右侧海马体积相比,P均>0.05。产后12个月观察组左、右侧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产后12个月观察组、对照组的左右侧海马体积与产前比较,P均>0.05。结论产后抑郁患者海马磁共振T_2信号值高,海马体积无变化。

    2016年39期 v.56;No.1017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A1滑车松解术治疗小儿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姜宇;郭源;

    目的观察A1滑车松解术治疗小儿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1滑车松解术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儿83例(共97指)。术后2周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患指屈伸活动,随访1年时间观察复发情况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80例(94指)患指切口Ⅰ期愈合(失访3例),其中93指主动伸屈活动正常,1指轻微屈曲畸形,后经功能锻炼及支具治疗后完全恢复。术后1年,80例(94指)均未出现小儿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复发,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术后2~3年,80例(94指)患指屈曲畸形完全恢复,主动伸屈活动正常。结论 A1滑车松解术治疗小儿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效果满意。

    2016年39期 v.56;No.1017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变化及其与血清IL-17、IL-23、IL-6、RANKL水平的相关性

    罗干;李广;张超;孙天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OP)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比例变化,并分析其与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白介素6(IL-6)、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OP患者为观察组,5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两组外周血Th(CD4+T细胞)中Th17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17、IL-23、IL-6、RANKL。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IL-17、IL-23、IL-6、RANKL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外周血Th中Th17比例分别为2.77%±0.93%、1.32%±0.42%,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IL-17分别为(145.89±44.23)、(108.99±32.83)pg/m 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IL-23分别为(33.98±12.33)、(16.55±6.78)pg/m 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IL-6分别为(84.98±45.98)、(23.98±9.88)pg/m 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RANKL分别为(0.16±0.05)、(0.12±0.04)μg/L,两组比较,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OP患者外周血Th中Th17比例与IL-17、IL-23、IL-6、RANKL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2、0.347、0.122、0.875,P均<0.05)。结论 OP患者外周血Th中Th17比例升高,血清IL-17、IL-23、IL-6、RANKL水平升高。Th17可能通过升高IL-17、IL-23、IL-6、RANKL参与OP的骨代谢失衡过程。

    2016年39期 v.56;No.101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观察

    周观金;彭昊;周建林;陈森;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40例拟行单侧TKA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20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下行单侧TKA。A组于全身麻醉前加用股神经传导阻滞,B组则于单侧TKA术后连接自控性输注泵。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后6、12、24、36、48 h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下患者疼痛程度。观察两组追加吗啡情况,计算累计剂量。观察两组术后48 h时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观察两组术后第2、3、4天患侧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观察两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心动过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24、36、48 h时A组患者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术后48 h时A组吗啡累计用量低于B组,P<0.05。术后第2、3、4天A组患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大于B组,P均<0.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20)、55%(11/20),二者比较,P<0.05。结论与经静脉自控镇痛比较,单侧TKA术后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方法镇痛效果好,膝关节功能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

    2016年39期 v.56;No.101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对男女5年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预测效能

    高聿琛;刘保东;

    目的观察贝叶斯模型平均(BMA-MSP)法在男女5年代谢综合征(Met S)的患病风险预测中的效能。方法1 565例无Met S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 020例、女545例,选择12个体检指标,包括基于Met S的传统诊断标准选取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L)、高密度脂蛋白(HDL-C),其他与Met S相关体检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C)、中性粒细胞计数(NGC)、年龄。分别采用BMA-MSP法、向后逐步回归法预测1 565例患者5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ROC曲线分析BMA-MSP法、向后逐步回归法对5年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BMA-MSP法得出的女性纳入者5年Met S患病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为,BMI、DBP、FBG对Met S具有极强的效应(后验概率>99%),其余9项指标具有极弱效应(后验概率<50%)。向后逐步选择回归法结果可见BMI对Met S具有极强的效应(P<0.001);其余11项指标具有极弱效应(P均<0.05)。BMA-MSP法得出的男性纳入者5年Met S患病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为,可见BMI、SBP、FBG对Met S具有极强的效应(后验概率>99%),NGC对Met S具有正的效应(75%<后验概率<95%),TG具有弱效应(50%<后验概率<75%),其他体检指标具极弱效应(后验概率<50%)。向后逐步选择回归法结果可见BMI、SBP、FBG对Met S具有极强的效应(P<0.001)。BMA-MSP法及向后逐步选择回归法对女性纳入者的5年Met S患病风险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7.24%(95%CI:0.799 3~0.945 6)、83.4%(95%CI:0.749 5~0.918 5),二者比较,P<0.05;约登指数分别为64%、59%,对应的最佳灵敏度分别为80.7%、83.7%,特异度分别为83.4%、74.7%。BMA-MSP法及向后逐步选择回归法对男性纳入者的5年Met S患病风险预测的ROC曲线AUC分别为82.46%(95%CI:0.787 9~0.861 3)、81.42%(95%CI:0.776 7~0.851 8),二者比较,P<0.05;约登指数分别为52%、48%,对应的最佳灵敏度分别为70.8%、60.2%,特异度分别为81.1%、87.4%。结论与向后逐步选择回归法相比,BMA-MSP法对男女5年Met S的患病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2016年39期 v.56;No.101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53例汉族哮喘患者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多态性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

    邱玉明;李剑雄;李慧;

    目的观察中国汉族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转录因子1(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的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治疗反应。方法选择中国汉族哮喘患者153例,给予吸入布地奈德200μg、2次/d,治疗12周。治疗前采集静脉血,采用PCR法观察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多态性。对所有患者进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肺功能检测,记录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计算FEV1改善率与ΔFEV1/预计值%。结果纳入患者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存在多态性现象,包括AA基因型36例(23.5%)、AG基因型91例(59.5%)、GG基因型26例(17.0%)。三种基因型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ACT评分、FEV1、FEV1/Pred%、FEV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AA、AG、GG型患者ICS治疗后FEV1改善率、ΔFEV1/预计值%逐渐降低,三组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汉族哮喘患者存在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多态性现象,其中AA基因型哮喘患者ICS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AG、GG基因型哮喘患者。GLCCI1基因rs3797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哮喘患者ICS治疗反应存在一定相关性。

    2016年39期 v.56;No.101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三种斜视矫正手术患者术后眼球屈光状态变化

    石晶;谭小波;杨洁;李娜;陶相宜;杨光;

    目的观察三种斜视矫正手术术后患者眼球屈光状态变化。方法斜视手术患者61例(91眼),其中行下斜肌后徙术8例(10眼,A组),行眼直肌后徙术31例(47眼,B组),行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22例(34眼,C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对三组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检查,记录手术前后各时间的柱镜屈光度和球镜屈光度。采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记录距离角膜顶点3、5、7 mm处正交子午线角膜曲率值、散光值(dk值)及散光轴位。结果 B、C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柱镜屈光度升高,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术后3个月柱镜屈光度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C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球镜屈光度升高,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术后3个月球镜屈光度与术前1 d相比,P>0.05。B、C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散光值升高,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术后3个月时散光值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散光轴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距角膜顶点3mm、5 mm区角膜曲率均增高,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术后3个月距角膜顶点3 mm、5 mm区角膜曲率与术前1 d相比,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距角膜顶点7 mm区角膜曲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斜肌后徙术后患者眼球屈光状态无明显变化,而眼直肌后徙术和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短期患者可出现眼球屈光度、散光值、角膜曲率升高,但在术后3个月时均可恢复正常。

    2016年39期 v.56;No.101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及发病原因研究进展

    赵本田;王红;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对标准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治疗方案出现抵抗,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尚未明确,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RGERD患者存在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变短、LES静息压降低、食管体部收缩前沿速度(CFV)升高、总反流次数及弱酸反流(p H值4~7)次数增多。LES长度和静息压降低是导致RGERD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因素。LES松弛参数4s整合松弛压(4s IRP)≥15 mm Hg即可判断为LES松弛不良,LES松弛障碍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出现PPIs抵抗的重要原因。RGERD气体和气液混合反流可能是GERD患者出现复发的重要原因。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不同术式的应用进展

    夏可周;郭卫春;

    目的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手术主要分为腰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减压手术是治疗DLSS最根本的术式,主要分为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和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术、微创椎管减压术;植骨融合大致分为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椎间融合,其中椎间融合术的融合率最高,但对于DLSS患者在行椎管减压的同时是否需植骨融合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非融合性内固定的植入体可增加局部的脊柱前突,减轻椎管狭窄,增加腰椎椎间隙高度及稳定性,减少邻近节段退变。临床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好减压与脊椎稳定二者间的关系,充分评估是否同时采取相应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等治疗措施,对于不同患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缝隙连接/连接蛋白重构在心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学惠;刘善庭;

    缝隙链接(GJ)是心肌细胞之间连接的主要方式,主要存在于闰盘处。连接蛋白43(Cx43)是构成心室GJ的主要结构蛋白。GJ/Cx43重构包括GJ结构受损、数量减少、分布改变及Cx43表达改变。GJ重构是心脏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脏疾病的共同分子特征,与胚胎心脏发育、心律失常、心衰恶化、猝死等密切相关。GJ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干眼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邢建男;赵海霞;隋瑶;

    干眼综合征是因泪液的质或者量发生改变而导致泪膜相对稳定性下降及眼球表面功能的侵害的一类眼表疾病,临床表现为眼部的刺痛感、干涩感、畏光感、异物感、灼烧感、眼表损害、视觉功能紊乱等,分为水液缺乏型、黏蛋白缺乏型、蒸发过强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混合型5型。目前西医治疗干眼综合征主要是以缓解症状、改善体征为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自体血清及富血小板血浆替代治疗等。当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给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显微探针疏通术、泪道塞法和腺体移植术。间充质性干细胞移植也可对干眼综合征进行有效治疗。中医治疗干眼综合征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2016年39期 v.56;No.101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