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白芍总苷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ADM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探讨

    胡礼仪;侯永彬;余莉华;米永华;王科;刘北忠;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PG)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ADM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ADM敏感细胞BEL-7402(亲本组)和ADM耐药细胞BEL-7402/ADM(耐药组),将BEL-7402/ADM细胞转染HDAC3基因siRNA干扰质粒(干扰组)及空载质粒(空载组)24 h,用白芍总苷孵育BEL-7402/ADM细胞48 h(用药组)。取亲本组、耐药组、用药组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ADM作用48 h;MTT法测算增殖抑制率,计算各组ADM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取亲本组、耐药组、空载组、干扰组及用药组细胞,分别采用RT-q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去乙酰化酶(HDAC3)mRNA和蛋白。结果亲本组、耐药组和用药组细胞ADM的IC_(50)分别为0.139、8.807、4.890 nmo L/L;用药组细胞对ADM耐药的逆转倍数为1.80倍,逆转率为45.23%。MDR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耐药组、空载组>用药组>干扰组>亲本组(P均<0.05或0.01),HDAC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耐药组、空载组>干扰组>亲本组、用药组(P均<0.05或0.01)。结论白芍总苷通过抑制HDAC3的表达,引起MDR1表达下调,从而逆转BEL-7402/ADM细胞的耐药性。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多态性与延边地区HBV相关肝细胞肝癌的关系及民族差异

    崔文豪;李成浩;朴熙绪;许东元;刘兰;

    目的观察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多态性,探讨rs1058808位点多态性与HBV相关HCC的关系及民族差异。方法选取66例(朝鲜族28例、汉族38例)HBV相关HCC患者(病例组)和150例(朝鲜族68例、汉族82例)单纯HBV携带者(对照组),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多态性,并分析两组及不同民族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病例组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的CC、CG和GG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5.2%、46.9%、37.9%,对照组分别为14.7%、62.7%、22.7%,观察组GG基因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朝鲜族和汉族人群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GG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5.7%、36.8%,均高于对照的23.5%、22.0%(P均<0.01);两组同民族CC、CG基因型及C、G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汉族和朝鲜族人群CC、CG和GG基因型及C、G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rbB2基因rs1058808位点GG基因型可能是延边地区人群HBV相关HCC发生的主要遗传易感因素,且汉族和朝鲜族间不存在民族差异。

    2017年10期 v.57;No.103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侵袭能力的影响

    张延新;张印坡;赵琰;王记红;张艳;崔东涛;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HCT116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DKK-1 100 ng/m L及等量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RT-PCR法检测肿瘤细胞中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β-catenin、EMT调控因子Snail及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间质细胞标记物Vimentin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观察组穿膜细胞数为(45.29±6.25)个/HP,低于对照组的(76.36±8.32)个/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CT116细胞中β-catenin、Snail、Viment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高(P均<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阻滞剂DKK-1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进而降低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侵袭能力。

    2017年10期 v.57;No.103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R-21表达变化及意义

    严晓丽;杜梦楠;郑纪宁;

    目的观察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微小RNA-21(miR-2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40例大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的癌组织和癌旁5 cm范围外的正常黏膜组织中抽提RNA,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并分析癌组织中miR-21表达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21在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4.28±1.67,在癌旁正常组织为-2.05±1.85,miR-21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升高(P<0.05)。在不同性别、肿瘤形态及发病部位患者的癌组织中miR-21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年龄大于中位年龄、存在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低及已浸透浆膜层患者的癌组织组中miR-21相对表达量高于年龄小于中位年龄、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高及未浸透浆膜层患者的癌组织(P均<0.05)。结论miR-21在大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化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调节;石蜡包埋组织可能成为研究肿瘤微小RNA的一种重要资源。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岩藻糖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胃腺癌发病的关系

    阿依努尔·阿合曼;高峰;

    目的探讨岩藻糖基转移酶2(FUT2)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汉族胃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胃腺癌患者299例(病例组)、体检健康者333例(对照组),病例组中汉族167例、哈萨克族132例,对照组中汉族182例、哈萨克族151例。取清晨全血,采用PCR和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检测PUT2基因G739A、A385T、C375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胃腺癌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汉族人群G739A位点AA基因分别为57、27例(P<0.01),哈萨克族人群G739A位点AA基因型分别为32、18例(P<0.01),携带G739A位点A等位基因的汉族、哈萨克族个体分别是相对应民族非携带者患胃腺癌风险的1.655倍(95%CI为1.227~2.233,P=0.001)和1.430倍(95%CI为1.026~1.992,P=0.035);A385T位点TT基因型在汉族及哈萨克族分别为7、12例,显著高于相同民族对照组的1、3例(P均<0.05);C357T位点T等位基因在汉族及哈萨克族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中汉族和哈萨克族A385T位点T等位基因分别为39、45例(P<0.01),对照组中两民族G739A、A385T、C357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携带G739A位点A等位基因且现在还在吸烟或饮酒者或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患胃腺癌风险增加2.035、2.360、3.815倍。结论新疆地区汉族、哈萨克族胃腺癌的发生与FUT2基因G739A、A385T位点多态性有关,且胃腺癌患者中哈萨克族A385T位点突变频率高于汉族,同时吸烟、饮酒、Hp感染亦可增加携带G739A位点A等位基因者胃腺癌的患病风险。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PRSS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胰腺炎的关系

    朱雨田;姚伍秀;汪洋;严茂林;陈和平;

    目的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中阳离子胰蛋白酶原(PRSS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胰腺炎(CP)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南地区汉族人群样本864例,其中确诊CP患者384例(CP组),体检健康者480例(对照组);选取PRSS1基因rs10273639、rs6667和rs2011216 3个位点,采用单碱基延伸法检测SNP位点,分析其与CP的相关性。结果 rs6667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在CP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37.8%、29.8%,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1%、7.5%,两组比较P均<0.05;rs2011216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在CP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33.2%、26.5%,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6.0%,两组比较P均<0.05;rs10273639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C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s6667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CP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18倍,在显性模式[(AG+GG)vs AA]和隐性模式[GG vs(AG+AA)]下CP组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18、1.76倍;rs2011216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CP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1.16倍,在显性模式[(AG+GG)vs AA]和隐性模式[GG vs(AG+AA)]下CP组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17、1.34倍;rs10273639位点下显性模式[(TC+CC)vs TT]和隐性模式[CC vs(TC+TT)]在C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SS1基因rs6667和rs2011216的SNP位点可能是中国西南地区汉族人群CP的易感基因位点。

    2017年10期 v.57;No.1036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麻黄碱对IL-17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泌CCL20的影响

    蒋燕;郭顺;邹悦;陈力;

    目的观察麻黄碱对IL-17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泌CCL20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随机分为6组。A组加不含药物的培养液,B组加含20 ng/m L IL-17的培养液,C、D、E分别加含20 ng/m L IL-17联合800、1 200、1 600μg/m L麻黄碱的培养液,F组加含20 ng/m L IL-17联合50μg/m L MTX的培养液。培养36h后,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CCL20,采用RT-PCR法测定细胞中的CCL20 mRNA。结果 A、B、C、D、E、F组HaCaT细胞上清液CCL20水平分别为(97.72±1.86)、(159.43±7.09)、(147.05±2.25)、(138.60±8.04)、(126.66±7.04)、(114.39±3.90)pg/m L,HaCaT细胞CCL20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08、7.22±0.32、4.95±0.33、2.79±0.19、1.79±0.49、1.80±0.47;B、C、D、E、F组均高于A组(P均<0.05),D、E、F组均低于B组(P均<0.05),C、D组均低于F组(P均<0.05)。结论麻黄碱能有效抑制IL-17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CCL20,为麻黄治疗银屑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7年10期 v.57;No.103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

    2017年10期 v.57;No.1036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7年10期 v.57;No.1036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TRIM2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

    马素珍;潘晓丽;张方方;刘丹丹;石宁;郝万清;朱艳琴;

    目的观察三结构域蛋白家族(TRIM)2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5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TRIM28,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将结直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sh TRIM28降表达质粒、空载对照质粒48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T29细胞中的TRIM28,分别采用MTT法和细胞划痕实验观察HT29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TRIM28高表达97例,高于癌旁组织中的4例(P<0.01);并且,存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高者TRIM28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低者(P均<0.05)。TRIM28高表达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8.0%,低于TRIM28低表达者的83.3%(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RIM28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HR=3.26,P=0.01)。观察组HT29细胞中TRIM28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细胞增殖OD值及迁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TRIM2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降低其表达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

    2017年10期 v.57;No.103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实时判断活体猪肝射频消融效果的价值比较

    黄磊;黄建钊;刘江伟;孙海英;柳严;赵鹏伟;孙倩;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实时判断活体猪肝射频消融(RFA)效果的价值。方法对10只小型活体猪肝进行RFA,术后即刻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处死后切取消融灶行病理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测得的消融灶范围,以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判断消融灶是否完全消融的价值。结果 10只活体猪肝共产生43个消融灶,常规超声所测消融灶左右径、垂直径及所计算出的面积均小于大体标本(P均﹤0.05),二者各指标均相关(r分别为0.977、0.943、0.956,P均﹤0.05);超声造影所测消融灶左右径、垂直径及所计算出的面积均与大体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各指标均相关(r分别为0.949、0.958、0.919,P均﹤0.05)。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判断30个消融灶不完全消融、13个完全消融,超声造影判断28个消融灶不完全消融、15个完全消融。超声造影判断消融灶的准确率为81.4%、灵敏性为83.3%、特异性为76.9%、阳性预测值为89.3%、阴性预测值为66.7%、漏诊率为16.7%、阳性似然比为3.61、阴性似然比0.22,与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判断消融灶是否完全消融的结果相一致(P=0.727)。结论在RFA术后常规超声实时判断活体猪肝射频消融灶范围的价值有限,超声造影能够为RFA术后实时判断活体猪肝射频消融灶范围及是否完全消融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判断依据。

    2017年10期 v.57;No.103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朴敏虎;王程瑜;李香丹;杨莎莎;崔逢德;许东元;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N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治疗组和DN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DN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红景天苷及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10周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糖、血尿素氮(BUN)、肌酐(Scr)、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死后取肾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肾组织中的SOD和MDA,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组血糖、BUN、Scr、IL-1β、TNF-α水平和肾组织中MDA活性升高,而肾组织中SOD活性及Akt、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均<0.05);与DN组相比,治疗组血糖、BUN、Scr、IL-1β、TNF-α水平和肾组织MDA活性降低,而肾组织中SOD活性及Akt、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P均<0.05)。结论红景天苷可能通过活化Akt/GSK-3β信号通路,控制血糖、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对DN发挥治疗作用。

    2017年10期 v.57;No.103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黄芪注射液对镉中毒孕鼠及胎鼠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杨双燕;张俊峰;马合红;

    目的观察黄芪对镉中毒后孕鼠及胎鼠的防护作用。方法选取同期受孕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化镉组、黄芪组各20只。其中氯化镉组、黄芪组每天饮用含40 mg/L氯化镉的水,对照组每天饮用等量的蒸馏水。黄芪组每天予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 g/(kg·d),对照组、氯化镉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干预20 d后,取孕鼠心脏血0.5 m L,经剖宫产取出10只孕鼠的胎盘并称重,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清及胎盘镉水平,采用DTNB比色法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采用NBT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雌激素(E_2)及孕激素(P)。剖宫产取出每组剩余的胎鼠,称胎鼠体质量后,测量其体长和尾长。结果氯化镉组和黄芪组孕鼠血清镉、胎盘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黄芪组血清镉、胎盘镉水平均低于氯化镉组(P均<0.05)。氯化镉组和黄芪组孕鼠血清GSH-Px、SOD、E_2及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黄芪组血清GSH-Px、SOD、E_2及P水平均高于氯化镉组(P均<0.05)。氯化镉组胎鼠体质量、体长、尾长及孕鼠胎盘质量均低于对照组,黄芪组胎鼠体质量、体长、尾长及孕鼠胎盘质量均高于氯化镉组(P均<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可降低镉中毒孕鼠血清及胎盘镉水平,改善胎盘功能,拮抗镉中毒对胎鼠生长发育的损害,可能与其提高抗氧化功能有关。

    2017年10期 v.57;No.1036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结肠癌组织中Six1、FOXC2及E-cad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静苗;贾喜花;宋泰宁;王晓博;郑淑君;

    目的观察结肠癌组织中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相关的同源盒蛋白1(Six1)、叉头框蛋白C2(FOXC2)以及E-钙黏蛋白(E-cad)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Six1、FOXC2及E-cad,分析三者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ix1、FOXC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9%和74.3%,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6.7%和20.0%(P均<0.05);E-ca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1.4%,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0.0%(P<0.05)。Six1、FOXC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6,P<0.05),均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480、-0.728,P均<0.05)。Six1、FOXC2及E-cad表达与结肠癌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分化状态无关(P均>0.05)。结论在结肠癌组织中,Six1和FOXC2高表达,E-cad低表达;三者可能共同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从而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10期 v.57;No.103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服用十全大补汤联合化疗对血清TGF-β_1水平的影响

    王本军;白克运;李云霞;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口服十全大补汤联合化疗对血清TGF-β_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第14天行第1周期化疗,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12个周期;观察组术后第7天开始口服十全大补汤,直至化疗结束。术后第1周、6个月以及12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_1,观察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周血清TGF-β_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6、12个月时血清TGF-β_1水平均较术后第1周下降(P均<0.01),且同时点观察组血清TGF-β_1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1年内观察组复发1例(3.33%),对照组复发4例(13.33%);两组复发率比较,P<0.01。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服用十全大补汤联合化疗可降低血清TGF-β_1水平,从而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

    2017年10期 v.57;No.103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吴万峰;刘凯;杨家和;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1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均同期行原发灶及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数据,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51.7%和2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肝脏转移瘤个数、肝脏转移瘤直径、肝脏转移瘤分布、术前CEA水平、术前CA199水平和术后化疗患者的1、3、5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脏转移瘤个数、术前CEA水平、术后化疗与预后有关(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肝脏转移瘤个数、术前CEA水平、术后化疗,肝转移瘤个数>3个、术前CEA水平增高者预后不佳,而术后化疗者预后较好。

    2017年10期 v.57;No.1036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组织中CPS1和S100P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王剑蓉;王耀辉;高丽丽;王洁;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组织中结肠癌相关蛋白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和S100钙结合蛋白P(S100P)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例UC急性期及其对应缓解期、30例UC伴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CPS1和S100P蛋白,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UC缓解期与急性期肠黏膜组织中CPS1和S100P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均低于UC伴上皮内瘤变肠黏膜组织中CPS1和S100P表达量(P均<0.01)。在UC缓解期、急性期、伴上皮内瘤变肠黏膜组织中,CPS1和S100P表达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7、0.146、0.042,P均>0.05)。结论在UC伴上皮内瘤变肠黏膜组织中CPS1和S100P表达增加,二者可能独立参与UC肠黏膜上皮内瘤变过程,而在UC急性期病程发展中无明确作用。

    2017年10期 v.57;No.103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

    苏强;冯丽丽;钱薇;郭彦层;宋杰;孙令军;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脑肠肽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乙酰胆碱(Ach)、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观察组另予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行临床症状评分判断临床疗效,取静脉血检测血清SP、VIP、Ach、SS,评价并记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P、VIP、Ac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血清SS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IBS-D患者,可通过降低血清SP、VIP、Ach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10期 v.57;No.103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CXCL12/CXCR7生物学轴在肠型与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

    辛琪;张勤;张娜;刘贵秋;温立坤;张传山;战忠利;

    目的观察CXCL12/CXCR7生物学轴在肠型与弥漫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肠型胃癌组织60例、弥漫型胃癌组织5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的CXCL12、CXCR7,分析其与两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肠型胃癌组织中CXCL12、CXCR7表达均高于弥漫型胃癌(P均﹤0.05)。在肠型胃癌中,CXCL12、CXCR7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肝脏转移有关(P均﹤0.05);但在弥漫型胃癌中,仅CXCL12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卵巢转移有关(P均﹤0.05),CXCR7仅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1)。结论肠型胃癌组织中CXCL12、CXCR7表达高于弥漫性胃癌,且与淋巴结、肝脏转移有关;CXCL12/CXCR7生物学轴在肠型胃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阻止侵袭转移的治疗靶点。

    2017年10期 v.57;No.103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近心旁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效果观察

    曹贵文;杜苗苗;崔新江;邢辉;张志超;于志军;韩金龙;张风庆;刘荣;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近心旁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癌灶位于近心旁的67例H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行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取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静脉血检测AFP、AST、ALT、ALB,术后第3个月复查MRI评价近期疗效;术后随访36个月,计算生存率。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术后第1个月血AFP、AST、ALT降低而ALB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74.3%、疾病控制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65.6%(P均<0.05)。观察组术后6、12、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6%、77.1%、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34.4%、18.8%(P均<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中心肌酶谱出现轻度改变3例,5例出现放射性胃肠反应改变,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近心旁HCC安全、有效。

    2017年10期 v.57;No.1036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腹泻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黄伟;夏明月;李明丽;刘灵;

    目的探讨急性腹泻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急性腹泻患儿(腹泻组)及健康体检正常的60例儿童(对照组),测定血清25(OH)D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结果腹泻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腹泻组病程>3 d、腹泻次数>10次/d、重度脱水患儿血清25(OH)D水平低于病程≤3 d、腹泻次数≤10次/d、轻中度脱水患儿(P均<0.05);腹泻组患儿血清25(OH)D与IL-2、IL-6、TNF-α、IFN-γ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5、-0.56、-0.59、-0.82,P均<0.05)。结论急性腹泻患儿存在25(OH)D丢失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两者血清水平呈负相关。

    2017年10期 v.57;No.1036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磁共振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技术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顾程;李秀明;孟祥鹿;王文红;李会晨;张春泽;赵亚婧;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扫描技术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复杂性肛瘘患者63例,术前均行MRI常规、3D-SPACE扫描及直肠腔内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对照,观察不同检查技术对复杂性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 3D-SPACE扫描技术对复杂性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20%及90.14%,MRI常规扫描分别为62.75%、63.38%,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分别为66.67%、69.01%,MRI 3D-SPACE扫描技术对复杂性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MRI常规扫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P均<0.05)。结论应用MRI的3D-SPACE扫描技术对复杂性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能为复杂性肛瘘的术前评估及减少术后复发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2017年10期 v.57;No.103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

    姜华;杨晋东;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9例,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其中A组镇痛泵配方为吗啡联合帕瑞昔布钠,B组为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于术后3、12、24、48 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价两组疼痛、镇静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麻醉前(T_0)、术毕(T_1)及术后12 h(T_2)、第1天(T_3)、第3天(T_4)取静脉血,检测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点VAS、Ramsay镇静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T_1、T_2、T_3时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较T_0时下降(P均<0.05),A组低于B组(P均<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羟考酮联合帕瑞昔布钠自控静脉镇痛可起到较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同时还可减轻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2017年10期 v.57;No.1036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术后行CEF与CTF方案化疗的效果比较

    黄玥;朱华;

    目的对比观察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术后行CEF方案与CTF方案化疗的效果。方法将96例经手术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分别给予CEF方案与CTF方案化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记录两组化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访5年以统计两组5年无病生存期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无病生存期为(50.7±6.2)个月、5年生存率为45.8%,对照组分别为(48.7±7.3)个月、4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液系统、心脏及皮肤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0.8%、25.0%、12.5%,低于对照组的58.3%、56.3%、41.7%(P均<0.05);两组生殖、消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术后行CEF与CTF方案化疗的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别,但CEF方案不良反应少。

    2017年10期 v.57;No.103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卵巢癌组织中ERCC1、MMP-2、VEGF表达变化及意义

    张艳慧;冯艳奇;张爱萍;

    目的观察卵巢癌患者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卵巢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20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MMP-2、VEGF,分析三者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组织中ERCC1、MMP-2、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临床分期高的卵巢癌组织ERCC1表达高于临床分期低者(P<0.05),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高和有淋巴结转移卵巢癌组织MMP-2、VEGF表达高于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低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MMP-2、VEGF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C1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ERCC1、MMP-2、VEGF表达增加,三者均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ERCC1可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2017年10期 v.57;No.103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对老年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赵红梅;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ABVS)诊断老年乳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乳腺肿瘤患者94例(102个病灶),行RTE与ABVS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2个病灶中恶性病变54个、良性病变48个;RTE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1.48%、阳性预测值为80.00%、诊断准确率82.35%,ABVS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82.35%、诊断准确率85.29%,RTE、ABVS联合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15%、阳性预测值为97.96%、诊断准确率99.02%。RTE、ABVS联合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用RTE与ABVS检查(P均<0.05)。结论 RTE与ABVS检查均能用于老年乳腺肿瘤的诊断,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

    2017年10期 v.57;No.103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高剑华;陈玉蓉;崔静;陈运群;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A、B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第1天分别开始口服米非司酮25、10mg,1次/d,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取静脉血检测血清OPN、TIMP-1和MMP-9,复查B超评价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各组治疗后血清OPN、TIMP-1和MMP-9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A、B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低于C组(P均<0.05),但A组和B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而复发率低于C组(P均<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显降低血清OPN、TIMP-1、MMP-9水平,提高患者疗效,且低剂量米非司酮即可取得较好效果。

    2017年10期 v.57;No.103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时差成像培养系统对IVF/ICSI患者早期受精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郭颖;连方;孙振高;吴海萃;高海霞;张楠;

    目的观察时差成像系统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患者早期受精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行IVF/ICSI治疗104个周期。胚胎受精后,40例(观察组)采用时差成像培养系统进行胚胎培养,采用时间参数结合形态学指标筛选胚胎;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系统进行胚胎培养,采用形态学指标筛选胚胎。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数、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受精率82.37%、卵裂率92.80%、可用胚胎率50.21%、临床妊娠率62.50%,对照组受精率75.85%、卵裂率94.40%、可用胚胎率45.11%、临床妊娠率50.00%。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VF/ICSI患者胚胎受精后采用时差成像培养,对早期受精无明显影响,但可通过提高胚胎发育潜能改善临床结局。

    2017年10期 v.57;No.1036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产前超声在胎儿外耳异常筛查中的应用

    练丹;黄晴;陈静;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筛查胎儿外耳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 522例孕妇按照孕周不同分为A组(12~15周)480例、B组(16~20周)506例和C组(21~25周)536例,均行产前超声筛查,观察胎儿双耳外耳长度、不同切面外耳显示情况,分析胎儿外耳异常情况。结果 B、C两组胎儿双耳外耳长度均高于A组(P均<0.05);C组胎儿双耳外耳长度均高于B组(P均<0.05);各组胎儿组内左右耳外耳长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胎儿外耳冠状切面外耳显示率低于A组、颈后横斜切面外耳显示率高于A组(P均<0.05),C组胎儿外耳冠状切面外耳显示率低于A组、颈后横斜切面和三维成像外耳显示率高于A组(P均<0.05),C组胎儿颈后横斜切面和三维成像外耳显示率高于B组(P均<0.05),各组胎儿外耳旁矢状切面外耳显示率均为100%。8例(0.53%)诊断为外耳异常,产后证实2例为单纯性小耳畸形,1例为小耳畸形合并其他畸形,2例为单纯性耳位低置,1例为耳位低置合并其他畸形,1例为无耳,1例为副耳;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3例为21-三体、3例为18-三体。结论孕12~15周可作为进行胎儿外耳异常超声筛查的优选时间,采用外耳旁矢状切面为主、多切面结合扫查能够为外耳异常的诊断提供清晰的外耳结构和形态,提高准确率。

    2017年10期 v.57;No.1036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水平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贾杰芳;刘玉美;杨文东;马庆海;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EH患者(EH组)266例、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EH组无CAS 99例,并发CAS 167例;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CY、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EH组无论是否并发CAS,其血清HCY和MDA水平高于对照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并发CAS者该变化较无CAS者更显著(P均<0.05)。EH并发CA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MDA水平呈正相关(r=0.493,P<0.05),与血清SOD活性呈负相关(r=-0.562,P<0.05)。结论 EH并发CAS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血清HCY水平与氧化应激有关。

    2017年10期 v.57;No.1036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去骨瓣减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

    龚明;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前和术后第7天,ELISA法检测血清MMP-9,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两组术前血清MMP-9、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血清MMP-9、NIHSS较术前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血清MMP-9水平降低,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2017年10期 v.57;No.103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常征;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00眼)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角膜刀组与飞秒激光组各50例(100眼),均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中分别采用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采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量术后第1个月时角膜瓣厚度,采用视力表检查术后第1、3个月时裸眼视力(UCVA)及屈光度。结果两组术后第1、3个月时UCVA及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0°与90°经线截面上两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不同测量点厚度在组内对应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秒激光组角膜瓣平均厚度、同一测量点的厚度均薄于角膜刀组(P均<0.05);在0°与90°经线截面角膜刀组组内在5个测量点间角膜瓣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飞秒激光组组内在5个测量点间角膜瓣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患者时,术中以角膜刀及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别,但飞秒激光治疗的角膜瓣更薄、精确度高、形态规整、预测性更好。

    2017年10期 v.57;No.103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效果观察

    赵晓彬;樊芳;李科军;马清敏;贾志旸;

    目的观察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74例,其中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睑板腺压榨法治疗,4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随访2个月。治疗前后,行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睑板腺积分评价及泪液分泌试验(SIT),采用滤纸条检查泪膜破碎时间(BUT),结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FL)评价结膜病变;采用印迹细胞法于压榨处的下眼睑结膜面取材,PAS染色后观察压榨处结膜损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不适感。结果两组治疗后,BUT、SIT较治疗前提高,OSDI、睑板腺积分及F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BUT、SIT高于对照组,OSDI、睑板腺积分及F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睑结膜上皮损伤1级30例、2级12例,对照组睑结膜上皮损伤3级13例、4级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2.6±0.7)min,短于对照组的(14.9±3.3)min(P<0.01)。观察组20例诉有眼部刺激感,其中9例为明显刺激感、11例为轻度刺激感;对照组32例术后均诉眼部有刺激感,其中25例主诉有明显刺激感、7例诉有轻度刺激感;两组术后不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睑板腺压榨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好、损伤小。

    2017年10期 v.57;No.103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博山地区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1077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马牧野;王歌今;丁素云;马进强;

    目的分析博山地区某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淄博市第一医院急诊科2013~2014年收治的1 077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 077例患者中,2013年收治533例、2014年收治544例,男女比为1.47∶1,41~50岁占23.21%、21~30岁占17.36%;发生于12月、1月、2月、11月、10月者占62.96%,全天就诊分布20:00~24:00占29.18%;患者来自城区占28.04%、郊区占42.06%、山区占19.87%;中毒途径胃肠道中毒占66.95%、吸入性中毒占30.01%、皮肤接触占2.04%,无静脉注射中毒途径;农民占58.45%,工人占18.97%,学生占13.73%;酒精中毒占40.00%,气体中毒占39.00%,镇静催眠药物中毒占16.90%;急诊病死率为1.58%,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占58.82%、气体中毒占23.53%、镇静催眠药物中毒占11.76%。结论急性中毒以中年男性为主,冬春季节多发,多于深夜就诊,以农民群体为主;中毒途径以胃肠道和吸入为主,酒精、气体、镇静药、农药是常见毒物,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死率最高。

    2017年10期 v.57;No.103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肠功能、免疫功能和预后转归的影响

    刘金涛;罗海丽;袁通梅;陈若冰;吴俊成;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肠功能、免疫功能和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在治疗相关基础病的同时给予抗炎、抑菌、补液、预防应激性溃疡、控制血糖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行CRRT。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观测患者腹部相关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肠鸣音及排便情况,取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及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行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记录28 d内患者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排便和肠鸣音次数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腹部相关临床症状减少、排便和肠鸣音次数增加(P均<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比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比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CD8~+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10%(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CRRT治疗老年脓毒症患者可减少机体内炎症介质,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并改善预后。

    2017年10期 v.57;No.1036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效果观察

    牛余贵;李国强;张冠宏;

    目的观察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9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行初次单侧TKA治疗。术中观察组应用含氨甲环酸1 g/1 000 m L的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入含1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50 m L,术后夹闭3 h;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术后测算两组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检测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Hb),观察下肢瘀斑发生情况,术后第5天常规行下肢动静脉超声筛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实际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及术后同时点Hb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下肢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次单侧TKA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减少患者显性及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DVT的发生。

    2017年10期 v.57;No.1036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Er:YAG激光用于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的短期临床效果观察

    苏树霞;张韶君;李娜;宋培珍;

    目的观察Er:YAG激光照射用于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均先行超声洁治,1周后对照组仅行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观察组超声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后应用Er:YAG激光进行袋内照射,所有治疗操作由一人完成。分别于洁治后第1、6、12周,检查菌斑指数(PI)、探针出血指数(BOP)、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结果两组同时点PI、BOP、C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洁治后第6、12周的PI、BOP、CAL均较同组洁治后第1周降低(P均<0.05)。结论 Er:YAG激光照射用于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对患者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

    2017年10期 v.57;No.1036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药学研究

  • 载氯诺昔康壳聚糖关节腔注射用温敏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观察

    田红;黄桂华;朱圣俊;窦明金;

    目的制备关节腔注射用载氯诺昔康(Lnxc)壳聚糖温敏凝胶,观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以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β-GP)为材料制备载Lnxc温敏凝胶,以胶凝温度、时间、通针性为评价指标,优化处方工艺;采用椎板法观察凝胶的流变学性质,采用离心试验、温度试验观察凝胶的稳定性,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观察载Lnxc温敏凝胶和Lnxc溶液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载Lnxc壳聚糖温敏凝胶的最佳处方为Lnxc 2 mg、3%壳聚糖、60%β-GP、p H 7.2,所制备的温敏凝胶属于非牛顿流体,离心后无分层现象,4℃和25℃条件下呈流动状,37℃发生相变形成凝胶。Lnxc溶液8 h药物累积释放率86.70%,载Lnxc温敏凝胶72 h药物累积释放率86.41%,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成功制备载Lnxc壳聚糖关节腔用温敏凝胶,其具有理想的胶凝温度和较好的缓释效果。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胃癌免疫治疗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沫;王瑾瑜;芮景;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所带来的生存期改善有限。免疫治疗是通过激发机体自身特异性抗肿瘤反应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继手术、化疗及放疗后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免疫疫苗可以刺激发生起始的T淋巴细胞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增强活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过继免疫治疗是通过回输体外扩增的肿瘤相关效应淋巴细胞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胃癌治疗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或许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Toll样受体4介导阻塞性黄疸瘙痒和痛觉异常的研究进展

    孔二亮;吴飞翔;俞卫锋;

    各种原因导致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淤积均会产生阻塞性黄疸,瘙痒和痛觉异常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康复。Toll样受体4(TLR4)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与不同的信号分子相结合能够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阻塞性黄疸导致患者脊髓TLR4表达增加,升高的阿片类、胆盐、内毒素等多种物质可通过激活TLR4介导瘙痒和痛觉异常的病理过程。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内镜在胰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超斌;杨成刚;李森林;

    近几年超声内镜(EUS)技术迅猛发展,其可显示胰腺癌的大小,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血管、组织,及有无周围淋巴转移等,具有较高的TNM分期诊断率,是胰腺肿瘤特别是小胰腺癌的首选诊断方法。EUS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抗肿瘤病毒载体植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节阻滞等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马婕;崔森;冀林华;熊华;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常驻高原居民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高原病。近年来,有许多针对高原地区人群遗传相关的研究。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相关基因与HAPC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其水平变化对HAPC的病因研究有重要意义。

    2017年10期 v.57;No.1036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