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顺铂肾损害大鼠三七总皂苷干预前后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

    黄振光;杨玉芳;邹小琴;黄春;周金玲;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三七总皂苷(PNS)干预顺铂肾损害大鼠前后的尿液代谢物变化,为研究PNS防治顺铂肾损害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4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顺铂组及PNS组各15只。顺铂组、PNS组第1天先给予腹腔注射单剂量顺铂5 mg/kg制备顺铂肾损害模型。PNS组第1天腹腔注射单剂量顺铂后再给予腹腔注射PNS 31.35 mg/kg,第2~8天继续腹腔注射PNS 31.35 mg/kg。正常对照组第1~8天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1.35 mg/kg。应用NMR代谢组学方法,取各组第1、4、8天的尿液标本500μL,离心后取上清500μL置于核磁管中,使用Varian 600磁谱仪检测尿液,得到NMR图谱。对归一化后的NMR图谱数据采用SIMCA-P+软件进行模式识别多变量分析,采用中心化换算的数据标度换算方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自适换算的数据标度换算方式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PLS-DA模型进行正交校正处理。通过对OPLS-DA的分析以及通过分析各代谢物相应的相关系数,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代谢物。根据差异代谢物的KEGG数据库ID在KEGG数据库中进行映射,得到差异性代谢物的代谢通路。结果正常对照组、顺铂组和PNS组的尿液NMR图谱包含有一系列的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丙酮、甲酸、柠檬酸、葡萄糖等。PCA、PLS-DA和OPLS-DA等多元分析显示,第1、4和8天,顺铂组、PNS组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顺铂组与PNS组之间有部分重叠。第8天,顺铂组β-葡萄糖、α-葡萄糖、麦芽糖和乙醇胺低表达,而丙酮酸、琥珀酸和α-酮戊二酸高表达;与顺铂组比较,PNS组β-葡萄糖、α-葡萄糖、麦芽糖和乙醇胺高表达,而丙酮酸、琥珀酸和α-酮戊二酸低表达,PNS将表达异常的代谢物回调。各组间的尿液差异代谢物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糖异生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酮体合成和降解、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顺铂肾损害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发生改变,PNS可改善其中部分代谢物的变化,涉及能量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代谢等多个通路,可能是PNS对顺铂肾损害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丹酚酸A、B组分配伍对HK-2细胞CCL2、CXCL10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李均;陈雨思;邹朝霞;

    目的观察丹酚酸A、B组分配伍对HK-2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纤维化模型炎症趋化因子2(CCL2)、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丹酚酸A、B组分配伍对肾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K-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丹酚酸B组、丹酚酸A+B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丹酚酸B组、丹酚酸A+B组均制备肾纤维化细胞模型。丹酚酸A组加入丹酚酸A 20μmol/L,丹酚酸B组加入丹酚酸B20μmol/L,丹酚酸A+B组加入丹酚酸A、B各10μmol/L,模型组及正常组不干预。各组均分别培养24、48、72 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CCL2、CXCL10水平,应用水溶性四唑盐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上清液SOD、GSH水平,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内MDA水平。结果模型组各时点上清液CCL2、CXCL10、GSH、MD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SOD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丹酚酸A组、丹酚酸B组、丹酚酸A+B组各时点上清液CCL2、CXCL10、GSH、MD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SOD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丹酚酸A+B组各时点上清液CCL2、CXCL10、GSH、MDA水平均低于丹酚酸A组及丹酚酸B组,SOD水平均高于丹酚酸A组及丹酚酸B组(P均<0.05)。结论丹酚酸A、B组分配伍可抑制HK-2细胞炎症趋化因子CCL2、CXCL10的表达,在抗炎及抗氧化方面的效果优于单一组分应用,二者配伍应用对肾纤维化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2016年46期 v.56;No.1024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疗效及性激素水平影响的比较

    郭醉爽;王建生;郭明好;张文吉;马东红;张宛哲;孟晶茜;刘云;

    目的比较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疗效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IMN患者46例,分为他克莫司组28例、对照组18例。他克莫司组给予他克莫司胶囊0.05~0.1 mg/(kg·d),每天分2次空腹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0.5 mg/(kg·d)晨起口服,1次/d,8周后减量。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0.8 g静脉滴注,每2周1次;同时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0 mg/(kg·d)晨起口服,1次/d,8周后减量。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时,检测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水平;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检测两组性激素中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BG)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他克莫司组治疗1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增高(P均<0.05),环磷酰胺组治疗1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P<0.05);两组治疗3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均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增高(P均<0.05)。与环磷酰胺组相比,他克莫司组治疗1、3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血清白蛋白水平增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时血清E2、T及SBG水平均下降,FSH及LH水平均升高(P均<0.05)。治疗3个月时,他克莫司组血清E2、T及SB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他克莫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环磷酰胺方案比较,对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选用他克莫司方案起效更快、效果更好,且对性激素的抑制作用较小。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炎症对高磷所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冯灵;张艺;姜慧玲;冯志强;盘强文;

    目的探讨炎症对高磷所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磷组、炎症组及高磷+炎症组。高磷组、高磷+炎症组在加入4.8 mmol/L磷的基础培养基中培养,建立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模型。高磷+炎症组加入10μg/m L细菌脂多糖(LPS),炎症组只加入10μg/m L细菌脂多糖(LPS),空白对照组在基础培养基中培养。各组均培养48 h后,检测培养液C反应蛋白(CRP)水平、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沉积量;Realtime-PCR法检测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肿瘤抑制基因4(Smad4)、肌肉片段同源盒2(Msx2)及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高磷组、炎症组及高磷+炎症组培养液中CRP水平、细胞ALP活性及钙沉积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且高磷+炎症组培养液中CRP水平、细胞ALP活性及钙沉积量均高于高磷组及炎症组(P均<0.05),炎症组培养液中CRP水平和细胞钙沉积量均低于高磷组(P均<0.05)。高磷组、炎症组及高磷+炎症组细胞中BMP-2、Smad4、Msx2及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且高磷+炎症组细胞中BMP-2、Smad4、Msx2及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高磷组及炎症组(P均<0.05),炎症组细胞中Smad4、Msx2及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高磷组(P均<0.05)。结论炎症可显著加重高磷所致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MP-2、Smad4、Msx2、Osterix表达及ALP活性等有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MTHFR、MTRR基因多态性与NAFLD的相关性

    阿迪拉·阿地江;蔡雯;姚华;马琦;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及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维吾尔族NAFLD患者325例作为NAFLD组,选择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居民304例作为非NAFLD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应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两组MTHFR基因C677T、A1298C位点及MTRR基因A66G位点的多态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维吾尔族NAFLD与MTHFR基因C677T、A1298C位点及MTRR基因A66G位点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两组MTHFR基因C677T、A1298C位点和MTRR基因A66G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HFR基因A1298C基因位点在隐性模型下与NAFLD有相关趋势(OR=2.023、P<0.05),在其余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HFR基因C677T位点、MTRR基因A66G位点的加性模型、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下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MTHFR基因A1298C基因位点多态性与NAFLD的发生有关,AA基因型可能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2016年46期 v.56;No.1024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胆红素、镁离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商书霞;刘晓耕;吕飞;段丽君;宋光耀;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镁(Mg)离子水平变化在2型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40例,按照是否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130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组115例、PDR组95例。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质量、BMI、收缩压(SBP)。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清Mg离子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PDR的危险因素。结果 NPDR组及PDR组血清TBIL、IBIL及Mg离子水平均低于NDR组,PDR组血清TBIL及Mg离子水平均低于NPDR组(P均<0.05)。TBIL(OR=0.641,95%CI为0.576~0.714)、Mg(OR=0.251,95%CI为0.066~0.960)是PDR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PDR患者血清TBIL及Mg离子水平均低于NPDR患者,TBIL、Mg离子是PDR的保护性因素。

    2016年46期 v.56;No.1024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Prohibitin1基因沉默对人黑色素瘤细胞铺展、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毕佳佳;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沉默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1(PHB)基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铺展、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RNAi技术,将A375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含10%FBS的DMEM培养,观察组加入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和PHB siRNA,均孵育24 h。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中PH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中PHB蛋白的表达,铺展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在30、60、120 min铺展进程中的铺展情况,划痕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观察组细胞中PH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铺展30、60及120 min时,观察组发生铺展的相对细胞数均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划痕后12、24 h,观察组细胞迁移面积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小于对照组细胞(P<0.01)。结论 PHB基因沉默可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铺展、迁移和侵袭进程。

    2016年46期 v.56;No.102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疾病及其相关名称:错误(正确)甲状腺机能(甲状腺功能),血沉(红细胞沉降率),X光片(X线片),帕金森症(帕金森病),食道(食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正>区别:(1)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2)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易测定、变异较小者定为自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3)分析目不同:直线相关分析的目的是把两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及方向用一统计指标表示出来;回归分析的目的则是把自变量与

    2016年46期 v.56;No.1024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绝经后体脂异常分布对雌性SD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及TNF-α表达的影响

    翟玉娥;田清武;赵希芹;赵鹏;孙树凯;岳康;翟木绪;

    目的探讨绝经后体脂异常分布对雌性SD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去卵巢高脂组(OVXH组)各10只,去卵巢组、OVXH组切除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去势(绝经)模型,假手术组仅摘除腹腔内与卵巢体积相当的脂肪组织。术后1周,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OVXH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连续干预12周后,麻醉大鼠迅速剥离内脏脂肪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脂肪组织瘦素、脂联素、抵抗素、TNF-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和OVXH组内脏脂肪组织瘦素蛋白表达降低,脂联素、抵抗素、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均增强(P<0.05或0.01)。与去卵巢组相比,OVXH组内脏脂肪组织抵抗素、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均增强(P均<0.05)。结论去卵巢后体脂分布异常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抵抗素和TNF-α的表达显著增强,瘦素表达显著减弱,可能与绝经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有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155靶向调控SP1、E2F2mRNA转录水平的功能验证

    赵盼;刘真;管静芝;袁龙;舒彬;尹斌;

    目的观察微小RNA155(miR-155)对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调控相关蛋白特异性蛋白1(SP1)及转录因子E2F2重组质粒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miR-155调控肿瘤细胞h TERT表达的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Target Scan和Miranda预测SP1和E2F2 mRNA 3'-UTR是否是人miR-155的作用靶点。针对SP1和E2F2 mRNA 3'-UTR设计互补的两条寡核苷酸,包括目标序列(即SP1、E2F2野生型序列)及突变序列(SP1-mu、E2F2-mu),构建SP1和E2F2 mRNA 3'-UTR报告基因载体p MIR-SP1、p MIR-E2F2、p MIR-SP1-mu和p MIRE2F2-mu。培养HEK-293细胞,采用脂质体法将SP1和E2F2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 MIR-Luc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24 h。将细胞分为SP1空白对照组、SP1目标序列组、SP1突变序列组、E2F2空白对照组、E2F2目标序列组、E2F2突变序列组,均加入0.2μg重组质粒、0.01μg对照质粒和0.375μL寡核苷酸,培养24 h。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以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值(F)/海肾荧光素酶活性值(R)比值评价miR-155与SP1及E2F2 mRNA 3'-UTR结合效果。结果在线预测结果示,SP1 mRNA 3'-UTR和E2F2 mRNA 3'-UTR均有与miR-155完全互补配对的序列,确定二者均为miR-155的靶基因。经鉴定,SP1和E2F2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P1目标序列组F/R低于SP1空白对照组及SP1突变序列组(P均<0.05),E2F2目标序列组F/R低于E2F2空白对照组及E2F2突变序列组(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SP1和E2F2报告基因重组质粒,证实miR-155能够靶向结合SP1和E2F2 mRNA 3'-UTR,在转录后水平抑制SP1和E2F2的表达。

    2016年46期 v.56;No.1024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对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分析

    谢梦婷;于健;邹迪莎;周素娴;于萍;荀靖琼;汪琳姣;

    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的交互作用对血脂异常患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进行健康查体的体检者5 179例,依据血脂检测结果,将1 563例血脂异常者作为病例组,从其余3 616例无血脂异常者中选取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 58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检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疾病史、家族史及烟酒史等临床资料。测量两组身高及体质量,计算BMI。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5 m L,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及相加模型对危险因素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合并超重或肥胖、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为体质量正常及无高血糖者的7.457倍,超重或肥胖与高血糖同时存在的交互作用指数(S)为1.13,超相对危险比(RERI)为0.72,归因比(AP)为9.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超重或肥胖及高血糖者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为体质量正常及无高血糖者的5.061倍,超重或肥胖与高血糖同时存在的S为1.07,RERI为0.28,AP为5.43%。结论高血糖与超重或肥胖对血脂异常的发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增加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2016年46期 v.56;No.1024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循环祖细胞水平的影响及机制

    邹丛;胡晓琴;刘宏洋;刘泽林;涂云明;胡凤;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循环祖细胞水平变化及盐酸吡格列酮对循环祖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T2DM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2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膜上CD34+的表达,计数循环祖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一氧化氮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循环祖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循环祖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ET-1、hs-CRP及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T-1、hs-CRP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血清NO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升高T2DM患者的外周血循环祖细胞数量,降低血清ET-1、hs-CRP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肾功能的影响

    王晓蕾;孟莉莉;吴炜;姜明德;李明霞;任卫东;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表达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改善DN患者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病程10年以上的DN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降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30 m L溶入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1次/d。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BUN及Cr水平,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PAC-1的表达。治疗前后留取24 h尿液,采用免疫法行24 h尿白蛋白定量检测尿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4%、9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FPG、2 h PG、BUN及Cr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UAER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PG、Hb A1c、BUN及Cr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UAER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b A1c、BUN及Cr水平均降低,UAER增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CD62p、PAC-1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CD62p、PAC-1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抑制DN患者血小板CD62p、PAC-1的表达,可能是其改善DN患者肾功能的机制之一。

    2016年46期 v.56;No.102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组织RBP4表达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王钰;

    目的检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表达,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5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38例和对照组17例。术前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放免法检测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术中取两组腹部皮下和大网膜脂肪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RBP4 mRNA表达。结果两组大网膜脂肪组织中RBP4 mRNA表达均高于皮下脂肪组织(P<0.05);MS组大网膜脂肪组织RBP4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与HOMA-IR呈正相关。结论 MS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RBP4 mRNA表达增加,且与IR有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PCSK9抑制剂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爱琴;杨青;刘福朋;陈少华;

    目的系统评价PCSK9抑制剂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以"AMG 145""evolocumab""SAR236553""REGN727x""SAR236553/REGN727""alirocumab"和"PCSK9"为关键词,筛选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提取疗效及安全性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3软件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差、相对危险度和95%CI,分析PCSK9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7项临床研究共1 459例FH患者,其中99%为对他汀类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同时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非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B、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水平。安全性分析示,与安慰剂对比,PCSK9抑制剂增加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相对危险度为1.5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他汀类药物疗效不佳的FH患者,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并能改善其他血脂指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6年46期 v.56;No.102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与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魏江浩;田昊;王勇;尚芝群;牛远杰;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 S)组分中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与肾细胞癌(RCC)患者肿瘤直径及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原发性RCC患者的资料,根据血糖水平及病史,将患者分为糖尿病146例、非糖尿病216例两个水平;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压202例、非高血压160例两个水平;根据BMI,将患者分为肥胖157例、非肥胖205例两个水平;根据是否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将患者分为代谢异常者95例、非代谢异常者267例两个水平。对有无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及代谢异常者与RCC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代谢异常者RCC肿瘤直径、Fuhrman分级均高于非代谢异常者(P均<0.01)。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者RCC的肿瘤直径、Fuhrman分级均较不合并各相应Met S组分者高(P均<0.05)。结论合并代谢异常的RCC患者肿瘤直径较大、组织学分级较高。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均可增加RCC的肿瘤直径与组织学分级。

    2016年46期 v.56;No.1024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小视野DWI与常规DWI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李健斐;王佳;李莹;杨素君;王玉芳;楚坤义;

    目的比较小视野(r FOV)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肾透明细胞癌的成像质量,探讨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r FOV DWI)在肾透明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5例,病理分级按Fuhrman核分级法分为低级别(Ⅰ、Ⅱ级)13例、高级别(Ⅲ、Ⅳ级)12例。均行r FOV DWI及常规DWI扫描,比较两种序列图像质量分级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两种序列对不同病理级别组织成像的ADC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种序列对不同病理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r FOV DWI序列图像质量分级高于常规DWI序列图像(P<0.01)。r FOV DWI序列的ADC值低于常规DWI(P<0.05)。常规DWI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透明细胞癌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 FOV DWI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透明细胞癌ADC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WI序列对不同级别透明细胞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最优阈值、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1.28×10-3mm2/s、76.9%、100%;r FOV DWI序列分别为0.965、1.06×10-3mm2/s、100%、83.3%。结论 r FOV DWI序列较常规DWI序列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且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分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16年46期 v.56;No.1024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肾病与合并糖尿病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陈关芬;辛丽芹;

    目的比较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糖尿病肾病(DN)与合并糖尿病的非糖尿病肾病(NDN)患者预后的差异。方法选择接受腹膜透析的ESRD患者97例,按照原发病不同分为DN患者65例、合并糖尿病的NDN患者32例。收集患者在首次腹膜透析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合并症、血脂、血清CRP及透析前残肾功能和营养状况评估等实验室指标。收集患者透析治疗前后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Cr、BUN等指标,计算透析前后标准蛋白分解率(n Pcr),总、腹膜及残肾的尿素氮清除指数(Kt/Vurea),总、腹膜及残肾的肌酐清除率(Ccr)。随访至2014年12月31日,记录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合并糖尿病的NDN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DN患者,生存时间短于DN患者(P均<0.05)。合并糖尿病的NDN患者腹膜Ccr低于DN患者(P均<0.05)。结论与DN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NDN患者血清CRP水平较高、腹膜Ccr较低、生存时间较短。

    2016年46期 v.56;No.102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肝癌组织中LUZP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Ali Faheem;李光兵;刘军;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蛋白(LUZP)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肝癌患者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癌及癌旁肝组织中LUZ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及癌旁肝组织中LUZP蛋白的表达,半定量计分法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癌旁肝组织LUZP mRNA均值为标准,将肝癌患者分为LUZP高表达、低表达两个水平,比较不同LUZP表达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肝癌与癌旁肝组织LUZP mRNA表达分别为1.87±0.11、0.58±0.05,肝癌组织中LUZP mRNA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5)。肝癌与癌旁肝组织LUZP蛋白表达分别为(10.0±1.5)、(4.0±0.5)分,肝癌组织中LUZP蛋白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5)。以癌旁肝组织LUZP mRNA均值为标准,将肝癌患者分为LUZP高表达49例、低表达28例。LUZP高表达患者侵犯门静脉、TNM 1+2期、复发的发生率均高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是36个月,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是12个月,LUZP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OR=1.88,95%CI为1.08~3.30)。结论 LUZP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其高表达提示肝癌患者预后差。

    2016年46期 v.56;No.102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染色体异常特征分析

    江洪;何心勤;林元;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胎儿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选取孕中期经产检确诊胎儿CHD并行胎儿染色体检查的孕妇169例。按心内畸形的复杂程度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为简单型CHD 44例、复杂型CHD 125例。按是否合并心外畸形,分为无心外畸形106例、合并心外畸形63例。按是否为圆锥动脉干(CTD)畸形,分为CTD 45例、非CTD 124例。孕18~24周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20 m L,妊娠24周后行脐血管穿刺取脐血1.5~2.0 m L,使用染色体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染色体核型。结果 169例CHD胎儿中染色体异常53例,染色体异常率为31.36%(53/169)。常染色体异常45例、性染色体异常8例。45例常染色体异常的CHD胎儿中,存在染色体三体综合征者共35例,其中21三体综合征12例、18三体综合征16例、13三体综合征7例。复杂型CHD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率高于简单型CHD胎儿(P<0.05)。CTD的CHD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高于非CTD胎儿(P<0.05)。合并心外畸形的CHD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高于无心外畸形的CHD胎儿(P<0.05)。CHD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随心外器官异常数目的增加而增加(Z=5.98,P<0.01)。CHD胎儿心外器官异常的数目与染色体异常率呈正相关(r=0.452,95%CI为0.214~0.782)。结论染色体异常在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具有不同特征。复杂型CHD以及合并心外畸形的CHD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高。

    2016年46期 v.56;No.102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变化及意义

    李生浩;杜映荣;徐肇元;代敏;李红娟;周宇航;吴颖洁;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 ST2)、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肺心病患者60例,将合并冠心病的22例患者作为C组,不合并冠心病的单纯肺心病患者38例作为B组。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A组。A组于体检当天、B组及C组于入院当天采肘静脉血5m L,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 ST2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 BNP水平。结果 B、C组血清NT-pro BNP、s ST2水平均高于A组(P均<0.05),C组血清NT-pro BNP、s ST2水平均高于B组(P均<0.05)。血清s ST2与NT-pro BNP水平呈正相关(r=0.593,P<0.01)。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清s ST2、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单纯肺心病患者,二者联合检测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6年46期 v.56;No.102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cTnI、UA水平变化及意义

    蒋敏勇;祝兴超;高永兴;季小波;沈巍;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合并组,49例单纯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瓣膜组,30例不伴心脏瓣膜病的单纯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心衰组。入院第2天常规行实时二维及M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观察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后第2天取空腹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BNP及c Tn I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UA水平。结果合并组与心衰组LVEDD、LVEDV、LVESV、LVEF均高于瓣膜组(P均<0.05),合并组LVEDD、LVEDV、LVESV、LVEF均高于心衰组(P均<0.05)。合并组与心衰组血浆BNP、c Tn I及UA水平均高于瓣膜组(P均<0.05),合并组血浆BNP、c Tn I及UA水平均高于心衰组(P均<0.05)。合并组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LVEF及血浆BNP、c Tn I、UA水平均高于Ⅰ~Ⅱ级患者(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c Tn I及UA水平较单纯心力衰竭及单纯心脏瓣膜病患者显著升高,其变化与心功能有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无创通气在老年COPD伴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宋丽军;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COPD伴左心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抗感染、祛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积极纠正左心衰竭等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经口鼻面罩实施正压通气,采用双水平式呼吸道正压通气模式,第1天持续通气,以后每天通气3~4次,每次通气2~4 h。两组均治疗7 d。治疗7 d后于12 h内观察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动脉血气分析(包括Pa O2、p H、Pa CO2)、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P均<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Pa O2、p H均较治疗前升高,Pa CO2、血浆BNP水平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Pa O2、p H均较高于对照组,Pa CO2、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老年COPD伴左心衰竭患者可有利于改善通气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老年T2DM患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王文丰;孙历贤;巨名飞;张娜;王鹏飞;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T2DM伴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均接受降糖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治疗组和强化组分别另予辛伐他汀20、40 mg/d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取静脉血检测血脂、心肌损害及炎性标志物,超声检查左心室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长期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TC、TG、LDL-C均降低(P均<0.0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 Tn T)、脑尿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P均<0.01),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均<0.05),左心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降低(P均<0.05);与治疗组比较,强化组血TC、TG以及LDL-C水平低(P均<0.01),血清CK-MB、c Tn T、BNP及hs-CRP水平低(P均<0.01),LVEF较高(P均<0.05),LVPWT、LVEDD较低(P均<0.05),远期生存率高(P<0.05),药物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与20 mg辛伐他汀比较,40 mg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老年T2DM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左心功能,提高远期生存情况,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2016年46期 v.56;No.1024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血栓弹力图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徐强;杨坚;董华;王晓芝;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者32例,按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非危重患者,评分<12分)9例、B组(危重患者,评分12~25分)13例、C组(极危重患者,评分>25分)10例。随访2个月,根据随访期内患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21例、死亡11例。入院后抽取患者股静脉血,应用YZ5000血栓弹力仪检测TEG,描记TEG曲线,记录TEG各主要指标(R值、K值、α角度、MA值);行常规血凝检测,包括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1三组常规血凝指标比较:与A、B组比较,C组PLT降低,D-D上升,APTT及PT明显延长(P均<0.05);与A组比较,B组PLT降低,D-D上升,APTT及PT明显延长(P均<0.05)。2存活与死亡患者常规血凝指标比较: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的PLT下降、D-D上升、APTT及PT延长(P均<0.05)。3三组TEG指标比较:与A、B组比较,C组R值、K值均增大,MA值、α角度均减小(P均<0.05);与A组比较,B组R值、K值均增大,MA值、α角度均减小(P均<0.05)。4存活与死亡患者TEG指标比较:与存活患者比较,死亡患者的R值、K值均增大,MA值、α角度均减小(P均<0.05)。5TEG指标与常规血凝指标的相关性:32例患者的R值与PLT呈负相关(r=-0.491,P<0.05),与D-D呈正相关(r=0.600,P<0.05);MA值与PLT及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1、0.795,P均<0.05),与APTT、PT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5、-0.688,P均<0.05);α角度与PLT呈正相关(r=0.737),与PT、APTT呈负相关(r分别为-0.705和-0.700,P均<0.05);K值与PLT呈负相关(r=-0.730,P<0.05),与DD及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6和0.607,P均<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程度有密切关系,TEG指标与常规血凝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有助于对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

    2016年46期 v.56;No.1024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珂立苏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张浩;王小虎;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Duo PAP)联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在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晚期早产RDS患儿38例,随机分为Duo PAP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各19例。两组均于确诊RDS后即刻采用气管插管内单次注射珂立苏70 mg/kg,然后Duo PAP组采用Duo PAP模式进行呼吸支持,NCPAP组采用NCPAP模式进行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 h时动脉血气指标(包括PO2、PCO2)、氧合指数(OI)、X线胸片评分。记录治疗期间需行有创呼吸支持的患儿数、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生率、氧疗时间以及气胸、腹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O2、OI均较治疗前升高,PCO2、X线胸片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后Duo PAP组PO2、OI均高于NCPAP组,PCO2、X线胸片评分均低于NCPAP组(P均<0.05)。Duo PAP组行有创呼吸支持率低于NCPAP组(P<0.05)。Duo PAP组PPHN的发生率低于NCPAP组(P<0.05)。两组疗效、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腹胀、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晚期早产儿RDS给予Duo PAP联合珂立苏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减少行有创呼吸支持的比例,且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2016年46期 v.56;No.1024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疗效效果观察

    赵菁;肖霞;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PCOS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32例仅以克罗米芬治疗者为对照组,另31例采用克罗米芬与二甲双胍治疗者作为观察组。治疗前后,测算两组患者BMI、腰围臀围比(WHR),检测血清性激素及正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变化,采用B超监测两组患者卵泡发育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M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体生成素(LH)及睾酮(T)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T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LH及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HB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DHE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SHBG水平升高程度及DHEAS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HCG日内膜厚度和HCG日优势卵泡个数分别为(12.10±1.39)mm、(1.1±0.7)个,与对照组(8.06±1.22)mm、(2.3±0.9)个相比,P均<0.05;观察组单卵泡排卵率、排卵率及妊娠率分别为74.2%、80.6%、38.7%,对照组分别为31.3%、56.3%、12.5%,观察组单卵泡排卵率、排卵率及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PCOS可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与其降低患者BMI及改善性激素水平有关。

    2016年46期 v.56;No.1024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清CGRP水平与疼痛、抑郁的关系

    周艳;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及其与疼痛、抑郁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PHN患者50例,就诊时根据疼痛程度分为高度疼痛21例、中度疼痛23例和低度疼痛6例,根据抑郁程度分为中度抑郁3例、低度抑郁15例、无抑郁32例。所有患者给予神经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普瑞巴林75~300 mg,口服2次/d;曲马多100~300 mg/d,阿米替林12.5~25 mg/d,睡前服。疗程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2 m L,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CGRP水平。结果三种疼痛程度的患者治疗后血清CG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高度疼痛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中、低度疼痛患者(P均<0.05)。三种抑郁水平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中度抑郁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清CGRP水平低于无抑郁及低度抑郁患者(P均<0.05)。结论血清CGRP水平与PHN患者疼痛及抑郁程度有关,疼痛、抑郁程度较重者血清CGRP水平较低。

    2016年46期 v.56;No.102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闭环回路麻醉输注系统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中的应用

    吕欢欢;吕国义;卢悦淳;

    目的探讨闭环输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URL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闭环回路麻醉输注系统(CLADS)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术中对照组手动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45~55;CLADS组异丙酚以BIS值45~55为目标自动闭环反馈输注。计算手术过程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用药量和靶浓度。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置入喉罩后(T3)、置入输尿管镜后1 min(T4)、5 min(T5)、10 min(T6)的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拔管时间及拔除喉罩时的Steward评分。系统自动记录总体分数(GS)和充分麻醉(BIS40~60)所占时间比例。结果 CLADS组术后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BIS40~60所占时间比例长于对照组,GS低于对照组(P均<0.05)。CLADS组异丙酚用药量及靶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瑞芬太尼用药量及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CLADS组BIS、MAP低于对照组(P均<0.05)。T2时,对照组BIS、MAP低于T4时(P均<0.05)。结论 CLADS应用于URL中不仅能减少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的用药量,而且能保证术中良好的麻醉深度,使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更加迅速,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2016年46期 v.56;No.1024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PFNA、LIS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符前仁;杜宁;龙鹏;任波;唐文涛;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8例、LISS组48例。PFNA组、LISS组分别采用PFNA、LISS方法行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统计术后1个月并发症例数。骨性愈合时间采用X线片检查评价。于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以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性愈合时间均少于LISS组(P均<0.05)。LISS组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53.96±3.47)、(69.74±6.23)分,PFNA组分别为(66.71±4.49)、(88.11±5.17)分,PFNA组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LISS组(P均<0.05)。LISS组优2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9.58%(33/48),PFNA组分别为31、14、2、1例及93.75%(45/48),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ISS相比,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行内固定的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髋功能恢复较好。

    2016年46期 v.56;No.102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效果观察

    江敦勤;

    目的观察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PKER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评价性功能及排尿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冲洗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及留置尿管时间缩短,且切除前列腺质量增加,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PSS、最大尿流率、逆行射精及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残余尿量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12.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13%,P<0.05。结论采用PK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可减少创伤及对性功能的影响,改善排尿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2016年46期 v.56;No.102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经尿道不同形状等离子电极切除浅表膀胱肿瘤效果观察

    蔡文波;林胜勇;尹晓燕;刘新军;曹毅;高志云;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形状等离子电极经尿道切除浅表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首发、单发浅表膀胱肿瘤患者320例,根据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结合电极不同形状,个性化选择电极切除;其中利用环状电极切除124例、铲状7例、针状26例、杆状54例,综合应用2~3种电极(复合电极)107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保留尿管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2±6.4)min,术中出血量(33.3±4.8)m 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12.3±8.6)h,保留尿管时间(24.0±8.0)h;手术并发症包括闭孔神经反射(轻微)6例、穿孔5例、迟发出血3例,均未发生电切综合征;术后第3、6个月均无原位复发,第6个月异位复发率2.8%(9/320)。结论结合肿瘤形态特点,个性化选择不同形状的电极切除浅表膀胱肿瘤安全、高效,出血少、并发症少,能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

    2016年46期 v.56;No.1024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FGF23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魏燕燕;魏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由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的细胞生长因子,在骨、甲状旁腺、胸腺、心脏和其他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近年研究发现,FGF23是维生素D和磷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调节血磷、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TH)等骨代谢相关因子参与骨代谢过程。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英;江霞;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来源于肝脏的一种结合性激素的糖蛋白,不仅是一种运载蛋白,而且还具有激素样作用,与受体结合后可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证实血浆SHBG水平与机体胰岛素抵抗(IR)程度有关,并参与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肿瘤等IR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臭氧化水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马青;杨继金;

    臭氧化水是臭氧溶于水后的形式,其克服了臭氧气体性质不稳定、具有一定毒性的缺陷,具有强氧化性、改善机体缺氧内环境、诱导免疫机制等多种优势,对病变组织的损伤作用较臭氧更强,临床应用相对安全。目前,臭氧化水被应用于口腔疾病、烧伤及感染性创面、脊柱关节病、妇科疾病及脓肿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晓满;王泽颖;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磁共振影像技术,可通过标记内源性示踪剂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不需要造影剂,安全无害,能准确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近年来,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烟雾病、脑动静脉畸形、脑肿瘤等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全前脑畸形并多发畸形胎儿1例

    孙淑卿;夏运凯;

    <正>孕妇,39岁,孕2产1。26岁时曾顺产一女婴,健康。既往无感染史及放射接触史。孕25周时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见:胎儿双顶径6.2 cm,头围21.1 cm,颅内前部及颞侧可见少量脑组织回声,后方见片状液性回声,丘脑融合(图1),上唇连续性中断,宽约0.6 cm,双眼外凸(图2),眼距过窄;胎儿心脏右移,心尖指向左前,左侧胸腔内探及实性不均质回声,胎儿心率146次/min;腹围18.5 cm,腹腔内未见胃泡回声;胎儿右足轻度内翻姿势,右足第一和第二足趾距离增宽;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厚约3.2 cm,成熟度Ⅰ级;羊水指数25.4 cm;脐带胎盘入口处可见1.7 cm×1.6 cm圆形无

    2016年46期 v.56;No.1024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