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楷桢;古丽努尔·阿卜杜热合曼;罗梦雨;康玲;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Ce6-PDT诱导结肠癌SW620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SW620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Ce6-PDT组和3MA-Ce6-PDT组,Ce6-PDT组加入不同浓度Ce6(0.125、0.25、0.5、1.0、2.0、4.0、8.0μg/m L),3MA-Ce6-PDT组给予1.0μg/m L的Ce6+5 mmol/m L的3MA。采用MTT法测算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E/7-ADD染色及罗丹明123联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吖啶橙染色联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体形成;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表达。结果 Ce6-PDT组细胞存活率与Ce6浓度浓度呈负相关(r=-0.820,P<0.01),细胞凋亡率与Ce6浓度呈正相关(r=0.845,P<0.01)。选取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率约为50%时Ce6浓度1μg/m L为后续给药浓度。在Ce6浓度达到1μg/m L时,线粒体膜电位随Ce6浓度增加而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光照组几乎没有亮红色荧光产生,Ce6-PDT组中有大量亮红色荧光出现,3MA-Ce6-PDT组中出现亮红色荧光的数量较Ce6-PDT组减少。与Ce6-PDT组相比,3MA-Ce6-PDT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Ce6-PDT可引起结肠癌SW620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3MA会促进Ce6-PDT诱导的结肠癌细胞SW620凋亡。
2017年25期 v.57;No.105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肖雪琴;张敏鸿;刘海;杨建琼;
目的探讨匹西狄醇A(Piscidinol A)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经胰酶消化后的Hep G-2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药物组及对照组,药物组加入不同浓度Piscidinol A(6.25、12.5、25、50、100 mg/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含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12、24、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Piscidinol A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于荧光显微镜下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采用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蛋白表达。结果药物组Piscidinol A作用后Hep G-2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24 h时IC_(50)值为24.90 mg/L;细胞凋亡染色显示,药物组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出现。药物组6.25、12.5、25、50、100 mg/L的Piscidinol A作用Hep G-2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83%、17.49%、21.72%、34.17%、48.51%,对照组为7.23%,随着药物浓度增大,药物组细胞凋亡率相应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药物组6.25、12.5、25、50、100 mg/L的Piscidinol A作用Hep G-2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量分别为0.29、0.33、0.35、0.39、0.43μg/μL,对照组为0.24μg/μL,药物组随着Piscidinol A浓度升高,Bax蛋白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结论 Piscidinol A能抑制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17年25期 v.57;No.1051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辰;黎莹;李丽;杨成芳;钟毓娟;吴丹;石琳;陈莉;李勇文;
目的探讨甲基阿魏酸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基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用CCl_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甲基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10、5 mg/kg甲基阿魏酸灌胃。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ALT、AST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含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α-SMA、PCⅠ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MDA及PCⅢ、Ⅳ-C、HA、LN含量升高(P均<0.01),CAT、GSH-Px及SOD活性降低(P均<0.01),肝脾指数升高(P<0.01),有明显的肝纤维化特征,肝组织中α-SMA和PCⅠ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均<0.01)。而甲基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ALT、AST、MDA及PCⅢ、Ⅳ-C、HA、LN降低(P均<0.01),CAT、GSH-Px及SOD活性升高(P均<0.01),肝脾指数降低(P<0.01),肝组织中α-SMA、PCⅠ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均<0.01)。结果甲基阿魏酸可有效改善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2017年25期 v.57;No.105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平;徐丹;叶俊;吴舜;马松林;
目的探讨miR-219-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检测miR-219-5p在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 PC-1及Bxpc-3和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中的表达。选取Panc-1细胞系,分成两组,对照组(NC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scramble,miR-219-5p组转染miR-219-5p mimics,MTT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两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裂解型Caspase 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miR-219-5p在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 PC-1及Bxpc-3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6-C7(P均<0.01);miR-219-5p组在72、96及120 h 490 nm处的OD值低于NC组(P均<0.01),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P均<0.01);miR-219-5p组、NC组细胞侵袭数分别为(75.3±6.9)、(172.5±10.5)个/视野,两组细胞侵袭数比较,P<0.01;miR-219-5p组、NC组EGF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09、1.0,两组比较,P<0.01;miR-219-5p组、NC组Cleaved 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0.15、1.0,两组比较,P<0.01。结论 miR-219-5p在胰腺癌细胞系中呈低表达,miR-219-5p过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219-5p下调EGFR蛋白和上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25期 v.57;No.105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茂芹;赖铭裕;谢芳;姜丹;卢婷;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IL-22BP)、IL-2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经手术后的37例份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距癌旁5 cm外的正常胃组织标本37例份进行染色,检测IL-22BP、IL-22、STAT3表达,并分析三者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胃癌组织、正常胃组织中IL-22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6%(25/37)、18.9%(7/37),IL-2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27/37)、18.9%(7/37),STAT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28/37)、24.3%(9/37),胃癌组织、正常胃组织中IL-22BP、IL-22、STAT3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22BP、IL-22、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均<0.05),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P均>0.05);胃癌组织中IL-22BP表达与IL-22、STAT3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6、0.383,P均<0.05);IL-22表达与STAT3表达呈正相关(r=0.342,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IL-22BP、IL-22、STAT3呈高表达,且三者表达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三者可能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25期 v.57;No.105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艾秀清;董晓霞;张银华;木妮热·木沙江;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癌组织中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经治疗后再次复发的患者73例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复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MMP-9表达情况,并分析Survivin、MMP-9表达变化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原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60%(53/73)、69.86%(51/73),复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75%(48/73)、58.90%(43/73),原发肿瘤组织与复发肿瘤组织Survivin及MMP-9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原发性肿瘤与复发性肿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均阳性31例(42.47%)、均阴性3例(4.11%)、从阳性转变为阴性22例(30.14%)、从阴性转变为阳性17例(23.29%);在原发性肿瘤与复发性肿瘤组织中MMP-9表达均阳性26例(35.62%)、均阴性5例(6.86%)、从阳性转变为阴性25例(34.25%)、从阴性转变为阳性17例(23.29%)。复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89.04%、68.49%,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2%、90.41%、78.08%,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生存情况优于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χ~2=4.752,P<0.05);复发肿瘤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2%、67.12%、52.05%,MMP-9表达阴性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89.04%、82.19%,MMP-9表达阴性患者生存情况优于MMP-9表达阳性患者(χ~2=8.062,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复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MMP-9表达与原发肿瘤组织比较,阳性可转变为阴性,阴性可转变为阳性;复发肿瘤组织中Survivin、MMP-9表达阳性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差相关。
2017年25期 v.57;No.105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阳;胡赟霞;葛晓松;吴平;
目的观察抗SSA抗体阳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血清miR-34、miR-500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在抗SSA抗体阳性p S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p SS患者75例(观察组),非p SS患者84例(对照组),miRNA芯片分析两组血清miRNA表达谱改变;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验证。随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异常表达miRNA在抗SSA抗体阳性p SS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miRNA芯片分析发现6个上调和4个下调的miRNA,其中miR-34和miR-500表达在观察组血清中明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证实miR-34和miR-500在观察组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P<0.001。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miR-34对p SS诊断的AUC为0.783(95%CI:0.710~0.844,P<0.001);miR-500的AUC为0.774(95%CI:0.701~0.837,P<0.001)。而miR-34联合miR-500在p SS诊断中AUC为0.888(95%CI:0.828~0.932,P<0.001);两者联合诊断p SS的AUC与单一检测比较,P均<0.05。结论 miR-34和miR-500在抗SSA抗体阳性p SS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检测血清miR-34和miR-500有助于抗SSA抗体阳性p SS诊断。
2017年25期 v.57;No.105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钟萍;范贤明;蒋雪莲;黄成亮;熊彬;
目的探讨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IL-18、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200例(COPD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的病史资料、微型营养评定(MNA)结果并对所有受试者行肺功能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6、IL-18、CC16水平。根据受试者的吸烟史,选取COPD组中吸烟者作为COPD吸烟亚组;对照组中吸烟者作为正常吸烟亚组,未吸烟者作为正常未吸烟亚组。在COPD吸烟亚组中根据吸烟指数(SI)进一步分为SI<400亚组与SI≥400亚组,对吸烟COPD稳定期患者的SI、MNA值与血清IL-6、IL-18、CC16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与对照组受试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吸烟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_1/FVC)%、CC16浓度、MNA值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L-6、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正常未吸烟亚组相比,正常吸烟亚组、COPD吸烟亚组血清IL-6、IL-18水平均升高,而CC16水平降低;COPD吸烟亚组血清IL-6、IL-18水平高于正常吸烟亚组,而CC16水平低于正常吸烟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400亚组血清IL-6、IL-18水平高于SI<400亚组,而CC16水平及MNA值均低于SI<400亚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吸烟COPD稳定期患者的SI与血清IL-6、IL-18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3、0.338,P均<0.01),与CC16水平呈负相关(r=-0.423,P<0.01);SI与MNA值呈负相关(r=-0.304,P<0.05);MNA值与血清IL-6、IL-18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5、-0.291,P均<0.05),而与CC16水平无相关性(r=0.111,P=0.289)。结论吸烟可致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升高、CC16水平降低,能增加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且与吸烟量有正相关关系。
2017年25期 v.57;No.105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玲;张秀丽;张鑫;
目的研究低剂量顺铂与紫杉醇联合用药对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各分为五组,对照组加入PBS,顺铂组加入4μg/m L顺铂,紫杉醇组加入200μg/m L紫杉醇,联合1组加入4μg/m L顺铂与200μg/m L紫杉醇,联合2组加入1μg/m L顺铂+200μg/m L紫杉醇,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测算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结果对照组、顺铂组、紫杉醇组LOVO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2.50±1.58)%、(10.00±3.65)%、(15.00±4.90)%,对照组与顺铂组、紫杉醇组比较,P均<0.001。对照组、顺铂组、紫杉醇组LOV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6±2.04)%、(88.81±2.74)%、(57.32±3.98)%,对照组与顺铂组、紫杉醇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顺铂组、紫杉醇组SW480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7.50±2.19)%、(17.00±2.67)%、(22.00±5.92)%,对照组与顺铂组、紫杉醇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顺铂组、紫杉醇组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8±3.01)%、(76.40±3.12)%、(40.3±4.84)%,对照组与顺铂组、紫杉醇组比较,P均<0.01。联合1组处理24 h后,LOVO和SW480细胞几乎全部死亡;联合2组处理24 h后,LOVO和SW480细胞凋亡率高达(98.65±5.06)%、(91.4±4.87)%,与对照组相比,P均<0.01;顺铂组、紫杉醇组、联合1组、联合2组Cyclin D1表达均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顺铂组、紫杉醇组分别与联合1组、联合2组比较,P均<0.05。结论低剂量顺铂与紫杉醇联合可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的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联合用药降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25期 v.57;No.105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淼;秦成勇;刘瑛;
目的观察鹅去氧胆酸衍生物HS-1200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癌(HCC)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75只大鼠,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成五组各15只,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HS-1200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6周,同时给予HS-1200按80 mg/kg灌胃,1次/d,至20周末。HCC组以腹腔注射DEN诱导大鼠建立原发性肝癌模型。HCC+HS-1200低剂量组造模同时,给予HS-1200按40mg/kg灌胃,1次/d,至第20周。HCC+HS-1200高剂量组造模同时,给予HS-1200按80 mg/kg灌胃,1次/d,至第20周。大鼠心脏采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LT、AST、甲胎蛋白(AFP)水平。采血后处死大鼠,称体质量,取其肝脏称重,计算肝重/体质量(肝脏系数),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取各组大鼠的肝组织,分别提取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MTH1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C组血清ALT、AST和AFP水平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HCC+HS-1200低剂量组、HCC+HS-1200高剂量组血清ALT、AST和AFP水平降低(P<0.05)且HCC+HS-1200高剂量组更明显。与HCC组相比,HCC+HS-1200低剂量组、HCC+HS-1200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肝脏重量和肝重/体质量降低(P均<0.05)。肝癌大鼠接受低或高剂量的HS-1200治疗后,癌症细胞巢形成和细胞坏死减少,HS-1200高剂量组更明显。对照组、HS-1200组、HCC组、HCC+HS-1200低剂量组、HCC+HS-1200高剂量组MTH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1.12±0.11、16.23±0.74、9.48±0.46、6.13±0.33,五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HS-1200可能通过下调升高的MTH1水平来抑制模型大鼠肝癌发生并改善其肝功能,且HS-1200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与其剂量有关,80 mg/kg HS-1200作用效果更好。
2017年25期 v.57;No.1051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怀斌;刘小帅;张万星;王兰辉;温军业;脱红芳;
目的观察缺血后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肝内胆管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于上腹部正中取一长3.5 cm纵切口,将腹壁各层依次切开,肝脏显露后进一步游离出肝十二指肠韧带,关腹,无其他干预。缺血再灌注组:在假手术组基础上,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用无损伤动脉夹将肝门区域夹闭,缺血30 min后取下血管夹,使血管开放,对肝脏持续再灌注,最后关腹。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再灌注组基础上,血供完全恢复之前再灌注10 s,夹闭10 s,如此反复6个循环(共2 min)后完全恢复血供。比色法测定血清γ-GT、SOD活力,免疫组化法测定胆管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测算胆管细胞凋亡指数(AI),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胆管上皮细胞基本形态学变化。结果 IR组、IPO组、SO组血清γ-GT值分别为(34.64±3.28)、(26.30±3.32)、(17.33±2.08)U/L,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SO组、IR组、IPO组大鼠血清SOD活力值分别为(58.26±3.00)、(60.28±3.73)、(61.53±7.99)U/m L,各组间比较,P均>0.05。IR组、IPO组、SO组胆管组织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67±3.73)%、(77.94±5.25)%、(18.21±4.16)%,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IR组、IPO组、SO组胆管组织中Bax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7±2.12)%、(70.10±4.27)%、(30.63±3.00)%,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IR组、SO组、IPO组AI分别为79.31±1.12、26.06±2.27、58.90±2.75,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IPO组病理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肝小叶结构较完整,肝细胞变性程度减轻,汇管区胆管上皮连续完整,炎细胞浸润少。结论缺血后预处理通过促进肝内胆管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抑制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内胆管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内胆管细胞的损伤。
2017年25期 v.57;No.1051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林;肖和达;邓超;刘卫辉;汤礼军;戴睿武;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型大鼠单纯胰腺创伤模型,并基于损伤面积评估其伤情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采用自主研发多功能撞击仪的3 cm~2(3 cm~2致伤面积组)和6 cm~2(6 cm~2致伤面积组)撞击头,分别挤压各组处于开腹状态的胰腺,使之在400 k Pa的压强下形成不同面积的损伤,并设置对照组;建模24 h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率、一般情况、大体病理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血钾、血钙的浓度和血清、腹水中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 cm~2和6 cm~2致伤面积组均能形成明显的损伤(P<0.05),其中,与3 cm~2致伤面积组比较,6 cm~2致伤面积组损伤更显著(P<0.05)。与3 cm~2致伤面积组相比,6 cm~2致伤面积组大鼠存活率、血钾及血钙水平更低(P均<0.05),一般情况更差,损伤性病理改变的范围及程度更大,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更高(P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损伤面积控制的大鼠胰腺创伤模型。该模型简单、有效、可控性及可重复性好,适合用于伤情演化机制和创伤施救等方面的研究。
2017年25期 v.57;No.1051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宏境;曾妮;黄少祥;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A549细胞后,不同浓度(0、25、50、75、100μmol/L)的青蒿琥酯作用A549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青蒿琥酯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 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和自噬相关蛋白p62、LC3B表达变化。结果25μmol/L及以上浓度的青蒿琥酯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5)。不同浓度(0、25、50、75、100μmol/L)的青蒿琥酯作用A549细胞48 h可降低p62表达,增加LC3B表达,并降低m 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青蒿琥酯联合自噬抑制剂3-MA可增加A549细胞的生存率(P<0.05)。结论青蒿琥酯可能通过下调m 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从而抑制A549细胞增殖。
2017年25期 v.57;No.105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任秀敏;贾秀红;朱聪;段培锋;
目的观察绿原酸对人白血病阿霉素耐药株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将不同浓度(2~64μmol/L))的绿原酸作用于K562/ADM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绿原酸内在细胞毒性及对阿霉素(Adr)的增敏作用,并计算逆转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经绿原酸处理后K562/ADM细胞内Adr和罗丹明123平均荧光强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P糖蛋白(P-gp)、t-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筛选出细胞抑制率<10%时的绿原酸浓度为4μmol/L以内,即为无毒剂量。绿原酸2、4μmol/L及Adr作用K562/ADM细胞后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65、2.21倍。K562/ADM细胞内Adr平均荧光强度为184±22,用2、4μmol/L绿原酸处理K562/ADM细胞,加入Adr后,其荧光强度分别为223±26、326±35,绿原酸干预前后荧光强度比较,P均<0.05。绿原酸干预K562/ADM后细胞内MDR1、p-Pg、t-Akt、p-AKT蛋白表达受抑(P均<0.05),2、4μmol/L绿原酸处理K562/ADM细胞24 h后,MRP1、P-gp、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7.34±1.143)%、(59.63±0.658)%、(37.41±0.575)%和(66.12±1.102)%、(51.33±0.658)%、(32.41±0.575)%。结论绿原酸体外可有效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其相关分子机制可能通过下调P13K/Akt信号通路抑制MRP1、P-gp蛋白表达实现。
2017年25期 v.57;No.105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立成;周毅;
目的观察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探索其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癌组织100例份,同时收集相应癌旁(距癌组织边缘>10 cm)正常组织100例份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EZH2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ZH2蛋白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EZH2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均>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患病部位无关(P均>0.05),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ZH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64,P<0.05)。结论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ZH2蛋白呈高表达,Caspase-3蛋白呈低表达;EZH2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参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25期 v.57;No.105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封艳玲;
目的观察CD4~+CD29~+T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UC患者60例(UC组),其中活动期及缓解期各30例,设立同期查体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定周血中CD4~+CD29~+T细胞百分率,肠镜下取UC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用皮尔森相关法分析CD4~+CD29~+T细胞与MPO的相关性。结果 UC组CD4~+CD29~+T细胞、VCAM-1及MPO在活动期及缓解期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均<0.05;CD4~+CD29~+T细胞在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有表达而在结肠中未检测到表达;外周血CD4~+CD29~+T细胞与MPO呈正相关(r=0.543,P<0.05)。结论CD4~+CD29~+T细胞在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与UC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2017年25期 v.57;No.105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刚;王孝益;孙礼侠;陈圣林;刘昌阔;胡郁之;刘丹峰;
目的根据术前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评分系统。方法选取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其ERCP术后行LC是否中转开腹分为中转组与非中转组,并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中转开腹危险因素,再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对该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预测LC术中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系统。结果术前1~3 d的CRP(>10 mg/L)、血清淀粉酶(>125 U/L)、凝血酶原时间(>14 s)、符合SIRS标准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术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被赋值后(CRP>10 mg/L为6,≤10为0;血清淀粉酶>125 U/L为9,≤125 U/L为0;凝血酶原时间>14 s为8,≤14 s为0;符合SIRS标准为10,不符符合SIRS标准为0),建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评分系统(0分组;1~10分组;11~20分组;21~30分组;30分以上组。相邻两组的实际中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腹腔镜与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EST术后LC术中转开腹风险的评分系统。该系统评分越高,中转开腹的可能性越大。
2017年25期 v.57;No.105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亓飞;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Tip60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Tip60蛋白表达,经MTT药敏试验检测结直肠癌癌细胞对阿糖胞苷、氟尿嘧啶、丝裂霉素、伊利替康和奥沙利铂五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癌旁正常组织、结直肠癌组织中Tip6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5%,两者比较,P<0.05。Tip60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Tip60表达下调使结直肠癌对化疗药物丝裂霉素、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提高(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Tip60表达下调,Tip60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预后及化疗的生物学指标。
2017年25期 v.57;No.105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纪易斐;江枫;刘肇修;倪温慨;管程齐;肖明兵;陆翠华;倪润洲;
目的观察钙囊素(S100A11)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100A11蛋白、TGF-β1蛋白在56例胰腺癌组织中和22例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二者表达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A11及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胰腺癌组织中S100A11和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74,P<0.05);S100A11、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S100A11、TGF-β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2017年25期 v.57;No.1051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亮亮;蔡雪军;邵志江;张立明;陈敬一;陈霰;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序贯治疗老年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PTGD联合LC序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7 d体温,血WBC,血生化指标ALT、AST、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IL-6、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PTGD术后3、7 d患者体温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7 d患者WBC、ALT、AST、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CRP水平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不能耐受急症手术的老年危重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通过PTGD+LC序贯式疗法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2017年25期 v.57;No.1051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林国鸿;农文伟;罗强;周增华;
目的观察广西崇左地区壮族早发性乳腺癌复发患者癌组织中BRCAI与BRCA2表达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0例首诊早发性乳腺癌患者(A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30例早发性乳腺癌复发患者(B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10例乳腺增生患者(C组)标本中BRCA1与BRCA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B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BRCA1、BRCA2 mRNA与蛋白表达均下降(P均<0.05);与A组比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BRCA1、BRCA2 mRNA与蛋白表达均下降(P均<0.05);A组BRCA1 mRNA与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RRCA2 mRNA与蛋白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BRCA1、BRCA2 mRNA与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结论广西崇左地区壮族早发性乳腺癌复发患者癌组织中BRCA1与BRCA2均持续性低表达,二者可能是乳腺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2017年25期 v.57;No.105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锦涛;成志强;周冬仙;彭全洲;左敏;王晓玫;
目的观察CD117在乳腺柱状细胞病变(CCLs)及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53例乳腺CCLs患者(意义未明组),20例乳腺导管内普通型增生(UDH)患者(非肿瘤组),43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及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肿瘤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CD117及ER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表达差异,Spearman法分析两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CD117在意义未明组CCLs中阳性表达率为17%(9/53),非肿瘤组UDH中阳性表达率为85%(1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97,P<0.001);CD117在肿瘤组(ADH&DCIS)中阳性表达率为9.3%(4/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6,P=0.373)。CD117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表达与ER表达呈负相关性(r=-0.825,P<0.001)。结论 CD117在乳腺UDH中呈阳性表达,在CCLs、ADH及ER阳性DCIS中呈较高缺失性表达;CD117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表达与ER表达呈负相关,CCLs可能是显微镜下可辨识的最早期乳腺ER阳性肿瘤性转化的癌前病变。
2017年25期 v.57;No.105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锡波;王永森;李平;黄福常;
目的通过对由沧州地区内陆至沿海迁移人群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自身抗体的调查分析,探讨迁移人群甲状腺疾病的流行新趋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由沧州市及沧州市西部县市搬迁至黄骅港10年以上的职工,女782例(女迁移组),男903例(男迁移组)及同期原生活地的职工,女1 050例(女非迁移组),男1 208例(男非迁移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析比较女、男迁移组与相应非迁移组间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和自身抗体阳性率的不同;同时抽取各组部分人员给予尿碘测定。对迁移组的部分人员作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女迁移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明显高于女非迁移组(P均<0.01);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亚甲减)、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迁移组(P均<0.05);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SHRAb)的阳性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亚甲亢)、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患病率两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男迁移组Tg-Ab、TPO-Ab阳性率明显高于男非迁移组(P均<0.05);男迁移组亚甲减患病率明显高于男非迁移组(P<0.05);TSHRAb的阳性率和甲减、亚甲亢、甲亢患病率两组间比较,P>均0.05。迁移者的尿碘检测值(M=575.5μg/L)明显高于非迁移者(M=370.6μg/L),二者比较,P<0.01。甲状腺抗体阳性和功能异常的多因素分析均仅性别一项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沧州地区由内陆至沿海迁移人群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和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均增加,碘摄入增加可能是其部分原因。
2017年25期 v.57;No.1051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玉琴;刘树芳;王敬涛;张霞;汪春雷;
目的观察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92例(甲亢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亢性心脏病37例(甲心组)和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疾病80例(对照组),入院后均行血清TPO-Ab、Tg-Ab联合检测。甲亢组和甲心组患者行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或相应对症处理6个月后再次行血清TPO-Ab、Tg-Ab联合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TPO-Ab、Tg-Ab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甲亢组、甲心组、对照组血清TPO-Ab分别为(81.49±15.54)、(195.81±26.92)、(23.21±4.20)U/L,血清Tg-Ab分别为(38.37±9.58)、(87.21±17.42)、(21.05±4.09)U/L;甲亢组和甲心组血清TPO-Ab、Tg-Ab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甲心组血清TPO-Ab、Tg-Ab高于对甲亢组(P均<0.05)。治疗6个月后,甲亢组TPO-Ab、Tg-Ab分别为(33.79±6.13)、(19.46±4.42)U/L,甲心组TPO-Ab、Tg-Ab分别为(66.42±8.35)、(35.45±7.34)U/L。治疗后甲亢组、甲心组血清TPO-Ab、Tg-Ab均降低(P均<0.05),甲心组TPO-Ab、Tg-Ab水平仍高于甲亢组(P均<0.05)。结论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清TPO-Ab、TgAb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TPO-Ab、Tg-Ab有助于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
2017年25期 v.57;No.1051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牛力华;李艳丽;郝天羽;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自制助推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420例不孕症患者的420个IVF-ET周期,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含140个IVF-ET周期(140例患者),分别以手动法推注、微量泵推注和自制助推器推注实施胚胎移植,比较推注操作相关的人员占用、推注时间和便捷性评价满意度,随访三种不同的胚胎移植操作方法的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 a、b、c组的人员占用分别为2、1、1例,三组在推注时间、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比较,P均>0.05,三组操作人员便捷性评价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便捷性评价满意度分数最高(P均<0.05)。结论自制助推器用于IVF-ET效果较好,具有操作人员占用少、便捷性评价满意度高的特点。
2017年25期 v.57;No.105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琪新;崔德芝;王震;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并筛选丹红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文检索词为丹红、丹红注射液、高血压合并肾损害、高血压性肾损害、高血压肾病,英文检索词为Danhong、hypertension、hypertensive、renal。检索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已有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选取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项合格临床试验文献,共计951例患者,其中5项试验研究样本量<50例;临床试验仅提及随机分组但均未说明具体随机分配方法,均未采用盲法观察,纳入研究方法学偏倚风险较高。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治疗可降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均数差(MD)=-11.12mg/L,95%CI为(-13.53~-8.72)mg/L]、尿β2微球蛋白[MD=-0.12 mg/L,95%CI为(-0.15~-0.08)mg/L]、血肌酐[MD=-40.26μmol/L,95%CI为(-57.90~-22.61)μmol/L]、血尿素氮[MD=-1.54 mmol/L,95%CI为(-2.76~-0.31)mmol/L],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MD=26.26 m L/min,95%CI为(14.91~37.62)m 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献发表偏倚的倒漏斗图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丹红注射液可减少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小样本、异质性和高偏倚风险研究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017年25期 v.57;No.105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英江;盛玉国;韩新强;马超;王柱;王文明;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诊治共11例SISMAD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案。结果 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58岁,平均50岁。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11例患者中表现为腹痛8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腰背部疼痛1例,伴有恶心、呕吐3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有吸烟史4例。根据SISMAD的Yun分型,其中Ⅰ型3例,Ⅱa型3例,Ⅱb型3例,Ⅲ型2例。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33 mm,夹层的平均长度为57.72 mm。7例保守治疗3~9 d后腹痛症状逐渐缓解、消失;1例行弹簧圈栓塞术;1例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经股动脉置入自膨式裸支架;1例保守治疗5 d后腹痛症状未明显缓解,行置管溶栓+罂粟碱灌注术;1例Ⅲ型患者入院后腹痛症状加重,腹膜刺激征阳性,急症行剖腹探查术,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所有患者随访中除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小肠切除术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外,其余腹痛症状消失。结论SISMAD临床表现多样,腹痛多见,亦可见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背部疼痛,便血,厌食,体质量减轻等。多发于中年,男性居多。DSA是诊断SISMAD的金标准。保守治疗对多数SISMAD有效,若腹痛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改行腔内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2017年25期 v.57;No.1051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秋婷;何海武;石慧芳;徐建光;王应琼;
目的观察老年呼吸衰竭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老年呼吸衰竭伴慢性肺心病患者70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慢性肺心病患者70例为B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浆中PAF水平,检测血小板膜释放功能(GMP140)、血小板黏附功能(PADT)、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水平,并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检测。结果 A组、B组、对照组PAF水平分别为(178.3±19.4)、(152.8±1.5)、(132.1±8.6)μg/L,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PADT、PAg T和GMP140水平比较A组>B组>对照组(P均<0.05)。A组、B组、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47.5±8.2)、(54.2±7.6)、(60.1±9.3)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50.2±8.6)、(44.2±7.6)、(36.3±8.5)mm Hg,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老年呼吸衰竭伴慢性肺心病患者PAF水平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膜释放功能增加。
2017年25期 v.57;No.105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宋宏颖;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COPD合并肺结核(观察组)、单纯肺结核(肺结核组)、单纯COPD(COPD组)患者各50例,同时选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NK细胞及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IL-1、s IL-2R、IL-6、IFN-γ、TNF-α)表达。结果观察组、肺结核组NK细胞比例低于COPD组及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D4~+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三组患者血清IL-1、IL-6、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s IL-2R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OPD组血清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存在以NK细胞、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功能低下,且IL-1、s IL-2R、IL-6、IFN-γ细胞因子明显异常。
2017年25期 v.57;No.1051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程刚;蒋祥德;张华鹏;杨培;刘华;顾康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治疗未手术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4例ⅠB~Ⅲ期未手术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选用低剂量单药卡培他滨节拍化疗,600 mg/m~2,2次/d,于早晚饭后0.5 h吞服,每28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对照组选择PF方案(5-Fu 1 g/m~2,d1~d4,DDP 75 mg/m~2,d1;每28 d重复,共4个周期)。两组均接受同期加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PGTV 60.2 Gy/28 f,PTV 50.4 Gy/28f;两组依据放化疗后反应情况给予1~2周期原方案化疗;对于有复发或转移者调整为含紫杉类和铂类药物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90.7%、78.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控制率分别为94.4%、84.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1%、68.5%、55.5%,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0%、58.0%、36.0%。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肾毒性、手足综合征、放射性肺炎、食管狭窄、食管穿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在同步放化疗耐受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治疗未手术食管癌患者时,单药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的疗效优于PF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
2017年25期 v.57;No.105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朝巍;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与培美曲塞、顺铂联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107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5例,观察组第1天静滴贝伐单抗7.5 mg/kg+培美曲塞500 mg/m~2,第3天静滴顺铂75 mg/m~2,21 d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除不使用贝伐单抗外,培美曲塞、顺铂的用量及用法同观察组。治疗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价,并测定VEGF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CR 2例,PR 27例,SD 14例,PD 12例,RR为52.7%,DCR为78.1%;对照组分别为1、20、17、14例,RR为40.3%,DCR为73.1%;两组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FS分别为8.2、6.1个月,OS分别为14.3、11.4个月,两组PFS、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及肿瘤标志物CEA、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VEGF及肿瘤标志物CEA、NSE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发生骨髓抑制15例,肝功能异常9例,胃肠道反应17例,高血压15例,出血或血栓23例,对照组分别为14、10、16、0、22例,两组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情绪、认知分数高于对照组,疼痛、呼吸困难、疲劳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贝伐单抗与培美曲塞、顺铂联合治疗晚期肺腺癌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抑制癌症进展,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017年25期 v.57;No.105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陈鹏;董绍安;由玉梅;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MMP-9及E-cadherin蛋白表达,并与癌旁组织进行比较。MMP-9与E-cadherin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 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MMP-9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E-cadherin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E-cadherin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MMP-9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475,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9呈高表达,E-cadherin呈低表达;二者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临床分期判断。
2017年25期 v.57;No.105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洁;肖凌凤;付增瑞;姜艳鑫;任鹏;
目的探讨日周期类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83例,入选者均测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FPG、HbA_(1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生化指标。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分别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日周期类型进行调查。根据MEQ得分,将患者分为清晨型组97例、中间型组144例、夜晚型组42例。比较三组BMI、FPG、HbA_(1c)、HDL-C、LDL-C、TG、T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EQ得分与BMI、FPG、HbA_(1c)、HDL-C、LDL-C、TG、TC关系。结果夜晚型组FPG高于清晨型组(P<0.05),夜晚型组HbA_(1c)高于清晨型组和中间型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Q得分与HDL-C呈正比(r=0.128,P=0.032),与FPG、HbA_(1c)、LDL-C呈反比(r分别为-0.276、-0.395、-0.204,P均<0.05)。结论日周期类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FPG、HbA_(1c)呈负相关关系,日周期类型越趋向于夜晚型,其FPG、HbA_(1c)水平越高。
2017年25期 v.57;No.105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麦月施;夏志军;
目的观察伴宫颈增大的盆脏器脱垂患者宫颈周围立体环结构中胶原蛋白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因盆腔脏器脱垂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为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20例,宫颈直径≤3cm者20例;同期因良性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无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的患40例作为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20例,宫颈直径≤3 cm者20例。选取术中切除的子宫旁靠近宫颈端的主、骶韧带,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定性测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TIMP-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结果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较宫颈直径≤3 cm者TGF-β1、TIMP-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多(P均<0.05)。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较宫颈直径≤3 cm者TGF-β1、TIMP-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多(P<0.05)。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较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TGF-β1、TIMP-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P均<0.05),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较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TGF-β1、TIMP-1、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多(P均<0.05)。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较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TGF-β1、TIMP-1表达减少(P均<0.05),脱垂组宫颈直径>3 cm者与对照组宫颈直径≤3 cm者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伴宫颈增大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宫颈周围立体环结构中胶原蛋白表达含量无明显改变,其机制与胶原蛋白合成较少、降解增加,最终引起胶原纤维比例失调,导致子宫支持结构薄弱、子宫位置改变。
2017年25期 v.57;No.1051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