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茸;孙卫平;闫宇翔;张玲;何燕;
目的筛选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与单纯T2DM患者血浆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分析可能用于判断T2DM合并冠心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T2DM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T2DM合并冠心病组和单纯T2DM组,每组3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微阵列miRNA芯片筛查两组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两组差异表达miRNA的相对表达量(验证微阵列芯片结果),分析差异表达miRNA与T2DM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微阵列miRNA芯片数据筛选出两组存在7个差异表达的候选miRNA,即miR-765、miR-320c、miR-33b-3p、miR-21-5P、miR-22-3p、miR-20b-5p及miR-92a-3p。与单纯T2DM组比较,T2DM合并冠心病组miR-765、miR-320c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T2DM患者血浆miR-765、miR-320c相对表达量与Hb A1C均呈负相关(β分别为-0.379、-0.192,P均<0.01),与LDL-C均呈负相关(β分别为-0.224、-0.232,P均<0.05)。结论 miR-765和miR-320c在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单纯T2DM患者血浆中存在差异表达,二者表达量降低提示T2DM患者有合并冠心病的可能。
2017年12期 v.57;No.103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霍志晓;张世田;乔坤艳;代庆海;陆伟;侯伟;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其特征。方法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分析法对天津地区8 577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模式组合方式,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分层研究。结果血清标志物共有18种不同组合模式,其中模式1(HBsAg+、HBeAb+、HBcAb+)占比例最高,为40.00%;其次为模式2(HBsAg+、HBeAg+、HBcAb+),所占比例为27.14%;特殊血清学模式(HBsAg+、HBsAb+)所占比例为5.50%。男性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模式1、2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P<0.05或<0.01)。20~40<岁年龄组血清标志物模式1、2所占比例分别为49.58%和62.16%,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或<0.01)。结论天津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以HBsAg+、HBeAb+、HBcAb+和HBsAg+、HBeAg+、HBcAb+为主要血清标志物模式;上述两种血清标志物模式在20~<4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在男性感染者中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
2017年12期 v.57;No.1038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查娟民;李华善;林倩;丁国宪;何伟奇;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9例胆囊结石择期手术患者,BMI 20.7~30.7(24.9±3.1),均于手术时取网膜脂肪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CP-1、Toll样受体4(TLR4)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三者与患者BMI的关系。随机选取5例患者的网膜脂肪组织标本,进行原代人网膜前脂肪细胞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将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终浓度为500μg/m L游离脂肪酸处理,对照组原培养液培养,处理24 h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NF-α、MCP-1、TLR4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脂肪组织MCP-1、TNF-α、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0.07、0.57±0.07、1.22±0.08;脂肪组织MCP-1、TNF-αmRNA相对表达量与患者BMI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234、0.428,P均<0.05)。观察组MCP-1、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TLR4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组织中存在MCP-1表达,其表达随BMI增大而增加;调控TLR4信号通路、促进TNF-α释放,可能是MCP-1表达增加、诱发肥胖的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华;王彦;李士捷;宗敏;陈艳秋;孙建琴;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尿酸(U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取第4~5代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EGM-2完全培养液培养;UA组加入含终浓度为8 mg/d L UA的EGM-2完全培养液培养;UA+EGCG组加入含终浓度为50μmol/L EGCG的EGM-2完全培养液培养12 h,再加入含终浓度为8 mg/d L UA的EGM-2完全培养液培养;EGCG组加入含终浓度为50μmol/L EGCG的EGM-2完全培养液培养。收集各组培养24 h的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环氧化酶2(COX-2)、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DCFH-DA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组NF-κB、MCP-1、ICAM-1、TNF-α、i 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1);与UA组比较,UA+EGCG组、EGCG组NF-κB、MCP-1、ICAM-1、COX-2、TNF-α、i 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P均<0.01)。对照组、UA组、UA+EGCG组、EGCG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01.26±12.34、345.98±27.01、112.65±9.62、103.37±5.88,UA组高于对照组,UA+EGCG组、EGCG组均低于UA组,组间比较P均<0.01。结论 EGCG可减轻UA诱导HUVEC发生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艳;邢莉民;徐文艳;王化泉;苏心;邵宗鸿;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骨髓中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LAM)数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LBCL患者40例(DLBCL组),其中进展期15例、稳定期25例,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29例、≥2分11例;体检健康者18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骨髓中M2型巨噬细胞(即LAM)比例及M2/M1,采用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C类趋化因子22(CCL22)相对表达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骨髓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与CCL22相对表达量及血清乳酸脱氨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关系。结果 DLBCL组及对照组骨髓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11.38±1.23)%、(4.53±0.83)%,两组比较P<0.05;M2/M1分别为0.75±0.08、0.61±0.07,两组比较P<0.05。DLBCL组、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CCL2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64±0.73、2.12±0.76,两组比较P<0.05。DLBCL组进展期患骨髓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及骨髓单个核细胞CCL22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稳定期患者(P均<0.05),IPI评分0~1分者两项指标均低于IPI≥2分者(P<0.05),Ann ArborⅠ~Ⅲ期者两项指标均低于Ⅳ期者(P<0.05),有B症状者两项指标均高于无B症状者(P<0.05)。DLBCL患者骨髓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与骨髓单个核细胞CCL22相对表达量及血清LDH、β2-MG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0.49、0.42,P均<0.05)。结论 DLBCL患者骨髓中LAM数量增加与肿瘤发生、发展、疗效及患者预后均有关,并可反映肿瘤负荷;促进CCL22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韩骁;田伟;马驰;吕艳伟;程晓光;王予生;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测得的颈椎中立位曲度差异。方法选择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9例,均拍摄抬下颌及自然体位颈椎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种体位X线片O-C_2角及C_(2~7)角。结果抬下颌及自然体位X线片C_(2~7)角分别为-15.3°~50.2°(20.0°±13.4°)、-16.1°~38.2°(11.1°±11.8°),两者比较P<0.01;两种体位C_(2~7)角差值为0.8°~26.6°(8.9°±6.1°),两种体位C_(2~7)角度值呈正相关(r=0.890,P<0.01)。抬下颌及自然体位O-C_2角分别为14.8°~46.8°(31.8°±6.0°)、11.1°~40.9°(27.0°±6.6°),两者比较P<0.01;两种体位O-C_2角差值为-2.4°~12.4°(4.8°±3.3°),两种体位O-C_2角度值呈正相关(r=0.873,P<0.01)。结论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抬下颌体位X线片测得的颈椎中立位曲度比实际增大;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时应采用自然体位。
2017年12期 v.57;No.1038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闫智永;唐桥斐;李赛楠;姜玉秋;徐智;张爽;
目的探讨PD1/PDL1信号途径在小鼠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模型组、PDL1单克隆抗体组、PDL1重组蛋白组均给予卵清蛋白(OVA)诱发变应性鼻炎,PDL1单克隆抗体组和PDL1重组蛋白组再分别给予PDL1单克隆抗体、PDL1重组蛋白处理;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进行搔鼻、喷嚏及鼻溢症状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鼻黏膜组织PD1、PDL1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IL-10、IL-17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鼻黏膜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RORγt表达。结果对照组、模型组、PDL1单克隆抗体组、PDL1重组蛋白组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6.17±0.98)、(7.33±0.82)、(3.17±1.17)分,四组间比较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DL1单克隆抗体组血清TGF-β、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7水平升高,鼻黏膜组织Foxp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RORγt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组间比较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PDL1单克隆抗体组血清TGF-β、IL-10水平下降,血清IL-17水平增加,PDL1单克隆抗体组鼻黏膜组织Foxp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RORγ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DL1重组蛋白干预组血清TGF-β、IL-10水平升高,血清IL-17水平降低,鼻黏膜组织Foxp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RORγt相对表达量降低;组间比较P<0.05或<0.01。结论 PD1/PDL1信号通路参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下调TGF-β、IL-10、Foxp3表达,上调IL-17、RORrt表达,可能是PDL1抑制过敏性鼻炎发生的机制之一。
2017年12期 v.57;No.1038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山;李振华;耿爽;赵苏;
目的探讨激活转录因子2(ATF2)对肺癌AG490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PCR法合成ATF2片段,采用第三代慢病毒包装体系得到ATF2过表达慢病毒及空载质粒对照病毒。将体外培养的肺癌AG49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感染空载质粒对照病毒和ATF2过表达慢病毒,感染48 h时采用qRT-PCR法检测ATF2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感染病毒第1、2、3、4天细胞增殖指数;感染48 h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TF2、p53、p2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感染病毒48 h时,对照组及观察组ATF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0.05、1.00±0.12;ATF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0.04,0.76±0.13,两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及观察组感染病毒第4天细胞增殖指数比较P<0.01,其余时间点比较P均>0.05。感染病毒48 h时,对照组及观察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9.7%、66.6%,S期分别为12.6%、21.5%,G2期分别为5.4%、11.4%,sub G1期分别为2.3%、0.5%,两组G0/G1、S、G2细胞比例比较P均<0.05。感染病毒48 h时,对照组及观察组p5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0.4、1.6±0.2,p2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0.3、0.2±0.0;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 ATF2可促进肺癌AG49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活化;抑制p53、p21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广杰;何苡;杨光煜;
目的探讨抑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外增殖及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重组慢病毒LV.HMGCR~(shRNA)(LV.HMGCR~(shRNA)组)、对照空病毒LV.Null(LV.Null组)感染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MGCR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取两组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种植4周末处死裸鼠,检测瘤体质量。结果 LV.HMGCR~(shRNA)组HMGC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LV.Null组(P均<0.01)。LV.HMGCR~(shRNA)组S/M、G2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LV.Null组(P均<0.01),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LV.Null组(P均<0.01)。LV.HMGCR~(sh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LV.Null组(P<0.01)。种植4周,LV.HMGCR~(shRNA)组移植瘤质量显著低于LV.Null组(P<0.01)。结论抑制HMGCR表达可显著下调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致瘤能力。
2017年12期 v.57;No.1038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洪洲;刘强;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家族(PPARs)激动剂非诺贝特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五组,每组5只,A组予标准饲料喂养,其余四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均喂养8周。C、D、E组喂养4周结束时均行经股动脉球囊损伤术,并分别于手术当天给予生理盐水、非诺贝特、WY14643(非诺贝特酸的人工合成物)连续4周。喂养8周结束时,五组均进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取股动脉,并留取血清。取各组股动脉标本,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形态,计算血管狭窄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股动脉PPARα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股动脉PPARα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0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C、D、E组股动脉均有动脉硬化表现,D、E组表现均较C组轻,且E组较D组轻。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管腔狭窄率均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D、E组管腔狭窄率降低(P均<0.05)。D、E组股动脉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C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C组,血清TNF-α和P-选择素水平均低于C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结论非诺贝特可减轻由高脂饲料和球囊损伤引起的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增加IL-10表达、减少TNF-α和P-选择素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军萍;左剑玲;王丽娜;孟晓文;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激酶3(PIK3C3)小干扰RNA(siRNA)-pool对大鼠PC12细胞PIK3C3及P62/SQST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载体组、阴性对照组及siRNA 25、50、100 nmol/L组。正常组常规培养,其余组均给予载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在转染的同时,阴性对照组加入200 pmol/L FAM-siRNA;siRNA 25、50、100 nmol/L组采用siRNA-pool法分别加入含50、100、200 nmol/L siRNA。各组转染24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RT-PCR法检测PIK3C3 mRNA相对表达量;转染48 h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62/SQSTM1表达。结果转染24 h时,正常组、载体组、阴性对照组及siRNA 25、50、100nmol/L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98.4±1.7)%、(99.7±2.4)%、(104.3±2.8)%、(101.6±5.1)%、(96.9±1.9)%,组间比较P均>0.05;PIK3C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01±0.11、0.93±0.07、0.85±0.06、0.78±0.03、0.65±0.04,siRNA 50 nmol/L组PIK3C3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及载体组,siRNA 100 nmol/L组均低于其他各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正常组及siRNA 100 nmol/L组P62/SQSTM1表达光密度值分别为0.038±0.001、0.054±0.004,组间比较P<0.01。结论 PIK3C3 siRNA-pool可抑制PC12细胞PIK3C3表达,促进P62/SQSTM1蓄积。
2017年12期 v.57;No.103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忠贤;刘明健;耿兴法;夏扬;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Tf)介导人参皂苷Re脂质体(Tf-LC-Re)的构建及其对Aβ_(25-35)处理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EDC/NHS水相缩合法构建Tf-LC-Re、人参皂苷Re脂质体(LC-Re)和FITC标记的Tf-LC-Re(FITC-Tf-LC-Re)。取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β_(25-35)模型组,人参皂苷Re+Aβ_(25-35)组、LC-Re+Aβ_(25-35)组、Tf-LC-Re+Aβ_(25-35)组(人参皂苷Re终浓度为0.1、1、10、100μmol/L或5、10、20μmol/L),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取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分别加入含终浓度为5、10、20μmol/L人参皂苷Re的FITC+Re、FITC-LC-Re、FITC-Tf-LC-Re、FITC-Tf-LC-Re+Tf(20μg/m L),孵育30 min后加入20μmol/L Aβ_(25-35),继续培养24 h,通过胞内药物定量法评价PC12细胞对人参皂苷Re、LC-Re及Tf-LC-Re的摄取行为(荧光强度)。结果含终浓度为0.1、1、10、100μmol/L人参皂苷Re的人参皂苷Re+Aβ_(25-35)组、LC-Re+Aβ_(25-35)组、Tf-LC-Re+Aβ_(25-35)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Aβ_(25-35)模型组(P<0.05或<0.01),且含相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e的Tf-LCRe+Aβ_(25-35)组均高于人参皂苷Re+Aβ_(25-35)组和LC-Re+Aβ_(25-35)组(P均<0.01)。Aβ_(25-35)模型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含相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e的Tf-LC-Re+Aβ_(25-35)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人参皂苷Re+Aβ_(25-35)组及LC-Re+Aβ_(25-35)组(P均<0.01)。含相同终浓度人参皂苷Re的FITC-Tf-LC-Re组荧光强度均高于FITC-LC-Re组及FITC-Tf-LC-Re+Tf组(P<0.05或<0.01)。结论成功构建Tf-LC-Re;人参皂苷Re、LC-Re、Tf-LC-Re均可抑制Aβ_(25-35)对PC12细胞的损伤,且Tf-LC-Re效果最好。
2017年12期 v.57;No.103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林强;刘晓潭;王宏伟;郭志豪;张天吉;
目的探讨白花丹素对骨肉瘤细胞MG-63(简称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骨肉瘤细胞随机分为四组,5μmol/L组、10μmol/L组和20μmol/L组分别加入含5、10和20μmol/L白花丹素的培养基,正常对照组加入含0.1%DMSO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33342染色后计算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5μmol/L组、10μmol/L组、20μmol/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对照组和5μmol/L组、10μmol/L组、20μmol/L组ROS水平、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白花丹素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细胞内ROS水平、激活线粒体途径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晶;关晓海;李铁英;曹福源;白云;沈海娥;
目的探讨慢病毒shRNA-血管生成素(ANG)载体干扰ANG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空载体组及shRNA-ANG组各10只,后三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2周,空载体组及shRNA-ANG组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射空载体及shRNA-ANG慢病毒载体,其他两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14周时,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检测视网膜组织ANG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空载体组视网膜组织ANG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shRNA-ANG组(P均<0.01),shRNA-ANG组视网膜组织ANG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他三组(P均<0.01)。shRNA-ANG组视网膜神经细胞核、线粒体和膜盘超微结构的病变程度均较模型组、空载体组减轻。结论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NG表达可减轻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的病变程度。
2017年12期 v.57;No.1038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潘勇;
目的探讨大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右半结肠切除治疗的大肠癌患者43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43例(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观察组手术前后分别留取清晨第一次排便尾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菌株计数;观察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取空腹肘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阳性率及DNA检出率。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均检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类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观察组手术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大肠杆菌、酵母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较术前上述菌株数量变化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术前、术后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分别为1.04±0.17、0.76±0.09,均低于对照组的1.64±0.23,且术后低于术前,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前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DNA检出率均为0,术后24 h分别为6.98%(3/43)、41.86%(18/43),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P均<0.01。结论右半结肠切除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明显失衡,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倒置,患者肠道功能减退,易诱发细菌移位,造成围手术期感染。
2017年12期 v.57;No.1038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萍;曾敏;吴智勇;蒙绪卿;符秀虹;何扬利;陈积雄;刘肖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中青年(<60岁)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冠心病100例(冠心病组),其中单支血管病变45例、双支病变30例、多支病变25例,Gensini积分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45例、重度狭窄33例、极重度狭窄10例;造影结果正常2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脂联素,分析冠心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为(14.83±5.23)mg/L,对照组为(22.67±9.84)mg/L,两组比较P<0.05。单支、双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为(18.53±6.23)、(14.47±4.11)、(9.82±3.82)mg/L,组间比较P均<0.05;Gensini评分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狭窄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为(16.53±5.32)、(12.88±3.55)、(9.32±3.21)、(5.46±2.08)mg/L,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
2017年12期 v.57;No.103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武昌;陈斌;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无微血管病变31例(无病变组);并发微血管病变89例,单纯糖尿病肾病33例(肾病组)、单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例(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2例(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各组均检测血清RBP4、HbA_(1C),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RBP4、HbA_(1C)水平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肾病组、视网膜病变组血清RBP4、HbA_(1C)水平均高于无病变组(P均<0.05),肾病组、视网膜病变组血清RBP4、HbA_(1C)水平均低于肾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P均<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RBP4、HbA_(1C)水平呈正相关(r=0.245,P<0.05)。HbA_(1C)、RBP4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RBP4、HbA_(1C)水平升高,二者共同参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017年12期 v.57;No.1038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李英梅;杨晓燕;李笑飞;刘欣艳;李彩荣;车在前;
目的探讨铁调素在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113例作为心衰组,同期查体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分析心衰组伴贫血与不伴贫血者心功能分级、血清铁调素水平;随访1年,比较心衰组伴与不伴贫血者心源性死亡例数,存活者与死亡者入院时血清铁调素水平。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水平分别为(95.10±43.37)、(27.45±5.03)ng/m L,两组比较P<0.01;心衰组轻度心衰者(64例)血清铁调素水平高于重度心衰者(49例),二者比较P<0.01;伴贫血者(21例)低于不伴贫血者(92例),二者比较P<0.05。心衰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258,P<0.01)。随访1年,心衰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0例,其中伴贫血者5例(23.81%)、不伴贫血者5例(5.43%),二者比较P<0.05。心衰组存活者(103例)与死亡者(10例)入院时血清铁调素水平分别为(106.94±20.3)、(105.10±35.80)ng/m L,二者比较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可能诱发心衰合并贫血,导致患者心功能下降、预后差。
2017年12期 v.57;No.103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向丹;肖静;翟秋丽;潘舒裕;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88例(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19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体检健康者132例(对照组)。对照组入院时、卵巢良性肿瘤组手术前、卵巢癌组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进行血清HE4、CA125水平检测,分析卵巢癌组血清HE4、CA125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E4、CA125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卵巢癌组血清CH4、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组(P均<0.01),卵巢良性肿瘤组血清HE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血清HE4、CA125水平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关(P<0.05或<0.01)。卵巢癌组术前血清HE4、CA125水平均高于术后1周(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E4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A125(P均<0.05),HE4、CA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E4、CA125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均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并有助于判断卵巢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评估手术效果。
2017年12期 v.57;No.103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孙厚良;梅学英;付春玲;江秀娟;王玎;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微小RNA-145(miR-14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发宫颈癌患者79例(观察组),首发宫颈良性病变患者19例(对照组),均留取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宫颈组织miR-145表达,分析miR-145强阳性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对照组miR-145强阳性表达率为68.42%(13/19),观察组为32.91%(26/79),两组比较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145强阳性表达率为8.82%,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的35.56%(P<0.05),miR-145表达与CIN分期、肿瘤直径均无关(P均>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iR-145表达下调,miR-145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12期 v.57;No.1038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巧荣;
目的探讨吸烟对支气管黏膜组织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IL-8和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吸烟者12例(COPD吸烟组)、肺功能正常吸烟者13例(肺功能正常吸烟组)、肺功能正常不吸烟者15例(肺功能正常不吸烟组),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fa法检测三组支气管黏膜组织PPAR-γ、IL-8、TNF-α蛋白表达,分析吸烟者(COPD吸烟组及肺功能正常吸烟组)支气管黏膜组织IL-8、TNF-α、PPAR-γ表达与FEV1、FEV1/FVC的关系。结果与肺功能正常不吸烟组比较,COPD吸烟组、肺功能正常吸烟组支气管黏膜组织PPAR-γ蛋白表达均下降,IL-8、TNF-α蛋白表达均升高,组间比较P均<0.01。吸烟者(COPD吸烟组与肺功能正常吸烟组)支气管黏膜组织IL-8、TNF-α表达均与PPAR-γ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463、-0.391,P均<0.05),IL-8表达均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8、-0.465,P均<0.01),TNF-α表达均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5、-0.476,P均<0.01),PPAR-γ表达均与FEV1、FEV1/FVC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2、0.425,P均<0.01)。结论吸烟可导致COPD及肺功能正常者支气管黏膜组织IL-8、TNF-α表达升高,PPAR-γ表达降低,三者水平变化可能是烟雾导致肺功能下降的原因。
2017年12期 v.57;No.1038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立民;张建;戈艳蕾;李球兵;王红阳;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重症肺炎患者428例,根据入院14天病情转归情况分为迁延恶化组193例、好转组235例,对两组一般临床因素(如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平均动脉压、原发病情况)、相关生化指标[治疗前和治疗1、3天血清胆碱酯酶(S-ChE)、过氧化脂质(LPO)、肝功能(ALT、AST)、肾功能(Scr、BUN)、血常规(WBC、PLT)、凝血功能(APTT)]、病情诊治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氧合指数(PaO_2/FiO_2)、病原微生物及机械通气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上述因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一般临床因素各指标比较P均>0.05。生化指标相关因素中,两组血清S-Ch E、LPO及有S-Ch E降低趋势者、有LPO增高趋势者例数比较P均<0.05,其余指标比较P均>0.05。重症肺炎相关因素中,两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PaO_2/FiO_2比较P均<0.05,其余指标比较P均>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Ch E水平降低、LPO水平升高及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升高者预后相对较差。结论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及血清S-ChE、LPO水平是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2017年12期 v.57;No.1038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黄毅敏;王小锋;向炳辉;王刚;邓永康;王杰良;
目的探讨结石嵌顿性胆囊炎硬镜微创保胆手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195例(观察组),健康者100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硬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前及术后随访6、12、24个月时,对照组于体检时,分别行Lundh试餐超声检查,计算胆囊最大收缩率,判断胆囊收缩功能。比较术后24个月时胆囊收缩功能良好及不良者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均取石成功,未出现胆管损伤,术后无特殊不适及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前胆囊最大收缩率为(36.2±6.4)%,对照组为(83.3±7.2)%,两者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6、12、24个月时胆囊最大收缩率分别为(43.4±7.6)%、(51.9±6.6)%、(58.6±9.7)%,均明显高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者比例分别为30.26%(59/195)、50.26%(98/195)、82.05%(160/195),均明显高于术前的15.38%(30/195),且各时间点比较P均<0.05。年龄、术前TC、复发结石、糖尿病、手术时间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硬镜微创保胆手术能够促进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恢复,年龄、术前TC、复发结石、糖尿病、手术时间是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2017年12期 v.57;No.1038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武志刚;郑宏伟;高彦文;金莉;白薇;路聪哲;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其中20例选择PVP治疗(PVP组),40例选择PKP治疗(PKP组)。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在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关节疼痛程度;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静息及活动状态下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VP组术后1、3、6个月时静息及活动状态下VAS均低于术前,PKP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静息及活动状态下VAS均低于术前,PKP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静息及活动状态下VAS均低于同时间点PVP组,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术前,PKP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结论 PVP、PKP均可缓解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关节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PKP效果更好。
2017年12期 v.57;No.1038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朱志红;张翔;史文伟;候雯雯;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变化及其对Toll样受体4(TLR4)/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GDM患者78例(GDM组)、正常孕妇50例(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MBL,ELISA法检测血浆IL-10、TNF-α,RT-PCR法检测外周血TLR-4、NF-κB mRNA表达。取其中1例GDM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GDM 1组、GDM 2组、GDM 3组、GDM 4组、GDM 5组。GDM 1组未作任何处理,GDM 2~5组分别加入0.1、0.5、1.0、2.0μg/m L重组MBL各1 m L,同法检测MBL、IL-10、TNF-α水平及TLR-4、NF-κB mRNA表达。结果 GDM组血浆MB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 1组与GDM 2组MBL、IL-10、TNF-α及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GDM 1、2组比较,GDM 3~5组MBL水平明显上升,IL-10、TNF-α水平明显降低,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明显降低(P均<0.05),但GDM 3~5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DM发病可能与MBL降低,导致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抑制作用减弱有关。
2017年12期 v.57;No.1038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邓立菊;刘庆;白焱;张赛楠;付跃超;付鑫;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皮祖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VEGF-2)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1例(冠心病组),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SDF-1、VEGF-2;分离冠心病患者单个核细胞,分别给予0、10、20、40、80、160 ng/m L CXC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SDF-1受体)拮抗剂AMD3100共培养7天,观察各浓度AMD3100对EPC百分比及SDF-1、VEGF-2水平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SDF-1、VEGF-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Ⅱ型斑块冠心病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Ⅰ型和Ⅲ型患者,三支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单支和双支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2、3级冠心病患者三项指标均高于0、1级患者,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随着AMD3100浓度的升高,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SDF-1、VEGF-2水平依次降低,各浓度间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SDF-1、VEGF-2水平均降低,三者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SDF-1动员EPC、VEGF-2,修复受损血管和形成新生血管,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新靶点。
2017年12期 v.57;No.103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孟亚红;孙丽华;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MM患者50例(观察组),单纯贫血患者20例(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35例治疗有效(缓解),15例治疗无效(未缓解)。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入院时、观察组治疗前后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结果观察组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Ⅲ期MM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和Treg/Th17均高于Ⅰ、Ⅱ期患者,Ⅱ期患者均高于Ⅰ期患者(P均<0.05)。复治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Th17高于初治者(P<0.05)。治疗后缓解与未缓解MM患者治疗前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缓解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且骨髓单个核细胞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均低于未缓解者(P均<0.05)。结论 MM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均存在Treg细胞比例增加、Th17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Treg/Th17失衡,上述细胞水平变化与疾病分期、治疗时机、治疗效果有关。
2017年12期 v.57;No.1038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荣华;韦世友;管萍;黄骥;朱舟;田代实;康慧聪;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行二级预防的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每组75例。两组均给予氯吡格雷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均连续给药24周。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12、24周检测血清TG、TC、LDL-C及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心肌酶升高和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随访1年,记录脑梗死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1、12、24周时血清TC、TG、LDL-C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阿托伐他汀组及瑞舒伐他汀组治疗期间心肌酶升高发生率分别为5.33%、2.67%,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67%、1.33%,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均完成1年随访,阿托伐他汀组及瑞舒伐他汀组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10.67%、8.00%,组间比较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且两种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无明显差异。
2017年12期 v.57;No.1038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蔡谋善;沈春林;黄肖群;曾令海;方明;邹琼;查运红;宋承伟;
目的探讨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I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ISSI患者16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以评价认知功能。回顾性分析发生END与未发生END者各时间点NIHSS、MMSE评分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SSI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MSE评分与END发生的关系。结果 160例患者中未发生END 119例(非END组);发生END 41例(END组),均于发病48 h内发生,其中24 h内发生者33例(80.49%)。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END组NIHSS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非END组、MMSE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非END组(P均<0.05)。END组入院时及入院12、24、48 h时MMSE评分依次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均<0.05。ISSI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MSE评分均是其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ISSI患者发病后48 h内易发生END;评价认知功能,尤其是MMSE评分对预测END发生有一定价值。
2017年12期 v.57;No.103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喜梅;马国芳;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联合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PCOS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克罗米芬,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GLU)、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CD8~+、CD4~+细胞百分比及CD8~+/CD4~+。结果两组治疗后GLU、2 h PG、Hb A1C、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MDA、AOPP水平均降低,血清GSH-PX、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及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4~+细胞百分比降低、CD8~+细胞百分比升高、CD4~+/CD8~+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单用克罗米芬比较,克罗米芬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有助于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纠正T细胞亚群结构失调、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2017年12期 v.57;No.1038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王霖;赵明波;殷峥;谭力;张泉;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34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呼吸道分泌物MP DNA检测(荧光定量PCR法)阳性121例(阳性率为51.7%),阴性113例。对MP阳性及阴性患者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4、TNF-α、IgE,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白细胞(WBC)计数。结果 MP阳性者血清IL-4、TNF-α、hs-CRP和IgE水平均高于MP阴性者(P均<0.05),外周血EOS数量多于MP阴性者(P<0.05),外周血WBC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影响免疫系统、促进炎症反应可能是其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双跃华;毛振立;于林;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均接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1次/d,共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IL-6。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IL-6和hs-CRP水平有关。
2017年12期 v.57;No.103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宋彬;肖建宏;林辉;郭国华;曾林淼;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肋骨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中有肋骨遮挡情况时,观察组采用粒子植入针直接穿透遮挡的肋骨植入~(125)I粒子,对照组避开肋骨植入~(125)I粒子。统计两组术中需要补种粒子的例数,植入粒子过程中出现气胸、咯血、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术后1、3、6个月时分别对患者行胸部增强CT扫描,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前后病灶大小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11例(17.4%)、对照组25例(41.7%)术中需要补种粒子,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粒子植入过程中出现气胸8例、咯血6例,对照组分别为18、15例,两组比较P均<0.05。粒子植入后1、3、6个月时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3.3%、81.7%、86.7%,对照组分别为53.3%、60.0%、66.7%,两组比较P<0.05或<0.01。结论 CT引导下经肋骨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NSCLC安全、有效。
2017年12期 v.57;No.1038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强;莫冰峰;文毅;王铭昌;覃翔;
目的探讨仰卧位后伸定点旋转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仰卧位后伸定点旋转扳法进行理疗康复,对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法进行康复。两组治疗前后均行颈椎X线检查,统计颈椎曲度改变、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体紊乱例数;采用皮尺测量颈椎活动度,包括前驱、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体位下颈椎活动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L-2、IL-6、TNF-α;评价治疗效果,统计两组治疗后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变直、椎体紊乱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骨质增生、韧带钙化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L-6、TNF-α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均<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2.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P<0.05。结论仰卧位后伸定点旋转扳法可促进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2期 v.57;No.1038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