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德保;邢春根;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PRY4-IT1对结直肠癌细胞HT-29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LncRNA SPRY4-IT1在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HCT-116、SW-480、SW-620、Caco-2)和正常肠上皮细胞(FHC)的表达。选择其相对表达最高的HT-29细胞,以慢病毒载体介导构建SPRY4-IT1过表达(上调组)和干扰的(下调组)稳转细胞株,并设立无义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qRT-PCR检测各组HT-29细胞中SPRY4-IT1 mRNA的表达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克隆试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蛋白Bax、Bcl-2的表达量。结果 LncRNA SPRY4-IT1在结直肠细胞株(HT-29、HCT-116、SW-480、SW-620、Caco-2)相对FHC的表达增高,以HT-29细胞株中的表达最高(P均<0.05)。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无义转染组,上调组SPRY4-IT1 mRNA表达量升高,HT-29细胞增殖活力增强,克隆形成率升高,凋亡率降低(P<0.05或<0.01);而下调组SPRY4-IT1 mRNA表达量下降,细胞增殖活力减弱,克隆形成率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或<0.01);在各组细胞间,细胞周期分布比较,P均>0.05。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无义转染组,上调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量增多,Bax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或<0.01);下调组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Bax蛋白表达量增多(P均<0.01)。结论 LncRNA SPRY4-IT1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2017年13期 v.57;No.10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兵祥;李凡;王轩;袁振华;郑苏文;张业伟;
目的探讨IL-3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98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患者中,早期胃癌16例,进展期胃癌82例;淋巴结转移76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另取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胃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IL-33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IL-33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其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胃癌组织中IL-33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胃组织(P均<0.05)。早期胃癌以及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IL-33表达阳性率比较,P均>0.05,而进展期胃癌以及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比较,P均<0.05。胃癌组织中IL-3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相比,P<0.05。IL-33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IL-33表达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0.6个月,IL-33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7个月,两者比较,P=0.001。结论胃癌组织中IL-33水平升高,其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并提示预后不良。
2017年13期 v.57;No.1039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海兵;张开光;李琴;刘应玲;陈思;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人胃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的影响,以明确TRAIL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SGC7901/ADR细胞和其亲本细胞SGC7901对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的药物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GC7901/ADR细胞和SGC7901细胞MDR1、MRP1、Bcl-2、Bax mRNA表达。不同浓度(10、50、100 ng/m L)TRAIL处理SGC7901/ADR细胞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各处理细胞和空白对照(未加TRAIL)细胞MDR1、MRP、Bcl-2、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与亲本细胞SGC7901相比,长春新碱、阿霉素、顺铂对SGC7901/ADR细胞的IC50明显提高(P<0.01或<0.05)。SGC7901/ADR细胞中MDR1、MRP1、Bcl-2的mRNA表达量与亲本细胞SGC7901相比上升,Bax mRNA表达量降低(P均<0.01)。TRAIL处理细胞后,下调了SGC7901/ADR细胞的MDR1、MRP1、Bcl-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了Bax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RAIL可能通过下调MDR1、MRP1、Bcl-2和上调Bax的表达促进胃癌耐药细胞的凋亡,进而部分逆转胃癌的多药耐药。
2017年13期 v.57;No.1039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玲;任琛琛;杨立;白杨;薛景戈;刘灵;李倩;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叉头框蛋白C1(FOXC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良性上皮性卵巢瘤30例份、交界性上皮性卵巢瘤30例份、上皮性卵巢癌70例份,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FOXC1、上皮性黏钙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比较其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随访患者3年,比较组织中FOXC1、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1)与良性上皮性卵巢瘤组织比较,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C1、E-cadherin表达阳性率降低,Vimentin表达阳性率升高(P均<0.05)。(2)FOXC1阳性表达的卵巢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为28.6%(20/70)、Vimentin表达阳性率为15.7%(11/70),FOXC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正相关(r=0.446,P=0.000),与Vimentin表达呈负相关(r=-0.295,P=0.014)。(3)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C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二元论分型、两组分级有关,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二元论分型、两级分级有关(P均<0.05)。(4)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C1、E-cadherin阳性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1%、80.6%,高于FOXC1、E-cadherin阴性患者69.0%、69.2%,Vimemtin阳性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为70%,低于Vimemtin阴性患者80%(P均<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C1的表达降低,其表达缺失介导了卵巢的上皮间质转化,可能参与了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评估其预后。
2017年13期 v.57;No.103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卫能;张华;陈泽程;唐溢聪;梁剑苗;邓燕明;
目的探讨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浆的EGFR突变状态。以肿瘤组织中的EGFR突变状态检测为对照,计算血浆中EGFR突变状态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并比较两种检测对患者EGFR-TKI疗效及预后评估的差异。结果以配对的肿瘤组织EGFR突变检测结果为对照,ARMS法检测血浆EGFR突变的敏感性、一致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8.1%、72.9%、96.3%。在38例经过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肿瘤组织EGFR突变型患者的有效率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EGFR野生型患者(有效率:69%比11.1%,P=0.005;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比3个月,P=0.003)。血浆EGFR突变型患者与肿瘤组织EGFR突变型患者的有效率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相似(有效率:P=0.9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0.593)。在血浆标本中,EGFR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长于EGFR野生型患者(10个月比7个月,P=0.032)。EGFR突变型患者的有效率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6%比42.9%,P=0.111)。结论血浆EGFR突变可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疗效,但因较高的假阴性率,血浆EGFR野生型患者需应用肿瘤组织进一步检测。
2017年13期 v.57;No.103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聪;夏鹏;杨红莉;唐文强;潘丽;王兰花;陈双峰;张颖新;王乐信;陈海英;
目的探讨过表达F92A-丙氨酸替代窖蛋白-1(Cav1)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F92A-Cav1)对肺动脉高压(PAH)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予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1%野百合碱(MCT,60 mg/kg)建立PAH模型,建模后2周随机分为3组(10只/组):PAH组(仅给予MCT)、Cav1组(转导LV-Cav1的r BMSCs)、F92A-Cav1组(转导LV-F92A-Cav1的r BMSCs),同时设置正常组。基因修饰的r BMSCs(1×106/m L)于尾静脉移植入各组PAH大鼠,移植后3周,采用Image-Pro Plus 6 software评估肺动脉中膜厚度指数(MT%)、右心肥大指数(RVHI),采用Griess法检测血清NO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AH组MT%、RVHI及肺组织PI3K、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升高,但血清NO水平降低(P<0.05或<0.01);与PAH组相比,Cav1组、F92A-Cav1组中MT%、RVHI及肺组织PI3K、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而血清NO水平增加,以F92A-Cav1组为著(P<0.05或<0.01)。结论 r BMSCs/F92A-Cav1可通过解除野生型Cav1对e NOS的抑制,促进NO释放,从而抑制PAH大鼠肺组织PI3K/AKT通路激活,进而发挥对PAH大鼠的治疗作用。
2017年13期 v.57;No.103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鹏;罗雪兰;莫国君;陶晓静;沈凤;欧和生;
目的探讨miR-24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转移、自噬的影响。方法将HUVE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雷帕霉素组的HUVECs用1 000 nmol/L雷帕霉素处理6 h建立自噬模型。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的HUVECs先转染miR-24高表达质粒,待转染成功后以同样方法建立自噬模型;用CCK-8法检测HUVECs增殖能力,细胞划痕试验检验细胞的转移能力,进一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UVECs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自噬小体。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OD值、细胞迁移比例降低、Beclin-1蛋白及LC3Ⅱ蛋白表达量上升(P<0.01或<0.05)。与雷帕霉素组相比,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OD值、细胞迁移比例下降,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或<0.0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的细胞质内各细胞器分布基本正常,细胞核形态也正常,细胞质中未见明显自噬小体;雷帕霉素组细胞质中可见明显的空泡状结构、包含部分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结论 miR-24可显著抑制HUVECs的增殖、转移及自噬。
2017年13期 v.57;No.103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蕾;张必嘏;郭丽萍;
目的探讨石榴皮总黄酮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0、5、10、20、40、80、160 mmol/L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除了空白组外,其余均添加一定量葡萄糖使其终浓度为40 mmol/L,随后阳性对照组加入1×10~(-5)mmol/L氨基胍50μL,高、中、低浓度组分别加入1×10~(-4)mmol/L、1×10~(-5)mmol/L、1×10~(-6)mmol/L石榴皮总黄酮,各50μL,培养48 h,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碘化丙啶法检测细胞周期,并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不加葡萄糖比较,含有≥4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吸光度值降低(P<0.05或<0.01)。与空白组比较,除高浓度组外,其余组吸光度值均降低(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吸光度值均升高(P<0.05或<0.01)。40 mmol/L葡萄糖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而随着石榴皮总黄酮浓度的增加,可有效促进细胞由G_0~G_1期向S期转化,但对G2~M期无影响。与空白组比较,除高浓度组外,其余组细胞上清液中LDH、ICAM-1水平升高,SOD、NO水平降低(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高浓度组、中浓度组细胞上清液中LDH、ICAM-1水平降低,SOD、NO水平升高(P<0.05或<0.01),低浓度组LDH水平降低(P<0.01)。结论石榴皮总黄酮可明显减轻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可促使细胞由G_0~G_1期进入S期,促进细胞增殖,机制可能与其降低黏附分子表达,提高SOD及NO水平有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鲍春梅;孙广臣;
目的探讨黑骨藤皂苷对特应性皮炎(AD)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Th1型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30只BLA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模型组10只,黑骨藤皂苷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均需造模。将小鼠腹部体毛剃去,用1.5%2,4-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橄榄油=4∶1)溶液100μL涂在腹部剃毛处初次致敏,2周后在小鼠耳廓内外两侧相同位置涂1%DNCB溶液20μL,1周重复刺激3次,连续2周,共造模30 d。从初次致敏起,黑骨藤皂苷组给予黑骨藤皂苷(0.002 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药30 d。从再次致敏当天(造模第14天)用游标卡尺测量每只小鼠两耳中部厚度,以后每次DNCB刺激前测量1次并记录,观察小鼠两耳外观肿胀情况。在末次耳部DNCB刺激12 h后取材,采用临床症状评分评价小鼠耳朵大体外观;切取耳部皮肤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耳朵组织表皮厚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耳组织CD68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E、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时间正常组与黑骨藤皂苷组左耳厚度均降低(P<0.05或<0.01)。正常组、模型组、黑骨藤皂苷组临床症状评分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正常组、模型组、黑骨藤皂苷组耳部组织表皮厚度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真皮层肥大细胞浸润数目组间两两比较,P均<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组织CD68及血清TNF-α、IgE、MCP-1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黑骨藤皂苷组组织CD68蛋白及血清TNF-α、IgE、MCP-1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黑骨藤皂苷对AD小鼠有治疗作用,可抑制Th1型免疫反应。
2017年13期 v.57;No.103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亚巍;梁承武;金瑛;昌盛;
目的探讨越橘花色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KM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吡拉西坦片200 mg/(kg·d)]、越橘花色苷高剂量[400 mg/(kg·d)]组、越橘花色苷中剂量[200 mg/(kg·d)]组、越橘花色苷低剂量[100 mg/(kg·d)]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阳性对照组和越橘花色苷各剂量组分别按上述说明给予相应剂量药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给药的同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天皮下注射D-半乳糖(1.25 g/kg)。连续给药6周,建立衰老(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模型。末次给药2 h后,进行跳台试验训练检测各组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完毕,断头处死小鼠,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跳台错误次数增多,潜伏期缩短,且小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越橘花色苷各剂量组能够延长小鼠跳台潜伏期、减少5 min内出现的错误次数(P均<0.01),且可以降低小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P均<0.05),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越橘花色苷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均﹥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越橘花色苷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均<0.0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1)。阳性对照组、越橘花色苷高剂量和越橘花色苷中剂量组比较,P均﹥0.05。结论越橘花色苷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脑内氧化应激水平,增强Bcl-2的表达及抑制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相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36-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郑蓓;耿惠;李双;刘立;孙朝君;刘玉洁;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条件下大鼠铁代谢及其相关因子表达变化。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0只,将大鼠分别在低氧环境[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 000 m)饲养]下饲养7、15、30 d(低氧7 d、15 d、30 d组),常氧条件下[西宁地区(海拔2 260 m)饲养]饲养7、15、30 d(常氧7 d、15 d、30 d组)。分别于饲养7、15、30 d测定大鼠外周血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测大鼠肝组织铁调素(Hepc)、膜结合型铁调素调节蛋白(m-HJV)、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6)及肌肉组织可溶型铁调素调节蛋白(s-HJV)mRNA和蛋白表达量,qRT-PCR和ELISA法测大鼠肝脏Hepc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低氧7 d、15 d、30 d组大鼠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SF水平均高于常氧同时间组(P均<0.01),低氧30 d组SI水平高于常氧同时间组(P<0.05),随着缺氧时间延长Hb、HCT、SI、SF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低氧15 d、30 d组肝组织Hepc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常氧同时间组(P<0.01或<0.05),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均<0.01)。低氧各组间组大鼠肝组织m-HJV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常氧同时间组(P均<0.01),随缺氧时间延长m-HJV逐渐降低(P均<0.01)。低氧各时间组大鼠肌肉组织s-HJV mRNA及蛋白表达量、肝组织TMPRSS6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常氧同时间组(P均<0.01),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P均<0.01)。结论高原低氧条件下,大鼠肝组织TMPRSS6表达量升高,可能裂解m-HJV成为s-HJV,使Hepc转录受抑制,最终导致SI水平升高。
2017年13期 v.57;No.103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晓昱;马文宇;
目的探讨沙棘水提物对短波紫外线(UVC)辐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株,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UVC模型组、沙棘水提物2 mg/m L组、沙棘水提物20mg/m L组。对照组不加药,不进行UVC照射;UVC模型组去盖置于UVC消毒灯管(30 W,辐射距离70 cm)下进行照射,辐射剂量为20 J/m~2,照射30 min;沙棘水提物组分别加入2、20 mg/m L沙棘水提物5 min后,进行UVC照射,辐射剂量及时间同上。辐射后用PBS洗2遍,换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酶标法测定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呈上皮细胞样贴壁生长,细胞呈圆梭形,彼此之间伸出伪足连接,细胞核清晰可见。UVC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胞碎片,大量细胞凋亡,细胞形态模糊不清,活细胞数明显减少。各沙棘水提物组细胞损伤程度减轻,随着沙棘水提物浓度的升高细胞形态逐渐趋于正常,且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存活细胞数目逐渐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活细胞数减少(P均<0.05);与UVC模型组比较,沙棘水提物2 mg/m L组、沙棘水提物20 mg/m L组活细胞数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除沙棘水提物20 mg/m L组细胞SOD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细胞中SOD、CAT活力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SH-PX活力均降低,MDA含量升高。与UVC模型组比较,沙棘水提物2 mg/m L、20 mg/m L组细胞中SOD、CAT活力,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SH-PX活力升高,细胞中MDA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沙棘水提物对UVC照射HaCaT细胞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增强细胞生存活力有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邱玲琳;闫洪超;
目的探讨ELF5基因对人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和大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实验:人卵巢癌细胞随机分为重组质粒组、空质粒组、未经转染组,重组质粒组、空质粒组分别转染构建好的pcDNA3.1-ELF5+EGFP真核表达载体、空载质粒pcDNA3.1-EGFP,未经转染组未经任何转染。Q-PCR法检测各组ELF5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raswell试验评价ELF5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体内试验:建立人卵巢癌NOD/SCID鼠左前肢腋下移植瘤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即重组质粒大鼠组(转染pcDNA3.1-ELF5+EGFP的人卵巢癌细胞)、空质粒大鼠组(转染空载质粒的人卵巢癌细胞)、未经转染大鼠组(未经转染的人卵巢癌细胞),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3组细胞2×104/m L接种于NOD/SCID小鼠左前肢腋下。对比3组小鼠的移植瘤质量和体积,计算各组小鼠肿瘤抑制率(首先对转移瘤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其致瘤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组NOD/SCID小鼠移植瘤组织中MMP-2及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人卵巢癌细胞转染pcDNA3.1-ELF5+EGFP真核表达载体后,可稳定表达,且于72 h后转染率较高;与空质粒组和未经转染组比较,重组质粒组MMP-2及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Transell试验中,重组质粒组穿膜细胞数少于空质粒组及未经转染组(P均<0.05)。重组质粒大鼠组抑瘤率达64.4%。重组质粒大鼠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其瘤组织中MMP-2及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而空质粒大鼠组和未经转染大鼠组比较,P均>0.05。结论 ELF5基因可能通过抑制MMP-2及MMP-9的表达而降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2017年13期 v.57;No.103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荆丽丽;高平;解水杉;曹庆华;
目的探讨氯喹对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的抗癫痫作用及对脑组织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致痫组(12只)、氯喹干预组(12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g/kg,1次/24 h;戊四氮致痫组与氯喹干预组:腹腔注射0.5%戊四氮溶液,40 mg/kg,1次/24 h。连续给药,直至动物模型制备成功。模型制备成功后,氯喹干预组腹腔注射0.5%氯喹,40 mg/kg,1次/24 h,持续2周。干预结束后,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内mGluR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内mGluR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对照组未出现癫痫发作,戊四氮致痫组可见点头、面部抽动、前肢阵挛及全身阵挛、跌倒等表现,氯喹干预组癫痫发作程度较戊四氮致痫组减轻。与对照组、氯喹干预组相比,戊四氮致痫组mGluR5及mGluR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多(P均<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氯喹能够减轻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的癫痫发作,抑制脑组织内mGluR5及mGluR1的表达。
2017年13期 v.57;No.103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鹏;郑莉;魏东;梁松;黄斌;张文龙;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PCOS患者(PCOS组)及6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测量受试者身高、体质量、腰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SA、游离PAS(fPSA)、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胰岛素,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用ROC曲线行诊断试验评价,并与血清T和LH/FSH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OS组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高(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PCOS组血清LH、LH/FSH、T、fPSA、PSA高(P<0.05或<0.01)。血清PSA水平与腰围、空腹胰岛素、LH、T、LH/FSH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22、0.32、0.19、0.41、0.26,P均<0.05),血清fPSA水平与腰围、空腹胰岛素、LH、LH/FSH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27、0.25、0.28、0.32,P均<0.05)。血清PS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95%CI 0.752~0.907,P<0.01),血清fPSA的AUC为0.777(95%CI 0.689~0.864,P<0.01)。血清PSA诊断PCOS价值高于LH/FSH(AUC 0.721,95%CI 0.624~0.819)(P=0.022),与T相似(AUC 0.748,95%CI 0.652~0.844,P=0.074)。血清fPSA诊断PCOS价值与LH/FSH(P=0.419)及T(P=0.738)相似。中国PCOS人群较好的血清PSA诊断界值为12.95 pg/m L(灵敏度76%,特异度77%),而血清fPSA的诊断界值为2.43 pg/m L(灵敏度77%,特异度65%),诊断价值与T和LH/FSH相似。结论 PCOS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PSA检测对PCOS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2017年13期 v.57;No.103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廖运先;王晨虹;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PT)、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精氨酸加压素(AVP)在子痫前期(PE)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HT组)11例,早发型PE患者(E-PE组)12例,晚发型PE患者(L-PE组)27例。选择同期在本院正常产检并分娩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其中晚期妊娠患者(L-NT组)40例、早期妊娠患者(E-NT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PT、sFlt-1、AVP水平,分析血清CPT水平与sFlt-1、AVP、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胎儿体质量、发病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E-PE组、L-PE组间的取样孕周均小于L-NT组,且E-PE组的取样孕周小于L-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E-NT组的取样孕周与E-PE组的取样孕周比较,P>0.05;HT组、E-PE组及L-PE组血清中CPT、sFlt-1、AVP水平均高于LNT组(P均<0.05);E-PE组血清中CPT、sFlt-1、AVP水平高于E-NT组(P均<0.05);血清CPT与sFlt-1、AVP、年龄、SBP、DB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064、0.330、0.001、0.346、0.673、0.622,P均<0.01),而与胎儿体质量和发病孕周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3、-0.375,P均<0.01)。结论 PE患者血清中CPT、sFlt-1、AVP水平升高,血清CPT与AVP、sFlt-1呈正相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春红;甄娟;杨蓉娟;毕学杰;
目的观察胎膜早破(PROM)患者胎膜组织Toll样受体2(TLR2)、沉默配型信息调节蛋白6(SIRT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足月胎膜早破(t PROM)患者20例(t PROM组),未足月胎膜早破(p PROM)患者20例(p PROM组),正常晚期妊娠妇女20例(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胎膜组织TLR2、SIRT6与MMP-9表达部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胎膜组织TLR2、SIRT6与MMP-9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 PROM及p PROM组胎膜组织中TLR2及MMP-9的表达高(P均<0.01),SIRT6的表达低(P<0.01),三者在t PROM组与p PROM组的表达比较,P均>0.05。在胎膜组织中,TLR2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P<0.05),SIRT6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0.55,P<0.05)。结论 PROM患者中,TLR2及MMP-9表达水平升高、SIRT6表达水平降低,TLR2与MMP-9的表达正相关,SIRT6与MMP-9的表达负相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罗书;关红琼;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00例,根据入院时间编号后的单双号分成两组,其中编为单号者100例为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宫体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编为双号者10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母草注射液,即于胎儿娩出后宫体内注射益母草注射液40 mg,并于术后2 h肌内注射20 mg,之后每隔12h一次,持续3~5 d。记录产后出血情况、恶露持续时间,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产后出血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3%)(P<0.05)。观察组产妇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1、3、5 d时子宫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FIB、D-dimer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益母草注射液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案,能增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产后恢复,并改善凝血功能。
2017年13期 v.57;No.103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0 ] - 刘芳;提慧慧;刘岩;李晓冰;王美荣;李秀湘;李伟;黄云霞;
目的了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患者的诊疗行为主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抽样调查山东省内两家医院即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接受盆底功能筛查防治的妇女551例,统计分析影响其诊疗行为主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FPFD患者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分娩方式、FPFD认知、疾病严重程度、家人支持度等7个变量在FPFD诊疗行为主动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住址、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和FPFD认知差异对其诊疗主动性的影响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影响FPFD患者诊疗行为主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址、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和FPFD认知差异。
2017年13期 v.57;No.1039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谢玉燕;张莉;李凌佳;吴文娟;刘彤云;
目的观察Semaphorin 5A在皮肤黑素瘤(C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CMM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CMM患者和20例黑素细胞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CMM患者根据Clark(1969)分级方法,Ⅰ级3例(15.00%)、Ⅱ级3例(15.00%)、Ⅲ级4例(20.00%)、Ⅳ级7例(35.00%)、Ⅴ级有3例(15.00%)。免疫组化法检测Semaphorin 5A在CMM及黑素细胞痣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病理分级的CMM间Semaphorin 5A表达的差异。结果 Semaphorin 5A在CMM中的阳性表达率(80.00%,16/20)高于黑素细胞痣中的阳性表达率(5.00%,1/20)(P<0.05);且Semaphorin 5A在CMM中的表达与Clark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Semaphorin 5A在CMM组织中的表达升高,与CMM恶性程度有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丹阳;田登梅;刘丽辉;施兵;冯超;何圣科;张永清;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CML患者30例及健康对照者12例,CML患者30例中,初治慢性期10例、慢性期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10例(患者接受一代或二代TKI治疗)、急变期10例(接受TKI治疗疾病仍发生进展)。抽取骨髓,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DF-1 mRNA,比较CML与健康对照之间及不同病程CML患者之间SDF-1的表达差异,分析SDF-1 mRNA表达水平与CML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选取上述患者中CML初治慢性期患者6例、急变期4例的骨髓活检标本作为慢性期组及急变期组,并应用5例份无明显病变的骨髓活检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组织SDF-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CML初治慢性期患者、急变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SDF-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CML慢性期治疗后获得MMR者SDF-1 mRNA水平与健康对照比较,P>0.05;CML急变期患者SDF-1 mRNA表达水平较CML初治慢性期患者高(P<0.05)。急变期组骨髓组织中SDF-1表达阳性率高于慢性期组(P<0.05),慢性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SDF-1 mRNA低表达(<4.36×10-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SDF-1 mRNA高表达(≥4.36×10-3)者(P<0.05),而SDF-1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D34+细胞比例、BCRABL1/ABL1、染色体核型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CML患者骨髓微环境中SDF-1表达降低,其水平降低与病情加重及白细胞升高有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俊甲;刘玉强;
目的比较经腹膜后与经腹腔两种途径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对单侧肾上腺肿瘤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单侧肾上腺肿瘤患者58例,其中30例行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经腹膜后组),28例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经腹腔组),对比两组术后第1、2、3天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β_2-微球蛋白(β_2-MG)、胱抑素C(CysC)及尿红细胞(RBC)数目。结果两组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无中转开放病例。58例患者血清sCr、BUN水平均位于正常范围内,β_2-MG及CysC水平也无明显升高。经腹膜后组术后第1、2天尿红细胞数高于经腹腔组(P均<0.05)。结论经腹膜后及经腹腔入路均可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对早期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经腹膜后入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尿红细胞数目多。
2017年13期 v.57;No.103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邓中波;刘付宝;
目的探讨肝脏脂肪变性对肝癌患者肝癌切除根治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接受肝癌切除根治术的肝癌患者269例,其中肝脏无脂肪变性216例(A组),轻度脂肪变性32例(B组),中重度脂肪变性21例(C组)。分别就三组患者手术前临床因素(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血肌酐、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前清蛋白),手术相关因素(切除肝段数、第一肝门阻断率、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注红细胞量),围手术期的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概率及其严重程度,死亡概率,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C组BMI高于A组(P均<0.05);C组手术时间、失血量高于A、B组(P均<0.05);C组术后肝脏功能指标明显异常,且波动较大,与术前相比,P均<0.05,但与A组对比,P均﹥0.05;B、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高于A组,但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术后病死率比较,P﹥0.05;C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均长于A组(P均<0.05);A、B组比较,P均<0.05;输血及脂肪变性与手术并发症相关[OR(95%CI)分别为13.04(4.77~34.97)、3.75(0.97~14.37),P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轻度脂肪肝对肝癌切除根治术安全性影响不大,而中重度脂肪肝会加大手术风险。
2017年13期 v.57;No.103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汤静;吴辉菁;蒋晖;胡胜;谢蓉;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胸腺瘤治疗过程中并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的可能原因。方法对1例晚期胸腺瘤放化疗过程中并发AML-M1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发病原因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因晚期恶性胸腺瘤入院,行3个周期顺铂+紫杉醇(TP)方案化疗,后予食管下段放疗(36 Gy/12次)。AML-M1发生于胸腺瘤切除术后7个月、放化疗过程中。随后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Ara-C)、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地塞米松联合化疗,1个周期即获完全缓解(CR)。之后患者继续第2~5个周期化疗(中剂量Ara-C)。化疗5个周期后患者出现AML-M1复发,治疗无效死亡。回顾现有的12篇胸腺瘤合并白血病/淋巴瘤个案报道,8例白血病/淋巴瘤发生于胸腺瘤之后,预后都较差,部分进行了放化疗。结论国内外胸腺瘤治疗过程中并发AML-M1的病例报道罕见,放化疗对发生AML的影响可能更大,而自身遗传易感和手术触发AML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2017年13期 v.57;No.103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文波;张凤梅;
目的探讨补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补硒组(n=37)。两组均给予左甲状腺素片,每次50~125μg,1次/d,口服。补硒组给予硒酵母治疗,100μg/次,2次/d,口服。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对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及CD4~+/CD8~+、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P均>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两组FT3、FT4、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对照组TGAb、TPOAb水平均上升,而补硒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补硒组的TGAb、TPOA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补硒组CD4~+/CD8~+、CD4~+T细胞百分比均上升(P均<0.05);治疗6个月,补硒组的CD4~+/CD8~+、CD4~+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补硒,可显著降低TGAb、TPOAb水平,增加CD4~+/CD8~+、CD4~+T细胞百分比。
2017年13期 v.57;No.1039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宋素艳;杜敬华;刘建春;王爱民;范慧洁;张倩;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CVA患儿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每晚睡前服用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采取缝合针沿着穴位肌肉层或皮下组织横向埋入无菌00号羊肠线,15 d后再次埋线,第2~3个月,每月埋线1次,3个月共埋线4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并随访1年,观察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统计停药6个月、1年时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1.25%,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1年时咳嗽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均<0.01),以观察组为著(P均<0.01);观察组停药6个月、1年时复发率分别为0、4.17%,低于对照组的8.33%、16.67%(P均<0.05);治疗3个月两组血清Ig A、Ig G、Ig M水平均上升(P均<0.01),Ig E水平下降,以观察组为著(P<0.01);治疗3个月两组CD3+、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均上升,CD8+T细胞百分比下降,以观察组为著(P均<0.01)。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CVA相对于单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可有效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缓解咳嗽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017年13期 v.57;No.103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苏柯;白玉明;王军;张海森;刘昊;马世云;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联合软骨下骨的松质骨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Kellgren-Lawrence(K-L)分级Ⅱ~Ⅲ级的KOA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28例、B组32例,A组关节腔内注射PRP 2 m L,内侧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松质骨内分别注射PRP 1.5 m L,间隔2周后再进行1次穿刺注射;B组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 m L,每周注射1次,连续5次。患者在治疗前和完成全部注射后的1、3、6、12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The Western Ontario和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A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在第3个月后趋于稳定(P均<0.05);B组治疗后第1、3个月有所好转,但第6个月后开始失效,VAS和WOMAC评分逐渐增高(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比较,P均<0.05。结论关节腔内联合软骨下骨的松质骨内注射PRP治疗K-LⅡ~Ⅲ级的KOA,能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2017年13期 v.57;No.1039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伟康;周业金;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间隙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经跗骨窦间隙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及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治疗59例(63足)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Ⅱ型骨折38足、Ⅲ型骨折25足,舌形骨折22足、关节压缩型骨折41足,对比两组手术前与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以及B9hler角,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空心钉组手术时间较锁定钢板组缩短(P<0.05);两组随访时跟骨结节高度、跟骨宽度、B9hler角较术前都有改善(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ndersⅡ型与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足Maryland足部评分比较,P>0.05。舌形骨折患足Maryland足部评分高于关节压缩型骨折患足(P均<0.05)。两组Maryland足部评分比较,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舌形骨折患足的优良率为100%,高于关节压缩型骨折患足的优良率83.3%(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经跗骨窦间隙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尤其是舌形骨折,疗效较好,前者手术方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2017年13期 v.57;No.1039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方勇;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HT)移植、横杆式固定(TF)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CL)治疗ACL损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ACL损伤患者240例,分为HT组和TF组各120例,HT组行关节镜下HT移植重建ACL,TF组行关节镜下TF重建ACL。在术前,术后1、3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并在各个检查时期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术后髌前区疼痛发生率、术后重建原料返修率。结果术后随着时间延长,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率呈升高趋势,术后3个月和1年时HT组与TF组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HT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优于TF组(P<0.01)。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HT组髌前区疼痛率均低于TF组(P均<0.05)。术后3个月与1年HT组重建材料返修率均高于TF组(P均<0.05)。结论 HT和TF技术对于ACL损伤患者近期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HT技术重建ACL远期疗效更具优越性,但其韧带强度有待提高。
2017年13期 v.57;No.103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闫恒志;毛桂华;
目的探讨三维曲度牵引仪结合中频治疗仪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颈椎病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以三维曲度牵引仪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刺络拔罐结合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颈椎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颈椎活动度与等长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3个疗程后,两组Cobb角、椎间高度均有提高(P均<0.05),以研究组为著(P均<0.05)。研究组各个方向的颈椎活动度均明显提高(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仅前屈、后伸的活动度改善(P均<0.05)。研究组各个方向的颈椎等长肌力均提高(P均<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仅前屈、后伸的肌力有改善(P均<0.05)。结论三维曲度牵引仪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有理想的近期疗效,可促进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恢复,明显改善颈椎肌力。
2017年13期 v.57;No.1039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胡伟伟;晁亚丽;耿晓娟;
目的探讨小剂量硝酸甘油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入ICU后给予静脉泵注硝酸甘油0.25 g/(kg·min),C组则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入ICU时(T_0)、给药后15 min(T_1)、拔管后5 min(T_2)、拔管后2 h(T_3)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尿量,同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清乳酸值,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ICU入住时间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相比,N组MAP在T_1、T_2、T_3时降低(P均<0.05),但均在正常范围。与C组相比,N组T_2、T_3时MAP低(P均<0.05)。与T_0时相比,N组血清乳酸在T_3时高(P<0.05),C组血清乳酸在T_2、T_3时高(P均<0.05)。与C组相比,N组在T_2、T_3时血清乳酸低(P均<0.05)。两组各时点的HR、CVP、pH、动脉血氧分压、红细胞压积组内、组间比较,P均>0.05。N组在T_3时的总尿量多于C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及ICU入住时间比较,P均>0.05。N组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治疗后好转,其他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硝酸甘油可安全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维持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其微循环状态,降低血清乳酸水平。
2017年13期 v.57;No.103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晖;晁华绒;张昕;杨瑞;
目的比较甲强龙、氯胺酮、乌司他丁预处理对单肺通气麻醉所致炎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食道癌根治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甲强龙组、氯胺酮组和乌司他丁组,于单肺通气前,通气后30、60、120min,通气结束后60 min,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8、IL-10水平,并检测血气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三组均可降低食道癌患者血液中TNF-α、IL-8水平,提高IL-10水平,使氧合指数升高(P均<0.05)。其中,乌司他丁组对于炎症因子及氧合指数的影响作用优于甲强龙和氯胺酮(P均<0.05),而后两组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甲强龙、氯胺酮、乌司他丁均对单肺通气麻醉所致炎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乌司他丁的作用最强,其余两种药物作用相当。
2017年13期 v.57;No.103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