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王琳琳;胡晓霞;刘斐;

    目的构建微小核糖核酸31(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并观察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包含miR-31基因的序列为目的片段,设计末端含有相应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产物双酶切后插入线性化慢病毒载体中,构建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并鉴定。将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与包装质粒pPACKH1-GAG、pPACKH1-REV、pVSV-G共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并进行慢病毒包装,检测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滴度。取对数生长期HeL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iR-31组、空载体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miR-31组予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处理,空载体组予空载体慢病毒质粒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iR-31 mRNA表达;MTT法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其病毒滴度为3×107TU/m L。miR-31组miR-3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与空载体组比较P>0.05。miR-31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与空载体组比较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miR-31慢病毒载体质粒,建立了稳定过表达miR-31的宫颈癌HeLa细胞。稳定过表达miR-31的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XPD基因在氢醌致U937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王永红;李攀登;肖芸;万秀方;郑丹;温缘缘;赵雪;张亚莉;杨国珍;

    目的探讨XPD基因在氢醌(HQ)致U937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10、20、40、80μmol/L HQ分别对U937细胞染毒12、24、48 h,根据各浓度下U937细胞活性,选择10、20、40μmol/L HQ染毒24、48 h进行后续实验。取10、20、40μmol/L HQ染毒24、48 h U937细胞,分别设为HQ低、中、高浓度组,另取未染毒U93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各组细胞尾矩(TM)、Oliv尾矩(OTM),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XPD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Q低、中、高浓度组染毒24、48 h TM和OTM均明显增大(P均<0.05);与同组染毒24 h比较,HQ低、中、高浓度组染毒48 h TM和OTM均明显增大(P均<0.05),染毒48 h HQ低、中、高浓度组TM和OTM依次升高(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Q低、中、高浓度组染毒24 h XPD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HQ高浓度组明显高于HQ低浓度组(P均<0.05);染毒48 h,HQ高浓度组XPD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HQ低、中浓度组(P均<0.05),但空白对照组及HQ低、中浓度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Q各浓度组染毒48 h XPD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染毒24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XPD基因表达上调可促进HQ致U937细胞DNA损伤修复。

    2017年28期 v.57;No.105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D147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磷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芳;赵臣;郝峰;王立国;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对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AR)磷酸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前列腺癌LNCaP细胞,随机分为LNCaP/Scramble组、LNCaP/sh CD147组,分别感染阴性对照病毒、CD147RNA干扰病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沉默CD147表达效率。收集两组细胞,加或不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AR(p-AR)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结果 LNCaP/Scramble组CD147相对表达量为1.19±0.09,LNCaP/shCD147组为0.71±0.03,两组比较P<0.01。与LNCaP/Scramble组比较,LNCaP/shCD147组p-AKT、p-AR和PS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LNCaP/sh CD147组p-AKT、p-AR和PS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下降(P均<0.05)。结论沉默CD147可降低AR磷酸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

    葛权虎;吴向未;程文哲;万龙飞;王小义;赵伯文;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向内皮细胞(E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及扩增小鼠骨髓MSCs和EPCs。取5×10~5个EPCs接种于含5%FBS的EBM-2培养液,置于Transwel下室(对照组);取5×10~5个EPCs接种于含5%FBS的EBM-2+20 ng/m 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培养液,置于Transwell下室(VEGF组);取5×10~5个MSCs接种于Transwell insert膜上、5×10~5个EPCs接种于Transwell下室(共培养组),培养液同对照组。培养48 h,收集各组下室EPCs,采用RT-PCR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和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DR)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VEGF含量。提取MSC条件培养基(MSCCM)及LG-DMEM基础培养基,ELISA法检测VEGF含量。取传3代EPCs,分别用LGDMEM、MSCCM、MSCCM+IgG、MSCCM+VEGF抗体的培养液培养48 h(分别设为LG-DMEM组、MSCCM组、MSCCM+IgG组、MSCCM+VEGF抗体组),收集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eNOS、KDR mRNA表达。结果共培养组eNOS、KD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EGF组(P<0.05或<0.01);共培养组、VEGF组培养液上清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MSCCM中VEGF含量较LG-DMEM基础培养基明显增加(P<0.01)。MSCCM组和MSCCM+IgG组eNOS、KDR mRNA相对表达量较LG-DMEM组、MSCCM+VEGF抗体组均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小鼠骨髓MSCs可能通过旁分泌VEGF促进血管EPCs向ECs分化。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沙格列汀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郭丽艳;王金兰;谭音玲;陈福莲;董振华;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合理的降糖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成骨细胞MC3T3-E1置于a-MEM培养基中常规培养、传代。取传3代的对数生长期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联合沙格列汀组,即刻更换a-MEM培养基,正常对照组更换为葡萄糖浓度5.5 mmol/L的培养液,高糖组更换为葡萄糖浓度30.0 mmol/L的培养液,高糖联合沙格列汀组更换为葡萄糖浓度30.0 mmol/L+沙格列汀1μmol/L的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收集各组细胞,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q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Ⅰ型胶原(COL-Ⅰ)、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骨钙蛋白(OCN)、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高糖联合沙格列汀组细胞增殖能力、ALP活性及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OL-Ⅰ、Runx2、OCN、OP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联合沙格列汀组细胞增殖能力、ALP活性和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OL-Ⅰ、Runx2、OCN、OP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沙格列汀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高糖环境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降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辅助氯胺酮麻醉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姜卫荣;徐艳冰;王金波;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氯胺酮麻醉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胺酮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 L/kg,间隔5 min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 m L/kg;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间隔5 min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 m L/kg;右美托咪定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间隔5 min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0 m L/kg;联合用药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间隔5 min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各组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各组随机取4只,检测首次注射即刻(t0)及末次注射15、30、45、60、75、90 min(t1~t6)呼吸频率、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以及夹尾反射完全消失时间,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训练1~5天的逃避潜伏期。各组剩余大鼠末次注射结束,断头处死,TUNEL法检测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ERK1/2、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联合用药组比较,氯胺酮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镇静维持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比较P均<0.05。t1、t2、t3时,氯胺酮组呼吸频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同时间(P均<0.05)。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联合用药组各时间逃避潜伏期比较P均>0.05;训练第4、5天,氯胺酮组逃避潜伏期较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明显延长(P均<0.05)。氯胺酮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比较P均>0.05。氯胺酮组海马区PKC、ERK1/2、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P均<0.05),而空白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用药组海马区PKC、ERK1/2、Bcl-2蛋白表达比较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氯胺酮麻醉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KC-ERK1/2-Bcl-2信号通路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初诊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后续治疗方案选择

    田雪品;翟铁;郝凤杰;刘海英;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最佳后续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达标的初诊T2DM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后续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后续给予基础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随访2年时,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空腹C肽(FCP),计算BMI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两组治疗后Hb A1c、BMI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HOMA-IR均低于治疗前,HOMA-β均高于治疗前,且以观察组治疗后变化更明显(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IMT高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皮下注射胰岛素后续治疗对改善胰岛功能的效果优于口服降糖药后续治疗。

    2017年28期 v.57;No.105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p38 MAPK在MRP8/14诱导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王娟;陈小欢;李磊;卢夏英;姜勇;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对髓样相关蛋白8(MRP8)/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诱导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MRP8、MRP14、MRP8/14备用。分别取p38~(+/+)和p38-/-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RP8组、MRP14组、MRP8/14组。MRP8组、MRP14组、MRP8/14组分别加入50μg/m L MRP8、MRP14和MRP8/14。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DMEM培养液。各组干预24、48 h,采用MTT法检测p38~(+/+)和p38-/-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MRP8/14干预24、48 h组p38~(+/+)和p38-/-细胞凋亡率。采用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MRP8/14组以及TLR4受体抑制剂TAK242或RAGE中和抗体处理的MRP8/14(分别设为MRP8/14+TAK242组、MRP8/14+RAGE组)干预24 h p38~(+/+)细胞活力。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MRP8/14组以及p38激酶抑制剂SB203580处理的MRP8/14(设为MRP8/14+SB203580组)干预24 h p38~(+/+)细胞活力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RP8/14干预0、1、2、4、6、8 h p38~(+/+)细胞p38 MAPK磷酸化。结果 MRP8组、MRP14组、MRP8/14组干预24、48 h p38~(+/+)、p38-/-细胞活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但无论MRP8/14组干预24 h还是48 h,p38-/-细胞活力明显高于p38~(+/+)细胞(P均<0.05)。MRP8/14干预24、48 h组p38~(+/+)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MRP8/14干预48 h组细胞凋亡率更高(P均<0.05);而MRP8/14干预24、48 h组p38-/-细胞凋亡率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MRP8/14组、MRP8/14+RAGE组干预24 h p38~(+/+)细胞活力低于空白对照组、MRP8/14+TAK242组干预24 h(P均<0.05)。MRP8/14+SB203580组干预24 h p38~(+/+)细胞活力较MRP8/14组干预24 h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较MRP8/14组干预24 h明显降低(P均<0.05)。MRP8/14干预2、4、6 h p38~(+/+)细胞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干预0、1、8 h(P均<0.05)。结论 p38 MAPK能促进MRP8/14诱导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LR4-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大鼠RASMCs生长、增殖及分化对比观察

    赵志敏;王国坤;王杨;杨帆;龚德军;徐志云;

    目的比较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SMCs)生长、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6~8周龄雄性SD大鼠6只,取胸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保留中膜备用。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RASMCs。采用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RASMCs,并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第0、24、36、48、60、72、84、96 h RASMCs生长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表型标志基因表达,包括收缩型标志基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胶蛋白(TAGLN)、肌球蛋白重链11(MYH-11)、转录因子1(SP-1)及合成型标志基因骨桥蛋白(OPN)。结果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均成功分离出RASMCs,细胞纯度均在95%以上。培养36、48、60、72 h时,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的RASMCs计数多于胶原酶消化法(P均<0.05)。培养36、48、60、72 h时,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RASMCs活力优于组织块贴壁法(P均<0.05)。两种方法分离、培养的RASMCs G_1、G_2、S期细胞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RASMCs中α-SMA、TAGLN、MYH-1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组织块贴壁法,OPN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组织块贴壁法(P均<0.05)。结论胶原酶消化法、组织块贴壁法均成功分离、培养出RASMCs。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RASMCs生长、增殖较慢,但保持收缩表型;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的RASMCs生长、增殖较快,但有向合成表型转化的趋势。

    2017年28期 v.57;No.1054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IL-36α对银屑病小鼠皮肤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朱超英;温炬;李婷;赵琪楠;秦思;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6α(IL-36α)对银屑病小鼠皮肤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观察组于背部裸露皮肤处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对照组涂抹等量凡士林乳膏,1次/d,连续8天。观察组隔日皮下注射IL-36α5μg,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等量PBS,共注射4次。评估各组建模第1~8天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建模第8天处死,测量表皮垂直厚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IL-36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随建模时间延长,模型组和观察组PASI评分逐渐升高(P均<0.05)。观察组、模型组建模第5天开始PASI评分明显升高,以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表皮垂直厚度为(98.519±3.442)μm,模型组为(68.383±2.499)μm,对照组为(9.804±1.682)μm,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观察组、模型组和对照组皮肤组织VEGF、IL-36α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IL-36α可加重银屑病小鼠皮肤病变,其机制可能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川芎嗪联合顺铂对肺腺癌小鼠的抑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马方旭;张秀珑;张志华;王布;汤建华;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联合顺铂(DDP)对肺腺癌小鼠的抑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DDP组、TMP组、TMP联合DDP组。各组右腋皮下接种Lewis肺腺癌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接种第7天,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 L,TMP组腹腔注射TMP 100 mg/kg,DDP组腹腔注射DDP 2 mg/kg,TMP联合DDP组腹腔注射TMP及DDP,剂量同上,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注射24 h,各组均眼球取血,检测血清CXCL16、TNF-α;断颈处死,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取部分肿瘤组织,检测CXCL16、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DDP组、TMP组、TMP联合DDP组抑瘤率分别为40.74%、21.69%、61.11%,TMP联合DDP组抑瘤率明显高于DDP组、TMP组(P均<0.05),而DDP组与TMP组比较P>0.05。DDP组、TMP组、TMP联合DDP组血清CXCL16水平及肿瘤组织CXCL1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生理盐水组,以TMP联合DDP组最低(P均<0.05);血清TNF-α水平及肿瘤组织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生理盐水组,以TMP联合DDP组最高(P均<0.05);DDP组与TMP组血清CXCL16、TNF-α水平及肿瘤组织CXCL16、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05。结论 TMP、DDP对肺腺癌小鼠均有一定抑瘤作用,二者联合抑瘤效果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TNF-α表达、下调CXCL16表达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Fascin-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骆曼;李灵毅;

    目的探讨Fascin-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CCC-HSF-1。将A375细胞随机分为CON组和Fascin-1-shRNA组,分别按照10 MOI的感染复数加入CON和Fascin-1-shRNA病毒,培养48 h。采用q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常规培养的CCC-HSF-1、A375细胞以及CON组、Fascin-1-shRNA组Fascin-1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采用Dye67染色法、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CON组、Fascin-1-shRNA组细胞增殖指数及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Bad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培养的CCC-HSF-1、A375细胞中Fascin-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15、1.00±0.01,Fasc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4、0.75±0.11,二者比较P均<0.01。CON组、Fascin-1-shRNA组Fascin-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0.19±0.04,Fasc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8±0.17、0.24±0.10,两组比较P均<0.01。Fascin-1-shRNA组培养3、4天时细胞增殖指数均低于CON组同期(P均<0.05)。Fascin-1-shRNA组细胞凋亡率高于CON组(P<0.01)。Fascin-1-shRNA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Bax、Bad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P均<0.01)。结论 Fascin-1表达下调可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Bcl-2表达及上调Bax、Bad表达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果酸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郑蕾;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舌鳞癌细胞Tca-8113,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60μmol/L熊果酸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DMSO溶液处理。处理48 h,采用MTT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Caspase-3、ERK1/2、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处理48 h,观察组、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6±0.04、0.98±0.06,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0.48±0.05、0.15±0.02,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0.02、0.14±0.03,两组比较P<0.05;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6±0.03、0.35±0.04,两组比较P>0.05;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1、0.32±0.03,两组比较P<0.05。结论熊果酸可抑制舌鳞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aspase-3表达、抑制ERK磷酸化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水蛭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李文跃;孙婧;高志华;周淑华;韦建新;李克明;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水蛭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配合水蛭胶囊辅助治疗。治疗4周,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检测两组24 h尿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TC、TG、LDL-C等指标,并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价。比较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治疗4周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联合水蛭胶囊辅助治疗DN临床效果较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2017年28期 v.57;No.105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增殖性IgA肾病效果观察

    董吉;王绪明;王金平;邹丹;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增殖性Ig A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增殖性Ig A肾病患者4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来氟米特组及激素组,每组20例。来氟米特组口服来氟米特及小剂量泼尼松[维持剂量为0.1 mg/(kg·d)],激素组口服泼尼松[维持剂量为0.2 mg/(kg·d)],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6个月以及停药1、3个月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血清白蛋白(SALB)、肾小球滤过率(eGFR),治疗6个月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时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SALB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3、6个月及停药1、3个月时,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均明显下降,SALB、eGFR均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6个月及停药1、3个月时,来氟米特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激素组(P均<0.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治疗期间,来氟米特组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白细胞轻度减少2例;激素组出现呼吸道感染2例、血糖升高2例、皮肤痤疮8例、向心性肥胖20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00%,两组比较P<0.01。结论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增殖性Ig A肾病短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2017年28期 v.57;No.1054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孙志刚;赵志红;马燕;葛平;邓颖;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脓毒血症患儿126例,根据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42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84例,观察两组入组0、2、6、12、24、48、72 h时血清NT-proBNP、肌酐(Scr)及尿液NGAL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急性肾损伤组入组6 h时血清NT-proBNP和尿液NGAL水平较入组0 h时明显升高,入组24 h时Scr水平较入组0 h时明显升高(P均<0.05);非急性肾损伤组血清NT-proBNP、Scr及尿液NGAL水平各时点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入组6 h血清NT-proBNP诊断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95%CI:0.669~0.767,P<0.01),以其cut off值(0.87 ng/m L)为截断值,血清NT-proBNP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85.8%;入组6 h尿液NGAL诊断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775~0.869,P<0.01),以其cut off值(95 ng/m L)为截断值,尿液NGAL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可用于早期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

    2017年28期 v.57;No.1054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炎性反应的影响

    王丽;林涵淼;邢珍;滕金亮;李福龙;武雪亮;贾彤;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静脉泵注1.0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15 min,以0.5μg/(kg·h)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维持,直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术后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心脏复跳5、30、60 min取肺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中性粒细胞(PMN)、CD11b~+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8、IL-10。结果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观察组体外循环心脏复跳5、30、60 min肺静脉PMN、CD11b~+数量及血清IL-8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血清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抑制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炎性反应,有利于麻醉后恢复。

    2017年28期 v.57;No.105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临床观察

    白彦东;李永梅;田学忠;白志津;贾世孔;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保留内固定装置并给予VSD治疗,对照组取出内固定装置、改用外固定架固定并给予换药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均为6周。记录两组皮肤切口及骨性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2、3周WBC、CRP、血沉(ESR)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术后3周引流不畅及感染加重需再次清创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肤愈合时间分别为(22.5±1.9)、(48.3±3.0)d,骨性愈合时间分别为(8.6±1.4)、(9.4±1.8)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3周WBC、CRP、ESR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术后3周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引流不畅1例(7.69%),无再次清创者;对照组引流不畅3例,行再次清创者3例。结论 VSD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2017年28期 v.57;No.1054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局部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观察

    于守君;岳雯雯;王丹丹;苏冰;王淑荣;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局部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LR-PT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LR-PTC患者31例、42枚结节,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MWA治疗,微波消融功率30~35 W,微波消融时间最初设为100 s,根据结节大小增减消融时间,采用单切面或多切面固定消融法。观察消融过程中患者耐受情况,消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超声评价结节内部回声、血流变化以及结节消失、复发情况。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2个月,测量复发结节最大直径,计算结节体积及治疗结束12个月病灶体积缩减率。治疗前、治疗结束12个月采集肘静脉血,检测血清促甲状腺球蛋白。结果所有患者经皮MWA过程中耐受性良好。2例甲状腺床、4例中央区淋巴结复发者治疗结束即刻出现声音嘶哑,1~3个月恢复;2例甲状腺床复发者治疗结束6 h出现呛咳,1个月内恢复;1例右侧颈部Ⅱa区颈内静脉后方淋巴结复发者治疗结束12 h出现右侧颈静脉血栓,溶栓治疗4天消失;未出现其他严重或永久性并发症。随访发现,20枚复发结节超声显示完全消失,22枚结节超声显示疤痕样回声,42枚结节均达到完全灭活。各复发结节治疗前直径为(14.4±7.7)mm、病灶体积为(1.5±2.3)m L,治疗结束12个月分别为(1.3±0.7)mm、(0.1±0.2)m L,二者比较P均<0.01。治疗结束12个月病灶体积缩减率为91%。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2个月血清促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分别为(5.3±4.1)、(1.3±1.0)ng/m L,二者比较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LR-PTC安全可行,效果可靠。

    2017年28期 v.57;No.1054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声动力靶位药物传输辅助治疗复治空洞型肺结核临床观察

    党萍;王建梅;耿书军;侯莉莉;陈叶红;马清艳;康冠楠;

    目的探讨声动力靶位药物传输辅助治疗复治空洞型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复治空洞型肺结核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3例。两组均采用HRZE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声动力靶位药物传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12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以及治疗12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分别为39.27%(29/73)、42.47%(31/73)、43.83%(32/73),对照组分别为21.91%(16/73)、30.14%(22/73)、27.40%(20/73);治疗12个月,观察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分别为61.64%(45/73)、72.60%(53/73)、71.23%(52/73),对照组分别为50.68%(37/73)、60.27%(44/73)、52.05%(38/73)。观察组治疗6、12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空洞闭合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2个月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70%(10/73),对照组为16.44%(12/73),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辅以声动力靶位药物传输治疗复治空洞型肺结核能明显提高痰菌转阴率,促进病灶吸收和肺内空洞闭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2017年28期 v.57;No.105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09~2015年郑州市某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美罗培南耐药性变迁分析

    郭小兵;田富云;贺小红;胡晓欣;任益慧;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对郑州市某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变迁规律,旨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方法收集2009~2015年郑州市某院分离的44 179株非重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其对美罗培南抗菌活性变迁及其耐药机制。结果 2009~2015年该院美罗培南抗菌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各年总体耐药率分别为17.33%(655/3 779)、21.00%(817/3 877)、22.36%(1 841/8 234)、30.05%(2 365/7 870)、29.06%(2 270/7 812)、31.00%(2 307/7 443)、35.92%(1 855/5 164)。美罗培南对该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一直保持较高敏感性,对该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性目前尚高,但存在快速下降趋势。而对该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明显升高,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与碳青霉烯酶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r=0.96,P<0.05)。结论 2009~2015年郑州市某院美罗培南的抗菌活性呈下降趋势,产碳青霉烯酶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应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2017年28期 v.57;No.1054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A、sVCAM-1水平变化及意义

    黄勇;黄玉龙;王小敏;黎才丽;许政衡;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PA)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MI患者160例(AMI组),其中Killip分组Ⅰ组31例、Ⅱ级49例、Ⅲ级47例、Ⅳ级33例,另选体检健康者148例(健康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PA、sVCAM-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MI患者血清PA、sVCAM-1水平与血清IL-6、hs-CRP、LDL-C、HDL-C、TC、TG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组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健康组,血清PA水平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P均<0.05。AMI组Killip分级Ⅲ、Ⅳ级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Ⅰ、Ⅱ级者,PA水平低于Ⅰ、Ⅱ级者(P均<0.05)。AMI患者血清PA水平与血清IL-6、hs-CRP、LDL-C、TC、TG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892、-0.801、-0.793、-0.637、-0.653,P均<0.05),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94,P<0.05);血清sVCAM-1水平与血清IL-6、hs-CRP、LDL-C、TC、T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02、0.871、0.783、0.640、0.631,P均<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89,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降低、PA水平升高。二者通过调节血脂、参与炎症反应,促进AMI的发生、发展。

    2017年28期 v.57;No.105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雌二醇、盐酸米多君、托特罗定经阴道给药治疗轻中度FSUI临床观察

    韦高猛;黄勇平;何丽桥;

    目的探讨雌二醇、盐酸米多君、托特罗定经阴道给药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SU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轻中度FSUI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药物组、手术组各60例。药物组经阴道给予雌二醇2 mg、盐酸米多君5 mg、托特罗定2 mg,1次/d,连续3个月。手术组常规行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治疗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手术组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药物组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观察两组尿动力学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MBC)、腹压漏尿点压(V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和尿失禁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以及盆底功能(包括静息期、应力期膀胱尿道后角、尿道角、近段功能尿道长度)变化。结果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手术组为98.3%(59/60),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MBC、VLPP、MUCP呈上升趋势,尿失禁量呈降低趋势;治疗1个月,手术组MBC、VLPP、MUCP高于药物组,尿失禁量低于药物组(P均<0.05);治疗3、6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1、3、6个月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除治疗1个月药物组ICI-Q-SF评分高于手术组外,其余时间两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静息期膀胱尿道后角呈降低趋势,尿道角呈上升趋势,近段功能尿道长度无明显变化;应力期膀胱尿道后角、近段功能尿道长度呈降低趋势,尿道角呈上升趋势,近段功能尿道长度呈降低趋势。手术组出现排尿困难3例、尿潴留2例,而药物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雌二醇、盐酸米多君、托特罗定经阴道给药治疗轻中度FUSI的疗效与TVT相当,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2017年28期 v.57;No.105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LR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樊泽元;季汉华;李阳;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NSTE-ACS患者319例,根据SYNTAX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152例、中度病变组89例、重度病变组78例,另选非冠心病患者237例(非冠心病组),采集各组外周静脉血进行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ML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LR诊断NSTE-ACS的价值。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MLR与NSTE-ACS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ML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加重,MLR逐渐升高(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LR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95%CI:0.636~0.752),诊断临界值为0.23,此时其诊断NSTE-ACS的敏感性为68.15%、特异性为63.89%。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显示,MLR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4,P<0.01)。结论 NSTE-ACS患者MLR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TP方案化疗同步IMRT用于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临床观察

    刘瑛;谢玉权;

    目的探讨紫杉醇、奈达铂方案(TP方案)化疗同步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用于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予TP方案化疗同步IMRT。对照组予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PF方案)化疗同步IMRT。每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结束1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细胞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记录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随访截至2016年8月31日,统计两组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10%、71.1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5.24%、82.22%,两组比较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NK细胞及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NK细胞及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出现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毒副反应,但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4、11个月,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TP方案化疗同步IMRT用于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疗效较好,患者免疫状态稳定,且不增加毒性反应。

    2017年28期 v.57;No.1054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OLⅣ、CEA水平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张红霞;张一帆;霍美凤;

    目的探讨血清Ⅳ型胶原(COLⅣ)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212例,发生肝转移94例(肝转移组),未发生肝转移118例(无肝转移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COLⅣ、CE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OLⅣ、CEA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肝转移组28例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同期肝切除术,分析其术前血清COLⅣ、CEA水平与肿瘤复发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血清COLⅣ水平分别为(170.2±72.5)、(104.3±33.0)ng/m L,血清CEA水平分别为(6.4±1.6)、(2.6±0.8)ng/m L,两组比较P均<0.05。血清COLⅣ和CEA水平判断肝转移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5.0、2.8 ng/m L,二者联合判断肝转移的效能高于单独检测。肝转移组28例仅行手术治疗者中,复发17例、无复发11例,生存13例、死亡15例;肿瘤复发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者,死亡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均高于生存者(P均<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COLⅣ、CEA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转移及患者预后。

    2017年28期 v.57;No.1054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iRoot BP对人乳牙牙髓细胞增殖、矿化的影响

    战园;刘鹤;

    目的探讨iRoot BP对人乳牙牙髓细胞增殖、矿化的影响,为其用于乳牙活髓保存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iRoot BP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分别制成高度2 mm、直径8 mm的圆柱体,置于DMEM细胞培养基中,收集浸提液。原代培养人乳牙牙髓细胞并鉴定。随机将人乳牙牙髓细胞分为iRoot BP组、MTA组、对照组。iRoot BP组和MTA组分别加入适量iRoot BP、MTA浸提液,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20%、50%、100%,对照组不予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三组培养24、72 h时细胞增殖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培养48、96 h时碱性磷酸酶(ALP)mRNA表达(iRoot BP、MTA浸提液浓度均为10%)。结果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含50%、100%浸提液的iRoot BP组、MTA组细胞增殖指数均降低(P均<0.05),而含10%、20%浸提液的iRoot BP组、MTA组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iRoot BP组、MTA组ALP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均<0.05)。iRoot BP组与MTA组作用48、96 h ALP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0%iRoot BP浸提液对人乳牙牙髓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促进细胞矿化。

    2017年28期 v.57;No.105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明辉;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颅内动脉瘤组织20例份、正常颅内动脉血管组织10例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MP-9蛋白表达。分离培养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MMP-9 siRNA组、siRNA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MMP-9 siRNA、对照序列siRNA、转染试剂培养4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MMP-9及Bcl-2、Bax、p65、p-p65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颅内动脉瘤组织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颅内动脉血管组织(P<0.01)。与空白对照组、siRNA对照组比较,MMP-9 siRNA组MMP-9及Bax、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1),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siRNA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MMP-9 si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iRNA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均<0.01),而siRNA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MMP-9在颅内动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下调MMP-9蛋白表达能抑制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活性降低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疝气日间手术中盐酸羟考酮与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联合应用的适宜剂量

    鹿洪秀;张建新;苏帆;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用于疝气日间手术的适宜剂量。方法将60例择期行疝气日间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0.1 mg/kg组、0.15 mg/kg组、0.2 mg/kg组,各组分别静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0.15、0.2 mg/kg,然后行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麻醉完全后常规行疝气日间手术。三组分别于术前(t0)、切皮时(t1)、探查疝囊时(t2)、缝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三组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0.15 mg/kg组、0.2 mg/kg组t2、t3、t4时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均低于0.1 mg/kg组(P均<0.05)。0.15 mg/kg组、0.2 mg/kg组t1、t2、t3时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0.1 mg/kg组同期,但0.2 mg/kg组升高更明显(P均<0.05)。0.15 mg/kg组、0.2 mg/kg组补救镇痛率均低于0.1 mg/kg组,镇痛满意度评分均高于0.1 mg/kg组(P均<0.05)。0.2 mg/k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0.1 mg/kg组、0.15 mg/kg组(P均<0.05)。结论疝气日间手术中应用0.15 mg/kg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镇痛、镇静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王美;宋玉强;

    目的探讨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尿酸升高组),其中60例接受降尿酸治疗、59例未接受降尿酸治疗,另选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尿酸正常组)。两组入院后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尿酸升高组中60例在此基础上接受降尿酸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2周及治疗3个月,检测接受或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血尿酸水平。入院时及治疗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入院时、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P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二者治疗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接受与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入院时、治疗1周血尿酸水平比较P均>0.05;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降尿酸治疗2周及治疗3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P均<0.05)。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随治疗时间延长,血尿酸水平逐渐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比较P均>0.05。尿酸升高组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治疗1、2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治疗3个月MRS评分明显高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而尿酸正常组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同期NIHSS、MRS评分比较P均>0.05。治疗3个月,尿酸升高组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而尿酸正常组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降尿酸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

    王伟;杜宁;刘嘉文;孙振;邓万生;宋守明;耿树刚;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VATS)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NP)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52例,均在VATS辅助下完成,术中及术后给予NP保护。术后随访20个月,统计NP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术后24 h内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2例,术后1周内出现乳糜胸1例。术后随访20个月,仅2例(3.85%)出现NP损伤。结论 VATS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给予NP保护,有助于避免其损伤的发生。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携手《山东医药》 共创品牌形象

    <正>《山东医药》创刊于1957年,是山东省卫生厅主管的医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本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药学术研究与医疗临床实践相结合,面向广大医疗单位及医药科研与生产单位。欢迎

    2017年28期 v.57;No.1054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山东医药》中介、代理甚至编辑的名义发布稿约,承诺发稿,并高额收取相关费用,已致部分作者受骗。在此,我社郑重声明,《山东医药》无任何中介、代理机构或个人,务请作者提高警惕。需向《山东医药》杂志投稿者,请查阅《山东医药》杂志上标明的电子邮箱及投稿须知,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成人幕上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耿亚东;魏新亭;杜伟;薛亚轲;陈若琨;杨凤东;

    低级别胶质瘤是指WHO分类Ⅰ、Ⅱ级的胶质瘤,主要发生于幕上。目前,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其切除策略包括肿瘤全切除(非功能区胶质瘤)、最大安全范围切除肿瘤(累及功能区的胶质瘤)以及以诊断为目的的肿瘤部分切除或活检。在上述常规治疗策略的基础上,辅助应用神经导航、3D导航、MRI或超声、多模态技术等,手术效果可明显提升。对于术后患者,大多数学者主张对低风险者可先行观察,对有肿瘤残留和(或)有高危因素(年龄>40岁或肿瘤未全切除)者则辅以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随着基因分型在WHO最新中枢神经肿瘤分类中的应用,其对中枢神经肿瘤治疗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将有可能通过检测基因型来指导成人幕上低级别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

    2017年28期 v.57;No.105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罗礼阳;罗晓星;李明凯;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含苯骈α-吡喃酮结构的芳香含氧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凝血等生物活性。目前,对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研究广泛且成绩斐然。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由于衍生物种类繁多,其抗菌活性亦不尽相同。目前认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与细菌DNA解旋酶、群体感应系统、青霉素结合蛋白等有关。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慢波睡眠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鲁珊珊;徐娟娟;吴丙云;

    睡眠是维持正常人认知功能的重要条件。睡眠剥夺,特别是慢波睡眠剥夺,可导致正常人认知功能障碍,如学习记忆障碍。目前认为,慢波睡眠主要通过氧化应激激活以及改变神经递质分泌、海马区电活动、突触稳态等途径影响正常人的认知功能状态。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而癫痫患者中大部分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特别是慢波睡眠比例降低。因此,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亦可能与慢波睡眠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慢波睡眠时异常慢波放电导致大脑网络受抑制或中断有关。癫痫发作时常伴有异常慢波的出现,其异常放电激活大脑网络,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而慢波睡眠异常亦可损害认知功能状态,目前对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生成素与急性胰腺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任夏;施佳怡;李运红;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族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的分泌型血管生长因子。Ang-1、Ang-2是Ang家族的成员,是特征性的血管生长因子,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密切相关。Ang-2与Ang-1的结构差别在于氨基端的卷曲螺旋结构域与羧基端的纤维蛋白样结构域交界处,前者比后者少了一个半胱氨酸,从而导致二者的生物学作用截然不同。当机体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时,外周血Ang-2水平明显升高,在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Ang-1具有抗炎及改善血管渗漏作用,或许可作为炎症反应治疗的潜在靶点。随着对Ang研究的深入,未来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大。

    2017年28期 v.57;No.1054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