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心;伍龙;张一桥;陈能;徐细明;
目的观察胆固醇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分为6组,A组不处理,B组加入胆固醇(终浓度1μmol/L)处理48 h;C、D组和E、F组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阴性siRNA-Hiper Fect复合物、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基因siRNA-Hiper Fect复合物,转染48 h后D、F组处理同B组。采用CFSE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利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细胞中的ACAT1 mRNA。结果 B、D组细胞增殖率、侵袭和迁移细胞数均高于其他组(P均﹤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D、E、F组细胞中的ACAT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02、1.48±0.05、0.94±0.02、1.44±0.02、0.54±0.36、0.63±0.05;B、D组细胞中ACAT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组(P均﹤0.05),E、F组细胞中ACAT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他组(P均﹤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E组与F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固醇能提高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其可能通过促进ACAT1基因表达发挥作用。
2017年18期 v.57;No.104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峰;叶坤英;钟丹;
目的观察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来体exosomes对Jurkat T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进行培养、传代等处理,分离获得外来体exosomes。将消化后的Jurkat T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入50、100、200、400μg/mL的exosomes,对照组不加exosomes,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算培养12、24 h时Jurkat T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培养24 h时Jurkat T细胞中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s-3)、Caspase-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着exosomes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Jurkat T细胞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Jurkat T细胞中的Caspases-3、Caspase-8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细胞来源的外来体exosomes可诱导Jurkat T细胞凋亡,该作用与其上调Caspases-3、Caspase-8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18期 v.57;No.104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玉霜;王慧艳;肖东;
目的建立稳定干扰Split多毛增强子1(HES1)的鼻咽癌(NPC)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HES1对NPC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将293T细胞接种6孔板后随机分为A、B、C、D、E组,分别瞬时转染慢病毒质粒shHES1-a、shHES1-b、shHES1-c、shHES1-d及空载质粒shSCR,分别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ES1 mRNA及蛋白,筛选出最有效干扰质粒;将最有效干扰质粒或空载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含最有效干扰质粒或空载质粒的病毒上清(LV-shHES1/LV-shSCR)。将NPC细胞CNE2和S18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将LVshHES1、LV-shSCR以浓度梯度方式感染细胞,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ES1 mRNA及蛋白。结果C组293T细胞中HES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NE2和S18细胞中HES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结论成功建立稳定干扰HES1的NPC细胞株。
2017年18期 v.57;No.104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莲锦;李云矗;李罡;徐春燕;孙平;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的表达,以及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TNFR1表达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取新鲜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30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T47D)和人正常乳腺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TNFR1mRNA;将MCF-7细胞分为3组,A组不转染,B组转染阴性对照质粒,C组转染siRNA-TNFR1质粒,转染72 h后分别采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增殖及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结果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NFR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1±0.08和0.38±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P<0.05;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T47D中TNFR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8±0.06、1.51±0.02、1.66±0.01,人正常乳腺细胞中TNFR1 mRNA相对表达量为1.00±0.09,人乳腺癌细胞与人正常乳腺细胞相比P均<0.05。A、B、C组细胞增殖能力(吸光度值)分别为0.96±0.09、0.93±0.11、0.62±0.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23%±3.50%、9.92%±3.19%、24.61%±2.46%,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A、B、C组细胞中Caspase-8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0±0.03、0.42±0.05、0.82±0.01,NF-κB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0.79±0.03、0.76±0.04、0.32±0.06,C组与A、B组比较P均<0.05。结论人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TNFR基因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抑制Caspase-8的表达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亡。
2017年18期 v.57;No.104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韦睿;吴杰;曾伟;张玮;
目的观察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1(SGK-1)在缺氧诱导小鼠垂体瘤细胞AtT-20增殖、凋亡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AtT-20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入50、100、200μmol/L CoCl_2(模拟缺氧),对照组不处理,采用MTT法检测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的A570值;将200μmol/L CoCl_2加入AtT-20细胞,培养0、24、48、72、96 h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分别采用半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GK-1 mRNA及蛋白。将AtT-20细胞随机分为4组,A、B组转染干扰质粒SGK-1 siRNA,C、D组转染对照质粒si Con,转染24 h后A、C组加入200μmol/L CoCl_2,B、D组不处理,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的A570值及细胞凋亡率。结果缺氧处理72 h后,观察组随着CoCl_2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AtT-20细胞增殖的A570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0 h时比较,处理24、48 h时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处理72、96 h时细胞凋亡率增加(P均<0.05);与0 h时比较,处理24、48时AtT-20细胞SGK-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均<0.05),72 h后其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均>0.05)。A组缺氧后各时点细胞增殖的A570值均低于其余各组,C组缺氧后72、96 h细胞增殖的A570值高于A组而低于B、C组(P均<0.05)。A组缺氧后各时点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其余各组,C组缺氧后72 h细胞凋亡率低于A组而高于B、C组(P均<0.05)。结论缺氧可抑制AtT-2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该过程中SGK-1表达增加可保护细胞免受缺氧导致的损伤。
2017年18期 v.57;No.1044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瑞玉;安新荣;陈晓琳;孟维霞;李珍珠;李泽福;
目的观察生长激素(GH)对人外周血来源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并培养其外周血NK细胞。将NK细胞分为A、B、C组,分别与终浓度0、5、20μg/mL的重组人GH共培养48 h。以人类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为靶细胞,NK细胞为效应细胞,按不同的效靶比(25∶1、50∶1、100∶1)混合,采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取各组培养48 h的NK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RT-PCR法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蛋白及基因。结果三个不同效靶比下,B、C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均<0.01)。A、B、C组NKG2D阳性表达的NK细胞百分数分别为78.8%±2.8%、87.5%±3.1%、91.8%±3.3%,B、C组NKG2D阳性表达的NK细胞百分数高于A组(P均<0.05)。A、B、C组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5±2.32、10±3.21,B、C组NKG2D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均<0.05)。结论 GH可通过上调NK细胞NKG2D的表达,增强其杀伤活性。
2017年18期 v.57;No.1044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朴敏虎;金秀男;李香丹;崔逢德;许东元;
目的观察C型钠尿肽(CNP)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功能、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Wistr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CNP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均摘除左侧肾脏,IR组和CNP组用无创性小血管夹夹闭右肾动静脉,45 min后取下血管夹恢复肾脏血供,并分别于夹闭右肾动静脉的同时即刻持续缓慢输注生理盐水约2 mL、CNP 0.2μmol/(kg·min)至再灌注2 h;Sham组不夹闭右肾动静脉。再灌注24 h后取血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取右肾以ELISA法测定肾组织环磷酸鸟苷(cGMP),TUNEL染色检测肾脏织的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蛋白激酶B(Akt)和β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血清Cr和BUN水平均升高(P均<0.01),肾组织cGMP浓度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均<0.05),肾组织中Akt、GSK-3蛋白磷酸化水平均降低(P均<0.01);与IR组比较,CNP组大鼠血清Cr和BUN水平均降低(P均<0.05),肾组织cGMP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肾组织中Akt、GSK-3蛋白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均<0.01)。结论 CNP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肾功能损伤及肾脏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肾组织cGMP水平,进而提高Akt和GSK-3β蛋白磷酸化有关。
2017年18期 v.57;No.1044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宇;李锡锋;张小峰;王文超;别雅琴;施乐华;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首次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108例,术前未行抗肿瘤治疗;术前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TCs,术中取病理HE染色判断是否发生MV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发生MVI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判断各独立因素术前预测肝癌MVI的价值。结果 108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检出CTC 51例,术后病理证实发生MVI 44例,且发生MVI者外周血检CTC阳性检出率高于未发生MVI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OR=5.218,95%CI 1.700~16.011,P=0.004)、AFP>400μg/L(OR=4.803,95%CI 1.714~13.568,P=0.003)、DCP>40 m AU/mL(OR=3.046,95%CI 1.055~8.797,P=0.040)和肿瘤直径(OR=4.332,95%CI 1.544~12.1521,P=0.005)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CTC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及灵敏性、特异性均高于其他3种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外周血CTC检测能较好地预测MVI的发生,可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2017年18期 v.57;No.1044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景峰;田领;
目的观察海藻酸钠微球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行TACE治疗,化疗药物选择羟基喜树碱、吡喃阿霉素,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后进行栓塞。对照组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碘化油进行栓塞,观察组采用海藻酸钠微球联合碘化油进行栓塞。术前及术后第4周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术后随访12个月计算生存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ALT、A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AST、TBIL、ALB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3、6、9个月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热、呕吐、恶心、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海藻酸钠微球作为栓塞剂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治疗,可提高患者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2017年18期 v.57;No.104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亚翔;霍悦;贾友超;杨阳;臧爱民;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顺铂胸腔热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积液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2例NSCLC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2例,均在超声下行胸腔穿刺引流术,术后先行胸腔循环热灌注(循环液中加入顺铂10 mg/m~2)1 h后,胸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顺铂30 mg/m~2,观察组同时胸腔内注入恩度15 mg/m~2。每组治疗2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后评价胸腔积液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流式三标记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及活性循环内皮细胞(aCECs)。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84.3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ECs及aCECs数量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ECs及aCECs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采用恩度联合顺铂胸腔热灌注治疗NSCLC胸腔积液效果较好,可能与降低外周血CECs和aCECs数量、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2017年18期 v.57;No.104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琳;闫旎;许泼实;吴晓翠;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后行前程适形联合后程调强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放疗前均采用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诱导化疗1~2个周期,观察组再行前程适形联合后程调强适形放疗,对照组行前程普通放疗联合后程适形调强放疗。放疗17次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测量治疗前后肿瘤靶体积(CTV),统计危及器官(小脑、脑干和脊髓C_(1~4)、C_(5~7))物理计划剂量,记录前10次放疗的CTV适形度指数,观察放疗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肿瘤控制率(53.57%)高于对照组(46.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CTV均小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脑物理计划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脑干和脊髓C_(1~4)、C_(5~7)物理计划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10次放疗中,观察组CTV1、CTV2适形度指数达0.95~1.05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71%,低于对照组的67.86%(P<0.05)。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后行前程适形联合后程调强适形放疗效果较好,且更安全。
2017年18期 v.57;No.1044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萍;丁慧;张恩欣;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麦粒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给予口服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患者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定疼痛程度,记录疼痛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RS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7%,高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针刺结合麦粒灸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起效快、疗效好。
2017年18期 v.57;No.104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周静;罗勇;姚珊;张丹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及10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血清HCY、GDF-15、GFAP水平,比较不同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预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DF-15、GFAP水平变化,分析血清HCY、GDF-15、GFAP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体积、CSS的关系。结果卒中组入院时血清HCY、GDF-15、GFAP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CSS及脑梗死体积的增加患者血清HCY、GDF-15、GFAP水平升高(P均<0.05)。与急性脑卒中存活者相比,死亡者血清HCY、GDF-15、GFAP水平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DF-15、GFAP水平均与CSS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GDF-15、GFAP水平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增加而升高,可作为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2017年18期 v.57;No.104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耿保伟;原茹艳;廖鹏;汪峰;田劲;余政;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积极行手术治疗,并加强吸氧、抗感染及脱水等治疗,及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后期可采用高压氧等治疗。观察组术后进行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维持时间3~7 d。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24、48、72 h及第5天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UCH-L1、GFAP;随访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其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UCH-L1、GFAP水平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后24、48、72 h及第5天血清UCHL1、GFAP水平均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UCH-L1、GF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6.36%、病死率9.09%,对照组分别为29.09%、25.4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降低血清UCH-L1、GFAP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18期 v.57;No.1044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林;
目的分析中风病风痰入络型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痰入络型315例、其他证型285例,对比分析两者临床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风痰入络型和其他证型中风病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劳动性质、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酒、发病季节及中风病家族史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春季(OR=6.248,P<0.05)、饮酒(OR=5.538,P<0.05)、中风病家族史(OR=6.514,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劳动性质、吸烟、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有统计学意义,但将两者作为候选变量分别纳入方程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病风痰入络型的危险因素为春季、饮酒及有家族史。
2017年18期 v.57;No.1044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越;黄晴;练丹;陈静;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184例高度怀疑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用TCD、颈动脉超声和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椎动脉、基底动脉。以CTA为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0.40~0.75为一致性良好)。结果共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545条,其中左侧椎动脉181条、右侧椎动脉180条、基底动脉184条。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73.74%、84.78%、78.16%,特异度分别为82.93%、85.23%、91.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91%、85.71%、89.4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34%、84.27%、82.4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622 4、0.619 8、0.704 8。结论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能有效筛查椎-基底动脉狭窄。
2017年18期 v.57;No.1044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刘学飞;杨丽静;徐丽娟;赵见文;许斐;田军彪;
目的观察复方菖蒲益智颗粒剂口服辅助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效果,及其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2例V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口服治疗(尼莫地平,奥拉西坦胶囊),观察组加服复方菖蒲益智颗粒,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F-1、NO和ET-1。结果治疗第3、6个月时,两组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均<0.05),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第6个月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ADL评分低于对照组,第3、6个月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6个月两组血清IGF-1、NO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ET-1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第6个月血清IGF-1、NO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复方菖蒲益智颗粒治疗VCI,可升高血清IGF-1、NO水平而降低ET-1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18期 v.57;No.104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袁会玲;张晓华;田勇;杨洪霞;卜瑞红;刘红彬;解彦格;
目的观察阿利吉仑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将106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口服阿利吉仑,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行动脉血压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取血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观察治疗期间降压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收缩压下降值、舒张压下降值、脉压下降值和收缩压谷峰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4周,观察组血浆PRA、AngⅡ、ALD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第8周,两组血浆PRA、AngⅡ、AL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半年时,观察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及A/E小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利吉仑调控中青年高血压效果较好,能明显阻断RAAS活性,保护靶器官,且安全性良好。
2017年18期 v.57;No.1044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程率芳;崔应麟;杨小红;王改凤;刘智勇;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均给予面罩吸氧、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并发症对症处理、免疫治疗等基础治疗,同时静脉输注阿昔洛韦,观察组加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取脑脊液检测大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比例,取静脉血检测血清IL-1、TNF-α,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脑脊液大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计数及血清IL-1、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周后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头痛、呕吐停止时间及体温、神经反射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六味地黄丸用于病毒性脑炎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脑脊液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安全。
2017年18期 v.57;No.1044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艾峰;彭帮田;张岩伟;郑家永;韩宇;
目的观察肺动脉闭锁(P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肺动脉下拉重建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4例PA合并VSD患儿,行肺动脉下拉重建RVOT手术;记录术后近中期(术后第1、6个月)患儿死亡及并发症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肺动脉及其分支发育、三尖瓣及肺动脉反流面积、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的比值(Em/Am)、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54例患儿术后第1个月内死亡6例、发生并发症11例,至第6个月未再发生死亡;患儿术后6个月肺动脉吻合口、左肺动脉开口、右肺动脉开口的直径和肺动脉、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后第1个月增加(P均<0.05),右心室功能相关指标与术后第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A合并VSD患儿行肺动脉下拉重建RVOT后肺动脉吻合口及分支生长发育良好,术后近中期右心功能良好。
2017年18期 v.57;No.104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刚;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及对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采用同样的基础西药治疗,观察组加服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记录不良反应,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变小而HRT、HRV变大(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
2017年18期 v.57;No.104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年昆;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肺栓塞的价值。方法选取AECOPD患者218例,其中并发肺栓塞34例(A组)、未并发184例(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对照(C组)。取各组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其预测肺栓塞的价值。结果 A组血浆D-二聚体为(1.84±0.96)μg/mL,B组为(1.20±0.48)μg/mL,C组为(0.48±0.24)μ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D-二聚体预测AECOPD并发肺栓塞发生的灵敏度84.62%,特异度50.00%,假阳性率50.00%,假阴性率15.38%,阳性预测值84.62%,阴性预测值50.00%。结论 D-二聚体水平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ECOPD并发肺栓塞发生,可作为临床一种初筛方法应用。
2017年18期 v.57;No.1044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波;张大伟;王雁南;王彬;许永楷;刘明;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治疗腹主动脉阻断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阻断后继发右髂动脉血栓形成杂交手术后再次继发股浅动脉血栓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女,40岁,因右下肢发凉、怕冷,麻木伴间歇性跛行3月余就诊。患者孕35周时因前置胎盘出现阴道流血,遂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右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子宫体部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松解术、子宫成形术,手术持续时间约8 h。术后第2天突感右下肢发凉怕冷,行动脉彩超示右髂动脉血栓形成,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治疗2周后无好转。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在基础+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右下肢动脉球囊导管取栓术及球囊扩张,并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胫后、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但患者术后3 h右股浅动脉手术切口及以远突发动脉血栓形成,给予镇痛、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疼痛症状缓解,但间歇性跛行症状持续存在。为防止手术缝线撕裂管壁渗漏,随访半年后再次将患者收入院,于股浅动脉闭塞段放置覆膜支架1枚,患者右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症状缓解,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结论术前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状况,严格把握动脉杂交手术的手术指征。
2017年18期 v.57;No.104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树人;汤育新;
目的比较逆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与传统Hoelp两种方法治疗高危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效果。方法将202例高危大体积BPH患者随机分为A组102例和B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Holep、逆行Holep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基本情况及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并检查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两组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A组(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IPSS、QOL评分、PVR降低而Qmax升高(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与传统Holep均可有效治疗高危大体积BPH,但逆行Holep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
2017年18期 v.57;No.1044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爱群;车吉忠;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结石126例,术前2周给予留置双J管扩张输尿管,术后第1、4周复查腹部X线平片了解碎石情况及双J管位置,阴性结石采用CT平扫评估。结果 126例患者均一期成功碎石,手术时间(86±25)min,术后住院时间(4.5±1.6)d。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64.3%(86/126),术后4周结石清除率89.7%(113/126)。8例二次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后排出,5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后排出。术后当日发热5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术后3个月复查,91例术前肾功能正常者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5例术前肾功能不全者肾功能较术前好转7例、恢复正常28例。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结石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
2017年18期 v.57;No.104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马井生;罗志锋;薛雯;彭颖;胡广;邹贵勉;眭维国;
目的观察益肾化湿颗粒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LN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均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3 d后改为泼尼松片口服,观察组口服益肾化湿颗粒与MMF分散片,对照组单纯口服MMF分散片。每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第2、4、6个月,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评价临床疗效,取静脉血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补体C3,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2、4、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84.6%、92.3%,对照组分别为30.8%、46.2%、6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均<0.05;治疗第4、6个月,观察组抗ds-DNA抗体转阴和补体C3恢复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42.3%(P<0.05)。结论益肾化湿颗粒联合MMF治疗LN可提高临床疗效,抑制狼疮活动,且不良反应少。
2017年18期 v.57;No.1044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燕;吴贵福;张慧琴;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10细胞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疾病活动期RA患者56例(RA组)和体检健康者25例(对照组),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PBMC中的B10细胞(表达CD19+CD5+CD1dhi并分泌IL-10的细胞亚群),分析其与RA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RA组PBMC中B10细胞比例为0.46%±0.24%,低于对照组的1.98%±0.45%(P<0.05)。PBMC中B10细胞比例与RA患者病程、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病情活动程度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46、-0.52、-0.44、-0.61、-0.58、-0.72、-0.66,P均<0.05)。结论 RA患者PBMC中B10细胞比例降低,且其水平可反应病情活动及炎症反应程度。
2017年18期 v.57;No.104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立巧;
目的分析孕晚期牙周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选取164例孕晚期患牙周炎者,其中发生胎膜早破37例(A组)、未发生胎膜早破127例(B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孕晚期孕妇50例作为对照(C组)。分别于A组胎膜早破2 h内、B组和C组分娩前取肘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ICAM-1、PAF,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sICAM-1、PAF水平与牙周炎患者胎膜早破的关系。结果 A组血清sICAM-1高于B、C组,PAF低于B、C组(P均<0.05);B组血清sICAM-1高于C组,PAF低于C组(P均<0.05)。血清sICAM-1、PAF水平与孕晚期牙周炎患者胎膜早破呈正相关(r=0.802,P<0.05),而血清PAF水平与孕晚期牙周炎患者胎膜早破呈负相关(r=-0.843,P<0.05)。结论孕晚期血清sICAM-1、PAF异常表达的牙周炎患者更易发生胎膜早破,控制好牙周炎利于母儿健康。
2017年18期 v.57;No.104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文鹏;王式鲁;张岳;陈彦华;李晓阳;毕荣修;
目的观察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倒置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锁骨近端骨折患者6例,手术切开复位后,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倒置(内外侧颠倒)的方法进行固定。术后定期随访,采用Rockwood评分标准和DASH评分标准分别评价肩关节、上肢功能。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40min,出血量平均50 mL。患者术后均随访10~1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满意,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胸部损伤以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Rockwood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疗效为优5例、良1例,DASH评分(7.25±2.60)分。结论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倒置的方法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较好,且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2017年18期 v.57;No.104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希波;刘艳;
目的观察黏附斑激酶(FAK)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临床分期Ⅱ期6例、Ⅲ期11例、Ⅳ期1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0例因输卵管阻塞因素不孕行试管婴儿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FAK。结果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为73.33%、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为93.33%、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为35.00%,不同组织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分期Ⅱ、Ⅲ、Ⅳ期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100%、100%,Ⅲ、Ⅳ期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Ⅱ期(P均<0.05)。结论 FAK在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高表达,且临床分期高者FAK表达水平越高。
2017年18期 v.57;No.1044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雷;罗亚楠;贺月华;王林杰;朱璐;雷水生;
目的观察CD31、CD34和CD133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IH)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IH患儿存档蜡块50例(增生期25例,消退期25例)、瘤旁正常皮肤组织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内皮祖细胞(EPCs)标志物CD31、CD34和CD133蛋白,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CD31、CD34和CD133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织CD31、CD34和CD133蛋白的阳性面积率分别是23%±3%、19%±4%、37%±2%,积分光密度(IOD)分别是0.26±0.06、0.23±0.03、0.52±0.02,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皮肤组织中CD31、CD34和CD133蛋白的IOD和阳性面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PCs标志物CD31、CD34和CD133蛋白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其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7年18期 v.57;No.1044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合锋;李素娟;王洪轩;胡元军;
目的分析新生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新生儿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 21例患儿中,发病季节春季3例、夏季5例、秋季6例、冬季7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哭闹不安7例,腹胀14例,拒奶8例;均有不同程度腹部压痛反应,全腹或局限性腹部肌紧张及压痛反应15例,右侧腹部包块9例,腹壁发红水肿5例。9例术前超声即诊断为新生儿阑尾炎,有7例以消化道穿孔、5例因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为阑尾炎。患儿均行阑尾切除术,19例行传统开腹手术,2例行腹腔镜手术。7例阑尾炎症伴肠梗阻,右下腹肠管粘连严重,一期行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肠闭瘘术。2例术后钡灌肠及直肠肛管测压提示先天性巨结肠,3个月后行巨结肠根治术。围手术期均静脉输注美罗培南、术后进行肠外、肠内营养。21例患儿中,2例因术后肠梗阻家长拒绝再次手术,余预后均良好。结论新生儿阑尾炎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早期确诊困难,术前多诊断为消化道穿孔、腹膜炎、肠梗阻等,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新生儿阑尾炎的诊断;及早诊断、积极手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2017年18期 v.57;No.104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方政;邱峰;赵军方;李峰;李新明;谢卫红;袁慧芳;
目的总结舌系带矫正术后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并观察语音训练的效果。方法收集108例舌系带矫正术后构音障碍患者,采用普通话声韵母配合音节表并联合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判断其构音障碍情况;对52例患者进行语音训练,并观察训练效果。结果构音错误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l/、/zh/、/d/、/t/、/r/、/p/、/ch/、/g/、/sh/、/q/、/z/、/x/、/h/、/k/、/j/、/c/、/s/、/n/,错误频率最高为/l/音。其中,辅音/l/、/h/、/r/主要表现为脱落,/j/、/ch/主要表现为歪曲,辅音/p/、/f/主要置换为/b/,辅音/t/、/g/、/k/、/zh/、/z/、/c/均主要置换为/d/,辅音/d/、/q/主要置换为/j/。经过语音训练,患者构音错误频数由训练前的(52.60±10.670)个减少到训练后的(6.46±2.347)个,训练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系带矫正术后构音错误主要发生于舌尖中音、舌面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主要的构音错误形式为置换、脱落和歪曲,针对性的语音训练疗效确切。
2017年18期 v.57;No.104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