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过表达和敲除SLUG基因卵巢癌SKOV3细胞稳定株的建立

    雷静;赵然;高茹;辛灵彪;刘欣;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和改良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分别构建过表达和敲除SLUG基因的卵巢癌SKOV3细胞稳定株。方法 (1)以质粒p CMV-Myc-SLUG为模板扩增出HA-SLUG基因,将其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质粒p LVX-IRES-Hyg中。将此重组表达载体p LVX-HA-SLUG通过病毒感染法感染SKOV3细胞(实验组),以相同条件制备p LVX-IRES-Hyg空载体的慢病毒作为阴性对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SLUG蛋白表达。(2)将一对能特异结合SLUG基因的sgRNA分别连接到载体PX462中,获得的一对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法共转染SKOV3细胞,筛选稳定株,挑取单克隆细胞(实验组),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LUG蛋白表达,另设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结果 (1)对挑取的单克隆菌液进行PCR扩增,阳性者提取质粒进行PCR和双酶切,两者验证正确后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阴性对照组与实验组SLUG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02和3.14±0.04,实验组SLUG蛋白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2)挑取4个单克隆细胞进行测定,SLUG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0.01、0.06±0.01、0.21±0.02、0.20±0.01,空白对照组为0.56±0.03。实验组SLUG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结论过表达和稳定敲除SLUG基因的SKOV3细胞株构建成功,为进一步探讨SLUG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提供了细胞模型。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DNMT3A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稳定表达株的建立

    张慧变;王媛;于林;

    目的构建人类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建立乳腺癌细胞MDA-MB-231稳定表达株。方法从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出含DNMT3A的c DNA;以DNMT3A的c DNA为模板,根据其CDS序列设计含有EcoRⅠ和Bam H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引物序列,采用PCR法扩增出带有双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采用双酶切法将目的片段连接到到慢病毒表达质粒pLVX-IRES-Hyg中,获得重组的pLVX-FLAG-DNMT3A表达载体。重组的pLVX-FLAG-DNMT3A表达载体通过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FLAG-DNMT3A的重组慢病毒。以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48 h后在培养基中加入1μg/μL的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DNMT3A蛋白的细胞株,检测稳定株及野生型细胞DNMT3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菌落PCR、重组质粒双酶切、质粒PCR验证及测序比对鉴定正确。用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药物筛选后获得的过表达稳定株中,DNMT3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2±0.48、107.10±0.46,均高于野生型及空载对照。结论成功构建了DNMT3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FLAG-DNMT3A,并在MDA-MB-231细胞中筛选出稳定表达DNMT3A的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DNMT3A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提供了体外细胞系模型。

    2017年42期 v.57;No.106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反式维甲酸在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李先红;胡鹤娟;唐曦瀛;吴坚;黄金忠;姚允怡;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的调控、信号通路及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成年小鼠脑室下区NSCs,将细胞分为ATRA组和对照组,ATRA组加入10-6mol/L ATRA,对照组正常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表面标记物,计算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NSCs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YP450家族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ELISA法测定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38 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p-P38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ATRA组NSCs主要是向神经元分化,也有一部分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少突胶质细胞较少。与对照组比较,ATRA组P450家族基因中CYP26A1、CYP26B1、CYP26C1表达上调(P均<0.05)。ATRA组CPR活性以及p-P38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结论 ATRA促进小鼠NSCs向神经元分化,可能通过上调CYP450中的CYP26家族基因、增加CPR活性以及P38 MAPK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亚硒酸钠对谷氨酸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王娟;买莉;王李瑶;常越;景丽;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谷氨酸(Glu)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HT22神经细胞分成3组,对照组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Glu组加入6 mmol/L Glu和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亚硒酸钠组加入100nmol/L亚硒酸钠、6 mmol/L Glu和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MTT法检测各组6、10、24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大体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采用氧自由基(ROS)特异性标记探针DHE对各组细胞进行标记,用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DHE表达。结果 Glu组培养6 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71%±0.009%,10、24h时细胞增殖抑制率较6 h时升高,24 h时最高;亚硒酸钠组各时点细胞增殖抑制率均较Glu组降低(P均<0.05)。倒置显微镜下可见Glu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细胞皱缩、形态不规则,亚硒酸钠组细胞数量较Glu组数量增多;透射电镜下可见Glu组细胞凋亡数目较对照组增加,线粒体、内质网损伤加重,亚硒酸钠组细胞凋亡数量较Glu组减少。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Glu组较对照组DHE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增加,亚硒酸钠组DHE染色较Glu减轻(P均<0.01)。结论硒能够减轻Glu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ROS产生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薯蓣皂苷对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李先茜;吴宁;余荣环;管超;徐婷;吴嘉熙;

    目的观察薯蓣皂苷对哮喘模型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GRβ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哮喘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取哮喘模型小鼠气道上皮细胞,将其分为哮喘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的培养基)、哮喘治疗组(加入含薯蓣皂苷的培养基)、哮喘治疗拮抗组(加入含薯蓣皂苷和GR拮抗剂RU486的培养基)。以正常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IL-1、IL-6、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Rα、GRβ、HSP90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GRα、GRβ、HSP90蛋白表达。结果哮喘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中IL-1、IL-6、TNF-α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哮喘治疗组IL-1、IL-6、TNF-α水平低于哮喘对照组,哮喘治疗拮抗组IL-1、IL-6、TNF-α水平高于哮喘治疗组(P均<0.05)。哮喘治疗组GRα、GRβ、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哮喘治疗组GRα蛋白表达高于哮喘对照组(P<0.05);GRβ、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哮喘对照组(P均<0.05)。哮喘治疗拮抗组中GRα、GRβ、HSP90 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薯蓣皂苷通过调节气道上皮细胞中GRα、GRβ和HSP90的表达量来发挥其在哮喘小鼠中的抗炎作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非融合绿色荧光蛋白标记EV71型人肠道病毒的构建

    耿磊;窦烨;王清路;

    目的构建非融合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肠道病毒71型(EV71),为EV71抗病毒机制研究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方法。方法取野生型病毒EV71,在EV71基因组的3D蛋白编码区后添加HBV的link序列,将EGFP基因连入link与EV71型病毒3'非翻译区之间,构建EGFP标记的EV71病毒基因组,并转染横纹肌瘤RD细胞以获得EV71-link-EGFP重组病毒。采用PCR方法鉴定重组病毒中link、EGFP位置。感染RD细胞后24、48、72、96、120、144和168 h时收获病毒,采用组织半数感染量法测定病毒滴度,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比较重组病毒与野生型病毒的生长动力学。RT-PCR测定EGFP转录表达。将重组病毒感染RD细胞后72 h裂解,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D细胞中GFP、P1蛋白的表达情况。重组病毒感染RD细胞后,经过13轮传代,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GFP基因稳定性。结果 RD细胞内表达较强的GFP荧光,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的mRNA正常表达,重组病毒中link序列、EGFP基因链接位置正常,证实EV71-link-EGFP重组病毒拯救成功。重组病毒滴度的曲线峰值与野生型病毒滴度的峰值相同。重组病毒中EGFP的表达在48 h时最高。重组病毒中GFP和P1蛋白表达正常稳定。经过13轮传代,第13代重组病毒表达的GFP蛋白与第1代无明显差别。结论通过添加link序列成功构建了非融合表达的EV71-link-EGFP重组病毒,可在RD细胞中良好生长并高效表达EGFP,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

    2017年42期 v.57;No.106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对衰老细胞生物节律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观察

    刘佐君;刘宝华;孟凡彪;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衰老细胞生物节律关键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传代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复制性衰老,获得衰老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50%的马血清刺激诱导细胞同步化,将细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100 mmol/L的雷帕霉素和DMSO培养24 h。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生物节律关键基因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3(BMAL1)、节律周期蛋白2(PER2)、蓝光受体蛋白1(CRY1)、孤儿核受体α(Rev-erbα)、孤核受体α(Rorα)mRNA表达,利用JTK-CYCLE软件分析各基因的节律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MAL1、PER2、CRY1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PER2、CRY1、Rev-erbα、Rorα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BMAL1、CRY1、Rev-erbα、Rorα基因的节律周期为24 h,PER2基因的节律周期为28 h。观察组BMAL1、CRY1、Rorα基因的节律周期为24 h,Rev-erbα基因的节律周期为27.5 h,PER2的节律周期为24 h。观察组CRY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ER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MAL1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提高衰老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物节律关键基因BMAL1、PER2、CRY1、Rev-erbα、RorαmRNA的表达,缩短PER2的节律周期,对紊乱的节律钟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关于摘要与关键词的说明

    <正>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需标引关键词2~5个,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的词。英文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正>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

    2017年42期 v.57;No.1068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正>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

    <正>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划》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论文题目后加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专著[M]、期刊文章[J]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作者必须认真核对参考文献原文,无误后将其按引用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

    2017年42期 v.57;No.1068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入选美国EBSCO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

    <正>2015年3月,收到美国EBSCO数据库的通知,本刊正式被该数据库收录。至此,本刊已被美国EBSCO数据库、《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剑桥科学文摘》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数据库收录。在此,衷心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多年来对本刊的大力支持,并欢迎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踊跃向本刊投递高质量的论文。

    2017年42期 v.57;No.106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诱导发育期大鼠离体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杨剑;刘婷婷;熊兴龙;严莉;刘婉玲;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诱导的发育期大鼠离体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对照组正常培养12 h;异丙酚组在培养液中加入12μg/mL异丙酚孵育12 h;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下设5个浓度组,分别加入0.002 5、0.025、0.25、2.5、25μg/mL右美托咪定预处理30 min,再加入12μg/mL异丙酚继续孵育12 h。采用MTT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异丙酚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神经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0.05或<0.01);与异丙酚组比较,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神经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0.05或<0.01),右美托咪定浓度较高组的神经细胞存活率高于右美托咪定浓度较低组(P均<0.05)。对照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异丙酚组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损伤,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呈空泡样改变,胞核固缩深染;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神经细胞损伤程度较异丙酚组减轻,随右美托咪定浓度的增高,神经细胞损伤程度逐渐减轻,其中2.5、25μg/mL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的海马神经细胞更接近于正常细胞,受损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结论0.002 5~25μg/mL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减轻异丙酚诱导的发育期大鼠离体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2017年42期 v.57;No.106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番茄碱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宋佳;董翔;韩梅;

    目的观察番茄碱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BGC-823细胞,番茄碱组分别加入2.5、5、10μmol/L番茄碱培养24 h;另设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抑制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结果番茄碱组加入2.5、5、10μmol/L番茄碱培养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1.21%±6.43%、42.51%±5.51%、63.71%±4.04%,均高于对照组的12.10%±2.33%;加入10μmol/L番茄碱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P均<0.05)。番茄碱组加入2.5、5、10μmol/L番茄碱培养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75%±1.02%、39.23%±1.48%、52.44%±2.02%,均高于对照组的1.52%±0.03%(P均<0.05);加入10μmol/L番茄碱后细胞凋亡率最高(P均<0.05)。番茄碱组加入2.5、5、10μmol/L番茄碱后Bcl-2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番茄碱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高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Caspase-3、Bcl-2表达的影响

    许春花;王永双;杨磊;胡婉婷;赵寒阳;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EPO)对新生大鼠高氧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新生Wistar大鼠90只分成空气组、高氧组、治疗组各30只,高氧组和治疗组置于高氧模型箱中,空气组置于氧气室外呼吸空气。于实验第3、7、14天每组处死10只,取大鼠海马组织行HE染色进行病理检查,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Caspase-3和Bcl-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病理检查显示,高氧组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坏死和炎症反应,随着暴露于高浓度氧中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明显加重,而治疗组明显抑制了高氧诱导的脑组织炎症反应。TUNEL染色结果表明,高氧组第3、7、14天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而治疗组凋亡指数较高氧组降低(P均<0.05)。高氧组第3、7、14天脑组织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较空气组升高(P均<0.05),治疗组第7、14天较高氧组降低(P均<0.05),治疗组与空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氧组第7、14天脑组织Bcl-2相对表达量较空气组降低(P均<0.05),治疗组第7、14天较高氧组升高(P均<0.05),治疗组与空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 EPO能减轻高氧所致的脑损伤,可能与其下调脑组织中Caspase-3及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天门冬对氟中毒大鼠认知行为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刘洋;李艳菊;唐东昕;王宁;刘振华;王飞清;

    目的探讨天门冬水煎剂灌胃对氟中毒大鼠认知行为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成5组各12只,模型对照组和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含氟50 mg/kg的玉米饲料制作氟中毒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在大鼠食用含氟饲料当天开始,每天给予天门冬水煎剂3、6、12 g/kg灌胃1次,连续90 d。实验结束前7 d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认知行为能力;分离血清和脑组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MDA含量。结果空间探索实验显示,模型对照组和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大于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和穿越平台区时间少于对照组,天门冬高剂量组大鼠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少于中、低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和穿越平台区时间高于中、低剂量组(P均<0.05)。模型对照组和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SOD水平低于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于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天门冬高剂量组高于中、低剂量组(P均<0.05)。模型对照组和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MDA水平高于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于天门冬低、中、高剂量组,天门冬高剂量组低于中、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氟中毒可导致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氧化与抗氧化水平紊乱,影响大鼠的认知行为能力;天门冬水煎剂灌胃可调整氟中毒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的氧化水平与抗氧化水平,改善大鼠的认知行为能力。

    2017年42期 v.57;No.106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吴万通;崔兆娜;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对人原代髓样树突状细胞(m DC)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2的影响。方法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全血细胞分离后提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方法分离纯化CD11c+CD123lowHLA-DR+的m DC。将分选后的m DC分为3组:未处理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培养后,再加入100 ng/mL LPS;IL-37预处理组分别加入0.125、0.25、0.5、1μg/mL IL-37后,再加入100 ng/mL LP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 DC中TNF-α、IL-6、IL-12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结果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TNF-α、IL-6、IL-12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IL-37预处理组加入0.25、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TNF-α、IL-6 mRNA表达降低;加入0.5、1μg/mL IL-37预处理后,IL-12 mRNA表达降低(P均<0.01)。与未处理组比较,对照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2水平升高。各浓度IL-37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加入0.25μg/mL IL-37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IL-6、IL-12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 IL-37能够降低人原代m DC表达和分泌炎症相关因子。

    2017年42期 v.57;No.106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组织工程材料对大鼠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许莹莹;王敬;韩尚志;张兴乐;王鹏;时静华;李石岩;

    目的观察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复合组织工程材料对大鼠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载辛伐他汀/NHAC组、NHAC组、空白组各15只,均于下颌右侧制备骨缺损区,分别植入载辛伐他汀/NHAC材料、植入NHAC材料、不植入材料,于术后2、4、8周分别取5只大鼠观察大体情况,使用钼靶摄影机检测切牙拔牙窝的骨密度,HE染色观察颌骨组织病理学表现,显微镜下观察植骨区域骨小梁形成情况,计算新骨形成面积占视野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3组术后均无骨折发生,伤口无感染、坏死,创口愈合良好、无开裂,黏膜平整,色泽正常。3组术后2、4、8周下颌骨缺损区骨密度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均<0.05);载辛伐他汀/NHAC组术后2、4、8周下颌骨缺损区骨密度均高于NHAC组、空白组(P均<0.05)。载辛伐他汀/NHAC组术后2周拔牙窝骨壁邻近区域即有少量新骨形成,4周时新生骨增加并有骨岛形成,8周时新生骨沉积线明显,骨小梁致密,数量多;NHAC组术后2周可见较稀疏的编织骨,周围可见成骨细胞,4周时可见较密集新生骨,8周时可见新生骨沉积线;空白组术后2周有少量新骨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形成的新骨较少且分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8周时有较多骨小梁形成,牙槽窝内骨小梁较稀疏。3组术后2、4、8周新生成骨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均<0.05);载辛伐他汀/NHAC组术后2、4、8周新生成骨面积百分比均高于NHAC组、空白组(P均<0.05)。结论载辛伐他汀/NHAC复合组织工程材料可以促进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增加骨密度,促进新骨形成。

    2017年42期 v.57;No.106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模拟外周静脉PICC置管联合5-FU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赵艳杰;王彦茹;吴兰华;陈玲;赖丽君;林素兰;

    目的观察模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其损伤静脉内皮细胞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2~3代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PICC损伤组、5-FU损伤组、联合损伤组,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PICC损伤组模拟PICC置管损伤(把PICC导管切成小段,用消毒枪头对贴壁细胞进行划痕,与细胞一起培养),5-FU损伤组模拟5-FU外渗损伤(将5-FU配制成4μL/mL溶液,与细胞一起培养),联合损伤组模拟PICC置管损伤+5-FU外渗损伤。培养0、5、10、30、60、120min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水平;细胞划痕法诱导24 h后,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形态为不规则的梭形,胞质饱满、排列紧密,各模拟组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变圆、胞质皱缩,细胞脱落,模拟PICC置管损伤组细胞形态改变最轻,模拟PICC置管联合5-FU损伤组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各模拟组细胞活性降低、细胞迁移能力降低,模拟PICC置管联合5-FU损伤组细胞活性、细胞迁移能力较其他各组均降低(P均<0.05)。各模拟组培养30 min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WF水平均明显升高,模拟PICC置管联合5-FU损伤组vWF水平较其他各组均升高(P均<0.05)。结论 PICC置管联合5-FU能够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迁移;该作用可能与其刺激细胞产生vWF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zrin、Snail蛋白表达及意义

    李米红;廖子君;张彦兵;李旭;徐瑞;李丽娜;胡雪玲;郭亚焕;

    目的探讨Ezrin和Snail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NSCLC患者,取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zrin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分析Ezrin和Snail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肺癌和正常肺组织中Ezrin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7.5%和17.5%,Snail蛋白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1.3%和12.5%,肺癌组织中Ezrin和Snail蛋白的高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织(P均<0.01)。Ezrin、Snail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1)。Ezrin与Snail蛋白表达呈正相关(γ=0.327,P=0.003)。结论 Ezrin和Snail蛋白表达增高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zrin和Snail蛋白表达可以作为判断病情的生物学指标。

    2017年42期 v.57;No.106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补阳还五汤联合汉防己甲素片改善矽肺肺纤维化效果观察

    宋占帅;张娟;张蓉;沈秀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汉防己甲素片改善矽肺肺纤维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止咳、平喘、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汉防己甲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含量及肺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表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清PCⅢ、IV-C、HA、LN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肺功能FVC、FEV1、FEV1/FVC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汉防己甲素片能够改善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其肺功能,降低血清纤维化指标,具有良好的抗矽肺肺纤维化作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9例临床分析

    周长璐;夏忠芳;

    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中男9例、女10例;初次发病年龄<4岁者18例;首诊时有喉梗阻呼吸困难表现的患儿13例;电子纤维喉镜检查见乳头状瘤单发者2例、多发者17例;行喉部CT检查12例,显示喉内软组织密度影9例;使用喉显微切割钻行呼吸道乳头状瘤削切术41例次,术中见病变侵及声带19例次、室带11例次、喉室14例次,肿瘤切除彻底;患儿复发时间为1~14个月;死亡2例。结论儿童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多在4岁以下,男、女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声带、室带、喉室,电子纤维喉镜是该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用喉显微切割钻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2017年42期 v.57;No.1068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肺活血化痰汤联合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陈寒艳;廉海容;

    目的观察补肺活血化痰汤联合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并发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COPD急性加重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60例,其中给予正压通气治疗30例(单通气组)、补肺活血化痰汤联合正压通气治疗30例(联合组)。治疗后12周进行中医症候疗效判断,通气前、治疗后24 h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检测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治疗后12周联合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高于单通气组(P均<0.05)。治疗后24 h,两组动脉血pH、Pa O2均较通气前高,Pa CO2低(P均<0.05)。治疗后24 h,联合组、单通气组血浆脑钠肽水平均较通气前低(P均<0.05),且联合组较单通气组低(P<0.05)。结论补肺活血化痰汤联合正压通气治疗能有效提高COPD急性加重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改善动脉血气,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高剂量枸橼酸咖啡因维持疗法防治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效果观察

    张清;韦秋芬;闭宏娟;

    目的观察高剂量枸橼酸咖啡因防治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56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2例,于生后24 h内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A组先予负荷剂量20 mg/(kg·d),24 h后维持剂量5 mg/(kg·d);B组先予负荷剂量20 mg/(kg·d),24 h后再次给予负荷剂量20 mg/(kg·d),48 h后维持剂量5 mg/(kg·d);C组先予负荷剂量20 mg/(kg·d),24 h后维持剂量10 mg/(kg·d)。三组维持剂量使用至患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4周为止。比较三组呼吸暂停程度、重复上机例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例数、氧疗时间,观察给药后心动过速、喂养不耐受、高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发生呼吸暂停例数、呼吸暂停消失天数及严重程度评分、重复上机例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例数均少或轻于其他两组(P均<0.05)。三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枸橼酸咖啡因防治呼吸暂停时,按照负荷剂量20 mg/(kg·d)、维持剂量10 mg/(kg·d)直至纠正胎龄34周的给药方案能够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

    2017年42期 v.57;No.106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龚厚文;许锋成;余朝萍;蓝亚平;晏明君;刘天虎;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21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1例和对照组110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40、10mg/d口服治疗。观察两组1年内血脂达标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他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C、LDL-C、TG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T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血脂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hs-CRP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5例,对照组为16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炎症水平,稳定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安全可靠。

    2017年42期 v.57;No.1068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观察

    李小龙;陆岩;张琪;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探讨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9例,均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另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3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指标[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69.39%(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及凝血指标降低,且联合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控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疗效,且较为安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在冠心病患者俯卧位腰椎手术全麻中的应用

    姜莎莎;金延武;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俯卧位行腰椎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与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俯卧位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冠心病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15 min,继之以0.2μg/(kg·h)维持至术毕;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术中维持BIS值40~50。记录患者基础值(T_0)、麻醉诱导前即刻(T_1)、气管插管后即刻(T_2)、俯卧位后即刻(T_3)、俯卧位后30 min(T_4)、俯卧位后1 h(T_5)、手术结束(T_6)及平卧位后即刻(T_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苏醒期和术后48 h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28 d死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增加,心肌缺血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阿托品的平均每例用药次数和每次平均用药剂量增加,艾司洛尔的平均每例用药次数减少,去氧肾上腺素的每次平均用药剂量增加(P均<0.05)。与T_0时比较,两组T_3时SBP、DBP、HR、CO、SV下降,T_2~T_7时HR下降,T_1,T_2,T_4~T_7时CVP增加(P均<0.05)。与T_2时比较,对照组T_3时SBP、CVP、CO和SV下降,观察组T_3时CVP、CO和SV下降(P均<0.05)。与T_3时比较,对照组T_4、T_6、T_7时SBP上升,T_4、T_6时DBP上升,T_4~T_7时CVP、CO和SV上升;观察组T_4~T_7时CVP、CO和SV上升(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_2~T_7时HR下降(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刀口疼痛、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P均<0.05),术后48 h内术后谵妄、刀口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均<0.05);两组术后28 d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增加冠心病患者全麻俯卧位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降低苏醒期和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使苏醒过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2017年42期 v.57;No.106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周围留置双导管连续阻滞的镇痛效果观察

    郭蕾;孙传玉;张霞;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周围留置双导管连续阻滞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拟行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1组、CFNB-2组各20例,分别于TKA术后采用PCIA镇痛模式、超声引导下在股神经前或后留置单根导管行CFNB镇痛模式、超声引导下在股神经前和后留置双导管行CFNB镇痛模式。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观察术后12、24、36、48 h静息和运动时患者的疼痛情况,记录加用镇痛剂的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 h内,CFNB-1组、CFNB-2组静息VAS低于PCIA组(P均<0.05),术后12、24、36 h时CFNB-2组静息VAS低于PCIA组、CFNB-1组(P均<0.05);术后48 h时,CFNB-2组运动VAS低于PCIA组和CFNB-1组。PCIA组术后需用镇痛剂的次数多于CFNB-1组、CFNB-2组。PCI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多于CFNB-1组和CFNB-2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前后留置双导管连续阻滞用于TKA术后镇痛,操作简便,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2017年42期 v.57;No.1068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活血方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效果观察

    靳亚妮;李俊玲;傅玉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致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其中40例(对照组)给予来曲唑片治疗,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补肾活血中药汤剂;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统计两组临床效果、排卵率、妊娠率,评价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卵泡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分别为75.0%、67.5%,高于对照组的52.5%、42.5%(P均<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黄体生成素、睾酮水平降低而雌激素水平升高,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且观察组变化程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西药来曲唑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可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增加排卵及妊娠成功率,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42期 v.57;No.1068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双胎妊娠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效果观察

    陈颖;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双胎妊娠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具有剖腹产指征的双胎妊娠初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在胎儿娩出后常规静滴缩宫素,治疗组同时给予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对照组同时给予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比较两组术中、产后2 h、产后2~24 h出血量,计算产后出血率;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浆FIB、P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中、产后2 h、产后2~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用药前后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前后对照组血浆FIB、PLT变化不明显(P均>0.05),治疗组血浆FIB、PLT下降(P均>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有效减少双胎妊娠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不良反应少,并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2017年42期 v.57;No.106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疼痛、卵巢功能的影响

    刘振荣;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疼痛和卵巢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子宫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30例(观察组),开腹子宫剔除术治疗30例(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疼痛指标[心肌细胞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2(PGE2)]及氧化损伤指标[肌红蛋白(Mb)、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八廓环磷酰胺(TAC)],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卵巢功能指标[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结果两组术前血清各检测指标比较,P均>0.05。两组术后第1、3、5天血清疼痛及氧化损伤指标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第1、3、5天血清疼痛指标、Mb、IMA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清TAC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1、3、6个月血清E2、LH、FSH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LH、FSH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轻患者疼痛及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可能与其减轻手术所致的氧化损伤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效果观察

    孙慧丽;

    目的观察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口服美多芭62.5 mg/次,3次/d,4周后增加为125 mg/次,每6 h服用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普拉克索0.125 mg/次,2次/d,4周可增加至0.25 mg/次,3次/d;共治疗12周。治疗1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分别评价治疗前及治疗第8、12周时的日常生活能力(UPDRSⅡ)、运动障碍(UPDRSⅢ)及并发症(UPDRS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18%,高于对照组的58.97%(P<0.05)。治疗前,两组UPDRSⅡ、UPDRSⅢ及UPDRS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8、12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治疗第12周各项评分低于治疗第8周(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第8、12周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低于对照组的30.77%(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2017年42期 v.57;No.1068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miR-138、hTERT、K17的表达及意义

    冯世军;李华蕊;张广静;王正想;杨秀芳;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miR-138、hTERT、K17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观察组)和24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取其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38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TERT、K17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iR-138与hTERT、K17及hTERT与K1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皮损组织中miR-138表达降低,hTERT、K17蛋白表达升高(P均<0.05)。miR-138表达与hTERT、K17表达均呈负相关(r=-0.623、-0.789,P均<0.01),hTERT与K17表达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miR-138表达降低,hTERT、K17蛋白表达升高;miR-138可能参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通过靶向调节hTERT而上调K17蛋白的表达。

    2017年42期 v.57;No.106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1、PDCD4 mRNA表达及意义

    李建枫;徐衍全;程辉;孙洋;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结直肠癌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等)。取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miR-31、PDCD4 mRNA表达,分析miR-31、PDCD4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相关分析法分析癌组织中miR-31、PDCD4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miR-31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DCD4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癌组织中miR-31、PDCD4 mRNA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与癌症部位、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癌组织中miR-31与PDCD4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12,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1表达升高、PDCD4 mRNA表达降低,二者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病情进展及恶化转移有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比较

    周佩;钟晓祝;廖慧华;何建军;陈春晖;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TDF)和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2例HBe Ag阳性、HBV DNA>106IU/mL的孕妇,将其分为TDF组17例和LdT组25例,自妊娠中晚期服药至分娩。检测各组治疗前和分娩前HBV DNA、ALT水平,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婴儿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结果两组婴儿7月龄检测HBsAg均为阴性,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均为100%。除LdT组1例婴儿出现先天腭裂,其余婴儿生长发育指标均正常。TDF组和LdT组孕妇治疗后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经等效性检验,两组治疗后HBV DNA水平具有等效性(P<0.05)。产前ALT水平较基线水平下降(P均<0.05),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TDF和LdT均能降低乙肝孕妇产前HBV DNA水平,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良好,且较为安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恶性淋巴瘤组织中nm23、Survivin蛋白表达及意义

    王黎;李红;覃骏;杨华强;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nm23、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和27例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炎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恶性淋巴瘤组织(观察组)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组织(对照组)中nm23、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nm23、Survivin呈过表达,对照组nm23、Survivin呈低表达(P均<0.01)。nm23过表达与B组症状、临床分期高、恶性程度高、结外累计部位数多有关(P均<0.05),Survivin过表达与临床分期高、恶性程度高及乳酸脱氢酶增高有关(P均<0.05)。nm23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0.323,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组织中nm23蛋白与Survivin蛋白均过表达,且nm23蛋白、Survivin蛋白过表达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2017年42期 v.57;No.1068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重建S形钢板联合普通螺钉固定移位蝶形骨块治疗锁骨骨折效果观察

    胡亮;赵凤林;高广辉;马志国;

    目的研究重建S形钢板固定联合普通螺钉固定移位蝶形骨块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4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予以重建S形钢板固定,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可吸收1号缝线固定移位蝶形骨块,观察组采用普通螺钉固定移位蝶形骨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SAS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5.1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19.5±4.2)、(28.2±4.8)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重建S形钢板固定联合普通螺钉固定移位蝶形骨块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SAS评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2017年42期 v.57;No.1068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传统腹腔镜与改良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效果比较

    陈壮飞;肖耀军;黄泽海;陈彤;谭万龙;郑少斌;

    目的比较改良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乳糜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行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的乳糜尿患者,其中47例行传统术式(对照组),21例行改良术式(观察组)。传统术式在肾包膜外完全剥离整个肾脏后行肾固定术,改良术式为肾门水平以上肾周不作游离、不行肾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随访结果等术后情况。结果对照组腹腔镜下成功完成46例,1例中转开放,观察组21例均顺利完成。两组术中均无大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组缩短(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对照组2例出现乳糜漏,1例出现尿漏;观察组1例出现乳糜漏;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随访42~119个月,两组术侧尿乳糜定性实验均为阴性,均无复发及肾下垂,所有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结论改良的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疗效与传统术式相当,其不需游离整个肾脏,不行肾固定术,具有简化操作、减小创伤、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优点。

    2017年42期 v.57;No.106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HBV DNA整合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方向;邓伟;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人基因组整合在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表明,HBV包含编码表面(S)、核心(C)、聚合酶(P)和X蛋白的4个开放阅读框(ORF),均可以形成断裂位点整合到人基因组,其整合率从高至低依次是X区、S区、C区和P区。HBV在人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与肝癌相关的潜在优势整合位点,这些优势整合位点附近的基因常常涉及到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永生化。HBV DNA整合入人基因组后,通过影响整合位点周围基因功能、形成具有致癌作用的HBV截短蛋白以及增加人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促使肝细胞的癌变。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AFAP1-AS1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蒋薛伟;王中林;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恶性肿瘤类型中异常表达,在癌症诊断和预后方面有积极的意义。肌动蛋白纤维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是lncRNA的一种,研究表明其与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相关。深入了解AFAP1-AS1在肿瘤中的作用可以为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对自噬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刘梦思;刘立亚;孙秀玉;黄秀兰;

    自噬是真核细胞内降解异常蛋白质以及受损细胞器的一种生理过程,受多条信号通路调控,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发现,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与调控细胞自噬有关。白藜芦醇通过影响Akt-mTORC1、AMPK-Sirt1、Sirt1/Sirt3-FoxO以及STAT3信号通路发挥对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通过调节AMPK-Sirt1-自噬通路发挥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通过调节Akt-mTORC1-自噬通路以及STAT3-自噬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白藜芦醇调控的Sirt1/Sirt3-FoxO-自噬通路能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缓解氧化应激损伤。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商陆皂苷甲治疗炎症性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晶晶;刘晓宁;

    商陆皂苷甲(EsA)是从中药商陆块根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利尿、调节免疫等广泛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Es A在炎症性疾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Es A可通过发挥抗炎、促凋亡机制,对多种肾炎发挥抑制作用;通过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多种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表现出多种呼吸系统炎症的抑制作用;通过降低模型小鼠海马区中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表现出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通过发挥抗炎、抗氧化机制,表现出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2017年42期 v.57;No.1068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