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HBVrt A181T/V突变慢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史、血清学特点及恩替卡韦挽救治疗效果观察

    薛艳;王磊;张立新;刘峰;曲云东;杨保华;李涛;王岩;叶茜;高林;

    目的观察HBV逆转录酶区181位点T/V突变(HBV rtA181T/V)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史、血清学特点、恩替卡韦挽救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组71例已经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乙肝患者。均采用直接测序法行HBV测序,且证实存在HBV rtA181T/V,其中HBV rtA181T突变41例、HBV rtA181V突变30例。回顾71例患者的NAs用药史。检测并比较rtA181T、rtA181V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时的血清ALT、HBsAg、HBV-DNA水平。所有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为主的挽救方案治疗,比较rtA181T、rtA181V患者治疗24、5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 71例患者中既往应用单一NAs者为25例(以阿德福韦酯为主),序贯或联合应用多种NAs者46例。HBV rtA181T、rtA181V患者病毒学突破时中位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5(15,474)、49(16,183)U/L,P>0.05;血清HBV-DNA的log10分别为5.71±1.02、6.04±0.97,P>0.05;血清HBsAg的log10分别为3.36±0.50、3.64±0.60,P<0.05。用以恩替卡韦为主的挽救方案治疗24周,病毒学完全应答55例(77.5%),病毒学不完全应答16例(22.5%),其中HBV rtA181T、rtA181V患者分别有33(80.5%)、22例(73.3%)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HBV rtA181T、rtA181V患者病毒学完全应答率相比P>0.05;治疗52周时病毒学完全应答62例(87.3%),病毒学不完全应答9例(12.7%),其中HBV rtA181T、rtA181V患者分别有37(90.2%)、25例(83.3%)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HBV rtA181T、rtA181V患者病毒学完全应答率相比P>0.05。结论 HBV rtA181T/V突变患者多为序贯或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等多种NAs。HBV rtA181V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时血清HBsAg水平高于HBV rtA181T患者。HBV rtA181T/V突变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挽救治疗效果满意,但HBV rtA181T、rtA181V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BRCA1、ERCC1、TYMS及TUBB3基因检测指导进展期胃癌个体化化疗效果观察

    王琳;陈俊民;邢雪花;王海霞;黄琰菁;孙达统;杨生辉;盛莉;邱纯;陈邓林;

    目的观察用胃癌组织BRCA1、ERCC1、TYMS、TUBB3的表达情况指导进展期胃癌个体化化疗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个体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个体组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BRCA1、ERCC1、TYMS、TUBB3蛋白,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胃癌组织BRCA1、ERCC1、TYMS、TUBB3mRNA表达,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BRCA1、ERCC1阳性不用铂类药物,TYMS阳性不用氟尿嘧啶类药物,TUBB3阳性不用紫杉类药物)。对照组一律采用DCF或改良DCF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周期化疗后个体组、对照组化疗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41.9%、39.4%,KPS获益率分别为54.8%、54.5%,两组相比P均>0.05。4周期化疗后个体组、对照组ORR分别为45.0%和54.5%,KPS获益率分别为75.0%和72.7%,两组相比P均>0.05。两组均无化疗相关性死亡。两组各类型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均>0.05。个体组9例(26.3%)、对照组19例(55.9%)因不良反应减量或停止化疗,两组因不良反应减量或停止化疗发生率相比,P<0.05。个体组、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7(95%CI为5.97~9.42)、6.6(95%CI为5.59~7.6)个月,两组PFS相比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DCF或改良DCF方案相比,用胃癌组织BRCA1、ERCC1、TYMS、TUBB3的表达情况指导进展期胃癌个体化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二者疗效和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017年40期 v.57;No.106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护肠清毒微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孙欢娜;张向磊;石建美;田瑞渊;

    目的探讨护肠清毒微丸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乳果糖组及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自肝衰竭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0.81 g/(kg·d)乳果糖及3.4、6.8、13.5 g/(kg·d)护肠清毒微丸,均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12 h,收集各组尿液及血液标本。观察各组给药过程中一般状况,统计肝衰竭造模后第28天各组死亡情况。检测血清ALT、AST、PA、TBIL,血浆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IL-10,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尿乳果糖/甘露醇(L/M)。结果正常对照组处理过程中精神状态好,体质量增加较快;其他组造模过程中毛发凌乱、无光泽,饮食量少,活动少,甚至呼吸急促、球结膜水肿、死亡;护肠清毒微丸各组及乳果糖组随着灌胃给药时间的延长上述症状逐渐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至肝衰竭造模后第28天,模型组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组,护肠清毒微丸中剂量组死亡率高于乳果糖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升高,血清PA、PT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及乳果糖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降低,血清PA、PTA水平均升高;与乳果糖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降低,血清PA、PTA水平均升高;组间比较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他组血清TNF-α、IL-1、IL-6、IL-8、IL-10、D-乳酸、DAO及尿L/M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及乳果糖组均降低;与乳果糖组比较,护肠清毒微丸低、中、高剂量组均降低;组间比较P均<0.05。护肠清毒微丸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均较低、中剂量组显著(P均<0.05)。结论护肠清毒微丸可抑制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纠正肠黏膜通透性、稳定内环境、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等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2017年40期 v.57;No.1066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肝癌患者小肝癌病灶320排CT灌注成像HAP、HPI、HP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廖碧红;单鸿;王劲;周宏;

    目的观察肝炎后肝硬化继发原发性肝癌患者小肝癌病灶320排CT灌注成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肝炎后肝硬化继发原发性肝癌患者行320排CT肝脏动态容积灌注扫描,获得肿瘤组织及肝硬化组织的CT灌注值HAP、HPP、HPI。结果小肝癌病灶的HAP为(85.42±23.29)mL/(min·100 mL),HPP为(83.71±28.28)mL/(min·100 mL),HPI为(54.99±13.15)%;肝硬化组织的HAP为(26.88±10.02)mL/(min·100 mL),HPP为(158.99±23.80)mL/(min·100 mL),HPI为(15.57±5.95)%。小肝癌病灶和肝硬化组织HAP、HPI、HPP相比P均<0.05。结论与肝硬化组织比较,小肝癌病灶320排CT灌注成像HAP、HPI升高,HPP降低。320排CT灌注成像HAP、HPI、HPP有助于辅助诊断小肝癌。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沉默P-REX2a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周巧辉;艾耀伟;潘志红;郭明文;

    目的观察沉默P-REX2a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胃癌细胞SGC7901分为正常培养组(NM组)、阴性对照组(NC组)、干扰组(siRNA组)。NM组正常培养,NC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序列,siRNA组转染P-REX2a siRNA,转染24 h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P-REX2a mRNA,转染24、48、72 h时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OD570表示)。另取胃癌细胞SGC7901同法分组并转染48 h后加入0.3μmol/L阿霉素培养24 h,用流式细胞术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Bcl-2、Bax、PTEN、Akt、p-Akt蛋白,用基于PIP3底物的定磷比色法测定PTEN磷酸酶活性。结果 siRNA组P-REX2a mRNA低于NC组、NM组(P均<0.05),转染24、48、72 h时OD570高于NC组、NM组(P均<0.05),加入阿霉素培养后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NM组(P均<0.05),Bax蛋白表达量、PTEN磷酸酶活性高于NC组、NM组(P均<0.05),Bcl-2、p-Akt蛋白表达量低于NC组、NM组(P均<0.05)。三组PETN、Akt蛋白表达量相比P均>0.05。结论沉默P-REX2a可以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提高胃癌细胞SGC7901对阿霉素的敏感性。这可能是由于沉默P-REX2a可以提高PTEN磷酸酶活性、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抑制Bcl-2表达、促进Bax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沉默钙连蛋白对人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JNK信号通路的影响

    孙为增;林国雄;林海;

    目的探讨沉默钙连蛋白(Calnexin)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内质网应激、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实验组。对照组正常培养不转染。空载体组转染空白质粒,实验组转染Calnexin shRNA。转染24 h后全部更换为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Calnexin mRNA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需肌醇酶1(IRE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磷酸化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p-ASK1)、c-Jun N末端激酶(JNK)及磷酸化c-Jun N末端激酶(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Calnexin mRNA相对表达量:实验组、空载体组、对照组分别为0.28±0.01、1.01±0.06、1.00±0.08;实验组低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0.05),但空载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I:实验组、空载体组、对照组分别为32.86±3.72、5.46±0.68、5.26±0.17;实验组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0.05),但空载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RP78、IRE1、TRAF2、ASK1、p-ASK1、JNK及p-JNK蛋白相对表达量:实验组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P均<0.05),但空载体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沉默Calnexin可引发内质网应激并激活JNK细胞凋亡通路,进而促进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凋亡。

    2017年40期 v.57;No.1066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受体CX3CR1基因敲除对同种异系小鼠气管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关向前;刘毛妮;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敲除对同种异系小鼠气管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小鼠分为同系移植对照组、异系移植对照组、基因敲除移植组,每组各4对。基因敲除移植组、同系移植对照组受体和供体均为BABL/c小鼠;异系移植对照组供体为BABL/c小鼠,受体为C57BL/6小鼠;基因敲除移植组供体为BABL/c小鼠,受体为CX3CR1基因敲除小鼠。各组均行颈背部气管移植,每只受鼠移植2段气管。4周后取出各受鼠移植气管段,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管腔纤维化阻塞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受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结果同系移植对照组8个移植气管段均无管腔阻塞,阻塞分数为0;异系移植对照8个移植气管段均出现管腔阻塞,移植气管管腔内充满黏液,镜下见管腔内有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阻塞分数为8.0;受体敲除移植组8个移植气管段中1个出现管腔受挤压、扭曲,1个阻塞不明显,其余6个均未出现较明显的管腔纤维化阻塞,移植气管管腔内充满黏液,镜下见管腔内有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阻塞分数为0.96。移植后4周同系移植对照组、异系移植对照组、基因敲除移植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29.8±1.6)、(83.6±1.4)、(19.8±0.9)ng/mL,基因敲除移植组明显低于异系移植对照组(P<0.05),但与同系移植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受体CX3CR1基因敲除可明显减轻气管移植后排斥反应。

    2017年40期 v.57;No.106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正>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学论文中“隔”与“膈”、“瘘”与“漏”的正确使用

    <正>"隔"与"膈"隔《现代汉语词典》释义1对其解释为"遮断;阻隔。如隔河相望、隔着一重山等"。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横膈膜"。这2个字在医学论文中的误用源于"纵隔"与"横膈"的使用。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称,它们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互相联结,以利于各器官的活动。纵隔的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壁为

    2017年40期 v.57;No.1066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专著[M]、期刊文章[J]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作者必须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原文,无误后将其按引用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

    2017年40期 v.57;No.1066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正>区别:(1)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2)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易测定、变异较小者定为自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3)分析目不同:直线相关分析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荔枝核总黄酮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PPAR-γ、TGF-β_1表达的影响

    张扬武;罗伟生;康毅;禤传凤;王仕衍;张夏;陈姗;蔡碧莲;

    目的探讨荔枝核总黄酮(TFL)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分为观察1、2、3组和对照组。观察1组加640μg/mL的TFL,观察2组加640μg/mL的TFL和15μmol/L的罗格列酮,观察3组加640μg/mL的TFL和2μmol/L的GW9662,对照组加正常培养基。各组均继续培养72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以OD450值表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PPAR-γ、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细胞PPAR-γ、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结果培养72 h观察1、2、3组OD450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2组OD450值低于观察1组(P<0.05),观察3组OD450值高于观察1组(P<0.05)。观察1、2、3组PPAR-γ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2组PPAR-γ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观察1组(P<0.05),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观察1组(P<0.05);观察3组PPAR-γ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观察1组(P<0.05),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观察1组(P<0.05)。结论 TFL能够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PPAR-γ表达、下调TGF-β1表达有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ADLI大鼠肝组织DNA羟甲基化变化及其机制

    任琦;孙淑丰;李玉红;朱凌妍;牛琛;冯福民;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形成过程中DNA羟甲基化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异烟肼组、对照组各48只。异烟肼组给予异烟肼55 m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两组分别于灌胃3、7、10、14、21、28天各随机取8只,麻醉后心脏取血,检测血浆ALT、AST;处死后留取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C、甲基胞嘧啶(5m C)、氧化成羟甲基胞嘧啶(5hm C)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10-11易位蛋白1(TET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TET1 mRNA表达。结果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异烟肼组肝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其GSTP1基因C含量随着肝损伤程度加重呈下降趋势,而5m C含量先上升,至灌胃14天略有回落,随后继续上升;5hm 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至灌胃21天降至最低,灌胃28天时略有回升;而TET1蛋白水平及其mRNA表达与5hm C含量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DNA羟甲基化可能参与了ADLI的发生。

    2017年40期 v.57;No.106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辣椒素对大鼠胃动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徐劲;唐川康;阳凤;王缕;王瑶;彭燕;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大鼠胃动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40只。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1、0.1、0.5 mg/mL的辣椒素溶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辣椒素溶剂灌胃。各组分别于灌胃3天及灌胃1、2、4周,随机取10只,采用核素显像法检测胃半排空时间(t50%)、65 min时胃排空率(GE65 min);处死后剖腹取胃,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胃组织辣椒素受体1(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表达。结果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同期t50%有升高趋势,GE65 min有降低趋势,均表现出抑制胃排空作用;辣椒素高、中剂量组各时间点抑制胃排空效果强于辣椒素低剂量组(P均<0.05),辣椒素中、高剂量组抑制胃排空的效果相当(P均>0.05)。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胃黏膜TRPV1表达均较对照组同期明显增加(P均<0.05),但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各时间点胃黏膜CGRP表达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灌胃3天及1周,辣椒素高、中剂量组CGRP表达升高较辣椒素低剂量组更明显(P均<0.05)。灌胃2、4周,辣椒素高、中剂量组胃黏膜CGRP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各时间胃黏膜S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辣椒素具有抑制大鼠胃排空作用,且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强;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辣椒素剂量越大抑制胃排空效果减弱越明显,其原因可能与胃黏膜CGRP大量消耗有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成人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能力观察

    段炼;黄柳明;刘钢;封志纯;

    目的观察成人脂肪干细胞(ADSCs)的体外多向分化能力。方法从正常成人脂肪组织分离得到ADSCs并体外培养。在ADSCs中分别加入成人脂肪、骨、软骨、肝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基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诱导前、诱导1周、诱导2周时采用RT-PCR法观察细胞相应标志物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ADSCs向脂肪细胞诱导2周,细胞内的脂质空泡聚集,小脂滴融合在一起并变大;最后细胞变为单房,并且充满脂质,红油O染色阳性;诱导1周细胞PPARγ、脂蛋白酶和αP2 mRNA表达较诱导前增加;诱导2周细胞PPARγ、脂蛋白酶mRNA表达降低,但αP2 mRNA变化不明显。ADSCs向骨细胞诱导5天,细胞由成纤维形转化为多边形或不规则状。诱导2周单层细胞聚集成块,形成细胞岛状结构,ALP染色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黑色矿化结节;矿化结节形成后细胞向结节移行聚集,促使更多的细胞形成更大的矿化结节;诱导后细胞ALP、骨桥蛋白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逐渐增加。ADSCs向软骨细胞诱导1周,细胞呈多边形或类圆形,细胞团向内呈放射状聚集,FITC染色后免疫荧光可见Ⅱ型胶原;诱导1、2周时细胞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和SOX9 mRNA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ADSCs向肝细胞诱导2周时可见部分细胞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并随时间顺延呈肝细胞样圆形细胞增多趋势,细胞核居中,圆形且边缘清楚,PAS染色阳性;诱导1、2周时细胞CK18、HNF1α及白蛋白mRNA表达明显高于诱导前。结论成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成人ADSCs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肝细胞。

    2017年40期 v.57;No.1066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长链非编码RNAT-ALL-R-LncR1的发现、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张琳;陆超;李天宇;

    目的对新发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功能。方法(1)提取T-ALL Jurkat细胞RNA进行全转录组深度测序,发现了一种新的T-ALL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命名为T-ALL-R-LncR1。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Jurkat细胞和T-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ALL-R-LncR1的表达情况。(2)将体外培养的T-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实验组、空质粒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转染T-ALL-R-LncR1小干扰RNA(siRNA),空质粒组转染空质粒,对照组不转染。转染24 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ALL-R-LncR1相对表达量。转染24、48、72 h时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OD450表示),转染48 h用流式细胞术测算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1)T-ALL-R-LncR1具有原癌基因特性,在人T-ALL Jurkat细胞及T-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法从Jurkat细胞及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符合T-ALL-R-LncR1。测序结果证实PCR产物为T-ALL-R-LncR1。(2)实验组、空质粒组和对照组T-ALL-R-LncR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0.18、1.12±0.08和1。实验组骨髓单个核细胞T-ALL-R-LncR1相对表达量低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P均<0.05),空质粒组和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T-ALL-R-LncR1相对表达量相比P>0.05。转染24、48、72 h时实验组骨髓单个核细胞OD450值均低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P均<0.05),空质粒组和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OD450相比P均>0.05。转染48 h时实验组、空质粒组、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8.67%±1.32%、1.80%±0.14%、1.79%±0.13%。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质粒组和对照组(P均<0.05),空质粒组和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相比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原癌基因特性的新T-ALL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即T-ALL-R-LncR1。沉默T-ALL-R-LncR1可以促进T-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2017年40期 v.57;No.106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22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孙瑛;刘一民;王玉;丁静;陈红兵;

    目的探讨miR-22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gomiR-221组,每组20只。模型组、agomiR-221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手术,不阻断血流。成模后agomiR-221组尾静脉注射agomiR-221(miR-221激动剂)80 mg/kg,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量agomiR-NC,假手术组不予处理。再灌注24 h,各组随机取6只,留取脑组织,采用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另取6只,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剩余大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Real-time PCR法检测脑组织miR-22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和agomiR-221组脑组织miR-21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且agomiR-221组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AI明显升高(P均<0.05),而agomiR-221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AI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炎症因子IL-1β、TNF-α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se3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而agomiR-221组炎症因子IL-1β、TNF-α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se3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过表达miR-22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ABO正反定型不符患者血型的血清学及基因测序鉴定(附1例报告)

    张业翠;吴鹏;武文;郭兴莹;王艳青;黄象艳;

    目的对1例ABO正反定型不符患者血型进行血清学及基因测序鉴定。方法选择1例标准血型血清学方法(微柱凝胶卡+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鉴定结果为ABO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患者,抽取其血液标本,采用试管法做进一步的血清学鉴定,包括正反定型复查、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并测序。结果试管法血清学表现为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正定型未检测到A抗原和B抗原,反定型血清中存在抗-B及弱的抗-A;红细胞做吸收放散试验检出A抗原,初定为A亚型。测序结果与A101参考序列相比较,发现Ax13亚型940位碱基A>G的亚型决定性基因突变。结论本例患者ABO血型疑似A亚型,ABO基因型为Ax13/O01,第七外显子940位A>G突变导致A抗原表达减弱。

    2017年40期 v.57;No.1066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PD模型细胞活性氧簇水平及沉默信息调控因子3表达的影响

    马振凯;李梦楠;白宏英;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SH-SY5Y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及沉默信息调控因子3(Sirt3)表达的影响,为P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分为姜黄素1组、姜黄素2组、姜黄素3组、姜黄素4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姜黄素1、2、3、4组先分别加入0.5、1.0、5.0、10.0μmol/L的姜黄素培养4 h,然后加入0.1μmol/L鱼藤酮共同培养24 h;模型组直接加入0.1μmol/L鱼藤酮培养24 h;对照组培养基内不加任何药物培养24 h。采用DCFH-DA染色法检测各组ROS水平,RT-PCR法测定Sirt3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Sirt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ROS水平: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2组<姜黄素1组<模型组(P均<0.05),但姜黄素3组、姜黄素4组、模型组两两比较P均>0.05。Sirt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姜黄素2组>姜黄素1组>模型组(P均<0.05),但姜黄素3组、姜黄素4组、模型组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姜黄素可降低SH-SY5Y细胞ROS水平,上调Sirt3表达;此作用姜黄素浓度为1.0μmol/L时最为明显。

    2017年40期 v.57;No.106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肝癌组织FAM96B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叶家欣;马丹丹;王世杰;蔡逊;张智勇;张建新;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96序列相似家庭成员B(FAM96B)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肝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FAM96B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AM96B蛋白表达,并分析肝癌组织FAM96B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FAM96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23±0.096、1.649±0.268,FAM96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45±0.131、1.548±0.234。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FAM96B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P均<0.05。肝癌组织FAM96B蛋白相对表达量与肝癌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Child分级、BCLC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乙肝、肝硬化、血清AFP无关(P均>0.05)。结论肝癌组织FAM96B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检测肝癌组织FAM96B蛋白表达量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

    2017年40期 v.57;No.106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食管鳞癌组织MTA2、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高洁;李日著;朱名毅;蒙山;王居平;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2(MTA2)、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0例份食管鳞癌组织(观察组)和30例份正常食管组织(对照组)中MTA2、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食管鳞癌组织MTA2、突变型p5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TA2阳性表达率为85.0%(68/80),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为61.3%(49/80),对照组MTA2、突变型p53蛋白均无阳性表达。食管鳞癌组织MTA2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均<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观察组食管癌组织MTA2、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表达的有46例份,食管鳞癌组织中MTA2表达与突变型p53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MTA2、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增多。检测MTA2、突变型p53表达有助于判断食管鳞癌浸润和转移能力。

    2017年40期 v.57;No.1066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Sox-2、β-catenin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黄萍;叶冠男;刘伟;

    目的探讨Sox-2、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为癌组织,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为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种组织标本中Sox-2、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Sox-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Sox-2、β-catenin蛋白表达。癌组织Sox-2蛋白阳性表达67例(67.00%),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63例(63.00%)。癌组织Sox-2、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癌组织Sox-2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β-catenin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结论 Sox-2、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Sox-2、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

    2017年40期 v.57;No.1066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全胃切除术后调节型双通道空肠间置代胃术重建消化道效果观察

    陶小亮;姜淮芜;徐亮;陈进;肖仕明;周航宇;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调节型双通道空肠间置代胃术重建消化道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全胃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全胃切除术手术方法相同。全胃切除术后观察组采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对照组采用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结果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随访期间因胃癌复发死亡,被剔除。两组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较P均>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RY滞留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每次饮食量<300 mL及饮食次数>5次者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下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调节型双通道空肠间置代胃术重建消化道的效果优于Roux-en-Y吻合术。

    2017年40期 v.57;No.106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胃癌患者Toll样受体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多态性观察

    卫美蓉;施喜侠;刘晶;王笑峰;

    目的观察胃癌及EB病毒(EBV)阳性胃癌患者Toll样受体4(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多态性,探讨其与胃癌和EBV相关胃癌(EBVaG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1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包括41例EBVaGC患者和119例EBV阴性(EBVnGC)患者]、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位点多态性。结果 (1)TLR4基因rs10759932位点多态性:胃癌组基因型TT者90例、TC者53例、CC者7例,等位基因T频数233(77.7%)、等位基因C频数67(22.3%)。对照组基因型TT者42例、TC者40例、CC者18例,等位基因T频数124(62.0%)、等位基因C频数76(38.0%)。胃癌组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373,P<0.01)。与携带CC基因型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者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OR=5.510,95%CI为2.138~14.202,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T、C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423,P<0.01)。个体携带等位基因C可以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OR=2.131,95%CI为1.437~3.161,P<0.01)。胃癌组EBVaGC和EBVnGC患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相比,P均>0.05。(2)TLR4基因rs11536889位点多态性:胃癌组和对照组、胃癌组EBVaGC和EBVnGC患者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相比,P均>0.05。结论TLR4基因rs10759932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有关,携带C等位基因者罹患胃癌的风险较低。TLR4基因rs11536889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无关。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是否合并EBV感染无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腺癌组织FKBP14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李艳东;周永莉;朱琳;郑建云;

    目的观察胃腺癌组织FK506相关蛋白14(FKBP14)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胃腺癌组织62例份为观察组,正常胃黏膜组织46例份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FKBP14蛋白表达,分析胃腺癌组织FKBP14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对照组FKBP1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39/62)、26.1%(12/46),两组FKBP14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胃腺癌组织FKBP14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与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FKBP14阳性、阴性胃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15/39)、78.3%(18/23),二者比较P<0.05。FKBP14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胃腺癌组织FKBP14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检测胃腺癌组织FKBP14蛋白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2017年40期 v.57;No.106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开腹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炎症状态及T细胞亚群分布比较

    吕海栋;刘国庆;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开腹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炎症状态和T细胞亚群分布。方法选择48例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为腹腔镜组,47例采用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为开腹手术组。术前、术后1天检测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IL-8、TNF-α水平及T细胞亚群分布。结果两组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天两组WBC数量和血清CRP、IL-6、IL-8、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但腹腔镜组WBC数量和血清CRP、IL-6、IL-8、TNF-α均水平低于开腹手术组(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降低(P均<0.05),CD8~+T细胞比例升高(P均<0.05);术后1天腹腔镜组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高于开腹手术组(P均<0.05),CD8~+T细胞比例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相比,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程度较轻,T细胞亚群分布变化较小。

    2017年40期 v.57;No.1066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辅助Ortho-SUV外固定支架用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效果观察

    王金国;闫秀中;韦庆申;王燕;房经武;刘长山;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奥尔托夫(Ortho-SUV)外固定支架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57例,随机分为Ortho-SUV外固定支架组(Ortho-SUV组)31例和单边外固定支架组(单边组)26例。Ortho-SUV组给予计算机辅助Ortho-SUV外固定支架治疗,单边组给予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统计两组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术后12月时采用Johner-Wruhs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Ortho-SUV组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拆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单边组(P均<0.05)。Ortho-SUV组及单边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100%、80.77%,两组比较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外Ortho-SUV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2017年40期 v.57;No.106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宫颈癌患者磁共振体素不相干运动相关参数变化及意义

    甘莉娟;赵胜超;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3.0T磁共振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相关参数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女性2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MRI及IVIM扫描,IVIM扫描采用13个b值,所得原始数据采用双指数模型进行分析,记录并比较两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标准ADC)、慢ADC、快ADC及灌注相关体积分数(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标准ADC分别为(0.90±0.15)×10~(-3)、(1.15±0.23)×10~(-3)mm~2/s,慢ADC分别为(0.70±0.12)×10~(-3)、(0.97±0.21)×10~(-3)mm~2/s,快ADC分别为(6.66±2.02)×10~(-3)、(5.30±1.64)×10~(-3)mm~2/s,f分别为0.29±0.09、0.45±0.11;观察组标准ADC、慢ADC、f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快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ADC、慢ADC、快ADC及f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6、0.32、0.84,以慢ADC最大,其临界值为0.89×10~(-3)mm~2/s时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0%。结论宫颈癌患者IVIM相关参数标准ADC、慢ADC及f均降低,上述参数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

    2017年40期 v.57;No.1066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华星;沈良兰;张芬;王晓华;房星星;陈冬梅;沈燕;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25例,均通过血管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以FMD中位数为界点,将患者分为FMD≥6.4%组和FMD<6.4%组,收集两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24 h尿蛋白、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MD<6.4%组收缩压、舒张压、高敏C反应蛋白、肌酐、尿酸水平均高于FMD≥6.4%组,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FMD≥6.4%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酸、GFR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尿酸、GFR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2017年40期 v.57;No.1066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疗效观察(附125例报告)

    王传卓;刘兆玉;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方法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125例,其中支气管扩张62例、肺结核42例、肺癌10例、肺血管畸形3例、隐源性出血3例、尘肺2例、肺曲霉菌感染2例、医源性损伤1例。结果共栓塞靶血管345支,其中支气管动脉192支,非支气管动脉153支。120例(96%)患者在术后24 h内止血,5例咯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120例术后24 h内止血的患者随访2个月~5年,其中26例出现咯血复发,其中支气管扩张8例、肺结核12例、肺癌2例、肺血管畸形1例、隐源性咯血1例、肺曲霉菌感染2例;其中18例再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7例早期复发者主要由于非支气管动脉漏栓所致,11例中晚期复发者主要由于栓塞的血管再通及非支气管动脉系统血运重建所致。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

    2017年40期 v.57;No.106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脑胶质瘤组织SPARC、p15表达及意义

    戚继;孙涛;赵澎;任同;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p15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脑胶质瘤患者(Ⅰ~Ⅱ级28例、Ⅲ级32例、Ⅳ级23例)脑胶质瘤组织及瘤旁正常脑组织中SPARC、p15表达;分析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存活时间患者瘤组织SPARC、p15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瘤组织SPARC阳性表达率高于瘤旁组织,P<0.05;p15阳性表达率低于瘤旁组织,P<0.05。随着临床分级升高,瘤组织SPARC表达升高(P<0.05),p15表达下降(P<0.05);存活不足5年者SPARC阳性表达率高于存活5年及以上者(P<0.05),p15阳性表达率低于存活5年及以上者(P<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SPARC表达上调、p15表达下调。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SPARC、p15有助于判断脑胶质瘤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

    2017年40期 v.57;No.106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甲状腺激素受体β_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英;李宗龙;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Rβ1)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择取120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Rβ1蛋白表达。分析癌组织TRβ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TRβ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3%(46/120)、99.17%(119/120),二者比较P<0.05。癌组织TRβ1表达与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及ER、PR、HER-2表达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TRβ1蛋白表达上调,检测乳腺癌组织中TRβ1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分期及预测淋巴结转移。

    2017年40期 v.57;No.1066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运动心电图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刘美;刘梅林;冯雪茹;陈夏欢;黄波;

    目的探讨运动心电图对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冠心病的(CH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9例疑诊CHD、静息心电图诊断为RBBB的老年患者,均行运动心电图检查,并于3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以冠脉影像学检查结果"金标准",计算运动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用Mc Nemar检验、Kappa检验判断运动心电图诊断结果与冠脉影像检查的一致性。计算运动心电图诊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对运动心电图阳性者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的导联进行统计,计算其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结果本组冠脉影像学检查确诊CHD 27例,其中单支病变14例,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6例。运动心电图检查运动心电图检查结果阳性24例,其中2例出现心绞痛症状,24例均出现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无出现血压下降者。运动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2.9%,特异性为68.2%,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60%,准确性为65.3%。运动心电图与冠脉影像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尚可(κ=0.61)。运动心电图诊断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57%(8/14)、57.1%(4/7)、83.3%(5/6)。运动心电图中V5导联ST段压低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最高,为81.8%。结论运动心电图可作为RBBB患者筛查CHD的无创检测手段。运动心电图诊断冠脉三支病变的敏感性较高,各导联中V5导联ST段压低诊断CHD的阳性预测值较高。

    2017年40期 v.57;No.106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孕晚期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相关参数变化及意义

    曹春峰;尉传社;杨彦;林庆禄;

    目的探讨孕晚期宫内生长受限(FGR)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峡部血流参数变化。方法选取孕晚期胎儿FGR孕妇40例(观察组),同期胎儿宫内发育正常孕妇100例(对照组),分别于孕32~34、34~36、36~40周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末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计算PSV/EDV(S/D);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末流速(PSV);主动脉峡部PSV、收缩末反流流速(ESRV)及二者比值(PSV/ESRV)。结果观察组孕32~34、34~36、36~40周时胎儿脐动脉PI、RI、S/D均高于对照组;胎儿大脑中动脉PI、RI均低于对照组;胎儿主动脉峡部ESRV均高于对照组,PSV/ESRV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胎儿大脑中动脉及主动脉峡部P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孕晚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动脉峡部血流参数均出现改变,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PI、RI、S/D以及主动脉峡部ESRV、PSV/ESRV均可作为评价FGR的敏感指标。

    2017年40期 v.57;No.1066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膀胱癌组织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性的Meta分析

    胡裕东;杨占斌;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小窝蛋白1(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膀胱癌组织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将各文献中的资料合并,比较合并后的高、低病理分级膀胱癌患者和浅表型、浸润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织Caveolin-1阳性表达率。结果共10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共501例患者。10篇文献均涉及膀胱癌组织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相关性,其中高、低病理分级患者膀胱癌组织Caveo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16.0%、18.1%±9.0%,高、低病理分级者膀胱癌组织Caveolin-1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癌组织中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有关,合并OR值为0.14,95%CI为0.08~0.23,P<0.05。8篇文献涉及膀胱癌组织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相关性,其中表浅型、浸润型膀胱癌组中Caveo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3.9%、55.8%±14.3%,表浅型、浸润型膀胱癌组中Caveolin-1阳性表达率相比P<0.05。膀胱癌组织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有关,合并OR值为0.15,95%CI为0.10~0.23,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Caveolin-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血浆白细胞抗原G、白细胞介素10水平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

    谢付静;孙红娟;杨亚培;赵庆兵;李轲;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抗原G(HLA-G)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方法选择6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观察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HLA-G、IL-10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组血浆HLA-G与IL-10的相关性;绘制血浆HLA-G、IL-10水平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比较其曲线下面积,计算血浆HLA-G、IL-10水平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血浆HLA-G水平分别为(32.32±10.87)、(6.55±3.24)U/mL,IL-10水平分别为(94.17±15.52)、(13.31±7.66)pg/mL。观察组血浆HLA-G、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浆HLA-G水平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497,P<0.05)。血浆HLA-G、血浆IL-10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0.622、0.870。约登指数最大时血浆HLA-G、IL-10水平(截断值)分别为10.6 U/mL、25.7pg/mL,此时血浆HLA-G水平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灵敏度为0.665、特异度为0.703;血浆IL-10水平分别为0.626、0.612,二者联合检测分别为0.851、0.834。二者联合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HLA-G、IL-10单项检测(P均<0.05)。结论血浆HLA-G、IL-10水平均可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单项检测。

    2017年40期 v.57;No.106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肝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甘达凯;朱萱;

    肝纤维化是由不同病因持续慢性肝损害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愈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或瘢痕形成。肝星状细胞是调控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主要的效应细胞。肝巨噬细胞通过释放各种促或抗炎症因子作用于肝星状细胞,调节肝纤维化。肝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和极化的特性。局部微环境不同,肝巨噬细胞激活或极化的类型也不同,表型各异的巨噬细胞具有促进或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2017年40期 v.57;No.1066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环状RNAs在消化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何存存;吴会超;成绍敏;

    环状RNAs高度稳定,且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能够存在于外泌体和血液中。其在食管鳞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细胞癌、胰腺导管癌中表达异常,具有微小RNA海绵、参与蛋白翻译、调控基因转录及剪切等功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在上述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红细胞微粒及其在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陶强;郭建荣;金孝岠;

    红细胞微粒(RMPs)是一种由红细胞释放的直径0.1~1μm的磷脂囊泡,具有球形、管形以及大碎片状三种形态,主要由游离Hb、脂质以及参与各种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组成,氧化应激、内毒素、细胞因子、补体、高剪切力及温度、pH值变化均可导致RMPs形成。RMPs的释放被认为是红细胞摆脱特定的有害物质侵袭并维持稳态的一种方式。RMPs可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红细胞老化清除、红细胞贮存损伤、凝血及免疫反应等生理病理过程。深入研究RMPs有助于明确体内红细胞衰亡过程、体外贮存损伤过程以及血液制品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影响,有助于减少输血风险。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侯冰冰;张力图;

    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可通过与靶分子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以转录后机制调控基因水平。miR-200c、miR-885-5p、miR-30a、miR-424-3p、miR-503、miR-1292、miR-622、miRNA-21、miRNA-203、microRNA-181A、miRNA-10b、miR-377、miR-99b-5p、miR-196b-5p等多种miRNA具有组织和循环的特异性并广泛参与了细胞生长、发育的调控,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密切相关,并且通过调控靶基因、上皮间质转化信号传导通路等多种途径参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过程。其中miR-424-3p、miR-503、miR-1292可以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miR-622、miRNA-21可以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靶向治疗。miRNA-203、microRNA-181A、miRNA-10b、miR-377、miR-99b-5p、miR-196b-5p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刘盛楠;刘瑞;范婷婷;罗伟生;

    结直肠癌近年来检出率、发病率、病死率逐渐上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诊断方面,分析家族史和个人史有助于发现结直肠癌高危患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基因检测等都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单切口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在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个性化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结直肠癌、靶向药物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令人满意。

    2017年40期 v.57;No.1066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