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GRO-α、MRpro-ADM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艳娥;余波;丰莉娟;艾芬;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9例AECOPD患者为AECOPD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稳定期COPD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GRO-α水平,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血清MRpro-ADM水平,同时测定各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计算FEV1/FVC。血清GRO-α、MRpro-ADM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GRO-α、MRpro-ADM预测AE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ECOPD组、稳定期COPD组血清GRO-α、MRpro-ADM水平高,且AECOPD组较稳定期COPD组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AECOPD组、稳定期COPD组FEV1、FVC、FEV1/FVC低,且AECOPD组较稳定期COPD组低(P均<0.05)。血清GRO-α水平与FEV1、FVC、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471、-0.509、-0.511,P均<0.05);血清MRpro-ADM与FEV1、FVC、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39、-0.517、-0.498,P均<0.05)。血清GRO-α预测AE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最佳截断值为109.34 ng/L,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0.91,准确性为0.83;血清MRpro-ADM预测AE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最佳截断值为1.28 nmol/L,此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5、0.82,准确性为0.77。结论AECOPD患者血清GRO-α、MRpro-ADM水平升高,早期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AECOPD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汉防己乙素对人肺癌95D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机制

    于有江;罗雪;叶记林;苏兰娣;彭建明;

    目的观察汉防己乙素对人肺癌95D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人肺癌95D细胞分为4组,实验1、2、3组分别加入8、16、32μmol/L的汉防己乙素,溶剂对照组加入等体积0.1%的DMSO。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H_2DCF-D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Caspase-3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结果实验1、2、3组及溶剂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71%±1.26%、17.07%±1.88%、25.78%±0.44%、5.41%±1.40%,ROS水平分别为117.7%±5.5%、151.0%±4.6%、212.0%±5.6%、100.0%±0.0%,Caspase-3活性分别为119.3%±5.7%、175.0%±13.1%、251.3%±17.0%、100.0%±3.0%,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02、0.75±0.04、0.61±0.04、1.00±0.03,BAX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0±0.02、1.63±0.04、1.85±0.04、1.00±0.02,实验1、2、3组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0.05或<0.01。结论汉防己乙素可诱导人肺癌95D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通过升高细胞内ROS水平、活化Caspase-3、激活BAX、抑制BCL-2实现的。

    2017年38期 v.57;No.106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

    张莹莹;梁蓉;郭绪昆;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7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H型高血压(血浆Hcy≥10μmol/L)185例(观察组)、非H型高血压88例(对照组)。取两组空腹静脉血,用PCR-RFLP方法观察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THFR C677T基因型与H型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MTHFR C677T基因型CC分别为31、35例,CT分别为104、45例,TT分别为50、8例,C等位基因分别为166、115例,T等位基因分别为204、61例,两组CC、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分布比较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HFR C677T基因型突变(OR=2.645,95%CI:1.737~4.025,P<0.01)是H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型TT是H型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泽兰乙醇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肌缺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金玉;张默函;洪兰;崔昊震;

    目的观察泽兰乙醇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肌缺氧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模型组、泽兰组和LY294002组,各10只。取各组大鼠左心房建立心房灌流模型,正常对照组用氧饱和的HEPES缓冲液进行离体灌流,其他三组制备急性心肌缺氧损伤模型,泽兰组灌流时加入泽兰乙醇提取物(0.1 mg/m L),LY294002组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1.0 mol/L)、泽兰乙醇提取物(0.1 mg/m L)。采用生理记录系统观察第1循环末、第7循环末、第13循环末时各组大鼠的心房搏动压,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磷酸化Akt(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心房搏动压在第7循环末时HI模型组、泽兰组、LY294002组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均<0.05),在第13循环末时泽兰组、LY294002组较HI模型组高(P均<0.05)。HI模型组心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低,泽兰组较HI模型组、LY294002组高(P均<0.05);HI模型组HIF-1α、HO-1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高,泽兰组均较HI模型组及LY294002组高(P均<0.05)。结论泽兰乙醇提取物对大鼠离体缺氧损伤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其下游的HO-1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调HMGA1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张洋;董理;孙源博;李文媛;王莹;孙平;于伟光;

    目的观察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人乳腺癌MCF7细胞,将其分为siRNA对照组、siRNA-HMGA1组、miR对照组和miR-24-3p组,分别转染siRNA对照慢病毒、siRNA-HMGA1慢病毒、miR对照慢病毒和miR-24-3p慢病毒。采用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未转染MCF7、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HMEC h TERT)及siRNA对照组、siRNA-HMGA1组细胞HMGA1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对照组和miR-24-3p组细胞HMGA1、miR-142-3p mRNA,MTT法和Transwell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活力和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HMGA1与miR-142-3p靶向关系。结果 MCF7、HMEC h TERT细胞中HMGA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4±0.075、0.234±0.099,两者相比P<0.01。siRNA-HMGA1组、siRNA对照组HMGA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1±0.051、0.651±0.136,两组相比P<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HMGA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5±0.046、0.604±0.156,miR-142-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8±0.174、0.263±0.116,两者相比P均<0.01。MCF7细胞中HMGA1 mRNA、miR-142-3p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259,P=0.021)。siRNA-HMGA1组、siRNA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535±0.066、1.160±0.125,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2.05±9.33)、(71.68±14.39)个,两者相比P均<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362±0.121、1.083±0.139,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52±6.64)、(46.74±7.82)个,两组相比P均<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野生型HMGA1 3'-UTR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0.668±0.074、1.000±0.000,两组相比P<0.01。结论下调HMGA1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其机制可能与HMGA1可靶向反向调控miR-142-3p有关。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LSD1、NDRG1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

    邵根宝;王冉冉;魏野;金洁;张柳平;

    目的观察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作用关系。方法取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通过shRNA方法建立诱导型干扰LSD1的SKOV3细胞株(LSD1-shRNA-SKOV3),将其分为对照组、Dox组、转染组和联合组。对照组用水处理,Dox组用100 ng/m L Dox处理,转染组转染NDRG1 siRNA,联合组转染NDRG1 siRNA的同时加入100 ng/m L Dox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4组LSD1、NDRG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对照组和Dox组NDRG1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3K4me2)程度;Transwell小室测算4组细胞迁移率。结果 Dox组、转染组、联合组、对照组LSD1mRNA表达分别为0.407±0.029、0.936±0.024、0.413±0.018、0.941±0.035,蛋白表达分别为0.306±0.013、0.879±0.036、0.341±0.057、0.893±0.052,Dox组、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Dox组、转染组、联合组、对照组NDRG1 mRNA表达分别为0.791±0.045、0.107±0.016、0.165±0.021、0.239±0.027,蛋白表达分别为0.907±0.005、0.130±0.006、0.216±0.019、0.358±0.062,Dox组、转染组、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与Dox组、转染组相比,P均<0.05。Dox组、对照组细胞NDRG1基因启动子区H3K4me2水平分别为3.32±0.41、0.83±0.17,两组相比P<0.01。Dox组、转染组、联合组、对照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21.75%±1.816%、79.13%±2.561%、40.13%±2.039%、68.91%±3.167%,Dox组、转染组、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与Dox组、转染组相比,P均<0.05。结论 LSD1基因沉默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能力降低,NDRG1基因沉默人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能力升高;LSD1通过降低NDRG1基因启动子区域H3K4me2水平,抑制NDRG1的表达,从而促进卵巢癌SKOV3细胞转移。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iRNA-30a-5p过表达对肾癌细胞株786-0增殖、凋亡的影响

    来卫东;戴尊收;赵爱国;胡娜;刘琳琳;顾润国;

    目的观察miRNA-30a-5p过表达对肾癌细胞株786-0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肾癌细胞株786-0分为模拟物组、抑制物组、未转染组,模拟物组转染miRNA-30a-5p模拟物,抑制物组转染miRNA-30a-5p抑制物,未转染组为正常肾癌细胞株786-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模拟物组、抑制物组、未转染组肾癌细胞株786-0及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正常组)miRNA-30a-5p,CCK-8法观察各组培养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前三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前三组细胞中异黏蛋白(MTDH)表达。结果正常组、模拟物组、抑制物组、未转染组细胞miRNA-30a-5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1.32±0.05、0.32±0.05、0.52±0.06,正常组、模拟物组、抑制物组与未转染组相比,P均<0.01。正常组在培养24、48、72 h后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26±0.02、0.44±0.03、0.73±0.06,模拟物组分别为0.33±0.04、0.50±0.05、0.88±0.05,抑制物组分别为0.86±0.01、1.88±0.12、2.48±0.15,未转染组分别为0.62±0.01、1.63±0.02、2.34±0.23,正常组、模拟物组各时点分别与抑制物组、未转染组相比,P均<0.01。模拟物组、抑制物组、未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91%±0.45%、5.23%±0.38%、6.77%±0.52%,模拟物组与抑制物组、未转染组相比,P均<0.01。模拟物组、抑制物组、未转染组MTDH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4±0.08、6.31±0.24、5.56±0.06,模拟物组与抑制物组、未转染组相比,P均<0.01。结论 miRNA-30a-5p过表达可明显抑制肾癌细胞株786-0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是通过调控MTDH蛋白表达实现的。

    2017年38期 v.57;No.106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调LSINCT5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增殖、迁移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冯基高;莫业和;徐鹏翔;胡德献;欧阳一彬;刘达远;张彩彩;

    目的观察下调LSINCT5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增殖、迁移能力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稳定干扰LSINCT5的细胞株(U251 sh LSINCT5细胞),得到干扰效率高的sh LSINCT5 1#组、sh LSINCT5 3#组和转染GV248的对照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S)观察细胞培养0、24、48、72h时增殖能力变化,划痕修复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细胞黏附分子(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1)、细胞骨架蛋白(Vimentin)表达,MTS法观察X射线仪下分别照射0、2、4、8 Gy后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sh LSINCT5 1#组、sh LSINCT5 3#组培养48、72 h时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sh LSINCT5 1#组、sh LSINCT5 3#组细胞的修复距离均较对照组短,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sh LSINCT51#组、sh LSINCT5 3#组E-cadherin、Zo-1表达高,Vimentin表达低(P均<0.05)。sh LSINCT5 1#组、sh LSINCT5 3#组在2、4 Gy剂量照射时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下调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LSINCT5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转移,并增强细胞放疗敏感性。

    2017年38期 v.57;No.106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单肺通气预处理对单肺通气大鼠非通气侧肺损伤的影响

    连洋洋;张伟;张加强;

    目的单肺通气预处理对单肺通气大鼠非通气侧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组、O组、DM组、Y组各10只。C组双肺通气2.5 h;O组实施右侧单肺通气2 h后恢复双肺通气0.5 h,DM组实施双甲基草基甘氨酸(DMOG)预处理,通气方法同O组;Y组实施右侧单肺通气预处理,通气方法同O组。分别于单肺通气结束(T1)及实验结束(T2)游离并切取左肺下叶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并在光镜下评价肺损伤情况,T2时采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T1、T2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与同组T1时相比,O组、DM组、Y组T2时W/D及肺损伤评分均升高,HIF-1α和HO-1表达均降低(P均<0.05)。与C组同时点相比,O组、DM组、Y组的W/D、肺损伤评分及HIF-1α、HO-1蛋白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O组同时点相比,DM组、Y组W/D及肺损伤评分均降低,HIF-1α和HO-1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C组相比,O组、DM组、Y组SOD含量降低,MDA和MPO含量升高(P均<0.05)。与O组相比,DM组、Y组SOD含量升高,MDA和MPO含量降低(P均<0.05)。结论单肺通气预处理可减轻单肺通气大鼠非通气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肺组织SOD、HIF-1α、HO-1表达并下调MDA和MPO表达有关。

    2017年38期 v.57;No.106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尼可地尔静脉预注射对心肺复苏大鼠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胡圣;张春阳;张成;薛金红;左国兴;杜新平;王瑞刚;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静脉预注射对心肺复苏大鼠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干预组各20只。对照组、干预组建立窒息性心跳骤停复苏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插管、股动静脉置管,不进行夹管窒息及心肺复苏;复苏前,假手术组、对照组股静脉注射1 m L生理盐水,干预组注射1 m L尼可地尔。自主循环恢复6、12、24、48、72 h时每组分别处死4只大鼠,比较各组各时点脑组织含水量、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自主循环恢复6、12、24、48、72 h相比,对照组、干预组同时点脑组织含水量高,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P均<0.05)。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6、12、24、48、72 h相比,干预组同时点脑组织含水量低,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P均<0.05)。对照组、干预组自主循环恢复6、12、24、48、72 h脑组织含水量、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本组各时间点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尼可地尔静脉预注射可显著改善心肺复苏大鼠脑血流状况及神经功能。

    2017年38期 v.57;No.106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灌胃对右下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大鼠外周血T细胞水平的影响

    李小海;黎建军;郭亚雄;王百林;张雪燕;张贵平;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灌胃对右下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大鼠外周血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80只,制备大鼠右下肺鳞癌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大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只,均行右下肺叶切除。自术后次日实验组经口给予补中益气汤灌胃,100 m L/(kg·d);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右下肺叶切除术中取各组右下肺血管内不凝血50μL作为术前血;术后第3、7、14天分别处死实验组、对照组10只大鼠,取大鼠眼眶静脉不凝血50μ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术前及术后第3、7、14天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水平,并计算CD4~+/CD8~+。结果与本组术前相比,术后实验组、对照组术后第3天外周血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均低,CD8~+T细胞水平高(P均<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第7天外周血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高,CD8~+T细胞水平低(P均<0.05)。与本组术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4天外周血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均高,CD8~+T细胞水平均低(P均<0.05),而术后两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术后第3、7、14天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水平及CD4~+/CD8~+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补中益气汤灌胃可提高右下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大鼠外周血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并降低CD8~+T细胞水平。

    2017年38期 v.57;No.1064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乳腺癌细胞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徐杰;刘佳;钱龙娣;杜秀平;韩正祥;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用不同浓度(0、10、20、30、40、50μmol/L)的GI254023X分别处理两种细胞48、72 h,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取MCF-7、MDA-MB-231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加入10μmol/L的GI254023X,高浓度组加入20μmol/L的GI254023X,对照组加入和实验组等量的DMSO溶剂,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算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切割后的Notch1(CleavedNotch1)、Hes-1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细胞Hes-1 mRNA表达。结果随着GI254023X药物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MCF-7、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率不断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高浓度组MCF-7、MDA-MB-231细胞凋亡率高,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少,Cleaved-Notch1、Hes-1蛋白表达少,Hes-1 mRNA表达少,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可抑制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增殖,诱导其凋亡,减弱其迁移和侵袭运动能力,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ADAM10的表达来抑制Notch1信号通路的活化实现的。

    2017年38期 v.57;No.1064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机制

    宋婷婷;

    目的观察异钩藤碱(Iso)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从新生SD大鼠分离出心肌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低剂量Iso组、中剂量Iso组、高剂量Iso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ngⅡ组用含有1μmol/L AngⅡ的培养基培养;低剂量Iso组用含有1μmol/L AngⅡ和0.1μmol/L Iso的培养基培养;中剂量Iso组用含有1μmol/L AngⅡ和1μmol/L Iso的培养基培养;高剂量Iso组用含有1μmol/L AngⅡ和10μmol/L Iso的培养基培养。采用Leica Qwin V3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各组心肌细胞表面积。BCA检测试剂盒测定对照组、AngⅡ组、中剂量Iso组培养12、24、48 h心肌细胞的蛋白含量;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硝酸还原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I-κB、p-NF-κB蛋白表达。结果大鼠心肌细胞表面积AngⅡ组、低剂量Iso组、中剂量Iso组、高剂量Iso组较对照组大,低剂量Iso组、中剂量Iso组、高剂量Iso组较AngⅡ组小,中剂量Iso组、高剂量Iso组较低剂量Iso组小,高剂量Iso组较中剂量Iso组小(P均<0.01)。同时间点大鼠心肌细胞蛋白含量AngⅡ组、中剂量Iso组较对照组高,中剂量Iso组较AngⅡ组低,且AngⅡ组、中剂量Iso组本组内24、48 h较12 h时高,48 h较24 h时高(P均<0.01)。大鼠心肌细胞NOS活力、NO含量、细胞凋亡率及Bax、p-NF-κB、I-κB蛋白表达AngⅡ组、中剂量Iso组较对照组高,中剂量Iso组较AngⅡ组低(P均<0.01)。大鼠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AngⅡ组、中剂量Iso组较对照组低,中剂量Iso组较AngⅡ组高(P均<0.01)。结论 Iso对AngⅡ诱导大鼠心肌细胞肥大起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NOS活力、减少NO释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2017年38期 v.57;No.1064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张岩;陈少慕;何靖康;

    目的观察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方法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其中35例接受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单孔组),42例接受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三孔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与个数、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第1、3天)、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与三孔组相比,单孔组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降低,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与个数、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2017年38期 v.57;No.106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蔡静静;苗健龙;王雨亮;刘瑞娟;

    目的观察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扩增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147例NSCLC患者,经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经皮肺穿刺检查时取得肿瘤组织。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观察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FGFR1基因扩增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47例NSCLC肿瘤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11例。44例鳞癌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7例,74例腺癌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4例,鳞癌与腺癌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情况比较P<0.05。73例有吸烟史患者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11例,74例无吸烟史患者组织中FGFR1基因扩增0例,两者相比P<0.05。结论 FGFR1基因在NSCLC组织中存在扩增,且有吸烟史较无吸烟史患者扩增比例高,鳞癌较腺癌患者扩增比例高。

    2017年38期 v.57;No.1064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PAI-1、STAT2基因多态性分析

    操丽芳;高颖;管立学;张华芳;李蕾;李峰;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2(STAT2)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哮喘患者(哮喘组)及80例老年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两组静脉血PAI-1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型(4G/4G型、5G/5G型、4G/5G型)和STAT2基因型(CG型、GG型、CC型)。结果哮喘组PAI-1基因4G/4G、4G/5G、5G/5G基因型及4G等位基因分别为33、36、11、102例,对照组分别为17、41、22、75例,除4G/5G基因型外,其他指标两组相比P均<0.05。哮喘组STAT2基因CC、CG、GG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分别为0、7、73、7例,对照组分别为0、3、77、3例,两组相比P均>0.05。哮喘组PAI-1基因型为4G/4G且STAT2基因型为GG例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PAI-1基因型为4G/4G且STAT2基因型为GG发生哮喘的相对风险OR=2.22,95%CI=1.1~4.5,P<0.05。结论 PAI-1基因4G/4G基因型是老年哮喘发病的易感基因型;STAT2基因CG多态性与老年哮喘无明显关联;PAI-1基因4G/4G基因型和STAT2基因GG基因型在老年哮喘发病上具有协同作用。

    2017年38期 v.57;No.106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同期甲状腺手术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少强;魏松洋;郑庆杰;李青元;潘春雷;

    目的观察同期甲状腺手术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脏病合并甲状腺肿瘤的患者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甲状腺疾病的心脏病患者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先行甲状腺手术,然后行心内直视手术,对照组仅行心内直视手术。术中记录两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1)及CPB后4 h(T_2)、12 h(T_3)、1 d(T_4)、3 d(T_6)、5 d(T_7)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_4)、游离T_3(FT_3)、游离T_4(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用多功能监护仪检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中心静脉压,用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计算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FT_3、FT_4、T_3、T_4水平在T_2~T_5持续降低(P均<0.05),在T_6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血清FT_3、FT_4、T_3、T_4水平在T_2~T_6持续降低(P均<0.05),且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血清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对照组SVRI、PVRI在T_2达峰值(P均<0.05),在T_4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SVRI、PVRI在T_3达峰值(P均<0.05),在T_5恢复至术前水平,且在T_2~T_4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LVSWI均在T_3降至最低值(P均<0.05),对照组在T_5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在T_6恢复至术前水平;且观察组LVSWI在T_2~T_5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PCWP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同期行甲状腺手术使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的程度和心功能损害的程度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017年38期 v.57;No.106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磷酸肌酸钠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杨顺茂;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1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1次/d,15 d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价临床疗效;药物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7.27%,两组比较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TnI、hs-CRP、NT-p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力衰竭患者时,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钠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功能。

    2017年38期 v.57;No.1064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CHA_2DS_2-VASc-HSF评分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预测中的应用

    杨静;郑佳;朱智琦;李彬;段飞;

    目的观察CHA_2DS_2-VASc-HSF评分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7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左主干病变35例、非左主干病变35例,分析两者的临床特点,分别计算CHADS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和CHA_2DS_2-VASc-HSF评分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主干病变与CHA_2DS_2-VASc-HSF评分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左主干病变者CHADS2评分、CHA_2DS_2-VASc评分和CHA_2DS_2-VASc-HSF评分均高于无左主干病变者(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无左主干病变者(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CHA_2DS_2-VASc-HSF评分(OR=2.109,95%CI:1.117~3.982,P=0.021)与左主干病变呈正相关,血红蛋白(OR=0.975,95%CI:0.952~0.998,P=0.034)和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5%CI:0.925~0.997,P=0.034)与左主干病变呈负相关。结论高CHA_2DS_2-VASc-HSF评分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左主干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38期 v.57;No.1064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华蟾素胶囊口服联合放化疗对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影响

    戚诚;赵晓东;刘博;李渡斌;

    目的观察华蟾素胶囊口服联合放化疗对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体积的影响。方法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3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治疗后半年大体肿瘤体积(GTV),计算两组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治疗后半年体积退缩率(VRR),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治疗后半年GTV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但两组各时点比较P均>0.05。两组2个疗程后VRR均较1个疗程后低(P均<0.05),但两组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治疗后半年比较P均>0.05。治疗组骨髓抑制Ⅰ、Ⅱ度16例,Ⅲ、Ⅳ度4例,对照组分别为24、6例,治疗组肝毒性Ⅰ、Ⅱ度3例,Ⅲ、Ⅳ度0例,对照组分别为7、3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华蟾素胶囊口服联合放化疗可缩小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体积,与单独放化疗相比无明显优势,但前者骨髓抑制、肝毒性不良反应少。

    2017年38期 v.57;No.1064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心房颤动效果观察

    杨靖;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 20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房颤动治疗并口服缬沙坦片,8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TNF-α水平,心率变异性[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相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CRP、NT-proBN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SDNN、SDANN、RMSSD、PNN50水平高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心房颤动效果较好。

    2017年38期 v.57;No.1064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云南高原地区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染色体9p21基因多态性分析

    张富荣;刘萍;何亮;光雪峰;王芳;王一婷;

    目的探讨云南高原地区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染色体9p21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500例AMI患者及350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基因分型观察两者染色体9p21的10个相关位点(rs10757274、rs10811656、rs1333042、rs1333048、rs1333049、rs2383206、rs2383207、rs4977574、rs7865618和rs944797)的基因多态性。结果染色体9p21的10个位点中,8个位点(rs10757274、rs10811656、rs1333042、rs1333048、rs1333049、rs2383206、rs4977574和rs7865618)的基因存在多态性变异,基因型在AMI及无CAD患者中均达到遗传平衡(P均>0.01)。rs1333048纯合子CC等位基因的OR为1.52(95%CI:1.05~2.19,P=0.027)。结论染色体9p21基因rs1333048的CC基因型是云南高原地区汉族人群AMI的危险基因型。

    2017年38期 v.57;No.1064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338法”定位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尧国胜;韦凌云;李广志;

    目的观察"338法"定位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0例需要建立静脉通道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各150例。两组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定位方法,观察组采用"338法"定位。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33%,总穿刺成功率为98.66%,未发生并发症;传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87.33%,总穿刺成功率为94.00%,并发症发生率为5.33%;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或<0.01。结论 "338法"定位能有效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2017年38期 v.57;No.1064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Bcl-6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于海;张云香;王慧;张娜;

    目的观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异常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42例,采用Bcl-6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6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Bcl-6基因异常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2例DLBCL患者中发生Bcl-6基因易位6例,发生Bcl-6基因扩增3例,Bcl-6蛋白表达阳性19例。Bcl-6基因易位患者Bcl-6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无易位者高(P=0.014);Bcl-6基因是否易位患者DLBCL分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6基因是否扩增患者Bcl-6蛋白表达、DLBCL分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LBCL中Bcl-6基因存在易位和扩增两种情况,并且Bcl-6基因易位与患者Bcl-6蛋白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2017年38期 v.57;No.1064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一期缝合、T管引流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比较

    周海华;朱春富;刘寒旸;喻强;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患者90例,其中术后一期缝合43例(PS组)、T管引流47例(TD组)。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2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L/M),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评价两组肠道通透性。结果与术前相比,PS组、TD组术后尿L/M、血浆DAO高(P均<0.01),且术后TD组较PS组高(P均<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术后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均可导致患者术后肠通透性增加,但前者对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小于后者。

    2017年38期 v.57;No.1064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观察

    安乾;王兵;崔文军;吴斐;丁语;

    目的观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方法 103例(132条患肢)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Tir Vex组和传统组,TriVex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传统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经皮溃疡周围缝扎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溃疡愈合时间,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的溃疡愈合率及复发率。结果Tir Vex组术后卧床时间、溃疡愈合时间较传统组少(P均<0.05)。TriVex组浅静脉血栓、残留静脉曲张发生率较传统组低(P均<0.05),皮下血肿、皮下硬结发生率较传统组高(P均<0.05)。TriVex组术后1个月时的溃疡愈合率较传统组高(P<0.05),术后3、6个月时的复发率较传统组低(P均<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联合TriVex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效果好。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TnT、CRP、IL-6、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蓝天座;于黔;樊丰夷;刘畅;陈松;黎懿慧;廖艳;李肖;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8例MHD患者(MHD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TnT、CRP、IL-6、TNF-α水平。MHD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血清cTnT、CRP、IL-6、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组血清cTnT、CRP、IL-6、TNF-α水平高(P均<0.05)。MHD患者3年后存活99例、死亡9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cTnT(RR=1.83,95%CI:1.04~3.21,P=0.002)、CRP(RR=1.83,95%CI:1.05~3.18,P=0.012)、IL-6(RR=1.84,95%CI:1.09~3.12,P=0.020)、TNF-α(RR=1.86,95%CI:1.03~3.35,P=0.021)为MH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血清cTnT、CRP、IL-6、TNF-α水平升高,其均为影响MHD患者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观察

    王卫东;

    目的观察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 76例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变化,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Lynn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临床疗效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促进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患儿创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血脂异常、饮酒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刘佳;柴贺贺;赵萌;管理英;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饮酒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69例为病例组,并选择282例肝胆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脂(TC、LDL-C、HDL-C、TG)水平,并记录饮酒史。比较血脂正常与异常者、饮酒与非饮酒者胰腺癌发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水平、饮酒与胰腺癌发病的相关性。将研究人群按照血脂比值(TC/HDL-C、LDL-C/HDL-C、TG/HDL-C)的四分位数分为第1、2、3、4组,采用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血脂比值与胰腺癌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对照组饮酒分别为16、31例,两组比较P<0.05。两组中TC正常321例、异常30例,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9.63%和20.00%,两者相比P=0.961;LDL-C正常327例、异常24例,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8.96%、29.17%,两者相比P=0.225;HDL-C正常134例、异常217例,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7.91%、20.74%,两者相比P=0.517;TG正常259例、异常92例,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8.15%、23.91%,两者相比P=0.2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LDL-C、HDL-C、TG的OR分别为1.091(P=0.254)、1.084(P=0.355)、1.083(P=0.804)、1.114(P=0.370)。第1组到第4组TC/HDL-C分别为<3.38、3.38~4.30、>4.30~5.48、>5.48,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7.24%、20.22%、16.85%、24.42%(rs=0.054,P=0.349);第1组到第4组LDL-C/HDL-C分别为<1.90、1.90~2.58、>2.58~3.46、>3.46,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8.39%、20.22%、16.09%、23.86%(rs=0.054,P=0.518);第1组到第4组TG/HDL-C分别为<0.75、0.75~1.21、>1.21~2.08、>2.08,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16.28%、19.78%、20.69%、21.84%(rs=0.049,P=0.360)。两组中饮酒47例、非饮酒304例,胰腺癌发病率分别为34.04%、17.43%,两者相比P=0.0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饮酒者相比,饮酒者B=1.014,SE=0.428,OR=2.444,P=0.031;校正血脂、肝功、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后,饮酒者B=1.052,SE=0.460,OR=2.865,P=0.022。结论血脂异常与胰腺癌发病风险不相关,饮酒显著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

    2017年38期 v.57;No.1064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低海拔正常成人移居高海拔地区2年后脑的适应性变化

    何盈;鲍海华;王芳芳;冯祥;秦粽园;

    目的观察低海拔正常成人移居高海拔地区2年后脑的适应性变化。方法选择初入西宁地区1周内的19例来自低海拔的正常成人,接受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全脑扫描,移居2年后再次接受该检查,应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技术(VBM)、功能磁共振中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的方法对其移居前后脑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低海拔正常成人移居高海拔地区2年后较移居前自身脑结构比较未见显著性变化。与移居前相比,移居后左侧眶内额上回、左侧脑岛、左侧顶下缘角回脑区ReHo增加(P均<0.05),右侧楔叶、右侧顶上回、右侧梭状回脑区ReHo减低(P均<0.05),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回和旁扣带脑回脑区ALFF增加(P均<0.01),右侧舌回脑区ALFF减低(P<0.01)。结论低海拔正常成人移居高海拔地区2年后脑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这可能是适应长期低氧环境变化的结果。

    2017年38期 v.57;No.1064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效果观察

    栾可峰;范欣;胡温庭;孙学辉;刘航;董建霞;

    目的观察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效果。方法 36例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9例)。对照组接受开窗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锥形束CT方法检查两组术后第3、6、9个月囊肿体积及面积,计算其减少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3、6、9个月囊肿面积和体积减少量均高(P均<0.01)。结论自体吸引术辅助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较开窗减压术更能减少囊肿面积和体积。

    2017年38期 v.57;No.1064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移动式~(125)I粒子链共轴引流导管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张西坤;徐忠法;牛洪欣;杨焕刚;王斌;孙琳;汪建;郝亮;

    目的观察移动式~(125)I粒子链共轴引流导管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穿刺肝内扩张胆管,置入移动式~(125)I粒子链共轴引流导管,DSA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及累计长度,经外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链至肿瘤区域。每2周来院复查随访,观察患者胆汁引流情况及胆红素水平,术后8~12周行DSA观察胆管再通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置管顺利,胆汁引流通畅,2~4周后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术后无胆管出血、感染、消化道反应等并发症。术后8~12周6例患者胆管再通,胆管再通率为28.6%。结论移动式~(125)I粒子链共轴引流导管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既能外引流胆汁,又能内放射治疗抑制肿瘤生长,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2017年38期 v.57;No.1064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微环境中不同因素对肺癌干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唐为安;徐兴祥;杨俊俊;

    肺癌干细胞(LCSC)是一小群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肿瘤细胞,微环境是指其邻近的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和LCSC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微环境中炎性因子、低氧、新生血管、细胞外基质等因素能够促进或抑制LCSC的干细胞性。

    2017年38期 v.57;No.106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T淋巴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玉芝;黄倩;李成文;

    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胸膜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不明确。成熟的T淋巴细胞是一群高度异质性且存在若干亚群的免疫细胞,研究发现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体内存在Ⅰ型T辅助细胞/Ⅱ型T辅助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紊乱,Th17/Treg失衡及Th9、Th22、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免疫增强现象,CD4+IL-27+T细胞也可通过干预T淋巴细胞亚型的转换来参与疾病的进程。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融合蛋白-2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飞;方克伟;

    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是线粒体外膜上的跨膜蛋白,普遍位于线粒体外膜和线粒体联合内质网膜上。研究发现,Mfn2在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其表达异常和功能缺失在心血管疾病、肿瘤及腓骨肌萎缩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卫国;

    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直接决定AL复发和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方法用于MRD的检测,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流式细胞术(FCM)、质谱技术,其预测疾病复发、评估预后等临床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可为AL的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2017年38期 v.57;No.1064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