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及松洁;姜旭;李玉军;黄野;周一新;

    目的探讨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膝关节翻修术患者89例(共89膝),均植入LCCK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翻修术。术前及术后24个月,根据X线平片检查结果测量关节线,比较关节线变化≤2 mm、>2~≤4 mm、>4 mm者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术中应用或未应用胫骨、股骨金属填充块者的关节线变化及上述膝关节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关节线变化为-4.1~8.9 mm,上移70例、下移19例;关节线变化≤2 mm 23例,>2~≤4 mm 35例,>4 mm 31例。与术前比较,相同关节线变化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升高(P均<0.01);但关节线变化≤2 mm及>2~≤4 mm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关节线变化>4mm者(P均<0.01)。术中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40例、未应用49例,其术后关节线变化分别为-4.1~7.9(1.9±3.4)、2.2~8.9(3.5±3.4)mm,二者比较P<0.05。术中应用胫骨金属填充块14例、未应用75例,二者术后关节线变化比较P>0.05。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者术后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未应用者(P<0.05或<0.01),应用与未应用胫骨金属填充块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4 mm的患者膝关节功能较差,术中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有利于减小关节线变化及提高膝关节功能,而胫骨金属填充块则无明显作用。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徒手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比较

    王庆德;梅伟;张振辉;姜文涛;陈旭义;

    目的比较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徒手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选取颈椎完整的成人尸体8具,随机分为导航辅助组和徒手置钉组各4具。导航辅助组对尸体颈椎(C3~7)进行CT扫描,重建颈椎三维模型,设计与颈椎椎板吻合的反向模板,构建个体化导航模板的数据模型,采用快速成型技术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将导航模板与颈椎椎体后部紧密贴合,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采用Abumi椎弓根入口直接暴露法进行徒手螺钉置入。术后即刻行颈椎X线和CT断层扫描,观察螺钉置入情况,评价置钉效果,计算置钉准确率。结果导航辅助组共置入螺钉32枚,置钉效果为Ⅰ级31枚、Ⅱ级1枚,置钉准确率为96.8%(31/32);徒手置钉组共置入螺钉32枚,置钉效果为Ⅰ级29枚、Ⅱ级3枚,置钉准确率为90.6%(29/32);导航辅助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置钉组(P<0.05)。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高于徒手螺钉置入。

    2017年16期 v.57;No.1042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崔明星;詹新立;刘冲;邓黎;熊春翔;刘会江;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联合阿霉素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称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骨肉瘤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阿霉素(0.125、0.25、0.5、1.0、2.0 mg/L)和雷帕霉素(20、50、100 nmol/L)单独及联合作用,采用MTT法检测作用48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评价两药相互作用性质。结果以100 nmol/L雷帕霉素与0.5 mg/L阿霉素联合作用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此时CDI<0.7,两种药物表现为显著协同作用。将对数生长期的骨肉瘤细胞分为五组,阿霉素组、雷帕霉素组分别加入0.5 mg/L阿霉素、100 nmol/L雷帕霉素,联合用药组加入0.5 mg/L阿霉素和100 nmol/L雷帕霉素,DMSO溶媒组加入等量DMSO,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连续记录5天。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处理48 h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各组作用第1、2天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作用第3~5天,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DMSO溶媒组、阿霉素组及雷帕霉素组(P均<0.05)。联合用药组HIF-1α、VEGF、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DMSO溶媒组、阿霉素组、雷帕霉素组(P均<0.05)。结论雷帕霉素联合阿霉素可以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降低HIF-1α、VEGF、MMP-2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6期 v.57;No.1042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钛合金假体表面涂层微孔孔径和孔隙率对骨整合的影响

    周鹏;赵辉;吴宇黎;吴海山;陈宜;丁喆如;

    目的探讨钛合金假体表面涂层微孔孔径和孔隙率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3种不同微孔孔径和孔隙率的钛合金假体,第一种假体表面微孔孔径(260.5±34.5)μm、孔隙率68.1%,第二种孔径(553.2±16.7)μm、孔隙率79.2%,第三种孔径(749.8±15.0)μm、孔隙率89.0%,分别标记为a、b、c型假体。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分为A、B、C组各9只,分别将a、b、c型假体植入兔股骨髓腔。术后4、8、12周,每组随机处死3只,通过Micro CT扫描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并测量骨体积分数(BV/TV)、组织矿物密度(TMD),通过拔出试验检测各组最大拔出力。结果术后4周,各组内植物均在位,微孔内及周围呈低信号,无明显沉积骨质;拔出标本仅远端有少量未成熟骨质,表面多覆盖纤维结缔组织及陈旧血凝块,处理标本时可轻易洗去;三组BV/TV、TMD及最大拔出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8周,各组微孔内及周围均见部分中密度影,为未成熟骨质,A组相对较多;三组拔出标本远端均有明显骨质覆盖,A组假体体部表面可见沉积骨质;三组间BV/TV、T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最大拔出力明显高于B、C组(P均<0.05)。术后12周,各组微孔内及周围均见高密度影,为沉积骨质,且伸入微孔内部,形成锁结,A组多于B、C组,无明显骨溶解;A组整个假体表面均匀覆盖较多骨质,B、C组远端和近端可见明显沉积骨质,但少于A组;A组BV/TV、TMD明显高于B、C组(P均<0.05);最大拔出力A组>B组>C组,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钛合金假体表面涂层微孔孔径226~295μm、孔隙率68.1%有利于促进骨整合,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氯化锂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股骨头微观结构的影响

    李云矗;孙平;徐刚;徐成福;

    目的探讨氯化锂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大鼠股骨头微观结构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氯化锂组,每组10只。氯化锂组和模型组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法建立S-ONFH模型,末次注射激素24 h,氯化锂组给予氯化锂140 mg/kg灌胃,1次/d,连续8周。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灌胃8周处死,取右侧股骨头行HE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取左侧股骨头进行显微CT检查,记录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间距(Tb.Sp)、骨小梁数目(Tb.N)和骨小梁厚度(Tb.Th)。结果 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骨小梁完整,排列规则,骨陷窝内有骨细胞填充;模型组骨小梁结构紊乱并有狭窄或断裂,广泛存在以空骨陷窝为标志的坏死骨;氯化锂组骨小梁形态较好,未见明显狭窄或断裂,存在空骨陷窝,但数量较模型组少。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氯化锂组分别有0、8、3只出现股骨头坏死,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氯化锂组Tb.N、Tb.Th均降低,Tb.Sp均增高,但模型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模型组BMD、BV/TV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化锂组(P均<0.05)。结论氯化锂灌胃可改善S-ONFH大鼠股骨头微观结构,对股骨头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马苏娴;张锐锐;王苏;邓家良;杨禄;袁国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例T2DM患者与10例体检健康者,提取其粪便基因组DNA,应用菌属16S rRNA V4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以香农多样性指数表示)及种类(以丰度表示)。观察不同性别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差异,分析T2DM患者肠道优势菌属与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 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的关系。结果 T2DM患者与体检健康者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0±0.29、3.30±0.20,二者比较P>0.05。门水平下T2DM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肠道共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二者上述4种优势菌门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属水平下T2DM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肠道共同优势菌属为拟杆菌属和毛螺杆菌科,体检健康者罗斯氏菌属丰度高于T2DM患者(P<0.05)。女性T2DM患者拟杆菌属科丰度高于男性患者,假单胞菌属丰度低于男性患者(P均<0.05)。T2DM患者柔嫩梭菌属丰度与2 h PG呈正相关(r=0.75,P<0.05),其他肠道优势菌属与FPG、1 h PG、2 h PG均无关(P均>0.05)。结论 T2DM患者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并具有性别差异;柔嫩梭菌属与血糖水平有关,可为T2DM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017年16期 v.57;No.104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miR-449a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王强强;王梦洁;张玉虹;李皓;高飞;刘阳晨;

    目的探讨miR-449a对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分为miR-449a组和NC组,分别转染miR-449a-mimics和NC-mimi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miR-449a相对表达量,miR-449a组miR-449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NC组,证实上调miR-449a表达的Eca-109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以培养12、24、48 h吸光度值和克隆数表示),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细胞之间的距离表示),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以侵袭到下室的细胞数量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两组miR-449a直接靶基因E2F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miR-449a组细胞培养12、24、48 h时的吸光度值及克隆数、细胞之间的距离、侵袭到下室的细胞数量均低于NC组(P<0.05或<0.01)。miR-449a组G1期细胞比例高于NC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NC组(P均<0.05);两组G2/M期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449a组E2F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NC组(P均<0.01)。结论 miR-449a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靶基因E2F3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6期 v.57;No.104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Kv7通道对人胎盘绒毛膜板动脉血管环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魏晓红;傅晓冬;

    目的探讨Kv7通道对人胎盘绒毛膜板动脉(CPAs)血管环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内皮完整或去内皮CPAs血管环,分别加入累积浓度递增的XE991、Linopirdine或二甲基亚砜(DMSO),计算收缩率。取去内皮CPAs血管环,经过或者不经过XE991孵育后加入累积浓度递增的U46619,计算收缩率。将去内皮CPAs血管环加入1×10~(-7)mol/L U46619进行预收缩处理,分别加入累积浓度递增的Kv7通道开放剂[Acrylamide(S)-1、Retigabine、BMS-204352、ML277]及DMSO,计算舒张率。取去内皮CPAs血管环,分别经硝苯地平、levcromakalim及无钙液处理后加入XE991(1×10~(-5)mol/L)或Linopirdine(1×10-4mol/L),计算处理前后收缩率。结果内皮完整CPAs血管环与去内皮CPAs血管环收缩率随着XE991、Linopirdin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分别于5×10~(-5)、1×10~(-4)mol/L时收缩率最大。与加入同浓度DMSO作用后比较,内皮完整CPAs血管环与去内皮CPAs血管环加入XE991或Linopirdine作用后的收缩率均升高(P均<0.01)。内皮完整CPAs血管环与去内皮CPAs血管环加入同浓度XE991或Linopirdine作用后的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U46619浓度的升高,经过或者不经过XE991孵育的去内皮CPAs血管环收缩率均逐渐升高,但经过孵育后升高更明显(P均<0.01)。U46619预收缩CPAs血管环加入1×10~(-4)mol/L Acrylamide(S)-1、Retigabine、BMS-204352作用后的舒张率均高于加入同浓度DMSO(P均<0.01),加入ML277作用后的舒张率无明显变化(P均>0.05)。XE991组和Linopirdine组经硝苯地平、levcromakalim及无钙台式液处理后的收缩率均低于处理前(P均<0.01)。结论 Kv7通道通过介导细胞膜静息K+电导和静息膜电位的改变而参与调节CPAs血管环的舒缩;阻断Kv7通道可引起CPAs平滑肌细胞去极化,激活L型钙离子通道,引起Ca2+内流和血管收缩。

    2017年16期 v.57;No.104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携手《山东医药》 共创品牌形象

    <正>《山东医药》创刊于1957年,是山东省卫生厅主管的医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本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药学术研究与医疗临床实践相结合,面向广大医疗单位及医药科研与生产单位。欢迎各级各类卫生单位和医疗器械、医用软件等生产单位与《山东医药》合作,宣传管理经验,树立品牌形象。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声明

    <正>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山东医药》中介、代理甚至编辑的名义发布稿约,承诺发稿,并高额收取相关费用,已致部分作者受骗。在此,我社郑重声明,《山东医药》无任何中介、代理机构或个人,务请作者提高警惕。需向《山东医药》杂志投稿者,请查阅《山东医药》杂志上标明的电子邮箱及投稿须知,严防被骗。同时,正告不法分子停止非法行为,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补肾壮督散水煎液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震;刘海全;林一峰;唐汉武;宋振杰;王利仁;

    目的探讨补肾壮督散水煎液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壮督散组、塞来昔布组,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腰椎纤维环全层穿刺法制备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第2天,补肾壮督散组和塞来昔布组分别给予补肾壮督散水煎液、塞来昔布胶囊水溶液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各组处死后取出椎间盘组织,HE染色后观察病理变化,醋酸铀及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椎间盘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椎间盘纤维环层次分明,与髓核界限分明;成纤维细胞呈梭条状,细胞质内细胞器较发达。模型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与髓核界限消失;成纤维细胞细胞质内细胞器不发达。补肾壮督散组椎间盘纤维环层次较分明,与髓核界限分明;成纤维细胞细胞质内细胞器稍不发达。塞来昔布组椎间盘纤维环层次较补肾壮督散组紊乱,与髓核界限欠分明;成纤维细胞细胞质内细胞器较不发达。假手术组椎间盘组织MMP-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198±0.028,补肾壮督散组为0.525±0.056,塞来昔布组为0.809±0.029,模型组为1.065±0.055;各组椎间盘组织MMP-3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补肾壮督散水煎液灌胃可延缓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抑制腰椎间盘组织MMP-3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6期 v.57;No.104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睾酮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去势雄兔的软骨修复作用

    熊华章;刘毅;王胜民;吴术红;桑鹏;

    目的探讨睾酮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睾丸切除(去势)雄兔的软骨修复作用。方法将18只雄兔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右侧KOA模型并去势,8周时随机处死6只,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将剩余12只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每隔2周肌注十一酸睾酮6 mg/kg,对照组同时肌注等量生理盐水,共8周(4次)。分组处理第8、12、16周,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分组处理第16周末处死,取出右股骨髁,肉眼观察标本大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并进行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结果两组第8周血清睾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2、16周血清睾酮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右膝关节明显肿大,关节软骨面变薄、粗糙,软骨表面色泽变暗,溃疡较深,边缘骨赘形成明显。观察组右膝关节肿大程度轻于对照组,软骨表面有光泽,可见小溃疡和不规则裂隙。观察组软骨组织IGF-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Mankin'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睾酮可促进KOA去势雄兔的软骨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GF-1表达有关。

    2017年16期 v.57;No.104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活血舒筋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彦超;邓蓉蓉;叶亚东;席志鹏;康然;谢林;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舒筋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提取大鼠BMSCs并进行验证。制备补肾活血舒筋方低、中、高浓度含药血清(1.1、2.2、4.4 g/m L)及空白血清,将大鼠BMSCs随机分为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上述血清。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增殖能力(以细胞生存率表示),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细胞迁移数量表示),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NF-κB信号通路p65蛋白表达。结果各组间细胞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高、中浓度组细胞迁移数量均高于含药血清低浓度组、空白对照组,且含药血清高浓度组高于含药血清中浓度组(P均<0.05)。含药血清高、中、低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p65、CXCR4蛋白表达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2.2、4.4 g/m L补肾活血舒筋方含药血清可促进BMSCs迁移,但对BMSCs增殖无影响;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16期 v.57;No.1042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脂联素对老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发性骨化的影响

    刘金山;李迪;武首先;

    目的探讨老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自发性骨化过程及脂联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第2代BMSCs(分离自一小儿畸形断肢的残指)分为空白对照组及脂联素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加入DMEM/F12培养基及10%胎牛血清,脂联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此基础上加入终浓度为0.5、1.0、2.0μg/m L的脂联素,各组均传代培养至第10代。收集各组第2代和第10代细胞,茜素红S染色后计算钙化物染色率,q PCR法检测骨钙素(OCN)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第2代细胞比较,各组第10代细胞钙化物染色率、OC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第10代细胞比较,脂联素低、中、高剂量组钙化物染色率、OCN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但脂联素中、高剂量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 BMSCs在传代过程中可发生自发性骨化,脂联素可促进这一过程,并呈浓度依赖性。

    2017年16期 v.57;No.1042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胶质瘤U251细胞外源基因瞬时转染方法的选择

    呼格吉乐;高乃康;刘秉春;袁建龙;

    目的选择一种将外源基因瞬时转入胶质瘤细胞的高效转染方法。方法以去内毒素真核表达载体DsRed2为外源基因,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法、脂质体Viafect转染法以及电转染法,将不同浓度的DsRed2质粒(0.25、0.5、1.0μg)转染入胶质瘤U251细胞(以下称胶质瘤细胞,细胞数量均为1.0×105个)。荧光显微镜下采用可见光、红色荧光滤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红色荧光蛋白表达,紫外光滤镜下观察细胞核Hocest33342染色情况,计算转染效率。结果三种方法均能将质粒转染至胶质瘤细胞中,红色荧光蛋白表达效果均良好。转染后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与未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形态差异较大。相同质粒浓度下,电转染法转染后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数量多于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法、脂质体Viafect转染法。随着质粒浓度的升高,脂质体Viafect转染法和电转染法对胶质瘤细胞的转染效率逐渐升高。相同质粒浓度下,电转染法对胶质瘤细胞的转染效率均高于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法和脂质体Viafect转染法(P均<0.01)。结论电转染法对外源基因瞬时转染胶质瘤细胞的转染效率较高,并呈质粒浓度依赖性。

    2017年16期 v.57;No.1042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观察

    张明凯;汤健;尤涛;

    目的探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75例,其中35例采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双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1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分(简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效果较好,并可减少上邻近节段退变。

    2017年16期 v.57;No.1042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后路与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比较

    肖运祥;陈海丹;刘杨;

    目的比较后路与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后路组68例、前路组67例,分别采用后路与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15天评价近期疗效,术后1年评价远期疗效及腰椎功能,记录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后路组与前路组近期优良率分别为83.8%、71.6%,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1.2%、85.1%,腰椎功能优良率分别为66.2%、61.2%;两组比较P均<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前路组为25.4%;两组比较P<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前路入路手术。

    2017年16期 v.57;No.1042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频脉冲疗法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机制

    谢成龙;安荣泽;齐新文;陈军平;叶燕彬;尤彬;

    目的探讨中频脉冲疗法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固定后给予消炎、止痛、抗骨质疏松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频脉冲治疗,30 min/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45天。两组治疗后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骨痂量化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骨硬化蛋白(SO)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骨痂量化评分为(3.52±0.33)分,对照组为(2.21±0.41)分,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SO水平分别为(375.13±79.80)、(259.10±48.95)pg/m L,对照组分别为(377.20±84.08)、(308.56±58.74)pg/m L;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SO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皮肤红肿、感觉减退、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频脉冲疗法辅助治疗可促进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O水平有关。

    2017年16期 v.57;No.1042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抗骨质疏松药物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梁建;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药物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8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碳酸钙、阿法骨化醇、阿仑膦酸钠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共3个月。两组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WOMAC、Fugl-Meyer、Barthel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关节液IL-1、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总显效率分别为83.67%、61.22%,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WOMAC评分及关节液IL-1β、TNF-α、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KOA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能与缓解关节软骨炎症损伤有关。

    2017年16期 v.57;No.104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瑜;褚夫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4例(骨折组),未发生166例(非骨折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使用量、血沉(ESR)、CRP、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采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病程、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使用量及ESR比较P均<0.05,性别、CRP、抗CCP抗体及DAS28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病程>7 a、激素使用时间>300 d、激素累积使用量>2 500 mg、ESR>50 mm/h为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病程长、激素使用时间长、激素累积使用量大、ESR升高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2017年16期 v.57;No.104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髓核摘除结合棘突间分离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Meta分析

    韩雪馨;许红梅;任佳彬;

    目的系统评价髓核摘除结合棘突间分离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6年7月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Academic Search Premi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文献,同时辅助手工检索,收集采用髓核摘除结合棘突间分离系统动态固定与单纯髓核摘除治疗LDH的临床对照研究(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Revman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675例LDH患者,其中观察组312例、对照组3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及2年JOA评分、术后优良率、术后责任节段椎间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髓核摘除结合棘突间分离系统动态固定治疗LDH疗效好,患者术后责任节段椎间高度维持好、腰背痛残留少。

    2017年16期 v.57;No.1042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胡焱;袁嫕;张文超;张伟;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及麻醉后15 min(T1)、切皮时(T2)、上内固定钢板时(T3)、缝皮时(T4)、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_2),麻醉效果,麻醉后2、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0时间点HR、R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5时间点两组HR、RR、MAP均较T0时间点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麻醉后2、12、24、48 h时VA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宜采用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2017年16期 v.57;No.104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金成春;鲍广全;徐宏光;

    目的对比分析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术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随机分为cage融合组35例和植骨融合组38例。分别行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及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8个月日本颈椎矫形外科学会评分(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cage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过性咽部不适、供骨区疼痛发生率均低于植骨融合组(P均<0.05)。两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18个月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曲度均升高(P均<0.05),而两组术后1周及18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较好,但cage植骨融合术手术操作更简单、安全性更高。

    2017年16期 v.57;No.1042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成人距骨内偏角、跖倾角测量及意义

    王振海;曲文庆;辛大江;程义恒;刘彤;赵勇;王丹;

    目的测量成人距骨内偏角、跖倾角,为临床距骨颈骨折后向前螺钉固定术的安全进钉角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汉族健康志愿者,男18例、女12例。CT扫描其双侧踝关节图像,并重建距骨模型,测量其内偏角及跖倾角。结果男性距骨内偏角为2.40°~8.72°(5.56°±3.16°)、跖倾角为13.56°~21.44°(17.50°±3.94°),女性分别为2.47°~8.25°(5.36°±2.89°)、13.84°~20.56°(17.20°±3.36°),二者内偏角、跖倾角比较P均>0.05。结论健康成人距骨内偏角为2.47°~8.25°、跖倾角为13.84°~20.56°;距骨颈骨折后向前螺钉固定术中进钉时内偏角及跖倾角保持在上述范围内比较安全。

    2017年16期 v.57;No.104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黎张双子;何琼;罗祎;权明桃;曾慧;陈芳;江智霞;

    目的系统分析国内外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mbase、Bio Med Central、CNKI、Wan 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6年8月公开发表的关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文献,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evman5.3.5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6篇文献,其中病例对照研究10篇,队列研究6篇;观察组1 090例,对照组4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男性比例、入ICU时APACHEⅡ评分≥17分的比例、接受身体约束的比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发生率、烦躁发生率及应用咪哒唑仑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年龄、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男性、入ICU时APACHEⅡ评分≥17分、接受身体约束、伴有慢阻肺及烦躁、应用咪哒唑仑是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

    2017年16期 v.57;No.1042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临床观察

    赵玉倩;孙哲;张宏军;王帅;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初次拟行单侧THA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局部组和联合组,各30例。局部组分别于髋臼、股骨髓腔局部注射氨甲环酸0.5 g浸泡5 min,并经引流管逆行灌注氨甲环酸0.5 g;联合组在手术切皮前15 min静滴氨甲环酸15 mg/kg,并采用与局部组同样的方法进行局部处理。记录两组术后6 h及12、24 d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出血量、输血情况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术后6 h及12、24 d引流量均低于局部组同时间点(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 d Hb、HCT均降低,但局部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联合组总出血量及输血率均低于局部组(P均<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DVT及PE。结论行THA患者术前氨甲环酸静滴联合术中髋臼及股骨髓腔局部注射、术后引流管逆行灌注可减少手术期出血,安全性高。

    2017年16期 v.57;No.104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增生膜组织miR-195表达及意义

    张小露;高永峰;

    目的探讨miR-195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PDR患者56例(观察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例(对照组),均为单侧发病。两组均接受常规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术中采集玻璃体及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对照组采集玻璃体及内界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玻璃体和膜组织miR-195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膜组织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分析观察组玻璃体、膜组织中miR-195与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玻璃体及膜组织miR-195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膜组织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94±0.11,对照组为0.58±0.09,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玻璃体及膜组织中miR-195与HMGB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9、-0.508,P均<0.05)。结论 PDR患眼玻璃体及增生膜组织中miR-195表达均降低,其可能通过负性调控HMGB1表达而参与PDR的发生、发展。

    2017年16期 v.57;No.1042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陈伊;韦常宏;宁淑芳;韦文娥;刘海洲;利基林;张力图;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62例,采用ARMS-PCR法检测其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13位密码子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62例结肠癌患者中女性患者98例。262例份结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49例(18.7%),其中第12位密码子突变37例(包括1例KRAS复合突变),第13位密码子突变12例;184例份结肠癌组织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6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女性)、原发肿瘤直径、远处转移情况均有关,BRAF基因突变与民族、家族史、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均有关(P均<0.05)。同时性肝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KRAS基因G13D突变率低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P均<0.05)。KRAS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短于未突变者(P<0.05)。KRAS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BRAF基因突变与未突变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高,BRAF基因突变率低;KRAS基因突变多发生于女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7年16期 v.57;No.104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ys C及其+73、-8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俞开敏;杨兰;陆俊佳;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及其+73和-8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壮族MS患者和汉族MS患者各100例(分别为壮族MS组和汉族MS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壮族和汉族志愿者各100例(分别为壮族健康组和汉族健康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Cys C、肌酐(Cr),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Cys C+73、-82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血清Cys C、Cr水平:壮族MS组均高于壮族健康组,汉族MS组均高于汉族健康组(P均<0.01);壮族MS组与汉族MS组比较、壮族健康组与汉族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Cys C与Cr水平呈正相关(r=0.634,P<0.01)。四组Cys C+73、-82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广西壮族MS患者血清Cys C水平升高,可反映患者的肾功能状态;Cys C+73、-82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MS的发病及民族情况均无关。

    2017年16期 v.57;No.1042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曹栓柱;王艳州;尹红霞;李金泉;吕明亮;牛海涛;田勇;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HICH患者548例,入院后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癫痫发作78例、无癫痫发作470例。比较癫痫发作与无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血清TNF-α、IL-6、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HICH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癫痫发作与无癫痫发作患者手术方式、血肿体积、血肿位置、术后再出血情况及术前血清TNF-α、IL-6、CRP、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位置(β=1.522,OR=4.331,P=0.011)、血肿体积(β=1.397,OR=3.025,P=0.011)、术后再出血(β=1.386,OR=2.542,P=0.008)及血清TNF-α(β=3.242,OR=5.442,P=0.010)、IL-6(β=5.558,OR=9.467,P=0.001)、CRP(β=1.757,OR=3.433,P=0.035)、NSE(β=1.845,OR=3.741,P=0.001)水平均为HICH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肿位置、血肿体积、术后再出血、血清炎症因子及NSE水平是影响HICH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

    2017年16期 v.57;No.1042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缺血性脑卒中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育英;陈小玲;张岐平;陈英道;李健;梁炳松;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其中认知功能正常36例、继发MCI 45例。分析患者入院后头颅MRI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变部位、病灶数量、病变性质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左颞叶、左枕叶、下丘脑、后丘脑及存在多发病灶、脑白质病变、脑萎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继发MCI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β=0.312,OR=1.502)、左枕叶(β=0.326,OR=1.546)、下丘脑(β=0.394,OR=1.698)及存在多发病灶(β=0.616,OR=1.901)、脑白质病变(β=0.506,OR=1.759)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病变部位为左额叶、左枕叶、下丘脑及存在多发病灶、脑白质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

    2017年16期 v.57;No.1042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治疗丙戊酸无效型成人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效果比较

    陈庆贤;陈海;刘丽霞;沈芝君;林红满;

    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治疗丙戊酸无效型成人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丙戊酸无效型成人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55例与拉莫三嗪组65例。两组均维持原有丙戊酸治疗方案,左乙拉西坦组加用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组加用拉莫三嗪,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图检查,计数20 min内清醒期脑电图痫样放电(IEA)次数,统计与治疗前比较IEA消失、减少≥50%、减少<50%、无变化、增加的患者比例,计算α节律及δ、θ、α、β各频段功率;统计持续用药3、6个月用药保留率;记录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拉莫三嗪组总有效率80.00%(52/65),左乙拉西坦组为69.09%(38/55),两组比较P>0.05。持续用药6个月结束时,两组IEA消失、减少≥50%、减少<50%的患者比例比较P均>0.05;拉莫三嗪组IEA无变化及增加的患者比例均大于左乙拉西坦组(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α节律及δ、θ、α、β频段功率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乙拉西坦组、拉莫三嗪组用药3个月时用药保留率均为100%;用药6个月时分别为60.00%(33/55)、76.92%(50/65),组间比较P<0.05。治疗期间,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以嗜睡多见,拉莫三嗪组以皮疹多见,但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对丙戊酸无效型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治疗效果相当。

    2017年16期 v.57;No.104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并抗生素灌注辅助治疗肺癌术后肺部感染效果观察

    吴琳;张苏宁;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并抗生素灌注辅助治疗肺癌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肺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予敏感抗生素以及祛痰、止咳、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机械通气、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加用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联合局部灌注抗生素30 m L(含左氧氟沙星60 mg、头孢他啶90 mg、阿米卡星60 mg、亚胺培南75 mg),每3天治疗1次,共治疗2次。治疗第7天(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行痰液标本细菌培养,计算痰细菌培养转阴率。治疗前后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IL-8、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指标肾素(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气道呼吸力学指标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及肺顺应性(Cdyn)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痰细菌培养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PIS及血清hs-CRP、TNF-α、IL-8、PCT、R、AngⅡ、AL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后Raw、PIP均低于治疗前,Cydn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Raw、PIP均低于对照组,Cydn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并抗生素灌注辅助治疗肺癌术后肺部感染疗效满意,有助于减轻呼吸道症状、促进病原菌清除、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抑制RAAS系统活性及改善呼吸道力学指标。

    2017年16期 v.57;No.104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高杨;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侧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8例,均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患眼及健眼泪膜功能检查,记录泪液分泌试验(SIT)长度、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并进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健眼比较,患眼术前SIT长度缩短、BUT降低,FL评分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升高(P均<0.05)。与术前比较,患眼术后SIT长度、BUT逐渐升高,FL评分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术后6个月患眼SIT长度、BUT、FL评分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与健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为5.26%。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改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泪膜功能,缓解其干眼症状,术后复发率较低。

    2017年16期 v.57;No.1042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CT肝脏体积对乙肝后肝硬化程度的量化诊断价值

    张梓朗;张茂;利民;刘宁;韩晓玉;刘钦成;廖彩仙;

    目的探讨CT肝脏体积在乙肝后肝硬化程度量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肝组织活检术前1周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三期增强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进行肝脏三维立体重建并计算CT肝脏体积。术前评估患者肝硬化临床分期,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析CT肝脏体积与肝组织病理分级、肝硬化临床分期和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CT肝脏体积明显小于理论肝脏体积(P<0.05)。肝组织病理分级4A、4B、4C级者,肝硬化临床分期1、2、3、4期者,MELD评分<10分、≥10~<20分、≥20~<30分者CT肝脏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病理分级、肝硬化临床分期和MELD评分均与CT肝脏体积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0.78及-0.52,P均<0.01)。结论CT肝脏体积可作为乙肝后肝硬化程度的一个量化诊断指标;CT肝脏体积越小,肝组织病理分级越重、临床分期等级越高、MELD评分越高。

    2017年16期 v.57;No.1042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戚晓阳;陈志达;吴进;陈一心;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上肢骨折,目前该类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指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手术治疗包括经皮克氏针闭合复位术、外固定支架固定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手术、小切口微创手术、髓内钉内固定术、骨或骨替代物填充术及人工腕关节置抱换术等。上述方法的治疗效果及适应证各不相同,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本文就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年16期 v.57;No.104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KGN修复软骨、促进腱-骨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伟;谭洪波;

    交叉韧带断裂、肩袖损伤等肌腱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腱-骨连接结构愈合是其治疗关键,但其愈合困难是目前临床一大难题。促进腱-骨愈合是修复肌腱损伤、防止再撕裂的关键,但是目前还没有能有效、持续促进肌腱损伤修复术后腱-骨连接结构恢复的方法。应用各种来源的干细胞及细胞因子等生物治疗方法在促进腱-骨愈合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研究的热点。小分子化合物Kartogenin(KGN)被发现能够显著诱导BMSCs向软骨分化,具有极强的促进软骨形成和腱-骨愈合作用,且与药物释放系统整合后能更好的发挥效能。本文就KGN修复软骨、促进腱-骨愈合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上促进软骨修复、提高腱-骨损伤的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埃博拉病毒入侵、出芽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增飞;万成松;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结构简单的病毒,但其能在宿主内自行组装并在致病过程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致使机体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和病理损伤。研究埃博拉病毒病的入侵、出芽及致病机制对于其治疗极其重要。埃博拉病毒的入侵是通过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实现的,其出芽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是VP40蛋白在出芽中通过自体寡聚化后与Nedd4结合,实现对其他VP40蛋白的泛素化,最终与膜融合而出芽。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制表现为多样性,主要是通过诱导有关的细胞因子,异常干扰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宿主免疫反应、造成机体组织病理损伤等。本研究就埃博拉病毒入侵、出芽及致病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危型HPV感染与泌尿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林;吴明贵;韦正树;范永毅;何娟;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存在众多亚型,根据其导致肿瘤发生危险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多项研究表明,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与前列腺癌、膀胱癌、阴茎癌、睾丸癌等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有关。但是由于不同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在性开放程度、种族基因易感性、样本量、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具有差异,因此关于高危型HPV感染与上述泌尿系统肿瘤关系的结论尚存在一定争议。HPV基因组早期开放读码框架(E)包括E1~E7,其中E6、E7是重要的转化蛋白,其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8)F-FDG PET/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宋昱垚;刘荣;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诊断困难,根治难度大,预后极差。~(18)F-FDG PET/CT显像整合了PET提供的生理代谢、分子信息以及CT提供的功能、解剖学信息,能显示原发病灶区域肿瘤细胞的功能代谢状态,病灶区域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解剖结构关系,可探查全身转移灶,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分期、复发检测、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本文对~(18)F-FDG PET/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合阐述。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杂志入编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正>2015年8月,我刊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辑委员会通知,《山东医药》入编2014版(即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综合性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近年来,《山东医药》杂志通过设立基金论文绿色通道、加大约稿力度等方式,提高杂志稿源质量;严格执行三审制度,通过稿件处理系统线上送审、集中组织审稿会等形式加强审稿工作,保证了杂志学术质量;精编细修,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了杂志编校质量。本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业界对我刊近年工作的极大肯定,对《山东医药》杂志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山东

    2017年16期 v.57;No.1042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