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过表达CUEDC2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构建

    唐传喜;刘鑫峰;李风;高殿帅;

    目的构建过表达CUE结构域蛋白2(CUEDC2)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系。方法 PCR扩增CUEDC2基因全长序列,将其连接于GV358载体质粒。酶切鉴定GV358-CUEDC后采用慢病毒包装三质粒系统(GV358-CUEDC2、Helper 1.0、Helper 2.0)转染293T细胞。转染48、72 h后收集病毒上清并感染U251细胞。将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过表达CUEDC2组、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感染操作,过表达CUEDC2组、空载体组分别感染GV358-CUEDC和GV-vector。流式筛选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U251细胞中的CUEDC2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UEDC2蛋白。结果 GV358-CUEDC酶切结果显示在900 bp处有一条明显条带,CUEDC2测序结果与Gen Bank数据库比对完全一致。流式筛选感染GV358-CUEDC慢病毒的U251细胞,得到阳性率95%以上的U251细胞。U251细胞在感染GV358-CUEDC2及GV-vector病毒后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绿色荧光。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过表达CUEDC2组U251细胞中CUEDC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290±0.663、0.823±0.059、1,CUEDC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020、0.51±0.015、0.92±0.150,过表达CUEDC2组CUEDC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均<0.01)。结论成功构建了过表达CUEDC2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系。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及其与NRS评分的关系

    毛椿平;黄劲柏;杨涛;

    目的利用基于头颅MRI的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技术,观察躯体形式疼痛障碍(SPD)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并分析其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SPD患者10例纳入病例组、健康志愿者14例纳入对照组。对SPD患者进行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两组均行头颅MRI检查,高分辨3D T1WI数据采集,保存图像。将两组头颅MRI检查所获得的所有图像数据进行VBM,测算全脑体积及灰质体积,并获取两组灰质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PD患者灰质体积与N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VBM显示,病例组灰质体积大于对照组(P<0.01),灰质体积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左侧丘脑。病例组左侧丘脑灰质体积与NR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631,P>0.05)。结论 SPD患者头颅MRI VBM显示脑灰质体积增大,主要位于左侧丘脑;脑灰质体积改变与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2017年27期 v.57;No.105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结果及颅内梗死灶分析

    游文霞;钟剑萍;欧阳基鹏;黎宏庄;杨少民;胡秋根;

    目的观察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SSS-TOAST分型情况,并分析颅内梗死灶的特点。方法缺血性小卒中患者516例,进行SSS-TOAST分型,观察颅内梗死灶情况。收集患者年龄、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RS)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颈部血管检查等资料,并在不同SSS-TOAST分型间进行比较。结果 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4例(33.72%)、心源性脑栓塞型39例(7.56%)、小动脉闭塞型229例(44.38%)、其他原因11例(2.13%)、原因不明63例(12.21%),主要类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大动脉狭窄、90 d mRS评分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小动脉闭塞型(P均<0.05)。357例(69.19%)颅内梗死灶为孤立性病灶,其中231例(64.71%)病灶在皮层下、深部白质、基底节等常见位置;159例(30.81%)为多发病灶。282例(54.65%)患者颅内梗死灶直径(或之和)<20 mm,234例(45.35%)直径(或之和)≥20 mm。本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灶多为孤立性病灶,多数病灶大小<20 mm,孤立性病灶多位于常见位置(P均<0.05)。结论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TOAST分型多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前者合并大动脉狭窄和预后不良比例更高;缺血性小卒中患者颅内梗死灶多为常见位置的孤立性病灶,但部分患者颅内梗死灶直径≥20 mm,多发梗死灶者也占一定比例。

    2017年27期 v.57;No.105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托吡酯腹腔注射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李香丹;尹明姬;杨洋;林贞花;咸哲民;李今子;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腹腔注射后癫痫大鼠海马组织损伤改变,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PM低剂量组、TPM高剂量组。模型组、TPM低剂量组、TPM高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180 mg/kg、匹罗卡品30 mg/kg制作癫痫模型。模型组、TPM低剂量组、TPM高剂量组大鼠分别于癫痫发作后5 h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 L/(kg·d)、TPM 40 mg/(kg·d)、TPM 80 mg/(kg·d)。各组连续用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各组差异表达的miRNA,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验证;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细胞数;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Caspase-8。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损伤明显,TPM低剂量组和TPM高剂量组海马组织损伤较模型组减轻,且TPM低剂量组损伤最轻。基因芯片检测发现模型组出现12个表达上调的miRNA和14个表达下调的miRNA,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只有miR-146a在各组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TPM高剂量组、TPM低剂量组、正常组海马组织中miR-146a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5)。细胞凋亡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A1区、CA3区和DG区凋亡细胞细胞数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TPM高剂量组和TPM低剂量组凋亡细胞数低于模型组(P均<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Caspase-8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模型组、TPM高剂量组、TPM低剂量组Caspase-8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A1区、CA3区和DG区Caspase-8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组(P均<0.05),TPM高剂量组和TPM低剂量组Caspase-8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IOD值高于正常组,模型组、TPM高剂量组、TPM低剂量组IOD值依次降低(P均<0.05)。结论 TPM腹腔注射可减轻癫痫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减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下调海马组织中miR-146a和Caspase-8的表达,其中40 mg/(kg·d)的TPM较80 mg/(kg·d)效果更加明显。TPM的抗癫痫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miRNA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下调Caspase-8表达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盐酸小檗碱预处理对青霉素钠诱发小鼠癫痫发作程度、发作潜伏期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则烨;向雪瑞;范孟孟;向婷;房春云;江平;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BBH)预处理对青霉素钠诱发小鼠癫痫发作程度、发作潜伏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适应性饲养3 d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丙戊酸钠(VPA)组、BBH1组、BBH2组。VPA组腹腔注射VPA 40 mg/kg,BBH1组以BBH 25 mg/kg灌胃,BBH2组以BBH 50 mg/kg灌胃,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分别以等量生理盐水和β-环糊精灌胃。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至末次给药次日,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四组均腹腔注射青霉素钠700万IU/kg诱发癫痫。记录各组小鼠从给药到出现癫痫症状的潜伏期。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评估癫痫发作分级,记录癫痫大发作(>Ⅲ级)发生情况。发作持续1 h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并断头取脑,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检测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结果模型组癫痫发作Ⅲ级2只、Ⅳ级7只、Ⅴ级1只,癫痫大发作8只;VPA组Ⅲ级6只、Ⅳ级3只、Ⅴ级1只,共4只达到大发作;BBH1组Ⅲ级3只、Ⅳ级6只、Ⅴ级1只,7只大发作;BBH2组Ⅱ级1只、Ⅲ级6只、Ⅳ级3只、Ⅴ级1只,癫痫大发作4只。BBH2组小鼠癫痫发作达到Ⅲ级以上的数量与模型组相比,P均<0.05。模型组、VPA组、BBH1组、BBH2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分别为(142.4±68.4)、(237.5±132.6)、(246.9±59.8)、(260.5±52.4)s,BBH1组、BBH2组癫痫发作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P均<0.05)。VPA组海马组织中GAB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Glu/GABA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VPA组Glu/GABA低于模型组(P<0.05);BBH1组、BBH2组Glu/GABA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B1组Glu/5-HT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BBH预处理有助于降低小鼠癫痫发作分级,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其中50 mg/kg剂量效果优于25mg/kg剂量;BBH的抗癫痫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组织内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组织中maspin、AKT、p-AKT表达变化及其与肿瘤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

    许振;刘志强;孟玮;郭庆枝;孙莉;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maspin、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7例份宫颈石蜡组织标本,其中慢性宫颈炎组织20例份(炎症组)、CINⅠ级组织20例份(CIN1组)、CINⅡ级组织20例份(CIN2组)、CINⅢ级组织20例份(CIN3组)、宫颈癌组织47例份(宫颈癌组,其中无淋巴结转移32例为宫颈癌1组、有淋巴结转移15例为宫颈癌2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maspin、AKT、P-AKT,测算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maspin蛋白阳性表达比例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AKT、p-AKT阳性表达比例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宫颈癌2组p-AKT阳性表达比例高于宫颈癌1组(P<0.05)。宫颈癌组织中maspin与AKT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_s=-0.472,P=0.001),maspin与p-AKT表达也呈负相关关系(r_s=-0.598,P=0.000)。宫颈癌1组、宫颈癌2组LMVD分别为(19.44±2.95)、(23.24±2.46)支/mm~2,淋巴结转移与LMVD呈正相关关系(r_s=0.44,P=0.000)。宫颈癌组织中LMVD与masp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_s=-0.554,P=0.000),LMVD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_s=0.39,P=0.007)。结论宫颈癌组织中maspin表达下调,AKT、p-AKT表达上调,且maspin表达与AKT、p-AKT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宫颈癌组织中LMVD与masp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LMVD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关系。maspin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与AKT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40种中药提取物对6种临床常见感染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观察

    彭丹;马琼丽;陈泽慧;周小仙;陈安林;董泽令;杨欢;陈先恋;

    目的观察苏木、地榆、淫羊藿、黄连、白芍等40种贵州省常见中药对6种临床常见感染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取40种中药(厚朴、陈皮、益母草、连翘、三七、虎杖、百部、菌陈、拳参、半夏、龙胆草、玄参、黄精、苦瓜、天冬、瓜蒌、淫羊藿、木蝴蝶、木香、姜黄、杜仲、白芨、木瓜、白头翁、地榆、苏木、白芍、紫草、山豆根、钩藤、黄药子、猪牙皂、黄柏、女贞子、山慈菇、黄连、石斛、栀子、枳壳、金钱草)制备水提取液或乙醇提取液。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测算40种中药提取物对6种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筛选出对标准菌株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范围10~21 mm)的中药提取物,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6种标准菌株及其临床分离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K-B法显示15种中药提取物(三七、虎杖、半夏、龙胆草、玄参、黄精、瓜蒌、淫羊藿、木香、地榆、苏木、白芍、紫草、猪牙皂、黄连)对至少1种标准菌株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0~21 mm;黄连对肺炎链球菌、苏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20 mm。15种中药MIC在15.63~1 000 mg/m L,其中黄连对肺炎链球菌、苏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均为15.63 mg/m L,淫羊藿对肺炎链球菌、地榆对肺炎链球菌的MIC值均为31.25 mg/m L。筛选出5种抑菌活性较强的中药为苏木、地榆、淫羊藿、黄连、白芍,对6种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苏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连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链球菌的MIC_(50)均为15.63 mg/m L。结论 40种中药中苏木、地榆、淫羊藿、黄连、白芍对临床常见感染菌株的抑菌活性较好,黄连对肺炎链球菌及苏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苏木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芍、地榆对鲍曼不动杆菌也有一定抑菌效果。

    2017年27期 v.57;No.105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阿维菌素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罗丹;罗亮;杨志军;黄佛宝;王燕燕;

    目的观察阿维菌素(AVMs)对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传代培养U251细胞,将细胞分为药物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药物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AVMs处理,阴性对照组不加AVMs。取药物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2、4、6、8、10、12μmol/L的AVMs,采用MTT法测算给药24、48、72 h后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取药物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4、8μmol/L的AVMs培养72 h后,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中的Caspase-3、Bcl-2、Bax蛋白。结果 2、4、6、8、10、12μmol/L的AVMs作用于U251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AVMs作用24、48、72 h后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也逐渐升高;AVMs对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均<0.01)。AVMs作用72 h时对U251细胞增殖的IC_(50)为5.220μmol/L。阴性对照组与药物实验组4、8μmol/L亚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0.16%、31.5%±0.43%、52.4%±0.7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92.4±2.52、85.2±1.32、45.3±0.75,三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相比,P均<0.01。阴性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4μmol/L亚组、8μmol/L亚组细胞中Caspase-3、Bax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均<0.01)。结论 AVMs可抑制U25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侧脑室注射微量GnIH大鼠的血浆GnRH、FSH水平及下丘脑组织POMC蛋白表达观察

    司丽娜;吴迪;苏玮;魏萌;杨旭庆;陈磊;杨松鹤;程露阳;乔跃兵;

    目的观察侧脑室微量注射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 IH)后雄性大鼠血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变化,及下丘脑组织中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实验组于大鼠侧脑室一次性注射Gn IH 5μL,于5 min内注射完毕,留针1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注射后60、120、240min各取10只大鼠心房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GnRH、FSH;心房取血后断头处死大鼠,取下丘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的POMC蛋白。结果实验组注射后60、120、240 min血浆GnRH、F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内注射后不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注射后60、120、240 min下丘脑组织中POMC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注射后240 min下丘脑组织中POMC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注射后60、120 min(P均<0.05)。结论侧脑室微量注射Gn IH后雄性大鼠血浆GnRH、FSH水平降低,下丘脑组织中POMC蛋白表达下调。Gn IH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一定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OMC神经元功能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海风藤提取物灌胃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影响及对痛风大鼠足跖肿胀的防治作用

    张柯媛;熊灏;曹斌;覃艺群;刘安韬;刘喜华;农志欢;李冬梅;韦桂宁;周小雅;

    目的观察海风藤提取物灌胃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对大鼠痛风性炎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取雄性昆明种小鼠100只随机分为A、B组各50只。A、B组各分为5个亚组,其中3个亚组分别以高(9.00 g/kg)、中(4.50 g/kg)、低(2.25 g/kg)剂量的海风藤提取物灌胃,另2个亚组分别给予20 mg/kg别嘌醇片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A、B两组灌胃均1次/d、连续12 d。A组于末次灌胃后1 h,腹腔注射次黄嘌呤600 mg/kg制作高尿酸血症模型,B组不给予次黄嘌呤。A、B组分别于腹腔注射后2.5 h、末次灌胃1 h后眼眶静脉取血,采用磷钨酸比色法检测血清尿酸。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1、2、3、4组各10只。1、2组分别采用高(9.00 g/kg)、低(2.25 g/kg)剂量的海风藤提取物灌胃,3、4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各组灌胃1次/d,连续10 d。第10天灌胃1h后取1、2、3组大鼠于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00 g/L的尿酸钠结晶0.15 m L诱导痛风性炎症。分别于尿酸钠结晶注射后1、2、3、4、5、6 h观察各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情况,计算肿胀度。结果 A组的高剂量海风藤提取物、中剂量海风藤提取物亚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低于A、B组的蒸馏水亚组(P均<0.05)。3组大鼠尿酸钠结晶注射后不同时间右后足跖肿胀度均高于4组(P均<0.05)。尿酸钠结晶注射后3、4、6 h时1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低于3组(P均<0.05)。尿酸钠结晶注射后2 h时2组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低于3组(P<0.05)。结论海风藤提取物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防治大鼠痛风性炎症。

    2017年27期 v.57;No.105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皂苷Rg1灌胃对大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黄锋;孙娟;杨智华;贾岩龙;邵焕霞;刘会茹;詹合琴;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灌胃对大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3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假手术组不做IPF模型;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用博来霉素气管内注射诱导IPF模型,于造模当天,阳性对照对照组给予5 mg/kg的醋酸泼尼松灌胃,实验1、2、3组18、36、72 mg/kg的人参皂苷Rg1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1次/d。于给药第7、28天分别处死各组小鼠,采用肺湿重法测算肺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的α-肌动蛋白(α-SMA),采用q 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mRNA。结果给药第7、28天时,模型组肺系数均高于其余各组(P均<0.01),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1组的肺系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实验2、3组肺系数低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给药第28天时,阳性对照组肺系数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模型组肺组织α-SM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1、2、3组及阳性对照组α-SMA水平低于模型组(P均<0.05)。给药第7、28天时,模型组肺组织中PDGF-A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余各组(P均<0.05)。给药第28天时,阳性对照组肺组织中PDGF-A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实验1、2、3组肺组织中PDGF-A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P均<0.05)。结论人参皂苷Rg1灌胃可降低IPF大鼠的肺系数及肺组织中α-SMA水平;人参皂苷Rg1有一定的抗肺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DGF-A表达有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rt-PA静脉溶栓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关系

    李鹤婷;徐艳红;杨嘉君;

    目的分析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rt-PA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溶栓治疗5天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ΔNIHSS)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32例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83例。收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血糖、血脂、胆红素、尿酸检查资料。记录溶栓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例数(不良事件包括溶栓后有渗血或患者最终死亡)。对所有可能影响入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待校正血压、血脂、肌酐等脑梗死相关因素后,进一步分析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及溶栓前NIHSS评分均高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合并高血压比例、TG、LDL低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OR为1.108,95%CI为1.015~1.210)、血清尿酸(OR为1.010,95%CI为1.003~1.016)及溶栓前NIHSS评分(OR为1.183,95%CI为1.085~1.289)与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有关。115例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者13例、未发生不良事件者102例,发生不良事件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未发生不良事件者(P=0.042),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溶栓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呈不显著负相关(OR=0.992,95%CI为0.984~1.000,P=0.047)。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有关,高胆红素及高尿酸可能有利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高胆红素及高尿酸并不明显增加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2017年27期 v.57;No.1053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后患者记忆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孙超;任蕾;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记忆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早期脑梗死患者296例,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进行记忆功能评估(22~24分为正常,0~21分为记忆障碍),发生记忆障碍者209例。收集发生记忆障碍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资料和生活习惯情况,纳入25项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看书学习、日常交流、职业、体育锻炼、睡眠障碍、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史、卒中家族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变部位是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睡眠障碍、吸烟、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皮层梗死是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受教育年限、看书学习、日常交流多、经常体育锻炼是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高龄、睡眠障碍、吸烟、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皮层梗死是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危险因素;较长受教育年限、看书学习、日常交流多、经常体育锻炼是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保护因素。

    2017年27期 v.57;No.105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徐巧绒;徐家萍;郭爱红;王洪;唐文艳;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清Apelin-13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病例组,选择来院体检的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于入院第1、7、14天,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pelin-13。分别于入院第1、7、14天对病例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血清Apelin-13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病例组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近期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残疾与非残疾)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结果病例组入院第1、7、14天血清Apelin-13水平分别为(0.34±0.05)、(0.57±0.03)、(0.76±0.04)ng/m L,对照组为(1.43±0.07)ng/m L。病例组入院第1、7、14天时血清Apelin-1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入院第1、7、14天血清Apelin-13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713、-0.596、-0.607,P均<0.05)。随访3个月,病例组非残疾者97例、残疾者53例。病例组中,非残疾者入院第1、7、14天血清Apelin-13水平分别为(0.43±0.09)、(0.59±0.15)、(0.79±0.08)ng/m L,残疾者分别为(0.34±0.07)、(0.56±0.05)、(0.74±0.11)ng/m L;非残疾者入院第1、7、14天血清Apelin-13水平均高于入院同时间的残疾者(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降低,且预后差者血清Apelin-13水平更低;Apelin-13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血清Apelin-13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

    2017年27期 v.57;No.105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近期预后的关系

    姜扬;李晓秋;隋轶;任莉;曹晓攀;郭莎莎;徐冰;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病例组,来院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第1、7、14天检测两组血清PTX3,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病例组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近期预后,比较不同程度残疾患者血清PTX3水平。分析血清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HI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入院第7天血清PTX3水平高于入院第1、14天,且病例组入院第1、7、14天血清PTX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患者血清PTX3水平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1.483,P<0.01);血清PTX3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1.299,P<0.01)。随访3个月,病例组残疾30例(mRS评分≥2分,轻度12例、重度8例、中重度6例、重度4例)、非残疾(mRS评分<2分)70例,末次随访时残疾亚组血清PTX3水平高于非残疾亚组(P<0.01)。入院第7天不同残疾程度患者血清PTX3水平均高于入院第1、14天(P均<0.05);入院第7天时重度残疾者、中重度残疾者与中度残疾者血清PTX3水平高于轻度残疾者(P均<0.01);重度残疾者入院第1、7、14天血清PTX3水平均高于轻度残疾者(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水平升高,且与NHISS评分、mR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血清PTX3水平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近期预后越差。

    2017年27期 v.57;No.105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观察

    魏海棠;彭涛;杨露;夏道进;沈荣华;

    目的观察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性足下垂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康复治疗,共2个月。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同时在肌电图引导下选择瘫痪侧小腿后肌群痉挛最为明显的部位注射肉毒素,注射量为50~100 U,1次/d,共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周时采用Ashworth量表(MAS)评价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站立和步行能力,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部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计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步行速度、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MAS评分、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观察组治疗2、4、8周时步行速度、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MAS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性足下垂老年患者有助于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2017年27期 v.57;No.1053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清ICAM-1、MMP-9、TNF-α、IL-6水平和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的相关性

    张极星;张艳国;赵亮;黄丽娟;王占强;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出血后14 d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出血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脑出血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脑出血后第1、3、7、14天血清ICAM-1、MMP-9、TNF-α、IL-6,行头颅CT检查测算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脑出血后第1、3、7、14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与血清TNF-α、IL-6水平及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脑出血后第3、7天血清ICAM-1、MMP-9水平均高于第1天(P均<0.05),且第7天血清ICAM-1、MMP-9水平高于第3天(P均<0.05);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低于第1天(P均<0.05)。本组患者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第1、3、7天时(P均<0.05)。患者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逐渐增大(P均<0.05)。患者脑出血后第1、3、7、14天血清ICAM-1水平与血清MMP-9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脑出血后第1、3、7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与血清TNF-α、IL-6水平及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均呈正相关(P均<0.05);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与血清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出血后第1、3、7天血清ICAM-1、MMP-9水平逐渐升高,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逐渐增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第1、3、7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与血清TNF-α、IL-6水平及出血灶周围水肿脑组织体积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ICAM-1、MMP-9水平与血清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Gab2、IgG、Integrinβ6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张绪美;徐政秀;张燕;陈敏;李晓蕾;王丹;

    目的观察人脑胶质瘤组织中Gab2、IgG、Integrinβ6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55例份脑胶质瘤组织和20例份正常脑组织中的Gab2、IgG、Integrinβ6。分析脑胶质瘤组织中Gab2、IgG、Integrinβ6表达的相关性,及Gab2、IgG、Integrinβ6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IgG、Gab2、Integrinβ6表达阳性分别为38(69.0%)、29(52.7%)、45(81.8%)例,正常脑组织中IgG、Gab2、Integrinβ6表达阳性分别为1(5.0%)、1(5.0%)、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Gab2、IgG、Integrinβ6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脑组织(P均<0.05)。脑胶质瘤组织中IgG与Gab2表达呈正相关(r=0.312 4,P<0.05﹚,IgG与Integrinβ6表达呈正相关(r=0.398 8,P<0.05﹚。脑胶质瘤未完整切除者Gab2、IgG、Integrinβ6阳性表达比例高于肿瘤完整切除者,肿瘤直径>5 cm者Gab2、IgG、Integrinβ6阳性表达比例高于直径≤5 cm者,肿瘤分级Ⅲ~Ⅳ级者Gab2、IgG、Integrinβ6阳性表达比例高于Ⅰ~Ⅱ级者(P均<0.05)。结论人脑胶质瘤组织中IgG、Gab2、Integrinβ6呈高表达,并与肿瘤直径、肿瘤完整切除情况和肿瘤分级有关。IgG、Gab2、Integrinβ6可能协同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2017年27期 v.57;No.105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效果观察

    樊明德;王成伟;王玉亭;魏胜程;顿志平;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12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MVD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至少随访6个月并评估疗效,计算总有效率。观察患者术后头痛、头晕、耳鸣或听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MVD术中,观察组1例未明确责任血管,对照组5例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观察组治愈48例、缓解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5%,对照组分别为55例、7例、8例和88.5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共15例延迟治愈,无复发患者。观察组术后发生头痛、头晕1例,耳鸣、听力下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对照组术后发生头痛、头晕2例,耳鸣5例,听力下降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面肌痉挛可提高手术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

    2017年27期 v.57;No.105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白质疏松患者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

    魏佳军;曾非;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脑白质疏松(LA)患者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33例LA伴执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针对LA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护脑治疗,针对合并的基础疾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20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FNS治疗,对患者小脑顶核进行仿生电刺激,电流1 m A,频率130~200 Hz,强度为70~100 m V,每次30 min,1次/d,连续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执行功能评价,包括Stroop色词测试C部分(SCWT-C)、言语流畅性测试(VFT)、连线测试A部分和连线测试B部分(TMT-A、B)、画钟测验(CDT);进行头颅MRI检查,测算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白质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执行功能测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NS治疗后SCWT-C、VFT、TMT-A及TMT-B、CDT的测试成绩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执行功能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白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右额叶白质、左额叶白质、右顶叶白质、左顶叶白质、右扣带束、左扣带束的FA值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 FNS治疗可提高LA患者的执行功能,改善执行功能相关脑区皮层下白质纤维微结构的完整性。

    2017年27期 v.57;No.1053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减压与常规减压对比观察

    甘宁;刘思思;李英姿;任可;田宇慧;潘勤;董海青;

    目的对比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渐进减压与常规减压的应用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减压手术方案;观察组采用渐进减压手术方案,即在硬膜下血肿大部分排出后,作颞部近骨窗处切口,行硬膜外引流。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 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BJM428型颅内压监护仪检测颅内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切口疝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外伤性癫痫及脑积水。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级评价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术后3、5 d GCS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5 d GCS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1、3、5 d颅内压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3、5 d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切口疝及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良好、中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采用渐进减压可有效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控制颅内压,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常规减压。

    2017年27期 v.57;No.105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维生素D口服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汪婷;章秋;刘安诺;支晓明;赵静;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口服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运动和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口服奥拉西坦胶囊800 mg/次,3次/d,连续服用2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2粒,连续服用2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12、24周时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浓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评价认知功能,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PI)、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药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4、12、24周时血清25(OH)D_3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12、24周时血清25(OH)D_3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12、24周时MoCA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24周时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24周时FPG、HbA_(1c)低于治疗前,治疗24周时FPI、HOMA-IR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组治疗24周时FPG、FPI、HbA_(1c)、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2例出现食欲减退和便秘症状,均在数日后自行缓解。两组均未出现低血糖症状。结论维生素D口服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有助于控制血糖和纠正胰岛素抵抗,用药安全性较好。

    2017年27期 v.57;No.105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附104例分析)

    吴霜;肖秀丽;叶入裴;黄廷玉;刘怡君;龙汉安;

    目的探讨总结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04例GEP-NEN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检查结果、瘤体最大径、WHO分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免疫组化结果[细胞增殖指数(Ki-67)、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等资料并探讨GEP-NEN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本组GEPNEN的发病部位为结直肠(37.50%)、胃(26.92%)、食管(25.96%),胰腺仅占9.62%。10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1,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中女性居多(P<0.05)。患者年龄20~86岁,其中胰腺NEN患者发病平均年龄较其他消化道NEN患者小。WHO分级为神经内分泌瘤(NET)G_1 28例(26.92%)、NET G_2 14例(13.46%)、神经内分泌癌(NEC)62例(59.62%),胰腺NEN中NEC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消化道NEN(P<0.05)。本组有淋巴结转移49例,有远处转移19例,胰腺NEN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最低。病理检查显示,GEP-NEN中NET、NEC各有较为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染色CgA阳性68例(65.38%),SYN阳性88例(84.62%)。不同部位肿瘤组织中SYN表达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EP-NEN最常见发病部位为结直肠和胃,男性多于女性;与其他消化道NEN相比,胰腺NEN相对少见,女性患者居多,发病年龄小,恶性程度低;大多数GEP-NEN具有较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形态,肿瘤组织多表达CgA、SYN。

    2017年27期 v.57;No.1053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中PLA2R表达及其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凌炜权;江杰;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组织中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住院治疗且经肾活检病理证实的IMN患者82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肾组织中的PLA2R,根据PLA2R表达情况分为PLA2R阳性组和PLA2R阴性组。所有患者给予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治疗2个月,随访12个月。对比PLA2R阳性组与PLA2R阴性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82例IMN患者中,PLA2R表达阳性58例、阴性24例。IMN患者肾组织中PLA2R阳性表达率为70.73%。PLA2R阳性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PLA2R阴性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PLA2R阴性组(P均<0.05)。PLA2R阳性组治疗后3、6、12个月总有效率均低于PLA2R阴性组(P均<0.05)。PLA2R阳性组治疗时间长于PLA2R阴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LA2R阴性组(P均<0.05)。结论 IMN患者肾组织中PLA2R阳性表达率较高。PLA2R表达阳性的IMN患者较PLA2R表达阴性者免疫治疗效果差、治疗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2017年27期 v.57;No.1053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肾损伤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曹雷;郑灼;李宁;赵讯;张颖轩;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DK4)、p21在不同原因所致急性肾损伤(AKI)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包括AKI患者108例和无器质性肾脏病变的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对照组)39例。AKI患者中,肾毒性AKI 63例(肾毒性AKI组)、缺血性AKI 45例(缺血性AKI组)。取各组肾穿刺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织法检测Cyclin B1、CDK4、p21蛋白。结果肾毒性AKI组、缺血性AKI组的肾小管细胞和肾间质中p21、Cyclin B1、CDK4蛋白表达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肾毒性AKI组及缺血性AKI组肾组织中Cyclin B1、CDK4、p21蛋白表达积分相比,P均>0.05。结论 AKI组织中p21、Cyclin B1、CDK4蛋白表达上调,在肾毒性AKI和缺血性AKI中三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变化的趋势一致;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与AKI病因无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合并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肝移植受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李剑;张学铭;郑莺;乔志卿;沈学东;张建军;沈节艳;何奔;

    目的总结合并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肝移植受者的患病率、临床特点,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223例原位肝移植受者中,合并PoPH 14例(6.3%)。收集合并PoPH患者与无PoPH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资料,肝肾功能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结果,Child-Pugh分级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访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合并PoPH患者中,男、女各7例,无PoPH患者男163例、女46例,合并PoPH患者女性比例较无PoPH患者高(P<0.05)。与无PoPH患者相比,合并PoPH患者白蛋白及Hb水平较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AST及总胆红素水平较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水平(OR为0.96,95%CI为0.94~0.99,P=0.005)为PoPH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2~57.8个月。14例合并PoPH患者中8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1.4个月。209例无PoPH患者中有38例死亡。Kaplan-Meier检验显示,合并PoPH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无PoPH患者(P<0.001,HR为16.7,95%CI为4.27~65.27)。结论在肝移植受者中,PoPH的患病率为6.3%。Hb水平降低会增加PoPH的患病风险。与无PoPH患者相比,合并PoPH的患者女性较为多见,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更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017年27期 v.57;No.105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3例散发的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患者及其子代RET基因突变观察

    王秀杰;邵新宇;施毕旻;国风;

    目的观察3例散发的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A)患者及其子代的RE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3例MEN2A患者及其子代RET基因突变热点区域的第10、11和16位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病例1 RET基因第10位外显子第618位密码子TGC突变为TCC,该突变导致618位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丝氨酸(C618S)。病例2 RET基因第10位外显子第618位密码子TGC突变为AGC,该突变导致618位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丝氨酸(C618S)。病例3 RET基因第11位外显子中第634位密码子TGC突变为CGC,该突变导致634位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精氨酸(C634R)。以上突变均为文献已报道突变。3例患者子代无RET基因突变。结论 3例MEN2A患者RET基因突变发生在第10、11外显子,其子代无RET基因突变。

    2017年27期 v.57;No.105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例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观察

    李亚丽;孙艳美;张宁;王方娜;高健;

    目的观察并分析1例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发育落后合并肌张力异常、疑诊Leigh综合征的患儿1例,3岁,患儿就诊时其母孕14周。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2m L,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检测患儿线粒体病相关基因,并观察其父母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检测出的患儿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患儿母亲孕18周时抽取羊水,采用PCR法检测胎儿是否存在相同突变位点,分析胎儿患病的风险。结果测得患儿过量位点蛋白1(SURF1)基因有两个突变位点c.655G>T(p.E219X)和c.324-1G>C,c.655G>T来源于母亲、c.324-1G>C来源于父亲,为复合杂合突变,确诊患儿为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母亲羊水PCR检测分析发现胎儿为c.324-1G>C突变,无c.655G>T突变,为杂合突变携带者,胎儿出生后随访至1岁,孩子身体健康,能平稳独自行走。结论发现Leigh综合征患儿SURF1基因的两个突变位点c.655G>T(p.E219X)、c.324-1G>C,是患儿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的致病基因;患儿父母均为杂合基因突变携带者,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母亲每次受孕其胎儿患病概率为25%。

    2017年27期 v.57;No.105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分娩不孕症患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影响因素分析

    孙文枫;谢宝国;张毅;黄元华;卢伟英;

    目的分析借助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分娩不孕症患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因素。方法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及冷冻胚胎移植(F-ET)治疗并成功分娩的夫妇3 314对,出生新生儿4 229名,男婴2 239名、女婴1 990名,出生性别比为112.5∶100。分别收集纳入研究对象的男女双方年龄(<35岁、≥35岁)、不孕类型(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移植胚胎类型(新鲜胚胎、冷冻胚胎)、受精方式[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移植胚胎期别(卵裂期、囊胚期)、移植胚胎数目(1、2、3个)、分娩胎儿数目(单胎、双胎)等资料,分析男女双方年龄、不孕类型、移植胚胎类型、受精方式、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数目、分娩胎儿数目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结果 ICSI组、IVF组出生婴儿性别比93.4∶100和116.9∶100,前者出生女婴比例高于后者(P<0.05)。无论在单胎分娩还是双胎分娩中,不同参数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精方式(OR为1.251,95%CI为1.021~1.532,P<0.05)是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因素。结论受精方式可能对借助ART受孕分娩不孕症患者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产生影响,其中ICSI受精较IVF受精会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

    2017年27期 v.57;No.105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关系

    王一;廖宏伟;宋扬;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叶酸(FA)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进行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235例,新辅助化疗共4~6个周期,在最后1个周期化疗结束2~3周后进行手术,根据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p CR组(病理完全缓解)82例和RD组(残留癌)153例。患者每次化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_(12)、FA。以化疗前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的P75界值水平作为标准,定义4次化疗后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水平<P75值为有显著降低趋势。比较两组4次化疗前后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水平的差值。以是否达到p CR为因变量,将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和FA变化趋势及相关病理参数如瘤体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组织Ki-67表达、基底细胞样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 CR的影响因素。结果 p CR组4次新辅助化疗后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水平具有显著降低趋势的比例分别为39.0%、48.8%、36.6%,RD组分别为81.0%、69.2%、82.3%,RD组4次新辅助化疗后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有显著降低趋势的比例高于p CR组(P均<0.05)。RD组4次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水平差值均高于p CR组(P均<0.05)。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Ki-67低表达(OR为3.906、95%CI为1.481~6.942)、T3/4期(OR为3.891、95%CI为0.985~4.180)、基底细胞样标志物阳性(OR为2.045、95%CI为1.314~3.28)、血清维生素D有显著降低趋势(OR为2.471、95%CI为1.387~4.050)及血清FA有显著降低趋势(OR为2.326、95%CI为1.253~3.036)者新辅助化疗效果较差(P均<0.05)。结论 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血清维生素D、FA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有关,化疗后血清维生素D、FA水平有显著降低趋势者新辅助化疗效果较差;维生素B_(12)水平变化与新辅助化疗效果无关。

    2017年27期 v.57;No.1053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GLS、梗死面积变化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段洋;陆远;王志荣;徐晤;李承宗;王晓萍;韩曙光;Muhammad Shahzad;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治疗(PCI)后6个月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肌梗死面积(IS)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PCI术后6~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PCI术后STEMI患者(其中7例PCI术后6~12个月发生MACE)。PCI术后7 d、6个月分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算左心室GLS,采用延迟增强心磁共振技术测算左心室IS。结果本组患者PCI术后7 d、6个月左心室GLS分别为-14%±3%、-17%±3%,IS分别为23%±7%、19%±6%。本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GLS、IS均低于术后7 d,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本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GLS和IS呈负相关(r=-0.756,P<0.01)。本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GLS较术后7 d降低2%~4%,中位数为3%。以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GLS较术后7 d降低幅度的中位数为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GLS明显降低组(降低幅度≥中位数)26例和GLS无明显降低组(降低幅度<中位数)34例,其中分别有0、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MACE,两组MACE发生率相比,P<0.05。本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IS较术后7 d降低2%~5%,中位数为3%。以PCI术后6个月IS较术后7 d降低幅度的中位数为界值将本组患者分为IS明显降低组(降低幅度≥中位数)21例和IS无明显降低组(降低幅度<中位数)39例,其中分别有0、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MACE,两组MACE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GLS和IS低于术后7 d;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GLS、IS有较好的相关性;STE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GLS、IS明显降低者不易发生MACE。

    2017年27期 v.57;No.1053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磁共振检查在强迫症病理机制研究、鉴别诊断及治疗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周聪;程宇琪;

    强迫症(OCD)是一类以反复出现强迫意念和(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脑灰质结构异常是其重要神经病理基础之一。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OCD患者灰质体积异常、皮层形态学异常,进一步提示OCD的发病机制。借助MRI影像数据分析方法,可将OCD与焦虑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进行鉴别,并揭示不同的神经病理机制。MRI检查在OCD治疗评估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如灰质体积改变、脑皮层形态学指标有助于预测OC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与帕金森病发病、临床参数的关系研究进展

    卢丽丽;马莉;王兆京;王翠;

    尿酸(UA)作为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氧化应激和清除自由基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也可影响炎症因子水平、基因多态性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大量研究证实,较高的UA水平可降低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男性相较于女性UA水平高,其PD发病风险相对较低。UA水平还与PD患者的病情程度、病程有关。UA水平变化对PD的非运动症状(如认知功能、焦虑、抑郁等)、运动症状(震颤、强直等)及并发症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影响。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曾文添;赖金良;陈金财;姬广林;

    近年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广泛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该术式的固定方式经历了从丝线悬吊固定法、锚定法到微型钛板固定法、纳米仿生"Y"形骨板法的发展,多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多项研究表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开门角度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开门角度过大可导致术后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升,开门角度过小则减压不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差,对于合适的开门角度目前尚无"金标准"。该术式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和再关门,术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规范功能训练,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肿瘤间质比在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蔡浩;刘江伟;黄建钊;

    肿瘤间质比(TSR)指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与间质部分的比例,通过术后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进行评估获得。既往研究以TSR 50%作为截断值,分别将TSR<50%、TSR≥50%定义为间质丰富组及间质稀少组,从而比较两组预后差异。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食管癌、鼻咽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型肺癌、肝细胞性肝癌、胃癌、胆囊癌等实体肿瘤中,TSR<50%者较TSR≥50%者预后差,TSR可预测上述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TSR在其他类型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7年27期 v.57;No.105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