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斐斐;廖燕;赵瑞强;王洪学;谢裕安;
目的探讨丝/苏氨酸激酶NIMA相关激酶2(NEK2)基因rs10494938、rs10158205位点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地区20个肝癌家系,包括肝癌患者20例及其直系亲属59例;另选10个正常家系(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共40例。各家系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均具有人群代表性。采用质谱方法检测NEK2基因rs10494938和rs10158205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家系人群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NEK2基因rs10494938位点存在CC和CG两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114例、CG基因型5例;rs10158205位点存在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69例、CT基因型45例、TT基因型5例。肝癌家系中肝癌患者及其直系亲属、正常对照家系NEK2基因rs10494938位点CC、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G、C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0158205位点CC、CT、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T、C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EK2基因rs10494938、rs10158205位点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之间无相关性。
2017年24期 v.57;No.105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闫鹏展;赵礼金;涂奎;顾进;王芳;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肝内胆管组织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LPS+siRNA转染组和LPS+阴性病毒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入siRNA-TLR4纯化腺病毒、阴性对照病毒,对照组和LPS组均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24 h,LPS组、LPS+siRNA转染组和LPS+阴性病毒组均经胆总管内缓慢注入LPS,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48、72 h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采集肝门部包含胆管的肝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肝门部肝内胆管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及胆管形态等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上皮细胞TLR4、细胞角蛋白19(CK19)、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胆管组织TLR4、CK19、Vimentin mRNA表达。结果 LPS组造模48、72 h时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且胆管间质水肿,伴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轻度增生;LPS+阴性病毒组表现与LPS组相似;LPS+siRNA转染组造模48 h时胆管周围仅有少量炎性细胞,造模72 h时胆管周围炎性细胞稍增多,但较LPS组显著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造模48、72 h时胆管上皮细胞CK19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TLR4、Vimentin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组间比较P均<0.01;LPS+siRNA转染组造模48、72 h时胆管上皮细胞CK19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LPS组、LPS+阴性病毒组,TLR4、Vimentin蛋白及mRNA表达均低于LPS组、LPS+阴性病毒组,组间比较P均<0.01。结论 LPS诱发肝内胆管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损伤过程中产生大量TLR4,TLR4可导致肝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加重纤维化损伤程度。
2017年24期 v.57;No.105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桂泓;刘瑞;刘盛楠;罗伟生;
目的探讨荔枝核总黄酮(TFL)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TFL低、中、高剂量组,均置于含10%FBS的培养基中培养,TFL低、中、高剂量组均加入TFL,使终浓度分别为160、320、640μg/m L。分别于作用24、48、72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吸光度值)。作用72 h时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除TFL高剂量组作用48、72 h外,各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HSC-T6吸光度值均明显增加(P均<0.05)。作用24 h时,各组HSC-T6吸光度值变化不明显;作用48 h时,TFL低、中、高剂量组HSC-T6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以TFL高剂量组最显著(P均<0.05);作用72 h时,各TFL组随着TFL浓度增加HSC-T6吸光度值逐渐降低(P均<0.05)。作用72 h时,TFL低、中、高剂量组MMP2、TIMP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TFL浓度升高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 TFL可抑制HSC-T6增殖,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及TIMP1表达有关。
2017年24期 v.57;No.105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姜霞;翟从劼;张峰;孟丽敏;赵增仁;于卫芳;张磊;
目的探讨离心力对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结果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CT116细胞分为400 g离心组和140 g离心组(每组细胞数均为3×10~6个),分别采用400 g、140 g离心力离心5 min,重复两次,收集细胞。采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死亡细胞百分比、抗人CD45金属聚合抗体(154Sm)信号强度>10~2的细胞数占总活细胞数的比例、t-SNE图显示活细胞中高表达CD45的细胞数量。结果 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69±0.7)%、(19.06±0.66)%,两组比较P<0.01。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154Sm信号强度>10~2的细胞数分别占活细胞总数的0.2%[(0.19±0.08)%]、2.9%[(2.88±0.03)%],两组比较P<0.01。t-SNE图显示,400 g离心力组及140 g离心力组CD45高表达细胞分别为(167.41±70.48)、(201.20±20.96)个,两组比较P<0.01。结论应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表面抗原CD45表达时,140 g离心力分离的细胞检测结果更好。
2017年24期 v.57;No.1050 1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安波;李宁;韩荣荣;任长虹;
目的探讨重复肢体远隔缺血适应(LRIC)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次LRIC组、多次LRIC组,后三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法建立大脑低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劲总动脉不予结扎。术后3天时,单次LRIC组进行1次LRIC,具体方法为采用纱布条绑扎双侧下肢完全阻断股动脉血流,绑扎10 min,松开10 min,每次3个循环;多次LRIC组每天进行LRIC 1次,连续6周。LRIC结束后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海马CA1区脑血流,电镜观察海马CA1区轴索及血管的超微结构。结果假手术组、多次LRIC组逃避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均长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组间比较P<0.05或<0.01。假手术组、模型组、单次LRIC组、多次LRIC组海马CA1区相对脑血流分别为100%、(61.3±11.7)%、(59.5±13.1)%、(80.2±14.6)%,假手术组、多次LRIC组均高于模型组和单次LRIC组(P均<0.05)。模型组海马CA1区血管内皮不光滑、基底膜增厚、周围明显水肿,轴索明显断裂、板层分离;多次LRIC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重复LRIC可改善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海马区血供、抑制海马区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1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莉;滕佳丽;李晓瑾;周玲;刘彦君;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晚期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规律产检孕妇82例,其中GDM患者40例(GDM组),糖耐量正常者42例(对照组)。两组均于孕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于糖负荷后0、30、60、120 min时检测血清GLP-1及GLP-1曲线下面积(AUCGLP-1),分别计算糖负荷后0、30、60、120 min时胰岛素(INS)/GLP-1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AUCGLP-1。分析GDM患者血清GLP-1、AUCGLP-1与血糖(GLU)、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LU)、INS及AUCINS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糖负荷后30 min时INS/GLP-1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清GLP-1水平及AUCGLP-1、AUCINS/AUCGLP-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DM患者血清GLP-1与糖负荷后0、30、60、120 min时GLU、INS及AUCGLU均不相关(P均>0.05),GLP-1及AUCGLP-1均与AUCINS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3、0.270,P均<0.05),糖负荷后60、120 min时AUCGLP-1与INS呈正相关(r分别为0.013、0.041,P均<0.05)。结论与糖耐量正常孕妇相比,GDM患者血清GLP-1水平存在峰值延后倾向,在75 g OGTT糖负荷后30 min可能存在GLP-1分泌相对不足,提示GDM患者可能存在GLP-1抵抗。
2017年24期 v.57;No.105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倩;刘媛;赵玉;朱彧;裘志军;
目的筛选原发性帕金森病(PD)诊断、治疗的靶基因。方法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以"帕金森(Parkinson)"作为关键词,组织类型限定为中脑黑质,数据类型限定为基于基因芯片检测的基因表达谱数据,筛选出1个符合条件的数据集(GSE7621),该芯片数据包含9个正常(中脑无病变)样本(正常组)和16个原发性PD样本(PD组)。利用R编程语言的相关工具包对原始芯片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并且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差异共表达网络及转录调控网络。将PC12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培养,观察组给予50μmol/L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处理24 h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及PD组存在396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对于正常组,PD组存在下调基因229个、上调基因167个,主要富集功能为突触活动、多巴胺(DA)合成、神经元活动、突触传递、神经元投射、儿茶酚胺生物合成等。两组表达差异性最大的前十位基因分别为Zcchc6、Socs7、Ythdc1、Taf5、Spata13、Slc5a3、Heca、Epc2、Ddx23、Cdk2ap2。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较多的前十个转录因子(TF)分别为AHR、DAND5、PSG1、SP1、PAX5、ARNT、MIA3、AP-2gamma、CREB1、AP-2alpha A。qRT-PCR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Zcchc6、Socs7、Spata13、Slc5a3、Epc2、Cdk2ap2 mRNA表达量比较,P<0.05或<0.01;两组Ythdc1、Taf5、Heca、Ddx23 mRNA表达量比较P均>0.05。结论 Zcchc6、Socs7、Spata13、Slc5a3、Epc2、Cdk2ap2基因可能与原发性PD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作为其诊断及治疗的靶基因。
2017年24期 v.57;No.105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以下名词术语可直接使用缩写。
2017年24期 v.57;No.1050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
2017年24期 v.57;No.1050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山东医药》创刊于1957年,是山东省卫生厅主管的医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本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药学术研究与医疗临床实践相结合,面向广大医疗单位及医药科研与生产单位。欢迎各级各类卫生单位和医疗器械、医用软件等生产单位与《山东医药》合作,宣传管理经验,树立品牌形象。
2017年24期 v.57;No.105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2017年24期 v.57;No.1050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山东医药》中介、代理甚至编辑的名义发布稿约,承诺发稿,并高额收取相关费用,已致部分作者受骗。在此,我社郑重声明,《山东医药》无任何中介、代理机构或个人,务请作者提高警惕。需向《山东医药》杂志投稿者,请查阅《山东医药》杂志上标明的电子邮箱及投稿须知,严防被骗。同时,正告不法分子停止非法行为,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2017年24期 v.57;No.1050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军华;袁勇;宋飞飞;杨世忠;
目的探讨肝纤溶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鳖甲软肝片组、肝纤溶颗粒组,后三组给予皮下注射CCl4色拉油溶液6周制备急性肝损伤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制备第3周时,鳖甲软肝片组给予33.3%复方鳖甲软肝片溶液灌胃,肝纤溶颗粒组给予33.3%肝纤溶颗粒溶液灌胃,均连续给药6周。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肝纤维化程度;TUNEL试剂盒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活化转录因子6-p50(ATF6-p50)、活化转录因子6-p90(ATF6-p90)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鳖甲软肝片组和肝纤溶颗粒组肝损伤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凋亡指数及血清HA、LN、PCⅢ、CIV水平均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鳖甲软肝片组和肝纤溶颗粒组凋亡指数及血清HA、LN、PCⅢ、CIV水平均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肝组织CHOP、ATF6-p50表达均升高,ATF6-p90表达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鳖甲软肝片组和肝纤溶颗粒组肝组织CHOP、ATF6-p50表达均降低,ATF6-p90表达均升高;组间比较P均<0.01。鳖甲软肝片组和肝纤溶颗粒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纤溶颗粒可降低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肝组织ATF6-p50、CHOP表达,增加ATF6-p90表达,进而抑制内质网应激引起的肝细胞凋亡。
2017年24期 v.57;No.105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虹霞;杨蜜蜜;刘伏山;刘静华;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AIH患者30例,分离并培养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取培养2天的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加入终浓度为1 mg/m L的甘草酸苷,对照组加入等量缓冲液,处理30 min。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能力,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CD80、CD40、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结果观察组细胞吞噬率为(49.80±1.36)%、吞噬指数为80.36±4.70,对照组分别为(26.38±3.25)%、32.38±1.79,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细胞表面CD40、CD80、HLA-D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8±0.031、0.768±0.031、0.937±0.062,对照组分别为0.452±0.023、0.452±0.023、0.548±0.03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提高AIH患者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朱曦龄;黎功;
目的探讨FMNL2基因对大肠癌细胞SW620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大肠癌SW620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稳定转染FMNL2-shRNA质粒的细胞作为shFMNL2组,稳定转染Pgenesil-1质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单纯SW620细胞作为空白组。扫描电镜下观察三组细胞超微结构;Real-time PCR法检测FMN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MNL2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光密度值),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克隆数,Transwell小室及Boyden小室试验检测细胞运动及侵袭能力。结果透射电镜下,空白组细胞均具有癌细胞的一般特征;对照组细胞内无退变的细胞器,细胞质基质密度均匀,细胞表面可见许多微绒毛和伪足;shFMNL2组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及自噬体,细胞质局部粗面消失,细胞膜及核膜基本完整,细胞表面绒毛大量减少,未发现伪足。shFMNL2组FMN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均<0.05)。培养第1、2、3、4、5、6、7天时shFMNL2组细胞光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均<0.05)。shFMNL2组细胞克隆数、Transwell小室及Boyden小室穿膜细胞数均较对照组及空白组减少(P均<0.05)。结论抑制FMNL2基因表达导致大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下降;FMNL2基因可能是大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基因之一,其可能作为大肠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2017年24期 v.57;No.105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粟敏;陈琳;王琳;李妍;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对人胃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CG803,取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双歧杆菌WPG组,双歧杆菌WPG组给予5μg/L双歧杆菌WPG进行干预,对照组给予等量PBS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0、12、24、36、48 h时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光密度值),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率,RT-PCR法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herin)mRNA表达。结果双歧杆菌WPG组干预12、24、36、48 h时光密度值、细胞迁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24、36、48 h时PCNA、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双歧杆菌WPG可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抑制PCNA、E-cadherin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天玲;狄翠霞;张红;赵邱越;黄文辉;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处理联合X射线照射对人肾癌786-O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肾癌786-O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DADS组、辐射组和联合组。DADS组加入5μmol/L DADS;辐照组给予2 Gy X射线照射24 h;联合组加入5μmol/L DADS预处理6 h,再给予2 Gy X射线照射24 h;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SO。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克隆存活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Bax、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DADS组比较,辐射组、联合组克隆形成率、细胞增殖率均降低,细胞凋亡率均升高,且联合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对照组、DADS组细胞核形态均一,呈圆形,核内荧光均匀弥散,呈蓝色淡染;辐射组和联合组细胞凋亡明显,细胞核亮染,体积变小,并形成凋亡小体,且联合组细胞核形态变化更明显。对照组、DADS组、辐射组、联合组细胞Bax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两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DADS联合X射线照射可抑制人肾癌786-O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上调细胞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曾薇;朱金峰;于瑞冉;孔德华;帕提古力·阿尔西丁;
目的探讨miR-34a靶向调控去乙酰化酶1(Sirtuin 1)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s靶标预测软件、Target Scan Human5.1生物在线工具预测Sirtuin 1可能是miR-34a的靶基因。将体外培养的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分别转染miR-34a mimic(EC9706/miR-34a组)、miR-34a scramble(EC9706/scramble组),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uin 1蛋白表达、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穿膜细胞数、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划痕愈合率。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iR-34a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转染miR-34a scramble和转染miR-34a agomir的EC9706细胞悬液,接种8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双肺,计数肺转移瘤数量。结果 EC9706/miR-34a组及EC9706/scramble组细胞Sirtuin 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5±0.07、1.90±0.06,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23.00±8.89)、(203.33±5.86)个,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33.67±2.08)%、(64.00±2.65)%,两组比较P均<0.01。miR-34a组和对照组裸鼠形成肺转移瘤分别为(4.67±0.82)、(8.83±1.17)个,两组比较P<0.01。结论 Sirtuin 1是miR-34a的靶基因。miR-34a通过靶向抑制Sirtuin 1蛋白表达抑制食管鳞癌EC970细胞的侵袭、转移。
2017年24期 v.57;No.1050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新源;陈春燕;范粉灵;解翠;李秀红;田红燕;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对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分为1~6组,2~6组分别加入10~(-9)、10~(-8)、10~(-7)、10~(-6)、10~(-5) mol/L 5-HT,1组加等量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OD490值),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穿膜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表达。结果 1~6组细胞OD490值分别为0.72±0.04、0.79±0.04、0.84±0.05、0.87±0.04、0.93±0.03、0.94±0.03,穿膜细胞数分别为(9.2±1.6)、(17.2±1.7)、(26.0±2.9)、(34.4±2.5)、(63.6±6.0)、(50.4±6.0)个。OD490值、穿膜细胞数:5组>4组>3组>2组>1组,P均<0.05;5、6组OD490值、穿膜细胞数比较,P均>0.05。1~6组细胞α-SM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21、1.18±0.35、1.91±0.28、2.37±0.42、2.78±0.33、2.13±0.40。细胞α-SMA相对表达量:5组>4组>3组>2组>1组,P均<0.05;6组低于5组,P<0.05。结论 10-9~10-6mol/L 5-HT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大鼠肺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α-SMA表达。
2017年24期 v.57;No.105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永福;熊亮发;杨昆宪;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3(SOCS3)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SOCS3过表达乳腺癌细胞MDA-MB-23。取对数生长期SOCS3过表达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作为观察组、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作为对照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两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穿膜细胞数为(310±9)个,对照组为(396±12)个,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AKT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7±0.015、111±8,对照组分别为1.065±0.021、127±1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SOCS3过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有关。
2017年24期 v.57;No.1050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翟道宽;王凤梅;刘辉;张金卷;骆莹;王鹏;朱争艳;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2(Eph A2)表达变化及其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65例,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分别留取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组织Eph A2蛋白,上皮间叶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Wnt/β-链蛋白(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磷酸化葡萄糖合成激酶-3β(p-GSK-3βSer9)和原癌基因-myc(c-myc)表达;分析各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Eph A2、Vimentin、β-catenin、p-GSK-3β~(Ser9)及c-myc表达均升高,E-cadherin表达下降,P均<0.05。癌组织Eph A2表达与Vimentin、β-catenin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4、0.894,P均<0.05),Vimentin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43,P<0.05),其余蛋白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肝癌组织中Eph A2蛋白表达升高,其可能通过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发生EMT,进而调控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2017年24期 v.57;No.105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晖;徐丽丽;张雪棉;战海涛;
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灶超声造影特点,为提交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2例老年肝癌患者(72个病灶),其中肝细胞性肝癌(HCC)6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8例,入院后均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直径病灶的超声造影模式,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不同分化程度病灶门脉相、延迟相、动脉相的增强强度。结果 72个病灶中超声造影模式为快进快出51个(70.83%)、快进慢出10个(13.89%)、快进同出5个(6.94%)、快进不出1个(1.39%)、慢进快出3个(4.17%)、慢进慢出2个(2.78%)。肿瘤直径≥6 cm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的比例高于>2~<6 cm和≤2 cm病灶,快进慢出模式的比例低于>2~<6 cm和≤2 cm病灶;肿瘤直径≥6 cm病灶和>2~<6 cm病灶表现为慢进快出模式的比例高于≤2 cm病灶,快进同出和快进不出模式的比例低于≤2 cm;组间比较P均<0.05。三种不同直径病灶表现为慢进慢出模式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化病灶消退时间短于中、高分化病灶,中分化病灶短于高分化病灶,组间比较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病灶间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分化病灶门脉相和延迟相的高增强比例均高于中、低分化病灶(P均<0.05)。超声造影诊断HCC 62例,误诊为肝血管瘤1例、转移性肝癌1例,正确诊断率为96.88%;诊断ICC 8例,正确诊断率为100.00%。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以快进快出模式为主,尤其是肿瘤直径≥6 cm病灶正确诊断率较高。
2017年24期 v.57;No.105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大宁;张丽媛;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G蛋白偶联受体34(GPCR34)、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PCR34、NGF表达,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癌组织GPCR34、NGF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中位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GPCR34主要表达于细胞膜,NGF主要表达于细胞质。肝癌组织GPCR34阳性57例(74.0%)、NGF阳性49例(63.6%),癌旁组织分别为25例(32.3%)、16例(20.8%),二者比较P均<0.05。肝癌组织GPCR34、NGF表达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GPCR34和NGF表达均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GPCR34和NGF表达是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肝癌组织GPCR34、NGF表达升高;GPCR34、NGF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二者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2017年24期 v.57;No.105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秦召敏;沈钦海;孔瑞雪;朱珑;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脂氧素A4(LXA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P患者120例,其中轻症54例(轻症AP组)、重症66例(重症AP组),住院期间死亡12例(均为重症AP);另选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hrelin、LXA4,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hrelin、LXA4对AP的诊断价值。结果轻、重症AP组治疗前血清Ghrel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症AP组高于轻症AP组;LXA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重症AP组低于轻症AP组;治疗第3、5、7天,轻、重症AP组血清Ghrelin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血清LXA4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重症AP组变化更明显;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住院期间死亡的AP患者入院时血清Ghrelin水平高于、LXA4水平低于存活者(P均<0.01)。血清Ghrelin诊断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0,敏感性为76.3%,特异性为85.5%,准确性为80.4%;血清LXA4诊断AP的AUC为0.728,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9.2%,准确性为88.2%。结论 AP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升高、LXA4水平降低;检测二者水平变化有助于AP诊断、病情判断及患者预后评估。
2017年24期 v.57;No.105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薄常文;徐慧;郑峥;郭英;何丽;李娜;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疗法对不同分化程度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癌患者60例,其中高、中分化组32例,低分化组28例,均手术切除肿瘤。两组分别于肝癌手术前一天采集空腹静脉血50 m L,制备自体CIK,并于术后2周经静脉回输。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3~+CD56~+T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γ-IFN、IL-6。结果两组治疗后CD3~+、CD4~+、CD8~+、CD3~+CD56~+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其中高、中分化组CD3~+CD56~+T细胞比例高于低分化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γ-IFN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高、中分化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结论自体CIK免疫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逆转免疫抑制状态;且高、中分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低分化者。
2017年24期 v.57;No.105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星;吴先正;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2例;常规治疗14天,治疗有效48例,治疗无效12例(均为SAP)。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浆NGAL水平(ELISA法检测)及中性粒细胞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RT-PCR法检测),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NGAL水平与NF-κB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NGAL水平及中性粒细胞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SAP患者均高于MAP患者(P均<0.05)。治疗无效者入院时血浆NGAL水平及中性粒细胞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有效者(P均<0.01)。急性胰腺炎患者NGAL活性与NF-κB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156,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NGAL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激活NF-κB通路、促进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杰;张芙蓉;
目的探讨消化道穿孔并发腹膜炎患儿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78例消化道穿孔并发腹膜炎患儿。术前均采集腹腔积液,通过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培养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0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8株、肠杆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等;革兰阳性球菌49株,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粪肠球菌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等;真菌4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肠坏死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套叠患儿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耐药率均为100.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0、1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无耐药性,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0.48%、100.00%、50.00%;白色假丝酵母菌、粪肠球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均无耐药性。结论消化道穿孔并发腹膜炎患儿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性低;革兰阳性球菌对苯唑西林等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
2017年24期 v.57;No.105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冬生;孙泽辉;郝建清;孙敬国;张凤青;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RAS相关区域家族(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患者111例,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中留取肿瘤组织(避免在肿瘤中心处的坏死区采集)及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采用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法及PCR技术检测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析大肠癌组织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83.78%(93/111),癌旁正常组织为7.21%(8/111),两者比较χ2=131.245、P<0.01。不同组织学分类、不同Dukes分期、不同部位大肠癌患者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肠癌组织RASSF2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升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
2017年24期 v.57;No.1050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郝书婕;朱帆;张敏;丁兆霞;杜世正;楼青青;
目的系统评价抗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MEDLINE、EBSCO、Sino Me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抗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组行抗阻运动训练、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Rev Man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其中英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3篇,共36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评分(SMD=2.41,95%CI:0.60~4.22,Z=2.60,P=0.01)、10米最大步行速度(SMD=0.42,95%CI:0.19~0.66,Z=3.50,P=0.00)均高于对照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MD=-6.92,95%CI:-12.64~-1.21,Z=2.37,P=0.02)低于对照组。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MD=3.37,95%CI:-16.47~23.22,Z=0.33,P=0.74)、生活质量评分(SMD=0.43,95%CI:-0.03~0.90,Z=1.82,P=0.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阻运动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但对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
2017年24期 v.57;No.1050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岳健博;熊莲;汪成琼;曹志敏;陈玲;肖政;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对常规抗肺结核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为黄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维普、万方、Pub Med、Embase、ISI、Cochrane Library、中国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数据库。应用Cochrane协作网随机对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2项随机对照研究,肺结核患者2 320例,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组(黄芪+化疗组)1 149例、单纯化疗组1 1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4个月时,黄芪+化疗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改善率、结核空洞缩小率、症状体征改善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皮疹及视神经炎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P均<0.05);黄芪+化疗组治疗1~2年细菌学复发率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结核可提高常规抗结核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2017年24期 v.57;No.105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史亚非;刘海霞;姜宜成;徐海;王丙剑;田晓沂;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存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4例,均经冠脉造影(CAG)检查证实至少一支主要冠脉存在临界病变(50%~70%狭窄)。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病变血管84支)、对照组115例(病变血管163支)。对照组给予规范药物治疗。观察组入院后进行FFR检测,其中狭窄冠脉FFR<0.75者29例,全部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置入支架;FFR在0.75~0.80者9例,PCI置入支架5例,其余行药物保守治疗;FFR>0.8者21例,行药物保守治疗。分别统计两组随访1、6、12个月时CCS心绞痛分级;统计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治疗前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均以Ⅲ、Ⅳ级为主(P均>0.05);随访1、6、12个月时,两组均未出现Ⅳ级心绞痛发作,观察组Ⅲ级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9例(15.3%)发生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再次血运重建4例;对照组40例(34.8%)发生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0例、再次血运重建19例。观察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及总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于存在冠脉临界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FFR指导下选择PCI或药物治疗有助于减少MACE发生,缓解心绞痛发作。
2017年24期 v.57;No.105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胜群;刘喆;李站稳;张景亮;胡振华;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采用鼻咽通气道给氧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OSAHS患者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组、内镜面罩组,每组20例。两组麻醉后鼻咽通气道组经鼻咽通气道给氧、内镜面罩组采用内镜面罩给氧,常规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记录两组入室前(T0)、麻醉诱导并给氧后5 min(T1)、丙泊酚给药后10 min(T2)、术毕(T3)、苏醒后即刻(T4)的血氧饱和度(Sp 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手术时间、气管镜一次性通过率、镜检条件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鼻咽通气道组T2、T3时间点Sp O2均高于内镜面罩组,PETCO2均低于内镜面罩组(P均<0.05)。两组T0、T1、T4时间点Sp O2、PET 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气管镜一次性通过率均为95%(19/20)。鼻咽通气道组镜检条件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内镜面罩组,两组比较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通气道组上呼吸道梗阻、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生率均低于内镜面罩组(P均<0.05)。结论 OSAHS患者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鼻咽通气道给氧较内镜面罩可更好地维持氧合,利于检查操作且安全性高。
2017年24期 v.57;No.105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唐国栋;张慧平;艾虎;李辉;郑耐心;赵迎;孙福成;胡晓东;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120例老年(≥65岁)STEMI患者入院后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是否合并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其中合并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21例(观察组)、不合并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者99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LDL-C、梗死冠状动脉支数等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法分析STEMI患者合并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分布、合并糖尿病比例、LVEF比较,P均<0.05;两组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比例、LDL-C、梗死动脉支数比较,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027、P<0.05)、合并糖尿病(OR=1.531、P<0.05)、LVEF降低(OR=1.338、P<0.05)是STEMI患者发生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合并糖尿病、LVEF降低是老年STEMI患者发生非梗死血管闭塞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2017年24期 v.57;No.105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瑶;权毅;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发生微浸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DCIS及68例DCIS伴微浸润(DCIS-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45岁及≥45岁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47.4%、54.3%;肿瘤直径≤20 mm、20~50 mm及>50 mm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36.0%、59.7%、76.9%;病理分级低级别、中级别及高级别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23.8%、30.4%、65.1%;有、无粉刺样坏死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76.6%、38.6%;ER阳性与阴性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43.8%、63.2%;PR阳性与阴性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44.6%、62.5%;HER-2阳性与阴性者微浸润发生分别为55.6%、49.3%;Ki-67表达<14%与≥14%者微浸润发生率分别为36.4%、64.0%。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CIS患者发生微浸润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粉刺样坏死及ER、PR、Ki-67是DCIS患者发生微浸润的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0 mm、病理分级为高级别、有粉刺样坏死是DCIS患者发生微浸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肿瘤直径>20 mm、病理分级为高级别、有粉刺样坏死的DCIS患者更易发生微浸润,对此类患者诊断时应警惕微浸润的存在,并给予个体化治疗。
2017年24期 v.57;No.1050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彭秋实;李沙;
目的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3例预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2例,分别采用传统口外弓和正畸微种植体行矫正治疗。比较两组矫治完成时间、矫治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矫治前及矫治3个月时取牙周组织体外培养,ELISA法测定牙周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IL-6,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测定牙周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MMP-9表达。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矫治完成时间分别为(14.2±3.2)、(20.6±4.4)个月,两组比较P<0.01。矫治后两组ANB角、U1-NA距、U1-SN角、U1-脸平面角、U1-Apg距及上下唇突度均较矫治前减小(P均<0.05),Go Gn-SN角、U6-Ptm距、U6-PP角均较矫治前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ANB角、U1-NA距、U1-SN角、U1-脸平面角、U1-Apg距、上下唇突度及U6-PP角的矫治前后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25.5%(P<0.05)。矫治3个月时两组牙周细胞TNF-α、IL-1β、IL-6水平及MMP-2、MMP-9表达均明显高于矫治前,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正畸微种植体支抗较传统口外弓支抗更有利于缓解错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为牙周组织修复创造相对良好的条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翟齐西;黄崑;毛晓韵;王学梅;
目的分析257个常规超声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的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检查结果,探讨对常规超声BI-RADS4类乳腺肿块进行ABVS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行常规超声检查并采用BI-RADS分类分为BI-RADS4类的乳腺肿块257个,其中4A类135个、4B类40个、4C类82个。肿块均行ABVS检查,然后用BI-RADS再次分类。分析本组乳腺肿块常规超声、ABVS检查BI-RADS分类结果的差异。将BI-RADS4A类肿块诊断为良性肿块,BI-RADS4B和BI-RADS4C类肿块诊断为恶性肿块,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常规超声、ABVS诊断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本组肿块ABVS检查后用BI-RADS分为4A类145个、4B类27个、4C类85个。ABVS诊断为良性肿块145个、恶性肿块112个,诊断灵敏度85.71%(96/112)、特异度91.03%(132/145)、准确率88.72%(228/257)。常规超声诊断为良性肿块135个、恶性肿块122个,诊断灵敏度77.05%(94/122)、特异度88.89%(120/135)、准确率83.27%(214/257)。ABVS诊断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P均<0.05)。结论对常规超声BI-RADS4类乳腺肿块行ABVS检查可以减少BI-RADS4B类诊断,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
2017年24期 v.57;No.1050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陆伟荣;吴先正;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有机磷中毒血液灌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行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再静滴血必净注射液50 m L+生理盐水100 m L,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比较两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阿托品使用量。治疗前后检测胆碱酯酶活性,统计停用阿托品后胆碱酯酶活性>75%者所占比例;检测血清CRP、脂联素(APN)水平,计算CRP/APN;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2(TLR2)、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两组苏醒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阿托品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停用阿托品后胆碱酯酶活性>75%者所占比例比较P>0.05。治疗第3、5、7天两组胆碱酯酶活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及CRP/APN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APN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TLR2、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必净可减少有机磷中毒血液灌流患者阿托品使用量,提高胆碱酯酶活性;抑制TLRs/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分泌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24期 v.57;No.105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