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盼;于泳;王亚非;赵智刚;张翼鷟;王晓芳;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计数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5月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及PLT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PGI-DLBCL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影响。将168例患者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及aa IPI)评分分为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组,根据LMR联合IPI或aa IPI评分分为3组,其中LMR≥2.5、低危患者为预后良好组,LMR<2.5、高危患者为预后极差组,其余为预后一般组。比较各组的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5岁(12~90岁),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8~79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ALC、AMC、LMR、PLR与5年总生存率、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与ALC、LMR、乳酸脱氢酶有关(P均<0.05),5年总生存率与年龄、LMR有关(P均<0.05)。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组中,中高危与高危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0%、23.8%;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0.0%、23.8%;P均>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一般组、预后极差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60.0%、14.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3%、53.8%、14.8%。3组及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对评估PGI-DLBCL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LMR联合IPI评分有助于PGI-DLBCL患者发病初期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
2016年45期 v.56;No.102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迪;程敏;康馨丹;陈卫刚;郑勇;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HSC-T6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采用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乙醛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乙醛,使终浓度为200μmol/L;实验组在B组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25、50、75、100μmol/L)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分别称为C、D、E、F组。用CCK-8法检测大鼠HSC-T6增殖活力(用A值表示)。再随机将HSC-T6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乙醛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加乙醛,使终浓度为200μmol/L)、乙醛+LY294002组(在乙醛组的基础上加入50μmol/L LY294002),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HSC-T6中PI3K、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B、C、D、E、F组A值分别为0.545 0±0.024 4、0.952 3±0.045 5、0.927 3±0.041 9、0.865 8±0.028 9、0.814 3±0.024 7、0.759 3±0.220 0。与A组比较,其他各组A值均升高;与B、C组比较,D、E、F组降低(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乙醛组、乙醛+LY294002组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高(P均<0.01),与乙醛组比较,乙醛+LY294002组降低(P<0.05)。结论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部分参与调控乙醛刺激的大鼠HSC-T6增殖。
2016年45期 v.56;No.102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蔡文臣;郝小惠;沈阳丽;孟晨雪;田洁;郭志义;
目的探讨染色体8q24区域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6983267相关非编码RNA G/U对结肠癌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NP rs6983267位点的非编码RNA;收集KM12C和KM12SM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和PCR扩增,片段回收后用Tsp45Ⅰ进行酶切,对酶切(酶切组)和不做酶切(对照组)的模板做PCR扩增分析。通过限制性内切酶-PCR方法检测两组SNP rs6983267位点的非编码RNA G/U相对表达量;KM12C和KM12SM细胞分别进行p GL3-Gs-LUC(p GL3-Gs-LUC组)、p GL3-Ts-LUC(p GL3-Ts-LUC组)和p GL3-Basic-LUC质粒转染,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两组KM12C和KM12SM细胞中rs6983267非编码RNA启动子活性。结果 ENCODE数据库显示,染色体8q24区域SNP rs6983267位点附近存在非编码基因。KM12C细胞中酶切组、对照组SNP rs6983267位点相关非编码RNA G/U为0.80±0.10、5.60±1.30,KM12SM细胞中分别为0.71±0.09、1.43±0.11。与对照组比较,KM12C细胞中酶切组SNP rs6983267位点相关非编码RNA G/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M12SM细胞中升高(P<0.05)。KM12C细胞中,p GL3-Gs-LUC组、p GL3-TsLUC组rs6983267位点相关G型与T型非编码RNA启动子相对活性分别为0.81±0.14、0.82±0.25,KM12SM细胞中分别为1.00±0.26、1.85±0.58。在KM12SM细胞中,两组比较,P<0.05;在KM12C细胞中,两组比较,P﹥0.05。结论 SNP rs6983267位点相关非编码RNA G/U可能与结肠癌细胞的转移活性相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任侠;关键;张中宏;梁文晋;宋丽军;成芳娟;马程远;
目的探讨人音猬因子相互作用蛋白(HHI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33例维吾尔族COPD患者为病例组,292例维吾尔族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标本DNA,运用i MLDR分型技术检测HHIP基因rs13118928A/G、rs13141461C/T位点多态性。结果HHIP基因rs13118928A/G、rs13141461C/T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P均>0.05。两个位点的4种单体型(AC、AT、GC、GT)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比较,P均>0.05。rs13141461C/T基因加性模型(GG vs.AG vs.AA)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有关(P均<0.05),隐性模型(CC+CT vs.TT)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和FEV1/FVC都有关(P均<0.05)。结论 HHIP基因rs13118928A/G可能不是新疆维吾尔族COPD人群易感位点,rs13141461C/T基因加性模型(GG vs.AG vs.AA)与FEV1/FVC有关,隐性模型(CC+CT vs.TT)与FEV1%pred和FEV1/FVC有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雪;张杏怡;李锋;肖辉;周新;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应激激活蛋白激酶(SAPK)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6只Ⅱ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PD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COPD组给予烟熏刺激,造成大鼠COPD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JNK/SAPK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JNK/SAPK mRNA表达水平。结果 COPD组光镜下出现了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融合,肺泡数量减少,证明COPD造模成功。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的比值降低,呼气阻力、吸气阻力升高,动态顺应性下降(P<0.05或<0.01),TNF-α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PD组肺组织中JNK/SAPK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JNK/SAPK mRNA水平升高(P均<0.05)。JNK/SAPK mRNA表达水平与TNF-α呈正相关(r=0.751,P<0.05)。结论烟雾诱导的COPD大鼠JNK/SAPK水平升高,其可能通过激活烟雾诱导的炎症因子,导致气道炎症和肺气肿,促进COPD发生。
2016年45期 v.56;No.102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岳康;高翔翔;李斐斐;王云;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多态性。并探讨LMP1变异在儿童淋巴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检测66例青岛地区EBV阳性儿童淋巴瘤组织中LMP1全长序列,根据其特征性突变和系统进化树,对基因变异进行分类,并与以往同一地区成人NK/T细胞淋巴瘤和健康人群中LMP1变异类型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66例标本完成测序,共发现3种LMP1亚型,即China 1、China 2和Med-,其构成比分别为84.8%、7.6%和6.1%,另有1例(1.5%)为China 1/China 2重组病毒株。LMP1 N端XhoⅠ位点缺失变异即XhoⅠ(-)和未缺失型XhoⅠ(+)的检出率分别为93.9%和6.1%;C端30bp缺失即del-LMP1和未缺失型wt-LMP1的检出率分别为84.8%和15.2%。儿童淋巴瘤和成人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各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儿童淋巴瘤中China 1亚型、XhoⅠ(-)和del-LMP1的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P均<0.05)。结论青岛地区儿童淋巴瘤中LMP1以China 1亚型、XhoⅠ(-)和del-LMP1为主,LMP1变异可能与儿童淋巴瘤的发生相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尧悦;侯琳;
目的探讨2,3-吲哚醌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用不同浓度(50、100、200、300μmol/L)的2,3-吲哚醌处理细胞48 h,并设不加药物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合适的2,3-吲哚醌浓度;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对照组和200μmol/L 2,3-吲哚醌处理组(加药组)的自噬溶酶体细胞数量;将细胞分别用50、100、200、300μmol/L 2,3-吲哚醌处理(加药组),并设空白对照,48 h后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2,3-吲哚醌浓度的升高,细胞A450值降低,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升高(P<0.05或<0.01)。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产生自噬溶酶体的细胞数增多(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加药组LC3-Ⅱ表达增多(P<0.05或<0.01);Transwell小室试验和划痕试验表明,随着2,3-吲哚醌浓度的增加,SH-SY5Y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逐渐减弱(P均<0.05)。结论 2,3-吲哚醌可能通过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自噬,从而抑制其侵袭转移。
2016年45期 v.56;No.102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阳;葛晓松;吴平;
目的探讨血清miR-15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SLE患者50例(SLE组),健康对照人群40例(对照组),经糖皮质激素规律治疗的SLE患者45例(治疗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血清miR-155水平,并分析其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之间的关系及对SLE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结果SLE组血清miR-155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SLE组中血清miR-155的表达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r=0.576,P<0.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06,P=0.003),而与尿蛋白水平(r=-0.480,P=0.004)、狼疮活动指数(r=-0.553,P<0.001)呈显著负相关。对照组中血清miR-155与临床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血清miR-155诊断SLE受试者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和78%,其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血清补体C4和hs-CRP(P均<0.01);miR-155预测SL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2%。疗效好(狼疮活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分以上)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iR-15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疗效差(狼疮活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小于3分或者没有减少)组(P<0.05)。疗效好组治疗前后血清miR-155水平比较,P<0.05,而疗效差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高表达miR-155组的疗效好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χ2=2.29,P<0.05)。高表达miR-155组从治疗后到出现疾病复发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低表达miR-155组(46比29个月,P=0.002)。结论 SLE患者血清miR-155水平升高。miR-155是潜在诊断指标、治疗靶点和预后因子。
2016年45期 v.56;No.102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庆军;周静文;吴卓媚;李科慧;周红卫;谢恺庆;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共纳入MHD患者215例。检测患者的血清hs-CRP以及矿物质和骨代谢指标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并与2009年KDIGO指南所推荐的有关慢性肾脏病MBD的指标范围比较,分析Ca、P、i PTH、钙磷乘积(Ca×P)与血清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 215例MHD患者中54例同时达到KDIGO推荐的血清Ca、P、i PTH三项指标目标值,占25.1%。达标组hs-CRP较未达标组低(4.5 mg/L比7.3 mg/L,P<0.05)。患者的血清P与hs-CRP正相关(r=0.170,P<0.05),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与hs-CRP负相关(r分别为-0.152、-0.158,P均<0.05),hs-CRP与血清Ca、i PTH、Ca×P及透析时间、年龄无相关性(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Alb是hs-CRP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P是炎症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2,95%CI 1.068~2.401,P=0.023),血清Alb是炎症状态的保护因素(OR=0.940,95%CI 0.890~0.993,P=0.027)。结论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与M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密切相关;高磷血症是MHD患者hs-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45期 v.56;No.102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刘良忠;李小红;马楼艳;胡建蛾;张力;邓超;李刚;张军;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10、50、100 ng/m L)的重组IL-37蛋白分别处理食管癌细胞Eca-109和TE-1 24、48、72 h,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100 ng/m L的重组人IL-37蛋白(IL-37组)干预两种细胞株,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24 h后Transwell侵袭小室试验检测迁移细胞数目,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 STAT3 Y705、Bcl-2和Caspase-3的表达;两种细胞株分别转染pc DNA3.1空质粒(对照组)、pc DNA3.1-IL-6质粒(IL-6组),IL-6+IL-37组转染pc DNA3.1-IL-6质粒24 h后换含100 ng/m L重组人IL-37蛋白的培养基培养24 h,检测TNF-α、IL-1β、IL-6、p STAT3 Y705、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其他浓度相比,100 ng/m L IL-37对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P均<0.05)。Eca-109和TE-1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IL-37组中的迁移数目均明显减少,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均<0.05)。IL-37组中TNF-α、IL-1β、IL-6 mRNA,p STAT3 Y705、Bcl-2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5),Caspase-3的表达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及IL-37+IL-6组比较,IL-6组p STAT3Y 705和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IL-37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炎症反应,并促进细胞凋亡,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16年45期 v.56;No.1023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红芳;潘群;李春霞;王丽琼;
目的探讨miR-425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RT-PCR测定卵巢细胞系SKOV3及正常卵巢细胞系HOSE中miR-425表达水平,将SKOV3细胞分为lent-shmiR-425和lent-shvector组,分别转染lent-shmiR-425和lent-shvector,24 h后行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小室试验。应用Target Scan预测miR-425与PTEN因子3'端非翻译区结合位点。将SKOV3细胞分成3组:野生型质粒组、突变型质粒组、阴性对照组,分别共转染miR-425及野生型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3-PTEN 3'UTR,miR-425和突变型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3-PTEN 3'WT,miR-425和对照荧光素酶质粒,用荧光素酶试验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中miR-425相对表达量为2.1,正常卵巢细胞系HOSE为1.0,两者比较,P<0.05。lent-shmiR-425组划痕愈合率为27.56%±2.14%,lent-shvector组划痕愈合率为89.15%±6.24%,两组比较,P<0.05。lent-shmiR-425组侵袭细胞数为(75±10)个/200倍视野,lent-shvector组侵袭细胞数为(160±20)个/200倍视野,两组比较,P<0.05。Target Scan预测miR-425与PTEN因子3'端非翻译区的结合位点结合;野生型质粒组、突变型质粒组、阴性对照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23.70±0.93、99.27±5.90、104.00±4.02。野生型质粒组低于突变型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5)。突变型质粒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miR-425水平升高可促进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miR-425靶向调节PTEN表达有关。光素酶活性分别为23.70±0.93、99.27±5.90、104.00±4.02。野生型质粒组低于突变型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0.05)。突变型质粒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miR-425水平升高可促进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miR-425靶向调节PTEN表达有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琰杰;于嘉智;魏传银;
目的探讨miR-133b是否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增殖。方法将MG-63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C组和miR-133bmimic组,对照组不做干预,miR-NC组转染miR-NC,miR-133bmimic组转染miR-133bmimic。24 h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G-63细胞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p21、p27、PCNA、Ki-67以及KLF4的表达,12、24、48 h后,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力,利用荧光素酶试验验证KLF4是miR-133b的靶基因;将MG-63细胞随机分为miR-133b组、miR-133b+KLF4组、miR-133b+空质粒组,分别转染miR-133bmimic、miR-133bmimic+KLF4过表达质粒、miR-133bmimic+空质粒。检测MG-63细胞中p21、p27、PCNA、Ki-67、KLF4的表达,并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相比于miR-NC组,miR-133bmimic组中,24、48 h MG-63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P均<0.01),PCNA、Ki-67、KLF4的表达减少,p21、p27表达增加(P均<0.05或<0.01)。荧光素酶试验结果显示,miR-133b能够显著降低KLF4-3'-UTR质粒的荧光素活性(P<0.05);相比于miR-133b+空质粒组,miR-133+KLF4组MG-63细胞中PCNA、Ki-67表达增加(P均<0.05),p21、p27表达减少(P均<0.01),细胞增殖率升高(P<0.01)。结论miR-133b通过下调KLF4表达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增殖。
2016年45期 v.56;No.102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雪;杨伟;李靖;马存花;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作用于人肝癌细胞系Hep G2.2.15后对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100、200、300μg/m L)拉米夫定(拉米夫定100、200、300μg/m L组)作用于Hep G2.2.15细胞不同时间(3、6 d),并设立不应用拉米夫定的Hep G2.2.15细胞作为对照组。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中MMP-9及p5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拉米夫定100、200、300μg/m L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细胞增殖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作用3、6 d,与对照组比较,拉米夫定各处理组Hep G2.2.15细胞及其培养液中MMP-9及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拉米夫定作用后Hep G2.2.15细胞MMP-9及p53蛋白水平降低。
2016年45期 v.56;No.102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展;周洁;宋婉玉;李爱萍;常爱民;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体外缺氧细胞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表达水平及定位变化。方法选取绒癌JAR细胞株,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贴壁后分组培养。对照组:按照之前的条件继续培养24 h;马来酸二乙酯(DEM)组用含50μmol/L DEM的培养基在20%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子痫前期体外模型组(缺氧组):将贴壁后的细胞置于1%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JAR细胞中Nrf2 mRNA及蛋白和NQO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JAR细胞中Nrf2蛋白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M组Nrf2和NQO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缺氧组Nrf2和NQO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EM组中Nrf2蛋白在JAR细胞核中表达较密集,而缺氧组细胞核中只有少量表达。结论子痫前期体外缺氧细胞中Nrf2及其目的基因NQO1表达水平降低,以细胞核中的表达降低为著。
2016年45期 v.56;No.102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显辉;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指数生长期的H9C2细胞,随机分为6组,A组使用10%FBS低糖(5 mmol/L葡萄糖)DMEM培养基,B组使用含10%FBS及高糖(30 mmol/L葡萄糖)DMEM培养基,C、D、E、F组在B组培养液基础上分别加2、4、8、16 mg/L丹参素。培养20 h后采用CCK-8法检测H9C2细胞的活力,培养18 h后采用生化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IL-1β、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含量,培养1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9C2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 mRNA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A450值明显下降(P<0.05);细胞培养液中LDH、CK、MDA、IL-6、IL-1β、TNF-α、MCP1、MIF含量增加,SOD、GSH-Px含量降低(P均<0.05);H9C2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升,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均<0.05)。与B组比较,C、D、E、F组A450值升高(P均<0.05);细胞培养液中LDH、CK、MDA、IL-6、IL-1β、TNF-α、MCP1、MIF含量低,SOD、GSH-Px含量高(P均<0.05);H9C2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地降低,Bcl-2 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升高(P均<0.05)。结论丹参素对于高糖环境下的H9C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炎性因子和凋亡基因表达有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昱;陈云丰;张闻;
目的探讨干骺端支撑螺钉在治疗肱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方法 30个人工合成肱骨标本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建立肱骨远端低位"T"型关节内骨折模型。A组:干骺端有皮质骨支撑,无干骺端支撑螺钉;B组:干骺端无皮质骨支撑,有干骺端支撑螺钉。C组:干骺端无皮质骨支撑,无干骺端支撑螺钉。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前后位负载测试、轴向负载测试及模型强度测试。结果前后位负载测试刚度:A组>B组>C组;轴向负载测试刚度:A、B组>C组,P均<0.05;模型强度:A组>B组>C组,P均<0.05。结论相比于干骺端无皮质支撑,干骺端支撑螺钉能显著增强肱骨远端复杂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
2016年45期 v.56;No.102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萌;伍季;夏中友;李云祥;范俊;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4(ING4)、p53、Ki-67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60例份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60例份癌旁组织、37例份膀胱正常黏膜组织中ING4、p53、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膀胱癌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临床资料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癌组织中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膀胱正常黏膜组织ING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42/60)、100%(60/60)、97.2%(36/37),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58/60)、13.3%(8/60)、13.5%(5/37),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55/60)、11.7%(7/60)、2.7%(1/37),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比较,膀胱正常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NG4蛋白阳性表达率高,p53、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ING4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p53和Ki-67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的发病个数有关(P均<0.05)。ING4与p53、Ki-67蛋白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1、-0.315,P均<0.05);p53与Ki-67蛋白呈正相关(rs=0.625,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ING4蛋白水平降低,p53和Ki-67蛋白水平升高,其均参与癌的发生、发展。
2016年45期 v.56;No.102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龙;王景峰;刘宝平;郑铁钢;
目的观察X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核因子κB(NF-κB)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6例骨肉瘤患者和20例骨软骨瘤患者的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XIAP和NF-κB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骨肉瘤组织和骨软骨瘤组织中XIA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5/36)和0(0/20),NF-κ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26/36)和15.0%(3/20)。两者比较,P均<0.01。XIAP和NF-κB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病理分型无关(P均>0.05),而与Enneking分期、分化程度、软组织侵犯及转移相关(P均<0.05);XIAP和NF-κB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6,P<0.05)。结论 XIAP和NF-κB在骨肉瘤组织中均表达升高,二者可能协同促进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
2016年45期 v.56;No.102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国;史春云;王建飞;曹丽;钟理;
目的探讨癌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7(CK7)及p63蛋白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NSCLC组织标本106例份,106例患者中鳞癌39例、腺癌56例、腺鳞细胞癌1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诊断TTF-1、CK7及p6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计算三者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NSCL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TTF-1及CK7在肺癌细胞中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p63定位于胞质,呈棕黄色。TTF-1、CK7、p63蛋白表达均与患者病理类型、性别有关(χ2分别为53.972、57.691、52.051,7.832、6.171、8.715;P<0.01或<0.05)。TTF-1(+)、CK7(+)对肺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6.1%,特异性为79.5%,阳性预测值为87.1%,阴性预测值为93.9%,均较单独检测提高。p63(+)、TTF-1(-)或p63(+)、CK7(-)对肺鳞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单独检测高。结论 NSCLC组织中TTF-1、CK7和p63蛋白的表达均与肺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TTF-1和CK7主要表达于肺腺癌中,而p63则主要表达于肺鳞癌中,联合检测TTF-1、CK7及p63蛋白有助于提高肺腺癌和鳞癌诊断的准确性。
2016年45期 v.56;No.1023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殷美静;张纯溪;张萍;
目的评价大孕周子宫肌瘤(子宫体积≥14孕周)患者术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的疗效及术后继续使用GnRH-a对子宫肌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将择期手术、子宫体积≥14孕周的子宫肌瘤患者纳为观察组(n=25),术前行GnRH-a皮下注射,3.6 mg/次,隔28 d注射1次,共治疗2次,停药后2周行腹腔镜手术;将同期行腹腔镜手术、子宫体积10~12孕周的子宫肌瘤患者纳为对照组(n=36)。统计观察组预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血红蛋白的变化,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将接受腹腔镜手术后的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各分为两亚组分别为A1(n=14)、A2(n=11)、B1(n=20)、B2(n=16)组,给予A1、B1组GnRH-a治疗,具体用法及剂量同上;A2、B2组不做处理,随访统计各组术后15 d、6个月、9个月、12个月子宫体积、肌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给予GnRH-a预处理后子宫及肌瘤体积显著缩小,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均<0.05);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一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6、9、12个月A1组子宫体积与A2、B1、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A1组子宫肌瘤复发率较其他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术前应用2个疗程的GnRH-a可明显缩小大孕周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及肌瘤体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使腹腔镜手术得以实现,同时术后继续应用可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率。腔镜手术;将同期行腹腔镜手术、子宫体积10~12孕周的子宫肌瘤患者纳为对照组(n=36)。统计观察组预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血红蛋白的变化,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将接受腹腔镜手术后的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各分为两亚组分别为A1(n=14)、A2(n=11)、B1(n=20)、B2(n=16)组,给予A1、B1组GnRH-a治疗,具体用法及剂量同上;A2、B2组不做处理,随访统计各组术后15 d、6个月、9个月、12个月子宫体积、肌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给予GnRH-a预处理后子宫及肌瘤体积显著缩小,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均<0.05);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无一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6、9、12个月A1组子宫体积与A2、B1、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A1组子宫肌瘤复发率较其他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术前应用2个疗程的GnRH-a可明显缩小大孕周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及肌瘤体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使腹腔镜手术得以实现,同时术后继续应用可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率。
2016年45期 v.56;No.102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张彩云;冯淑芝;陈晨;王雪琳;马鹏钗;蔡洁;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胰岛素抵抗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关系。方法对194例体检者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分为胰岛素抵抗阳性(HOMA-IR≥3)组和胰岛素抵抗阴性(HOMA-IR<3)组,检测其Hp感染情况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HOMA-IR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与胰岛素抵抗阴性组比较,胰岛素抵抗阳性组中Hp感染率明显升高(78.7%比23.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剔除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等因素后,Hp感染、BMI、糖化血红蛋白均为HOMA-IR的危险因素,可促进胰岛素抵抗发生(OR值分别为8.664、1.251、1.784,P均<0.05),HDL为胰岛素抵抗的保护因素(OR=0.255,P均<0.05)。结论在健康体检人群中,Hp感染可促进胰岛素抵抗发生。
2016年45期 v.56;No.102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健;顾兵;季珊维;吴瑜;刘季;王腾;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与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与患者化疗疗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 D1与MCT-1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化疗疗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细胞核cyclin D1、细胞膜MCT-1低表达患者化疗后有反应者所占比例高于二者同时高表达者(P<0.01)。细胞膜MCT-1表达与年龄有关(P=0.02)。二者同时高表达为影响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核cyclin D1与细胞膜MCT-1同时高表达提示化疗耐药及进展风险高。
2016年45期 v.56;No.102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彬;闫宝锋;木依提·阿不里米提;栾新平;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买尔阿芭;
目的探讨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切除术对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及流涎的改善作用。方法脑性瘫痪患儿42例,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仅行康复治疗,手术组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切除术+康复治疗,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洼田评分)及Teacher流涎分级法(TDS)对手术组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及同期对照组的吞咽功能、流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组术后2周及6个月时洼田评分、TDS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2周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切除术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吞咽功能,减少其流涎。
2016年45期 v.56;No.102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许香梅;刘曙光;陈浩;魏小刚;王晓燕;
目的探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疗效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螺内酯治疗,螺内酯20 mg,口服,每天1次,连用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室重构各项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DV、LVESV低于治疗前及治疗4、12周(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24周后LVEDD、LVESD、LVEDV、LVESV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逆转心室重构。
2016年45期 v.56;No.102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魏志强;安志良;安福宁;
目的探讨双醋瑞因联合甲胺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每次10 mg,每周1次,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静滴。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醋瑞因治疗,50 mg/次,1次/d,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后统计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观察不良反应(皮疹、消化道损失、脱发、肝素损伤)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ESR、VAS均显著下降,以联合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CRP、IL-1β、IL-6、TNF-α均显著下降,以联合组为著(P均<0.05);联合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5%、13.33%,两组比较,P>0.05。结论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能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
2016年45期 v.56;No.102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周亚丽;郭向华;邵莉;王少春;陈东风;
目的探讨miR-146a及miR-155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RA患者30例(RA组),其中活动期22例、非活动期8例,正常对照组10例。提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提取microRNA,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6a及miR-155的表达,以小分子RNA U6作为内参,计算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以2-ΔΔCT表示。结果 RA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99±5.27、3.19±4.24,两组比较,t=-2.335,P<0.05;miR-155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9±0.005、0.010±0.005,两组比较,t=0.091,P>0.05。miR-146a在RA活动期患者及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607±0.185、0.225±0.006,两组比较,t=2.455,P<0.05;miR-155在RA活动期及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008±0.005、0.010±0.005,两组比较,t=0.154,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iR-146a异常高表达,而miR-155的表达未见升高。
2016年45期 v.56;No.102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新华;林美萍;许琳;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螺内酯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培哚普利4 mg,氢氯噻嗪25 mg,口服,1次/d;观察1组在以上3种药物基础上,加螺内酯20 mg,1次/d;观察2组在以上3种药物基础上,加螺内酯40 mg,1次/d。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观察血压控制情况;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检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相比,SBP、DBP、PP均有降低(P均<0.05);观察1、2组血压控制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两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LA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2组治疗后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1、2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可提高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血压,可逆转左室肥厚,对糖脂代谢无影响,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2016年45期 v.56;No.102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琪;张晶晶;李琍琴;李骏;盛霞;王倩;朱艳;秦淑兰;
目的应用FRAX软件预测40~90岁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4例为糖尿病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140例为肾功能不全组,按性别、年龄配对,招募相同地域的社区居民276例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骨折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肌酐、尿素氮、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是否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是否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等),采用FRAX中国模式分别预测3组受试者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概率。结果 3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在对照组,年龄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呈正相关(P<0.01),与髋部骨折概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2.009、1.355,P均<0.01);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髋部骨折概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1.133、-1.522,P<0.05或<0.01),女性相较于男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R=24.173 P<0.01)、髋部骨折风险(R=10.348 P<0.01)均更高。在肾功能不全组,年龄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髋部骨折概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1.367、1.048,P均<0.01);体质量指数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髋部骨折概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1.659、-1.692,P均<0.01),女性相较于男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R=27.451,P<0.01)、髋部骨折概率(R=13.813,P<0.01)风险均更高。在糖尿病组,年龄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髋部骨折概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1.330、0.955,P均<0.01);女性相较于男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R=22.711,P<0.01)、髋部骨折风险(R=13.813,P<0.05)均更高。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骨骨折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与正常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概率并未增加,患者年龄与骨折风险呈正相关,且女性发生骨折风险较男性偏高。肾功能不全患者体质量指数与骨折风险呈负相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万欢;郭艳巍;毛淑芳;
目的了解承德地区碘盐浓度下调后妊娠妇女的碘营养现状,为承德地区妊娠妇女碘营养指导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就诊及住院分娩的妊娠早、中、晚期妇女共443例,根据碘催化砷铈反应原理检测其晨尿碘含量。结果 443例妊娠妇女尿碘41.2~928.8μg/L、中位数190.10μg/L,其中尿碘<150μg/L者占34.09%、尿碘<100μg/L者占12.42%、尿碘<50μg/L者占0.45%。碘超适量(250μg/L≤尿碘<500μ/L)者占24.38%,碘过量(尿碘≥500μg/L)者占6.09%。不同孕期(妊娠早、中、晚期)、不同年龄段(20~30岁,31~40岁)、不同居住地(市区、农村)、不同饮食口味(辛咸、清淡)妊娠妇女的尿碘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孕期、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妊娠妇女的碘缺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饮食口味妊娠妇女的碘缺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6,P=0.034)。不同孕期妇女的碘过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P=0.01),两两比较显示,孕早、晚期(χ2=6.94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早、中期(χ2=4.538,P=0.033)和孕中、晚期(χ2=0.851,P=0.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不同饮食口味妊娠妇女的碘过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盐碘浓度下调后,承德地区妊娠妇女整体碘营养水平适宜;饮食口味清淡的妊娠妇女更易出现碘缺乏;碘过量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妇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明;张英华;孙景云;贾堂宏;鞠亮;黄寿国;
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在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DVT的影响。方法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163例,分别采用了微创TLIF(微创TLIF组)和开放TLIF(开放TLIF组)术式,检测其术前24 h内、术后24 h、术后7 d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平均随访了12个月,于术后第2周、第12个月分析随访结果,并采用ODI评分、VAS评估手术效果。结果微创TLIF组术后第2周、第12个月时腰背痛VAS明显低于开放TLIF组(P均<0.05);术后第2周、第12个月两组之间ODI评分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P均<0.05,上述指标术前两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微创TLIF治疗老年腰椎病患者效果优于传统开放TLIF,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
2016年45期 v.56;No.1023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耿文锦;曹利静;徐梅先;王晓冬;霍习敏;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婴幼儿重症麻疹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重症麻疹肺炎合并ARDS婴幼儿62例,随机分为HFOV组及常频机械通气(CMV)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HFOV组在此基础上进行HFOV,CMV组行CMV。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2、24、48 h氧合指数(OI),统计两组最终死亡例数,计算病死率;比较两组存活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存活病例出院随访3个月,比较出院后3个月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24、48 h OI降低,以HFOV组为著(P均<0.05)。两组病死率比较,P﹥0.05。HFOV组、CMV组存活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15±3.17)、(11.85±3.06)d,两组比较,P<0.05;出院后3个月,HFOV组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每千克体质量潮气量较CMV组均升高(P均<0.05)。结论 HFOV能更好地改善重症麻疹肺炎合并A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后3个月潮气呼吸肺功能测定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24、48 h OI降低,以HFOV组为著(P均<0.05)。两组病死率比较,P﹥0.05。HFOV组、CMV组存活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15±3.17)、(11.85±3.06)d,两组比较,P<0.05;出院后3个月,HFOV组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每千克体质量潮气量较CMV组均升高(P均<0.05)。结论 HFOV能更好地改善重症麻疹肺炎合并A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减轻肺损伤,改善肺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2016年45期 v.56;No.1023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耿希华;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HFNC)在心胸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心胸外科手术后撤离呼吸机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传统吸氧组(23例)和HHFNC组(25例)。比较两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再次插管率;比较HHFNC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Sp O2)、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呼吸频率等。结果两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P均>0.05,但HHFNC组患者再次插管率低于传统吸氧组(P<0.05)。HHFNC组应用HHFNC治疗后较应用前Sp O2及Pa O2升高,Pa CO2及呼吸频率降低(P均<0.05)。结论心胸外科术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HHFNC可使缺氧症状改善及CO2潴留减轻,再次插管率降低。
2016年45期 v.56;No.102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张会超;黄晨;刘锟;赵宝鑫;陈砚凝;李宏;张红;丁雅雯;王芃堉;高社军;
目的探讨毛细胞白血病(H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HC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情、病程及骨髓形态学、骨髓活检组织学、流式细胞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HCL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8~71岁、中位年龄4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贫血。12例HCL患者中,贫血11例,发热2例,脾大12例,淋巴结肿大4例,肝大4例。RBC 2.14~3.97×1012/L,WBC 2.51~17.33×109/L,PLT 67.83~128.02×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有典型毛细胞者8例。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均同时表达成熟B细胞表面抗原(CD19、CD20和CD79a),同时CD11c、CD25、CD103阳性者10例。行骨髓病理学检查11例,其中毛细胞广泛浸润9例,毛细胞呈"油煎蛋"样外观以及网硬蛋白纤维显著增多。结论 HCL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和疲劳,体征主要有脾大。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学检查及骨髓病理学检查发现毛细胞为诊断依据。毛细胞免疫表型主要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CD79a和FMC7,CD11c、CD25、CD103及CD123。
2016年45期 v.56;No.102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