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艳芳;费晶;王艳娜;王慧;孟玲利;巩平;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3A4(CYP3A4)基因18B位点(CYP3A4*18B)多态性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EGFR基因突变晚期初治NSCLC患者44例,口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吉非替尼片250 mg,1次/d;或厄洛替尼片150 mg,1次/d。直至患者病情进展或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治疗前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CYP3A4*18B的基因突变状态,比较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CYP3A4*18B基因突变频率为36.4%(16/44),野生型纯合子占63.6%(28/44),突变型杂合子占34.1%(15/44),突变型纯合子占2.3%(1/44)。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野生型患者皮疹发生率高于突变型患者(P<0.05)。结论 CYP3A4*18B的多态性与晚期EGFR基因突变NSCLC患者的EGFR-TKI疗效无关,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洲;凌江红;徐宽;张丽敏;张钰琴;王煜姣;谢天一;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排空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与多潘力酮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夹尾刺激法制备FD模型。各组均于造模第1天给予药物干预,柴胡疏肝散组、多潘立酮组分别给予0.63 g/mL柴胡疏肝散水煎剂1.5 mL、0.6 mg/mL多潘立酮水溶液1.5 mL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5 mL灌胃,2次/d,共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24 h,各组予以营养性半固体糊(1.5 mL/100 g体质量)灌胃,30 min后麻醉开腹,剪取完整胃,根据全胃重、空胃重计算胃排空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窦部黏膜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窦部黏膜组织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多潘立酮组胃排空率高(P均<0.05)。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多潘立酮组胃窦组织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内PERK、p-eIF2α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组、多潘立酮组胃窦组织内PERK、p-eIF2α蛋白表达低(P均<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PERK/eIF2α促进FD大鼠胃排空。
2017年37期 v.57;No.106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阚东方;季旭明;陈倩;韩晓春;武继彪;
目的探讨大黄含药血清对乳鼠原代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黄含药血清;以胶原酶消化法获取乳鼠原代肝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分别用20%空白血清培养液、20%大黄含药血清培养液干预24 h。采用生化法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及细胞能荷,罗丹明123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组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低(P均<0.05),ATP含量低(P<0.05),两组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低(P<0.05)。结论大黄含药血清可能通过调整乳鼠原代肝细胞线粒体功能来抑制其能量代谢,降低其能量储备。
2017年37期 v.57;No.1063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包成;毕玉晶;杨瑞馥;智发朝;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及Bcl-2、c-Jun基因在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以油酸和软脂酸(2∶1)混合液处理L02细胞0、5、10、20 h,建立人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用油红O染色检测L02细胞内脂质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L02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CDK2、CDK4、Cyclin D1、Bcl-2、c-Jun mRNA表达。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L02细胞内橘红色脂滴聚集越来越多,至造模20 h,肝细胞染成橘红色。L02细胞内CDK2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5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CDK4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均>0.05),随后逐渐下降,造模20 h最低(P均>0.05);不同时间点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升高,造模10 h达最高(P<0.05),随后降低;造模5、10、20 h的c-Jun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造模0 h高(P均<0.05),但无变化规律。结论人肝细胞L02脂肪变性过程中癌症相关基因CDK2、CDK4、Bcl-2、c-Jun表达先升高后降低,Cyclin D1表达变化不明显。
2017年37期 v.57;No.1063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燕华;高艳娥;臧睿;杨红梅;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宫颈癌干细胞增殖、聚集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从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中分选CD133+的宫颈癌干细胞。将宫颈癌干细胞随机分为七组,CC10组、CC20组、CC40组、CC60组、CC80组及CC100组分别给予终浓度为10、20、40、60、80、100 mg/m L姜黄素进行培养,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与培养基培养。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取对照组、CC60组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周,光镜下计数聚集的直径大于100μm的干细胞球个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癌干细胞比例。取宫颈癌干细胞随机分为BV组、CC组、BV+CC组、对照组四组,分别加入10 mg/m L贝伐单抗、60 mg/m L姜黄素、10 mg/m L BV+60 mg/m L姜黄素、等量溶剂与培养基,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CC10组、CC20组、CC40组、CC60组、CC80组、CC100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宫颈癌干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P均<0.05)。CC60组直径大于100μm的干细胞球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BV+CC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BV组、CC组(P均<0.05),CC组高于对照组、BV组(P均<0.05),BV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宫颈癌干细胞增殖,降低其聚集能力,增加其对贝伐单抗的治疗敏感性。
2017年37期 v.57;No.106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曹珍;高玉雪;徐金媛;王茹燕;李峰;朱学涛;史立宏;吕世军;
目的探讨远华蟾毒精对小鼠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培养好的小鼠乳腺癌细胞4T1随机分为A、B、C、D组。A组常规培养;B、C、D组于缺氧条件下(37℃、5%CO、95%N2)进行培养,同时C、D组分别加入0.1、0.5μmol/L远华蟾毒精进行培养。培养0、6、12、24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迁移距离),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时点细胞迁移距离D组<C组<B组<A组,穿膜细胞数D组<C组<B组<A组,HIF-1α、MMP-9、p-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D组<C组<B组<A组,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远华蟾毒精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降低小鼠乳腺癌细胞HIF-1α、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侵袭。
2017年37期 v.57;No.106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海英;何庆娟;孙宝兰;陈尚明;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硫化氢(H_2S)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院时病情将76例急性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组)分为轻度急性发作期组(n=33)、中度急性发作期组(n=24)、重度急性发作期组(n=19),同期选取41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为哮喘缓解期组、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肺功能和诱导痰细胞计数,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H_2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α、IL-6水平。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浆H_2S水平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急性发作期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较对照组、哮喘缓解期组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组、哮喘缓解期组诱导痰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浆TNF-α、IL-6水平高,巨噬细胞百分比、血浆H_2S水平低(P均<0.05),急性发作期组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且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越严重,以上指标变化越明显(P均<0.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浆H_2S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巨噬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均<0.05),与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IL-6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H_2S水平降低,且病情越严重其水平越低。
2017年37期 v.57;No.106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乙安;宴玥;赵恒;陆琪;凡碟;者星炜;
目的构建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探讨其腹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27、HSP70、HSP90)的表达变化。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及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造模6周组。模型组每日给予4.25%葡萄糖持续非卧床性腹膜透析液(100 m L/kg)腹腔注射,建立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于末次腹膜透析后48 h行腹膜平衡试验评估腹膜转运功能(超滤量、小分子溶质转运率);采集大鼠腹膜组织,用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腹膜组织TGF-β1、Smad2/3、HSP27、HSP70、HSP90蛋白表达。结果随腹膜透析时间延长,模型组大鼠腹膜超滤量逐渐降低,小分子溶质转运率逐渐升高(P均<0.05);腹膜逐渐增厚,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伴水肿及毛细血管增生;腹膜基质层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各组大鼠肠系膜组织厚度、腹膜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大鼠腹膜组织TGF-β1、Smad2/3、HSP27、HSP70、HSP90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其腹膜组织中HSP27、HSP70、HSP90蛋白呈高表达,且透析时间越长,以上指标表达变化越明显。
2017年37期 v.57;No.1063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倩倩;李晓红;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人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U26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三七总皂苷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3.2 mmol/L的地西他滨及50、100、200 mg/L三七总皂苷各200μL,继续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浓度、时间依赖性。结果三七总皂苷组随干预时间延长、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细胞比例升高。干预72 h,三七总皂苷高浓度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细胞比例高于空白对照组及三七总皂苷低、中浓度组(P均<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抑制U266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且该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
2017年37期 v.57;No.106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小凤;黄纯兰;李晓明;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联合外源性Shh蛋白干预对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全骨髓培养法、磁珠分选法(MASC)从正常志愿者骨髓中分离BMMSC、HSC,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将分选好的HSC随机分为三组,MSC+HSC+Shh组Transwell培养板上室接种用IMDM培养基+500ng/m L的Shh蛋白重悬的HSC,下室接种BMMSC;BMMSC+HSC组上室接种用IMDM培养基重悬后的HSC,下室接种BMMSC;HSC+Shh组上室接种用IMDM培养基+500 ng/mL的Shh蛋白重悬的HSC,下室加入培养基;对照组上室接种用IMDM培养基重悬的HSC,下室加入培养基。各组均培养72 h,用计数板计数HSC活细胞数。结果培养72 h,HSC+BMMSC+Shh组HSC细胞计数较其他各组高(P均<0.05),HSC+MSC组、HSC+Shh组较HSC组高(P均<0.05),HSC+BMMSC组、HSC+Sh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MSC与外源性Shh蛋白可协同作用共同促进HSC增殖。
2017年37期 v.57;No.106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郝贵亮;解童玲;李玉奎;杨宗军;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不同品系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SD大鼠BMMSC培养至第3代。用皮肤取样器切取60只ICR乳鼠圆形皮片(直径12 mm),将其移植至成年C57BL/6小鼠背部,建立不同品系小鼠间皮肤移植免疫排斥模型。将60只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PBS组及低、中、高剂量BMMSC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PBS、5×10~4个BMMSC、10×10~4个BMMSC、20×10~4个BMMSC各0.2 m L。记录各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HE染色观察移植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取其脾脏组织及血清,分别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IL-10、TNF-α、IFN-γ。结果中、高剂量BMMSC组皮肤存活时间较PBS组、低剂量BMMSC组长(P均<0.05);中、高剂量BMMSC组皮肤存活时间比较,P>0.05。术后第7天,病理切片镜下观察显示PBS组炎性细胞浸润最明显,高剂量BMMSC组炎性细胞浸润最少。术后第7天,与PBS组比较,低、中、高剂量BMMSC组脾脏组织TNF-α、IFN-γmRNA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与PBS组比较,中、高剂量BMMSC组血清IL-10水平高(P均<0.05),低、中、高剂量BMMSC组血清TNF-α、IFN-γ水平低(P均<0.05);与低剂量BMMSC组比较,中剂量BMMSC组血清TNF-α、IFN-γ水平低(P均<0.05),高剂量BMMSC组血清IL-10水平高、TNF-α水平低(P均<0.05)。结论经尾静脉注射适当剂量的大鼠BMMSC可延长不同品系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该作用可能与BMMSC调控受体小鼠IL-10、TNF-α、IFN-γ的表达有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双;阮云军;马懿;冯骞;石灵;林捷琪;吴赛珠;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炎性衰老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160 nmol/L佛波酯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巨噬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给予培养基培养;H_2O_2组给予培养基培养1 h后再加300μmol/L H_2O_2培养24 h;Res+H_2O_2组给予40μmol/L Res培养1 h,再加300μmol/L H_2O_2培养24 h;Res组给予40μmol/L Res培养24 h。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衰老THP-1巨噬细胞比例,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HP-1巨噬细胞内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b)、磷酸化视网膜细胞瘤蛋白(pRb)、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清链3(LC3)、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ELISA法检测THP-1巨噬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_2O_2组衰老细胞比例高(P<0.05);与H_2O_2组比较,Res+H_2O_2组衰老细胞比例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_2O_2组Rb蛋白表达高、p-Rb蛋白表达低(P均<0.05);与H_2O_2组比较,H_2O_2+Res组Rb蛋白表达低、p-Rb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_2O_2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低,p62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H_2O_2组比较,H_2O_2+Res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高,p62蛋白表达低(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_2O_2组TNF-α、IL-1β、IL-6水平高(P均<0.05);与H_2O_2组比较,H_2O_2+Res组TNF-α、IL-1β、IL-6水平低(P均<0.05)。空白对照组与Res组以上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来抑制H_2O_2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炎性衰老。
2017年37期 v.57;No.1063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万珍玲;刘超;
目的观察三阴乳腺癌组织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三阴乳腺癌组织标本80例份、乳腺纤维腺瘤正常乳腺组织石蜡标本25例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二者PTEN蛋白表达。对80例三阴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其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其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PTEN蛋白表达阴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术后1、2、5年生存率均低于PTEN蛋白表达阳性患者(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PTEN蛋白表达是三阴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三阴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呈低表达;PTEN蛋白表达阴性的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差。
2017年37期 v.57;No.106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华;姜欣;王卫华;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单独或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10例作为结核组、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作为非结核组。两组均于治疗前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T-SPOT.TB,计数斑点形成细胞数;采集胸腔积液进行ADA活性检测。根据外周血T-SPOT.TB检测的斑点形成细胞数及ADA活性绘制ROC曲线,比较二者单独检测或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结果结核组外周血T-SPOT.TB阳性率、胸腔积液ADA阳性率高于非结核组(P<0.05);结核组外周血T-SPOT.TB阳性率高于胸腔积液ADA阳性率(P<0.05)。两组外周血T-SPOT.TB的A、B孔斑点形成细胞数及胸腔积液ADA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外周血T-SPOT.T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胸腔积液ADA活性检测(P<0.05),其敏感度高于胸腔积液ADA活性检测(P<0.05)。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P均<0.05)。结论外周血T-SPOT.TB与胸腔积液ADA活性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效能高于二者单独检测。
2017年37期 v.57;No.106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淑娟;张海梅;宋海平;魏晓芳;孙伟红;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晚期NSCLC患者185例,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化疗组62例、DC/CIK组60例、联合组63例。化疗组采用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化疗6~8周期;DC/CIK组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DC和CIK回输,2周内重复回输3~5次为1个免疫治疗周期,每3个月进行1次,共治疗2次。联合组先行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化疗,化疗结束后第2天进行DC、CIK免疫治疗,化疗及DC、CIK治疗方式、时间分别与化疗组、DC/CIK组相同。计算三组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并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第8周,联合组ORR高于DC/CIK组(P<0.05)、DCR高于化疗组、DC/CIK组(P均<0.05)。治疗结束后第12周,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化疗组、DC/CIK组,疲乏、恶心呕吐、气促、咳嗽及胸痛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化疗组,气促、咳嗽及胸痛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DC/CIK组(P均<0.05)。结论自体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NSCLC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7年37期 v.57;No.106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陶广华;张文龙;刘向六;刘晓宇;袁亮;李利华;刘文值;刘敏;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肺癌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单肺通气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各组均给予全麻诱导,诱导前30 min,D组以1μg/(kg·h)持续静脉泵注浓度为2μg/mL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诱导结束后按0.5μg/(kg·h)静脉泵注100 mL至手术结束;U组缓慢输注5 000 U/kg乌司他丁注射液100 mL;D+U组经不同通道输注5 000 U/kg的乌司他丁注射液及4μg/mL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各50 mL;N组缓慢滴注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T_1)、手术开始后2 h(T_2)、手术后24 h(T_3)、手术后48 h(T_4)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髓过氧化物酶(MPO)、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因子κB(NF-κB);用RT-PCR法检测血清IL-1β、MPO及NF-κB的mRNA表达。结果除T_1时点外,T_(2~4)时点D+U组血清IL-1β、MPO、MIP-2、TNF-α及NF-κB水平与其他三组比较,P均<0.05;且D+U组IL-1β、MPO及NF-κB的mRNA表达与其他三组比较,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乌司他丁可降低单肺通气肺癌患者术中及术后48 h内血清促炎因子水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邵华;王来;杨秀芬;
目的探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个体化治疗(P-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影响。方法将44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24例、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组20例。SIMV组应用AVEA呼吸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模式通气48 h;APRV组给予P-APRV,根据时间-压力曲线、时间-流速曲线设置APRV参数,通气24 h后复测呼吸曲线并调整参数。分别于入组时及通气24、48 h记录两组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损伤生物学标记物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唾液酸化大分子黏蛋白(KL-6)。结果通气24、48 h,APRV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优于SIMV组(P均<0.05)。两组通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通气前比较,通气24、48 h两组血清SP-D、KL-6水平下降(P均<0.05),APRV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 P-APRV可减轻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2017年37期 v.57;No.106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康志雷;刘兵;赵树军;张钊;杜乃熠;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1H磁共振波谱(~1H-MRS)联合检查对新生儿HIE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HIE患儿43例,根据临床分度标准将其分为轻度组(n=23)、中度组(n=11)和重度组(n=9);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于出生2~7 d行MRI和~1H-MRS检查。MRI采用T1W1-SE、TSET2W及FLAIR序列进行检测,~1H-MRS采用PRESS序列测定脑部代谢化合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醇(MI)、乳酸(Lac)、谷氨酰胺(Clu)、谷氨酸(Gln),计算脑部代谢化合物与肌酸(Cr)的比值。结果MRI检查诊断符合率对照组为100%、轻度组为52.17%、中度组为72.73%、重度组为77.78%;中、重度组诊断符合率高于轻度组(P均<0.05),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NAA/Cr低于对照组(P均<0.05),Lac/Cr、(Clu+Gln)/Cr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患儿病情越重以上指标变化越明显。结论 MRI可检测HIE患儿尤其中重度患儿的病灶范围和数目,~1H-MRS可无创测量HIE患儿脑组织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物。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IE的确诊率,确定患儿脑组织损伤程度。
2017年37期 v.57;No.106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闫忠阳;冬敏;杨娜;李雅琳;李成泉;王莉菲;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的黄斑水肿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行玻璃体腔一次性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照组采用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治疗前3 d及治疗1、7、14、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观察治疗前后黄斑形态、黄斑中心凹厚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1、7、14 d血清VEGF水平降低(P均<0.05),治疗28 d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无变化。两组治疗后黄斑水肿明显改善,黄斑形态逐渐恢复正常,28 d时水肿基本消失,且观察组黄斑水肿消失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7、14、28 d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发生黄斑水肿复发、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两组治疗后3、7、14、28 d BCVA逐渐提高(P均<0.05),但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又降至治疗前水平。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一次性注射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短期内有较好疗效,但其疗效持续时间较短。
2017年37期 v.57;No.106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刘羽;李勇;刘庆伟;郝英杰;贾楠;赵雪峰;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ILF3)蛋白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1 d、术后1个月血清ILF3蛋白、IL-10、IL-6、TNF-α水平及胃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ILF3蛋白水平,分析血清ILF3蛋白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ILF3蛋白、IL-6、TNF-α水平高于术后及对照组(P均<0.05),血清IL-10水平低于术后及对照组(P均<0.05)。术后两组血清ILF3蛋白、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组织ILF3蛋白水平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术前血清ILF3蛋白水平、癌组织ILF3蛋白水平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患者(P均<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ILF3蛋白水平与肿瘤组织ILF3蛋白水平、术前血清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s分别为0.229、0.202、0.234,P均<0.05),与术前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s=-0.213,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LF3蛋白水平升高,其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因子水平参与与胃癌淋巴结转移。
2017年37期 v.57;No.1063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幸文;路青山;杨霄鹏;陈梦茹;丰雪;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MS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提取hUC-MSC;各组均采用BEAM方案(卡莫司汀、替尼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进行预处理。A、B、C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经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hUCMSC 1.5×10~6/kg、7.5×10~6/kg、15×10~6/kg,D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2周移植1次,共移植3次。治疗前后采用扩展致残状况评分量表(ED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采用MR检查头颅、脊髓病灶数量及病灶体积变化,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B、C组EDSS较D组低(P均<0.05),且C组<B组<A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A、B、C组病灶数目及体积均较D组小(P均<0.05),且C组<B组<A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B、D组各出现1例低等发热,经对症处理后均于3 d内恢复正常。结论在常规抗炎治疗基础上加hUC-MSC移植治疗能改善M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15×106/kg范围内,移植剂量越高治疗效果越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钢;阳洪;潘丽雅;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左半球脑梗死失语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左半球脑梗死失语患者1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语言功能训练及抗感染、营养神经、增强机体免疫等药物治疗,给予盐酸多奈哌齐5 mg/次口服,1次/d,服用4周。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20次。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进行评分,治疗后根据失语症状改善率对疗效进行评价;采集脑电信号,选取6个参数[关联维数、点关联维数(PD2)、李亚普诺夫指数(L1)、柯尔莫哥诺夫熵、近似熵、复杂度(Cx)]进行脑电非线性分析;测定脑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NAA)、胆碱(Cho)。结果治疗2、4周,观察组ABC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额区脑电参数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右侧额区PD2、L1、Cx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治疗前两组同侧NAA、Cho相对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左侧NAA相对浓度低于右侧(P均<0.05),左侧Cho相对浓度高于右侧(P均<0.05)。治疗1、2周,观察组左侧NAA相对浓度高于对照组,Cho相对浓度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左半球脑梗死患者的失语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神经网络,降低健侧大脑半球语言区代谢水平,增加患侧语言区代谢水平有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友梅;冯晓丽;陈淑华;马艳婷;陈红艳;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作为健康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患者发病第1、7、14、21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发病第1、7、14天,观察组外周血EPCs比例较健康对照组高(P均<0.05),发病第21天两组外周血EPCs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1、7、14天,观察组血清VEGF、SD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第21天两组血清VEGF、SD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天外周血EPGs数量减少,随后逐渐增多,至第21天恢复正常;EPGs数量变化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发展。
2017年37期 v.57;No.106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英;殷闯;谭军;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4例、体检健康者40例。均行X线片检查,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OD值)并进行分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线性相关分析颈椎生理曲度OD值与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均<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越严重,其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越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各型颈椎生理曲度OD值与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越严重,以上变化越明显。
2017年37期 v.57;No.1063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宇端;郭洁;董国伟;韩艳;李延伟;肖林娜;孙磊;
目的探讨环形铁粒幼细胞(RS)水平变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取203例MDS患者的血液及骨髓样本,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红系增生、病态造血(红系巨幼变),计算RS占有核红细胞比例。RS计数<15%者为非RS增高MDS组(n=139)、≥15%者为RS增高MDS组(n=64);骨髓原始细胞计数<5%分为低原始细胞非RS增高MDS组(n=47)、低原始细胞RS增高MDS组(n=53),骨髓原始细胞数≥5%分为非RS增高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n=92)、RS增高RAEB组(n=11)。用染色体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基因突变率。通过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生存时间。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D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非RS增高MDS组比较,RS增高MDS组年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系增生程度及巨幼变阳性率、基因突变率高(P均<0.05);与低原始细胞非RS增高MDS组比较,低原始细胞RS增高MDS组以上指标高(P均<0.05);与非RS增高RAEB组比较,RS增高RAEB组白细胞计数、红系增生程度高,核型分布较差(P均<0.05)。伴RS增高组的中位生存时间短于非RS增高组(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RS是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S水平升高的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分布差、基因突变率高、预后差。
2017年37期 v.57;No.1063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庆山;王芳;石恩东;林永杰;
目的探讨抗生素珠链植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对慢性骨髓炎患者红细胞(RBC)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灌洗加常规引流治疗,观察组采用抗生素珠链植入联合VSD治疗。治疗后9个月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RBC免疫功能指标,采用健康测量量表对两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RBC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抗生素珠链植入联合VSD治疗能够增强慢性骨髓炎患者RBC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7年37期 v.57;No.1063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钟孟如;程静;欧香忠;
目的探讨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初诊APL患者89例(APL组)及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患者30例(对照组)。按APL的诱导治疗危险度将APL患者分为低危组24例、中危组38例、高危组27例。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FIB降解产物(FDP)、凝血因子Ⅷ(FⅧ)等出凝血指标。结果 APL组与对照组APTT、FIB及FDP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T、D-D及FⅧ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PL组D-D、AT3、FDP水平高(P均<0.05),APTT、FIB水平低(P均<0.05)。APTT与FⅧ呈负相关(r=-0.506,P<0.05)。低危组与中危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低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IB、FDP水平高(P均<0.05);与中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DP、FⅧ水平高(P均<0.05)。结论出凝血指标可辅助鉴别诊断初发APL,尤其对高危APL的诊断更敏感。
2017年37期 v.57;No.106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邹高锐;封享兰;范钧钊;张宗泽;王焱林;吴云;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氢化泼尼松与甲氧明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C组、MI组和MP组各20例。三组均给予全麻,于骨水泥灌注前均给予氢化泼尼松0.5 mg/kg静滴。骨水泥灌注前1 min,C组、MI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 m L、甲氧明1mg静注;MP组给予甲氧明负荷剂量100μg经微量泵静脉输注,之后以1~2μg/(kg·min)持续泵注10 min。记录三组麻醉前5 min(T0)、骨水泥灌注前1 min(T_1)及骨水泥灌注后1 min(T_2)、3 min(T_3)、5 min(T_4)、10 min(T_5)、15 min(T_6)SBP、DBP、平均动脉压(MAP)、HR,并测定动脉血乳酸(Lac)。记录三组术中发生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及术后恶心呕吐、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T_1时比较,C组T_2、T_3、T_4时SBP、DBP、MAP降低,T_3、T_4、T_5时HR升高(P均<0.05);MI组T_2时HR,T_4时SBP、DBP、MAP降低(P均<0.05);MP组T_2、T_3、T_4、T_5、T_6时各时点SBP、DBP、MAP、HR比较,P均>0.05。与T_1时比较,C组T_4、T_5时Lac水平升高(P均<0.05);MI组T_5时Lac水平升高(P均<0.05);MP组T_4、T_5、T_6各时点Lac水平比较,P均>0.05。C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MI组、MP组(P均<0.05),MI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MP组(P<0.05),三组心动过速、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骨水泥灌注前预防性应用氢化泼尼松与甲氧明可有效维持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甲氧明持续静脉泵注变速给药较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对HR的影响更小。
2017年37期 v.57;No.106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梁;任燕;孟明华;王纪明;刘翠翠;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健康适龄产妇7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25例。各组均于腰麻-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术后A组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镇痛,B组超声引导下双侧单次TAP阻滞镇痛联合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A),C组单纯采用硬膜外PCA,镇痛药物均为0.375%罗哌卡因。分别于术后2 h(T1)、6 h(T2)、12 h(T3)、24h(T4)、48 h(T5)记录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VAS、舒适度评分(BC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8 h内PCA按压次数、PCA总消耗量、静脉给予镇痛药物情况、不良反应。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术后静息VAS、运动VAS、Ramsay低,BCS高(P均<0.05);术后PCA按压次数、PCA总消耗量少(P均<0.05)。A、B组静脉给予镇痛药物比例较C组低(P均<0.05)。A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较C组低(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单次TAP联合硬膜外PCA、单纯硬膜外PCA。
2017年37期 v.57;No.106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吴其顺;王文燕;何建强;巢军;朱文芳;夏炎;余姝;周燕;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序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观察组18例。对照组每周3次HFHD,观察组每周2次HFHD、1次HDF,每次透析时间均为4 h。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6、12个月检测两组血压、BMI、重组促红素用量、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血磷、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透析前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尿素清除率、单室尿素清除指数及β2微球蛋白(β2-MG)清除率;记录两组透析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透析后6、12个月两组血清白蛋白、收缩压及β2-MG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透析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HFHD比较,HFHD联合HDF序贯治疗慢性肾衰竭可使患者丢失更多营养成分,但可较好地清除β2-MG及控制收缩压。
2017年37期 v.57;No.1063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董晓雷;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横截面图像分析技术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65例,扫描后用心功能后处理软件计算收缩左心室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射血分数(EF)、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收缩力;用横截面图像分析技术记录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性质;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方法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的左心功能。结果 65例患者共发现181个冠脉粥样斑块,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斑块(55.25%)多于其他分支,斑块多附着于血管的右侧壁,占据两个象限的斑块较多,以右上象限和右下象限为主;钙化性斑块占85.25%。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各组左心室EDV、ESV和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64排螺旋CT横截面图像分析技术可很好地观察冠脉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并可根据血管狭窄程度评价左心功能。
2017年37期 v.57;No.106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计;邓晨昕;
目的观察高剂量(30 mg)普萘洛尔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房性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甲亢合并房颤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低剂量组加普萘洛尔10 mg/次,高剂量组加普萘洛尔30 mg/次,均3次/d口服,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计算TGAb、TPOAb阳性率;评价两组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房颤发生情况;统计两组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FT3、FT4、TRAb水平降低,血清TSH水平升高(P均<0.05),且高剂量组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TGAb、TPO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HR、LVEF均改善(P均<0.05),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高剂量组房颤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10 mg)比较,高剂量(30 mg)普萘洛尔治疗甲亢合并房颤效果更佳。
2017年37期 v.57;No.1063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俊;周凯;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行根治术并获得长期随访的18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将术前血清白蛋白≤37.0 g/L的患者92例作为水平降低组,>37.0 g/L的患者95例作为水平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5年,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及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比较,P均>0.05;水平降低组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浸润深度T_4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于水平正常组(P均<0.05)。水平降低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水平正常组,复发率高于水平正常组(P均<0.05)。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根治术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可评估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患者预后越差。
2017年37期 v.57;No.1063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