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裂果薯总皂苷对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邱汉琛;孙悦文;罗舜仁;陈燕燕;付丽香;廖智红;黄修影;刘布鸣;唐安洲;梁钢;

    目的观察裂果薯总皂苷(SFSP)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毒性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MMC-7721细胞,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不加SFSP),给药组分别加入0.625、1.25、2.5、5μg/mL的SFSP培养24 h,采用MTT法观察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和IC50;分别以0、2、4、6μg/mL的SFSP作用于SMMC-7721细胞,分别于培养24、48 h采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分别以0、2、4、6μg/mL的SFSP作用于SMMC-7721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吖啶橙/溴乙双荧光染色法观察SMMC-7721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形态。取对数生长期的HL-7702细胞,分别加入0、2.5、12.5、25、50、100μg/mL的SFSP,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及IC50。结果 0.625、1.25、2.5、5μg/mL的SFSP作用于SMMC-772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SFSP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与剂量依赖性(P均<0.05);SFSP在24、48、72 h时的IC_(50)值分别为3.75、1.56、0.95μg/mL。0、2、4、6μg/mL的SFSP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细胞划痕愈合率逐渐减小,凋亡细胞逐渐增多(P均<0.05)。SFSP作用后,SMMC-7721细胞出现皱缩,呈圆形或纺锤形,微管蛋白β荧光强度降低并高度聚集,观察到大量阻滞于分裂周期中的细胞。0、2.5、12.5、25、50、100μg/mL的SFSP作用于HL-7702细胞后,细胞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SFSP作用24 h的IC50为47.6μg/mL,低于作用于SMMC-7721细胞24 h时的IC_(50)(3.75μg/mL)。结论 SFSP可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与迁移,诱导其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且对正常肝细胞毒性作用较小。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DAPT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及乙醛脱氢酶1、Notch信号通路受体和配体表达的影响

    赵小芳;王红;

    目的观察γ-分泌酶抑制剂(GSIs)DAPT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及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4、Notch信号通路配体DLL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T-29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分别以0、5、10、20、40、80μmol/L的DAPT作用于HT-29细胞24、48、72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OD值表示)。分别以0、20、40μmol/L的DAPT作用于HT-29细胞24 h后,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ALDH1、Notch4、DLL1 mRNA,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LDH1、Notch4、DLL1蛋白。分析HT-29细胞中ALDH1、Notch4、DLL1 mRNA及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DAPT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一定剂量、时间依赖性,40、80μmol/L浓度组培养48、72 h时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培养24 h时(P均<0.05)。DAPT处理后的细胞形态出现典型凋亡状态改变。20、40μmol/L的DAPT作用后HT-29细胞中ALDH1、Notch4、DLL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0μmol/L组(P均<0.05)。0、20、40μmol/L的DAPT作用后HT-29细胞中ALDH1、Notch4、DLL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5)。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示,0、20、40μmol/L的DAPT作用后HT-29细胞中ALDH1、Notch4、DLL1蛋白表达OD值依次降低(P均<0.05)。HT-29细胞中ALDH1、DLL1 mRNA表达与Notch4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97、0.998,P均<0.05)。HT-29细胞中ALDH1、DLL1蛋白表达与Notch4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98、0.999,P均<0.05)。结论 DAPT作用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中ALDH1、Notch4、DLL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DAPT对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肿瘤干细胞特性、下调Notch信号通路受体与配体表达实现的。

    2017年15期 v.57;No.104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iR-63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

    丁顺斌;王简勤;蔡明春;叶鑫;姜天华;

    目的观察miR-63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miR-630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131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630。培养SGC-7901细胞,分为实验组、空载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转染miR-630,空载组转染空质粒,对照组仅加入PBS;分别于培养12、24、48、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培养24 h后以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培养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p27、MMP-2、MMP-9蛋白。结果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630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3±0.41、2.74±0.48,胃癌组织中miR-630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肿瘤直径≥5 cm者胃癌组织中miR-630相对表达量低于直径<5 cm者,有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浸润深度为T2~T4级者低于T1级者,Ⅲ~Ⅳ期者低于Ⅰ~Ⅱ期者(P均<0.05)。转染24、48、72 h后,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转染同时点的空载组和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空载组、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5.4±2.7、24.3±23.1、29.7±19.4,实验组穿膜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均<0.01)。实验组细胞中p27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载组和对照组,MMP-2、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载组和对照组(P均<0.01)。结论胃癌组织中miR-630表达减少,mir-630低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miR-630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27蛋白表达上调及MMP-2、MMP-9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抑素14肽联合5-FU腹腔注射治疗人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效果及机制

    封安强;张南征;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14肽(SST-14)联合5-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治疗人胃癌细胞BGC-823裸鼠移植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人胃癌细胞BGC-823裸鼠移植瘤模型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FU组、SST组、联合组各7只。联合组联合应用SST-14和5-FU,其中SST-14 1 mg/kg腹腔注射,用4 d、停3 d;5-FU 20mg/kg腹腔注射,1次/周。SST组以SST-14 1 mg/kg腹腔注射,用4 d、停3 d。5-FU组用5-FU 20 mg/kg腹腔注射,1次/周。对照组给予同体积无菌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用药21 d。末次用药24 h后经颈椎脱臼处死荷瘤裸鼠,完整剥离肿瘤组织,测量瘤体积,计算抑瘤率。TUNEL法测算移植瘤组织内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Bcl-2、Bax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p ERK、ERK。结果 5-FU组、SST组、联合组治疗后瘤体体积小于对照组,联合组瘤体体积小于5-FU组、SST组(P均<0.05);5-FU组、SST组、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26.24%、25.45%、44.43%。5-FU组、SST组、联合组肿瘤组织内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高于5-FU组、SST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5-FU组、SST组、联合组移植瘤组织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Bcl-2/Bax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P均<0.05);与5-FU组、SST组相比,联合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Bcl-2/Bax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P均<0.05)。SST组、联合组移植瘤组织中p ERK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ST-14联合5-FU腹腔注射可抑制BGC-823裸鼠移植瘤增长、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效果优于SST-14或5-FU单独用药,其机制可能与SST-14下调胃癌细胞中p ERK的表达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YFIP1过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株CNE2增殖、迁移能力观察

    林中原;李音音;石祥;李文朝;莫丽军;黎小红;莫武宁;

    目的观察胞质FMRP相互作用蛋白1(CYFIP1)过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株CNE2增殖、迁移能力变化。方法将含CYFIP1基因片段和空载片段的慢病毒转染鼻咽癌细胞株CNE2,分别作为实验组和空载组;以不进行转染操作的CNE2细胞为对照组。分别于培养24、48、72、96 h采用MTT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OD值表示)。进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待平板中出现肉眼可见克隆时,终止培养并计算克隆形成数。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测量细胞迁移距离,记录穿膜细胞数。结果三组不同培养时间OD值相比,P均>0.05。实验组、空载组和对照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414±29)、(426±30)、(381±59)个,三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空载组、对照组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分别为(6.71±0.10)、(9.82±0.12)、(9.98±0.10)mm,实验组细胞迁移距离小于空载组和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空载组、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7.33±1.53)、(62.67±5.03)、(62.13±4.36)个,实验组穿膜细胞数少于空载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 CYFIP1过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株CNE2迁移能力受到抑制。CYFIP1表达异常可能与鼻咽癌的浸润、发展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构建及氨基酸表达观察

    李双;李双双;张晓莹;郭春燕;王治宝;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模型,并筛选PD细胞中的氨基酸标志物。方法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分为正常组、溶媒组、鱼藤酮组。鱼藤酮组分别加入0.15、0.25μmol/L的鱼藤酮,溶媒组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正常组不加药物。分别于给药24、48 h后采用MTT法测算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选择对细胞存活、形态影响较小的鱼藤酮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0.15μmol/L、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H-SY5Y细胞中的α-突触核蛋白以验证PD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PD细胞中的谷氨酸(Glu)、丝氨酸(Ser)、谷氨酰胺(Gln)、组氨酸(His)、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脯氨酸(Pro)、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对鱼藤酮组和溶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氨基酸进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选择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的氨基酸为PD的标志物。结果鱼藤酮组细胞中α-突触核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溶媒组(P均<0.05),表明SH-SY5Y细胞PD模型制作成功。给药24 h时,鱼藤酮组细胞中Glu、Ser、Gln、His、Gly、Pro、Phe、Ile、Leu、Lys水平低于溶媒组(P均<0.05);给药48 h时,鱼藤酮组除Gln外,其余11种氨基酸水平均低于溶媒组(P均<0.05)。筛选氨基酸标志物为Glu、Ser、Gly、Pro(给药24 h时VIP值分别为1.016、1.016、1.016、1.009,给药48 h时VIP值均为1.001)。结论利用鱼藤酮诱导成功建立了PD细胞模型,筛选出Glu、Ser、Gly、Pro可能为PD的潜在标志物。

    2017年15期 v.57;No.104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尿道灌注SCL基因重组慢病毒的DCP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数量、分布及超微结构观察

    王子雄;王勤章;钱彪;

    目的观察经尿道灌注干细胞白血病(SCL)基因重组慢病毒的糖尿病膀胱病(DCP)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ICC)的数量、分布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构建SCL基因重组慢病毒且标定滴度。选择雄性豚鼠70只,单次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12周后构建DCP豚鼠模型,将成功造模的27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豚鼠分别经尿道灌注(转染)SCL基因重组慢病毒、空慢病毒和等量PBS液。分别于转染后7、14、28 d每组各处死3只豚鼠,取膀胱组织,制作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膀胱ICC数量及分布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膀胱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随转染时间延长,ICC数量逐渐增多(P均<0.01),分布越发密集,但绿色荧光逐渐减退;空白组和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随转染时间延长,ICC数量逐渐减少(P均<0.05),分布稀疏;转染14、28 d时,实验组ICC数量较空白组和对照组增加(P均<0.01)。实验组随转染时间延长,ICC细胞器数量增多,形态趋于正常,细胞内空泡减少,胞周突起延长变多,ICC超微结构处于不断恢复之中;而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ICC超微结构病理变化逐渐加重。结论经尿道灌注SCL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DCP豚鼠膀胱后,膀胱ICC数量增多,分布更加密集,细胞超微结构得到修复,提示SCL基因对DCP可能有一定治疗效果。

    2017年15期 v.57;No.104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慢性高原病大鼠肝组织中扭转原肠胚形成同系物1、铁调素表达观察

    刘玉洁;耿惠;

    目的观察慢性高原病(CMS)大鼠肝组织中扭转原肠胚形成同系物1(TWSG1)、铁调素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50只雄性健康大鼠由西安运至西宁,随机分成6组,即低氧1组、低氧2组、CMS组、常氧1组、常氧2组、常氧3组。常氧1、2、3组分别在西宁(海拔2 260 m)常规饲养7、15、30 d。低氧1、2组和CMS组放入低压氧仓模拟海拔5 000 m环境,分别饲养7、15、30 d。CMS组成功制作CMS模型。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的铁调素、TWSG1 mRNA;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的TWSG1蛋白。结果低氧2组、CMS组肝组织中铁调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低于常氧2、3组,CMS组低于低氧1组(P均<0.05)。低氧1组、低氧2组、CMS组肝组织中TWSG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常氧1、2、3组,低氧1组、低氧2组、CMS组TWSG1 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增高(P均<0.05)。低氧1组、低氧2组、CMS组TWSG1蛋白表达阳性分别为8、9、9例,常氧1、2、3组分别为8、8、8例。低氧2组、CMS组肝组织中TWSG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常氧2、3组,低氧1组、低氧2组、CMS组TWSG1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增高(P均<0.05)。结论 CMS大鼠肝组织中铁调素表达下调,TWSG1表达上调;随低氧暴露时间延长,机体铁调素和TWSG1表达变化越明显,预示CMS状态下铁代谢逐渐发生改变。

    2017年15期 v.57;No.1041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鼠S_0~S_4期肝纤维化的拉曼光谱观察

    李师思;史达;李欣明;覃淑萍;全显跃;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肝纤维化大鼠近红外线激光拉曼光谱检查结果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SD雄性大鼠65只,分为空白组15只、模型组50只。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作肝纤维化模型(7只在造模过程中死亡),造模后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按肝纤维化分期标准,S_0期(空白组)15只、S_1期11只、S_2期12只、S_3期10只、S_4期10只。取大鼠病变肝组织,进行拉曼光谱检测,观察S_0~S_4期病变组织拉曼光谱特征并比较各分期不同谱带处的拉曼光谱峰值。结果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组织平均拉曼光谱谱峰位置变化较小。入选大鼠肝组织的典型拉曼谱峰位于848 cm~(-1)、1 006 cm~(-1)、1 268 cm~(-1)、1 305 cm~(-1)、1 442 cm~(-1)、1 595 cm~(-1)、1 658cm~(-1)谱带处,其分子归属分别为酪氨酸和胶原蛋白、苯丙氨酸呼吸链和β胡萝卜素、酰胺Ⅲ和脂质、脂类、脂质/磷脂脂肪酸和胆固醇、醌型环、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S0~S4期组织在1 658 cm~(-1)谱带处的峰值依次递增(P均<0.05),在1 006 cm~(-1)谱带处的峰值依次递减(P均<0.05);在1 268 cm~(-1)、1 305 cm~(-1)、1 442 cm~(-1)谱带处,以S_2期组织峰值最高(P均<0.05);在1 595 cm~(-1)谱带处,以S_0期组织峰值最高,S_1期组织峰值最低(P均<0.05)。结论不同分期肝纤维化大鼠近红外线激光拉曼光谱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拉曼光谱检查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早期发现及分期评估。

    2017年15期 v.57;No.104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苦参素联合复方茵陈颗粒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治作用观察

    张弦;蒋道荣;赵华;蒋伟;

    目的观察苦参素(OMT)联合复方茵陈颗粒(FYK)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OMT组、损伤组、对照组,每组15只。OMT组腹腔注射OMT 120 mg/kg,1次/d;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分别灌服3、6、12 g/(kg·d)的FYK,2 h后再注射OMT,剂量参照OMT组;对照组和损伤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用药连续3 d。用药2 d后大鼠禁食24 h,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 N)、皮内注射脂多糖(LPS)。24 h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ALT>1 700 IU/L、AST>1 500 IU/L)以评价肝衰竭发生情况;流式细胞术测算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的TLR4、p38、p-p38、JNK及pJNK蛋白;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的TLR4、Bax、Bcl-2和active-caspase-3蛋白。结果损伤组实验过程中死亡5只,OMT组死亡1只,死因均为肝衰竭。对照组及实验1、2、3组大鼠均存活。OMT组及实验1、2、3组肝组织病理损伤较损伤组减轻。损伤组血清AST、ALT水平高于其余各组,OMT组血清AST、ALT水平低于损伤组,实验2、3组血清AST、ALT水平低于OMT组(P均<0.05)。损伤组肝衰竭发生率100%,OMT组为66.7%,实验1、2、3组分别为53.3%、40%、33.3%,OMT组及实验1、2、3组肝衰竭发生率低于损伤组,且OMT组与实验1、2、3组肝衰竭发生率依次降低(P均<0.05)。损伤组肝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余各组,OMT组肝细胞凋亡率低于损伤组,实验3组肝细胞凋亡率低于OMT组(P均<0.05)。与其余各组相比,损伤组肝组织中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p-p38/p38、p-JNK/JNK增高;OMT组肝组织中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p38/p38、p-JNK/JNK低于损伤组;实验2、3组肝组织中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p38/p38、p-JNK/JNK低于OMT组,且实验3组低于实验2组(P均<0.05)。损伤组肝组织中TLR4、Bax、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积分高于其余各组,OMT组TLR4、Bax、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积分低于损伤组,实验3组低于OMT组(P均<0.05)。损伤组肝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积分低于其余各组,OMT组Bcl-2蛋白表达积分高于损伤组,实验3组高于OMT组(P均<0.05)。结论 OMT联合FYK预处理对肝衰竭有一定防治作用,可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机制可能包括TLR4、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p-p38/p38、p-JNK/JNK、Bax/Bcl-2下降,TLR4/p38/JNK信号通路功能抑制等。

    2017年15期 v.57;No.104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犬心肌梗死的效果及机制探讨

    冯巧丽;卢成志;李超;王丽;宋立君;

    目的观察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犬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效果,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明胶海绵栓塞法建立前壁心梗模型;造模后1周,治疗组行RDN手术,模型组只行肾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于造前及造模后4周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收缩末期压(LVSP)及心率(HR)。造模后4周采用苦味酸比色法测定血肌酐。建模后4周处死动物,留取梗死周边区组织(对照组取同一部位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及结构改变;同时检测心肌组织AngⅡ、Ang1-7、ACE2 mRNA、MasR mRNA。建模后4周,留取实验犬肾动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动脉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形态及分布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造模后4周LVEDP高于对照组,LVEF、FS、LVSP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LVEDP低于模型组,LVEF高于模型组(P均<0.05)。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血肌酐水平相比,P均>0.05。治疗组较模型组梗死周边区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模型组和治疗组心肌组织中AngⅡ、Ang1-7水平及ACE2 mRNA、MasR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治疗组AngⅡ、Ang1-7水平及ACE2 mRNA、MasR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均<0.05)。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TH阳性神经纤维形态及分布趋于正常,且治疗组TH阳性神经纤维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RDN治疗犬心梗有效,可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病理改变,作用可能与AngⅡ、Ang1-7、ACE2、MasR水平下调及ACE-AngⅡ-AT1R轴与ACE2-Ang1-7-MasR轴功能失衡改善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子宫肌瘤细胞中孕激素受体M、A/B及porin蛋白表达观察

    封全灵;王智霆;刘慧云;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细胞中孕激素受体M(PR-M)、孕激素受体A/B(PR-A/B)及porin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切取子宫肌瘤组织及瘤旁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后冰上尽快送实验室,原代培养子宫肌瘤细胞和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并鉴定。取第3代子宫肌瘤细胞(实验组)和正常平滑肌细胞(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PR-M、PR-A、PR-B、porin蛋白,分析PR-M、PR-A、PR-B蛋白与po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细胞中PR-M、PR-A、PR-B、po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0±0.012、0.432±0.052、0.456±0.045、0.525±0.082,对照组分别为0.086±0.015、0.223±0.036、0.269±0.026、0.202±0.034,实验组细胞中PR-M、PR-A、PR-B蛋白和po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中PRM蛋白与po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0.464,P<0.05)。结论子宫肌瘤细胞中PR-M、PR-A、PR-B、porin蛋白表达升高,PR-M、PR-A、PR-B、porin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关,且PR-M蛋白与porin蛋白可能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2017年15期 v.57;No.104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胃癌组织中ADD1、Ptch1、Gli1表达观察

    蔡梦月;郝美玲;李春辉;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细胞膜骨架蛋白α-Adducin(ADD1)及Hedgehog(Hh)信号通路分子跨膜蛋白Patched1(Ptch1)、转录因子Gli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0例,术中留取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组织各60例。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ADD1、Ptch1、Gli1蛋白,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ADD1、Ptch1、Gli1 mRNA。分析ADD1、Ptch1、Gli1蛋白及mRN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胃癌组织中ADD1、Ptch1、Gli1蛋白及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ADD1、Ptch1、Gli1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胃组织(P均<0.05)。低分化、Ⅲ~Ⅳ期、有浆膜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ADD1、Ptch1、Gli1蛋白及mRNA表达分别高于高分化、Ⅰ~Ⅱ期、无浆膜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均<0.05)。胃癌组织中ADD1蛋白与Ptch1蛋白、Gli1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9、0.681,P均<0.01),ADD1 mRNA与Ptch1 mRNA、Gli1 mRNA表达也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11、0.719,P均<0.01)。结论胃癌组织中ADD1、Ptch1、Gli1蛋白及mRNA呈高表达,ADD1、Ptch1、Gli1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且ADD1与Hh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关系。

    2017年15期 v.57;No.104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9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

    王玲玲;李蒙妍;贾永旭;常志伟;秦艳茹;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ESCC)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9B)9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食管癌切除术中切取的新鲜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各70例份,采用qRT-PCR法检测ATG9B mRNA。收集198例份食管癌根治切除术留取的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TG9B蛋白,分析ATG9B蛋白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ESCC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ATG9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3±0.197、1.186±0.642,ESCC组织中ATG9B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ESCC组织中ATG9B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分别为32.6%、60.5%,P<0.05)。ATG9B蛋白在高、中、低分化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在Ⅰ~Ⅱ期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组织(P均<0.05)。结论 ESCC组织中ATG9B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ATG9B表达下调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8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I图像分析

    王梅;武丽芳;朱建忠;

    目的总结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的磁共振(MRI)图像特点,探讨MRI检查在IMCC诊断中的效能。方法收集28例IMCC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分析图像特点,计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28例IMCC病灶MRI平扫呈T_1WI低信号、T_2WI混杂高信号,DWI高信号;病灶直径为(7.4±2.3)cm,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9/28),边缘多不清晰,以跨叶生长为主(17/28);周围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子灶及淋巴结肿大等征象多见,其中伴邻近包膜凹陷10例,伴周围胆管扩张13例,伴子灶11例,伴有肝门或腹膜后等区淋巴结肿大11例;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为其主要动态增强方式(26/28)。28例IMCC单依靠MRI平扫图像做出诊断的定性符合率为53.5%,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后定性诊断符合率提高到85.7%。结论 IMCC病灶MRI平扫T_1WI混杂低信号,T_2WI混杂略高或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呈向心性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为主,DWI呈高信号,常伴子灶、肝包膜凹陷、外围胆管扩张及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MRI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IMCC的诊断准确率。

    2017年15期 v.57;No.1041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动脉灌注治疗肝细胞癌临床观察

    祝朝前;殷军;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r Ad-p53)动脉灌注治疗肝细胞癌(后简称肝癌)的效果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肝癌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TACE治疗,观察组术中经肝动脉灌注r Ad-p53。治疗后第4周复查腹部CT/MRI,观察肿瘤体积缩小情况、肿瘤存活情况,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后第3、6、9、12个月行腹部CT/MRI观察肝内肿瘤大小及复发情况。治疗后1、2、4周分别测血AFP。治疗后6、12个月进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治疗结束后3、6、9、12个月患者存活情况。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1、2、4周检测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后第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和40%,P<0.05)。观察组治疗后9、12个月肝内肿瘤体积缩小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AFP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AF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治疗后6、12个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1、2、4周CD_3~+、CD_4~+比例及CD_4~+/CD8+逐渐升高,CD8+比例逐渐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1周CD_3~+、CD_4~+、CD8+比例及CD_4~+/CD8+低于治疗前(P均<0.05);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相比,对照组治疗后4周CD_3~+、CD_4~+比例及CD_4~+/CD8+升高,CD8+比例降低(P均<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CD_3~+、CD_4~+比例及CD_4~+/CD8+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TACE联合r Ad-p53动脉灌注治疗肝癌的效果优于单用TACE治疗,且有助于纠正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2017年15期 v.57;No.104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经腹膜外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治疗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8例

    谈宜傲;周林玉;董晓程;陈昊;宣强;

    目的观察经腹膜外途径行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治疗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对18例男性T2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经腹膜外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膀胱全切术后,4例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3例行回肠膀胱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和腹腔脏器暴露时间。记录术后盆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随访并发症及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本组1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45~310 min,术中出血量110~860 m L,术中输血3例,术中腹腔脏器暴露时间0~65 min;盆腹腔引流时间5~14 d,术后通气时间1~5 d,术后住院时间8~17 d。所有切除肿瘤组织切缘检查均为阴性,2例术后盆腔淋巴结报告阳性,给予GC方案化疗。术后无出血、周围组织及脏器损伤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28个月,患者肾功能正常,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随访期间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结论经腹膜外途径行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治疗男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中出血较少,腹腔干扰少,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低,疗效较好。

    2017年15期 v.57;No.104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尿道癌的诊断及治疗(附16例分析)

    马保敬;张卫;王旭;张瑞珊;邓晓敬;刘春雨;

    目的总结原发尿道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6例原发性尿道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男10例、女6例,以血尿或尿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尿路梗阻症状2例、尿路刺激症状2例。6例女性患者均可触及尿道肿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6例(均为尿路上皮癌患者)。泌尿系统B超检查于尿道部发现中低回声信号团块MRI检查未见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0例男性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尿路上皮癌,女性患者尿路上皮癌3例、尿道腺癌3例。12例获得随访,9例尿路上皮癌死亡2例,其余7例均于术后24个月内复发;尿道腺癌3例中,1例术后50个月余出现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原发性尿道癌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术前B超检查及MRI检查有助于定位病变及观察淋巴结转移情况,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原发性尿道癌有一定价值,确诊依靠病理诊断。男性患者以尿路上皮癌多见,女性患者以腺癌多见。目前该病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术后易复发。

    2017年15期 v.57;No.104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AML患者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的影响

    庞艳彬;范丽霞;化罗明;赵松颖;杜欣;耿素霞;罗建民;

    目的观察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的影响。方法 AML患者87例,根据治疗前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7例、高NLR组(NLR≥2)30例,比较两组CR比例(缓解率)及CR所需时间,对CR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低NLR组和高NLR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5.4%、66.7%,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高NLR组的AML患者CR所需时间较低NLR组延长(P<0.05)。结论治疗前NLR≥2的AML患者诱导治疗后CR所需时间较NLR<2者长,治疗前NLR可能影响AML患者的治疗反应。

    2017年15期 v.57;No.104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患者脑梗死

    徐霁华;秦伟;袁俊亮;焦俊杰;胡文立;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栓,于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对照组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调脂、调血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14、90 d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于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综合生活能力;记录两组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14、90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14、9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RS评分结局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结局不良比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2例、皮疹1例、血尿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现与溶栓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梗死后出血,其中1例死亡;对照组未出现梗死后出血。结论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2017年15期 v.57;No.104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焦风;张磊;赵春维;刘波;王栋梁;梁冶矢;刘献增;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面肌痉挛患者45例,均行MVD术治疗,分别于术中微血管减压前后进行LSR监测。分别于术后第1、7天及术后3个月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手术效果。分析减压后LSR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40例减压后LSR即刻消失(LSR消失组);5例LSR未即刻消失(LSR未消失组),其中1例下降86%、2例下降幅度不足50%、1例无变化、1例因持续自发放电未引出LSR。术后第1天,LSR消失组治愈31例、好转9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3例;术后第7天,LSR消失组治愈35例、好转5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术后3个月,LSR消失组治愈39例、好转1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3~88个月,LSR消失组全部治愈,LSR未消失组好转3例、无效2例。术后各观察时点LSR消失组治愈和好转比例均高于LSR未消失组,减压后LSR是否消失与疗效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LSR监测结果与疗效有关,减压后LSR消失者治愈及好转率较高。

    2017年15期 v.57;No.104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TLR4基因多态性观察

    钟晓;王岭;徐翔;杨陈丽;孙丽;

    目的观察中国胶东半岛地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汉族患者TLR4基因的rs1927911、rs1927914、rs214935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方法将LAA型脑梗死患者105例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25例纳入对照组。采用PCR-RFLP法或直接测序法观察两组白细胞TLR4基因rs1927911、rs1927914、rs2149356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结果两组各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TLR4基因rs1927911位点CC、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C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rs2149356位点CC、AC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国胶东半岛地区LAA型脑梗死汉族患者白细胞TLR4基因rs1927911、rs214935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LAA型脑梗死的发病有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入院48 h内脑电图检查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及梗死后癫痫预测中的应用

    杨霞峰;陈德哲;庄献博;杨艳艳;杨晓倩;王丽丽;路凯;

    目的探讨入院48 h内脑电图(EEG)检查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及梗死后癫痫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6例,入院48 h内进行持续脑电监测,记录患者EEG变化,分别在脑电监测的起始阶段(第一次脑电评估)和终末阶段(第二次脑电评估)进行EEG分级、EEG反应性评估。发病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及癫痫发作情况进行随访,观察两次脑电评估时患者EEG分级和EEG反应性的变化。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分析第二次脑电评估时患者EEG分级、EEG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计算第二次脑电评估时EEG分级、EEG反应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度。结果 56例中,两次脑电评估后EEG分级有变化10例、无变化46例,EEG反应性有变化5例、无变化51例。第二次脑电评估时,EEG分级好、EEG有反应者预后良好比例高于EEG分级差、EEG无反应者(P均<0.05)。EEG分级、EEG反应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9.47%、83.93%。56例中3例入院48 h内EEG可见周期性异常放电,其中1例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2例为非惊厥性癫痫发作(NCS),3例患者均预后不良;随访过程中1例癫痫发作。结论入院48 h内EEG检查有助于预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梗死后癫痫,EEG分级好、EEG有反应者预后相对较好,EEG可见异常放电者易发生梗死后癫痫。

    2017年15期 v.57;No.1041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24例分析

    乔凌燕;马少春;李德华;于洪波;孙裕平;

    目的分析婴儿晚发型B族链球菌(GBS)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治疗效果及转归情况,并与非GBS化脓性脑膜炎进行比较。方法 GBS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4例纳入GBS组,以同期收治的21例非GBS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转归及预后资料并比较。结果两组常见表现为发热、喂养困难、反应差、气促呻吟等。GBS组患儿外周血CRP高于对照组(P<0.01),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GBS组合并轻中度贫血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GBS组头颅MRI检查发现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GBS组采用青霉素类联合头孢曲松治疗4例,余均予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对照组选择三代头孢、美罗培南或万古霉素治疗。GBS组患儿住院时间、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均<0.05)。随访2个月~3.5年,GBS组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运动发育落后8例、癫痫发作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失访5例。对照组生长发育基本正常8例、运动发育落后4例、癫痫发作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4例、失访3例。两组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发型GBS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非GBS化脓性脑膜炎相比更易合并贫血、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2017年15期 v.57;No.104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临床观察

    洪承路;袁秀;谢晋国;彭健;黄铮;

    目的观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对心功能、房颤负荷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改善效果。方法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55例,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术后1周服用倍他乐克,从小剂量(23.75 mg)开始,逐渐增加直至最大耐受剂量(95mg),期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每例患者倍他乐克至少服用1年;对照组未应用任何β受体阻滞剂药物。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血BNP检测,比较两组心室起搏占比、房颤负荷、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QTd及血BNP水平。结果两组起搏器电池、电极阻抗、心房、心室起搏及感知阈值等未见异常。观察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高于术后1周时,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心率低于术后1周时(P均<0.05);与术后1周时相比,对照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LAD、LVEDD增大,QTd及血BNP水平增高,心率加快,LVEF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周心率较对照组快(P<0.05);观察组术后1年房颤负荷、LAD、LVEDD、心率、QTd、血BNP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服用倍他乐克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负荷及QTd。

    2017年15期 v.57;No.1041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8例

    刘深荣;朱庭延;陈燕玉;谢亮真;黄兴福;彭健;

    目的观察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后简称Carto3系统)引导压力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方法因AVNRT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58例,观察组28例,在Carto3系统引导下采用压力导管消融术治疗;对照组30例在X线引导下行常规射频消融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消融功率、消融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AVNRT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消融功率为(25.7±6.0)W、放电次数(4.8±1.1)次、手术时间(86.7±11.9)min,对照组分别为(35.7±10.0)W、(7.9±3.2)次、(93.2±11.3)min,观察组消融功率和放电次数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整个手术过程零射线,对照组X线曝光时间为(23.1±6.0)min,射线剂量为(5.0±7.9)Gy/cm2,两组相比,P均<0.05。随访3~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与常规射频消融术相比,Carto3系统引导下压力导管消融术消融功率更低、消融次数减少、不延长手术时间,治疗AVNRT安全、有效,还可避免X线带来的危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联合肌注地塞米松和盐酸戊乙奎醚对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

    羊冬梅;李宁宁;牛国昌;吴建华;吕学新;

    目的观察联合肌注地塞米松和盐酸戊乙奎醚对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接受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50例。A组检查前不应用药物,B组在检查前30 min时肌注地塞米松5 mg,C组检查前30 min肌注盐酸戊乙奎醚2.5 mg,D组检查前30 min肌注地塞米松5mg、盐酸戊乙奎醚2.5 mg。记录各组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图像噪声、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记录并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各组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图像噪声和射线剂量较小,图像质量优良率较高,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0.00%、84.00%、80.00%、68.00%。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D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血压下降、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皮疹、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均低于其余三组,D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较其余三组减轻(P均<0.05)。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前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戊乙奎醚可有效降低造影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且不对造影图像噪声、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2017年15期 v.57;No.104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FHIT、C-myc蛋白表达观察

    吴晓燕;谷冀晖;

    目的观察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84例宫颈癌患者的手术切除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快速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R-HPV,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有HR-HPV感染的感染组和无HR-HPV感染的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宫颈癌组织中的FHIT、C-myc蛋白。结果 84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中71例存在HR-HPV感染,为感染组;13例无HR-HPV感染,为对照组。感染组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比例低于对照组,C-myc蛋白阳性表达比例高于对照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84例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C-myc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5.428,P<0.05),FHIT蛋白表达与HR-HPV感染呈负相关(Rs=-2.478,P<0.05),C-myc蛋白表达与HR-HPV感染呈正相关(Rs=3.098,P<0.05)。结论合并高危HR-HPV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下调、C-myc蛋白表达升高;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HR-HPV感染可能与FHIT、C-myc蛋白表达异常存在一定联系。

    2017年15期 v.57;No.1041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老年人小肠系膜厚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徐世燚;王学梅;张茜;周冰冰;单忠艳;赖亚新;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小肠系膜厚度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的沈阳市某社区中老年居民391例,其中MS组155例、非MS(NMS)组236例。采用超声检查测量两组局部小肠系膜厚度,分析小肠系膜厚度与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结果 MS组、NMS组小肠系膜厚度分别为(3.51±0.94)、(2.84±0.83)cm,两组相比,P<0.01。调整血糖、血脂、血压、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小肠系膜厚度与MS有关(OR 1.68,95%CI 1.19~2.39,P<0.01)。调整年龄与性别因素后,无论MS组还是NMS组,小肠系膜厚度均与腰围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4、0.49,P均<0.01);MS组小肠系膜厚度与舒张压(DBP)呈正相关关系(r=0.19,P<0.05)。结论中老年人小肠系膜厚度与MS发病存在相关性,小肠系膜越厚,MS发病风险越高;小肠系膜厚度与MS患者的中心性肥胖程度和血压值呈正相关。

    2017年15期 v.57;No.1041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预后的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血清和肺泡灌洗液TLR4水平、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比较

    赵丹;宁睿;王春艳;杨国辉;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预后的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血清和肺泡灌洗液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CD3~+ T、CD4~+ T、CD8~+ T、CD19+%、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T+B+NK计数)]。方法内科ICU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43例,根据住院28 d内的转归(存活或死亡)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5例、死亡组18例。分别于入院第1、7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TLR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 T、CD4~+ T、CD8~+ T、T+B+NK计数、CD19+%。结果死亡组入院第7天血清、肺泡灌洗液中TLR4水平高于生存组(P均<0.05)。死亡组入院第1天CD19+%高于生存组,入院第7天CD3~+ T、CD4~+ T、CD8~+ T计数及CD19+%低于生存组(P均<0.05)。结论入院28 d内死亡的重症肺炎患者较生存患者TLR4水平升高,CD3~+ T、CD4~+ T、CD8~+ T计数及CD19+%下降;TLR4水平升高和免疫功能下降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

    2017年15期 v.57;No.104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囊性纤维化的诊断及治疗(附3例分析)

    鲍洁;张乐天;孟静;张玲;安贺娟;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CF)的诊治方法。方法收集3例CF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法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胸部CT检查分别提示左肺上叶病变、两肺多发囊腔并支气管扩张感染、右肺上叶部分不张及右肺多发支气管扩张。3例均经汗液检查(汗液内Na Cl含量增高)和基因检测(G970D纯合突变)确诊,经雾化吸入、口服激素、补充胰酶、注射疫苗等治疗,未出现明显症状或急性加重。结论 CF患者多合并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胸部CT检查常可发现病变。CF确诊需要依靠汗液检查和基因检测。CF的治疗手段包括坚持雾化、痰液引流、补充胰酶、支气管扩张剂吸入、预防接种、基因治疗等。

    2017年15期 v.57;No.104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原因的防治研究进展

    罗宇君;张雅敏;刘子荣;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以胆管并发症较为多见,而非吻合口胆道狭窄是胆管并发症中最常见也是最难以处理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普遍认为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可能原因包括供肝热缺血损伤、供肝灌洗相关损伤、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肝动脉血供不足、移植排斥反应、ABO血型不相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针对上述因素的防治手段包括提高外科手术技术、改良供肝灌洗方式、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供肝血管重建、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积极抗病毒治疗等。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进展

    赵绅君;彭琴;罗世彤;李武;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重要治疗手段。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主要包括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NS5B聚合酶抑制剂三大类。通过一种或多种DAAs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可达90%。丙型肝炎DAAs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仅有部分药物已用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较大。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瞬时无波形比值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与血运重建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荣玉栋;蔡林;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稳定性缺血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病变评估的常用方法,但需要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在冠脉充盈状态下进行检测。瞬时无波形比值(i FR)为舒张期无波形间期狭窄病变远端冠脉平均压力与舒张期无波形间期主动脉平均动脉压的比值,是新的评价冠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检测过程无需应用冠状动脉血管扩张药物。临床研究显示i FR与FFR相关性良好,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效能较好,但目前仍不能取代FFR,两者联合应用既能减少血管扩张药的使用、简化操作,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i FR与FFR对血运重建评估的一致性较好,i FR单用或与FFR联用指导冠脉血运重建策略值得期待。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生成因子、抗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变化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展;宋婉玉;张琳琳;王金铭;

    子痫前期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母体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证据表明,血管生成因子、抗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改变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母血中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如s Flt-1、s Eng、AT1、HIF-1α等)可破坏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PIGF等)的生物学功能,打破血管生成因子/抗血管生成因子生理性平衡状态,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出现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产生子痫前期临床症状。多项研究发现,母血s Flt-1/PIGF比值变化或可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并评估病情,但该预测值还未纳入任何一项官方临床指南,仍需要后续研究证实。

    2017年15期 v.57;No.1041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