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云梅;和晨辰;王世忠;沈万秋;李海东;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与黑色素瘤细胞(B16)体外共培养后对小鼠黑色素瘤形成的影响。方法提取小鼠骨髓细胞,分化DC,培养至第6天,将细胞分为4组,脂多糖(LPS)组、聚肌胞[Poly(IC)]组、Melan-A抗原肽(Melan-A)组分别加入DC佐剂LPS(终浓度100 ng/m L)、Poly(IC)(终浓度20 ng/m L)、Melan-A抗原肽(终浓度5μmol/L)进行处理,未处理组未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成熟状态。B16细胞与培养第6天的DC共培养2 d。取C57BL/6J小鼠皮下注射B16细胞(8只),DC+B16细胞(8只),LPS(8只)、poly(IC)(8只)、Melan-A抗原肽激活(8只)的DC+B16细胞,接种B16细胞1周再接种DC+B16细胞(5只),对照组(3只)不接种细胞。于接种第14天取部分小鼠处死,取脾脏,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接种第28天测算肿瘤体积。结果 LPS组、Poly(IC)组、Melan-A组成熟DC多于未处理组。接种DC+B16细胞的小鼠未见肿瘤生长;接种第28天,与接种B16细胞的小鼠比较,接种LPS、poly(IC)、Melan-A抗原肽激活的DC+B16细胞及接种B16细胞1周再接种DC+B16细胞的小鼠肿瘤体积减小(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第14天接种DC+B16细胞小鼠脾脏滤泡结构无明显变化,而接种B16细胞及LPS、poly(IC)、Melan-A抗原肽激活的DC+B16细胞小鼠,脾脏滤泡结构增加。结论DC与B16共培养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形成。
2017年05期 v.57;No.103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小珊;杨锡彤;徐弘扬;程建杰;王光明;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型(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与小鼠脑微血管组织细胞外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培养好的BMEC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μg/m L非诺贝特、同等体积的DMSO处理12 h;将15只小鼠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给予30 mg/kg非诺贝特、10%的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10 m L/kg连续灌胃7 d,处死小鼠取脑组织,提取脑微血管;用RT-PCR技术检测BMEC与脑微血管组织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亚型(PPARα)、SOD3的mRNA表达。构建含SOD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4 m SOD3,用突变试剂盒定点获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序列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 GL4 mu m SOD3,将p GL4 m SOD3、p GL4 mu m SOD3转染BMEC 24 h,取部分细胞用终浓度10μg/m L的非诺贝特处理12 h,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结果经非诺贝特处理后,BMEC及小鼠脑微血管组织中PPARα、SOD3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5)。转染p GL4 m SOD3 24 h,经非诺贝特处理后BMEC内p GL4 m SOD3的荧光素酶活性增强(P<0.05);转染p GL4 mu m SOD3 24 h,经非诺贝特处理的BMEC荧光素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非诺贝特通过激活PPARα从而调节人BMEC与脑微血管组织中SOD3的表达。
2017年05期 v.57;No.1031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葛肖健;张永亮;师超峰;徐葳;李建宇;李灵芝;
目的探讨蕨麻多糖对缺氧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培养好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模型组、复方丹参对照组及蕨麻多糖高、中、低浓度组,除常氧对照组外,其余5组构建缺氧损伤模型,同时复方丹参对照组加复方丹参片提取物(终浓度0.1 mg/m L),蕨麻多糖高、中、低浓度组加终浓度分别为0.1、0.05、0.025 mg/m L的蕨麻多糖,均培养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测算细胞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定培养基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内皮素1(ET-1)水平,比色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RT-PCR技术测定细胞内i NOS、e NOS mRNA表达。结果蕨麻多糖各浓度组、复方丹参组与缺氧模型组比较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缺氧模型组比较,蕨麻多糖各浓度组、复方丹参组细胞活力及存活率升高,细胞LDH外漏量下降,i NOS和ET-1水平降低,e NOS和NO水平升高,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细胞e NOS mRNA表达升高,i NOS mRNA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蕨麻多糖可能通过提高缺氧损伤EA.hy926细胞的抗氧化活性、调控ET-1与NO的动态平衡发挥保护作用。
2017年05期 v.57;No.103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熊晓琦;宋新宇;曾凡军;孟丽霞;阮玉姝;李文新;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eotaxin-3)基因+2497、+7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易感性、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哮喘患者196例(哮喘组)、经体检健康者196例(对照组),其中哮喘组嗜酸细胞性哮喘(EA)140例、非嗜酸细胞性哮喘(NEA)5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eotaxin-3 SNP,ELISA法检测血浆eotaxin-3水平。结果哮喘组eotaxin-3+2497位TG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G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77位等位基因T的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EA患者+2497位TG型频率高于EA患者(P<0.05)。TG型哮喘患者血浆eotaxin-3水平低于TT型哮喘患者(P<0.05)。结论 eotaxin-3+2497突变(T>G)与哮喘易感性及类型相关,而eotaxin-3+77位点SNP与哮喘易感性及类型无关。
2017年05期 v.57;No.1031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君;高兰阳;詹平;毛熙光;
目的探讨miR-497-5p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人宫颈癌He La细胞随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miR-497-5p mimics NC+IKCa1 3'端非翻译区(3'-URT)野生型双荧光素酶重组质粒载体(IKCa1-wt)转染组、miR-497-5p mimics+IKCa1-wt转染组、miR-497-5p mimics NC+3'-URT突变型双荧光素酶重组质粒载体(IKCa1-mut)转染组、miR-497-5p mimics+IKCa1-mut转染组,分别转染相应质粒48 h,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He La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第二部分细胞随机分为三组:miR-497-5p mimics转染组、miR-497-5p mimics NC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转染相应质粒,用qRT-PCR技术检测细胞IKCa1 mRNA表达,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细胞IKCa1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第一部分细胞中的miR-497-5p mimics+IKCa1-wt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较其他三组降低(P均<0.05),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证实miR-497-5p与IKCa1 3'-URT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第二部分细胞中的miR-497-5p mimics转染组IKCa1 mRN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其他两组降低(P均<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细胞培养24、48、72、96 h,miR-497-5p mimics转染组增殖能力均较其他两组降低(P均<0.05),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R-497-5p可以通过负向调控IKCa1基因表达以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
2017年05期 v.57;No.103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石艳秋;李军;李思源;张震;孙侃;王彦文;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对胰岛β细胞(MIN6细胞株)胰岛素(INS)分泌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好的MIN6细胞均转染对环磷酸腺苷(c AMP)敏感的荧光生物传感器DNA质粒ICUE3。转染48 h将细胞随机分为三部分,分别在无糖、低糖(葡萄糖2.8 mmol/L)、高糖(葡萄糖16.7 mmol/L)环境下培养400~600 s,之后各环境下的细胞随机分为四组:0、100、500、1 000 ng/L组,分别用不同浓度(0、100、500、1 000 ng/L)胰高血糖素处理350~600 s。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检测MIN6细胞中c AMP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INS分泌量。结果在无糖环境下,MIN6细胞内c AMP水平及INS分泌量1 000 ng/L组>500 ng/L组>100 ng/L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低糖、高糖环境下,MIN6细胞内c AMP水平及INS分泌量1 000 ng/L组>500 ng/L组>100 ng/L组>0 ng/L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高糖环境下以上差异更明显。结论胰高血糖素可能以浓度梯度的形式通过升高胰岛β细胞内c AMP水平来促进INS分泌,且该作用有一定的葡萄糖依赖性。
2017年05期 v.57;No.1031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峰;薄奇静;王传跃;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右利手大学生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连锁多态性(5-HTTLPR)及性别与海马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663例汉族右利手大学生,采用PCR技术检测其5-HTTLPR基因型,L/L、L/S和S/S三种基因型各抽取18例大学生用磁共振扫描测算颅腔体积、海马相对体积及绝对体积,用多元方差分析基因型与性别对海马体积的交互影响。结果 54例大学生左右侧海马相对体积、绝对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基因型大学生左右侧海马绝对体积、相对体积、颅腔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右海马绝对体积、左右海马相对体积及颅腔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因型及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两侧海马的相对及绝对体积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基因型大学生海马体积无差别,不同性别大学生海马体积有差别;二者对海马体积不存在交互影响。
2017年05期 v.57;No.103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颜娟;郑茂东;崔玉环;赵秀花;班旭霞;赵虹琇;
目的探讨牡荆苷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10、20、40 mg/kg)牡荆苷组、尼莫地平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制备24 h,处死小鼠,取脑组织。用HPLC法检测脑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计算能荷(EC)值;用相应试剂盒检测乳酸(LD)、乙酰胆碱酯酶(Tch E)、乳酸脱氢酶(LDH)、ATP酶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及10、20、40 mg/kg牡荆苷组ATP、ADP、AMP水平及EC值升高(P均<0.05),Tch E、LDH及Na+-K+-ATP、Ca2+-Mg2+-ATP、Ca2+-ATP活力增加(P均<0.05),LD活力降低(P<0.05);10、20 mg/kg牡荆苷组以上指标与40 mg/kg牡荆苷组、尼莫地平组比较,P均<0.05,40 mg/kg牡荆苷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P均>0.05;牡荆苷三个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牡荆苷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2017年05期 v.57;No.1031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彭浩;赵建农;陈健龙;王鹏程;张茂;
目的观察微小RNA-29b(miRNA-29b)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织、脑肿瘤患者正常脑动脉作为标本;制备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取其颅内动脉瘤组织及正常脑动脉作为标本。用qRT-PCR技术检测以上标本中miRNA-29b表达。将培养好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Lipofectamine 2000将miRNA-29b mimics、miRNA mimics NC分别转染入实验组、对照组,转染24 h取实验组部分细胞经20 mg/L ox-LDL干预24 h。用q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miRNA-29b、自噬基因(Beclin1)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LC3Ⅱ/Ⅰ)蛋白表达;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检验Beclin1是否为miRNA-29b的靶基因;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人与大鼠颅内动脉瘤组织中miRNA-29b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脑动脉组织(P均<0.05)。经ox-LDL刺激的人平滑肌细胞内miRNA-29b相对表达量低于未经ox-LDL刺激的细胞(P<0.05)。转染48 h,实验组Beclin1 mRNA及蛋白相对表量低于对照组,LC3Ⅱ/Ⅰ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NA-29b可与Beclin1 mRNA的3'-UTR结合,Beclin1是miRNA-29b的靶基因。转染48 h,实验组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RNA-29b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其可能通过介导靶基因Beclin1调控平滑肌细胞的自噬,从而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
2017年05期 v.57;No.103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晏震;陈彦平;刘现云;
目的探讨多被银莲花总皂甙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肺转移细胞(ACC-M)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CC-M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加入50μg/m L多被银莲花总皂甙溶液2 m L、含同样浓度二甲基亚砜的RPMI1640培养液2 m L。分别于培养24、48、72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Bcl-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ax/Bcl-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各时间点Bcl-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ax/Bcl-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各时间点Bcl-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ax/Bcl-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被银莲花总皂甙可上调ACC-M细胞内Bax蛋白表达,同时下调Bcl-2蛋白表达,导致Bax/Bcl-2升高。
2017年05期 v.57;No.103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狄伟;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3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皮肤组织(病例组)及其周边非皮损区皮肤组织(对照组)、3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正常组)中Notch1、Jagged1 mRNA和蛋白表达;将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随机分为Jagged1-Fc融合蛋白组、DAPT组、常规对照组,分别加入含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剂(Jagged1-Fc融合蛋白,终浓度0、0.5、1、2μg/m L)、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DAPT,终浓度0、5、10、20μmol/L)、常规细胞培养液干预24、48、72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Bcl-2、Bax、Keratin1、Involucrin蛋白表达,用MTT法检测Ha Ca T细胞增殖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病例组Notch1、Jagge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与正常组(P均<0.05)。干预0、24、48、72 h,Jagged1-Fc融合蛋白组细胞增殖率随干预浓度升高依次升高,DAPT组随干预浓度降低依次降低(P均<0.05)。与常规对照组比较,Jagged1-Fc融合蛋白组细胞凋亡率降低、DAPT组升高(P均<0.05)。与常规对照组比较,Jagged1-Fc融合蛋白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DAPT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常规对照组比较,Jagged1-Fc融合蛋白组Keratin1及Involuc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DAPT组Keratin1及Involuc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银屑病的发生与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Notch信号通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与分化。
2017年05期 v.57;No.1031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平;潘银凤;王艳伟;焦燕;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设计、合成针对GRP78基因的短发夹RNA干扰序列,构建GRP78载体质粒,将其转染入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GRP78 shRNA)。将培养好的SKOV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载体组、实验组,将空白质粒、GRP78shRNA分别转染至空白载体组、实验组。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及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蛋白表达。结果转染24、48、72 h,与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比较,实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均<0.05);且实验组各时间点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染72 h,与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均<0.05)。转染72 h,与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比较,实验组GRP78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CHOP、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结论沉默SKOV3细胞内GRP78基因后,激活内质网应激凋亡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2017年05期 v.57;No.103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付豆;丁国华;王惠明;程欢;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度及其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SLE患者195例,根据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SLEDAI评分0~9分)组95例、中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0~14分)53例、重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5分)47例,根据狼疮性肾炎(LN)诊断标准分为单纯SLE组(NLN组)80例、LN组115例(肾功能正常58例、肾功能下降57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以上各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及血清尿酸(SUA)水平;用Pearson相关分析SUA与SLEDAI评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关系;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UA预测L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效能。结果重度活动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SUA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中度活动组高于轻度活动组(P<0.05);LN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SUA水平高于NLN组(P均<0.05);肾功能下降LN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SUA水平高于肾功能正常LN患者(P均<0.05)。SUA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289,P<0.05),与e GFR呈负相关(r=-0.423,P<0.05)。年龄、SUA、血红蛋白是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1.093、1.015、0.964,P均<0.05)。以SUA=391μmol/L预测L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敏感度为68.4%,特异度为75.9%。结论SUA与SLE活动度及肾损害具有相关性,且与LN肾功能下降独立相关,可作为预测L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指标之一。
2017年05期 v.57;No.103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立民;张建;戈艳蕾;李球兵;王红阳;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重症肺炎患者2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分别87、87、89例。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氢化可的松100 mg/次静脉滴注,2次/d;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参附注射液100 m L/次,以20 m L/h连续静脉泵入,2次/d。三组均治疗7 d。治疗前及治疗24、72、96、120 h检测内皮细胞功能指标:E选择素(s E-select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并做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凝血最终强度(MA值);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结果治疗96、120 h,B、C组APACHEⅡ评分低于A组(P均<0.05),C组低于B组(P均<0.05)。治疗48、72 h,C组s Eselectin、v WF、D-D及TEG的R值、K值低于A、B组,PLT高于A、B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减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改善凝血状态。
2017年05期 v.57;No.1031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芳;李素梅;胡俊程;许琳琳;王炜;徐将;荆春艳;姜妍芳;王东;肖纯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416例,根据ABI分为ABI异常组(ABI<0.9或≥1.3)93例,ABI正常组323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BI异常的危险因素;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对慢性肾脏病(CKD)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ABI异常发生率。结果 ABI异常组年龄、病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尿白蛋白肌酐比及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发生率高于ABI正常组(P均<0.05),e GFR、甘油三酯水平低于ABI正常组(P均<0.05)。年龄、低e GFR、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是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72、0.978、1.991、2.323、12.018,P均<0.05)。ABI异常发生率随CKD肾功能下降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 ABI异常与2型糖尿病肾病有关,ABI异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多下降。
2017年05期 v.57;No.103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罗卫民;罗湘玉;郭家龙;林称意;张军;
目的观察微小RNA-200b(miR-200b)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8例NSCLC组织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miR-200b表达,分析miR-200b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miR-200b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miR-200b表达与NSCLC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随访截止2016年2月10日,miR-200b低表达NSCLC患者病死率高于高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高表达者(P均<0.05)。结论 miR-200b在NSCLC组织中呈低表达,其可作为评估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2017年05期 v.57;No.103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解宝泉;张志艳;王袁;郭霞;王红阳;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检测对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首诊无远处转移的428例肺癌患者随访2年,以随访期间死亡或脑(或多处)转移的193例为预后差组,其他235例为预后良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首诊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EA、CYFRA21-1及SCCA,CEA≥45.6 ng/m L、CYFRA21-1≥6.8 ng/L、SCCA≥1.8 ng/m L为该指标水平升高,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EA、CYFRA21-1及SCCA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CEA、CYFRA21-1及SC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CEA、CYFRA21-1水平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类型、淋巴转移、临床分期、CYFRA21-1、CEA与肺癌预后有关(OR分别为3.005、2.371、3.206、1.731、1.582,P均<0.05);SCCA与肺癌预后无关(OR=1.047,P>0.05)。结论 CEA、CYFRA21-1水平升高的肺癌患者预后不良;SCCA水平与肺癌患者预后无关。
2017年05期 v.57;No.1031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覃兴乐;李清锋;苏霞辉;徐森明;王有科;谭兴领;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内收下颌颈椎前屈20°)下的后侧安全入路。方法选择17例成年志愿者,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其颈椎(C2~C7)进行扫描,测量两侧关节突关节外缘和上、下位椎体椎板重叠内缘交点至后正中线的水平间距,计算各数据的均值及其95%参考值。体表针刀进针安全区间介于C2~7整体内缘间距和外缘间距之间,体内针刀活动安全区间介于C2~7整体最小宽度与最大宽度之间。结果针刀体表入路安全区间为距离后正中线16.90~21.00 mm,针刀体内活动安全区间为距离后正中线7.29~18.82 mm。结论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下,体表进针点选择距离颈后正中线16.90~21.00 mm,以平行矢状面和垂直椎体进针较为安全。
2017年05期 v.57;No.103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庄至坤;吴昭克;谢庆华;林行会;张焕堂;孙瑞波;刘又文;张颖;
目的观察关节镜配合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将122例围塌陷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7例(57髋)与对照组65例(65髋)。观察组于关节镜监视下行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治疗,对照组行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术前及术后12、24、3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6个月比较两组ACRO分期;术后36个月根据股骨头坏死修复和塌陷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级,Ⅰ级为好转,计算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失血量大、手术时间长(P均<0.05),两组切口长度、拆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ACRO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B期、ⅡC期好转率高于ⅢB期(P均<0.05);观察组ⅢB期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配合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有效,尤其对治疗ⅢB期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有优势。
2017年05期 v.57;No.103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长青;刘兵;刘志永;王忠义;靳红绪;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及麻醉深度对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258例,随机分为Ⅰ组129例、Ⅱ组129例。Ⅰ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在T12~L1和L2~3椎间隙实行硬膜外穿刺,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10、5 m L,术中间断硬膜外泵入2%利多卡因(4~6m L/h),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1μg/kg)间断静脉注射。Ⅱ组给予全身麻醉,用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及丙泊酚(1.5 mg/kg)静脉诱导麻醉,用丙泊酚与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麻醉前5 min(T0)、麻醉后2 h(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术后第5天(T4)、术后第7天(T5)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结果其中Ⅰ组深麻醉(术中Narcotrend指数46~20)76例、浅麻醉(术中Narcotrend指数70~55)55例,Ⅱ组深麻醉61例、浅麻醉66例。两组及其不同麻醉深度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T0比较,T1、T2两组各免疫学指标水平下降(P均<0.05);T3有所恢复,但仍低于T0(P均<0.05);T4Ⅰ组各指标恢复到麻醉前,Ⅱ组各指标仍低于麻醉前(P均<0.05),T5Ⅱ组各指标恢复。两组深麻醉患者各免疫学指标水平高于浅麻醉患者(P均<0.05),且深麻醉患者以上指标于T4恢复至麻醉前,浅麻醉患者于T5恢复至麻醉前。结论与全身麻醉比较,硬膜外麻醉对子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小;深麻醉较浅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小。
2017年05期 v.57;No.1031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韩佳韫;吴俊晶;韩超;
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定全凭静脉麻醉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P组、D组,分别使用丙泊酚、右美托咪定行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补液量、输血量);麻醉前(T_0)、切皮后2 h(T_1)、术后24 h(T_2)分别经桡动脉置管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补液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T_0时比较,两组T_1、T_2时OI值降低(P均<0.05);P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2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全凭静脉麻醉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氧合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丙泊酚;二者对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无差异。
2017年05期 v.57;No.103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学;韦智晓;李俊红;周世亮;李蔼峰;彭盛梅;张筱楠;田甜;
目的探讨~(99)Tc~mO_4~-甲状腺显像联合甲状腺球蛋白与促甲状腺激素比值(Tg/TSH)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残甲)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行甲状腺全切术的DTC患者302例,术后3~4周131I清甲治疗前行~(99)Tc~mO_4~-甲状腺显像;甲状腺显像前1 d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SH、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计算Tg/TSH;清甲治疗后行131I全身显像(131I Dx-WBS);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TSH诊断残甲的效能。结果以131I Rx-WBS为金标准,~(99)Tc~mO_4~-甲状腺显像诊断DTC术后残甲的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88.4%、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15%。~(99)Tc~mO_4~-甲状腺显像诊断残甲的灵敏度为88.5%,发现腺外转移灶的灵敏度为36.2%。Tg/TSH诊断残甲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42.9%。~(99)Tc~mO_4~-甲状腺显像与Tg/TSH联合诊断残甲的灵敏度为98.6%。结论~(99)Tc~mO_4~-甲状腺显像评估DTC术后残甲的灵敏度较高,与Tg/TSH联合诊断可提高其诊断效能。
2017年05期 v.57;No.103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兆渤;金恩浩;李良;魏苑柔;岳琳坤;
目的探讨320排CT双入口灌注扫描技术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血流动力学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的SPN患者32例,其中恶性25例、良性7例。均采用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进行容积扫描,记录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计算血流灌注指数(PI);绘制病灶时间-密度(TDC)曲线,计算左心房达峰时间(LA-TTP)前后上升曲线斜率及病灶总体曲线斜率。结果良、恶性SPN的BF、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SPN的LA-TTP前方曲线最大斜率、LA-TTP后方曲线最大斜率、总体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可根据320排CT双入口灌注技术测量的BF、PI及LA-TTP前后上升曲线斜率、病灶总体曲线斜率评价良恶性SPN血流动力学变化。
2017年05期 v.57;No.1031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孙金龙;韩乐天;张楠;郭琼;连方;孙振高;
目的探讨精浆弹性硬蛋白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正常受精、优质胚胎的影响。方法选择因女方输卵管因素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长方案卵巢控制性刺激的1 183对周期不孕夫妇。按照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情况将女性分为三组:未感染(精浆弹性硬蛋白酶水平<290 ng/m L)组703例、隐性感染(精浆弹性硬蛋白酶水平290~1 000 ng/m L)组385例、确证感染(精浆弹性硬蛋白酶水平>1 000 ng/m L)组95例。排除获卵数≤5个或≥20个、女方年龄≥35岁,三组经校正后未感染组159例、隐性感染组137例、感染组41例。均行IVFET,对比各组校正前后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结果校正前三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后三组正常受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隐性感染组、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正常受精率降低(P<0.017)。结论排除女方高龄、卵巢低反应及卵巢高反应人群,卵巢正常储备女性其丈夫精浆弹性硬蛋白酶水平对IVF-ET正常受精率有影响,对优质胚胎率影响不大。
2017年05期 v.57;No.103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纪玲;邢国强;翟聪颖;魏艳丽;牛家峰;孙国华;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单纯打鼾(AHI<5)组32例、轻度OSAHS(AHI 5~20)组35例、中重度OSAHS(AHI≥21)组45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中重度OSAHS组行基础治疗与CPAP治疗,时间6个月。采用爱普沃斯困倦量表(ESS)评分评价患者主观嗜睡程度,多导睡眠图(PSG)检测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entraxin-3,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pentraxin-3与其余指标的关系。结果中重度OSAHS组血清pentraxin-3水平、ba PWV高于轻度OSAHS组、单纯打鼾组、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中重度OSAHS组血清pentraxin-3、ESS评分、AHI及ba PWV下降,LSa O2升高(P均<0.05)。中重度OSAHS组治疗前后血清pentraxin-3水平与ESS评分、AHI及ba PWV呈正相关(P均<0.05),与LSa O2、CPAP应用时间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CPAP治疗能降低中重度OSAHS患者血清pentraxin-3水平。
2017年05期 v.57;No.103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瑞芳;史方堃;杜俊凤;张艳春;程晔;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治疗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脑梗死合并OSASH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入院当日、治疗14 d)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检测呼吸功能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氧减饱和度指数(ODI)、低氧持续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百分比;治疗前及治疗14 d、2个月、6个月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计算阻力指数(RI);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双侧脑动脉RI降低,ADL评分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再发脑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PAP辅助治疗脑梗死合并OSAHS有效,其可能通过改善大脑动脉血流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与神经系统功能。
2017年05期 v.57;No.103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少强;魏松洋;郑庆杰;李青元;潘春雷;
目的探讨术前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治疗对心脏病合并甲亢患者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脏病合并甲亢患者13例(甲亢组)、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脏病患者13例(对照组)。两组均行心内直视术治疗。甲亢组术前给予甲巯咪唑、心得安及对症治疗,甲亢症状控制治疗,控制基础代谢率(BMR)<20%行手术治疗。术中记录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1)及体外循环后4 h(T_2)、12 h(T_3)、1 d(T_4)、3 d(T_5)、5 d(T_6)测定甲状腺激素(T_H)、促甲状腺激素(T_SH);用多功能监护仪检测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用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计算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T_H水平均在T_5降至最低(P均<0.05),在T_6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血清T_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两组SVRI、PVRI均在T_2达最高(P均<0.05),T_4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LVSWI在T_3降至最低(P均<0.05),T_5恢复至术前水平,甲亢组在T_4降至最低(P均<0.05),T_6仍未恢复术前水平。T_2~T_6甲亢组SVRI、PVRI、LVSW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合并甲亢的心脏病患者心内直视术术前有效抗甲亢治疗可预防甲状腺危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术后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2017年05期 v.57;No.103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林彩云;陈武;何淑芬;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次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缬沙坦分散片80 mg/次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测量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膀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因子Ⅷ(vWF)、转化生长因子β1(TNF-β1);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SBP、DBP、CysC、Hcy、UAER、m ALB、TM、vWF及TNF-β1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效果佳,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2017年05期 v.57;No.103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0 ] - 李函;朱静;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酸性分泌蛋白(SPARC)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参照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三组:无视网膜病变36例(NDR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34例(NPDR组)、增殖期视网膜病变30例(PDR组),选择体检健康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SPARC、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A-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空腹血糖(FPG),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SPARC水平与CRP、ICAMA-1、Hb A1c、FPG的关系。结果 PDR组SPARC、CRP、ICAMA-1、Hb A1c及FPG水平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NPDR组SPARC、CRP、ICAMA-1、Hb A1c及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SPARC水平与N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ICAMA-1、Hb A1c及FPG水平高于NDR组(P均<0.05);NDR组SPARC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ICAMA-1、Hb A1c及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SPARC水平与CRP、ICAMA-1、Hb A1c、FPG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5、0.815、0.914、0.875,P均<0.05)。结论血清SPARC水平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相关,尤其与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
2017年05期 v.57;No.103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鞠芳;卢琳;李绪彤;赵清叶;李娜;袁海成;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RNA)has-let-7a、-7e及-7g检测对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3例,均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化疗及放疗5周。治疗后根据Mandard肿瘤消退分级标准分为消退良好组18例,无明显消退组25例。治疗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血清miRNA has-let-7a、-7e及-7g表达;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NA has-let-7a、-7e及-7g对直肠癌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程度的预测价值,对比三者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治疗前消退良好组血清miRNA has-let-7e相对表达量低于无明显消退组(P<0.05);两组血清hsa-let-7a和has-let-7e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iRNA has-let-7e预测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AUC大于has-let-7a、has-let-7g的AUC(P均<0.05)。结论血清miRNA has-let-7e可作为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血清标志物。
2017年05期 v.57;No.103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才堂;
目的探讨多模式保温对精准肝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精准肝切除术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组各28例。两组麻醉方法一致。A组入室后给予常规保温;B组在常规保温基础上采用多模式保温,入室后将室温调至25~26℃,术中加医用升温毯对床垫进行预热,术中维持40℃左右;同时使用充气式升温毯覆盖下半身,并维持体温37~38℃;术前将输注液体加温至37℃,术中使用预热至37℃的生理盐水冲洗切口。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两组在PACU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于麻醉诱导前(T_1)、麻醉后1 h(T_2)、术毕(T_3)、离开PACU前5 min(T_4),行血气分析,比较两组p H值、碱剩余和乳酸水平。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较A组缩短(P均<0.05)。B组低体温及恶心呕吐、寒颤、躁动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与A组比较,T_4时点B组的p H值升高,T_3、T_4时点碱剩余、乳酸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多模式保温可有效预防精准肝切除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且能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7年05期 v.57;No.103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索南昂秀;祁腾民;周京元;王增顺;林旭晨;
目的对比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1例,随机分为A组(51例)、B组(48例)、C组(52例),分别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动力髋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高于B、C组(P均<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低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更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2017年05期 v.57;No.1031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