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结肠癌患者血浆外泌体表面膜结合型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

    居颂文;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血浆外泌体(exosomes)表面膜结合型转化生长因子β_1(m TGF-β_1)表达,探讨其生物学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2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0例(对照组),提取两组血浆exosome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exosomes表面m TGF-β_1表达。从结肠癌患者肝素抗凝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选获得纯化的CD4~+T细胞,采用CD3、CD28诱导细胞增殖,将细胞随机分为三组,A组加入TGF-β_1阻断性单抗处理的结肠癌患者血浆exosomes(1μg/m L),B组加入Ig G1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的结肠癌患者血浆exosomes(1μg/m L),C组加入健康人血浆exosomes(1μg/m L),培养3天时进行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数;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exosomes表面m TGF-β_1表达阳性率为36.52%±4.26%,高于对照组的9.23%±3.77%(P<0.01)。与C组比较,B组CD4~+T细胞数量及其分泌的TNF-α、IFN-γ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B组比较,A组CD4~+T细胞数量及其分泌的TNF-α、IFN-γ水平均增加(P均<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血浆exosomes表面高表达m TGF-β_1,m TGF-β_1表达增加可能是构成结肠癌免疫抑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可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NKG2D/RAE-1通路在介导NK/T细胞杀伤垂体瘤细胞中的作用及意义

    孙其凯;马立新;李珍珠;陈正;李泽福;

    目的观察NKG2D/RAE-1通路在介导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两种细胞简称NK/T细胞)杀伤垂体瘤细胞中的作用,从细胞学水平探讨垂体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以小鼠垂体瘤细胞系At T20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NKG2D配体RAE-1在垂体瘤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定位分布情况。采用NK/T细胞分选试剂盒分离NK/T细胞,将NK/T细胞放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靶细胞At T20置入Transwell小室的下室,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在常规条件下共培养0、4、8、24 h,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加入阻断RAE-1的抗体(AntiRAE1抗体)共培养0、4、8、24 h;采用MTT法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RAE-1在At T20细胞膜明显表达,在细胞质内亦有弱表达。在At T20细胞中RAE-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其中强表达率为30%、中表达率为60%、弱表达率为10%,无阴性表达。对照组培养4、8、24 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0 h时(P均<0.05);实验组培养0、4、8、24 h时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均<0.05),培养8、24 h时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均<0.05)。结论 NK/T细胞通过NKG2D/RAE-1通路杀灭垂体瘤细胞,RAE-1可负反馈作用于NK/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NKG2D/RAE-1通路可能作为垂体瘤的免疫治疗靶点。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氟尿嘧啶与肠外营养液配伍制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抗肿瘤活性

    刘广宣;赵茜;隋月;关丁越;孙博;朱丹彤;齐先福;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与肠外营养液配伍制剂(简称5-Fu肠外营养液)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抗肿瘤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配制空白肠外营养液及5-Fu肠外营养液,室温条件下观察配制24 h内两种营养液的外观、脂肪乳微粒的平均粒径及变异系数、p H值、渗透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分析5-Fu肠外营养液中5-Fu含量的稳定性。将小鼠肝癌细胞H22瘤株接种于小鼠,制备移植性实体瘤模型。接种第3天将小鼠随机分为5-FU-TPN-L、5-FU-TPN-M、5-FU-TPN-H、5-FU-NS、TPN及对照组,每组10只。前三组分别腹腔注射含30、65、130 mg/kg 5-Fu的5-Fu肠外营养液,后三组分别腹腔注射含65 mg/kg 5-Fu的生理盐水注射液及等量的空白肠外营养液、生理盐水,均隔天给药1次,共给药5次。末次给药结束第2天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结果 5-Fu肠外营养液与空白肠外营养液配制24 h内外观、脂肪乳微粒的平均粒径及变异系数、p H值、渗透压和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5-FU-TPN-L、5-FU-TPN-M、5-FU-NS、TPN组抑瘤率分别为24.3%、91.8%、78.7%、14.6%,5-FU-TPN-M、5-FU-NS组抑瘤率均高于5-FU-TPN-L、TPN组,且5-FU-TPN-M组高于5-FU-NS组,组间比较P均<0.01;5-FU-TPN-H组药物毒性较大,给药过程中死亡6只,未统计抑瘤率。结论 5-Fu肠外营养液配制24 h内性质稳定,抗肿瘤活性较单独给予5-Fu提高。

    2016年44期 v.56;No.102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CD10、MMP-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于静;张晓莹;房爱菊;戴宗燕;石冉冉;程凤凤;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CD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导管原位癌23例、微小浸润乳腺癌1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1例)和对照组乳腺组织(健康人16例、乳腺良性疾病24例)CD10和MMP-3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CD10、MMP-3表达及二者共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43.8%、92.6%,MM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8%、37.5%、86.4%,均高于对照乳腺组织的12.5%、10.0%(P均<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小浸润乳腺癌(P均<0.05)。乳腺癌组织CD10、MMP-3表达和二者共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相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CD10和MMP-3表达呈正相关(r=0.436,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CD10、MMP-3表达增加,二者的表达变化参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分析

    周小青;谢彦彤;梁宏洁;王可;李亚楠;孔晋亮;

    目的分析某院各科室长期持续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PA)分离株的基因型,探讨PA的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从某院各科室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中分离PA,对感染持续时间大于30天的菌株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技术获得RAPD指纹图谱,并进行同源性聚类分析,通过相似性系数了解PA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比PA的RAPD型别,判断是否存在爆发流行及同一患者连续感染的PA基因是否发生变异。结果共收集PA293株,其中感染持续时间大于30天的菌株117株,扩增出19种基因型条带,分别为A~S型,分型率100%;基因型相似系数范围为0.64~0.93,基因型A和G、基因型B和R、基因型D和E、基因型M和P的相似系数均为0.93,说明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重症医学科及烧伤整形外科各发生一起在不同患者之间检出相同RAPD型别PA菌株的情况,其余患者RAPD型别各不相同。4例患者连续感染的PA指纹图谱发生改变。结论某院各科室长期持续感染的PA分离株存在多种基因型,提示PA在感染过程中可发生基因变异,存在基因多态性。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糖氧剥夺再灌注对PC12细胞自噬、凋亡的影响及意义

    陈艾;陈芷;沈兴;

    目的观察糖氧剥夺再灌注对PC12细胞自噬、凋亡的影响,探讨激活自噬调控神经元损伤修复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高分化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置于缺氧(1%O2、5%CO2、94%N2)环境中培养0 h(OGD 0 h组)、1 h(OGD 1 h组)、2 h(OGD 2 h组)、3 h(OGD 3 h组);换用含10%灭活胎牛血清的高糖双抗DMEM培养液,正常条件下继续培养,分别培养0、4、8、12 h;采用CCK-8法检测四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采用RT-PCR法检测自噬基因微管相关蛋白2轻链3(LC3-Ⅱ)、凋亡基因Caspase-3相对表达量。结果 OGD 1 h组灌注后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同时间点OGD 2 h及OGD 3 h组,组间比较P均<0.05;三组再灌注4、8、12 h时细胞增殖率均逐渐降低(P均<0.05),0、4 h时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组再灌注4 h时LC3-Ⅱ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同组0 h,OGD 1 h、OGD 2 h组再灌注4 h时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同组0 h,OGD 1 h、OGD 2 h组再灌注12 h时LC3-Ⅱ、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同组4、8 h,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结论糖氧剥夺再灌注可诱导PC12细胞发生自噬及凋亡,半暗带修复时间窗以糖氧剥夺4h内为宜。

    2016年44期 v.56;No.102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分布情况及意义

    吴陈炫;严志敏;邓嘉胤;苏瑞;蒋少云;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发生及分布情况,为种植外科和牙槽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进行锥形束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BCT)检查者200例,分析其CBCT影像,统计在全下颌样本、单侧下颌样本、右侧下颌样本及左侧下颌样本中分支管发生率,在单侧下颌样本、右侧下颌样本及左侧下颌样本中磨牙后区、第二磨牙区、第一磨牙区及前磨牙区分支管发生率,单侧下颌样本、右侧下颌样本及左侧下颌样本中Naitoh's分类法各类型分支管数量占样本分支管总数的构成比。结果共发现730支下颌神经管分支,全下颌样本分支管发生率为98.50%,单侧下颌样本为89.75%;右侧下颌样本为93.50%、左侧下颌样为86.00%(172/200),两侧分支管发生率比较P<0.05。单侧、右侧及左侧下颌样本中磨牙后区、第二磨牙区、第一磨牙区及前磨牙区神经管分支管发生率均逐渐降低(P均<0.05)。Naitoh's分类法中Forward类、Dental类、Buccolingual类、Retromolar类分支管构成比分别为70.96%、7.67%、6.16%、5.07%,74支(10.14%)分支管不能纳入Naitoh's分类法。结论下颌神经管分支普遍存在,右侧和左侧下颌神经管分支发生率可能存在差异,下颌神经管行进过程中分支管发生率逐渐降低,下颌神经管分支最常在主管上方分出。

    2016年44期 v.56;No.102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

    2016年44期 v.56;No.1022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正>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

    2016年44期 v.56;No.1022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夏小慧;陈娟;张日东;章向成;张红;李伟;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模型组及观察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组、利拉鲁肽组给予腹腔注射利拉鲁肽200μg/(kg·d),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续注射8周。药物干预8周结束时收集各组24 h尿液,计算尿白蛋白/肌酐、体质量及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采用HE、六胺银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及肾小管CD14阳性细胞的累积光密度(IOD)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黏附因子1(ICAM-1)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比较,模型组和观察组体质量减低、血清Hb A1c水平及尿白蛋白/肌酐升高(P均<0.01),且观察组尿白蛋白/肌酐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到模型组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数目增多;观察组肾小管和肾小球损害明显减轻,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数量下降,银染颗粒明显减少。模型组肾组织CD14的IOD值及血清TNF-α、1L-6、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利拉鲁肽组升高,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观察组肾组织NF-κB、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减低,GLP-1R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利拉鲁肽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损伤,抑制NF-κB活化后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GLP-1R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44期 v.56;No.1022 2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六月青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汤小军;黄仁彬;卢庭婷;黄建春;

    目的探讨六月青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昆明种小鼠48只,腹腔注射S180肉瘤细胞株,注射第8天时抽取腹水,分离细胞接种到96孔培养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六月青多糖组。六月青多糖组加入适量六月青多糖,使其终浓度分别为4、2、1、0.5、0.25、0.125 g/L;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培养24、48、72 h时采用MTT法检测各孔光密度(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另取小鼠36只腹腔注射S180肉瘤细胞株,7天后抽取腹水,分离癌细胞,将癌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第11天时处死荷瘤小鼠,抽取腹腔积液并取脾脏,分离培养腹腔巨噬细胞及脾淋巴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六月青多糖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0、100、50μg/m L的六月青多糖;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培养24 h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水平及脾淋巴细胞IL-2、IFN-γ水平。结果同时间点六月青多糖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P均<0.05),同浓度下六月青多糖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200、100、50μg/m L六月青多糖组腹腔巨噬细胞TNF-α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100、200μg/m L六月青多糖组腹腔巨噬细胞IL-6水平均增加,脾淋巴细胞IL-2、IFN-γ水平均增加(P<0.05或<0.01)。结论六月青多糖体外对S180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和脾淋巴细胞分泌IL-2、IFN-γ。

    2016年44期 v.56;No.1022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二烯丙基二硫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miR-200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罗卫民;罗湘玉;郭家龙;林称意;刘越峰;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A549细胞)miR-200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常规培养A549细胞、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连续培养48 h时采用RT-PCR法检测miR-200b相对表达量;将A549细胞分别与终浓度为0、25、50、100、200、400μmol/L的DADS共培养,连续培养48 h时采用RT-PCR法检测miR-200b相对表达量。将常规培养的A549细胞随机分为五组,scramble组转染miR-200b无关序列,miR-200b组转染miR-200b模拟物,空白组仅加培养液常规培养,DADS组加入200μmol/L DADS处理,DADS+miR-200b组转染miR-200b模拟物的同时加入200μmol/L DADS处理,各组均连续培养48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OD值)。结果 16HBE细胞miR-200b相对表达量为1.364±0.031,高于A549细胞的0.673±0.023(P<0.05);0、25、50、100、200、400μmol/L DADS处理A549细胞48 h时miR-200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3±0.023、0.752±0.019、0.805±0.011、1.041±0.049、1.176±0.046、1.342±0.051,各浓度间比较P均<0.05。scramble组、miR-200b组、空白组、DADS组、DADS+miR-200b组OD值分别为0.740±0.027、0.552±0.024、0.735±0.021、0.561±0.027、0.462±0.026,miR-200b组、DADS组、DADS+miR-200b组OD值均低于scramble组及空白组,DADS+miR-200b组均低于DADS组及miR-200b组,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DADS能够上调A549细胞miR-200b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

    2016年44期 v.56;No.102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糙叶败酱碱对肺癌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孙志欣;张莹;

    目的观察糙叶败酱碱对肺癌SPC-A1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腺癌SPC-A1细胞,分别加入适量糙叶败酱碱,使其终浓度为0、5、10、15、20、30、40μmol/L,继续培养24、48 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糙叶败酱碱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最终选用高于及低于半数抑制浓度的10、20μmol/L糙叶败酱碱处理48 h进行后续研究。取对数生长期的SPC-A1细胞,分别加入0、10、20μmol/L糙叶败酱碱处理48 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G0/G1、S、G2/M期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凋亡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21、p53、Bax、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Caspase-3、Caspase-8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二者活性(以OD值表示活性)。结果与未加糙叶败酱碱(0μmol/L)细胞比较,10、20μmol/L糙叶败酱碱处理的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凋亡率增加,p21、p53、Bax mRNA表达升高,VEGF、CDK1、Bcl-2 mRNA表达降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增加,P均<0.05。结论糙叶败酱碱可抑制肺癌SPC-A1细胞增殖,激活CDK1、p51、p53等介导的凋亡途径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6年44期 v.56;No.102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硫氢化钠对肝硬化大鼠肝细胞凋亡及肝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

    刘浩;陈卫刚;郑勇;

    目的探讨硫氢化钠(Na HS)对肝硬化大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炔丙基甘氨酸(PPG)组、Na HS组,每组10只。肝硬化组、PPG组、Na HS组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备肝硬化模型。PPG组腹腔注射PPG 30 mg/(kg·d),Na HS组腹腔注射Na HS 56μmol/(kg·d),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注射7天。末次注射次日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Bax、Bcl-2表达,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肝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肝组织Bax、Bcl-2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染色后呈棕黄色颗粒状,凋亡肝细胞细胞核呈棕黄色或黄褐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AI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组比较,Na HS组Bax表达及AI均明显降低(P均<0.05),PPG组Bax表达及AI均明显升高(P均<0.05);各组间Bcl-2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Na HS对肝硬化大鼠具有肝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表达有关。

    2016年44期 v.56;No.1022 38-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机制

    付艾平;宋慧洁;刘敬臣;蓝雨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取24只SD大鼠,右颈静脉置入静脉留置针,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对照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μg/(kg·min),持续2 h;瑞芬太尼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2 h;A-803467组静脉注射A-803467 20 mg/kg,10 min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2 h。各组分别于颈静脉置管前(t0)、颈静脉置管完成时(t_1),给药后0.5、1、2 h(t_2、t_3、t_4)及停药后0.5 h(t5)检测热痛觉阈值。最后一次检测完热痛觉阈值后取大鼠背根神经,采用RT-PCR法检测Na1.8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v1.8蛋白表达。结果三组t0、t_1时热痛觉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瑞芬太尼组、A-803467组t_2、t_3、t_4时热痛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5时热痛觉阈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瑞芬太尼组t5时热痛觉阈值低于A-803467组(P<0.05)。瑞芬太尼组、A-803467组Nav1.8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可能为激活Nav1.8通道,增加Nav1.8通道蛋白表达。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MK886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及Ascl2表达的影响

    李仕宇;朱蓉;刘梅;周本刚;赵逵;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抑制剂MK886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12.5、25、50、75、100、200μmol/L的MK886干预体外培养的HT-29细胞,分别于干预24、48 h时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显示MK886抑制HT-29细胞增殖最佳作用时间为48 h、最佳浓度为48.12μmol/L。选择48.12μmol/L MK886干预HT-29细胞(MK886组),另设对照组(不干预),干预24 h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Ascl2 mRNA表达,干预24、48、72 h时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scl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经过48.12μmol/L MK886干预24 h时HT-29细胞中Ascl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5±0.02,对照组为0.72±0.02,两组比较P<0.01。48.12μmol/L MK886作用24、48、72 h时HT-29细胞中As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5±0.13、1.10±0.15、0.71±0.19,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且随着MK886作用时间延长,As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下调(P均<0.05)。结论 FLAP抑制剂MK886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scl2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Ghrelin/Obestatin的影响

    吴正浩;陈捷;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胃生长素(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的关系。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8例作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HCMV-Ig G、HCMV-Ig M阳性率;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Ghrelin、Obestatin,计算Ghrelin/Obestatin;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行Gensini评分。结果冠心病组HCMV-Ig G、HCMV-Ig M阳性率分别为83.3%、36.5%,对照组分别为56.6%、10.0%,两组比较P均<0.05。冠心病组血清Ghrelin水平及Ghrelin/Obestatin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血清Obestat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HCMVIg M阳性者Gensini评分高于HCMV-Ig M阴性者(P<0.05),Ghrelin/Obestatin低于HCMV-Ig M阴性者(P<0.05)。结论HCMV感染能加重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降低Ghrelin/Obestatin,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

    程玉才;裴瑜馨;黄慧敏;刘姗姗;黄雪琼;唐雯;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患儿202例,以发生脓毒症当天为起点,以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8天内死亡或出院为终点,至观察终点时存活168例(存活组)、死亡34例(死亡组)。回顾性分析存活与死亡组一般情况;入住PICU 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CRP等实验室指标,计算NLR;入住PICU 24 h内小儿危重病例(PCIS)评分、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因素(PRISMⅢ)评分,统计观察时间内脏器功能衰竭数量、机械通气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脓毒症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NLR、血糖、乳酸、肌酐、尿素氮、ALT、APTT、D-二聚体、PRISMⅢ评分、内脏器官功能衰竭数量、机械通气时间均高于存活组(P<0.05或<0.01);上述11个变量对脓毒症患儿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5,其中D-二聚体、脏器功能衰竭数量、NLR的AUC均>0.750;NRL≥4.36、血乳酸≥3.85 mmol/L、机械通气时间≥1.5 d、血糖≥7.5 mmol/L、D-二聚体≥4.7 mg/L是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NLR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儿预后,NLR≥4.36是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特征的关系

    张玲;王刚;赵晓科;张瑞;

    目的探讨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脑性瘫痪患儿病情及智力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CMV感染患儿480例,收集晨中段尿液进行CMV-DN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103compies/m L组166例,103~104compies/m L组200例,>104compies/m L组124例。分别于患儿6月龄及12月龄时进行回访,分析CMV-DNA与脑性瘫痪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6月龄患儿表现为运动、姿势及智力发育障碍131例,其中103compies/m L组11例,104compies/m L组63例,>104compies/m L组57例;12月龄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52例,其中103compies/m L组3例,104compies/m L组15例,>104compies/m L组34例;随着CMV-DNA水平升高,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52例确诊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双瘫23例、痉挛型四肢瘫8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3例、混合型13例,混合型中表现为痉挛为主的患儿有5例。对52例脑性瘫痪患儿行发育商测定,CMV感染所致脑性瘫痪者智力发育多以中重度发育迟缓为主,且随着CMV-DNA水平升高而加重。结论随着CMV-DNA水平升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显著升高;CMV感染所致脑性瘫痪表现类型多样,但主要以痉挛型双瘫和痉挛型四肢摊为主;智力发育多以中重度发育迟缓为主,并且随着CMV-DNA水平增高,智力缺陷程度加重。

    2016年44期 v.56;No.102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及意义

    李世英;胡琨;李峥;张晋霞;贺永贵;张文彦;刘斌;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其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15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97例,进展性脑梗死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75例,轻型47例、中型41例和重型24例。另选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ACI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PACI患者(P均<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均<0.01)。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升高,二者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临床类型、病情进展及疾病严重程度。

    2016年44期 v.56;No.1022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及意义

    王琴;杨毅宁;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200例(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66例、Ⅲ~Ⅳ级34例;另选体检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血红蛋白(HG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脂、血糖(GLU)、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出院后随访1年,统计存活及死亡例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预测因子。结果观察组GLU、收缩压(SBP)、胆固醇(CHO)、HGB、MPV、PDW、PLT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LVEF低于对照组(P<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年龄、GLU、MPV及血浆NT-Pro BNP水平均高于I~Ⅱ级患者(P<0.05或<0.01),LVEF、HGB均低于Ⅰ~Ⅱ级患者(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U、MPV是冠心病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预测因子(HR=2.725,95%CI为1.05~7.63,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MPV增大,其水平变化可反映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2016年44期 v.56;No.102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管损伤程度的关系

    黄荣;李梦帆;黄毅;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患者血管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对照组体检时分别采集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TNF-α、IL-6、IL-8、IL-10,采用流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计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观察组栓塞血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采用Villalta评分系统评价观察组是否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TS);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与CEC计数、Villalta评分、超声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8、IL-10水平及CECs计数、超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发生PTS 17例、未出现PTS 33例,PTS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均高于未出现PTS者(P均<0.05)。观察组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与CECs计数、Villalta评分、超声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价血管损伤严重程度。

    2016年44期 v.56;No.102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压强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临床效果观察

    周增华;张爱民;蒋宗滨;许圣荣;梁楼峰;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跟痛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C、D组,每组15例。四组均采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治疗压强分别为2.5、3.0、3.5、4.0 bar,治疗频率均为1次/周,共治疗3次。四组分别于治疗前(T_0)、首次治疗后即刻(T_1),末次治疗后1周(T_2)、4周(T_3)、12周(T_4)、24周(T_5)随访时行疼痛数字(NRS)评分、踝关节功能(RM)评分;分别于T_0、T_5时对有骨刺患者的跟骨骨刺进行CT三维重建,观察骨刺体积、长度、角度;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四组T_1~T_5时NRS评分和RM评分均低于同组T0时(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NRS评分和RM评分比较P均>0.05。四组24例有跟骨骨刺患者T_0、T_5时骨刺体积、长度、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C组局部肿胀1例,D组局部淤斑1例、肿胀2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恢复;A、B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2.5~4.0 bar压强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均可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对骨刺无明显治疗作用。

    2016年44期 v.56;No.102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效果观察

    王晓临;肖建平;

    目的观察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均静滴硫酸镁:首次负荷量为25%硫酸镁注射液10 m L,维持量为25%硫酸镁60 m L;日用硫酸镁15~20 g,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滴拉贝洛尔50 mg,1次/d。两组均连续给药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及母婴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胎儿窘迫、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明显降低血压和尿蛋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2016年44期 v.56;No.102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

    杨智晖;潘洁;李林;刘青;孙建璞;宋霄;张倩;赵勇军;

    目的总结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老年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比较72例Hp感染相关老年PU患者(老年组)、85例Hp感染相关中青年PU患者(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分析Hp感染相关老年PU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组吸烟、饮酒,服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睡眠质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0分]及春秋季节发病等所占比例均高于中青年组(P均<0.05)。老年组临床症状以非特异性症状或无症状为主,溃疡部位多位于胃窦部,易出现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且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易发病,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感染相关老年PU的临床特征与中青年PU有明显差异,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出现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且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者易发病。

    2016年44期 v.56;No.1022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曲妥珠单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李新;孙光斌;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90例,其中HER2阳性30例(观察组)、阴性60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曲妥珠单抗+FOLFIRI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FOLFIRI方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2周时评价治疗效果,计算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治疗前及疗程结束2周时分别采用KPS生活质量手册评价生存质量;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周时检测血清末端脑钠肽原(NT-pro BNP)、AST、ALT、尿素氮(BUN)、肌酐(Cr)。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0%、疾病控制率为83.3%,均高于对照组的40.0%、60.0%(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3.3%,高于对照组的40.0%(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 BNP、AST、ALT、BUN、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

    2016年44期 v.56;No.1022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ABO血型与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

    秦浩;韩晓静;隋建超;朱明莉;潘秀刚;荣晓锋;

    目的探讨ABO血型对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50例乙肝后肝硬化并发轻度EGV患者,其中ABO血型为A型47例、B型38例、O型40例、AB型25例。所有患者行规范抗病毒及保肝治疗,并随访2年。分析不同血型者EGV进展情况及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结果至随访截止日失访12例(其中A型5例、B型3例、O型2例、AB型2例)。进展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血型为A型7例、B型3例、O型4例、AB型12例,AB型所占比例高于A、B、O型(P均<0.05)。AB型者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均大于其他血型组(P均<0.05)。结论 AB型血乙肝后肝硬化患者EGV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更容易发生EGVB。

    2016年44期 v.56;No.1022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78例肝细胞癌患者DNA甲基转移酶3A基因rs1550117位点多态性检测及意义

    徐峰;叶青;王静;杨永红;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rs1550117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质谱阵列技术,检测天津汉族人群178例肝细胞癌患者(观察组)及188例健康人(对照组)DNMT3A基因rs1550117位点多态性。结果观察组DNMT3A基因rs1550117位点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4.5%、36.0%、59.5%,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81.3%、18.7%;对照组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3.2%、29.4%、67.4%,等位基因G、A频率分别为83.8%、16.2%;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DNMT3A基因rs1550117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2016年44期 v.56;No.102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支气管肺类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徐庆庆;苗立云;李燕;代静泓;庄谊;蔡后荣;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类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支气管肺类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支气管肺类癌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46岁,咳嗽、咳痰伴发热10天;胸部CT示左肺门肿块影伴左肺不张、阻塞性肺炎。患者女,36岁,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外院经抗感染及抗痨治疗无效;胸部CT示左下肺肿块影,左下肺支气管阻塞,周围阻塞性炎症;左肺门肿大淋巴结。2例患者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示类癌,均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随访均未复发。结论支气管肺类癌是肺部少见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薄层胸部CT扫描能帮助发现肿块,确诊需依据气管镜活检,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2016年44期 v.56;No.102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改良序贯疗法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及机制

    杜三军;

    目的观察改良序贯疗法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10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70例,A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治疗,B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C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均连续治疗10天。治疗结束时计算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8、IL-10、IFN-γ。结果 A、B、C组Hp根除率分别为84.3%、95.7%、94.3%,B、C组Hp根除率均高于A组(P均<0.05)。治疗过程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B组为2.9%、C组为4.3%,B、C组不良反应率均低于A组(P均<0.05)。治疗后三组血清IL-4、IL-10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血清IL-8、IFN-γ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B、C组较A组变化更显著,组内及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改良序贯疗法联合双歧四联活菌或复方嗜酸乳杆菌均可提高单纯改良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抑制致炎因子IL-8、IFN-γ产生,诱导抗炎因子IL-4、IL-10产生,维持Th1/Th2动态平衡,可能是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2016年44期 v.56;No.1022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3例临床特点分析

    张欢;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PCNSL)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CPCNSL患者急性起病2例、亚急性起病16例、慢性起病5例,首发症状为四肢乏力10例,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6例。影像学结果显示单发病灶21例,累及幕上23例(仅累及幕上21例、幕上幕下同时累及1例);头部CT显示稍高密度影13例、混杂密度影10例,头部增强MRI显示病灶强化22例。立体定向脑活检3例、开颅活检20例,弥漫大B型淋巴瘤22例,免疫组化CD20均阳性。行单纯手术4例,手术联合化疗2例,手术联合放疗7例,手术联合放化疗7例,单纯放疗3例。化疗方案均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甲基苄肼,放疗范围为全脑、剂量为40~56 Gy。出院后随访至2016年3月,死亡9例、存活14例。结论 PCNSL多急性、亚急性起病,多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首发症状;以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多见;头部CT稍高密度影、增强MRI病灶强化,周围显示水肿;立体定向脑活检及开颅活检可明确诊断;手术结合放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案。

    2016年44期 v.56;No.1022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内窥镜下经直径22 mm Quadrant通道行微创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效果观察

    王博;杨群;王文孝;张锐;张德强;张哲美;吴涛;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经直径22 mm Quadrant通道行微创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例,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改良组22例和对照组30例,改良组在内窥镜下经直径22 mm Quadrant通道行椎体间融合术,对照组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统计两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个月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改良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并发症2例(9.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3例(10%),两组比较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时改良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改良组及对照组术后1、6个月优良率均≥90.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内窥镜下经直径22 mm Quadrant通道行微创椎体间融合术对减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疼痛及改善其腰椎功能障碍效果好于传统微创MIS-TLIF,且未增加并发症。

    2016年44期 v.56;No.102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效果对比观察

    陈昌博;鲁道海;

    目的比较观察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LCP)与交锁髓内钉固定(INF)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110例,按收治顺序及患者意愿分为LCP组和INF组,各55例。LCP组给予微创经皮LCP治疗,INF组给予有限小切口IN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一般情况;术前、术后24 h检测WBC、血沉(ESR)、血清CRP;术后1、6、12个月时分别行Kofoed评分判断踝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时行Johner-Wruhs评分评定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感染、畸形愈合、成角畸形、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及二次处理率。结果 LCP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INF组(P<0.05),畸形愈合率及成角畸形率均低于INF组(P均<0.05)。两组术后24 h时WBC、ESR、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0.01),LCP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INF组(P均<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时Kofoe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P组术后12个月时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为96.36%,INF组为89.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LCP和INF均为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经皮INF骨折愈合速度更快,LCP畸形愈合发生率更低。

    2016年44期 v.56;No.1022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对比观察

    莫冰峰;尹东;黄宇;黄晓;

    目的对比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手法整复组30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30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两组分别于复位前、复位当天、复位4周、复位6周时行影像学检查,检测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相对高度及关节面塌陷情况,记录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于复位6周及随访12个月时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随访12个月过程中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法整复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2±1.3)周,外固定组为(7.7±1.5)周,两组比较P<0.05。两组复位当天、复位4周、复位6周时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相对高度均较同组复位前增加,关节面塌陷均较同组复位前降低(P均<0.01);手法整复组复位4、6周时桡骨相对高度均小于同组复位当天及外固定组同时间点(P均<0.05),关节面塌陷程度均高于复位当天及外固定组同时间点(P均<0.05)。复位6周时,手法整复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0.00%、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67%,外固定组分别为86.67%、83.33%,两组比较P均<0.05;随访12个月时,手法整复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6.67%、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67%,外固定组分别为96.67%、90.00%,两组比较P均>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6.67%。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均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前者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后者能够预防桡骨长度的丢失及关节面塌陷,但两者长期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相当。

    2016年44期 v.56;No.1022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BNP、TnI及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韩丽丽;张永祥;赵莹;尹凤先;丁艳艳;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Tn I)及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患者96例(观察组),其中大面积肺栓塞12例、次大面积肺栓塞52例、非大面积肺栓塞32例;好转出院90例,死亡6例;另外选取体检健康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血清BNP、Tn I及D-二聚体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Tn I、D-二聚体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BNP、Tn I、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非大面积、次大面积、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血清BNP、Tn I、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死亡患者血清BNP、Tn I、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存活者(P均<0.05)。血清BNP、Tn I、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敏感性为0.825、特异性为0.835,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BNP、Tn I、D-二聚体水平升高,三者的水平变化可反映急性肺栓塞病情及预后,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6年44期 v.56;No.1022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晚期肺鳞癌患者RRM1基因多态性与吉西他滨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

    仇为民;

    目的探讨晚期肺鳞癌患者核糖核酸还原亚单位M1(RRM1)基因多态性与吉西他滨化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2例晚期肺鳞癌患者进行RRM1 C37A、RRM1 C524T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均给予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化疗3个疗程结束时评价各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效果;统计化疗过程中各基因型患者出现的毒副反应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月,统计各基因型患者死亡、转移、复发情况。结果 RRM1 C37A、RRM1 C524T位点各基因型患者化疗有效率比较P均>0.05。RRM1 C37A位点C/C基因型患者3~4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5.4%(17/26),3~4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5.4%(17/26),均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P均<0.05)。RRM1 C37A位点C/C基因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2例(7.7%)、转移3例(11.5%)、复发3例(11.5%),均高于其他基因型患者(P均<0.05)。结论晚期肺鳞癌患者RRM1 C37A位点C/C基因型患者吉西他滨化疗毒副反应重、预后差。

    2016年44期 v.56;No.102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31例儿童脑积水的主要病因、脑积水程度及二者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王泽丹;孙勇;李维琳;冀园琦;

    目的分析儿童脑积水的主要病因、脑积水程度及二者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1~2015年收治的131例脑积水患儿,回顾性分析其病因、脑积水程度、治疗方法及效果等临床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主要病因、脑积水程度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引起儿童脑积水的前四位病因为化脓性脑膜炎18.32%(24例)、结核性脑膜炎14.50%(19例)、颅内出血12.21%(16例)、菌血症6.11%(8例)。颅内出血引起脑积水的程度最重(平均秩和为44.78),其他依次为化脓性脑膜炎(平均秩和为36.46)、结核性脑膜炎(平均秩和为29.95)、菌血症(平均秩和为14.69)。菌血症引起的脑积水治疗效果最好(平均秩和为20.56),其他依次为化脓性脑膜炎(平均秩和为30.13)、结核性脑膜炎(平均秩和为36.84)、颅内出血(平均秩和为43.16)。脑脊液分流术治疗效果最好(平均秩和为8.34),其他依次为保守治疗(平均秩和为21.948)、保守治疗加非分流手术(平均秩和为32.23)、放弃治疗(平均秩和为44.00)。结论感染性疾病与颅内出血是引起儿童脑积水的重要基础病因,脑积水的严重程度及基础病因与治疗效果有关,脑脊液分流术的治疗效果较好。

    2016年44期 v.56;No.1022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温针联合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3例效果观察

    谭燕泉;吴淑梅;高辉;

    目的探讨温针联合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网球肘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行温针治疗,隔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10次为一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局部皮肤均出现轻微红晕现象,为温针治疗时的局部热效应作用,均无皮肤损伤。结论温针联合推拿疗法治疗网球肘的临床效果好,优于单纯温针疗法,且较为安全。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Th17/Treg平衡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赖彦妃;薛超;廖蕴华;韦素珍;何林檩;龚爱媚;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AAV)是一组ANCA阳性,累及中、小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对于维持体内免疫功能正常至关重要。Th17细胞是一种新型的Th细胞亚群,通过分泌IL-17(IL-17A和IL-17F)、IL-21、IL-22等多种细胞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炎性反应。Treg细胞是CD4~+效应T细胞的一个亚群,由大量TGF-β诱导分化而成,Treg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维持免疫稳定及防止组织损伤的重要作用。Th17/Treg平衡调控,即Th17细胞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和(或)Treg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可能参与了AAV的发生、发展。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TAM受体及其信号通路在免疫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唐红梅;赵丽娜;贾长虹;丁存宝;李巍伟;李明;

    Tyro3、Axl和Mer受体酪氨酸激酶简称TAM受体,是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之一。TAM受体的配体是结构相似的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6(Gas6)和S蛋白(Pro S)。TAM受体和配体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多种细胞表面,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介导细胞黏附、迁移、吞噬等生理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缺失TAM受体的小鼠患有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病等免疫性疾病,这与TAM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清除凋亡细胞和抑制天然免疫等作用密切相关。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蛋白酶活化受体1促进脑卒中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金宗禄;何晓英;

    脑卒中是以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能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元存活,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卒中后生存质量意义重大。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是一种存在于多个系统的特殊的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参与血管再生、炎症、肿瘤生长及转移等病理过程。PAR1激活后可通过增加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如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诱导脑卒中后血管新生,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对蛋白酶活化受体1促进脑卒中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缝隙连接蛋白40与心房颤动发生及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卞誉豪;张飞;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缝隙连接是将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进行连接的细胞内通道,对相邻细胞间的电传导至关重要,其结构和功能改变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缝隙连接蛋白40(Cx40)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处,是组成心房及其传导系统缝隙连接的主要成分。Cx40基因突变、分布和量的改变、磷酸化均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相关。因此未来以Cx40为靶点的药物以及Cx40转基因治疗将会为房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016年44期 v.56;No.1022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杂志入编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正>2015年8月,我刊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辑委员会通知,《山东医药》入编2014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近年来,《山东医药》杂志通过设立基金论文绿色通道、加大约稿力度等方式,提高杂志稿源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度,通过稿件处理系统线上送审、集中组织审稿会等形式加强审稿工作,保证了杂志学术质量;精编细修,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了杂志编校质量。本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业界对我

    2016年44期 v.56;No.1022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