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燕;张俊峰;郭勇;贾佩玉;王学敏;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以台盼蓝拒染法观察二甲双胍是否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将BV2细胞随机分为两组,LPS组予LPS 50 ng/m L刺激24 h;观察组分别以0.02、2、8、16 mmol/L二甲双胍预处理24 h,再以LPS50 ng/m L刺激24 h。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水平,以细胞计数法计算增殖细胞数,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以改良的碘化丙啶单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均台盼蓝拒染;与LPS组相比,观察组随着二甲双胍浓度增加细胞上清液中TNF-α逐渐减少,增殖细胞数及增殖活性的吸光度值逐渐降低,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2、8、16m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观察组随着二甲双胍浓度增加,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8、16 mmol/L时与LP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二甲双胍能减少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增殖、促进小胶质细胞凋亡有关。
2016年42期 v.56;No.102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永喜;王霞;董莉;刘宗炎;王爱民;兰燕宇;
目的观察辛芍组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及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辛芍组方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培养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辛芍组方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及辛芍组方各剂量组均以氧糖剥夺/复氧损伤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辛芍组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辛芍组方0.31、0.62、1.25 mg/L,均干预4 h。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κBα、p-IκBα、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辛芍组方中、高剂量组细胞内SOD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辛芍组方各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OS、COX-2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辛芍组方各剂量组iNOS、COX-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质p-IκBα/IκBα值及细胞核内p65蛋白表达均增加(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辛芍组方各剂量组p-IκBα/IκBα值、p65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辛芍组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有关。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冠;蔡英;郝万平;杨栋婷;王涛丽;
目的探讨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表达在颅脑损伤(TBI)大鼠亚低温(MH)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一次性鞘内注射0.1 m L生理盐水、空白AD5-GFP、AD5-GFP-CIRP-siRNA;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MH组、TBI+MH组。TBI、TBI+MH组采用液压打击装置进行TBI造模,Sham组及MH组不予打击;TBI造模成功后,MH组、TBI+MH组行MH治疗48 h。于MH开始治疗后30 min及6、12、24、48、72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部位CIRP、Ras、Raf、ERK-1/2、pERK-1/2蛋白;MH开始治疗后96 h取大鼠脑皮层、海马、下丘脑部位脑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脑细胞、RTPCR法检测CIRP mRNA。结果 A、B、C组中,TBI、TBI+MH组皮层、海马、下丘脑部位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较Sham、MH组升高(P均<0.05);A、B组中,TBI+MH组各部位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TBI组降低(P均<0.05),且该组下丘脑部位较皮层、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明显(P均<0.05);在C组中,TBI+MH组各部位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TBI组无差异(P均﹥0.05)。在A、B组中,MH、TBI+MH组各部位CIRP mRNA较Sham组升高(P均<0.05),下丘脑部位较皮层、海马区CIRP mRNA表达升高(P均<0.05);而在C组中,TBI、MH、TBI+MH组各部位CIRP mRNA较Sham组均无差异(P均﹥0.05),各部位CIRP mRNA表达无差异(P均﹥0.05)。在A、B组中,TBI组CIRP蛋白自创伤后12、24 h较创伤后30 min升高(P均<0.05),随后开始下降,在48、72 h无差异(P均>0.05);MH、TBI+MH组CIRP蛋白表达自MH开始后6 h升高(P均<0.05),于48 h达高峰,72 h呈下降趋势;在C组中,各组CIRP蛋白表达均无差异(P均>0.05)。TBI、MH、TBI+MH组Ras激活度(Ras/Raf值)均进行性升高,于24 h达到峰值,随后进行性下降;MH、TBI+MH组可导致ERK-1/2激活度(p-ERK-1/2/ERK-1/2值)峰值前移,并迅速降低其激活度,而C组中MH、TBI+MH组此作用消失。结论在MH治疗TBI过程中,CIRP因低温作用而在皮层、海马、下丘脑部位过表达,其中下丘脑部位更加明显;CIRP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直接调控ERK-1/2激活,使其激活度随时间推移迅速降低,减少对应部位脑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16年42期 v.56;No.102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文静;谢晓娟;周立艳;贾勇圣;佟仲生;
目的观察含笑内酯(MCL)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顺铂(DDP)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TNBC细胞分为MCL组、DDP组、DDP+MCL组,分别加入MCL、DDP和DDP+MCL;另设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测算细胞存活率,计算联合指数(CI)评价两药是协同(CI<0.9)或相加(CI 0.9~1.1)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酶标仪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谷胱甘肽。结果 MCL(2.5~10μmol/L)、DDP(1.25~5μmol/L)联合作用TNBC细胞时,CI<0.85;空白对照组、MCL组、DDP组、MCL+DDP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1.3%、7.6%±2.0%、13.4%±4.3%、37.0%±5.7%,MCL+DDP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1)。空白对照组、MCL组、DDP组、MCL+DDP组细胞上清液中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43.54±3.71)、(35.85±2.67)、(50.33+3.16)、(38.46±1.74)mmol/mg,MCL组、MCL+DDP组﹤空白对照组﹤DDP组,P均<0.05;MCL组、MCL+DDP组比较,P>0.05。结论 MCL可通过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从而增强TNBC细胞对DDP的敏感性。
2016年42期 v.56;No.102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洋;尤伟;梁栋;吕峰;杨秦蘅;张斌;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D6(CYP2D6)基因多态性对接受他莫昔芬(TAM)治疗ER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检测2010年3月~2011年3月106例接受TAM治疗的ER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YP2D6基因型,分别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YP2D6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E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YP2D6基因Wt/Wt型48例,占45.3%;Wt/*10型42例,占39.6%;*10/*10型16例,占15.1%。CYP2D6基因型与患者的年龄(χ~2=0.391,P=0.822)、肿瘤直径(χ~2=2.544,P=0.280)、组织类型(χ~2=3.600,P=0.165)、TNM分期(χ~2=2.785,P=0.246)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χ~2=2.997,P=0.223)无相关性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YP2D6基因*10/*10型较Wt/Wt型和Wt/*10型对接受TAM治疗ER阳性乳腺癌患者3年、5年的无病生存有较高的风险。结论 CYP2D6基因*10/*10型ER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TAM治疗预后较差,临床可在TAM治疗前行CYP2D6基因多态性检测以便合理用药。
2016年42期 v.56;No.102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程国杰;吕发明;王晶;艾克巴尔·阿不都热西提;董豪杰;
目的探讨GLI3基因表达与新疆维吾尔族先天性马蹄内翻足(ICTEV)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新疆地区84例ICTEV患儿(维吾尔族51例,汉族33例)和39例足部创伤正常儿童(维吾尔族25例,汉族14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足部肌肉组织中的GLI3 mRNA及蛋白。结果观察组足部肌肉组织中GLI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0.02、68.72±3.05,对照组分别为0.07±0.01、22.38±1.74,P均<0.01;观察组维吾尔族患儿足部肌肉组织中GLI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0.01、83.01±4.42,汉族患儿分别为0.40±0.02、56.85±3.50,P均<0.05;对照组维吾尔族和汉族患儿足部肌肉组织中GLI3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05。结论 GLI3基因表达与新疆维吾尔族ICTEV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维吾尔族可能更易受GLI3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而导致ICTEV的发生。
2016年42期 v.56;No.102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莫小强;金萌;唐乾利;吴标良;黄欣;何晓微;李辉;曾鸿孟;王澍;
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对大鼠慢性难愈合皮肤创面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4只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贝复济组、模型组各18只,造模成功后以湿润暴露疗法(MEBT)创面分别贴两层湿润烧伤膏(MEBO)纱条、贝复济浸透纱布、生理盐水纱布;空白组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不加任何干预措施。造模后第3、7、14天各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取相同部位皮肤溃疡创面肉芽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匀浆中的TNF-α、IL-6水平。结果造模后第14天,观察组、贝复济组大鼠创面组织中大量微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消失,创面恢复良好。各组大鼠创面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以观察组下降最明显,模型组下降最缓慢;观察组、贝复济组创面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始终高于空白组(P均<0.01);且造模后第7天,观察组创面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低于贝复济组(P均<0.01);造模后第14天,观察组与贝复济组创面组织匀浆中TNF-α、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EBT/MEBO可以合理控制炎症因子TNF-α、IL-6的释放,改变病理炎症反应状态,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2016年42期 v.56;No.102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焦艳;李凌冰;牟燕;徐巍;
目的制备载他克莫司的口服复合物胶束,观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以普朗尼克F127-壳聚糖聚合物(F127-CS)和脱氧胆酸钠(DCA)为材料制备他克莫司口服大分子复合物胶束,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均匀设计筛选最优制备工艺;透视电镜下观察胶束外观形态,激光散射粒度仪测定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定载药量,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用动态膜透析法测定其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电镜照片显示,他克莫司口服胶束圆整均匀、不粘连,粒径为(55.77±2.23)nm,Zeta电位为(-6.38±0.47)m V,载药量为8.93%±0.20%,临界胶束浓度为2.65×10-3mol/L。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他克莫司F127-CS/DCA胶束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速率高于人工胃液。结论 F127-CS/DCA口服胶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p H依赖释放特性,适合作为他克莫司口服给药系统。
2016年42期 v.56;No.1020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祖才;罗忠;陈倩;唐世容;黄浩;
目的观察癫痫大鼠海马脑组织中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的表达变化。方法取35只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30只和对照组5只,观察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对照组和观察组建模后第1、3、7、14、30、60天各取5只,麻醉后断头取海马组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海马组织L-PGDS蛋白,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对L-PGDS进行海马区细胞定位。结果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PGDS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72±0.007,观察组建模后第1、3、7、14、30、60天大鼠海马组织中L-PGD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0.004、0.195±0.003、0.231±0.010、0.322±0.010、0.417±0.006、0.454±0.009;观察组随着建模时间延长L-PGDS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且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发现,L-PGDS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树突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胞质中。结论 L-PGDS在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癫痫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16年42期 v.56;No.102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璐;赵传怡;孙利利;王浩;刘超;王惠;
目的观察白花丹参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各15只,A、B组分别给予白花丹参水提物20、40 g/kg灌胃,C、D组分别给予白花丹参醇提物10、20 g/kg灌胃,E、F组均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14 d。给药7 d后,F组侧脑注射生理盐水溶液,其余各组均侧脑注射β淀粉样蛋白溶液制作AD模型。造模1周后以Y型迷宫观察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脑组织活性氧(ROS)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结果 E组较F组学习和记忆的错误次数均增多,脑组织匀浆中ROS升高、T-SOD降低(P均<0.01);A~D组较E组学习和记忆的错误次数减少,脑组织匀浆中ROS降低、T-SOD升高(P均<0.05);A、B、C、D组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白花丹参提取物可明显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2016年42期 v.56;No.1020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许春花;薛东生;金正勇;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高氧诱发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出生后第1天的24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80只,模型组和干预组持续暴露于85%O2模型箱中,对照组置于室外呼吸空气。干预组出生第1天始每天腹腔注射双蒸水稀释的rh IGF-1 1μg/kg,连续14 d。第1、3、7、14天,测定肺湿重/干重(W/D)值,用细胞计数板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内质网应激(ERS)关键蛋白Caspase-1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干预组随着吸入高氧时间的延长,肺W/D值、BALF中白细胞数及肺组织中Caspase-12相对表达量增加,第3、7、14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同时点比较,干预组肺W/D值、BALF中白细胞数及肺组织中Caspase-12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第3、7、14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生大鼠腹腔注射IGF-1能抑制高氧所致肺损伤,可能与其下调肺组织中ERS相关的Caspase-12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42期 v.56;No.102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冲;冯文利;王荣;杨斐斐;王丽娜;郑国光;
目的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异质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小鼠小腹腔巨噬细胞(SPM)和大腹腔巨噬细胞(LPM),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细胞数量,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抑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p53;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平均荧光强度(MFI),评价其吞噬功能。结果 LPM的细胞绝对数显著多于SPM,其直径大于SPM,P均﹤0.01。SPM呈圆形,且大小一致;LPM呈卵圆形,大小不均。体外培养4、12、24 h时LPM细胞凋亡率均低于SPM,P均﹤0.01。SPM中p53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LPM,P﹤0.05;SPM与LPM中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P>0.05。SPM处于G0/G1期和G2/S/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95.8%±1.56%、4.87%±0.98%,LPM分别为97.9%±0.17%、2.76%±1.25%,P均﹥0.05。SPM和LPM绿色荧光蛋白MFI分别为1 495.33±427.21、2 837.00±450.83,P﹤0.05。结论小鼠SPM和LPM的细胞数量、形态、增殖、凋亡和吞噬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该异质性可能与其在腹腔中的功能有关。
2016年42期 v.56;No.1020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颖;连方;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对初老小鼠胚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及早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将80只初老(12月龄)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只,分别给予二至天癸颗粒、安慰剂灌胃,连续给药10 d;两组小鼠进行超促排卵,收集卵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观察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计算受精率及正常卵裂率;取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胚胎以及桑堪胚和囊胚,采用JC-1染色法检测各期胚胎ΔΨm。结果治疗组小鼠受精率为52.9%(656/1 240)、正常卵裂率为83.2%(546/656),对照组分别为37.0%(414/1 120)、65.2%(270/414);两组受精率、正常卵裂率比较,P均<0.05。在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桑椹胚及囊胚期,治疗组ΔΨm均高于相同细胞时期的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可能通过改善初老小鼠胚胎ΔΨm,进而提高受精率、卵裂率,从而改善卵母细胞质量及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
2016年42期 v.56;No.102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安海莲;吴兆洋;吴光;崔松彪;
目的观察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脑梗死与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A66G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民族差异。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352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1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民族的分布情况。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具有MTRR A66G的AA、AG和GG基因型,两组3种基因型及A和G等位基因分布均无差异(P均>0.05);对照组中朝、汉两民族间MTRR A66G基因AA、AG和GG基因型及A和G等位基因分布均无差异(P均>0.05),但病例组中朝鲜族患者GG基因型分布频率(11.11%)高于汉族(5.0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延边地区人群脑梗死不相关,但是朝鲜族人群中MTRR基因66位A突变为G患脑梗死风险高于汉族。
2016年42期 v.56;No.102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冬惠;祁相焕;王绍谦;张德恩;葛燕萍;孔静;李莉娟;
目的观察早期调神理气通腑泻浊电针治疗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0例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鼻饲生大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颗粒,观察组10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神理气通腑泻浊电针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周,两组行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并测定腹腔压力,观察营养方式及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变化,记录2周内死亡例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周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腹腔压力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EN)的患者由治疗前的27.45%提高到治疗后的87.25%,对照组则由31.81%提高到71.54%,P均<0.01;治疗后两组实施EN患者比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周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2周内观察组死亡13例,对照组死亡19例,P>0.05。结论早期应用调神理气通腑泻浊电针疗法能促进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2016年42期 v.56;No.102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春红;刘颖;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均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瑞舒伐他汀10 mg 1次/d,术前第7~1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服用普罗布考500 mg、安慰剂2次/d,持续用药至术后12个月。于术后第6、12个月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对可疑再狭窄者行脑血管DSA检查。结果术后第6、12个月,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4%,对照组分别为4%、10%;两组术后第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可降低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英;王琨;赵长新;杨伏猛;姜建东;曹金霞;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70例(A组)、单纯高血压患者(B组)、体检健康者71例(C组),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浆Lp-PLA2、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并分析二者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价值。结果血浆Lp-PLA2和D-二聚体水平A组>B组>C组,P均<0.05;A组血浆Lp-PLA2水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692,P<0.01)。血浆D-二聚体>252μg/m L预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风险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8.6%,血浆Lp-PLA2>176.36 ng/m L预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风险的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83.1%,两者联合预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风险的敏感度为88.1%、特异度为95.6%。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D-二聚体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风险。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远华;刘成;张祥军;
目的观察平颤柔筋颗粒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PD)患者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例已采用多巴丝肼治疗的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平颤柔筋颗粒,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SOD、MDA、IL-6、TNF-α及UPDRS评分比较,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升高,血清MDA、IL-6、TNF-α水平及UPDRS评分降低,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7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平颤柔筋颗粒可降低PD患者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殷建新;李连欣;
目的对比观察髂腹股沟与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60例,分别以髂腹股沟、Stoppa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与A组比较,B组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P均<0.05);A组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和88.3%,B组分别为90.0%和91.7%,两组比较P均>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明显低于A组的15.0%(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可缩小手术切口、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但临床疗效无差别。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温晓阳;余凯龙;何东生;廖劲松;周瑜斌;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行PKP治疗,对照组行PVP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Cobb角、脊柱后凸角,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睾酮、钙、磷、Ⅰ型胶原C端异物肽(CTX-Ⅰ),评价巴塞尔(BI)日常生活功能。结果两组术后第1周、12周、1年较术前VAS均降低(P均<0.05),两组术后同时点VAS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第1周、12周、1年后凸Cobb角及脊柱后凸角较术前增加(P均<0.05),对照组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均>0.05);两组术后较术前血清IGF、睾酮水平升高,CTX-Ⅰ水平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日常生活完全自理比例高,中度功能障碍及严重功能障碍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KP与PV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缓解患者疼痛,但前者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改善骨质疏松及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2016年42期 v.56;No.102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赵杰;滕磊;丰荣杰;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均缩短,围手术期出血量、总输血量均减少,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均<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早期负重,提高临床疗效,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16年42期 v.56;No.102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桂彤;杨超;何炳书;丁帆;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78例急性脊髓损伤8 h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均行椎管减压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等手术治疗,并给予抗感染、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另用甲基泼尼松龙首剂30 mg/kg静脉滴注,15 min内滴完;间歇45 min后以5.4 mg/(kg·h)维持用药23~47 h。分别于治疗第1、3、6个月参照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价脊髓损伤恢复情况,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1、3、6个月ASIA恢复≥1级者分别为17、26、31例,对照组分别为6、10、15例;两组同时点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第1、6个月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2%,高于对照组的7.7%(P<0.05)。结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辅助治疗,有利于其神经功能恢复;但易致该药并发症增加,治疗期间需加强并发症防治。
2016年42期 v.56;No.1020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蓬;包学智;刘培来;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激进康复对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25例ACL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分别采用激进康复、保守康复措施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6个月,采用双膝关节被动角度重现法观察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侧膝关节的角度再现总偏差为4.05°±1.36°、健侧膝关节的角度再现总偏差为3.8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侧膝关节的角度再现总偏差为4.57°±1.65°、健侧膝关节的角度再现总偏差为3.42°±1.41°,术侧膝关节偏差大于健侧膝关节(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行激进康复有利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
2016年42期 v.56;No.102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马爽;
目的观察可吸收止血纱布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均采用同样的剖宫产术式;其中对照组行常规缝合切口止血,观察组行可吸收止血纱布止血;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及凝血指标,术后观察是否存在渗血现象,术后第10天使用SF-36生活质量表评价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Hb、RBC较术前降低(P均<0.05),术后凝血指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且两组术后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术后轻微渗血2例,渗血率为1.53%;对照组术后发生渗血12例,渗血率为9.30%;观察组术后渗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健康状态、生活能力、社会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止血,可显著降低术后渗血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016年42期 v.56;No.102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菊玉;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辅助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应用放化疗联合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恩度。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随访2年,记录1年、2年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8%、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分别为45.5%、63.6%、42.4%;两组比较,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T细胞及NK细胞比例提高,而CD8~+T细胞比例下降,P均<0.05。随访2年,观察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8%、69.7%,对照组分别为78.8%、42.4%;两组2年生存率比较,P<0.05。结论于放化疗基础上辅以恩度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显著且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2016年42期 v.56;No.102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伟民;赵建亭;杨晓光;程鑫;闫冀豫;邝文明;
目的观察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3(TUBB3)、核苷酸还原酶亚基1(RRM1)、拓扑异构酶ⅡA(TOP2A)基因联合检测指导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08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先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的ERCC1、TUBB3、RRM1、TOP2A基因,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评价两组临床总有效率(RR),记录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时间(O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52.78%、30.56%,P<0.05;观察组、对照组中位TTP分别为10.8、5.6个月,OS分别为10.0、12.7个,P均<0.05。观察组严重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ERCC1、TUBB3、RRM1、TOP2A基因联合检测指导中晚期食管癌个体化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改善预后,减轻不良反应。
2016年42期 v.56;No.1020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琳;郑鹏涛;刘义彬;黄向华;
目的观察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高级别CIN患者114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资料;随访8个月,每2个月采用PCR技术检测HR-HPV;先对HR-HPV持续感染和非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再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14例患者中,HR-HPV持续感染17例(14.91%),非持续感染97例(85.09%)。HR-HPV持续感染和非持续感染患者年龄、吸烟、生殖道日清洗次数、性伴侣个数、配偶性伴侣个数、避孕方式、人流次数以及生殖道炎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受教育程度及初次性生活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生殖道日清洗次数、性伴侣个数、配偶性伴侣个数、避孕方式、人流次数以及生殖道炎症与HR-HPV持续感染有关(P均<0.05),吸烟与HR-HPV持续感染无关(P>0.05)。结论高级别CIN部分患者存在HR-HPV持续感染,HR-HPV持续感染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生殖道日清洗次数、性伴侣个数、配偶性伴侣个数、避孕方式、人流次数以及生殖道炎症。
2016年42期 v.56;No.102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赵洪波;丁文彬;刘鲁东;
目的观察改良拖入式输尿管肠管吻合在恶性膀胱肿瘤患者原位回肠膀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恶性膀胱肿瘤患者79例,均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原位回肠膀胱术;其中37例(A组)采用肠管外黏膜下隧道式输尿管肠管吻合方法进行原位回肠膀胱术,42例(B组)采用改良拖入式输尿管肠管吻合方法进行原位回肠膀胱术。结果两组均手术顺利,A组吻合输尿管与肠管所需时间为(27.6±3.4)min,B组为(5.2±0.5)min;两组相比较,B组吻合输尿管与肠管所需时间短于A组(P﹤0.05)。A组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3例、尿液反流2例、尿路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B组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尿路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在恶性膀胱肿瘤患者原位回肠膀胱术中,改良拖入式输尿管肠管吻合方法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016年42期 v.56;No.1020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晓华;
目的观察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120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60眼),分别给予Visu Max飞秒激光系统下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地角膜消除术(FS-LASIK)、SMILE治疗;观察术前、术后第6个月双眼裸眼视力、等效球镜、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计算有效性指数及安全性指数。结果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有效性指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安全性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率为96.67%、球镜度数达到±0.50 D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3.33%、86.67%(P均<0.05);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率为96.67%,与对照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地形图均以平滑型为主,观察组平滑型占8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其余各形所占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SMILE治疗高度近视较FS-LASIK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2016年42期 v.56;No.1020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俊;刘超;
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辅助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辅以泵注咪达唑仑,观察组辅以泵注右美托咪定。于不同时点观察两组血液流动力学(MAP、HR、SPO_2)变化,分别采用Ramsa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镇静、镇痛效果,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各时点血液流动力学指标与麻醉前比较升高(P均<0.05),且于切皮即刻、处理甲状腺上极时MAP及HR高于观察组(P均<0.05)。观察组于分离甲状腺上极及缝皮时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而VAS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于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辅助颈丛神经阻滞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液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并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6年42期 v.56;No.102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先岭;王静静;智明明;陈辰;叶建新;
目的观察泛昔洛韦对带状疱疹(HZ)患者血清Th细胞因子、P物质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HZ的机制。方法选取HZ患者100例(研究组)、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研究组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分别给予利巴韦林、泛昔洛韦治疗;检测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Th细胞因子(Th1细胞因子IL-2、γ-IFN,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TNF-α)及P物质,评价研究组治疗前后VAS,记录研究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及脱痂时间。结果研究组血清Th1细胞因子低于对照组(P均<0.05),Th2细胞因子、P物质高于对照组(P均<0.05);A、B组Th1细胞因子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Th2细胞因子、P物质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B组治疗后Th1细胞因子较A组高(P均<0.05),Th2细胞因子、P物质较B组低(P均<0.05);B组止疱时间、止痛时间及脱痂时间均短于A组,P均<0.05。结论泛昔洛韦通过改善HZ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降低血清P物质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42期 v.56;No.1020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武华;
目的观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1 333株病原菌,采用TDR-300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确认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1 333株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931株,革兰阳性菌297株,真菌105株;其中,分布前5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58株、大肠埃希菌195株、肺炎克雷伯菌18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2株、嗜麦芽寡养假单胞菌65株。2014年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比例分别为29.6%、45.4%,2015年分别为33.2%、35.0%。2014年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比例为35.2%,2015年为41.0%。革兰阴性杆菌对美洛培南及阿米卡星敏感率>90%,对其他抗菌药物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均>75%,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氯霉素、米诺环素100%敏感;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80%。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产ESBLS菌株增加,耐药现象严重;MRSA比例增加,应引起重视。
2016年42期 v.56;No.102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武彦莉;张小娟;王力箱;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丸联合硫辛酸口服治疗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PH)的疗效。方法将48例DP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并口服硫辛酸胶囊,观察组加服补中益气丸,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立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卧位SBP、DBP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卧位SBP、DBP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2.50%,两组比较P<0.05。结论补中益气丸联合硫辛酸口服能够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DPH的治疗效果。
2016年42期 v.56;No.102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贤生;王智明;黄海妹;陈晓霞;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PEG-ASP)联合CHOP方案化疗并序贯放疗治疗Ⅰ~Ⅱ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择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先行CHOP方案化疗3个疗程,21 d为1个疗程;然后行受累野放疗,每周5次,持续5~6周;继续行CHOP方案化疗3个疗程。观察组每个化疗疗程的第1、12天肌内注射PEG-ASP,对照组每个化疗疗程的第1~10天静脉滴注左旋门酰胺酶(L-ASP)。治疗后评价近期疗效,记录化疗不良反应;随访3年,评价生存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8.9%(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及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0%,生存时间(27.4±5.2)个月;对照组分别为86.0%、75.4%、(20.7±6.8)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PEG-ASP联合CHOP方案化疗并序贯放疗治疗Ⅰ~Ⅱ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2016年42期 v.56;No.1020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绍红;刘金涛;袁通梅;罗海丽;吴丹;沈锋;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另行CRR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检测血清降钙素水平(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PCT、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76%(P<0.05)。结论老年性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CRRT可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16年42期 v.56;No.1020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