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2140例不孕患者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朱娟;马燕琳;黄元华;卢伟英;张毅;黄炜;李崎;羊在家;

    目的观察2 140例不孕患者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 140例不孕患者,均行IUI治疗,共治疗3 383个IUI周期,采用B超测量HCG日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计算直径≥14 mm卵泡数。IUI后第30天计算临床妊娠率、抱婴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分析IUI的临床妊娠率、抱婴率与不孕症患者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IUI次数的关系。结果 3 383个IUI周期中患者HCG日子宫内膜厚度(9.4±2.0)mm,直径≥14 mm卵泡数(2.6±1.9)个。IUI后第30天时临床妊娠率15.0%(508/3 383),抱婴率11.1%(375/3 383)。流产率16.9%(86/508),异位妊娠率8.9%(45/508),其中宫内妊娠合并宫外妊娠者4例、双胎妊娠58例、三胎妊娠8例、四胎妊娠3例,多胎妊娠率13.6%(69/508)。女性年龄>40岁者临床妊娠率、抱婴率明显低于其余年龄者,P均<0.05。原发不孕与继发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4.8%(285/1 921)、15.3%(223/1 462),抱婴率分别为10.9%(209/1 921)、11.4%(166/1 462),二者比较,P均>0.05。39~40岁原发不孕患者抱婴率明显低于继发不孕者,P<0.05。女性因素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率、抱婴率均低于混合因素者,P均<0.05。不同IUI周期次数之间临床妊娠率与抱婴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UI的成功率仍较低,女性年龄<40岁、提高IUI周期次数是提高IUI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应综合分析女性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选择合适助孕方案。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FMNL2基因小干扰RNA质粒转染人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Vimentin及E-cadherin的表达观察

    陶明珠;张强;周铁军;杨成万;

    目的观察同源形成素样蛋白2(FMNL2)基因小干扰RNA质粒转染人宫颈腺癌细胞株Hela、鳞癌细胞株Siha波形蛋白(Vimentin)及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取Hela、Siha细胞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中加入含有2 mL Lipofectamine 2000TM包裹的FMNL2-siRNA(100 nmol/L)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组加2 mL的无血清培养基。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72 h时各组FMNL2、波形蛋白(Vimentin)及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mRNA,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转染72 h时各组FMNL2、Vimentin及E-cadherin蛋白。结果转染72 h时Hela、Siha细胞实验组FMNL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转染72 h时Hela、Siha细胞实验组Vimentin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转染72 h时Hela、Siha细胞实验组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mRNA相对表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FMNL2基因小干扰RNA质粒转染可抑制Hela、Siha细胞Vimentin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FMNL2可能参与了宫颈癌EMT。

    2017年19期 v.57;No.104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生理性孕酮撤退过程中小鼠子宫角组织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激酶3β的表达观察

    时灿灿;于明明;张先平;陈丽刚;王乾兴;

    目的观察生理性孕酮撤退小鼠子宫角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及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变化。方法 90只未交配健康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制作生理性孕酮撤退模型,分别在孕酮撤退0、8、12、16、20、24、32、40、48 h(48 h为小鼠生理性孕酮撤退周期)时处死10只小鼠,收集子宫角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孕酮撤退各时点小鼠子宫角组织Akt、GSK3β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孕酮撤退各时点小鼠子宫角组织总蛋白激酶B(t-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及3βp-Akt及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p-GSK3β)。结果随孕酮撤退时间延长,Akt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孕酮撤退20 h时达到最低值,后随孕酮撤退时间逐渐延长,Akt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孕酮撤退8 h时GSK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孕酮撤退0 h时(P<0.05);随孕酮撤退时间延长,GSK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孕酮撤退24 h时达到最低值,后随孕酮撤退时间逐渐延长,GSK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孕酮撤退20 h小鼠子宫角组织Akt、GSK3β mRNA表达量低于孕酮撤退后0、48 h(P均<0.05)。与孕酮撤退0 h比较,孕酮撤退20 h时小鼠子宫角组织p-Akt、p-GSK3β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0.05)。与孕酮撤退8 h比较,孕酮撤退20 h时小鼠子宫角组织p-GSK3β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孕酮撤退20 h比较,孕酮撤退48 h时小鼠子宫角组织p-Akt、p-GSK3β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结论生理性孕酮撤退小鼠子宫角组织中存在Akt表达随时间下降后上调,GSK3β表达随时间上调后下降后再次上调。Akt/GSK-3β信号通路可能在鼠孕酮撤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17年19期 v.57;No.104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参杞强精胶囊灌胃对大鼠生精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观察

    刘倩;田元春;宾彬;陆海旺;

    目的观察参杞强精胶囊灌胃对大鼠生精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4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及对照组,每组各10只。A组予奥硝唑800 mg/kg+参杞强精胶囊1 600 mg/kg,B组予奥硝唑800 mg/kg+生精胶囊1 000 mg/kg,C组予奥硝唑800 mg/kg制作大鼠生精功能损伤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灌胃1次/d,共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第1天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计算体质量增加率;摘除大鼠双侧睾丸,计算大鼠睾丸系数;取单侧附睾,检测各组大鼠附睾精子浓度,计算精子活动率;检测睾丸组织Bcl-2、Bax蛋白。结果给药结束后第1天,C组睾丸系数小于对照组(P<0.05),A、B组睾丸系数均高于C组(P均<0.05)。给药结束后第1天,A、B、C组附睾精子浓度、附睾精子活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A、B组大鼠附睾精子浓度、附睾精子活动率明显高于C组(P均<0.05)。A、B组大鼠睾丸组织Bcl-2平均光密度均高于C组(P均<0.05)而Bax平均光密度均低于C组(P均<0.05)。结论参杞强精胶囊对大鼠生精功能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睾丸组织中Bax蛋白表达、促进Bcl-2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生长情况及对阿霉素敏感性观察

    张震;齐晓敏;张薇;张培;曹旭晨;肖春花;

    目的观察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二维单层培养法、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培养原代乳腺癌细胞。在培养的第1、3、5、7天,采用Olympus Ⅸ70倒置显微镜观察二维单层培养及三维培养条件下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形态,采用CellTiter-Glo~发光法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及其对阿霉素的敏感性,绘制原代乳腺癌细胞生长曲线及药敏曲线。结果二维单层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贴壁生长,癌细胞聚集成巢状,呈多种形态。三维细胞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聚集成紧密的多肿瘤细胞微球。二维单层培养第1、3、5、7天原代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00±0.00、1.39±0.29、2.08±0.25、3.26±0.41;三维培养第1、3、5、7天原代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00±0.00、1.25±0.08、1.79±0.10、1.58±0.02。随阿霉素浓度升高,二维单层培养及三维培养下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增高。但三维细胞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均低于二维细胞培养。结论 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的原代乳腺癌细胞可聚集成紧密的球形,细胞增殖速度变慢,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降低。Matrigel三维细胞培养原代乳腺癌细胞效果较好。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绝经后髋部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与股骨头承重区生物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曹向宇;徐丛;任江涛;徐飞;李嘉;戴海峰;王中新;孙勃;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及男性患者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Singh指数)与股骨头承重区生物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股骨颈、转子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1例(绝经≥1年),术前均行X线片测算Singh指数,术中留取股骨头主要承重区,测量其应力、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性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Singh指数与股骨头承重区生物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結果42例髋部骨折患者患者Singh指数分级为Ⅰ级1例、Ⅱ级13例、Ⅲ级14例、Ⅳ级10例、Ⅴ级3例、Ⅵ级1例;其中男性患者分级为Ⅰ级0例、Ⅱ级4例、Ⅲ级6例、Ⅳ级7例、Ⅴ级3例、Ⅵ级1例;女性患者分级为Ⅰ级1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3例、Ⅴ级0例、Ⅵ级0例。女性患者Singh指数分级低于男性(P<0.05)。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骨极限应力为(14.09±1.31)Pa,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5.93±1.15)、(12.26±1.03)Pa,二者比较,P<0.05。42例患者弹性模量(128.32±21.36)MPa,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43.58±25.26)、(113.06±19.52)MPa,二者比较,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42例髋部骨折患者患者的Singh指数分级与骨极限应力呈正相关(r=0.884,P<0.001)。男性、女性Singh指数分级与骨极限应力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34,0.838;P均<0.001)。42例髋部骨折患者患者的Singh指数分级与弹性模量呈正相关(r=0.734,P<0.001)。男性、女性Singh指数分级与弹性模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2,0.580;P均<0.001)。结论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Singh指数分级与骨极限应力、弹性模量呈正相关。绝经后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可根据Singh指数分级推断股骨头承重区骨的生物力学情况。

    2017年19期 v.57;No.104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观察

    梁燕冰;覃月秋;蒋玉洁;黄霞;李军;彭丁伟;黄雨晴;廖品琥;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方法 6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为脓毒症组,1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观察组、对照组5 mL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的多态性,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可溶型EPCR(sEPCR)。分析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表达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脓毒症组AA、AG、GG三种基因型和A、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1.2%、17.2%、1.6%、89.8%、10.2%,对照组分别为83.2%、16.8%、0、91.6%、8.4%,两组间EPC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携带等位基因A的男性较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脓毒症的风险高(OR=1.735;95%CI:1.063~2.833,P<0.05)。脓毒症组血浆sEPCR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rs867186A/G位点基因型脓毒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病情严重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上多为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EPCR基因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转染VEGF小干扰RNA的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侵袭能力变化及其机制

    侯保辉;

    目的观察转染VEGF小干扰RNA(VEGF-siRNA)的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探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用VEGF-siRNA、siRNA-NC、空脂质体转染48 h后,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OD_(490)表示),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以穿膜细胞数表示),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转染48 h后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细胞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61±0.040、0.649±0.032、0.656±0.026;OD_(490)分别为0.226±0.018、0.449±0.035、0.454±0.038;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00.61±16.90)、(284.11±13.1)、(286.18±12.24)个。观察组细胞VEGF相对表达量、OD_(490)、穿膜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均<0.01)。转染48 h后观察组细胞MMP-2、MMP-9、p-AKT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均<0.01);观察组细胞AKT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P均>0.01。结论转染VEGF-siRNA的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下降,其机制是由于转染VEGF-siRNA抑制U251细胞MMP-2、MMP-9、AKT、p-AKT表达。

    2017年19期 v.57;No.104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

    2017年19期 v.57;No.1045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

    2017年19期 v.57;No.1045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周白云;郭永利;王卓;王文琴;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CCAT1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过表达、抑制CCAT1表达对HeLa增殖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分为1、2、3、4组,分别转染pcDNA3.1-CCAT1过表达慢病毒、pcDNA3.1对照慢病毒、siRNA、CCAT1-siRNA,别于转染0、24、48 h时采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2)HeLa细胞CCAT1互补microRNA分子分析:采用核质分离实验分析CCAT1的细胞定位,网站预测并分析与CCAT1互补配对的microRNA分子。(3)LncRNA CCAT1靶向microRNA分子分析:取HeLa细胞分为A、B、C组,分别转染乱序无意义序列、CCAT1-siRNA、pcDNA3.1-CCAT1过表达的慢病毒。转染48 h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miR-181a-5p、miR-181b-5p、miR-4295、miR-130a-5p、miR-148b-3p、miR-543。(4)细胞RASSF1A、cyclin D1 mRNA检测:取HeLa细胞,分为甲、乙、丙、丁、戊组,分别转染乱序无意义序列、CCAT1-siRNA、CCAT1-siRNA+miR-181a-5p inhibitor(miR-181a-5p抑制剂)、pcDNA3.1-CCAT1过表达的慢病毒、pcDNA3.1-CCAT1过表达的慢病毒+miR-181a-5p mimic(miR-181a-5p类似物)。转染48 h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RASSF1A、cyclin D1的RNA表达。结果转染24、48 h时,1组细胞增殖OD值小于2组,3组细胞增殖OD值高于4组(P均<0.05)。与CCAT1互补的前6位microRNA分别为miR-181a-5p、miR-181b-5p、miR-4295、miR-130a-5p、miR-148b-3p、miR-543。转染48 h时B组miR-181a-5p、miR-181b-5p、miR-4295、miR-130a-5p相对表达量均高于A、C组,C组miR-181a-5p、miR-181b-5p、miR-4295相对表达量均低于A组(P均<0.05)。转染48 h时,乙组RASSF1A相对表达量低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甲组,丁组RASSF1A相对表达量高于、cyclin D1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甲组(P均<0.05);丙、丁、戊组RASSF1A相对表达量高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乙组(P均<0.05);丁组RASSF1A相对表达量高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丙组(P均<0.05);戊组RASSF1A相对表达量低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丁组(P均<0.05)。结论 CCAT1可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为CCAT1上调RASSF1A表达、抑制cyclin D1转录。CCAT1通过与miR-181a-5p互补配对调控RASSF1A、cyclin D1的表达。

    2017年19期 v.57;No.104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Toll样受体4特异性拮抗剂TAK-242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魏蔚;刘玉华;刘守燕;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拮抗剂TAK-242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A组、B组、对照组及空白组,A、B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40 nmol/L的TAK-242培养,对照组加入1%DMSO,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MTT比色法观察给药24、48、72 h时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Annexin-V/PI观察给药24、48、72 h时各组凋亡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给药48 h时各组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总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caspse 3)。结果给药24、48、72 h时,A、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均<0.05);给药24、48、72 h时,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A组(P均<0.05);随给药时间延长,B组细胞增值抑制率升高(P均<0.05)。给药24、48、72 h时,A、B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均<0.05);TAK-242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随给药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升高(P均<0.05);随给药时间增加,B组细胞增值抑制率升高(P均<0.05)。给药48 h时,细胞NF-κB p65、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cleaved-caspase 3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均<0.05)。结论 TAK-242可抑制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为NF-κB信号通路功能被抑制。

    2017年19期 v.57;No.1045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香延止痛方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曹卫平;马青;师伟;刘少玲;李霞;王东梅;

    目的探讨香延止痛方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高剂量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高剂量组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第7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2 mL/只灌胃,西药组予布洛芬按每日0.002 g灌胃2 mL/只,中药低剂量组给予香延止痛方水煎剂2 mL/只(含生药2.38 g),中药高剂量组给予香延止痛方水煎剂2 mL/只(含生药11.9 g)。各组均连续灌胃6天。末次灌胃30 min,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大鼠扭体潜伏时间及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子宫组织上清液INF-γ、IL-4水平,RT-PCR法检测子宫组织上清液INF-γ、IL-4 mRNA表达。结果中药低、高剂量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均<0.05),扭体潜伏时间有延长趋势(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子宫组织上清液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IFN-γ/IL-4降低,TNF-αmRNA表达降低,IL-4 mRNA表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IFN-γ含量升高,IL-4含量降低,IFN-γ/IL-4升高,TNF-αmRNA表达升高,IL-4 mRNA表达降低(P均<0.05);但中药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存在Th1/Th2平衡漂移,香延止痛方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的平衡状态缓解痛经症状。

    2017年19期 v.57;No.1045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额叶、海马、杏仁核神经元数量变化

    李漾超;李云;李姝;杨宁;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大脑情感障碍相关脑区额叶、海马、杏仁核神经元数量变化。方法将2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抑郁组、卒中组、PSD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抑郁组采用孤养法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强度应激刺激(CUMS)制作抑郁模型。卒中组用线栓法建立脑卒中模型。PSD组先用线栓法建立脑卒中模型,然后用孤养法加以CUMS制作PSD模型。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给予CUMS后第29天处死各组大鼠,取额叶、海马、杏仁核区脑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免疫荧光组织染色,光镜下计数并比较各组大鼠额叶、海马、杏仁核中神经元(NeuN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 PSD组大鼠情感障碍相关脑区额叶、海马、杏仁核中神经元数量分别为(98.20±1.78)、(43.00±7.87)、(93.00±3.53)个/视野,均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结论 PSD组大鼠情感障碍相关脑区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数量减少。

    2017年19期 v.57;No.104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浓度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SN50对体外培养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自噬体表达的影响

    秦晗;徐宏志;龚永庆;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SN50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中自噬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分为实验1、2、3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加药,实验1、2、3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6.25、12.5、25μg/mL的SN50,继续培养24 h,行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自噬体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成骨细胞MC3T3-E1未见明显点状分布的绿色荧光。实验1组可见少许点状绿色荧光。实验2组点状绿色荧光数量较多。实验3组可见大量的点状绿色荧光颗粒散布于成骨细胞的胞质和细胞突起。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绿色荧光细胞比例分别为1.0%±0.2%、12.3%±1.5%、26.8%±2.4%、56.8%±5.5%。绿色荧光细胞比例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P<0.05。结论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SN50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中自噬体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2017年19期 v.57;No.104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ANRIL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殷悦;姜霞;代丽丽;魏旭静;李林;李义飞;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NRIL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观察组),均行子宫切除术,术中留取子宫内膜癌组织;另选择因阴道异常出血行宫腔镜刮宫活检或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0例(对照组),术中留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组织ANRIL,分析ANRIL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组织中ANRI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89(5.26,61.42)和6.08(1.62,27.79),两者相比,P<0.05。观察组病理分级为Ⅰ+Ⅱ级、Ⅲ级组织中ANRI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12(1.58,24.65)、15.21(6.12,59.73),两者相比,P<0.05。ANRIL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FIGO病理分期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均无关(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NRIL表达升高,ANRIL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19期 v.57;No.1045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组织中p16蛋白、线粒体融合蛋白2的表达变化

    李昌红;车玲玉;程振辉;孙鑫;白云;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16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HSG)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72例宫颈癌组织、5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其中CIN Ⅰ级27例、CIN Ⅱ级10例、CIN Ⅲ级14例)、2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16和HSG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CIN Ⅰ组织、CIN Ⅱ组织、CIN Ⅲ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7%(66/72)、22.22%(6/27)、60.00%(6/10)、64.28%(9/14)、20.00%(5/25);宫颈癌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CIN宫颈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宫颈癌组织、CIN Ⅰ组织、CIN Ⅱ组织、CIN Ⅲ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中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6/72)、44.44%(12/27)、40.00%(4/10)、35.7%(5/14)、60.00%(15/25);宫颈癌组织中HSG阳性表达率低于CIN Ⅰ组织、CIN Ⅱ组织、CIN Ⅲ组织、正常宫颈组织(P均<0.05)。p16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HSG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p16表达与HSG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4,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p16阳性表达率降低,HSG阳性表达率升高。p16、HSG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宫颈鳞癌组织中β-catenin、E-cadherin、PTEN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杨冬梅;黄利红;夏琼;刘佩佩;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PTEN)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82例份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为观察组,32例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为CIN组,30例份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为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各组β-catenin、Ecadherin及PTEN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β-catenin、E-cadherin及PTEN蛋白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判断β-catenin、E-cadherin及PTEN蛋白在宫颈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观察组β-catenin阳性表达率高于CIN组和对照组,E-cadherin、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CIN组和对照组(P均<0.05)。CIN组β-catenin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E-cadherin、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β-catenin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E-cadherin、PTEN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β-catenin诊断宫颈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02%、87.10%,E-cadherin诊断宫颈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37%、83.87%,PTEN蛋白诊断宫颈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15%、85.48%。宫颈鳞癌组织中β-catenin表达与E-cadherin、PTEN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6,-0.702;P<0.05),E-cadherin表达与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94,P<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β-catenin高表达,E-cadherin、PTEN蛋白低表达。β-catenin、E-cadherin及PTEN蛋白诊断宫颈鳞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β-catenin、E-cadherin及PTEN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2017年19期 v.57;No.1045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青海省汉族PIH患者血浆EPO水平及EPO基因3'端低氧增强子区T3541G单核苷酸多态性观察

    李红荣;张耀刚;吕彩霞;王香林;庄文婷;李建华;

    目的观察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PIH)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3'端低氧增强子上T3541G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124例PIH患者为观察组,112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EPO。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两组EPO SNP/T3541G进行基因型分型并测序验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EPO水平分别为(454.113±35.097)、(396.316±50.262)pg/mL,二者比较,P<0.05。观察组EPO T3541位点基因型频率野生型(TT)、杂合子型(TG)和突变纯合子型(GG)分别为9.7%、74.2%、16.1%、对照组分别为42.9%、46.4%、10.7%,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EPO T354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T、G分别为46.8.%、53.2%,对照组分别为66.1%、33.9%,两组比较,P均<0.05)。EPO基因SNP/T3541G多态性与PIH呈正相关(OR为0.451,95%CI:0.311~0.655),T等位基因为PIH的保护基因(OR为0.708,95%CI:0.602~0.833),G等位基因为PIH的危险因素(OR为1.569,95%CI:1.263~1.949)。结论青海省汉族PIH患者血浆EPO水平高于健康孕妇。EPO基因SNP/T3541G多态性与PIH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观察

    林颖;卢建华;陈霞;

    目的观察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的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情况及免疫功能。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术后观察组采用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共治疗2 d。分别于术后12、24、48 h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前30 min、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4 m L,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术后12、24、48 h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3.50±0.51)、(3.07±0.67)、(2.96±0.62)分,对照组分别为(3.17±0.38)、(2.93±0.58)、(2.80±0.48)分,术后12 h观察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72 h观察组外周血CD4~+、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48、72 h观察组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48、72 h观察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48、72 h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宫颈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较好。羟考酮静脉自控镇痛可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2017年19期 v.57;No.104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卵巢囊肿核除术、阴式卵巢囊肿核除术治疗卵巢畸胎瘤对比观察

    王晓樱;刘岿然;汤婷婷;

    目的比较腹腔镜卵巢囊肿核除术、阴式卵巢囊肿核除术治疗卵巢畸胎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卵巢畸胎瘤患者,分为A组56例、B组28例,A组行腹腔镜卵巢囊肿核除术;B组行阴式卵巢囊肿核除术。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止痛药应用、发热情况,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疼药应用、术后发热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肿瘤直径>10 cm者比较,A组肿瘤直径>10 cm者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多(P均<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核除术及阴式卵巢囊肿核除术治疗卵巢畸胎瘤效果均较好。但肿瘤直径>10 cm者,阴式卵巢囊肿核除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

    2017年19期 v.57;No.104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变化

    陈自力;杨莉莉;

    目的观察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水平变化。方法 50例SPE患者(A组)、50例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孕妇(B组)、正常孕妇50例(对照组)。抽取三组晨起空腹静脉血5mL,采用罗氏cobas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BUN、Cr、UA。结果 A、B、对照组血清BUN分别为(3.74±4.29)、(3.29±0.99)、(4.02±1.16)mmol/L,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B、对照组血清Cr分别为(53.69±11.63)、(57.24±11.07)、(54.07±9.72)μmol/L,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B、对照组血清UA分别为(228.67±48.80)、(223.82±67.56)、(182.34±42.96)μmol/L,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SPE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UA可能参与了SPE的发生。

    2017年19期 v.57;No.104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胰岛素与阿仑膦酸钠的联合应用效果观察

    刘君英;阎德文;邓建新;柴杰;陈泽龙;吕凌波;欧慧婷;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胰岛素与阿仑膦酸钠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168例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胰岛素组、阿仑膦酸钠组、对照组,每组42例。各组均口服骨化三醇胶丸0.25μg+碳酸钙D3 600 mg+二甲双胍1 500 mg/d口服,1次/d。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胰岛素0.5 IU/(kg.d)皮下注射,2次/d,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1次/周;胰岛素组使用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为0.5 IU/(kg.d);阿仑膦酸钠组口服阿仑膦酸钠70 mg,1次/周。共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测定各组腰椎和全髋骨密度(BMD)。治疗前、后抽取各组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采用美国RAD公司试剂盒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Ⅰ型胶原C端肽(CTX)。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腰椎、全髋BMD增加(P均<0.05);与胰岛素组、阿仑膦酸钠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腰椎、全髋BMD增加(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空腹血糖、HbA_(1c)均降低(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血清OPG水平升高、CTX水平降低(P均<0.05);与胰岛素组、阿仑膦酸钠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胰岛素+阿仑膦酸钠组OPG水平升高、CTX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胰岛素与阿仑膦酸钠的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2017年19期 v.57;No.104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LC3 Ⅱ、COL Ⅰ和COL Ⅲ的表达变化

    王红;南方;

    目的观察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 Ⅲ)的表达变化,并探讨自噬与POP的关系。方法轻度POP(POPⅠ~Ⅱ度)14例(A组)、重度POP(POPⅢ~Ⅳ级)17例(B组)、无POP者17例(C组),在子宫全切术术中均留取子宫骶韧带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子宫骶韧带组织LC3、COLⅠ和COL Ⅲ。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LC3、COLⅠ和COL Ⅲ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LC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1±2.76、24.28±2.61、38.15±2.19,COL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1±2.76、24.28±2.61、38.15±2.19,COL Ⅲ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50±2.15、26.00±2.10、37.29±2.13,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轻度POP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中LC3Ⅱ与COLⅠ和COL Ⅲ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6 2,0.781 9;P均<0.01);重度POP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中LC3Ⅱ与COLⅠ和COL Ⅲ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5,-0.709 4;P均<0.01)。结论POP患者子宫骶韧带组织LC3、COLⅠ和COL Ⅲ均呈低表达。LC3、COLⅠ和COL Ⅲ可能与POP的发生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4043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多态性观察

    陈竞茜;马燕琳;黎明红;麦扬青;龙平;钟高布;云天英;孙超;

    目的观察4 043例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多态性。方法 4 043例已婚男性不育患者(年龄24~45岁,平均31.5岁)的外周血2.5 m L进行体外血细胞培养,G显带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Y染色体多态性。结果4 043例中共有119例(2.94%)患者检出多态Y染色体,其中大Y(Y长度≥18号染色体)、小Y(Y≤21号染色体〉、Y染色体臂间倒位[inv(Y)]分别为88(2.18%)、25(0.62%)、6(0.15%)例。基因表现为46,XY(大Y)的男性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流产35例、少弱精及无精症30例、不育23例;基因表现为46,XY(小Y)的男性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少弱精及无精症12例、不育11例、流产3例;基因表现为46,X,inv(Y)的男性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流产3例、少弱精及无精症2例、不育1例。结论 24~45岁已婚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多态比例较高。存在Y染色体多态的24~45岁已婚男性不育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流产、少弱精及无精、不育等。

    2017年19期 v.57;No.1045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癌基因外显子区突变位点筛查及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糜远源;吴升;祝黎洁;

    目的筛查前列腺癌(PCA)基因外显子区的突变位点,并分析其与PC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6例PCA患者,留取PCA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液相杂交捕获技术分析PCA、癌旁正常组织全基因外显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平台高通量测序将捕获富集并验证的PCA、癌旁正常组织基因外显子区SNPs的DNA文库进行突变位点比对,筛选PCA基因外显子区突变位点。采用bwa软件与参考基因组hg19作比对,分析PCA外显子区功能性突变位点的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功能性突变位点与PCA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共发现4个未报道的功能性SNPs突变位点,分别为BRCA1 rs16941、MET rs45483396、P53 rs121912655、COPB2 rs7374710。进一步通过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BRCA1 rs16941与COPB2 rs7374710两个SNP不仅均与PCA易感性相关(OR分别为1.47,1.27;95%CI分别为1.14~1.72;1.20~1.41),而且与PCA患者PSA值及Gleason评分均呈正相关(OR分别为1.25,1.37;95%CI=1.10~1.84,1.20~2.34;P均<0.01)。结论 PCA外显子区存在BRCA1 rs16941、COPB2 rs7374710功能性突变位点,携带有BRCA1 rs16941、COPB2 rs7374710突变位点的个体罹患PCA的可能性较高。

    2017年19期 v.57;No.104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血浆中长链非编码RNA NONHSAT037832表达观察

    孙爱军;斯岩;刘指南;蔡晶昇;沈美萍;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PTC)组织、血浆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ONHSAT037832的表达变化。方法 58例PTC患者(PTC组),其中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38例,不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0例,均行PTC切除手术,术前留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术中留取PTC组织标本。2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为对照组,术前留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术中留取甲状腺腺瘤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PTC组织、血浆NONHSAT037832。结果 PTC组、对照组瘤组织NONHSAT0378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1±0.63、3.04±0.56,血浆NONHSAT0378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2±1.38、4.16±1.43,二者比较,P均>0.05。PTC组中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瘤组织NONHSAT0378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0.63、8.74±1.56,血浆NONHSAT0378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54±1.55、2.42±0.38,二者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癌组织NONHSAT037832与血浆中NONHSAT037832表达呈正相关(r=0.882,P<0.001)。结论 PTC癌组织NONHSAT037832表达与血浆NONHSAT037832表达呈正相关,PTC伴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NONHSAT037832水平降低。

    2017年19期 v.57;No.104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MINCR、CDK2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王娟;付文广;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MINCR(LncRNA-MINCR)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41例HCC患者,手术治疗中均留取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癌、癌旁组织中lncRNA-MINCR和CDK2 mRNA,采用Pearson相关性方法分析HCC组织中lncRNA-MINCR与CDK2 mRNA相关性,并分析lncRNA-MINCR、CDK2 mR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lncRNA-MINCR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20±4.50、1.32±1.18,二者比较,P<0.001。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DK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90±4.62、1.71±1.98,二者比较,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CC患者癌组织lncRNA-MINCR与CDK2 mRNA水平呈正相关(R2=0.260 1,P<0.001)。lncRNA-MINCR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直径、有无肝硬化有关(P均<0.05),CDK2 mRNA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直径、AFP水平有关(P均<0.05)。结论 HCC癌组织中存在lncRNA-MINCR、CDK2 mRNA高表达,二者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2017年19期 v.57;No.1045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SATB2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王岩;王培顺;李淑琴;王昭昕;周军;李淑琴;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核基质结合蛋白质2(SATB2)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2例乳腺癌患者,以其手术切除乳腺癌组织切片为观察组,以其中43例患者的癌旁组织切片为癌旁组,另取36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病变组织切片为乳腺良性病变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SATB2表达。分析乳腺癌组SATB2表达与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癌旁组、乳腺良性病变组SATB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9%(61/82)、41.86%(18/43)、36.11%(13/36)。乳腺癌组SATB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和乳腺良性病变组(P均<0.05)。乳腺癌组织SATB2蛋白表达与肿瘤体积、腋窝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期有关(P均<0.05),与年龄、TNM分期、雌激素受体表达、孕激素受体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无关(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ATB2表达上调。乳腺癌组织中SATB2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肿瘤体积、腋窝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期有关。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ATB2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生存期评估。

    2017年19期 v.57;No.1045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麻醉前静注地佐辛的全麻肛周手术患者术后24 h术区疼痛观察

    吕志峰;方洁;

    目的观察麻醉前静注地佐辛的全麻肛周手术患者术后24 h术区疼痛情况。方法 80例肛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下肛周手术,麻醉前观察组予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予5 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根据语言评价表(VRS)判断术后24 h两组术区疼痛情况,记录两组麻醉前5 min(T_1)、手术开始后5 min(T_2)、手术开始后15 min(T_3)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观察两组术中呼吸抑制程度,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丙泊酚追加量及术后患者苏醒时间。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VRS疼痛评分分别为(50.2±10.1)、(69.3±10.3)分,二者比较,P<0.05。观察组T_2时HR、SpO_2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无呼吸抑制、轻度呼吸抑制、中度呼吸抑制、重度呼吸抑制例数分别为15、19、6、0例,对照组分别为17、21、2、0例,二者比较,P<0.05。观察组丙泊酚追加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静注地佐辛的全麻肛周手术患者术后24 h术区镇痛效果较好。

    2017年19期 v.57;No.104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半月板损伤并发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局部滑膜组织及滑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9、13的表达观察

    黄媛霞;李爱国;陶金刚;徐海斌;路坦;

    目的观察半月板损伤导致的滑膜炎患者滑膜滑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变化。方法 128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是否有伴有滑膜炎分为半月板损伤诱发滑膜炎者81例(观察组)和单纯半月板损伤者47例(对照组)。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滑膜组织中MMP-3、MMP-9和MMP-13 mRNA和蛋白,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滑液MMP-3、MMP-9和MMP-13。结果观察组滑膜组织中MMP-3、MMP-9和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2±0.41、2.10±0.24、3.01±0.30,对照组分别为1.53±0.35、0.87±0.18、1.12±0.21,P均<0.05;观察组滑膜组织中MMP-3、MMP-9和MMP-1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94.1±20.6、170.5±14.8、190.7±13.6,对照组分别为204.5±15.3、90.3±8.4、109.3±10.4,P均<0.05。观察组滑液组织中MMP-3、MMP-9和MMP-1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2.1、15.7±2.4、9.5±1.9,对照组分别为19.4±2.6、17.5±2.3、14.7±2.4,P均<0.05。观察组Ayral滑膜炎评分≤60分者滑液MMP-3、MMP-9和MMP-13水平明显低于Ayral滑膜炎评分>60分者(P<0.05)。结论半月板损伤导致的滑膜炎患者滑膜、滑液存在MMP-3、MMP-9和MMP-13高表达。MMP-3、MMP-9和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的发生有关。

    2017年19期 v.57;No.104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肺功能及中心静脉血炎症因子水平观察

    许辉;疏树华;王迪;章敏;柴小青;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单肺通气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的肺功能及中心静脉血炎症因子水平。方法 60例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分别采用GDFT、传统液体疗法补液。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_1)、单肺通气30 min(T_2)、单肺通气1 h(T_3)、恢复双肺通气10 min(T_4)及术毕(T_5)时抽取两组桡动脉血,测定两组氧分压(PaO_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计算并记录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分别于T_1、T_5及术后24 h(T_6)时采集两组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结果观察组T_1、T_2、T_3、T_4及T_5时OI分别为431±59、284±38、276±31、325±42、384±56,对照组分别为425±53、246±32、239±26、284±33、316±45;观察组T_1、T_2、T_3、T_4及T_5时RI分别为0.38±0.16、2.28±0.52、2.46±0.45、1.72±0.43、1.35±0.48,对照组分别为0.36±0.15、1.82±0.46、1.88±0.42、1.14±0.38、0.84±0.3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5时OI升高,RI降低(P均<0.05)。观察组T_1、T_5、T_6血清TNF-α分别为16.2±2.8、67.9±10.1、143.7±31.6,对照组分别为15.6±2.5、98.4±9.6、214.5±38.2;观察组T_1、T_5、T_6血清IL-6分别为8.4±1.3、56.3±9.8、49.5±8.2,对照组分别为8.2±1.3、71.4±12.5、68.3±11.4;观察组T_1、T_5、T_6血清IL-10分别为92.2±14.3、77.1±10.4、92.2±14.3,对照组18.4±4.6、69.5±11.7、42.8±8.3。与对照组比较,T_5、T_6时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GDFT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OLV后肺脏弥散及氧合功能的损害,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

    2017年19期 v.57;No.104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术毕继续瑞芬太尼泵注对全麻患者术后双腔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

    赵国良;尹晓月;邵建林;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后罗派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术毕继续瑞芬太尼泵注对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双腔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低剂量组(R1组)、瑞芬太尼高剂量组(R2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罗派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术中均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开始缝合切口时,R1组、R2组分别继续泵注瑞芬太尼0.2、0.3μg/(kg·min),待患者清醒后停止泵注;C组泵注等量氯化钠注射液。记录拔管前及拔管时呛咳反应发生情况、拔管知晓情况、拔管舒适度、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监测患者麻醉前、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2 min、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拔管后15 min的BP、HR、RR、SpO_2。分别于拔管后5、10、20、30、60 min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于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5、10、15 min时进行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术后第二天随访,记录术中知晓情况及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的发生率。结果 C组、R1组、R2组呛咳反应、拔管知晓、拔管不适发生率依次降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依次延长(P均<0.05)。与麻醉前相比,C组和R1组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2 min、拔管后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HR都有所增加(P均<0.05)。与麻醉前相比,RI组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时RR有所下降(P均<0.05)。与麻醉前相比,R2组拔管前1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2 min、拔管后5 min的RR均有所下降(P均<0.05)。R1组、R2组拔管后5 min时VAS低于C组(P均<0.05)。R1组、R2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2 min时SAS低于C组(P均<0.05)。R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罗派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术毕继续瑞芬太尼泵注可减少全麻患者双腔气管拔管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拔管舒适性,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瑞芬太尼0.3μg/(kg·min)剂量应用效果优于0.2μg/(kg·min)剂量,但患者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会有所延长,也会导致部分患者RR减慢,需掌握好停全麻药的时机,并密切监测RR和SpO_2。

    2017年19期 v.57;No.104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乳腺癌1、2号基因突变与HBOCS患者生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进展

    韩有明;贾勇圣;佟仲生;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乳腺癌1号基因(BRCA1)、乳腺癌2号基因(BRCA2)突变与HBOCS的发生有关。存在BRCA1和BRCA2突变的HBOCS患者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微泡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姜矜君;赵云;

    超声微泡携带药物或基因靶向治疗肿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超声微泡可通过提高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对血管内皮和邻近组织的机械损伤作用,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超声微泡可靶向递送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超声微泡可将外源基因导入乳腺癌细胞,以纠正靶细胞的功能缺陷,促进细胞凋亡。超声微泡可通过靶向递送单克隆载体进行免疫治疗,活化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徐征鹏;崔雪娜;徐金娥;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有PPARα、PPARβ和PPARγ三种亚型。PPAR可通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和胎盘代谢等方面导致妊娠期糖尿病。PPARγ可通过促进白色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脂肪细胞分泌功能、促进与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转录、激活细胞内代谢有关激酶等途径促进胰岛素抵抗。PPAR可促进机体脂肪细胞分化,调节脂质代谢异常。PPARγ高表达于人体脂肪组织,可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PPARγ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皮下脂肪中表达下降而在胎盘中表达上调。PPAR可通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和胎盘代谢等方面在G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尼古丁对雄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郭杨鹏;罗璇;王献文;熊会;赵禹;张继东;

    尼古丁可导致雄性生殖系统生精细胞(精原细胞、精母细胞)DNA断裂,促进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凋亡;降低精子顶体的完整性,导致精子出现形态异常,降低精子运动能力,阻碍受精过程;降低精子数量,促进精子凋亡,降低精子活性。尼古丁还可导致孕鼠的雄性胎鼠精子质量降低、精子畸形率增加、精子运动参数降低、精子的存活率降低,最终导致生育能力低下甚至不育。尼古丁可通过提高雄性大鼠血清LH、催乳素水平,降低睾酮、促卵泡激素水平,导致精液中精子数量减少,抑制雄性生殖系统的成熟。

    2017年19期 v.57;No.1045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