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岚;石皓;赵丽;陶荷花;刘俊;王俊;
目的对无锡地区孕中期单胎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游离雌三醇(uE_3)水平的中位数进行孕周、体质量标化,并分析其在21三体综合征(DS)、18三体综合征(ES)及神经管缺陷(NTD)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对无锡地区8 783名孕中期(孕15~20+6周)单胎孕妇进行血清AFP、freeβ-HCG、uE_3检测。应用Life Cycle4.0软件分析得到血清AFP、freeβ-HCG、uE_3水平的中位数,先后进行孕周、体质量标化调整,得到新的中位数。应用标化后的中位数进行DS、ES及NTD风险评估,以羊水核型分析结果和出生后结局为标准,比较标化前后血清学指标中位数的应用效能。结果无锡地区孕妇血清freeβ-HCG中位数较高,与未标化中位数(软件内置,来自高加索人群)相比,P均<0.01。标化中位数对DS、ES的筛查效率较未标化中位敉提高;运用标化中位数对DS、ES、NTD的总体检出率为10/12,高于未标化中位数的8/12。与未标化血清学指标中位数倍数值的中位数(mMoM)相比,标化血清AFP的mMoM升高,freeβ-HCG、uE_3的mMoM降低(P均<0.01)。结论经过孕周、体质量标化调整后,建立了无锡地区孕妇血清AFP、freeβ-HCG、uE_3水平中位数,与Life Cycle4.0软件内置中位数存在差异。参考标化后的AFP、freeβ-HCG、uE_3水平中位数判定筛查结果,有助于提高筛查效率。
2017年03期 v.57;No.102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柴蓓蓓;于成和;李正伟;许益娟;何培;张若鹏;
目的观察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行体外受精治疗的受试者24对,获得168个受精胚胎,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42个胚胎。四组胚胎均在CO_2培养箱中,在37℃、6%CO_2条件下连续培养6 d并进行观察。采用Primo vision胚胎监测仪观察各组胚胎的发育过程,A、B、C、D组的拍摄时间间隔分别为5、10、15、20 min。胚胎监测结束后,找到每个胚胎对应的监测照片和模拟视频。记录胚胎多细胞发育所需时间,观察完成受精操作60 h时胚胎发育情况,计算各组形成优质胚胎和囊胚的比例,记录各组胚胎初次分裂的卵裂模式。结果 A组胚胎发育到5细胞所需时间长于D组,A、B组发育到6、7、8细胞所需时间长于D组,A组发育到6、7、8细胞所需时间长于C组(P均<0.05)。完成受精操作60 h时A组胚胎仍处在6细胞阶段,B组胚胎尚未发育到7细胞阶段,C组胚胎已分裂至7细胞阶段,D组为8细胞胚胎。C、D组形成优质胚胎、囊胚的比例均高于A组,C、D组形成囊胚的比例高于B组(P均<0.05)。C、D组初次正常卵裂胚胎比例高于A组,D组正常卵裂胚胎比例高于B组,C组非轴性卵裂、非二倍性卵裂胚胎比例低于A组,C组不均一性卵裂胚胎比例高于A组,D组非轴性卵裂胚胎比例低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胚胎监测仪延时摄像间隔时间对胚胎发育存在一定影响,采用15 min和20 min的拍摄间隔较5 min、10 min对胚胎发育影响更小。
2017年03期 v.57;No.102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荣荣;张玉泉;徐云钊;陈肖静;高小月;杨晓清;
目的观察人脐带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小鼠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雌性CBA/J小鼠与雄性BALB/c小鼠按1∶1比例合笼交配,制作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对照组,5只)。雌性CBA/J小鼠与雄性DBA/2小鼠按1∶1比例合笼交配,制作复发性自然流产小鼠模型20只,分为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于孕1天经尾静脉注射DMEM/F12培养基0.2 mL;各实验组于孕第1天经尾静脉注射WJ-MSCs 0.2 mL(6×107个/mL),其中实验1组仅注射1次,实验2组隔天注射1次、连续2次,实验3组隔天注射1次、连续3次。分别于孕第14天处死各组小鼠,计算胚胎吸收率;取小鼠蜕膜及胎盘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L-10、IL-17、IFN-γ蛋白,qRT-PCR法检测IL-10、IL-17、IFN-γmRNA。结果模型组及实验1组胚胎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实验3组胚胎吸收率均低于模型组和实验1组(P均<0.05)。实验1、2组IL-17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3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1组蜕膜及胎盘组织中IFN-γ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2、3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1、2、3组蜕膜及胎盘组织中IL-10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IL-17、IFN-γ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均<0.05)。实验1、2、3组蜕膜及胎盘组织中的IL-10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递增,IL-17 mRNA和蛋白、IFN-γ蛋白相对表达量递减,除实验2、3组IFN-γ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组其余指标相比,P均<0.05。结论 WJ-MSCs移植后复发性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的胚胎吸收率降低,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母-胎界面IL-10表达、下调IL-17及IFN-γ表达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封全灵;熊祯祯;王智霆;张倩雯;刘弘扬;胡兴韶;倪凌佩;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孕激素受体M(PR-M)阳性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肌瘤标本,原代培养子宫肌瘤细胞成功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筛选出PR-M阳性细胞(阳性组)和PR-M阴性细胞(阴性组)。取对数生长期的两组细胞,分别加入0、1×10~(-6)、1×10~(-5)、1×10~(-4)mol/L的米非司酮,培养48 h后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米非司酮作用24 h后子宫肌瘤细胞生长明显减慢,细胞开始皱缩,48 h后细胞开始碎解。随米非司酮浓度增加,两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逐渐增加(P均<0.05)。当米非司酮浓度>1×10-6mol/L时,阳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低于阴性组(P均<0.05)。结论米非司酮用药后PR-M阳性的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多,但与PR-M阴性细胞相比,增殖、凋亡变化程度较小。
2017年03期 v.57;No.102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赵许;董文斌;雷小平;李清平;康兰;赵帅;张婵;
目的构建稳定沉默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基因的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系HEPApiC。方法构建沉默SENP1基因的LV3-SENP1-RNAi慢病毒载体。将HEPApiC细胞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载组,实验组感染LV3-SENP1-RNAi,空载组感染空载体,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感染72 h后观察绿色荧光强度,采用qRT-PCR检测HEPApiC细胞中的SENP1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ENP1蛋白。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成功构建LV3-SENP1-RNAi慢病毒载体质粒,包装后得到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感染LV3-SENP1-RNAi的HEPApiC细胞中GFP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说明LV3-SENP1-RNAi成功感染HEPApiC细胞。实验组、对照组、空载组细胞中SENP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26、0.050、0.057,SENP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1±0.015、0.781±0.046、0.811±0.008;实验组SENP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与对照组及空载组相比,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SENP1基因的HEPApiC细胞系。
2017年03期 v.57;No.102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施继禹;刘芳;丁谨;曹艳;李文俊;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10的红细胞系(以下简称红系)相关下游靶基因。方法利用NCBI比对分析miR-210成熟序列在各哺乳动物之间的保守性。运用基因数据库筛选miR-210的下游靶基因。采用Cytoscape中的BINGO插件对预测的miR-210下游靶基因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筛选参与红系增殖、分化、凋亡的miR-210下游靶基因,采用DAVID和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后,预测miR-210的红系相关下游靶基因。利用Targetscan在线工具验证靶基因与miR-210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miR-210成熟序列在多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筛选出416个与miR-210相关性较高的预测靶基因,其分子功能集中在蛋白结合、离子跨膜运输活动、酶结合等,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突触传导等,参与构成的细胞组分主要有突触小泡、细胞质、细胞器等。筛选出26个与红系增殖、分化、凋亡密切相关的miR-210下游靶基因,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初步确定Smad3、Mapk10、Stat5a、Ywhag、Ctgf、Kitl6基因与红系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其中Smad3、Mapk10、Stat5a、Ywhag、Kitl可能受miR-210的直接调控,Ctgf可能受miR-210的间接调控。结论初步筛选出miR-210的红系相关下游靶基因Smad3、Mapk10、Stat5a、Ywhag、Ctgf、Kitl6,这些靶基因可能与红系的增殖、分化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美飒;黄慧明;朱仲玲;杜怡波;杜双双;赵红平;阎昭;
目的观察桑蚕茧丝素蛋白肽(SFP)对大鼠离体过氧化肝组织的修复作用及对小鼠过氧化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1SFP对离体大鼠过氧化肝组织抗氧化作用观察:Sprague-Dawley大鼠3只,处死后制备肝微粒体,加入抗坏血酸和亚铁离子溶液诱导过氧化后分为5个组,实验1、2、3组分别加入10、15、30μg/m L的SFP,阳性对照组加入10μg/m L的抗氧化剂BHT,空白对照组加入PBS缓冲液;37℃水浴孵育2 h后检测丙二醛(MDA),计算各组过氧化抑制率。2SFP对小鼠过氧化肝损伤的干预作用观察:选取BALB/c健康成年小鼠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A、B、C组分别注射37.5、75、112.5 mg/kg的SFP、1次/d,D组注射生理盐水、1次/d,E组常规饲养;给药33 d后将小鼠饥饿过夜,按上述方法给药0.5~1 h后,A、B、C、D组以溴代苯油灌胃制作过氧化肝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5组动物,取小鼠肝组织,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的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在实验过程中,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观察小鼠精神、饮食及活动状况。结果实验1、2、3组及阳性对照组肝组织中MDA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实验1、2、3组肝组织中MDA含量逐渐降低(P均<0.05)。实验1、2、3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逐渐升高,且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A、B、C组血清及肝组织中MDA含量低于D、E组,SOD、GSH-Px活性高于D、E组;A、B、C组血清及肝组织中MDA含量逐渐降低,SOD、GSH-Px活性逐渐升高(P均<0.05)。实验过程中,小鼠均未出现消瘦、精神萎靡甚至死亡的情况。结论 SFP对大鼠离体过氧化肝组织有修复作用,并可预防小鼠过氧化肝损伤,作用呈一定剂量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过氧化产物生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展;宋华;杜尚珂;石瑛;朱海;
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卵巢癌SKOV3细胞中生殖器形成抑制基因1(SMG-1)的表达变化,及沉默SMG-1对SKOV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其中缺氧组以终浓度150μmol/L的二氯化钴进行缺氧处理;48 h后分别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MG-1 mRNA、蛋白。取缺氧处理的SKOV3细胞分为A、B、C、D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转染阴性对照,C组仅加入转染试剂,D组转染SMG-1 siRNA。四组分别于转染48 h后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采用qRT-PCR法检测STAT3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TAT3、p-STAT3蛋白。结果与常氧组相比,缺氧组SMG-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以A组为参照(0),D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与B、C组相比,P均<0.05。与其余3组相比,D组细胞凋亡率升高,STAT3 mRNA及蛋白、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缺氧状态下卵巢癌SKOV3细胞中SMG-1表达上调;沉默SMG-1表达后SKOV3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多;SMG-1影响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改变STAT3的表达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肖磊;闫洪超;
目的观察转染ELF5基因的人卵巢癌干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成瘤能力变化。方法将人卵巢癌干细胞(具有CD133+、CD117+特征的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分为重组质粒组、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重组质粒组转染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 DNA3.1-ELF5+EGFP,空质粒组转染空载质粒pc DNA3.1-EGFP,空白对照组不做转染;分别于培养24、48、72、96 h后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于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测算细胞凋亡率,于培养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p21、Caspase-3蛋白。将重组质粒组、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分别接种于雌性裸鼠右腋窝皮下制作卵巢癌移植瘤,每组接种5只;待移植瘤形成后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及质量,测算细胞凋亡率,检测细胞中的p21、Caspase-3蛋白。结果重组质粒组培养24、48、72、96 h后细胞增殖能力较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重组质粒组中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p2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重组质粒组移植瘤最大直径和肿瘤质量小于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重组质粒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及p2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转染ELF5基因的人卵巢癌干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增多、成瘤能力减弱,机制可能与p21、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毋蓓蓓;李巧云;李晓丽;
目的观察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治疗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效果,并与顺铂进行比较。方法裸鼠45只,皮下注射He La细胞制作宫颈癌细胞移植瘤,随机分为人肌母细胞组、顺铂组、生理盐水组各15只,分别采取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顺铂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瘤体注射,用药后连续观察4周。于用药前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测算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组织形态及细胞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53蛋白。结果人肌母细胞组裸鼠用药后体质量较治疗前增高,肿瘤体积较用药前缩小,且用药后肿瘤体积小于其余两组(P均<0.05)。人肌母细胞组裸鼠用药后的反应性、精神、饮食状况均优于其余两组。病理检查示生理盐水组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增多;人肌母细胞组可见大量凋亡坏死的肿瘤细胞,大量细胞固缩、细胞核碎裂,肿瘤组织纤维化明显;顺铂组肿瘤细胞固缩、细胞核裂解不明显,肿瘤组织纤维化程度不显著。人肌母细胞组、顺铂组、生理盐水组肿瘤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3.3%、60.0%,p5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21±0.054、0.379±0.067、0.534±0.064,三组相比,P均<0.05。结论人肌母细胞瘤体注射可减小人宫颈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体积,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p53蛋白表达有关),抑瘤效果优于顺铂。
2017年03期 v.57;No.102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鑫;李慧;李刚;赵海燕;
目的观察18β-甘草次酸(18β-GA)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脂酰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18β-GA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以20、40、60、80、100μg/m L的18β-GA作用于Hep G2细胞,分别于培养24、48、72 h后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细胞增殖抑制率>50%为依据,选择合适的18β-GA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后续实验。218β-GA对Hep G2细胞中PI3K、PDK1、AKT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将Hep G2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加入40μg/m L的18β-GA,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SO,培养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细胞中的PI3K、PDK1、AKT蛋白。结果相同18β-GA浓度下,随着作用时间延长,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基本呈时间依赖性;相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18β-GA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基本呈浓度依赖性。处理组细胞中PI3K、PDK1、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0.08、0.78±0.10、0.84±0.27,对照组分别为0.71±0.11、0.99±0.09、1.88±0.47,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 18β-GA可抑制Hep G2细胞增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PI3K/AKT通路相关信号分子(PI3K、PDK1、AKT蛋白)表达实现的。
2017年03期 v.57;No.102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志红;林芸;陈为民;魏天南;林玲;苏婉婷;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注射治疗大鼠肝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用连续4个月皮下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成功制备大鼠肝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尾静脉注射3×106个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酸转氨酶(ALT)。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制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分布,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取肝组织制成匀浆,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的p53、p21 mRNA。结果治疗组大鼠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3 d,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带绿色荧光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散在于肝脏内。光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形态及结构正常,肝小叶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水肿,细胞边缘不完整,肝索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不清;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肝细胞形态较规则,肝小叶结构清晰,病理损伤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53、p21 mRNA表达上调,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53、p21 mRNA表达下调,血清ALT、AST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注能起到治疗D-半乳糖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肝组织中p53、p21 mRNA表达及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宁晋灵;高颖;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足细胞中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OD2)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分化完全的小鼠足细胞接种至6孔板,分为DKD组和NC组。DKD组分别加入25、50 mmol/L的膜过滤葡萄糖溶液刺激24 h制备DKD足细胞模型;NC组不给予糖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细胞中的NOD2 mRNA。选取上一实验中筛选出的最适浓度葡萄糖刺激足细胞制作DKD模型,分为胞壁酰二肽(MDP)组、shRNA组和模型组。MDP组给予2 g/m L的MDP刺激,shRNA组转染NOD2 shRNA,模型组常规培养,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NOD2、nephr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结果 DKD组细胞中NOD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NC组,DKD组中50 mmol/L亚组NOD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25 mmol/L亚组(P均<0.05)。MDP组细胞中NOD2、TNF-α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nephrin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均<0.05);shRNA组细胞中NOD2、TNF-α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nephrin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DKD小鼠足细胞中NOD2 mRNA表达上调,NOD2 mRNA高表达时足细胞损伤加重,NOD2 mRNA低表达时足细胞损伤减轻;NOD2 mRNA表达变化可能与DKD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娜娜;徐一鸣;王萌萌;王晓娟;李海霞;王玲;
目的观察并分析单胎孕妇孕前BMI及产次对孕期增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1 25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孕前BMI、产次、孕周及分娩方式的孕妇孕期增重情况,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孕前BMI、产次与孕期增重的关系。结果 1 252名孕妇中,孕前消瘦者孕期增重适宜的比例高于孕前超重及肥胖者(P<0.01),孕期增重过多的比例低于孕前超重及肥胖者(P<0.01);孕前BMI正常者孕期增重过多的比例也低于孕前超重及肥胖者(P<0.01)。经产者孕期增重不足和增重适宜的比例均低于初产者(P<0.01),孕期增重过多的比例高于初产者(P<0.01)。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后,与初产妇相比,经产妇孕前消瘦风险降低(OR=0.393,95%CI:0.260~0.594),但孕前超重及肥胖的风险升高(OR=2.050,95%CI:1.368~3.072)。将产次分层后,孕前超重及肥胖的初产妇发生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高于孕前BMI正常者(OR=5.378,95%CI:2.424~11.913)。将孕前BMI分层后,孕前BMI正常的经产妇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高于初产妇(OR=1.771,95%CI:1.287~2.437);孕前超重及肥胖的经产妇孕期增重不足的风险低于初产妇(OR=0.216,95%CI:0.065~0.718)。结论初产妇和经产妇孕期增重过多比例均较高;孕前BMI和产次是孕期增重的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孕前BMI正常者,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初产妇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更大;经产会增加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同时降低孕期增重过少的风险。
2017年03期 v.57;No.1029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萍;董建新;刘洋;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晚期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选择116例孕前确诊PCOS的妊娠晚期孕妇纳入病例组,选择128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常规超声检查测定两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其中收缩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功能指标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值)、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值)、二尖瓣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结果病例组LVEDd、LVEDs、LVEF%、LAD、E/A分别为(48.10±2.54)mm、(32.10±4.68)mm、49.10±4.90、(32.15±6.85)mm、11.15±3.94;对照组分别为(45.10±2.48)mm、(29.48±3.27)mm、55.10±5.57、(31.27±5.91)mm、9.15±4.93;病例组LVEDd、LVEDs、LAD、E/A均大于对照组,LVEF%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COS患者妊娠晚期LVEDd、LVEDs、LAD、E/A增大,LVEF%下降,左心室功能较正常孕妇降低。
2017年03期 v.57;No.1029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文朝;芦骏;朱月华;邓桃芳;王中勋;陈龙;梁爽;
目的观察输卵管机械疏通(输卵管再通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观察组在血管造影引导下行输卵管再通术联合臭氧输卵管内注射治疗;对照组仅行输卵管再通术。分别于术后3 d、1周及1个月门诊通液观察并计算输卵管通畅率;记录术后6~12个月宫内妊娠率;术后3个月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检查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 d、1周、1个月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100%、96.23%、94.34%,对照组分别为94.23%、88.46%、84.62%,两组相比,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5.00%(P均<0.05)。随访6~12个月,观察组宫内妊娠率为60.38%,高于对照组的40.3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8、11例出现术中下腹部胀痛,均可忍受;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7、8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对症处理后均于30 min内缓解;所有患者术后无继发感染,无子宫、输卵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卵管机械疏通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输卵管复通率高,术后宫内妊娠率高,不良反应较轻。
2017年03期 v.57;No.1029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秋阳;林伟;王福玲;王雅琦;许伟伟;
目的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含黄素单氧化酶3(FMO3,在输卵管上皮组织高表达)、脑恶性肿瘤缺失基因(DMBT1,在子宫内膜组织高表达)mRNA及蛋白,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卵巢EMs不孕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40例份作为观察组,选取卵巢EMs已育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50例份作为对照组,以正常卵巢组织35例份作为正常组。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三组FMO3、DMBT1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MO3、DMBT1蛋白。结果观察组FMO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DMBT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卵巢EMs不孕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FMO3呈高表达,异位内膜组织来源可能为输卵管;输卵管组织来源的异位内膜组织可能与卵巢EMs患者不孕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继颖;杨华;梁致怡;李政;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中央性前置胎盘的诊断及引产方法。方法收集69例妊娠中期中央性前置胎盘孕妇的基本资料、诊断及引产治疗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9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后简称彩超)检查确诊,其中可疑胎盘植入者26例再经MRI检查明确是否有胎盘植入及胎盘植入深度。所有患者引产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胎盘大部分位于子宫后壁、由后向前覆盖子宫内口的18例患者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隔日采取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或米索前列醇引产;胎盘大部分位于子宫前壁、由前向后覆盖子宫内口的25例患者经彩超检查排除胎盘植入可能后开始引产;可疑胎盘植入的26例患者行彩超、MRI检查,对胎盘植入表浅、有引产可能者(12例)行试引产治疗,对胎盘植入深在者(14例)行剖宫取胎术。结论妊娠中期中央性前置胎盘的诊断需依靠彩超检查,对于可疑胎盘植入者需行MRI检查;对于此类孕妇引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处理,在控制出血前提下,以阴道引产为主,减少剖宫取胎术发生率。
2017年03期 v.57;No.102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丁昌红;孙美果;尹宗智;
目的系统评价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在Pub Med、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检索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文献,观察组治疗措施采用子宫捆绑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如宫腔纱条填塞法等,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子宫切除率、术后24 h出血量、产褥病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NOS量表评分均在7分以上,其中观察组641例、对照组658例。观察组较对照组止血有效率提高(OR=1.20,95%CI:1.023~1.411,P<0.001),子宫切除率降低(OR=0.182,95%CI:0.070~0.468,P<0.001),术后24 h出血量减少(WMD=-172.8,95%CI:-178.3~-167.4,P<0.001),产褥病发生率降低(OR=0.249,95%CI:0.111~0.562,P<0.001),手术时间(WMD=-14.2,95%CI:-15.8~-12.6,P<0.001)和住院时间(WMD=-0.34,95%CI:-0.45~-0.22,P<0.001)缩短。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较小,可信度较高。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有效率更高,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子宫,减少术后24 h出血量,降低产褥病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2017年03期 v.57;No.102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韩斌;车向明;白云波;
目的观察合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妇剖宫产术应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可行性。方法合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产妇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SA组、GA组各35例。CSA组手术采用布比卡因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6开始手术;GA组手术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记录产妇术前血小板计数、术中出血量、从手术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UIDI)。比较两组产妇麻醉前和麻醉后5、10、20、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脐带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观察产妇有无恶心呕吐、头痛、马尾综合征、术中知晓等情况。结果 CSA组UIDI短于GA组(P<0.05)。CSA组麻醉后5 min的MAP低于GA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大于5分,GA组6~8分者8例,CSA组为2例,两组相比,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10 min Apgar评分均为9~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A组发生恶心呕吐4例、头痛1例(术后第3天缓解),GA组分别为5、0例。两组均未发生马尾综合征和术中知晓情况。结论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产妇行剖宫产术安全可行,对胎儿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
2017年03期 v.57;No.1029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新萍;何海鹏;梁义娟;张惠;刘桂玲;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人类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3(MAGE-A3)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癌组织7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4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2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AGE-A3,分析MAGE-A3表达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阴道残端癌累及的关系。收集70例宫颈癌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AGE-A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CIN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MAGE-A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94%、7.50%、0,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FIGO分期Ⅱa1期宫颈癌组织中MAGE-A3阳性表达率高于Ⅰ期者(P<0.05)。病理分级为G1、G2、G3的宫颈癌组织中MAGE-A3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MAGE-A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MAGE-A3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1%(25/32),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4.7%(17/38),两者相比,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AGE-A3阳性表达率高于CIN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MAGE-A3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薇薇;张青;冯佳;黄芳;王伟;张曙;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中跨膜受体蛋白Notch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宫颈鳞癌组织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各1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病灶石蜡标本53例及CINⅢ级病灶石蜡标本4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标本中的Notch3,分析Notch3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CINⅢ级组织及CINⅠ+Ⅱ级组织中Notch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21.6%、43.9%和41.5%,宫颈鳞癌组织中Notch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CINⅢ级组织及CINⅠ+Ⅱ级组织,CINⅢ级组织及CINⅠ+Ⅱ级组织中Notch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均<0.01)。Notch3表达与宫颈鳞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Notch3表达阳性者和Notch3表达阴性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3、62.3个月,两者相比,P<0.05。Notch3表达阳性者1年生存率为93.4%、3年生存率为60.7%、5年生存率为31.1%,Notch3表达阴性者分别为98.2%、83.6%、60.0%,二者1、3、5年生存率相比,P均<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Notch3阳性表达率升高,Notch3表达与肿瘤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Notch3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及发展。
2017年03期 v.57;No.102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动丽;顾劲松;赵绍杰;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75例(病例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7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HE4,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A125。分析血清HE4水平与CA125水平的相关性,探讨血清HE4、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血清HE4、CA125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对照组血清HE4水平分别为79.76、46.23 pmol/L,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为23.10、17.98 U/m L,病例组血清HE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HE4、CA125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67,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随肌层浸润深度、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者血清HE4、CA125水平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和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未找到肿瘤细胞者(P均<0.05);血清HE4水平随患者年龄增加、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及绝经出现而升高(P均<0.05)。血清HE4单项检测及HE4、CA125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高于CA125单项检测(P均<0.05)。血清HE4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CI为0.819~0.928;血清CA125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为0.488~0.675;HE4、CA125联合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为0.820~0.929;HE4、CA125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更高。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HE4水平升高,血清HE、CA125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和患者预后有关;HE4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优于CA125检测,HE4、CA125联合检测可以为子宫内膜癌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2017年03期 v.57;No.1029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李宏波;殷立平;强也;张玫玫;杨阳;孙卉娟;
目的探讨经阴低机械指数静脉造影超声检查在常见宫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经阴超声检查发现宫腔病变的患者72例,常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癌5例、子宫内膜增生47例、子宫内膜息肉13例、子宫黏膜下肌瘤6例、宫腔血凝块1例,因定性有困难或无法明确病灶范围,进一步行经阴低机械指数静脉造影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肌层和病灶的显影顺序、造影剂在病灶内的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与均度、主要供血血管显示情况。将造影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静脉造影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72例宫腔病变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癌8例、子宫内膜增生43例、子宫内膜息肉1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8例、宫腔血凝块3例。静脉造影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癌8例、子宫内膜增生42例、子宫内膜息肉1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7例、宫腔血凝块3例,诊断准确率为97.2%,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90.3%。结论经阴低机械指数静脉造影超声检查可根据不同宫腔病变的灌注特点及声像学表现做出诊断,对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宫腔病变患者行经阴低机械指数静脉造影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2017年03期 v.57;No.1029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董志巧;程书卿;张辉果;黄可丹;周莉;
目的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口服常乐康后胃肠功能、生长发育情况。方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暖箱保暖、退黄、肠外营养、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开奶后2 d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常乐康口服,500 mg/次,2次/d。两组共治疗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达全肠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发生情况,评价生长发育情况[恢复出生体质量速度、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观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脑膜炎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达全肠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胎便排尽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质量速度快于对照组,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EUGR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常乐康可改善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不良反应少。
2017年03期 v.57;No.1029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陆月梅;卢红;刘娅;陈丽平;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病灶组织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糖类抗原125(CA125)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EMs患者40例为病例组,子宫内膜正常的子宫肌瘤患者20例为对照组,留取病例组的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留取对照组的正常内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病例组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及对照组正常内膜组织中的VEGF-A、CA125,采用ELISA法检测病例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术前血清中的VEGF-A、CA125。分析VEGF-A、CA125联合检测诊断EM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病例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A、CA125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术后血清VEGF-A、CA125表达水平低于术前,手术前后血清VEGF-A、CA125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病例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A、CA125与术前血清中VEGF-A、CA125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56、0.882,P均<0.01);对照组正常内膜组织中VEGF-A、CA125与血清中VEGF-A、CA125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51、0.876,P均<0.05)。血清VEGF-A、CA125联合检测诊断EMs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2.50%、95.00%、93.33%。结论 EMs患者病灶组织及血清中VEGF-A、CA125表达水平升高;VEGF-A、CA125可能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血清VEGF-A、CA125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对EMs的诊断效能。
2017年03期 v.57;No.1029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玲;王强;夏洁;
目的观察2014年度和2015年度武汉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患儿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 MPV)基因检出情况,并分析RSV、h MPV感染的分布特点。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0~14岁的ARTIs患儿816例(2014年度456例、2015年度360例),采集患儿鼻咽分泌物,采用RTPCR检测RSV G基因、h MPV F基因,通过DNA测序分析基因型。观察RSV、h MPV感染在不同年度、季节及不同性别、年龄、病种患儿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816例患儿中,检出RSV 187例,其中2014年度109例、2015年度78例;检出h MPV 116例,其中2014年度69例、2015年度47例;2014年度和2015年度h MPV、RSV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岁年龄组患儿h MPV检出率最高,5岁以内患儿h MPV检出率高于90%;5岁以内患儿RSV检出率也较高,高于90%。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h MPV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感染部位(P均<0.05),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患儿h MPV检出率较低(10%左右);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检出率高于其他感染部位(P均<0.05),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RSV检出率最低。每年2~3月h MPV、RSV检出率最高,6~9月最低。基因型分析显示,2014、2015年度患儿检出RSV基因型均以A型为主,2014年度患儿检出h MPV基因型以A2型为主、2015年度以B型为主。结论 RSV和h MPV是武汉地区ARTIs患儿常见的病原体,RSV、h MPV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患儿,且多发于冬季和早春;RSV感染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有关,h MPV感染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有关;RSV流行毒株以A型为主,h MPV流行毒株在2014、2015年度存在差异。
2017年03期 v.57;No.102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齐宏顺;吕涌涛;陈兴旺;郇瑛;王欣;刘磊;
目的观察21三体综合征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β类淀粉多肽(A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1三体综合征患儿37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Aβ42、Aβ40和NGF。结果病例组血清Aβ42、Aβ40、NGF水平分别为(45.46±4.25)、(36.67±3.02)、(20.43±3.28)ng/L,对照组分别为(12.05±5.77)、(17.94±4.51)、(71.72±6.58)ng/L,病例组血清Aβ42、Aβ40水平高于对照组,NGF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21三体综合征患儿血清NGF水平降低,Aβ42、Aβ40水平升高;NGF和Aβ水平异常可能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有关。
2017年03期 v.57;No.1029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包雅丽;杨宇明;
目的总结膀胱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膀胱原发性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全程肉眼血尿5个月,尿常规检查提示潜血阳性。尿脱落细胞检查提示可疑肿瘤细胞存在,CT检查示膀胱前壁不规则增厚。术中见膀胱黏膜表面一个3.0 cm×2.5 cm×1.5 cm不规则结节状凸起,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条索状、巢状或片状聚集,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外观,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肿瘤细胞间为淋巴样间质,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肿瘤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K)及CK7阳性、CK20阴性,上皮膜抗原(EMA)、p21、p53、ki-67阳性,CD20、CD3、CD138阳性。病理诊断为膀胱原发性LELC。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全身静脉化疗,术后随访22个月,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膀胱原发性LELC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该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外观,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肿瘤细胞间为淋巴样间质;肿瘤细胞中CK及CK7表达阳性、CK20阴性,EMA、p21、p53、ki-67阳性,CD20、CD3、CD138阳性。
2017年03期 v.57;No.1029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岁;郭力红;贾蓓;王海舫;柳立平;马文波;佟立新;李保欣;
目的对比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后简称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慢性肝衰竭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展而来)47例,分为A组25例、B组22例。A、B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2、4、12、24周检测两组血清谷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进行MELD评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肝癌发生情况、患者生存情况。结果两组移植后2、4、12、24周血清ALT、TBIL和MELD评分均较移植前明显降低,ALB和PTA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均<0.05)。干细胞移植4周后,两组乏力、食欲、腹胀及腹水情况均较移植前改善,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移植后24周,A组生存20例,死亡5例,生存率为80.00%;B组生存18例,死亡4例,生存率81.82%。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移植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无肝癌发生。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应用较为安全,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2017年03期 v.57;No.1029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挚;马咏萍;朱书涛;王朝阳;张义轩;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乌拉地尔静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拟行全身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组和SU组各30例。两组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以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以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SU组在超声引导下以1%利多卡因行SGB,SGB成功后开始手术;两组均于手术开始时静注盐酸乌拉地尔5~10 mg控制性降压,使平均动脉压(MAP)达到60~65 mm Hg。记录术中异丙酚、芬太尼及乌拉地尔的用量、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异体输血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于入室(T_0)、手术开始时(T_1)、置入人工髋关节后(T_2)、手术结束时(T_3)、手术结束后3 h(T4)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 O2)和脑氧摄取率(CEO2),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MAP、心率(HR)。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均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未输注异体血。SU组术中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与U组相比,SU组术中乌拉地尔、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减少,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均<0.05)。U组T_1、T_2时点SBP、DBP、MAP较T_0时点降低(P均<0.05),SU组T_1、T_2、T_3时点SBP、DBP、MAP较T_0时点降低(P均<0.05),U组T_3时点SBP、DBP、MAP高于SU组(P均<0.05)。U组T_2、T_3时点SjvO2较T_0时点降低,Da-jv O2、CEO2升高(P均<0.05)。U组T_2、T_3时点SjvO2低于SU组,Da-jv O2和CEO2高于SU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GB联合乌拉地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术中乌拉地尔和麻醉药用量,减少术中出血量,降压效果平稳,并可改善脑氧供需平衡,缩短麻醉恢复时间,较单用乌拉地尔效果更好。
2017年03期 v.57;No.1029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春青;侯志平;何培元;尹春英;张冰;李炳庆;刘景华;
目的观察河北省汉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IL-10水平变化及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和-819 C/T位点的多态性。方法慢性HBV感染者122例,其中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56例(病例组1)、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24例(病例组2)、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病例组3)。将88例自限性HBV清除者纳入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采用PCR法及贝克曼SNP分析仪检测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819 C/T位点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1、病例组2、病例组3及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8.76±1.54)、(23.65±10.32)、(11.54±5.78)、(4.57±0.22)pg/m L,两两组间比较,P均<0.01。病例组2 IL-10基因-819 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各病例组IL-10基因-819 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2 IL-10基因-592 CC基因型频率高于其余三组,病例组1、病例组3 CC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河北省汉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HBV携带者、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自限性HBV清除者;HBV感染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 A/C和-819 C/T位点存在多态性,其中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819 C/T位点TT基因型频率升高,慢性乙肝患者-592 A/C位点CC基因型频率升高;IL-10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L-10分泌水平有关,进而影响HBV感染的结局及转归。
2017年03期 v.57;No.1029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