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盛才;丁义;秦朝军;章忠明;龙耀斌;马加强;颜李梅;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ET/CT融合图像及同机CT图像诊断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器官受累的敏感性。结果DLBCL肿大淋巴结在PET/CT融合图像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部分淋巴结内见钙化点,边界清楚,部分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时,边界欠清楚;累及的结外组织器官大多数结构改变较为隐秘或无明显改变;病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呈结节样或团块样放射性浓聚;淋巴结或结外受累病灶内部出现坏死时,坏死部位形成圆圈样的~(18)F-FDG摄取增高灶。PET/CT融合图像与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淋巴结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4.85%、82.35%;诊断结外组织器官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5.23%、21.43%,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DLBCL~(18)F-FDG PET/CT显像典型的影像特征是:淋巴结显示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肿大的淋巴结相互融合或呈融合趋势,部分形成不规则的肿块,少数肿大淋巴结内可见钙化点;受累结外组织器官出现或不出现结构改变,但摄取~(18)F-FDG明显升高。PET/CT融合图像较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累及的淋巴结或结外组织器官更加敏感,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2017年02期 v.57;No.102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别延红;李纳;吴又明;王金生;耿文静;蓝海龙;陈光辉;
目的观察内源性转录因子增强子结合蛋白-4(AP-4)沉默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和RL95-2)分为NC组、si#1组、si#2组,si#1组转染siTFAP4片段1,si#2组转染si-TFAP4片段2,NC组转染对照siRNA。采用Hoechest 33258染色观察凋亡核形态,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存活素(Survivin)mRNA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Survivin编码基因BIRC5的启动子区域内是否存在AP-4的结合位点,采用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AP-4是否结合到BIRC5的启动子区域,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BIRC5的启动子转录激活情况。结果在HEC-1-A、RL95-2细胞中,与NC组相比,si#1组、si#2组凋亡核型细胞数均增加,细胞凋亡率均增加,Surviv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减少(P均<0.05)。BIRC5的启动子区域内存在一个高置信度的AP-4结合位点,沉默HEC-1-A、RL95-2细胞内源性AP-4后能降低AP-4对BIRC5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并抑制其转录激活状态。结论沉默内源性AP-4能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降低了AP-4对Survivin的转录激活,从而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
2017年02期 v.57;No.102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唐海波;胡小华;刘敏;
目的观察miR-214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舌鳞癌细胞系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0例份舌鳞癌组织、20例份癌旁组织、10例份正常舌黏膜组织及顺铂耐药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DDP、亲本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中的miR-214。将miR-214模拟物及其阴性对照转染TCA8113,将miR-214阻遏物及其阴性对照转染TCA8113/DD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的miR-214,CCK-8实验检测顺铂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的β-catenin、MDR1蛋白。结果舌鳞癌组织中miR-214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正常舌黏膜组织(P均<0.01)。TCA8113/DDP中miR-214相对表达量高于TCA8113细胞(P<0.01)。转染miR-214模拟物TCA8113细胞中的miR-214、β-catenin蛋白、MDR1蛋白表达水平及顺铂对其的IC50均高于阴性对照细胞(P均<0.05)。转染miR-214阻遏物TCA8113/DDP细胞中的miR-214、β-catenin蛋白、MDR1蛋白表达水平及顺铂对其的IC50均低于阴性对照细胞(P均<0.05)。结论miR-214在舌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下调(上调)miR-214的表达能够提高(降低)人舌鳞癌细胞对顺铂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严婧;何志旭;栾佐;
目的观察JNK信号通路受到抑制的人白血病K562/ADR细胞对尼洛替尼的敏感性。方法培养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K562和耐阿霉素细胞株K562/ADR,采用CCK-8法测算尼洛替尼对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_(50))及耐药指数。用4μg/m L的SP600125抑制K562/ADR细胞JNK信号通路后进行尼洛替尼处理,CCK-8法测算细胞尼洛替尼IC_(50)。将K562/ADR细胞分为对照组、尼洛替尼组、联合组,对照组未处理,尼洛替尼组采用20μmol/L尼洛替尼处理,联合组先用4μg/m L SP600125预处理2 h,再用20μmol/L尼洛替尼处理,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内MDR1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P-糖蛋白(P-gp)。结果 K562/ADR细胞对尼洛替尼的耐药指数为K562细胞的19.58倍。抑制JNK信号通路后,尼洛替尼对K562/ADR细胞的IC_(50)由(12.53±0.11)μmol/L下降到(6.77±0.24)μmol/L(P<0.05)。对照组、尼洛替尼组、联合组K562/ADR细胞MDR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7 8±0.006 2、0.513 6±0.012 4、0.267 1±0.008 7,P-gp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7 4±0.004 1、0.596 1±0.013 6、0.363 7±0.006 9,两两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JNK信号通路受抑制的人白血病K562/ADR细胞对尼洛替尼敏感性增加,这与抑制JNK信号通路可降低K562/ADR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有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祖纯;戴霞;张泰辉;麻晓君;陈露露;罗海彬;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105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5例、C组36例。A组接受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B组接受抗阻运动训练,C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第3、6、12、18个月,检测三组空腹血糖(FPG)、血清GLP-1、餐后2 h血糖(2 h PG),干预第18个月计算血清GLP-1变化率及血糖变化率。结果与干预前相比,A组干预第12、18个月时血清GLP-1水平升高,B组干预第6个月时降低、第18个月时升高,C组干预第6、12、18个月时降低(P均<0.05);与C组相比,A、B组干预第12、18个月时血清GLP-1水平升高(P均<0.05);与B组相比,A组干预第6、12个月时血清GLP-1水平升高(P均<0.05)。与干预前相比,A组干预第3、6、12、18个月时FPG水平降低,B组干预第3、18个月时降低,C组干预第18个月时升高(P均<0.05);与C组相比,A、B组干预第3、6、12、18个月时FPG水平降低(P均<0.05)。与干预前相比,C组干预第3个月时2 h PG水平升高(P<0.05);与C组相比,除B组干预第12个月外,A、B组干预各时点2 h PG水平降低(P均<0.05)。105例研究对象干预18个月后GLP-1变化率与FPG变化率和2 h PG变化率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37、-0.314,P均<0.05)。结论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均能减缓糖尿病前期人群血清GLP-1的下降趋势、降低血糖水平,有氧运动对GLP-1的改善效果优于抗阻运动。
2017年02期 v.57;No.102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杨梅丽;陈培红;金华;于雪梅;
目的观察初发糖尿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变化及其与代谢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初发糖尿病患者58例、糖耐量正常者64例,采用ELISA试剂测定血清鸢尾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鸢尾素水平与代谢参数(BMI、体脂肪量、体脂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鸢尾素水平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初发糖尿病、糖耐量正常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分别为238.03(198.97,279.43)、286.48(241.88,355.19)ng/m L,两者相比P<0.01。血清鸢尾素水平与空腹血糖(r=-0.246,P<0.01)、餐后2 h血糖(r=-0.298,P<0.01)、游离脂肪酸(r=-0.199,P<0.05)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54,P<0.01)呈正相关。血清鸢尾素水平与糖尿病发生呈负相关关系(OR=0.994,95%CI:0.990~0.998,P=0.005)。结论初发糖尿病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降低。血清鸢尾素水平与糖尿病发生呈负相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玉艳;孙静;陈秀清;田剑;刘晓翠;陈朔华;刘鹏;吴寿岭;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2 367例糖尿病患者,按2006年6月~2007年10月体检时基线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按基线BMI四分位数分为<23、23~<25、25~<27、≥27 kg/m~2,2008年6月~2009年10月体检时观察不同BMI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BMI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2 367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8.36%,男性高血压发病率(40.21%)高于女性(31.03%),P<0.05。肥胖组高血压发病率(48.91%)高于非肥胖组(35.83%),P<0.01。BMI为<23、23~<25、25~<27、≥27 kg/m~2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9.83%、36.15%、40.81%、46.62%,四者相比P<0.01;按男女性别进行分层后,男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32.06%、37.45%、43.51%、47.63%,四者相比P<0.01;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2.92%、28.89%、29.57%、42.97%,四者相比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为23~<25、25~<27、≥27 kg/m~2总体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是BMI<23 kg/m~2的1.332、1.622和2.055倍;BMI≥27 kg/m~2女性OR值为2.534;BMI为25~<27、≥27 kg/m~2男性的OR值分别为1.632和1.9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等因素后,与BMI<23 kg/m~2比较,BMI为25~<27 kg/m~2总体和男性的OR值为1.400、1.412,BMI≥27 kg/m~2总体、男性和女性的OR值为1.729、1.596和2.636。结论 BMI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BMI对男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较女性大。
2017年02期 v.57;No.102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娟;魏雅楠;宝辉;陈陵霞;褚琳;王晶桐;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代谢状态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78例,根据是否符合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分为非MS组(193例)与MS组(185例),比较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 h DSBPV)、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d SBPV)、日间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 DS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性(n DSBPV),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与BPV的关系。结果 MS组24 h SBPV高于非MS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与24 h SBPV独立相关(回归系数为0.243,t为2.959,P为0.003)。结论代谢综合征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 SBPV呈正相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文文;吴丹;韩笑;宋毅军;冯靖;曹洁;
目的观察间歇低氧后正常氧培养不同时间胎鼠海马神经元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表达变化。方法孕16~18 d的SD大鼠,取其胎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至第7天,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组细胞以低氧5 min/常氧5 min进行暴露,频率为6次/h,持续暴露时间为4 h。对照组细胞持续暴露于正常氧4 h。暴露结束后两组细胞放入标准细胞孵育箱中继续培养2、4、6、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胎鼠海马神经元HMGB1、NMDA mRNA。结果低氧组常氧培养2、4、6、8 h时海马神经元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4 7±0.001 13、0.013 5±0.00 10、0.001 1±0.000 15、0.000 6±0.000 12,与对照组(0.001 7±0.000 16)相比P均<0.05,4 h时与其他各时点相比P均<0.05。低氧组常氧培养2、4、6、8 h时海马神经元NMD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25 7±0.002 2、0.032 2±0.001 5、0.044 3±0.011 7、0.058 3±0.009 9,与对照组(0.017 4±0.002 7)相比P均<0.05,8 h时与其他各时点相比P均<0.05。结论胎鼠海马神经元间歇低氧后正常氧培养2、4 h时HMGB1 mRNA表达升高,6、8 h时表达降低;NMDA mRNA表达随正常氧培养时间(2~8 h)延长而增加。
2017年02期 v.57;No.102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颖;王蕾;庞楠楠;王秀娟;刘颖;王新有;孙明玲;哈力达·亚森;马秀敏;郭新红;
目的观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小鼠外周血CD4~+ T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表达及血清IFN-γ、IL-10水平情况。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0只。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隔日给予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GP-APS)100μL/20 g,建立ITP模型,造模成功后继续隔日注射GP-APS,连续7 d。第8天取两组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同时分离血清,用CBA法检测IFN-γ、IL-10水平。结果模型组、正常组小鼠外周血CD4~+ T细胞PD-1表达率分别为8.16%±1.03%、6.82%±0.38%,两组相比P<0.05。模型组、正常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3.58±0.68)、(1.42±0.61)pg/m L,IL-10水平分别为(18.25±1.94)、(27.66±4.98)pg/m L,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ITP小鼠外周血CD4~+ T细胞表面PD-1表达增高,血清IFN-γ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ITP疾病中存在Th1/Th2失衡。
2017年02期 v.57;No.102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艳艳;邢洁;庞爱梅;姜萍;
目的观察和痹方(HBR)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0只8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HBR组、HBR+MTX组各10只,空白组在大鼠尾根部及脊背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尾根部及脊背部多点注射CⅡ型胶原乳化液制备R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MTX组、HBR组、HBR+MTX组分别以MTX 0.7 mg/kg(1次/周)、HBR 3 g/kg(1次/d)、MTX 0.7 mg/kg(1次/周)+HBR 3 g/kg(1次/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第60天心脏取血并留取膝关节,行膝关节HE染色评价软骨破坏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转录因子-κB(NF-κB)p65,ELISA法检测血清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结果空白组软骨形态及骨细胞排列正常,潮线完整。模型组软骨面破坏,出现较多裂隙,软骨变薄,细胞排列紊乱,潮线部分区域模糊;软骨下骨质结构改变,炎性细胞浸润。MTX组、HBR组、HBR+MTX组个别软骨表面有少许表浅裂隙及局部表层缺失,软骨细胞排列较整齐,潮线尚完整;软骨下骨质中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各组软骨破坏评分、滑膜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血清HMGB1水平比较,空白组<HBR+MTX组<MTX组<HBR组<模型组,P<0.01或<0.05。结论 HBR能够减轻RA大鼠关节软骨破坏,与MTX联用效果更好,该作用与其抑制滑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降低血清HMGB1水平有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畅;谢翠松;陶松桔;宋卫红;
目的观察过表达S100A13基因的甲状腺癌TT细胞侵袭能力变化情况。方法分别用pc DNA3.1/NT-GFP-S100A13表达质粒和pc DNA3.1/NT-GFP空质粒转染TT细胞,构建空载体p CDNA3.1/NT-GFP-TT细胞系(空载体组)和S100A13稳定过表达甲状腺癌TT细胞系(S100A13过表达组),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细胞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CD31蛋白表达。结果 S100A13过表达组、空载体组穿出基质膜的细胞数分别为(83.7±5.0)与(40.0±1.7)个,两组比较P<0.01。S100A13过表达组、空载体组细胞FGF-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24±0.124、0.837±0.152,Cyclin E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4±0.131、0.459±0.032,CD3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7±0.144、0.312±0.071,两组比较,P<0.05或<0.01。结论过表达S100A13基因的甲状腺癌TT细胞侵袭能力增强,这可能与S100A13促进FGF-1、Cyclin E、CD31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晓彬;杨子微;高振宇;
目的观察miR-363、脱中胚蛋白(Eomes)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诱导的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培养HUMSCs并应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视黄酸、丁基羟基茴香醚联合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β-Ⅲ-tubulin和NSE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miR-363和Eomes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Eomes蛋白的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Target Scan和miRanda)对miR-363和Eomes基因的靶向配对关系进行预测,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进行鉴定。结果光镜下可见HUMSCs呈梭形均匀分布,诱导分化后细胞呈圆形、有长的突起;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诱导14 d的细胞β-Ⅲ-tubulin和NSE表达呈阳性,神经样细胞诱导成功。HUMSCs诱导分化前后miR-36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31、0.32±0.02,Eome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22、15.73±0.85,Eomes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2、0.78±0.06,两者比较,P均<0.05。生物信息学软件结果显示miR-363和Eomes基因靶向配对良好,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发现miR-363能够抑制Eomes mRNA表达。结论 miR-363能够靶向作用Eomes 3'UTR负性调控HUMSCs神经样细胞分化后Eomes的表达。
2017年02期 v.57;No.102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伟;方军;赵光宗;李华壮;
目的观察拉喹莫德灌胃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拉喹莫德组(C组)各20只。B、C组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2周C组给予拉喹莫德按60 mg/(kg·d)灌胃,A、B组予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6周持续给药。第8周处死各组大鼠,手术取出L_(4~5)节段腰椎间盘中的髓核组织,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病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2α。结果 C组较B组退变坏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脊索细胞数目较多仅少量细胞核遭到破坏,胶原纤维和周期性横纹大部分可见且有序。A、B、C组大鼠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2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6±12.5、150.3±18.2、127.2±18.7,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拉喹莫德灌胃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具有治疗作用,这可能是通过减少髓核组织中HIF-2α的表达实现的。
2017年02期 v.57;No.1028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张业玲;丁晓;雷炜;陆海军;
目的观察TPX2基因沉默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方法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为TPX2-siRNA组、NC-siRNA组、Control组,TPX2-siRNA组转染TPX2-siRNA,NC-siRNA组转染NC-siRNA即空载体siRNA,Control组仅加入转染试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的TPX2 mRNA与蛋白。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0、2、4、6 Gy)X线照射后TPX2-siRNA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 Gy X线照射前后TPX2-siRNA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NC-siRNA组、Control组相比,TPX2-siRNA组细胞TPX2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TPX2-siRNA组细胞接受0、2、4、6 Gy X线照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71%±0.15%、5.26%±0.69%、6.64%±0.13%、15.19%±0.73%,两两组间比较P均<0.05。TPX2-siRNA组细胞接受4 Gy X线照射前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43%±0.03%、12.68%±0.03%,两者比较P<0.05。结论 TPX2基因沉默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对X射线的敏感性增加。
2017年02期 v.57;No.1028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凤丹;徐学聚;穆慢慢;张园;闵燕平;董南南;张婉妍;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转铁蛋白受体(TfR)、铁蛋白(FN)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30例(ALL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16例(AML组),另取同时期健康儿童16例(对照组)。取各组骨髓液制备BMMNC,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BMMNC中的TfR、FN、Beclin1、LC3 mRN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TfR、FN分别与Beclin1、LC3的关系。结果 ALL组BMMNC中TfR、FN、Beclin1、LC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均<0.01)。AML组BMMNC中Beclin1、LC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低(P均<0.01),TfR、FN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均<0.01)。在ALL组、AML组及对照组,TfR与Beclin1、LC3表达均呈负相关(P均<0.05),FN与Beclin1、LC3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TfR、FN在急性白血病患儿BMMNC中表达升高;Beclin1、LC3在ALL中表达增高,而在AML中表达下降;随着自噬活性的增强,TfR表达下调、FN表达上调。
2017年02期 v.57;No.1028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何华云;雷翠蓉;陈新红;杨丽莎;代金丽;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相关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60例(败血症组)、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3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败血症组IL-6、IL-8、PCT、CRP、MPV高于对照组(P均<0.05),PLT低于对照组(P<0.05);IL-6、IL-8、PCT、CRP、PLT、MPV单一指标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73.33%、88.33%、96.67%、78.33%、96.67%,特异度分别为73.33%、63.33%、83.33%、53.33%、63.33%、76.67%,IL-6+IL-8+PCT+CRP、PLT+MPV、IL-6+IL-8+PCT+CRP+PLT+MPV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8.33%、68.33%、35.00%,特异度分别为80.00%、73.33%、96.67%。结论多种血清炎性因子联合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能明显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败血症诊断特异度,但敏感度不及单一指标检测。
2017年02期 v.57;No.102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黄双英;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ESE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口服,起始剂量6~8 mg/(kg·d),维持剂量25~30 mg/(kg·d),2次/d,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5~20 mg/(kg·d),连续3 d,每周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其后给予泼尼龙1.5~2.0mg/(kg·d),根据患儿病情减量,维持治疗3~6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言语智商(类同)、操作智商(填图)、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脑电图治疗显效率为5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27%(P<0.05);观察组临床显效率26.47%,高于对照组的12.12%(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感染4例、体质量增加和库欣综合征27例、低血钾2例,治疗结束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症状逐渐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ESES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儿认知功能,但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017年02期 v.57;No.1028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侯霜;熊祖应;罗琼;郑爱萍;钟远龙;
目的观察不伴高血压IgA肾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4例不伴高血压IgA肾病患者(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1 g者32例、≤1 g者32例,病理分级HaasⅡ级10例、Ⅲ级36例、Ⅳ级18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两组的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1 g、≤1 g者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分别为(77.36±6.58)、(24.57±5.36)ng/m L,均较对照组的(12.87±3.23)ng/m L升高(P均<0.01),且两者相比P<0.01。病理分级HaasⅡ、Ⅲ、Ⅳ级者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分别为(25.84±2.36)、(68.53±5.85)、(92.63±8.63)ng/m L,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且三者间两两相比P均<0.01。结论尿血管紧张素原在不伴高血压IgA肾病患者水平升高,可作为临床评估IgA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7年02期 v.57;No.102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峰;黄淑红;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组织中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 B)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将45例份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其中Ⅰ+Ⅱ级18例份(低级别)、Ⅲ+Ⅳ级27例份(高级别);另取10例份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Trk B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Trk B蛋白表达,分析脑胶质瘤Trk B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脑组织中Trk 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88 1±0.030 1、0.083 5±0.037 4,Trk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5 6±0.063 7、0.448 9±0.072 4,两组相比,P均<0.05。低级别、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rk 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1 4±0.027 9、0.237 1±0.038 3,Trk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5 3±0.048 1、1.082 5±0.083 5,两者相比,P均<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Trk B表达升高,高病理分级较低病理分级Trk B表达高。
2017年02期 v.57;No.1028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兴宇;甄艳凤;崔建忠;高俊玲;洪军;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11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发生迟发性脑水肿分为脑水肿组和无脑水肿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于入院时测定所有患者血清MMP-9,采用多田式公式计算脑水肿体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血清MMP-9水平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水肿体积的关系。结果脑水肿组、无脑水肿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139.6±20.3)、(119.8±20.4)μg/L,两组比较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MP-9水平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4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9水平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水肿体积仍呈正相关(β=0.19,t=2.13,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患者血清MMP-9水平升高,患者血清MMP-9水平越高水肿体积越大。
2017年02期 v.57;No.1028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吴玉卓;杨乐;翟玉峰;张怀宏;霍丽亚;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予保肝、降酶、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另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8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炎性因子、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并行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水减轻、下肢水肿缓解、纳差消失、乏力减轻及腹胀缓解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各检测指标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值升高而CD8+细胞比例降低,炎性因子、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及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降低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肝脏功能及疾病预后。
2017年02期 v.57;No.1028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伟涛;谢丽;
目的观察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HRF1)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82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喉鳞癌患者,术中均留取喉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喉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UHRF1 mRNA表达。以喉鳞癌组织中UHRF1 mRNA相对表达量的P25作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喉鳞癌组织中UHRF1 mRNA相对表达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喉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喉鳞癌、癌旁正常组织中UHRF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16、1.17±0.13,两者比较,P<0.01。喉鳞癌组织中UHRF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病理学分级、T分期、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低表达组23例,高表达组59例,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32个月,两组比较,P<0.05。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UHRF1mRNA表达水平是喉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R=2.035,95%CI:1.024~4.473,P=0.035)。结论UHRF1 mRNA在喉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行为及患者预后有关。
2017年02期 v.57;No.1028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明兴;张丹红;李颖;秦玲;
目的观察自拟宜胃止痛抗幽汤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脘痛的效果。方法将165例Hp感染性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3例。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莫沙必利分散片、硫糖铝混悬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治疗,观察组另口服自拟宜胃止痛抗幽汤加减治疗,3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症状积分、主要症状缓解情况和Hp清除率、中医脾胃系统疾病PRO量表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嗳气、纳差缓解率和Hp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和自然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单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宜胃止痛抗幽汤辅助治疗Hp感染性胃脘痛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清除率及临床疗效。
2017年02期 v.57;No.1028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胡泊;路坦;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入路自体髂骨与钛网加同种异体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59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椎弓根入路自体髂骨内固定治疗33例(自体组),经椎弓根入路钛网加同种异体骨内固定治疗26例(异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9个月时的脊柱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9个月时的脊柱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结果自体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异体组(P均<0.05);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9个月时脊柱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9个月时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体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异体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入路自体髂骨、钛网加同种异体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效果相当,但前者较后者更有利于患者术后骨性融合。
2017年02期 v.57;No.1028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琴;游洪江;范婉秋;左友波;陈斌;
目的分析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RRT治疗并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抗凝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27例、未发生82例。观察两者有无吸烟、饮酒、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炎、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肠切除吻合术、水杨酸类药物使用、异烟肼类药物使用、双胍类药物使用,比较两者基础代谢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Pa O2、Pa CO2、FEV1/FVC%、乳酸、血糖、血酮、血胰岛素、血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浆肌酐、血尿素氮、尿量、血钾、血钙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CRRT患者使用枸橼酸钠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相比,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肝硬化、糖尿病、肠切除吻合术后、水杨酸类药物使用、异烟肼类药物使用、双胍类药物使用例数多,基础代谢率、Pa CO2、乳酸、血糖、血酮、血皮质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血钾水平升高,Pa O2、FEV1/FVC%、血胰岛素、乳酸脱氢酶、尿量和血钙水平降低(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Pa O2、高Pa CO2、高乳酸、高血糖、高血酮、高血钾、高血浆肌酐、高血尿素氮、有肝硬化、有糖尿病、肠切除吻合术后均是CRRT患者枸橼酸钠抗凝后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CRRT中枸橼酸钠抗凝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危险因素有低Pa O2、高Pa CO2、高乳酸、高血糖、高血酮、高血钾、高血浆肌酐、高血尿素氮、肝硬化、糖尿病、肠切除吻合术。
2017年02期 v.57;No.102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赵雪;钟景琦;张瑜;赵树田;奚雪滔;屈平保;
目的观察膀胱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前列腺支架术后铸型结石效果。方法 9例前列腺支架术后铸型结石患者,接受膀胱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恢复自行排尿时、术后1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学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UV),泌尿系CT检查结石清除情况。结果 9例患者在保留前列腺尿道支架的前提下均碎石成功,手术时间为30~49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4 d。8例患者达到结石清除。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时、术后1个月较术前IPSS、QOL、RUV低,Qmax高(P均<0.05)。结论膀胱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前列腺支架术后铸型结石效果好。
2017年02期 v.57;No.102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奕;周慧芳;万小泉;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少见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ESWL术后发生少见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肾积水、肾周脓肿等)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8.1岁;伴有高血压、冠心病5例,2型糖尿病4例。12例曾行ESWL治疗平均3次,1例外院曾行ESWL治疗10余次;行肾结石ESWL 4例,输尿管结石ESWL 9例,其中双侧同时行ESWL 1例。患者就诊时均伴有患侧腰部疼痛,伴发热4例,并发感染性休克1例;患者均行B超及腹部平片X线检查及泌尿系CT平扫+增强扫描,均提示患侧不同程度肾积水。4例肾包膜下出血经保守治疗后血肿未继续扩大。3例尿外渗伴腹膜后感染中,2例经留置双J管及抗感染治疗1周后体温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症状消失;1例腹膜后感染形成肾周脓肿,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经切开引流、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2例肾功能衰竭急行输尿管镜手术或逆行置双J管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输尿管上段破裂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放置输尿管支架管、抗感染治疗,漏口自行愈合。1例上消化道出血经抗酸解痉及对症支持处理,1周后出血停止。1例阴道出血者第2天出血量即明显减少,1周内出血消失。1例肾萎缩行肾切除术,术后肾功能代偿正常。结论 ESWL术后少见并发症多见于有合并症及治疗次数多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及时合理处理可避免导致严重后果。
2017年02期 v.57;No.1028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博;史本康;
目的观察川芎嗪经超声电导治疗仪直肠给药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CPPS-Ⅲ)的疗效。方法将100例CPPS-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将川芎嗪、0.9%氯化钠注射液经超声电导前列腺治疗仪直肠给药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的NIH-CP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两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4周NIH-CPSI评分比较,P均>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NIH-CPSI评分均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2%、92%,对照组分别为80%、76%;两组同时点总有效率比较,P均<0.05。结论川芎嗪经超声电导前列腺治疗仪直肠给药能有效改善CPPS-Ⅲ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稳定持续。
2017年02期 v.57;No.1028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坦;闫铭;陶健;雷振宇;徐涛;施宝民;
目的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细菌培养结果。方法急性胆囊炎患者332例,均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根据发病时间分为<24 h(121例)、24~72 h(113例)、>72 h(98例)三组,术中常规抽取胆汁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33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260例,阳性率为78.3%。发病时间<24 h、24~72 h、>72 h患者胆汁培养阳性分别为82、86、92例,单一细菌生长分别为77、74、65例,多重细菌生长分别为5、12、27例,>72 h者与前两者比较P均<0.01。260例共培养出细菌309株,前五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发病时间<24 h、24~72 h、>72 h患者培养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49、52、73株,革兰阳性菌分别为43、38、44株,真菌分别为1、4、5株,>72 h者与前两者比较P均<0.01。结论发病时间>72 h较<24 h、24~72 h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多重细菌感染多、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高。
2017年02期 v.57;No.1028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丕明;徐庶;师惠;许振宗;李云;
目的建立济南地区正常孕中期妇女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美国雅培Abbott i2000化学发光仪测定济南地区545例单胎妊娠健康孕中期妇女、521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双侧限值(P_(2.5)~P_(97.5))表示参考范围。结果孕中期妇女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为3.52~5.56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为9.56~15.32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为0.21~3.39μIU/m L;健康非妊娠妇女FT3为2.65~5.79 pmol/L,FT4为9.14~19.08 pmol/L,TSH为0.27~4.95μIU/m L;孕中期妇女FT3、FT4、TSH水平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建立了济南地区孕中期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其中FT3为3.52~5.56 pmol/L、FT4为9.56~15.32 pmol/L、TSH为0.21~3.39μIU/m L,这有助于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诊疗。
2017年02期 v.57;No.1028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红雨;余亚南;胡晓静;刘琰;刘星烁;张敏;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叉头框蛋白Q1(Fox Q1)、E-钙黏蛋白(E-cad)和N-钙黏蛋白(N-c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卵巢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上皮性卵巢癌40例(恶性组)、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39例(良性组)、正常卵巢38例(正常组),手术切取卵巢上皮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卵巢上皮组织中TGF-β_1、FOXQ1、E-cad、N-cad、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TGF-β_1、FOXQ1、N-cad、VEGF mRNA、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和良性组,E-cadmRNA、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良性组(P均<0.05)。上皮性卵巢癌中TGF-β_1、FOXQ1、E-cad、N-cad、VEGF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上皮性卵巢癌中TGF-β_1与FOXQ1、E-cad、N-cad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5、0.123、0.411,P分别为0.003、0.002、0.000);FOXQ1与E-cad呈正相关(r=0.321,P=0.000);E-cad与N-cad、VEGF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3、0.283,P分别为0.000、0.010)。结论上皮性卵巢癌卵巢上皮组织中TGF-β_1、FOXQ1、VEGF、N-cad表达升高,E-cad表达降低,共同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
2017年02期 v.57;No.1028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尹劲;段洪;周兆文;普有登;张涵;
目的观察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9例,其中以传统钉棒系统治疗200例(对照组),以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89例(治疗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手术节段腰椎屈伸角度、椎间隙高度变化,并统计两组手术节段上位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VAS、腰椎功能ODI评分、手术节段腰椎屈伸角度较术前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均<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较术前低(P<0.05),且术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手术区域上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比较,P>0.05;对照组术后手术节段上位椎间盘退变较术前加重,且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显著改善其腰椎功能,增强脊柱稳定性,维持其椎间隙高度,减少相邻节段退变,近期临床疗效较好。
2017年02期 v.57;No.1028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