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CpG位点选择对焦磷酸测序法检测肝癌SMP30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

    莫之婧;郑顺心;周素芳;

    目的选择适宜的CpG位点用于焦磷酸测序法检测肝癌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启动子甲基化。方法提取人肝癌细胞系SMCC-7721和BEL-7404的基因组DNA,设计针对SMP30基因序列1和序列2的扩增和测序引物,焦磷酸测序法检测SMP30基因序列1和序列2中的CpG位点甲基化程度,并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序列2中出现的SNP位点。结果 SMCC-7721和BEL-7404细胞系中,SMP30基因序列1中6个CpG位点低甲基化,与SMP30基因低表达不符,且测序结果质量评估均为失败。SMP30基因序列2中6个CpG位点高甲基化,与SMP30基因低表达相符,前2个CpG位点均为通过,而后4个CpG位点均为失败。去除第5和第6个CpG位点,只检测SMP30基因序列2中poly(T)结构前4个CpG位点,SMCC-7721细胞系中甲基化程度分别为100%、90%、100%和80%;BEL-7404细胞系中甲基化程度分别为100%、92%、100%和77%。除第3个CpG位点为失败,其余CpG位点均为通过。Sanger测序显示SMCC-7721和BEL-7404细胞系在第3个CpG位点前存在SNP位点,且均为A。结论焦磷酸测序时选择靠近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且在poly(T)结构之前的CpG位点,测得的SMP30启动子甲基化值较准确。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Psammaplin A对离体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刘海宏;孟庆凯;石刚;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3(HDAC3)抑制剂Psammaplin A对离体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结肠癌SW480细胞,随机分为Psammaplin组与对照组,Psammaplin组给予不同浓度(0.5、5、50、500、5 000μg/m L)Psammaplin A干扰48 h,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DAC3及DNMT3a蛋白表达:MTT法检测不同细胞培养时间(24、48、72、96 h)、不同浓度梯度Psammaplin A对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Psammaplin A对SW480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Psammaplin组0.5、5、50、500、5 000μg/m L的Psammaplin A干扰SW480细胞48 h后,HDAC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28±8.91、21.72±9.18、18.63±7.26、14.17±5.64、10.58±7.22,对照组HDAC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4.84±7.65,与对照组比较,Psammaplin组在500及5 000μg/m 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mmaplin组0.5、5、50、500、5 000μg/m L的Psammaplin A干扰SW480细胞48 h后,DNMT3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36±8.43、17.51±6.29、16.12±6.54、11.27±5.31、10.54±4.26,对照组为20.15±6.31,与对照组比较,Psammaplin组在500及5 000μg/m 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0μg/m L的Psammaplin A干预SW480细胞培养24、48、72及96 h后,Psammaplin组细胞存活率为时间依赖性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在48、72及96 h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mmaplin组0.5、5、50、500、5 000μg/m L的Psammaplin A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SW480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在50、500、5 000μg/m 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mmaplin组与对照组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69.27±0.93)%、(81.25±0.89)%,G2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4.72±1.83)%、(9.62±1.34)%,S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27.61±1.65)%、(10.43±0.97)%,两组各期细胞所占比例比较,P均<0.05。Psammaplin组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6.98%、31.67%,两组比较,P<0.01。结论 Psammaplin A可通过抑制HDAC3及DNMT3a表达降低结肠癌细胞存活率及增殖活性,诱导凋亡。

    2017年09期 v.57;No.103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MMR的表达状态及意义

    岳欣;胡均;王家仓;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基因(MMR)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状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14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均未接受术前放疗或化疗。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法检测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四种蛋白中一种及以上不表达,即判定为MMR表达缺失(d MMR),对比MMR正常和d MMR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5.6%(22/141)、2.8%(4/141)、7.1%(10/141)、15.6%(22/141),d MMR率为25.5%(36/141)。MMR表达与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年龄、部位、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等有关(P均<0.05),d MMR更多发生于60岁以下、近端部位、黏液类型癌及较大的肿瘤(P均<0.05)。结论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MMR表达存在缺失,MMR状态的评估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和指导治疗。

    2017年09期 v.57;No.103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WTX基因稳定干扰系的建立

    王蕾;张庆玲;

    目的应用WTX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感染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建立WTX稳定干扰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系。方法慢病毒感染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感染效率,G418进一步筛选得到稳定感染细胞系。qPCR及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检测WTX mRNA及蛋白干扰效率。结果慢病毒感染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后,WTX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26结直肠癌细胞WTX干扰稳定细胞系构建成功。结论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结直肠癌CT26细胞WTX稳定干扰细胞系。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小RNA-200c靶向抑制EFNA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

    李鹰飞;高健伟;王红;周永健;聂玉强;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00c靶向抑制肝配蛋白A1(EFNA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细胞株SGC7901,随机分为miR-200c模拟物组、模拟物对照组、miR-200c抑制物组、抑制物对照组,分别转染miR-200c模拟物、模拟物对照寡核苷酸、miR-200c抑制物、抑制物对照寡核苷酸,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00c对EFNA1基因的靶向抑制作用。取本院手术切除的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48例份,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EFNA1蛋白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EFNA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肿瘤部位间的关系。结果与模拟物对照组相比,miR-200c模拟物组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活性降低(P<0.05),总凋亡率升高(P<0.05),侵袭能力降低(P<0.05)。miR-200c模拟物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低于模拟物对照组(P<0.05),而miR-200c抑制物组的荧光素酶活性高于抑制物对照组(P<0.05)。EFNA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其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FNA1基因呈高表达,miR-200c可通过靶向EFNA1基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促进凋亡。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2L、BAFF和CD40L表达变化及意义

    冯永民;陈秋萍;黄柳涛;潘庆军;刘华锋;

    目的探讨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淋巴归巢受体(CD62L)、B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因子(BAFF和CD40L)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57例,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29例和非活动组(SLEDAI评分<10分)28例,选取同期20例查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62L、BAFF和CD40L表达,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血清Anti-ds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外周血CD62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P<0.05)。活动组外周血BAFF和CD40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非活动组(P均<0.05);而非活动组与对照组BAFF和CD40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LE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CD62L和CD40L表达与血清Anti-ds DNA抗体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0.36,P均<0.05);而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BAFF表达与血清Anti-ds DNA抗体水平无关(r=0.26,P=0.14)。结论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CD62L、BAFF和CD40L表达升高,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通过CD62L介导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通过BAFF和CD40L活化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而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进而参与SLE的发病。

    2017年09期 v.57;No.103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CPEB1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范良;殷铁军;

    目的探讨胞质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1(CPEB1)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UVECs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肿瘤细胞上清液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重悬细胞,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CPEB1及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的mRNA和蛋白表达;取对数生长期HUVECs细胞,待培养至细胞达70%~80%融合时用LipofectamineTM2000进行转染,细胞分为携带基因的质粒转染组(转染组)、不带任何基因的空质粒转染细胞组(转染对照组)和不经任何处理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转染后HUVECs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转染后HUVECs的迁移能力,RT-PCR法检测ADAM17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DAM17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中CPEB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ADAM17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转染48、72 h后,转染组吸光度值低于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转染组细胞穿过小室膜数目低于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转染组ADAMl7的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转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 CPEB1可抑制HUVECs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DAM17表达有关。

    2017年09期 v.57;No.103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银杏内酯A对LPS诱发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姜璐;王伟芹;路士华;高金柱;曹志群;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A(GA)对脂多糖(LPS)诱发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肝细胞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LPS组、LPS+CLI-095组、LPS+GA 20μmol/L组、LPS+GA 10μmol/L组、LPS+GA20μmol/L+LY294002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检测肝细胞NF-κB活性[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p65)、磷酸化-IκBα(p-IκBα)、NF-κB p65基因结合活性],检测培养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LPS组肝细胞TLR4表达增加(P<0.05),NF-κB p65、p-p65、p-IκBα水平升高(P均<0.05),NF-κB p65基因结合活性增强(P<0.05),培养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P均<0.05),细胞活性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GA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LR4表达及NF-κB信号激活(P均<0.05),降低上述炎症因子的释放(P均<0.05),同时提高细胞活性(P<0.05)。TLR4抑制剂CLI-095干预后,LPS引起的肝细胞上述变化被阻断(P<0.05)。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可抵消GA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P均<0.05)。结论 GA可抑制LPS引起的肝细胞炎症反应、提高细胞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LPS引起的TLR-NF-κB信号过度激活有关;PI3K/Akt通路参与了LPS诱发肝细胞损伤过程。

    2017年09期 v.57;No.103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猪源纤维蛋白贴的黏附性及其对犬肝中叶及大鼠股动脉出血的止血效果

    李伟达;邓乐君;李健;万华印;李茹冰;

    目的探讨猪源纤维蛋白贴(DBT)的黏附性及对肝脏和股动脉出血创面的止血作用。方法使用胶带初黏性试验机测试DBT和胶原蛋白的初黏性;选用健康Beagle犬24只,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医用胶原蛋白组和DBT组,建立犬肝脏出血创面模型,DBT组和医用胶原蛋白组分别贴上DBT、医用胶原蛋白,模型对照组直接用已称重的纱布轻放于肝脏切口上,比较三组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此外模型对照组和DBT组动物术前1周、术后2d、3周、13周用负压管从小隐静脉取静脉血2 m L,作凝血功能(PT、APTT、FIB)检测。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纱布对照组、医用胶原蛋白组和DBT组,建立大鼠股动脉出血创面模型,DBT组和医用胶原蛋白组分别用DBT、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包住动脉切口,纱布对照组则直接用已称重纱布块止血;假手术组只游离出股动脉,即刻缝合。比较四组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计算止血成功率和再渗血率;同时观察大鼠术后4周的创面恢复情况。结果 DBT的黏附性明显优于胶原蛋白(P<0.01);DBT组较模型对照组、医用胶原蛋白组犬肝脏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减少(P均<0.01),DBT组犬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影响,术后13周能降解吸收完全,不影响创面的恢复。DBT组较纱布对照组、医用胶原蛋白组大鼠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减少(P均<0.01),大鼠的再渗血率降低;DBT组术后4周创面大部分将其降解、吸收。结论猪源纤维蛋白贴黏附性较好,对犬肝脏和大鼠股动脉出血创面的止血效果较好,可降解吸收,且未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影响。

    2017年09期 v.57;No.103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GANT61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米源;杜媛鲲;廖海江;王林;王雷;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Gli)特异性抑制剂GANT61对人胃癌细胞AZ521和AGS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不同终浓度的GANT61处理AZ521和AGS细胞72 h后,采用MTS法检测GANT61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ANT61作用于AZ521和AGS细胞24 h后Gli-1、Gli-2、Cyclin D1和p2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GANT61作用于AZ521和AGS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结果 GANT61作用于AZ521和AGS的IC50分别是7.94、12.70μmol/L,GANT61作用后,AZ521和AGS细胞中Gli-1、Gli-2、Cyclin D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p21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GANT61处理AZ521和AGS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增高(P均<0.05)。结论 GANT61可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AZ521和AGS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Gli-1、Gli-2、Cyclin D1蛋白表达,增加p21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09期 v.57;No.103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肝激酶B1过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

    黄志强;曹文斌;葛志鹏;田炜;张琪;程文炜;张国志;

    目的探讨肝激酶B1(LKB1)过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将空载病毒、LKB1重组真核体分别转染入阴性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RT-PCR技术检测各组LKB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LKB1蛋白表达,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OD值),用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实验组LKB1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空白组(P均<0.05)。转染72 h,继续培养24、48、72、96 h实验组OD值低于阴性对照组、空白组(P均<0.05)。转染24 h,实验组穿膜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空白组(P均<0.05)。转染24 h,与阴性对照组、空白组比较,实验组G0/G1期细胞增多,S期、G2/M期细胞减少(P均<0.05)。结论 LKB1过表达能抑制人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增殖、转移。

    2017年09期 v.57;No.103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藤黄酸对耐药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丁忠阳;许飞;唐建东;李淦;蒋盘强;吴昊天;唐张峰;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耐药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期的耐吉西他滨的胃癌细胞(R-MKN28),分为未处理组(Blank组)、藤黄酸组和藤黄酸+IL-6组,Blank组不予任何干预,藤黄酸组予藤黄酸2.0μg/m L,藤黄酸+IL-6组在藤黄酸处理的基础上加用IL-6 10 ng/m L处理。用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观察藤黄酸对R-MKN28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并通过qRT-PCR法检测IL-6、JAK1、BCL2和AKT1基因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IL-6蛋白表达。结果藤黄酸干预至72 h时,Blank组492nm处吸光度值由0 h的0.472±0.012升高到0.988±0.031,而藤黄酸组只由0 h的0.409±0.008上升至0.762±0.022,两组比较,P<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Blank组凋亡率为(14.25±1.352)%;藤黄酸组凋亡率为(23.48±1.574)%,两组比较,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Blank组穿膜细胞数为(61.67±7.265)个/视野,而藤黄酸组穿膜细胞数为(29.68±5.487)个/视野,两组比较,P<0.05。藤黄酸组R-MKN28细胞的IL-6、JAK1、BCL2和AKT1基因表达水平表达下降,IL-6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MTT实验结果显示,藤黄酸+IL-6组细胞增殖能力相比藤黄酸组在48 h后明显上升(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藤黄酸+IL-6组穿膜细胞数为(60.00±4.619)个/视野,而藤黄酸组仅为(27.00±5.859)个/视野,两组比较,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耐吉西他滨的胃癌细胞中IL-6水平表达升高。结论藤黄酸可能通过调节IL-6水平抑制耐吉西他滨的R-MKN28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凋亡。

    2017年09期 v.57;No.1035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iR-34a对JAR细胞自噬影响的机制

    张展;徐娜;李爱萍;刘慧;王媛媛;

    目的探讨miR-34a对人胎盘绒毛癌细胞JAR细胞自噬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JAR细胞,随机分为miR-34a模拟物组(转染miR-34a模拟物)、NC组(转染模拟物阴性对照)、miR-34a抑制物组(转染miR-34a抑制物)、INC组(转染抑制物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只加Lipofectamine 2000)、缺氧组(300μmol/L氯化钴处理)和正常组(未经氯化钴处理)。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miR-34a及HMGB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MGB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小体形成情况。结果 miR-34a模拟物组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NC组降低(P<0.05),miR-34a抑制物组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较INC组高(P<0.05)。缺氧组中HMGB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缺氧处理后miR-34a模拟物组中HMGB1和LC3Ⅱ/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INC组降低(P<0.05),miR-34a抑制物组中HMGB1和LC3Ⅱ/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INC组升高(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缺氧组自噬小体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缺氧处理后miR-34a模拟物组细胞中自噬小泡数量较NC组减少(P<0.05),miR-34a抑制物组细胞中自噬小泡数量较INC组增加(P<0.05)。结论 miR-34a可能通过抑制HMGB1表达影响滋养细胞的自噬。

    2017年09期 v.57;No.1035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fMRI参数与直肠癌患者病理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谢宗源;王志强;李晖;王晶晶;王雅静;谭志斌;刘涛;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方法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与直肠癌患者病理学T分期、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7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直肠癌患者DWI及DCE-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得DWI参数ADC值及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Kep值,进一步对这些参数值与肿瘤的T分期、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癌患者的DWI参数ADC值随肿瘤T分期、Dukes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而减低(P均<0.05)。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值随肿瘤T分期、Dukes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均<0.05);不同T分期、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者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f MRI中DWI参数ADC值及DCE-MRI定量参数Ktrans、Ve值与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能为直肠癌术前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17年09期 v.57;No.103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

    孙旭凌;黄桂林;申婧;李豫江;李志刚;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价值。方法将17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亚甲蓝组各85例,分别接受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冰冻检查及常规石蜡病理检查。结果联合组与亚甲蓝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98.8%(84/85)、95.3%(81/85),两组比较,P>0.05。联合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34枚,平均3.93枚/例;亚甲兰组检出淋巴结总数284枚,平均3.34枚/例,两组前哨淋巴结检出总数比较,P<0.05。联合组检出腋窝淋巴结阳性19例,共检出转移淋巴结59枚,亚甲蓝组检出腋窝淋巴结阳性16例,转移淋巴结40枚。联合组检出的59枚转移性淋巴结中,全部被吲哚菁绿检出,但亚甲蓝仅检出36枚。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有良好的可视性,检出前哨淋巴结数量和标记的腋淋巴结阳性数多于单用亚甲蓝法,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有较高价值。

    2017年09期 v.57;No.1035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CYLD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姜维民;徐小永;李春民;杨捷;周昆明;吕伟;周丁华;

    目的观察胰腺癌组织中头帕肿瘤综合征蛋白(CYL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44例胰腺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LD表达,并分析CYLD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CYL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20/44)、75%(33/4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组织CYLD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N分级、AJCC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CA199水平无关(P均>0.05)。CYLD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1),CYLD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27个月(95%CI为5.61~10.88个月),2年累积生存率为5.4%,而CYLD高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72个月(95%CI为14.12~19.31个月),2年累积生存率为17%。Cox回归分析提示CYLD为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RR=3.839,P<0.05)。结论 CYLD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异常表达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表达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

    2017年09期 v.57;No.103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胰腺癌原发部位与肝转移瘤分布特征的关系

    贾明胜;杨慧;杨翠翠;李万湖;朱建忠;

    目的探讨胰腺癌原发部位是否影响其肝转移瘤在肝叶内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胰腺癌合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胰腺癌依据原发部位分为胰头癌40例(胰头癌组),胰体尾癌67例(胰体尾癌组),患者均行腹部动态增强CT三期扫描检查,分析肿瘤原发部位、大小、邻近血管侵犯与肝脏各叶、各段转移瘤数量的关系。结果两组胰腺癌中,肝右叶转移瘤数目均多于肝左叶转移瘤数目,胰头癌右∶左半肝转移瘤数目比为4.02∶1,胰体尾癌右∶左半肝转移瘤数目比为1.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转移瘤数量在各肝段分布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胰体尾癌组脾静脉受侵者肝左叶转移瘤数目高于未受侵者(P<0.05),胰头癌组肠系膜上静脉受侵者肝右叶转移瘤数目高于未受侵者(P<0.05)。结论肝转移瘤的分布受胰腺癌原发部位的影响,胰头癌尤其是肠系膜上静脉受侵者,倾向于转移到右半肝,而胰体尾癌尤其是脾静脉受侵者,更易转移到左半肝。

    2017年09期 v.57;No.103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in1、CyclinD1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钟鸣;刘英霞;翁剑华;赵文丽;

    目的观察Pin1和CyclinD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Pin1和CyclinD1蛋白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l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微弱表达时胞核少许轻微着色,过表达时胞核和胞质均着色。Pinl蛋白在55.6%(60/108)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中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Pin1蛋白表达与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CyclinD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CyclinD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6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2%。CyclinD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in1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24,P<0.05)。结论 Pin1和CyclinD1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2017年09期 v.57;No.103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近端胃切除联合间置空肠重建与全胃切除联合Roux-en-Y重建治疗近端胃癌的效果比较

    王利东;田忠;刘源;

    目的系统评价全胃切除联合Roux-en-Y重建(TGRY)与近端胃切除联合间置空肠重建(PGJR)两种术式对近端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间置空肠重建""Roux-en-Y重建""近端胃癌""proximal gastrectomy""total gastrectomy""jejunal interposition reconstruction""Roux-en-Y reconstruction"和"proximal gastric carcinoma"等为关键词,分别对Pub 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出版平台(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整合数据平台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1990年1月1日~2016年9月1日。纳入行TGRY与PGJR两种术式治疗近端胃癌的中文及英文文献。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别独立地提取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比值比(OR)分析统计计数资料,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合并值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纳入病例1 002例,其中PGJR有401例(PGJR组),TGRY有601例(TGRY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反流症状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GJR在术中失血量方面明显少于TGRY(WMD:-109.58,95%CI:-184.94~34.21,P<0.05),而TGRY在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却多于PGJR(WMD:-3.44,95%CI:-6.79~-0.09,P<0.05)。结论与TGRY比较,PGJR可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和创伤程度,尽可能保留胃部功能,是近端胃癌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2017年09期 v.57;No.103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CHK1和RAD5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卫茹;闫静波;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检验点激酶1(CHK1)和RAD5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141例份(腺癌组)及距肿物≥5 cm的胃黏膜组织作为正常胃黏膜组;同期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112例份,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低级别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高级别瘤变组)。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HK1和RAD51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征特的关系。Spearman法分析RAD51与CH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CHK1和RAD5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低级别瘤变组、高级别瘤变组和腺癌组中表达依次升高(P均<0.05)。CHK1蛋白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病理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有关(P均<0.05);RAD51蛋白表达与患者病理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CHK1和RAD5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42,P<0.05)。结论 CHK1和RAD51蛋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2017年09期 v.57;No.1035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Scr、BUN、β_2-MG、Cys-C及尿NGAL水平变化

    赵新祥;郑宏伟;房师荣;苏方成;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中毒(PQ)患者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变化。方法选取58例PQ患者(中毒组),以入院2周存活为标准,分为死亡组31例和存活组27例。分别于治疗第1、3、7、14天、出院时监测患者血清Scr、BUN、β_2-MG、Cys-C及尿NGAL水平,并与同期查体健康者25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PQ中毒后,患者早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血清BUN、Scr、β_2-MG、Cys-C及尿NGAL水平死亡组>存活组>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中毒组第1、3、7、14天及出院时血清BUN、Cys-C及尿NGAL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PQ中毒后患者血清Scr、BUN、β_2-MG、Cys-C、NGAL水平发生变化,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肾损伤程度及肾功能恢复判断。

    2017年09期 v.57;No.1035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SPY1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刘贤称;张青;冯佳;靳钦;张曙;

    目的观察SPY1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169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PY1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Y1蛋白阳性表达于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点状,低或无表达84例(49.70%),高表达85例(50.30%)。SPY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值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PY1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5年生存率低。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PY1表达程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前血CEA值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均<0.05),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与术后生存无关(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SPY1表达程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术前血CEA值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SPY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与患者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术前血CEA值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

    2017年09期 v.57;No.103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尼可地尔对高龄NSTEMI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丁平;陈红;张海燕;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均行心肌梗死综合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次,3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早期二尖瓣前叶峰流速(E峰)、舒张晚期二尖瓣前叶峰流速(A峰)以及E/A值。结果治疗3个月,观察组LVEF、E峰、E/A较对照组升高,LVEDD、A峰、BNP、AngⅡ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尼可地尔能有效保护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预防左室重构。

    2017年09期 v.57;No.103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含水蛭制剂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张冬;何杏仪;

    目的系统评价含水蛭制剂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The National Reseach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关于含水蛭制剂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6年5月。Rev 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文献1 073篇,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使用含水蛭制剂治疗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低分子肝素治疗者(P<0.05),二者肺栓塞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含水蛭制剂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低分子肝素比较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为安全。

    2017年09期 v.57;No.1035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HAART治疗前后HIVAN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糖类抗原-125水平变化及意义

    冯润川;兰玲鲜;谢志满;梁茂裕;葛利辉;罗向佳;何琦;

    目的观察HIVAN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HIVAN)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50例HIVAN患者(观察组),应用罗氏全自动PPE生化仪,分别采用比浊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AART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清Cystatin C、CA-125水平,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对比。采用COULTER EPICS 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细胞数、CD4+T/CD8+T值。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Cystatin C、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HAART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血清CA-125水平下降较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Cystatin C下降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数、CD4+T/CD8+T值升高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提示,CD4+T细胞与hs-CRP、CA-125呈负相关(r分别为-3.326、-2.910,P均<0.05);而CD4+T细胞与Cystatin C、Ccr、GFR无相关性(r分别为0.285、0.101、0.225,P均>0.05)。GFR与Cystatin C、CA-125、hs-CRP呈负相关(r分别为-2.352、-4.022、-3.022,P均<0.05)。结论 HAART治疗前HIVAN患者血清Cystatin C、CA-125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下降明显;监测血清Cystatin C、CA-125水平,有助于观察和评估HIVAN患者肾脏损害发生、进展和预后。

    2017年09期 v.57;No.1035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早产儿黄疸临床观察

    逯军;凌瑶君;

    目的观察蓝光联合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或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现黄疸需蓝光治疗的早产儿(28周<胎龄<37周)113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为41、37、35例,其中A组予常规蓝光治疗;B组蓝光治疗同时给予口服亿活0.125 g/次,2次/d;C组蓝光治疗同时给予口服贝飞达0.105 g/次,2次/d;观察入院后开始蓝光或联合益生菌治疗至住院第8天,比较三组总光疗时间、蓝光治疗前与住院第8天经皮测胆红素(TCB)下降的幅度、蓝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B、C组总光疗时间分别为(3.829±2.234)、(2.621±1.972)、(2.894±1.594)d,三组间比较,P均<0.05。A、B、C组光疗前TCB水平分别为(155.319±50.171)、(171.171±44.511)、(157.713±46.067)μmol/L,住院第8天TCB水平分别为(149.557±41.399)、(146.410±33.670)、(141.349±37.945)μmol/L,三组间光疗前TCB、住院第8天TCB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C组蓝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腹泻、皮疹及发热等)发生率分别为34.1%、37.8%、37.1%,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联合蓝光治疗早产儿黄疸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其机制可能与亿活能调节肠道运动及降低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有关。

    2017年09期 v.57;No.1035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MMP-9、AECA、ANCA水平变化

    安娜;石瑄;孙东明;湛要五;贾浩;杨华;李晨;

    目的观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为观察组,20例查体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抽血化验,比较观察组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血清MMP-9、AECA和ANCA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急性期血清MMP-9、AECA和ANCA水平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恢复期血清MMP-9、AECA和ANCA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MMP-9、AECA和ANCA水平明显升高,即使恢复期亦未正常。

    2017年09期 v.57;No.103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EV71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DCs成熟、凋亡及MAPK信号通路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冬;

    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凋亡及MAPK信号通路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手足口病患儿40例,根据感染程度将患儿分为轻症感染组(20例)、重症感染组(20例),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各组DCs体外培养、诱导后检测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凋亡情况及MAP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轻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CD80、CD83及CD86阳性率随感染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其中CD80、CD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凋亡细胞检出率及死亡细胞检出率在三组中最高;轻度感染组凋亡细胞及死亡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重度感染组凋亡细胞及死亡细胞检出率最低;三组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感染组、重度感染组p-p38 MAPK、p-JNK、p-ERK1/2蛋白表达量均随感染程度加深而增加(P均<0.05)。IL-6及IL-12表达随感染程度的加重而呈上升趋势,其中IL-6变化明显,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2略有升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NF-α表达随感染程度的加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V71感染可促进DCs成熟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抑制其凋亡,活化MAPK信号通路,上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2017年09期 v.57;No.103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CD64指数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张茜;王志学;闫欣欣;曹成;

    目的探讨CD64指数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烧伤脓毒症住院患者32例,按结局分为死亡组(18例)和生存组(14例)。患者入院后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CD64指数;采用比浊仪测定CRP;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持续检测上述各指标。用ROC曲线分析患者年龄和入院第28天CD64指数对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效果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确诊脓毒症时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CD64指数上升,在第14天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而死亡组患者CD64指数从第1天~第35天逐渐上升。在第28天和第35天两组CD64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对烧伤脓毒症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为33.5岁,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3和0.778。入院第28天CD64指数对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为0.3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3和0.889。结论 CD64指数能及时评估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与预后情况,对尽早实施临床干预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7年09期 v.57;No.103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多点矩阵扫描激光与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效果比较

    韩静;郭勇;刘燕;严宏;

    目的对比577 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与多波长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将SNPDR合并黄斑水肿的68例(76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6只眼采用577 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分2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单点模式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B组40只眼采用多波长扫描激光分4次完成PRP,黄光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采用ETDRS视力表检测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乳头旁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结果两组BCVA于激光治疗后缓慢上升,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BCVA比较,P均>0.05。两组CMT于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3个月时较治疗前略增加(P>0.05),治疗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间CMT比较,P均>0.05。治疗后A组平均RNFL厚度未见明显变化,而B组平均RNFL厚度于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增加(P<0.05),两组3个月时RNFL厚度比较,P<0.05。结论 577 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与多波长激光对SNPDR合并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多波长激光在治疗后短期可能引起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增加。

    2017年09期 v.57;No.1035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影响因素

    崔燕;魏峰;阎文静;宋岩;时淑娟;王海萍;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8~23分)为PSD组,其中中重度抑郁患者21例(中重度组),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合并组)。选择同期住院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65例为对照组。住院期间及发病1个月后分别采用HAMD-17项进行评分;入选患者均进行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对比;住院2周内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阳性率;分析两组患者病初NIHSS评分及病变部位。结果中重度组及合并组患者血清CRP和IGF-1水平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PSD组血清CRP、IGF-1水平及GAD-Ab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额叶、丘脑病变、发病初高NIHSS评分及糖尿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炎性反应、免疫机制异常及谷氨酸代谢障碍可能参与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病理过程,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额叶病变、丘脑病变及病初高NIHSS评分。

    2017年09期 v.57;No.103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直接B超引导下吸刮术治疗内生型疤痕妊娠疗效观察

    朱颍;韩扬;颜士杰;潘孝华;李洪言;

    目的探讨直接B超引导下吸刮术治疗内生型剖宫产后疤痕妊娠(CS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CSP患者,均停经小于14周,孕囊直径1~5 cm,孕囊与膀胱壁间肌层厚度2 mm以上。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直接于B超引导下行吸刮术,对照组予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行B超引导下吸刮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刮宫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及β-HCG值、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刮宫耗时分别为(12.72±3.54)、(21.71±16.32)min,住院时间分别为(5.78±2.92)、(8.96±3.90)d,住院费用分别为(3 182.76±430.14)、(18 039.95±526.67)元,两组刮宫耗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β-HCG值、β-HCG值降至正常及月经恢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停经不足14周,孕囊直径1~5 cm,孕囊与膀胱壁间肌层厚度2 mm以上,出血量不多的内生型CSP患者可直接于B超引导下行吸刮术,可避免子宫动脉栓塞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弊端,并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2017年09期 v.57;No.103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南宁西乡塘地区结直肠癌全结肠镜筛查结果分析

    单宏鹏;张猛;陈锋;李通;孙芳;唐卫中;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西乡塘地区结直肠癌全结肠镜筛查结果,以便及早进行干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做为初筛手段,确定高危人群。以全结肠镜做为进一步检查方法,对南宁西乡塘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高危人群进行全肠镜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判定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对得到的基本资料、病变部位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用SPSS17.0软件分析各种肠道病变的检出率,对各种影响因素与腺瘤发病率的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 14个月内共筛查725例高危人群,符合纳入标准684例。其中检出腺瘤65例,其他病变41例。60~69岁组腺瘤的检出率高于40~49岁组(P=0.011),有吸烟史组腺瘤检出率高于无吸烟史组(P=0.008)。结论全结肠镜的筛查能有效发现高危人群中的癌前病变(腺瘤);高龄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相关,吸烟史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2017年09期 v.57;No.103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IL-22介导通路在结肠癌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宁珏;叶华;朱宇珍;郑学宝;

    IL-22是IL-10家族成员,由多种免疫细胞,如IL-22+CD4+T细胞(Th22)等所分泌的细胞因子,IL-22在黏膜屏障保护、组织修复、上皮细胞增生及再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L-22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研究表明,IL-22在结肠癌组织及血清中呈现高表达,由其介导的相关通路已成为结肠癌防治的研究热点,研究IL-22在结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疗结肠癌提供新思路和靶点。

    2017年09期 v.57;No.103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对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望;朱萱;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结果,以细胞外基质尤其是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过度沉积为主要特点,其持续进展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NADPH氧化酶(NOX)是一种多亚基组成的跨膜酶复合物,众多研究表明其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调控多条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如TGF-β/Smad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SiRNA在肝纤维化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罗媛元;王丽娜;殷子斐;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引起组织损伤修复的病理反应,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小干扰RNA(siRNA)能够高效、特异地破坏mRNA的完整性,抑制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基因治疗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表明,siRNA能有效地从基因水平进行调控,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可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手段。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李依敏;苏思贞;朱静;金梅;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取得较大突破,其具有直接性和毒性作用小等特点,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害,目前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ADP-核糖多聚合酶(PARP)、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为靶点的乳腺癌药物研究及应用较为广泛。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分子成像在肿瘤新生血管评价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梦杰;周军;

    实体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对肿瘤血管的成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途径,而血管生成与肿瘤组织内表达的分子物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2、整合素αvβ3、共刺激分子B7-H3等)密切相关,这些分子可成为靶向超声造影剂的靶点,为肿瘤新生血管的显影提供条件。分子成像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使人们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了进一步认识,此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方向。

    2017年09期 v.57;No.1035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