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去水卫矛醇对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增殖、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蒋霞;黄银妹;王小洁;刘华钢;

    目的观察去水卫矛醇(DAG)对人脑胶质瘤BT325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BT325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DAG组,作相应处理后培养,测算细胞存活率、单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随DAG浓度的增加,BT325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P<0.05),不同浓度DAG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BT325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P均<0.05);培养24、48、72 h时,DAG对BT325细胞的IC50分别为108.81、26.61、11.38μg/m L。不同浓度DAG组BT325细胞克隆形成率均为0,与对照组的16.78%±1.50%相比,P均<0.01。5、10、20、40、80μg/m L的DAG组BT32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79%±2.91%、15.42%±3.06%、38.70%±1.12%、60.78%±1.30%、80.35%±3.22%,对照组为4.27%±1.72%;不同浓度DAG组BT325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P均<0.01,且呈浓度依赖性(P均<0.01)。5、10、20、40μg/m L的DAG组BT32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0.174±0.038、0.142±0.037、0.138±0.033、0.119±0.013,对照组为0.193±0.014;20μg/m L的DAG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40μg/m L的DAG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 DAG抑制BT325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ndbomb同源物2基因转染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单小松;刘海鹏;郑克彬;方川;丁亚楠;

    目的观察Mindbomb同源物2(MIB2)基因转染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体FLAG质粒,实验组1转染MIB2-FLAG质粒,实验组2转染si MIB2。用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的MIB2mRNA,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MIB2、核因子κB(NF-κB)抑制性蛋白(IκB)、NF-κB蛋白,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光密度值。结果实验组1的MIB2 mRNA相对表达量为19.43±3.21、实验组2为0.43±0.17、阴性对照组为1.03±0.12;实验组1、实验组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1。实验组1的MIB2、核因子κB(NF-κB)抑制性蛋白、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11±0.41、0.49±0.13、4.99±0.32,实验组2分别为0.43±0.17、3.12±0.36、0.49±0.14,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09±0.11、1.02±0.46、1.01±0.21;实验组1、实验组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1;在36、48、72 h三个时点,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的U251细胞光密度值升高(P均<0.01)。结论转染MIB2基因后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MIB2基因可能是通过MIB2蛋白调控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2016年43期 v.56;No.102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马玲;吴靖雯;于昊;王显龙;温志波;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5例(室管膜瘤1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术前行CT和(或)MRI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和(或)MRI检查显示24例患者的病灶位置与脑室关系密切,脑室呈受压变形改变;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侧顶枕叶,仅累及灰质。14例行CT检查,8例表现为颅内不均匀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6例瘤内、瘤旁出现钙化。20例患者行MRI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长T1、等稍长T2混杂信号,其中13例的病灶边缘出现囊肿,Flair序列显示囊内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边缘呈厚壁样或花环样强化,囊壁强化;其中9例同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均表现为Cho峰增高、NAA峰降低,出现高耸Lip峰;3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同时行酰氨质子转移(APT)MRI成像检查,瘤核心APT值分别为2.96、3.76、3.48。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脑室附近出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肿块内部多不规则坏死、钙化,边缘可见囊肿,MRS示Cho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降低,出现高耸Lip峰,瘤核心APT值增高对预测肿瘤级别有一定帮助。

    2016年43期 v.56;No.102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酒依赖患者胼胝体纤维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结果分析

    洪珊珊;赵中;韩伯军;王庆广;姜歧涛;郑勇强;刘定华;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跟踪技术,观察分析酒依赖患者胼胝体纤维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方法酒依赖患者(病例组)4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部T1加权三维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胼胝体纤维数目及其各向异性分数(FA)、表面扩散系数(ADC)。结果病例组总胼胝体纤维数为(2 587±654)条,对照组为(2 875±758)条,两组相比,P<0.05;病例组胼胝体前1/3部纤维数目为(782±254)条,对照组为(987±244)条,两组相比,P<0.01。病例组总胼胝体FA值为0.61±0.02,对照组为0.62±0.02,两组相比,P<0.05;病例组胼胝体前1/3部FA值为0.59±0.03,对照组为0.61±0.03,两组相比,P<0.01。病例组总胼胝体ADC值为(0.94±0.07)×10~(-3)mm~2/s,对照组为(0.91±0.07)×10~(-3)mm~2/s,两组相比,P<0.05;病例组胼胝体前1/3部ADC值为(0.94±0.06)×10~(-3)mm~2/s,对照组为(0.87±0.08)×10~(-3)mm~2/s,两组相比,P<0.01。结论酒依赖患者胼胝体纤维数目及结构异常,这种异常在胼胝体前1/3部纤维更明显。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刘建峰;高金玲;李辉;张峰;吴国彪;井山泉;

    目的观察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血栓栓塞造成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合并颈内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因急性血栓栓塞造成的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合并同侧颈内动脉不同节段闭塞患者8例。13例患者在发病6 h内接受了取栓治疗,利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闭塞血管再通、3例闭塞血管部分再通;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为6(4)分,较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19(4.5)分明显下降(P<0.01)。10例闭塞血管再通患者中,4例恢复良好(mRS评分0~2分)、4例残疾(mRS评分≥3分)、1例死于原发性肾病、1例死于心力衰竭;3例闭塞血管部分再通患者中,1例术后第90天随访mRS评分4分,2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3例患者中,8例术后24 h颅脑CT扫描示脑梗死灶内出血。结果 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血栓栓塞造成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合并颈内动脉闭塞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临床效果较好。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人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欧阳桂兰;朱海兵;赖燕蔚;

    目的探讨老年人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患有MS的老年患者25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60~75岁。既往曾患干燥综合征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发病前有诱因者4例,亚急性起病21例,复发缓解型22例。神经系统症状为肢体无力14例、感觉障碍10例、大小便障碍8例、视力障碍8例、智能障碍7例。25例行血清抗水通道蛋白抗体-4检查均阴性。MRI检查示大脑半球病变22例、脑干病变9例、颈髓病变7例、胸髓病变5例。23例诱发电位异常。急性期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痊愈4例、好转16例。结论老年人MS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多为复发缓解型;老年人MS常见症状是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力障碍、二便障碍;脑脊液、MRI、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在老年人MS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早期给予ACTH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及病理变化

    杨丽潇;张碧丽;王文红;

    目的观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GC)应用过程中早期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及病理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组予蒸馏水灌胃2周,对照组和治疗组用大剂量醋酸泼尼松水溶液灌胃2周;之后治疗组加用ACTH皮下注射2周,其余两组灌胃方法不变。分别于实验开始时、实验满2周时、实验满4周时测定大鼠血清皮质醇及ACTH;实验满4周时处死各组大鼠,测大鼠垂体、肾上腺质量并观察其病理形态,计算大鼠脏器指数。结果实验开始时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及ACTH水平相近(P均>0.05)。实验满2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及ACTH水平相近(P均>0.05)。实验满4周时,治疗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和ACTH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且垂体和肾上腺的质量及其脏器指数也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实验满4周时,各组大鼠垂体远侧部未见明显改变;正常组大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结构清晰,对照组较正常组束状带变薄且结构紊乱;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束状带增厚、细胞核增多,但较正常组结构排列紊乱。结论大剂量GC应用过程中早期给予ACTH可减轻GC对大鼠HPA轴的抑制作用,促进其皮质醇和ACTH的分泌,促进其垂体和肾上腺的增生,并能明显改善其肾上腺皮质的萎缩情况。

    2016年43期 v.56;No.102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万古霉素依赖性屎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韩清珍;徐杰;张险峰;钱雪峰;章杨;史进方;仇惠英;

    目的观察万古霉素依赖性屎肠球菌(VDEfm-1501)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1株从1例血液病患者尿液中分离到的依赖万古霉素生长的VDEfm-1501,先用VITEK 2细菌鉴定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之后用PCR法和VITEK MS质谱鉴定法对其进一步验证。E-test法检测VDEfm-1501万古霉素依赖生长特性及生长所需的最低万古霉素浓度;K-B法检测VDEfm-1501耐药性;PCR法检测VDEfm-1501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法对VDEfm-1501进行序列型(ST)分型;PCR法对VDEfm-1501的D-丙氨酸连接酶基因(ddl基因)进行测序。结果随着VDEfm-1501传代次数增多其万古依赖性逐渐减弱,传至第5代时这种依赖性不再明显,第6代时几乎完全消失;VDEfm-1501正常生长至少需要1.0μg/m L的万古霉素。VDEfm-1501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仅对利奈唑胺和四环素敏感;VDEfm-1501携带庆大霉素耐药基因[ace(6')-Ie-aph(2″)-la基因]。VDEfm-1501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ST型,属于CC17克隆复合体。VDEfm-1501的ddl基因942 bps位置上插入了"GG"。结论 VDEfm-1501依赖万古霉素生长的特性容易丢失,其生长所需的最低万古霉素浓度为1.0μg/m L。VDEfm-1501多重耐药,携带耐药基因ace(6')-Ie-aph(2")-la基因。VDEfm-1501属于VRE的ST型。ddl基因942 bps位置上"GG"的插入导致了VDEfm-1501的出现。

    2016年43期 v.56;No.1021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肾透明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诊断效能

    刘妍;卢强;谢宇;孙艳;于小平;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检查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术前分级诊断效能。方法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CCRCC患者42例,依据Fuhrman核分级法将其分为低级别组(21例)和高级别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上述各参数对CCRCC的分级诊断效能。结果低级别组的ADC、D、D*、f值分别为(1.62±0.24)×10~(-3)mm~2/s、(1.73±0.18)×10~(-3)mm~2/s、(72.18±90.28)×10~(-3)mm~2/s、0.27±0.08,高级别组分别为(1.10±0.58)×10~(-3)mm~2/s、(1.40±0.20)×10~(-3)mm~2/s、(109.46±129.07)×10~(-3)mm~2/s、0.15±0.09;两组的ADC、D、f值相比,P均<0.05;两组的D*值相比,P>0.05。ADC、D、f值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0.931、0.830,相应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14×10~(-3)mm~2/s、1.59×10~(-3)mm~2/s、0.18。结论术前磁共振IVIM-DWI检查有助于CCRCC的分级诊断,其中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16年43期 v.56;No.102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早发重度PE及HEELP综合征患者胎盘组织、母血、脐血中HMGB1和RAGP的表达观察

    李红;闫欢;朱琳琳;王晓芳;王金铭;冷茂东;张展;

    目的观察早发重度子痫前期(PE)及HELLP综合征患者胎盘组织、母血、脐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早发重度PE及HELLP综合征发病的关系。方法 30例早发重度PE患者(早发重度PE组)、12例HELLP综合征患者(HELLP组)、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对三组胎盘组织中的HMGB1蛋白和RAGE蛋白进行定位及定量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三组胎盘组织中HMGB1 mRNA和RAGE mRNA进行检测,采用ELISA对三组母血、脐血中的HMGB1蛋白和RAGE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胎盘组织中仅有极少量HMGB1阳性合体滋养细胞,早发重度PE组HMGB1阳性细胞主要为合体滋养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且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HELLP组HMGB1阳性细胞主要为合体滋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胎盘组织可见少量RAGE阳性合体滋养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早发重度PE组RAGE阳性细胞分布与对照组一致,HELLP组RAGE阳性细胞主要为合体滋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阳性细胞数量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早发重度PE组)。早发重度PE组和HELLP组胎盘组织中HMGB1、RAGE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HELLP组高于早发重度PE组(P均<0.05)。早发重度PE组和HELLP组母血HMGB1、RAGE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HELLP组高于早发重度PE组(P均<0.05)。三组脐血HMGB1、RAGE蛋白水平相比,P均>0.05。结论 HMGB1、RAGE在早发重度PE及HELLP综合征患者胎盘组织及母血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早发重度PE及HELLP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2016年43期 v.56;No.1021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正>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

    2016年43期 v.56;No.1021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海马Nrf2基因表达及神经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

    刘贵春;江朝秀;彭镌宝;魏静文;刘庆;倪玉霞;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及其靶基因表达、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酮酸乙酯组(EP组),各22只。F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做动脉阻断处理),IR组、EP组采用二血管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EP组于血流恢复后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F组、IR组腹腔注射等量0.9%Na Cl注射液,连续7 d。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4天、第7天进行水迷宫测试,评估三组大鼠认知功能;术后第7天水迷宫测试后,RT-PCR检测三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γ-GCS、NQO1的mRNA,电镜观察其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果术前第1天,三组大鼠水迷宫测试成绩相近(P均>0.05);术后第4天、第7天,IR组、EP组的水迷宫测试成绩低于F组(P均<0.05),而EP组水迷宫成测试绩高于IR组(P<0.05)。术后第7天,IR组、EP组海马组织Nrf2、HO-1、γ-GCS、NQO1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F组(P均<0.05),且EP组高于IR组(P均<0.05)。术后第7天,F组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形态正常,内嵴清晰整齐,电子透明度高;IR组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内嵴损伤、裂断,电子透明度低;EP组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比IR组轻,只有少部分的线粒体内嵴损伤、裂断少,电子透明度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后,其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脑组织Nrf2及其靶基因表达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神经细胞的线粒体损伤减轻。

    2016年43期 v.56;No.102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丙泊酚静脉泵注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解立杰;黄锦秀;胡霁;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泵注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丙泊酚处理组(IR+P组),各12只;每组设两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再灌注24 h和48 h,每个时点观察6只。Sham组游离暴露腹主动脉(不阻断),IR组和IR+P组动脉夹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建立SCIRI模型;IR+P组于主动脉夹闭前10 min和再灌注即刻分别以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30 mg/kg溶于30 m L生理盐水,输注速度3 m L/min),其余两组在相同时间点以相同的容量、速度泵注生理盐水。三组动物分于术后24 h和48 h按Tarlov评分标准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处死并取其L_4~L_6段脊髓组织,观察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分别检测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C)ε的蛋白及mRNA。结果同一时间点,与IR组相比,IR+P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5),脊髓损伤减轻,脊髓组织BDNF、PKCε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丙泊酚静脉泵注对兔SCIRI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丙泊酚激活了PKCε/PKC信号通路,上调了BDNF的表达。

    2016年43期 v.56;No.102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观察

    孙庆治;周成福;李莹;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神经干细胞,将其植入胶原支架中,制备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取9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各30只,均常规行左侧脊髓半切术,制备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A组脊髓切除后于缺损区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B组脊髓切除后于缺损区植入胶原支架,C组脊髓切除后不作特殊处理。术后1~8周,每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评价其左后肢运动功能);术后第4、8周时,三组各处死大鼠15只,进行脊髓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1术后第4~8周时,A组大鼠的左下肢BBB评分明显高于B、C组(P均<0.05)。2术后第4周时,A组大鼠脊髓内支架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有少量空洞形成;B组大鼠脊髓内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纤维蛋白连接,并有较多空洞形成;C组大鼠脊髓缺损较大,缺损区周边有较多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死亡。术后第8周时,A组大鼠脊髓内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生成,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一体,连接紧密,无空洞形成;B组大鼠脊髓内衣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连接较紧密,有一定量的空洞形成;C组大鼠脊髓缺损区有岛状神经组织形成,细胞排列不整,仍有大面积缺损区存在。3术后第4周时,A组大鼠脊髓缺损区的神经纤维排列较规律,B组与C组脊髓缺损区排列杂乱。术后第8周时,A组脊髓缺损区神经纤维排列有序,彼此间连接紧密;B组与C组脊髓缺损区神经纤维,但仍杂乱,纤维之间不能形成突触连接。结论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可以较好修复损伤的大鼠脊髓,并促进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2016年43期 v.56;No.102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大鼠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计数变化

    张彩坤;张豪英;邢冬杰;辛先贵;王枫;路新磊;

    目的观察肥胖大鼠心外膜脂肪(EAT)组织中巨噬细胞计数变化。方法选择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肥胖组10只;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实验组饲以高脂饲料。饲养80 d后将两组大鼠处死并取其EAT、附睾周围脂肪、腹股沟脂肪组织,EAT称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EAT、附睾周围脂肪、腹股沟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M)、M1、M2进行计数。结果肥胖组EAT组织质量为(0.45±0.20)g,对照组为(0.30±0.14)g,两组相比,P<0.05。对照组三个部位脂肪组织中的M、M1、M2计数及M1/M、M2/M、M1/M2相比,P均>0.05;肥胖组EAT组织、附睾周围脂肪组织中的M、M1、M2计数及M1/M、M1/M2、M2/M与腹股沟脂肪组织相比,P均<0.05;肥胖组EAT组织中的M、M1、M2计数及M1/M、M1/M2、M2/M与附睾周围脂肪组织相比,P均>0.05;肥胖组EAT组织中的M、M1、M2计数及M1/M、M1/M2、M2/M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肥胖大鼠具有更多的EAT组织,其EAT组织中M数量增多,但M2数量相对减少。

    2016年43期 v.56;No.1021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阿司匹林与立普妥联合口服对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

    李志刚;曹惠洁;袁建清;刘铮;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联合口服对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颈动脉斑块患者291例,联合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和立普妥(20 mg/晚),同时进行降血压、降血糖等治疗。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类型、大小变化。结果 291例患者中,治疗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软斑146例、混合性斑块68例、硬斑77例;治疗6个月时,软斑100例、混合性斑块107例、硬斑84例;治疗12个月时,软斑4例、混合性斑块93例、硬斑177例、斑块完全消失17例;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P<0.01;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P<0.01。治疗6个月时及12个月时,软斑患者、混合性斑块患者的斑块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P均<0.01,但硬斑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立普妥联合口服治疗颈动脉斑块,软斑和混合性斑块的大小明显缩小,且能稳定斑块。对硬斑患者,要慎重决定是否给予药物治疗。

    2016年43期 v.56;No.1021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酰胺质子转移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分期中的应用

    张帅;李春媚;宋国栋;陈敏;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用于缺血性脑梗死分期的可行性。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24 h者15例、24~72 h者9例、>72~240 h者12例、>240 h者14例),接受头颅APT磁共振成像检查,计算酰胺质子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结果发病时间<24 h、24~72 h、>72~240 h、>240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分别为-0.9±0.6、-0.2±0.6、0.2±0.5、0.9±0.7;发病时间<24 h、24~72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1;发病时间<24 h、>72~240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5;发病时间<24 h、>240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1;发病时间24~72 h、>72~240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1;发病时间24~72 h、>240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1;发病时间>72~240 h、>240 h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相比,P<0.01。结论发病时间不同脑梗死患者的MTRasym不同,APT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缺血性脑梗死的分期。

    2016年43期 v.56;No.1021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源性硫化氢、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

    冯亚忠;李威;陈娇;宋熙文;杜金龙;吴秀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源性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在入院后次日、第3天、第8天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在体检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ELISA测检测血浆H2S,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后次日、第3天、第8天血浆H2S水平分别为(31.72±5.39)、(24.35±4.31)、(33.35±5.42)μmol/L,与对照组的(52.68±8.73)μmol/L相比,P均<0.05。脑梗死组入院后次日、第3天、第8天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3.12±6.45)、(30.12±6.53)、(22.12±6.41)μmol/L,与对照组的(10.86±2.37)μmol/L相比,P均<0.01。脑梗死组入院后第3天血浆H2S水平最低,与另两个时间点的H2S水平相比,P均<0.05。脑梗死组入院后第3天血浆Hcy水平最高,与另两个时间点的Hcy水平相比,P均<0.05。脑梗死组三个时间点的血浆H2S水平与Hcy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637 2、-0.631 1、-0.629 8,P均<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2S水平明显降低,Hcy水平明显升高,以入院后第3天为著。血浆H2S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2016年43期 v.56;No.102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老年小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及其程度观察

    周志可;赵传胜;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老年小脑梗死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及其狭窄程度。方法老年小脑梗死患者38例。在患者的MRI图像上确定小脑动脉供血责任区并将小脑梗死分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梗死、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小脑上动脉(SCA)梗死三种类型。对38例患者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椎动脉、基底动脉是否有狭窄;根据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制定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标准判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38例老年小脑梗死患者中,PICA梗死23例、AICA梗死5例、SCA梗死10例;发现椎动脉狭窄22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椎-基底动脉共同狭窄11例。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共同狭窄的患者中,轻中度狭窄者分别为4、2、2例,重度闭塞者分别为18、3、9例;PICA梗死、AICA梗死、SCA梗死的患者中,有椎动脉狭窄者分别为18、1、3例,PICA梗死与AICA梗死、SCA梗死者相比,P均<0.05;PICA梗死、AICA梗死、SCA梗死的患者中,发生基底动脉狭窄者分别为2、1、2例,发生椎-基底动脉共同狭窄者分别为3、3、5例。PICA梗死、AICA梗死、SCA梗死的患者中,椎-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病变血管分别为5、3、5条,重度闭塞的病变血管分别为39、5、10条,PICA梗死与AICA梗死、SCA梗死相比,P均<0.05。结论老年小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是PICA梗死;老年小脑梗死患者常见椎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以重度闭塞为主;PICA梗死患者常见椎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以重度闭塞为主;AICA梗死、SCA梗死患者常见椎-基底动脉共同狭窄。

    2016年43期 v.56;No.102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对比分析

    白雪;张晶晶;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是否有不同。方法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狭窄≥50%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34例,根据椎动脉颅内段狭窄部位不同分为近段组和远段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后循环缺血梗死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近段组74例、远段组60例。近段组、远段组多发梗死者分别占63.0%、33.3%,两组相比,P<0.05。近段组、远段组临床表现为头痛者分别占16.2%、3.3%,临床表现为偏瘫者分别占21.6%、40.0%,两组相比,P均<0.05。近段组、远段组伴发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分别占2.7%、26.7%,两组相比,P<0.01。结果椎动脉颅内近远段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区域、临床症状及伴发脑动脉狭窄有不同,椎动脉颅内段近段狭窄患者多发梗死及头痛较远段狭窄患者多见,而远段狭窄患者伴发基底动脉狭窄及偏瘫较近段狭窄患者多见。

    2016年43期 v.56;No.102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效能

    郭文娟;王宏;王茂松;李萌;司慧丽;

    目的探讨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脑梗死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健康体检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入组时(脑梗死急性期)及入组1年时用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同时留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VILIP-1;分析各组血清VILIP-1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入组时及入组1年时,认知障碍组血清VILIP-1水平分别为(552.96±52.32)pg/m L和(495.62±91.83)pg/m L,与认知正常组的(398.44±68.40)pg/m L和(364.43±77.07)pg/m L、健康体检组的(345.90±84.49)pg/m L和(353.66±70.25)pg/m L相比,P均<0.01。脑梗死组入组时及入组1年时,VILIP-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1、0.860;入组时以469.69 pg/m L为界值,VILIP-1诊断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85.8%;入组1年时以419.86 pg/m L为界值,VILIP-1诊断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81.9%。结论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在脑梗死急性期及发病1年时血清VILIP-1水平均高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正常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ILIP-1水平升高(急性期达469.69 pg/m L,发病1年时达419.86pg/m L)诊断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2016年43期 v.56;No.102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银杏叶软胶囊口服辅助治疗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卜范艳;崔晓雪;王伊林;魏成喜;陈少青;姜彩霞;

    目的观察银杏叶软胶囊口服辅助治疗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CIND)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7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银杏叶软胶囊,连服3个月。根据治疗前后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量表,北京版)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评分结果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淀粉蛋白前β位分解酶1(BACE1)。结果观察组显效9例(20.45%)、有效16例(36.36%)、进步14例(31.81%)、无效5例(11.36%),对照组显效4例(10.52%)、有效14例(36.84%)、进步10例(26.32%)、无效10例(26.32%);两组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相比,P均<0.05;两组有效率相比,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o CA及ADL评分提高(P均<0.05),血清SOD和CGRP水平上升(P均<0.05),血清MDA和BACE1水平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Mo CA量表及ADL量表评分、血清SOD和CGRP水平更高(P均<0.05),血清MDA和BACE1水平更低(P均<0.05)。结论银杏叶软胶囊口服辅助治疗VCIND疗效较好,该药可能从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神经元细胞损伤、抑制BACE1表达而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提高CGRP表达而增加海马神经元供血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2016年43期 v.56;No.102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分期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椎动脉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刘洁;郑立建;佟小光;

    目的观察椎动脉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期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粥样硬化狭窄合并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19例,术前mRS评分≤3分。17例先行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先行椎动脉及颈动脉支架入置术后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病变血管狭窄解除,管腔通畅,远端显影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前脑部低灌注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脑出血、脑梗死及严重过灌注等并发症。随访最长48个月,mRS评分≤2分,有2例患者出现椎动脉支架再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未见再狭窄。结论对于椎动脉并颈动脉重度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当存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禁忌证时,采用先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策略,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少。

    2016年43期 v.56;No.102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年龄、性别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图监测的睡眠结构参数对比观察

    徐福平;原嘉民;蔡庆豪;杨志敏;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性别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结构参数是否有不同。方法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433例,接受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对不同年龄、性别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3例失眠患者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次数、总睡眠时间、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浅睡眠百分比、NREM深睡眠百分比、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百分比异常者分别为92、181、133、35、152、284、330例,其中男性失眠患者(232例)分别为43、111、68、20、87、165、190例,女性失眠患者(201例)分别为49、70、65、15、65、119、140例。青年、中年、年轻的老年、老年患者的睡眠效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N1最低血氧饱和度、N2持续时间、慢波睡眠(SWS)持续时间和REM最低血氧饱和度相比,P均<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睡眠效率、清醒次数、AHI、N1最低血氧饱和度、N2最低血氧饱和度、SWS持续时间、REM持续时间和REM最低血氧饱和度相比,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失眠患者睡眠结构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睡眠效率、血氧饱和度、SWS持续时间和浅睡眠时间等。

    2016年43期 v.56;No.102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不明原因脑炎患者脑脊液HCV-E1基因片段检测

    王长明;张金菊;徐平;刘海军;魏志杰;张丽;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不明原因脑炎的关系。方法不明原因的脑炎患者48例,丙型肝炎患者及HCV携带者共25例,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技术检测其脑脊液中的HCV-E1基因片段。结果48例不明原因脑炎患者中有6例脑脊液HCV-E1基因片段阳性,25例丙型肝炎患者及HCV携带者均为阴性,两者相比,P<0.05。6例不明原因脑炎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的HCV-E1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标准毒株相符。结论HCV与部分不明原因脑炎的发病可能有关。

    2016年43期 v.56;No.102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腓骨肌萎缩症1型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对比观察

    常蕾蕾;刘爱华;智屹忠;徐运;

    目的对比观察腓骨肌萎缩症(CMT)1型(CMT1)患者与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6例CMT1患者和21例CIDP患者,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四肢周围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CMT1、CIDP患者的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相比,P<0.05;CMT1患者运动神经4.5%的神经节段出现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而CIDP患者有21.8%的神经节段存在传导阻滞,两组相比,P<0.01;CMT1、CIDP患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率相比,P>0.05。结论 CMT1患者与CIDP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不同,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2016年43期 v.56;No.102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定量脑电图脑电波相对功率变化及其意义

    候国涛;刘家传;王春琳;杨艳艳;孙文江;徐燊;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定量脑电图(q EEG)脑电波相对功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DAI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0.20 MPa组(20例)和0.25 MPa组(20例)。各组常规治疗相同,0.20 MP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压力为0.20 MPa的高压氧治疗、0.25 MP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压力为0.25 MPa的高压氧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各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治疗前)及0.20 MPa组、0.25 MPa组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进行q EEG检查,分析不同采样点的δ波(0.5~3 Hz)、θ波(4~7 Hz)、α波(8~13 Hz)、β波(14~40 Hz)频率,计算各采样点脑电波的相对功率即慢波(δ、θ波)频率之和(δ+θ)与快波(α、β波)频率之和(α+β)的比值。高压氧开始治疗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不同采样点脑电波的相对功率均较治疗前减小(P均<0.05),0.25 MPa组与0.20 MPa组和对照组相比,P均<0.05。高压氧开始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0.25 MPa组>0.20 MPa组>对照组,组间相比,P均<0.05;且各组脑电波相对功率与GOS评分均呈负相关(0.25 MPa组、0.20 MPa组、对照组的rs分别为0.856、0.863、0.935,P均<0.01)。结论对于DAI患者,与早期0.20 MPa高压氧治疗相比,0.25 MPa高压氧治疗可以加快患者脑电波慢波减少或快波增多的进程。对DAI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时选择0.25 MPa的压力,其脑功能恢复更快。观察DAI患者脑电波相对功率的变化将有助于其预后的判断。

    2016年43期 v.56;No.102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附40例分析)

    马建明;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有效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34~76岁;单侧颈动脉体瘤34例、双侧6例;4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2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7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术前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颈动脉体瘤确诊后宜尽早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术式选择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2016年43期 v.56;No.102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甲基化状态观察

    曹丽;孙阳阳;曹若琼;张毅;王建飞;钟理;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抑癌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ras相关结构域家族基因1A(RASSF1A)、3-0-硫基转移酶-2(3-OST-2)、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膜结合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O(PTPRO)等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对63例NSCLC患者血浆中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是否甲基化进行观察,并以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NSCLC患者血浆中甲基化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6.0%、50.8%、26.9%、34.9%、41.3%;健康人血浆中甲基化PTPRO基因检出率为12.0%,而甲基化RUNX3、RASSF1A、3-OST-2、DAPK均未检出;两者甲基化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检出率相比,P均<0.05。NSCLC患者血浆中上述5种甲基化基因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0%。血浆甲基化RUNX3基因检出率与NSCLC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甲基化RASSF1A基因检出率与NSCLC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血浆中甲基化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联合检测血浆中甲基化RUNX3、RASSF1A、3-OST-2、DAPK、PTPRO基因有可能会有助于NSCLC的早期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判断。

    2016年43期 v.56;No.102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功能观察

    王娟;罗明达;董潇楠;贾素红;凌莉;朱维培;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NSRH)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宫颈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组和NSRH组,各28例,分别接受RH和NSRH治疗。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排便功能评估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RH组相比,NSRH组的便秘和慢性腹泻发生率低(P<0.05)、排便功能自我评价较好(P<0.05)、肛管最大缩榨压高(P<0.05)、直肠初始感觉阈值和初始排便阈值低(P均<0.05)。结论与RH相比,NSRH有助于保护患者的排便功能。

    2016年43期 v.56;No.1021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肠腺癌组织中CXCL14、EGFR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窦欢欢;何滔;时丽芳;郑淑芳;

    目的观察大肠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14(CXCL1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大肠腺癌患者92例,手术治疗中均留取肿瘤组织,其中53例同时留取距离肿瘤组织5 cm以外的自体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织,另收集21例大肠腺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受检组织中的CXCL14和EGFR,分析CXCL14、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织中CXCL14阳性率分别为79.3%(73/92)、66.7%(14/21)、56.6%(30/53),EGFR阳性率分别为47.8%(44/92)、42.9%(9/21)、26.4%(14/53);大肠腺癌组织中CXCL14、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瘤及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织相比,P均<0.05;大肠腺瘤组织中CXCL14与EGFR的表达与非肿瘤性大肠黏膜组织相比,P均>0.05。大肠腺癌组织中CXCL14和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关(P均<0.05),EGFR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XCL14与EGFR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20,P<0.05)。结论 CXCL14、EGFR在大肠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6年43期 v.56;No.102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绝经后及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肿瘤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对比观察

    韦常宏;陈伊;宁淑芳;利基林;叶新青;张力图;

    目的探讨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和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点,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377例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A组)和102例年轻(≤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B组),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并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两组病理和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组织ER、PR、HER-2、Ki-67蛋白表达相比,P均<0.05。A组Luminal A型142例、Luminal B型160例、HER-2过表达型37例、三阴型38例,B组分别为26、47、12、17例;A组的Luminal A型比例高于B组(P<0.05),B组的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比例均高于A组(P均<0.05);两组乳腺癌分子亚型分布相比,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比,P均<0.05。结论绝经后和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子亚型相似,各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上应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进行预后风险的评估。

    2016年43期 v.56;No.102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改良Rex分流术治疗儿童肝外型门静脉梗阻(附6例报告)

    黄梦宇;王家祥;宋东建;杨洋;孙权;

    目的观察改良Rex手术治疗儿童肝外型门静脉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肝外型门静脉梗阻并门脉高压患儿6例,均采用改良Rex手术治疗,术中利用肝静脉属支为肝内门静脉矢状部搭桥。结果 6例均成功实施手术,分流术前测肠系膜下静脉压力为27.5~46.0 cm H2O,分流术后降为16.0~28.0 cm H2O,分流前后相比,P<0.01。术后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分流血管通畅无狭窄,患儿各项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改良Rex分流术治疗儿童肝外型门静脉梗阻效果良好。

    2016年43期 v.56;No.102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附8例分析)

    欧倩滢;刘海蔚;陈道雄;

    目的探讨Bartter综合征(B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BS患者中,儿童期发病1例,青少年期发病3例,成年期发病4例。1例儿童期发病的患者以生长迟缓为首发症状,其余7例分别表现为四肢乏力、肢体疼痛麻木、心悸、呼吸困难、怕热、多汗等。8例实验室检查分别呈现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高尿钾、高肾素、高醛固酮、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表现。6例行肾脏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4例行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其中2例有明确的肾小球球旁细胞增生、1例可见肾小球球旁器稍肥大、1例未见肾小球球旁细胞增生或肥大。8例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激素检查或肾穿刺活检结果确诊为BS。给予补钾、保钾治疗,血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单纯高钾饮食较难纠正低血钾状态。结论 BS以肾性失钾、代谢性碱中毒、高肾素及高醛固酮血症为主要临床特点,可伴有低镁、低氯血症以及糖调节异常,青少年期及成年期发病的BS以四肢乏力为主要症状。临床上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激素检查结果、肾穿刺活检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对BS作出诊断。补钾、保钾的联合治疗对BS有较好的疗效。

    2016年43期 v.56;No.1021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成体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胶质瘤的作用途径研究进展

    刘晓智;姜忠敏;

    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等。这些成体干细胞具有靶向跟踪胶质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者借助成体干细胞的这一特性,利用转基因技术使其稳定表达抑癌基因或特定肿瘤抑制因子,靶向追踪远位侵袭的胶质瘤细胞,进而发挥治疗作用。成体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胶质瘤主要是通过分泌免疫因子及细胞毒性物质、诱导细胞凋亡、转染微小RNA分子、条件培养液等途径发挥作用。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主观认知功能障碍人群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研究进展

    刘盛焱;罗华;

    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I)是指个体感知到自身认知功能较前下降,但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检查仍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种状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过程,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临床前期AD和典型的AD三个阶段。SCI可能是AD超早期的一种表现。不同阶段AD患者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Aβ)蛋白、tau蛋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变化,SCI人群脑脊液中的Aβ蛋白、tau蛋白表达也有变化。脑脊液中Aβ蛋白、tau蛋白的表达变化对认知功能的下降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药物诱导自噬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刘慧敏;陈亦雨;贺艳杰;李玉华;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肿瘤,其药物治疗常伴随自噬激活。一方面自噬可以对白血病细胞产生保护作用,维持细胞生存;另一方面自噬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合理联合应用自噬调节剂对CML的治疗可能会有益。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在白血病细胞耐药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王秀月;党学娟;汪湄;王晶;陈彻;

    白血病细胞耐药是白血病治疗中的难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微小RNA(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序列的微小单链非编码RNA,有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功能,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miRNAs的异常表达与白血病细胞耐药密切相关。miRNAs在白血病细胞耐药中存在着复杂且重要的调控网络;一个miRNA可靶向调控多个基因表达,多个miRNAs也可以共同调节一个靶基因;单独一个miRNA可在白血病细胞耐药中发挥作用,多个miRNAs也可起到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校正关键miRNAs的表达,可以靶向调控白血病耐药细胞的药物敏感性。

    2016年43期 v.56;No.1021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