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miR-451对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胡笑容;谢菁;马瑞松;廖芫熙;李雪飞;江洪;

    目的探讨miR-451对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心肌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变化。方法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制备缺氧再复氧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缺氧再复氧组(AR组)、AR+Ad-GFP组(空病毒组)、AR+Ad-miR-451组(miR-451上调组)、AR+Ad-asmiR-451组(miR-451下调组)。检测五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凋亡率以及HMGB1 mRNA、HMGB1和激活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利用荧光素酶检测法在HEK293细胞中进一步确认miR-451对HMGB1作用靶点。结果与Con组比较,AR组、空病毒组、miR-451上调组、miR-451下调组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高,心肌细胞HMGB1 mRNA、HMGB1、激活caspase-3表达增高(P均<0.05)。与AR组比较,Ad-miR-451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增高、凋亡率降低,心肌细胞HMGB1 mRNA、HMGB1、激活caspase-3表达降低(P均<0.05)。miR-451识别HMGB1 mRNA的3'端非编码区并以此为作用靶点抑制HMGB1表达。结论上调miR-451对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此作用是通过miR-451抑制HMGB1 mRNA表达而实现的。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能量超声破坏微泡对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和VEGF表达的影响

    黄驰雄;景远文;李海瑞;王世飞;杨莉;宾建平;

    目的探索不同能量超声破坏微泡对内皮细胞炎性介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使培养液中微泡浓度为1×10~7/mL,根据接受超声能量处理情况将内皮细胞分为0、1.0、2.0、3.0、4.0 MPa 5组。超声处理1.5 h后采用全自动酶标仪检测活性氧(ROS)表达荧光强度,8 h后采用MTT、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内皮细胞活性以及VEGF、P选择素表达。同时2.0 MPa组中加入ROS抑制剂(GSH)或P选择素抑制剂(r PSLG-Ig),8 h后检测VEGF表达。结果与0 MPa组相比,1.0、2.0 MPa组内皮细胞活性无变化(P均>0.05),3.0、4.0 MPa组内皮细胞活性降低(P均<0.05)。与0 MPa组相比,1.0、2.0、3.0、4.0 MPa组ROS、P选择素和VEGF的表达增高(P均<0.05)。3.0 MPa组与4.0 MPa组比较ROS、P选择素和VEGF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0 MPa组中加入GSH或r PSLG-Ig后,VEGF表达低于单纯2.0MPa组(P均<0.05)。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增加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其中超声能量2.0MPa对内皮细胞炎性介质和VEGF的影响较理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张杰;何飞;郭荣;赵菁;梁莹;王佳佳;李晓红;吴晓丹;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sTWEAK)水平变化及其与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DCM患者100例(DCM组)和非心衰患者60例(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sTWEAK和血清NT-proBNP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LVMI。结果 DCM组血清sTWEAK水平低于对照组,其血清NT-proBNP水平及LVMI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DCM组血清sTWEAK水平与其心功能NYHA分级无关,但与NT-proBNP、LVMI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24、-0.337,P均<0.05),在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心率、心功能NYHA分级等影响因素后,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DCM患者血清sTWEAK水平受LVMI的影响。结论 DCM患者血清sTWEAK水平降低,并能反映DCM患者左室重构的严重程度。

    2017年17期 v.57;No.104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浓度依达拉奉对低氧环境下c-kit~+心脏干细胞的影响

    文德重;周敏;薛松;黄日太;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依达拉奉对于低氧环境下c-kit~+心脏干细胞(CSCs)的影响。方法体外灌注酶解成年小鼠心脏,磁珠分选c-kit~+CSCs,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分选后干细胞纯度和表型。将ckit~+C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依达拉奉(0、100、300、500、700、1 000μmol/L),在1%氧条件下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下DFCH-DA检测细胞活性氧(ROS)生产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RTPCR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结果依达拉奉浓度为1 000μmol/L时所产生的ROS量最少,与其他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依达拉奉浓度为1 000μmol/L时细胞凋亡率最低,与0、100μmol/L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依达拉奉浓度为700μmol/L时c-kit~+CSCs迁移数最大,与0μmol/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依达拉奉浓度为700μmol/L时,c-kit~+CSCs bFGF mRNA表达最高(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通过影响细胞的凋亡率、迁移率、ROS生成和bFGF mRNA的表达对c-kit~+CSCs发挥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性。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的关系

    李静芳;张苏河;张东铭;辛雅萍;付艳芹;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33例,2型糖尿病患者32例,冠心病患者32例,健康体检者31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彩超检查,对HRV时域指标、昼夜节律变化、HRV指标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四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HRV降低发生率最高,而冠心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的HRV指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各指标睡眠状态均显著高于清醒状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T_2DM组、冠心病组LVEF、E/A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增大。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总体标准差与LA、LVEDD呈负相关,与LVEF、E/A呈正相关;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与LVEDD呈负相关,与LVEF、E/A呈正相关;每5 min RR间期标准差均值与LVEF呈正相关;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与LVEF、E/A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自主神经损害最严重、心率变异的昼夜节律消失;HRV可反映心脏结构重构的严重程度及心功能的损坏程度。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Toll样受体-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

    孙丹丹;吴玉鹏;杨军;刘文;闫虹;王红鹄;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244例(AMI组)和非AMI患者284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TLR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rs10116253和rs10983755),比较两组TLR4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LR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AM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TLR4基因rs10116253、rs10983755均符合Hardy-Weiberg平衡。TLR4启动子区rs10116253和rs10983755多态性与AMI的总体发病风险无关(P均>0.05)。对于TLR4基因rs10116253多态位点,男性TC突变杂合型携带者AMI的发病风险是TT野生纯合型携带者的0.50倍,TC+CC突变型携带者AMI发病风险是TT野生纯合型携带者的0.51倍,伴有高血脂的TC杂合型携带者AMI发病风险是TT野生纯合型携带者的0.42倍,TC+CC突变型携带者AMI发病风险是TT野生纯合型携带者的0.4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LR4基因rs10983755多态位点在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及有无血脂异常等分层分析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TLR4基因启动子区rs10116253多态性与AMI分层发病风险存在关系;rs10116253突变基因型可以降低男性人群、伴有高血脂人群AMI的发病风险。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CXCL12/CXCR4生物轴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郭春艳;韩波;梁皓;张晓静;汪翼;

    目的探讨CXCL12/CXCR4生物轴与慢性病毒性心肌炎(CVMC)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取4周龄BALB/C健康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CVMC组(n=20)。CVMC组以柯萨奇病毒B3株1×109/mL腹腔重复增量感染(第0天、14天、28天剂量分别为0.20、0.25、0.30 mL)建立CVMC模型;对照组同期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42天麻醉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并计算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检查后断髓处死小鼠,取心脏组织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胶原容积测定,计算心肌组织中的胶原容积积分(CVF)。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CXCL12、CXCR4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VMC组小鼠心肌组织CVF增大,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含量增加,CXCL12、CXCR4蛋白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组织CVF与CXCL12、CXCR4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0.60,P均<0.05)。结论 CXCL12/CXCR4生物轴与CVMC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刘海龙;杨蕾;朱银川;杨雁华;汤建民;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急诊PCI治疗患者后不同血运重建方式(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例AMI合并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冠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R组)82例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CR组)118例;CR组再分为早期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CR1组)31例和择期分次完全血运重建组(CR2组)51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PCI治疗情况、药物使用情况、PCI术后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一般药物使用情况、冠脉病变情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R组置入支架数目明显多于ICR组,CR组硝酸酯类药物使用情况明显低于ICR组(P均<0.05);严格随访18个月,ICR组住院期间及院外再发心绞痛比例、再次血运重建比例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R组,CR2组再发心绞痛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R1组(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估算发现不完全血运重建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AMI合并MVD急诊PCI治疗患者完全性血运重建临床疗效及预后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直接完全血运重建组临床疗效及预后优于择期分次完全血运重建。PCI治疗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术后易发MACE。

    2017年17期 v.57;No.1043 25-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KATP对开放剂敏感性的变化

    吕南英;张昊;罗逍;范茁;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肥厚中对开放剂敏感性的变化。方法急性分离SD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肥大组。正常组继续培养24 h,不做其他干预;肥大组以5μmol/L的Iso处理24 h,成功诱导了心肌肥大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两组开放剂吡那地尔诱发的心肌细胞膜KATP(sarcKATP)电流密度,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记录两组开放剂二氮嗪诱发的心肌细胞线粒体黄素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间接检测线粒体KATP(mitoKATP)敏感性变化。结果正常组心肌细胞和肥大组心肌细胞sarcKATP的电流密度分别为(2.98±0.35)、(6.32±1.00)pA/pF,线粒体黄素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分别为(40.10±2.26)%、(21.88±0.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肌肥厚时sarcKATP对吡那地尔的敏感性增强,mitoKATP对二氮嗪敏感性减弱。

    2017年17期 v.57;No.104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泽泻汤加味方对高盐诱导大鼠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

    何红梅;梅爱敏;田河林;苏县辉;赵如同;康艳辉;

    目的观察泽泻汤加味方对高盐诱导大鼠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90只给予8%高盐饲料喂养18周,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高盐高血压大鼠模型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泽泻汤加味方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泽泻汤加味方中剂量组(中剂量组),每组10只。另选取正常组大鼠10只。5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并施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8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4 h尿蛋白(24 Upro)以及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放免法检测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胱抑素C(CysC)。定时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结果药物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各阶段SBP、24 h Upro、尿β_2-MG、血清NGAL水平均降低(P均<0.05)。西药组与中剂量组相比,SB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血清NGAL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干预3组BUN、24h Upro及β_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组血清Scr及Cys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可降低高盐高血压大鼠的SBP并能有效保护肾功能,16.2 g/kg的高剂量对降压及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更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阿托伐他汀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损伤能力的影响

    王忠庆;黄维义;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损伤的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1、2、5、10μmol/L)孵育24 h,检测HO-1蛋白表达量和上清液胆红素浓度。另将HUVEC随机分5组,对照组(等量纯培养基)、大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10μmol/L)、小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μmol/L)、HO-1阻断组(阿托伐他汀10μmol/L+Zn PP IX 10μmol/L)、胆红素组(胆红素5μmol/L)孵育细胞24 h后,各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TNF-α孵育细胞12 h。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并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结果与0μmol/L浓度组比较,阿托伐他汀2、5、10μmol/L浓度组HO-1蛋白的表达及胆红素水平增高(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加用阿托伐他汀或胆红素预处理组上清液MCP-1、MDA、LDH水平降低且NO水平升高,细胞活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或<0.01),HO-1阻断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诱导HUVEC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炎症损伤的能力,且此作用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

    2017年17期 v.57;No.104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脑室内注射瘦素对大鼠迷走复合体瘦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赵艳军;马立新;吴瑞芹;乔跃兵;李炳庆;

    目的探讨脑室内注射瘦素后大鼠迷走复合体瘦素受体(Ob-R)表达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瘦素干预1 h组(A组)、3 h组(B组)、5 h组(C组),每组6只。给药前1周行侧脑室置管,置管1周后无麻醉状态下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A、B、C组侧脑室注射瘦素,剂量均为3.5μg/μL。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用HE染色进行迷走复合体定位,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Ob-R在迷走复合体的表达。结果 A、B、C组Ob-R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2.49±1.66)、(12.54±2.16)、(12.89±1.86)个,对照组阳性细胞数为(5.66±1.04)个;A、B、C组Ob-R阳性细胞光密度积分分别为(28.41±3.60)、(26.18±6.17)、(24.56±4.14)分,对照组为(16.02±2.06)分;与对照组比较,A、B、C组Ob-R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光密度积分增多(P均<0.05)。A、B、C三组间Ob-R阳性细胞数、阳性细胞光密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瘦素中枢干预后可刺激迷走复合体上Ob-R的表达上调,瘦素刺激时间与Ob-R水平无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对结肠癌HCT116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李智奇;崔勇;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对结肠癌HCT-116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CIK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采用WST-1法检测CIK细胞对结肠癌HCT_116细胞株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单独CIK细胞及效靶细胞(CIK细胞混合HCT_116细胞)的TNF-α分泌水平。结果CIK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的第14天达峰值,在培养第9天免疫表型趋于成熟。CIK细胞培养第19天,当效靶比为20∶1时,单独CIK细胞及效靶细胞培养液TNF-α浓度分别为(18.30±4.87)、(33.57±9.05)ng/mL;效靶细胞培养液TNF-α浓度高于单独CIK细胞(P<0.05)。效靶比为20∶1时,在培养第14天CIK细胞杀瘤能力最强(P均<0.05)。效靶比为40∶1时,在第9天CIK细胞的杀瘤能力最强(P均<0.05)。结论 CIK细胞在体外对结肠癌HCT-116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在杀瘤过程中CIK细胞可以促进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

    2017年17期 v.57;No.104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497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张猛;张锐;杨季红;谭雨莎;张笑影;贾佳;

    目的探讨微小RNA-497(miR-497)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RT-PCR观察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miR-497的表达差异;转染肝癌细胞过表达miR-497,MTT法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观察miR-497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肝癌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miR-497对肝癌细胞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表达的影响。结果肝癌组织miR-49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癌细胞miR-49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肝细胞(P<0.05);miR-497过表达组在96 h和120 h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miR-497过表达组(P<0.05);miR-497过表达组早期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ADD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miR-497过表达组(P<0.05)。结论 miR-497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其作用可能与miR-497促进FADD表达有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早期复极及其形态与STE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陈传俊;韩永生;陈晨;朱红军;余晓凡;陈鸿武;马礼坤;褚俊;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复极(ER)及ER形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98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和心电图资料。根据J点形态分为:切迹型ER组、顿挫型ER组及对照组,比较三组住院期间发生VA的风险和远期全因死亡的风险。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A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切迹型ER组住院期间VA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vs 4.5%,P<0.05);随访(21.7±8.8)月,与对照组比较,切迹型ER组全因病死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vs 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迹型ER和LVEF<50%是STEMI患者发生VA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切迹型ER增加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A的风险和远期全因死亡的风险。

    2017年17期 v.57;No.104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

    何柳平;覃月秋;高艳;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大于60岁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接受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洋地黄、利尿剂、硝普钠或硝酸酯类药物等)的基础上,观察组用左西孟旦注射液持续静滴24 h,对照组用多巴胺持续静滴24 h。用药前和用药后24 h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心尖四腔、三腔、二腔长轴切面观获得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整体应变峰值,在左室基底部、心尖部短轴切面观获得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AR)、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BR)及左室整体旋转角度峰值(PTW),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LVED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脏各部位应变峰值以及左室旋转参数PAR、PBR、PT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左西孟旦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早期定量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

    2017年17期 v.57;No.104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MACE的影响

    李娜;纪征;王斌;赵庆霞;王兆翔;张宇;贾风顺;金丽珍;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20、40 mg)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网膜素1(OE-1)等炎性因子水平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患者111例,随机分为A、B组,分别于入院时服用阿托伐他汀40、20 mg/d。检测入院(未服药)时、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血脂及hs-CRP、APN、OE-1;随访3个月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MACE。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TC、TG水平均较入院前降低(P均<0.05),且A组低于B组(P均<0.05)。术后3 d、3个月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较入院前降低,血清APN、OE-1水平均较入院前升高(P均<0.05)。且术后3个月A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B组,血清APN、OE-1水平高于B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40 mg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PCI术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APN、OE-1水平,降低MACE发生率,但40 mg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血压评估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段跃兴;林仲秋;董凤英;吴自强;冯国飞;谢志泉;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压评估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受试者的一般情况、病史资料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生化、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动脉硬化监测等检查,随访24个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分析诊室、动态(24 h、白昼及夜间)、随访期峰值及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诊室、随访期峰值收缩压外,其余收缩压评估参数均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线性正相关(P均<0.05);除随访期峰值收缩压外,各血压评估参数均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线性正相关(P均<0.05);随访期平均收缩压及各收缩压变异系数与尿微量白蛋白呈线性正相关(P均<0.05)。结论诊室、动态、随访期平均收缩压及收缩压变异性均与靶器官损害参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其中随访期收缩压变异系数和夜间短时收缩压变异系数的关联性最强;随访期峰值收缩压与靶器官损害无关联性。

    2017年17期 v.57;No.104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循环微小RN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衣绍蕊;孙经武;王秀花;史孟松;曲辅政;周红霞;刘平平;路新磊;

    目的探讨循环中微小RNA(miRNA)作为非侵入性生物学标志物对冠心病(CA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连续选取CAD患者99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UA组66例]和非CAD患者30例(非CAD组)。分离患者RNA,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三组循环中miRNA(miR-149、miR-424和miR-765)表达水平。结果与非CAD组比较,SAP组、UA组血浆miR-149、miR-424水平降低,miR-765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P组与UA组比较,血浆miR-765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浆miR-149、miR-424和miR-765水平鉴别诊断SAP、UA和非CAD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结论循环中miR-149、miR-424、miR-765可能成为诊断CAD患者的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生物学标志物。

    2017年17期 v.57;No.104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早复极图型患者MTWA、HRV变化及意义

    岳红梅;赵爱萍;骆锋;张贤;马龙乐;

    目的观察早复极图型(ERP)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存在ERP的患者90例,其中ERP只存在于前侧壁(Ⅰ组)30例、ERP只存在于下壁(Ⅱ组)30例、前侧壁和下壁均存在的即广泛分布(Ⅲ组)30例;同期查体正常并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医护人员为健康对照(Ⅳ组)30例。利用动态心电图时域移动平均修正技术采集分析各组研究对象MTWA最大值(Max TWA)和HRV相关指标及室性早搏的发生情况。结果 MTWA指标:各通道Max TWA值:Ⅲ组>Ⅱ组>Ⅰ组>Ⅳ组(P均<0.05)。HRV指标:(1)时域指标比较:Ⅲ组>Ⅱ组>Ⅰ组(P均<0.05);(2)频域指标比较:Ⅲ组<Ⅱ组<Ⅳ组(P均<0.05)。室性早搏个数:Ⅲ组>Ⅱ组>Ⅰ组>Ⅳ组(P均<0.05)。24 h室性早搏数:Ⅲ组>Ⅱ组>Ⅰ组>Ⅳ组(P均<0.05)。结论 ERP分布导联广泛者Max TWA值最大,只出现在下壁和只出现在前侧壁者次之;ERP分布导联广泛者HRV各项指标明显异常,时域指标明显升高,频域指标明显降低,只出现在下壁和只出现在前侧壁者次之;Ⅲ型ERP患者24 h发生室性早搏次数要高于Ⅱ型和Ⅰ型,可以认为Ⅲ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高于Ⅱ型和Ⅰ型。动态心电图检测MTWA、HRV等相关指标变化有助于判断ERP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2017年17期 v.57;No.104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中的价值

    李建敏;李晨;寿松涛;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探讨ABPM在EH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277例EH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危组121例、中危组225例、高危组141例及很高危组790例,比较各组间的ABPM参数,采用Pearson等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点、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结果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昼夜节律类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血压晨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2、0.414、0.273、0.202,P均<0.05);昼夜节律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分层呈负相关(r=-0.471,P<0.05)。将低、中危组合为一组,高、很高危组合为一组,计算出的血压晨峰值、nSBP、24 h SBP、nSS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85、0.694、0.645,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4.5、131.5、129.5、8.6 mm Hg,其灵敏度分别为0.774、0.742、0.828、0.785,特异度分别为0.788、0.727、0.455、0.51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4、0.900、0.827、0.8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53、0.545、0.548、0.500;ROC曲线下面积除血压晨峰值与nSBP、24 h SBP与nSSD外,其他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EH患者ABPM参数与其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关,血压晨峰值、nSBP、24h SBP、nSSD有助于心血管危险分层评估。

    2017年17期 v.57;No.104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煎剂对阿霉素致心衰患者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及心功能的影响

    郝志强;田小平;章志娟;

    目的探讨人参煎剂对阿霉素致心衰患者bax、bcl-2蛋白表达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阿霉素致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心衰组和人参煎剂组各50例,另取体检健康对照组50例。两组心衰患者在相应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人参煎剂组以5~10 g人参按照常规制成人参水煎剂,每日1剂,早晚各50 mL,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组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心衰组比较,人参煎剂组血清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LVEDP、+dp/dtmax、-dp/dtmax以及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LVFS、LVEF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人参煎剂能够明显改善阿霉素致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影响患者血清bax、bcl-2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NGAL水平检测对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赵玉军;

    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9例(高血压组)和体检健康人群26例(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两组血清肌酐(Scr),并以Cockroff-Gault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尿NGAL水平。高血压组留取24 h尿液并以二甲苯防腐,测量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并根据24 h 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30 mg/24 h)26例、微量蛋白尿组(UAER30~300 mg/24 h)27例、临床蛋白尿组(UAER>300 mg/24 h)26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尿NGAL、Scr上升,eGFR下降(P均<0.05)。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三组间尿NGAL、Scr及e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临床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尿NGAL及Scr水平高于正常蛋白尿组,eGFR低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临床蛋白尿组尿NGAL水平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5);临床蛋白尿组Scr水平、eGFR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尿NGAL水平与Scr水平呈正相关(r=0.595,P<0.05),与eGFR呈负相关(r=-0.4812,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NGAL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变化与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一致;尿NGAL水平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可靠指标。

    2017年17期 v.57;No.104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李颖;张五星;周伟;陈晓飞;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选取MHD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有无钙化分为无钙化组21例和有钙化组79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SOD、血钙、甘油三酯等实验室检验指标;应用16层螺旋CT检测评估CAC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血清SOD与CAC发生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病率无钙化组9%(2例),有钙化组36%(29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钙化组9%(2例),有钙化组30%(24例),有钙化组和无钙化组的糖尿病患病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CAC者血清SOD水平为(93.66±22.44)U/mL,无CAC者血清SOD水平为(118.76±39.70)U/mL,有CAC者血清SOD水平低于无CAC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SOD水平与CAC积分呈负相关(r=-0.2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了年龄、白蛋白因素之后,血清SOD水平仍是CAC的独立危险因素(B=-0.044,P<0.05)。结论 MHD患者的血清SOD水平与CAC发生有关,血清SOD降低可能是MHD患者CAC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干预靶点之一。

    2017年17期 v.57;No.104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无创呼吸机辅助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

    任高荆;丁士芳;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左心衰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给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面罩吸氧、观察组给予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监测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氧分压(PaO_2),检测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乳酸(LAC),同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HR、RR、MBP、PaO_2以及血清NT-proBNP、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HR、RR、PaO_2、MBP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血清NT-proBNP、LA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

    2017年17期 v.57;No.104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张玉英;陶志刚;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85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组43例、大剂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调脂溶栓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大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20 mg/d,连续服用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GDF-15水平,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超声诊断仪观察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治疗期间严密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两组血清GDF-15、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AMI患者血清GDF-15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017年17期 v.57;No.104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

    郝咏刚;杨淑娜;秦伟;杨磊;袁俊亮;胡文立;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IWM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3例住院查体者,根据头部核磁共振对IWMH按照Fazekas评分标准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分为无或轻度IWMH组284例(总体评分<2分),中度IWMH组156例(总体评分2~4分),重度IWMH组133例(总体评分>4分)。采用动态血压监护仪检测三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相应血压变异系数(BPV)。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变异性与IWMH的关系。结果无或轻度IWMH、中度IWMH、重度IWMH组24 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收缩压BPV、舒张压BPV依次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收缩压及其BPV升高是IWM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收缩压和血压变异性增高与IWMH独立相关。

    2017年17期 v.57;No.104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H型高血压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术期循环及脑代谢的影响

    刘萍;刘岳鑫;李飞;刘庆;张英;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H型高血压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H型高血压需要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在C6横突根部行药液注射,观察组注射0.8%利多卡因8 mL行SGB,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8 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时(T_1)、气腹建立时(T_2)、胆囊切除时(T_3)、拔管后苏醒时(T_4)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平均动脉压乘积(HR·MAP)。于T_0、T_3、T_4时检测脑氧代谢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_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分压(PjvO_2),计算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值(Da-jvO_2)、脑氧摄取率(CEO_2);脑糖及乳酸代谢指标:糖、乳酸代谢指标,动脉血糖浓度(Glua)、颈内静脉球部血糖浓度(Glujv)、动脉血乳酸浓度(Lac)、颈内静脉球部学乳酸浓度(Ljvc),计算动静脉血糖含量差(Da-jvGlu)、动静脉乳酸浓度差(Da-jv Lac)。结果 T_1~T_4时,观察组MAP、HR、HR·MAP低于对照组(P均<0.05)。T_3、T_4时,观察组SjvO_2高于对照组,Da-jvO_2、CEO_2低于对照组(P均<0.05)。T_3、T_4时,观察组Glua、Glujv、Da-jvGlu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GB可减少H型高血压患者围术期机体应激引起的循环波动,降低患者脑氧和能量代谢。

    2017年17期 v.57;No.1043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局麻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右美托咪啶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镇痛及镇静效果观察

    郑洁;胡滨;刘庆;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局麻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局麻下行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双分为A、B两组各30例。术前两组均给予右美托咪啶0.4μg/kg静脉泵注,10 min内泵完;其中B组肌注酮咯酸氨丁三醇60 mg。手术切口采用1%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中两组继续以0.4μg/(kg·h)速度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观察两组围术期心率(HR)、血压(SBP、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术中及术后1、2、4、6 h进行VAS、Ramsay评分,观察镇痛、镇静效果;记录恶心、呕吐、寒颤、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HR、SBP、DB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术中及术后2 h的HR、SBP、DBP均低于A组(P均<0.05)。B组术中、术后1 h、术后2 h的VAS均低于A组,Ramsay评分均高于A组(P均<0.05)。B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20%vs 50%,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

    2017年17期 v.57;No.104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三维CT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桂召柳;吴天亮;林志祥;陈辉海;赵广超;

    目的评价三维CT导航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i CT-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i CT-MIS-TLIF,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VAS评价术前、出院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情况,术后1年进行腰椎正侧位X线及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腰背疼痛VAS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 CT-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且能减少医务人员的放射暴露辐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17年17期 v.57;No.104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CT个体化低剂量扫描在普通人群胸部体检中的应用

    张金英;邢璐;伏平友;戚元刚;

    目的探讨CT个体化低剂量扫描在普通人群胸部体检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从拟行双排螺旋CT肺部检测者2 300例中随机选取458例再随机分为个体化低剂量组298例和常规剂量组160例。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探测螺旋CT,个体化低剂量组按照BMI<18.9、18.9~23.9、>24 kg/m~2分别使用30、35、40 mAs管电流低剂量扫描,常规剂量组均给予60 mAs管电流常规剂量扫描。比较两组胸部扫描图像质量及肺结节检出率。结果个体化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良好(清晰+较清晰)率分别为93.3%、99.4%,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7%、18%,两组图像质量及肺结节检出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CT个体化低剂量扫描不影响图像质量且能降低胸部体检者受照剂量,此对普通人群的肺癌筛查有重要价值。

    2017年17期 v.57;No.104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Gene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周正;王晓蕾;陈海燕;马源慧;周西清;景辉;赵跃然;

    目的探讨Gene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neXpert MTB/RIF对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的72例脊柱结核患者和20例非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组织标本进行检测,计算其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并与MGIT960液体培养、抗酸涂片染色法进行比较;评价GeneXpert MTB/RIF检出利福平(RIF)耐药性的效能。结果 GeneXpert MTB/RIF检测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为76.38%(55/72)、特异性为95.00%(19/20),MGIT 960液体培养诊断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为54.60%(39/72)、特异性为90.00%(18/20),抗酸涂片染色法诊断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为27.77%(20/72)、特异性为100%(20/20)。GeneXpert MTB/RIF检测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高于MGIT 960液体培养和抗酸涂片染色法(P均<0.05)。结论GeneXpert MTB/RIF可辅助诊断脊柱结核能显著提高脊柱结核的检出率。

    2017年17期 v.57;No.104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刘家袁;梁贵友;王红阳;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心肌细胞的能量感受器,其不仅能调节并感知心肌细胞内的能量状态,还能在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条件下被激活,通过抑制ATP的消耗代谢途径,刺激ATP的生成代谢途径,维持心肌细胞的能量稳态,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对心肌产生的损伤。此外,激活的AMPK还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抑制细胞凋亡、优化能量代谢、调节自噬等作用减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的损害面积,从而延长心肌细胞的存活率。

    2017年17期 v.57;No.104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罗潇;黄青霞;徐劲松;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在于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他汀类药物是房颤上游治疗的重要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的机制涉及控制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脏重塑、改善神经精神症状等多个方面,应该作为一种有效药物广泛用于房颤的一级预防。

    2017年17期 v.57;No.104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视网膜内环境平衡失调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秦学维;谢学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多元醇代谢异常、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堆积、蛋白激酶C活化、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反应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DR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影响BRB的作用点是视网膜内环境平衡失调,视网膜内环境平衡系统稳态的破坏可导致内皮素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系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水平、抗氧化系统与氧化应激产物失衡,从而为DR的发生发展提供条件。

    2017年17期 v.57;No.1043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羟基积雪草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沛霖;蒋伟哲;巫玲玲;焦爱军;

    羟基积雪草苷是积雪草提取物三萜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神经保护、免疫调节、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改善肾功能、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是以上作用鲜有临床应用报道,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其药理毒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相应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刘秋华;范学政;

    抗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免疫治疗、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IDH)突变、表观遗传学相关及其他类型分子靶向药物是未来临床治愈胶质瘤的可行方案,其中贝伐单抗已用于复发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新发的GBM患者在放化疗时加用尼妥珠单抗有望取得更好疗效。各种治疗胶质瘤的疫苗、IL13Rα2-CART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程序细胞死亡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调节药物能使机体淋巴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对IDH1突变、表观遗传突变导致的GBM尚无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儿童GBM基因表型与成人GBM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应作专项研究。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牡荆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颜娟;郑茂东;崔玉环;

    牡荆苷是众多中药植物中存在的一种黄酮碳苷类化合物。牡荆苷能通过缓解神经元损伤程度、抑制Bax的过度表达、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实现对大脑缺血缺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能抑制心肌组织NF-κB p65和TNF-α蛋白的表达,降低磷酸化c-Jun水平,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从而改善心肌舒缩能力;能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发挥骨保护作用。此外还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2017年17期 v.57;No.1043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