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启立;李健;孟红波;周波;王锋;宋振顺;
目的探讨RegⅣ基因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PANC-1细胞,于孵育箱中培养至70%~80%融合,分别以Puro-P-RegⅣ-shRNA慢病毒载体(P-RegⅣ-shRNA组)以及Puro-shRNA慢病毒空载体(P-NC-shRNA组)感染细胞,并设立不感染组(PANC-1组)。48 h后,分别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RegⅣmRNA及蛋白的表达。通过CCK-8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将10只5周龄的雌性裸鼠随机分成P-RegⅣ-shRNA裸鼠组和P-NC-shRNA裸鼠组,每组5只。取对数生长期的P-RegⅣ-shRNA和P-NC-shRNA组细胞分别注射入上述两组中。自接种日起每天观察肿瘤结节生长情况,6周后处死裸鼠并取出瘤体称重并测量瘤体体积。结果P-RegⅣ-shRNA组中RegⅣ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PANC-1组和P-NC-shRNA组均下降(P均<0.05)。P-RegⅣ-shRNA组细胞增殖活力较P-NC-shRNA组和PANC-1组下降(P均<0.05)。与PANC-1组、P-NC-shRNA组比较,P-RegⅣ-shRNA组48 h细胞迁移距离缩短,穿膜细胞数减少(P均<0.05)。PANC-1组、P-NC-shRNA组各观察指标比较,P均>0.05。与P-NC-shRNA裸鼠组比较,P-RegⅣ-shRNA裸鼠组肿瘤生长速度慢,肿瘤体积小(P均<0.01)。结论下调RegⅣ基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转移、侵袭。
2017年29期 v.57;No.105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林森;龙文汀;张悦;刘树旺;刘利平;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将0、2.5、5、10μmol/L索拉菲尼培养液作用于肝癌细胞株HepG2,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索拉菲尼处理后HepG2细胞中PD-L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分别用pEGFP-N1-HIF-1α(pEGFP-N1-HIF-1α组)、shRNA-HIF-1α(shRNA-HIF-1α组)和对照质粒pEGFP-N1、shRNA-control(pEGFP-N1组、shRNA-control组)转染HepG2细胞,检测各组HIF-1α、PD-L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索拉菲尼干预后,HepG2细胞中PD-L1和HIF-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呈浓度依赖性(P均<0.05)。与pEGFP-N1组比较,pEGFP-N1-HIF-1α组PD-L1、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均<0.01);与shRNA-control组比较,shRNAHIF-1α组PD-L1、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均<0.01)。结论索拉非尼可通过抑制HIF-1α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
2017年29期 v.57;No.105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悦;王晓雨;曲春安;胡飞;胡亚暖;唐胜建;
目的探讨miRNA-520e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FOXL2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对细胞迁移、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7.1)预测miRNA-520e可能结合于FOXL2 mRNA 3'UTR端,以HeLa细胞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加入无关序列NC Fam mimics)、正常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miRNA-520e组(加入miRNA-520e mimics)。运用脂质体法通过Lipofectamine 3000 Reagent将各miRNA mimics转染各组HeLa细胞,48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OXL2 mRNA及蛋白表达;转染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ACEA xCELLigence RTCA DP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miRNA-520e组HeLa细胞FOX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降低,且miRNA-520e组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增强(P均<0.05)。结论 miRNA-520e可抑制HeLa细胞FOX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
2017年29期 v.57;No.105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文佳;孟晓文;王丽娜;詹英;嵇富海;杨建平;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古菌素A(TSA)对树酯毒素(RTX)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24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Vehicle组、RTX组、RTX+DMSO组、RTX+TSA组。除Vehicle组外均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造模处理,并于建模前1周对RTX+DMSO组及RTX+TSA组进行蛛网膜下腔置管。Vehicle组单次腹腔注射RTX的溶媒1.5 m L;RTX组单次腹腔注射RTX 210μg/kg;RTX+DMSO组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每天蛛网膜下腔内注射5%的DMSO 10μL,连续注射7 d;RTX+TSA组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每天蛛网膜下腔内注射TSA 0.5μg/kg,其溶媒为5%的DMSO。建模前各组大鼠采用von Frey丝检测后肢足底基础痛阈值,建模后第1、3、5、7天测定机械痛阈值。于最后1次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后2 h取材,采用qRT-PCR方法测定脊髓及脊神经背根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RTX组、RTX+DMSO组、RTX+TSA组在建模后第3、5、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均<0.05);与RTX组和RTX+DMSO组相比,RTX+TSA组第5、7天建模机械痛阈值升高(P均<0.05);RTX组与RTX+DMSO组各时点相比,P均>0.05。与Vehicle组相比,RTX组和RTX+DMSO组脊髓及脊神经背根节BDNF mRNA表达下调(P均<0.05);与RTX组和RTX+DMSO组比较,RTX+TSA组脊髓及脊神经背根节BDNF mRNA表达上调(P均<0.05);RTX组与RTX+DMSO组相比,P均>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内注射TSA可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缓解RTX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2017年29期 v.57;No.105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畅;叶乐平;汪胡根;汪祺;李杨;张亚铭;李敏;王亚雷;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及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协助判断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3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术前胃镜图片,选择本科室5年以上内镜操作经验的同年资主治医师6位,将其随机分为评分组和对照组各3位,评分组采用DPS、对照组采用白光内镜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结果分为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浅浸润、黏膜下层深浸润,评分组的判断结果分别命名为S1、S2、S3组,对照组分别命名为C1、C2、C3组。比较各组判定结果,并分析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病灶合并溃疡和边缘隆起与黏膜下层深浸润相关(P均<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内镜形态学分型、组织学分型、脉管癌栓、病灶显著发红以及表面不整与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评分组的各亚组判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各亚组(P均<0.05)。结论早期胃癌黏膜下层深浸润的影响因素为合并溃疡和病灶边缘隆起;DPS能提高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
2017年29期 v.57;No.105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何磊;黄芬;叶冬青;程元光;文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前列环素I_2(PGI_2)和血栓素A_2(TXA_2)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60例结直肠癌患者,同时性肝转移22例(肝转移组),无肝转移38例(无肝转移组),肿瘤最大长径≤3.0 cm、3.1~4.0 cm、>4.0 cm分别为15、24、21例。对照为1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门静脉血和癌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GI_2和TXA_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TXA_2水平高,PGI_2水平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肝转移及无肝转移组门静脉血PGI_2、PGI_2/TXA_2降低,TXA_2升高(P均<0.01);与无肝转移组比较,肝转移组门静脉血PGI_2、PGI_2/TXA_2降低,TXA_2升高(P均<0.01)。与肿瘤最大长径≤3.0 cm、3.1~4.0 cm比较,>4.0 cm患者PGI_2及PGI_2/TXA_2降低,TXA_2升高(P均<0.05)。门静脉血PGI_2/TXA_2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0.770),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者门静脉血PGI_2/TXA_2低于无肝转移者(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TXA_2水平升高和PGI_2/TXA_2降低,门静脉血PGI_2/TXA_2下降可能是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29期 v.57;No.105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邰亦成;方琦;谈珂岚;黄贵;张凌焱;
目的探讨E1A基因对三阴乳腺癌(TNBC)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E1A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E1A)(E1A稳转克隆组)、pcDNA3.0空载质粒(空载克隆组)转染至TNBC MDAMB-231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E1A稳定过量表达的细胞克隆,以未转染质粒的MDA-MB-231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对稳转克隆进行鉴定。细胞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SPA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pcDNA3.0-E1A质粒的MDA-MB-231细胞克隆(E1A稳转克隆)。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克隆组相比,E1A稳转克隆组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P均<0.05),细胞HSPA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均<0.05)。结论 E1A基因能够明显抑制TNBC细胞的侵袭迁移,其机制可能与EA1促进HSPA5蛋白降解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永;姚凯华;李志锋;刘永玲;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水平变化及其对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89例ICH患者为病例组,按照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ICH组(SSS评分0~15分,n=41)、中型ICH组(SSS评分16~30分,n=28)、重型ICH组(SSS评分31~45分,n=20例),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4~5分,n=63)、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分,n=26)。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患者入院后1、3、7、14、30 d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GnRH水平进行检测。并于同期选取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且行腰穿麻醉术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随着入院时间延长,轻型、中型、重型ICH患者血浆、脑脊液中β-内啡肽、GnRH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P均<0.05)。病例组入院后1、3、7、14 d血浆、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轻型、中型、重型ICH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入院30 d时,中型、重型ICH组血浆、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高于轻型ICH组、对照组,重型ICH组血浆、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高于中型ICH组(P均<0.05)。预后良好组入院1、3、7、14、30 d血浆、脑脊液β-内啡肽、GnRH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结论 ICH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GnRH水平升高,其水平升高可致脑损伤程度加重,预后变差。
2017年29期 v.57;No.105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盛红娜;王艳丽;吴璠;赵采云;李晶;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自噬后miR-18a、miR-19a、miR-21及miR-144表达的变化,并以miR-144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自噬相关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TOR)的靶向调控作用。方法分别用50 ng/m L雷帕霉素(雷帕霉素组)及10 nmol/L 3-甲基腺嘌呤(3-MA组)作用于SKOV3细胞2、12 h,收集细胞,并设立不进行任何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提取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4种miRNAs的表达水平。培养SKOV3细胞,设立正常细胞组、miR-144 mimic组和miR-144 inhibitor组,分别将合成的miR-144mimic及miR-144 inhibitor转染到SKOV3细胞内,正常细胞组不处理。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各组的miR-144及mTOR mRNA表达量,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TOR蛋白表达量。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44与mTOR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对照组细胞miR-18a、miR-19a、miR-21及miR-144的表达量分别为1.003±0.021、1.001±0.039、1.014±0.016、1.028±0.037;雷帕霉素组4种miRNAs的表达量分别为6.310±0.025、1.200±0.058、52.310±0.005、63.490±0.024,其miR-18a、miR-21及miR-144高于对照组(P均<0.05);3-MA组SKOV-3细胞的4种miRNAs的表达量分别为0.540±0.019、0.890±0.062、0.820±0.012和0.660±0.003,其miR-18a及miR-144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细胞组比较,miR-144 mimic组miR-144 mRNA表达量高(P<0.05),m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均<0.05);miR-144 inhibitor组miR-144表达量下降(P<0.05),m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均<0.05)。miR-144 mimic分别与mTOR-WT及mTOR-Mut共转染,前者的荧光表达量低于后者(P均<0.05)。结论 SKOV3细胞发生自噬后,miR-18a、miR-21及miR-144表达升高,miR-144可靶向抑制mTOR的表达。
2017年29期 v.57;No.1055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邹永平;李龙鹤;
目的探讨人叉头框蛋白C2(FOXC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40例份,使用RT-PCR技术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FOXC2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SW620、SW480、LOVO、HCT116、LS174T、HCT8中FOXC2蛋白的表达。针对FOXC2基因设计4组shRNA干扰目的序列及无任何靶向位点的随机序列,将序列剪切至慢病毒载体上,利用二代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成慢病毒悬液。将HT29接种至6孔板中,分别标记对照组、shFOXC2 1#组、shFOXC2 2#组、shFOXC2 3#组、shFOXC2 4#组,对照组加入插入随机序列载体的慢病毒悬液,shFOXC2 1#组、shFOXC2 2#组、shFOXC2 3#组、shFOXC2 4#组分别加入插入4组shRNA干扰目的序列的慢病毒悬液,构建稳定knock-down FOXC2的细胞系。检测各组FOXC2蛋白mRNA的表达。收集shFOXC2 1#组、shFOXC2 4#组及对照组(GV248细胞)的细胞,通过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修复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同时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1)、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癌旁组织FOXC2 mRNA的表达量低于癌组织(P<0.05)。HT29细胞系FOXC2蛋白表达量高于其他细胞系(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shFOXC2 1#组、shFOXC2 2#组、shFOXC2 4#组FOXC2蛋白表达量低,shFOXC2 1#组、shFOXC2 3#组、shFOXC2 4#组FOXC2 mRNA表达量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shFOXC2 1#组、shFOXC2 4#组48、72 h细胞增殖活力、侵袭能力降低(P均<0.05);E-cadherin、Zo-1蛋白表达量升高,Vimentin蛋白表达量降低(P均<0.05)。结论 FOXC2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水平升高,其可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的发生。
2017年29期 v.57;No.105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秀梅;王蓓;翟虹;王彪;赵献萍;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造影剂致大鼠脑损伤组织中IL-1、I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超声照射剂量的关系。方法 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组20只,实验组根据超声机械指数和照射时间随机分为4个亚组:MI1.5照射5 min组(A1组)、MI1.5照射10 min组(A2组)、MI1.9照射5 min组(B1组)、MI1.9照射10min组(B2组),各5只。对照组注射造影剂Sonovue;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超声照射大鼠脑部颞窗,伊文思蓝作为追踪剂,使用光镜观察各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IL-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肉眼观察可见蓝色染色,光镜下可见细胞水肿、红细胞渗出、个别细胞坏死。实验组脑损伤组织IL-1、ICAM-1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间比较,B1、B2组较A1、A2组损伤脑组织IL-1、ICAM-1阳性细胞数增多(P均<0.05)。结论超声联合造影剂致大鼠脑损伤组织中IL-1、ICAM-1表达升高,其水平与超声照射剂量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汶川;刘学键;邰茂众;武宜雷;陈香利;
目的观察母兔球海绵体括约肌反射(BCR)的波形,并分析其在急性骶髓缺血后的变化特点。方法18只母兔随机分为3组,预实验组(n=6)用于确定最佳刺激强度及排除麻醉和手术对BCR的影响;对照组手术分离腰动脉而不结扎腰动脉,实验组(n=6)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5条腰动脉建立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腰动脉结扎后连续记录BCR波形2 h,观察BCR波在急性骶髓缺血后的变化特点,分别记录腰动脉结扎后2 h和2 d的BCR波形,2 d后取骶髓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前均记录到稳定的BCR波,潜伏期(11.5±1.5)ms,波幅(261.2±275.3)μV;实验组骶髓缺血后可见波幅即刻开始降低、潜伏期即刻开始延长,经(0.67±0.40)min后波幅完全消失,实验组手术后2 d波幅与基线的比值是0,低于对照组(99.2%±3.8%)(P<0.05)。结论母兔可以记录到稳定的BCR波形,急性骶髓缺血后BCR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2017年29期 v.57;No.1055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樊金焱;刘玉玲;邰国香;孙选;杨德胜;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与宫颈病变程度、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危险分型的关系。方法宫颈病变患者120例,根据HPV危险分型分为高危型组82例,低危型组38例;根据病理分型分为宫颈癌(CC组)4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组)45例、慢性宫颈炎(CCS组)28例,检测各组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血清炎症因子IL-17、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23水平,分析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与炎症因子及宫颈病变程度和HPV感染危险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CC组与CIN组外周血CD4~+IL17~+Th17、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比及Th17/Treg细胞,血清IL-17、TGF-β和IL-23水平均较CCS组高,且CC组亦高于CIN组(P均<0.05)。高危型组外周血上述指标均高于低危型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与血清IL-17、TGF-β、IL-23水平及宫颈病变程度、HPV感染危险分型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8、0.592、0.714、0.649、0.707,P均<0.05)。结论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与宫颈癌变、HPV感染高危型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瓦增成;杜婷;
目的探究宫内缺氧胎儿脐血流超声参数与母体、胎儿氧化应激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分娩的产妇200例,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分为正常组与缺氧组。孕龄24~30周、31~36周、37~41周时分别记录孕产妇彩超检测的脐血流超声参数,检测脐带血中氧化应激产物、胎盘组织中氧化应激产物与相关细胞凋亡分子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孕周缺氧组脐血流超声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缺氧组脐带血与胎盘组织中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8-异前列腺素(8-ios)、热休克蛋白70(HSP-70),胎盘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合成酶配体(FasL)、Bcl-2相关X蛋白(Bax)水平高(P均<0.05),胎盘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水平低(P均<0.05)。RI、PI、S/D分别与脐带血和胎盘组织中MDA、ox-LDL、8-ios、HSP-70及胎盘组织中Fas、FasL、Bax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与胎盘组织中Bcl-2、XIAP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宫内缺氧胎儿脐血流超声参数出现明显异常,其与母体、胎儿氧化应激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2017年29期 v.57;No.1055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韩学明;李威;孙忠良;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β-链蛋白(β-catenin)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257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2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CEACAM1和β-catenin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两组L1~L4和双髋的BMD。对各指标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清CEACAM1、β-caten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腰椎、股骨颈BMD水平、T-score值、Z-score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血清CEACAM1与β-catenin呈正相关(r=0.839,P<0.05),血清CEACAM1与腰椎、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3、0.709,P均<0.05),血清β-catenin与腰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0.671,P均<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CEACAM1和β-catenin水平降低,二者与BMD呈正相关关系。
2017年29期 v.57;No.105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马媛;孟宪坤;陈牧;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末梢血中微量元素锌、铜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58例癫痫患儿为病例组,按照病程将其分为A组(<1年)(n=21)、B组(1~<3年)(n=14)、C组(3~<5年)(n=13)、D组(≥5年)(n=10),根据脑电图异常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异常组(n=23)、中度异常组(n=17)、重度异常组(n=18),根据癫痫患儿上次癫痫发作距本次采血的时间将其分为A1组(<10 d)(n=19)、B1组(11~30 d)(n=22)、C1组(31~90 d)(n=10)、D1组(≥91 d)(n=7);并于同期随机选取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BH5100型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末梢血中锌、铜水平。结果病例组末梢血中锌水平低于对照组,铜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B、C、D组锌水平低于A组,C、D组低于B组,D组低于C组(P均<0.05);各组末梢血中铜水平比较,P均>0.05。重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锌水平低于中度异常组,且重度异常组低于中度异常组(P均<0.05);各组末梢血中铜水平比较,P均>0.05。B1、C1、D1组末梢血锌水平高于A1组,C1、D1组高于B1组,D1组高于C1组(P均<0.05);各组末梢血中铜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癫痫患儿末梢血中锌水平降低、铜水平升高,血液中锌水平与脑电图异常程度、病程、癫痫发作距采血时间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丹;赵远琴;石庆柳;刘维佳;叶贤伟;张湘燕;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67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轻、中、重度OSAHS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KL-6、SP-A和SP-D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上述指标与AHI、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LA/HT)、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_2)、血氧饱和度小于90%的时间(T<90%)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OSAHS组AHI、LA/HT均升高,血清KL-6、SP-A水平升高(P均<0.05);中、重度OSAHS组血清SP-D水平升高(P均<0.05);重度OSAHS组夜间LSaO_2降低,T<90%延长(P均<0.05)。与轻、中度OSAHS组比较,重度OSAHS组AHI、LA/HT、T<90%均升高,LSaO_2降低,血清SP-A、SP-D水平升高(P均<0.05)。患者血清SP-A、SP-D水平与AHI、LA/HT呈正相关,SP-D水平与T<90%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OSAHS患者血清KL-6、SP-A、SP-D水平升高,血清SP-A、SP-D水平与OSAHS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臻;伍军;郑莹;桑婷;
目的探讨下颌发育过度患者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O)正颌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进行BSSO正颌治疗的下颌发育过度患者28例,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患者术前正畸疗程6~12个月,术后6~10个月,全部疗程13~22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并采用X线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型改善明显。治疗后L1-NB、L1-MP角均增大,U1-L1减小(P均<0.05);ANB、SNB、NA-PA和NP-FH均改善(P均<0.05)。结论 BSSO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可使下颌发育过度患者获得良好正畸效果。
2017年29期 v.57;No.105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虹;王其红;覃渝茜;常有军;张远东;杨廷彦;胡可慧;
目的探讨智能电刺激运动机器人在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智能电刺激运动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分别在不同时间辅以功能电刺激和四肢联动自行车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徒手肌力检查对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下肢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FMA评分均升高,以治疗组为著(P均<0.05);两组MBI评分均升高(P均<0.01),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肌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智能电刺激运动机器人能改善胸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肌力;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17年29期 v.57;No.1055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潘福勤;刘建辉;蔡春意;王静;周静;刘孟媛;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PDCD5)、第二线粒体源性激活半胱天冬酶(Sma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口腔鳞癌患者55例,取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 cm)55例份。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口腔鳞癌组织、癌旁组织PDCD5、Smac蛋白表达,分析PDCD5、Smac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PDCD5、Smac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口腔鳞癌组织中PDCD5、Smac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的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PDCD5与Sma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_s=0.542,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PDCD5、Smac蛋白表达降低,其二者低表达协同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
2017年29期 v.57;No.105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文武;毛良平;牟方红;王鑫;饶文明;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疗效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为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均给予克唑替尼靶向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NSE)、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并进行比较。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临床疗效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82例晚期NSCLC患者中,克唑替尼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0例,病情稳定18例,疾病进展12例。治疗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63.4%,疾病控制(部分缓解+稳定)率85.4%。治疗后2个月完全缓解患者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病情稳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除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血清标志物水平比较,P均>0.05。疾病进展患者治疗后2个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降低(P均<0.05);病情稳定患者的CEA水平较治疗后2个月升高(P均<0.05),但仍低于治疗前;疾病进展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CEA、NSE较治疗后2个月升高(P均<0.05)。血清CEA与组织学类型、TNM临床分期、外转移部位数量有关,CYFRA21-1与组织学类型有关,NSE与外转部位数量有关,SCCAg与TNM临床分期、外转移部位数量有关(P均<0.05)。结论 NSCLC患者克唑替尼靶向治疗后获得完全与部分缓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和SCCAg水平下降,其水平与组织学分型或TNM临床分期或外转移部位数量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言森;曹洪丽;
目的观察肺腺癌组织中磷酸肌醇3激酶(PI3K)、活化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AKT1)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并探讨其三者之间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肺腺癌患者129例,取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PI3K、p-AKT1蛋白表达及MVD,分析各指标之间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与癌旁组织PI3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和19%,p-AKT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和11%,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癌组织MVD高于癌旁组织(P<0.01)。PI3K、p-AKT1蛋白表达水平及MVD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PI3K、p-AKT1蛋白高表达者总生存期短于低表达者(P均<0.05)。PI3K、p-AKT1蛋白高表达者MVD高于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PI3K、p-AKT1水平升高,其可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且与患者预后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海东;孙子雯;肖瑞雪;李建琪;张晶;甄亚男;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价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2007年1月~2017年6月发表的有关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3.4.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性别、年龄、BMI、是否合并糖尿病及Dukes分期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感染率进行合并,并用敏感性分析及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0 111例,总病原菌1 692株。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整体合并感染率为14%(95%CI:11~17%);1 692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为66%(95%CI:62%~69%),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为29%(95%CI:27%~31%),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为36%(95%CI:31%~4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为15%(95%CI:13%~17%);亚组分析显示:患者不同BMI、Dukes分期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其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与患者肥胖、Dukes分期、合并糖尿病密切相关,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为主。
2017年29期 v.57;No.105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廖春梅;颜玮茹;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0例(A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50例(B组)、体检健康者50例(C组)。收集各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与血糖、血压、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指标的关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均<0.05),B组较C组低(P均<0.05)。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舒张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呈负相关(P均<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网膜素1与脂联素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均<0.05),也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网膜素1、脂联素水平降低,二者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
2017年29期 v.57;No.105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丹;纪红梅;
目的探讨短期低剂量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COPD合并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短期治疗组和长期治疗组,对照组只进行对症治疗,短期和长期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TSH分别进行为期1周和1个月的低剂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TSH)、细胞因子水平(包括TNF-α、IL-6、IL-10、TGF-β)以及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CD4~+T、CD8~+T和CD4~+CD25~+T细胞)进行测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FEV_1%pred及FEV_1/FVC升高,短期及长期治疗组FEV_1%pred、FEV_1/FVC、FT3、TT3、TT4、IL-10升高,FT4、IL-6、TGF-α、TGF-β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短期治疗组FEV_1%pred、FEV_1/FVC、FT3、FT4、TT3、TT4升高;长期治疗组FEV_1%pred、FEV_1/FVC、FT3、FT4、TT3、TT4升高,TSH、TGF-β降低(P均<0.05);两治疗组CD4~+、CD25~+T细胞百分比升高、CD4~+T细胞百分比降低(P均<0.05)。两治疗组间除T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短期低剂量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治疗COPD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以及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与长期低剂量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效果相当,但不良作用少。
2017年29期 v.57;No.105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春卉;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IL-6和IL-13水平变化及其原因。方法以EV71感染的HFMD患儿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IL-6和IL-13水平。比较观察组中严重程度不同(临床Ⅱ、Ⅲ、Ⅳ期)的HFMD患儿血清IL-6和IL-13水平。采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清IL-6和IL-13水平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单核细胞中IL-6和T细胞中IL-13的表达水平。EV71感染从健康人全血中分离出来的单核细胞和T细胞,制成感染阳性细胞,检测其细胞中IL-6和IL-13的表达水平,以未感染的单核细胞及T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中IL-6和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血清IL-6和IL-13水平均下降(P均<0.01)。不同分期间,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血清IL-6、IL-13水平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分期单核细胞中IL-6和T细胞中IL-13表达水平均高(P均<0.05)。EV71感染单核细胞和T细胞后,其IL-6和IL-13表达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细胞(P均<0.05)。结论 EV71感染HFMD患儿血清IL-6和IL-13水平升高,其原因可能是FV71感染的单核细胞表达IL-6和T细胞表达IL-13能力增强。
2017年29期 v.57;No.105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陆芬;张跃;杜森杰;李红英;张丽;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不同原因智力低下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苏州铂金埃尔默公司提供的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GX-SNP对83例无明显高危因素智力低下儿童进行基因组学研究。CMA分析所发现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CNVs),进一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进行验证。结果 38例(45.8%,38/83)患儿检测到染色体异常。单亲二倍体1例(1/38,2.6%),三体2例(2/38,5.3%),短臂单体1例(1/38,2.6%),大片段重复3例(3/38,7.9%),大片段缺失2例(2/38,5.3%),CNVs 29例(29/38,76.3%),检测到携带临床致病性CNVs患儿25例,检出率达30.1%。结论 CMA检查可及时发现智力低下患儿染色体异常,将检出率提高至10%以上。
2017年29期 v.57;No.105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超亚;刘志刚;黄俊;魏清柱;刘爱群;吴碧芳;洪国保;祝爽爽;邹和群;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血清中小麦蛋白抗体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液氮研磨丙酮提取法粗提取小麦总蛋白,以此蛋白作为抗原,采用ELISA双抗体间接法检测40例IMN患者(IMN组)、34例其他肾小球肾炎患者(其他肾炎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小麦蛋白特异性抗体IgG、IgA和IgE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情况问卷调查,观察小麦蛋白特异抗体水平明显变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IMN组血清中小麦蛋白特异性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肾炎组(P<0.05);其他肾炎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各组血清中小麦蛋白特异性IgA水平比较,P>0.05;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小麦蛋白特异性IgE。与其他肾炎组比较,IMN组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P均<0.05);两组e GFR比较,P﹥0.05。20例血清中小麦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降低(低于中位数)的IMN患者中12例尿蛋白大于5 g/24 h,且血清白蛋白水平<20.0 g/L。结论 IMN患者血清中小麦蛋白特异性IgG升高,IgA、IgE无变化,IgG可能与IMN发生、发展有关。
2017年29期 v.57;No.1055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洋;邵静波;苏亮;李树新;张春苓;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NAG/肌酐(Cr)检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诊断价值。方法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8例,根据2012 KDIGO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实践指南将其分为CIN组与非CIN组,分别采用肌酐酶学法、比色法、速率法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24、48、72 h血肌酐(s Cr)、尿NAG、尿NAG/Cr,并进行比较。使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率。结果 108例患者中发生CIN 15例,发病率为13.9%。CIN组术后24 h尿NAG、尿NAG/Cr高于术前(P均<0.01),术后48、72 h尿NAG、尿NAG/Cr逐渐降低(P均<0.05);非CIN组手术前后尿NAG、尿NAG/Cr比较,P均>0.05。CIN组术后24 h尿NAG、尿NAG/Cr均高于非CIN组(P均<0.01)。CIN组术后尿NAG、尿NAG/Cr比s Cr更早达到峰值,术后24 h尿NAG诊断CIN的诊断效率为0.804,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67、0.871;尿NAG/Cr的诊断效率为0.82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00、0.763。结论尿NAG及尿NAG/Cr检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CIN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2017年29期 v.57;No.1055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付星;董方;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肺癌患者开胸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0.6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泵注,诱导与麻醉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及输液量、失血量;于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后(T_2)、切皮时(T_3)、单肺通气0.5 h(T_4)、单肺通气1 h(T_5)及手术结束时(T_6)采集两组动脉血,分析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及肺血分流率(Qs/Qt);记录上述各时间点末梢灌注指数(TPI)、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记录上述各时间点心率变异性(HRV)、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输液量、失血量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_3~T_6时TPI值升高(P均<0.05);T_4~T_5时RI、LF/HF、Qs/Qt降低,OI升高(P均<0.05);与T_0比较,T_1~T_5时点两组HRV、HR、SBP、DBP均降低,T_6时点观察组HRV升高,对照组HRV、DBP升高(P均<0.05);观察组T_6时点SBP、DBP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造成的肺损伤,改善患者微循环,抑制围术期手术刺激对心血管系统的干扰。
2017年29期 v.57;No.1055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新祥;苏方成;房师荣;
目的探讨外周血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89例,根据患者中毒后1个月的预后状况分为生存组(59例)和死亡组(30例),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口服百草枯剂量、口服百草枯浓度、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差异,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CT水平与上述各指标的关系,ROC曲线评析PCT水平预测1个月内死亡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口服百草枯剂量、口服百草枯浓度、PCT、CRP、WBC和ALT均高(P均<0.05)。外周血PCT水平与CRP、WBC、ALT、口服百草枯剂量和口服百草枯浓度存在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当PCT≥0.90μg/L时,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个月内死亡事件发生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50.85%,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为0.64~0.85。结论外周血PCT水平检测对急性百草枯患者的预后有良好预测价值。
2017年29期 v.57;No.105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龚大伟;阳运康;陈歌;尹一然;任晔;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伸直型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伸直型髋关节强直患者随机分为A组39例、B组42例,分别进行直接DAA全髋关节置换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纳入患者均为单侧置换(先置换严重侧),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主刀医师完成,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单拐行走时间、弃拐行走时间,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采用Harris评分、VAS评价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术后进行影像学评价,并收集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3.5个月;与B组比较,A组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单拐行走时间及弃拐行走时间短,术后3 d VAS低,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VAS、Harris评分比较,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DAA全髋关节置换应用于伸直型髋关节强直患者中能快速减轻其疼痛及提高髋关节功能,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17年29期 v.57;No.105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