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责任病变的探查与分析

    齐猛;刘洋;蒋丽丹;梁建涛;

    目的探讨并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病变,提高手术治疗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以便对三叉神经进行充分减压。方法术前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91例,86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其中85例术中亦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根据术中探查所见,判断分析其三叉神经痛的责任病变。结果 8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发现单一责任血管者60例(70.6%,包括蛛网膜明显粘连3例),2支及以上责任血管者21例(24.7%),无责任血管者4例(4.7%,其中1例蛛网膜增厚粘连明显)。85例患者中,有蛛网膜增厚粘连者共4例(4.7%,其中3例合并动脉压迫、1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病变除单一责任血管外,还包括2支及多支责任血管、合并蛛网膜明显粘连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中需要明确所有可能的责任病变,以便对三叉神经进行充分减压。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李娇娇;赵晨昭;邓利华;褚琳;陈陵霞;王晶桐;

    目的观察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NC)老年人相比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人共148例,采用协和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P)评估其认知功能。根据2003年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中风研究所即NINDS及国际神经科学协会即AIREN修订的MCI诊断标准,将入组的148例老年人分为NC组和MCI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老年人MCI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25(OH)D水平对老年人MCI的预测价值。结果 MCI组(72例)、NC组(76例)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33.43±15.04)nmol/L和(41.55±17.53)nmol/L,两组相比,P<0.01;25(OH)D缺乏者MCI组64例(88.9%)、NC组51例(67.1%),两组相比,P<0.01。血清25(OH)D水平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219,P<0.01),25(OH)D缺乏者较25(OH)D非缺乏者发生MCI风险高(OR=3.816,P<0.01)。血清25(OH)D水平降低对预测老年人MCI有一定价值[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637(95%CI为0.548~0.727),P<0.01];血清25(OH)D水平联合受教育年限、年龄对老年人MCI预测价值更高[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95%CI为0.642~0.804),P<0.01]。结论老年MCI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老年人MCI的发生相关,25(OH)D缺乏老年人发生MCI风险高,检测血清25(OH)D可能有助于对老年人MCI的预测。

    2017年43期 v.57;No.106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患者认知功能和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相关性

    马一骏;李青菊;李俊;翟晨光;张园园;

    目的探讨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和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及二者是否有关。方法新确诊的T2DM患者20例(T2DM组)、新确诊的IGT患者18例(IGT组)、正常人17例(正常组),接受蒙特利尔量表(Mo CA)评分及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各向异性(FA)值],分析Mo CA评分与FA值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IGT组、正常组的Mo CA评分分别为(24.78±2.42)、(26.12±1.47)、(27.16±2.21)分;组间相比,P<0.01;T2DM组与IGT组、正常组相比,P均<0.05;IGT组与正常组相比,P>0.05。T2DM组、IGT组、正常组的左侧脑白质FA值(FAl)分别为0.457 8±0.020 1、0.472 3±0.018 2、0.487 6±0.020 0;组间相比,P<0.01;T2DM组与IGT组、正常组相比,P均<0.05;IGT组与正常组相比,P>0.05。T2DM组、IGT组、正常组的右侧脑白质FA值(FAr)分别为0.469 8±0.019 3、0.481 7±0.036 8、0.492 7±0.022 4;组间相比,P<0.05;T2DM组与IGT组、正常组相比,P均<0.05;IGT组与正常组相比,P>0.05。T2DM组Mo CA评分与FAl呈正相关(r=0.432,P<0.05),与FAr无相关关系(r=0.605,P>0.05)。结论新确诊的T2DM患者可能已经存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脑白质微结构改变,而新确诊的IGT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白质微结构可能尚未出现改变;新确诊的T2DM患者左侧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可能对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影响。

    2017年43期 v.57;No.1069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群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江东东;罗曼;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群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SNa Pshot法对101例广西壮族IS患者(IS组)及10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单核苷酸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GG、GT、TT基因型及G、T等位基因分布相比,P均>0.05;在显性(TT+GT和GG)、隐性(TT和GT+GG)及加性(TT和GG)三种遗传模型下,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SNP与IS患病风险无关联(P均>0.05)。结论广西壮族人群MACROD2基因rs2208454位点SNP与IS发病可能不相关。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冬凌草甲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杀伤、增殖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苑鹤毅;王丽敏;刘君;林大勇;刘鸿;白剑;张丽艳;

    目的观察冬凌草甲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杀伤、增殖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10、20、40、80μmol/L冬凌草甲素与U251细胞(实验组)分别孵育,同时设不加冬凌草甲素培养的U251细胞作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计数U251、计算冬凌草甲素对U251细胞的IC50、测算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U251细胞中的NF-κB蛋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入40、80μmol/L的冬凌草甲素后U251细胞数明显减少(P均<0.05)。冬凌草甲素作用24、48、72 h时对U251细胞的IC50分别为82.2、65.3、44.1μmol/L。与20μmol/L冬凌草甲素相比,40、80μmol/L冬凌草甲素作用48、72 h时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40、80μmol/L的冬凌草甲素作用48、72 h时,U251细胞中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冬凌草甲素在体外可杀伤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抑制其增殖,下调其NF-κB蛋白的表达;冬凌草甲素对U251细胞的杀伤、增殖抑制作用可与其对NF-κB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有关。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脊柱结核死骨范围与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崔旭;杨晓英;马远征;李力韬;于龙;马一光;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死骨范围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相邻双椎体脊柱结核患者9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东芝Aquillon one 320排螺旋CT对病灶区进行层厚0.5 mm的连续扫描,并进行二维重建,分别选取病灶区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死骨范围最大的层面,用320排螺旋CT的面积测量工具测量该层面死骨面积。横断面的死骨面积与相邻正常椎体横断面积比值的百分数为横断面死骨范围,冠状面的死骨面积与相邻正常椎体最大冠状面积比值的百分数为冠状面死骨范围,矢状面的死骨面积与相邻正常椎体正中矢状面积比值的百分数为矢状面死骨范围;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死骨范围之和的平均值为综合死骨范围。对96例患者采用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将治疗过程中结核中毒症状减轻、局部疼痛缓解、死骨脓肿范围缩小、血沉和C反应蛋白下降的病例判为治疗有效者,继续保守治疗至疗程满12个月;将治疗过程中死骨、脓肿范围增大,或者达到手术指征,停止保守治疗改为手术治疗的患者判为治疗无效者。对影响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死骨范围,进行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判断各因素的相对危险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合适的死骨范围阳性参考值(即最适合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死骨范围),此范围以上就是达到手术指征的死骨范围。结果治疗过程中1例寰枢椎结核患者因无法按照其他部位脊柱结核的测量方法测量死骨范围而被排除出组,4例因耐药排除出组(其中1例脓液穿刺培养显示耐药,1例穿刺活检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耐药,2例抗结核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培养显示耐药),2例不具备手术指征但患者强烈要求手术而被排除出组。最终入组的89例患者中,58例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31例抗结核治疗失败而采取手术治疗。89例患者年龄15~80岁(平均41.2岁),男57例、女32例,病程0.5~72个月,横断面死骨范围平均值为5.8%,冠状面死骨范围平均值为4.6%,矢状面死骨范围平均值为4.9%,综合死骨范围平均值为5.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横断面死骨范围、综合死骨范围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相关(P均<0.01)。以横断面死骨范围作为诊断指标,适合抗结核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最佳临界值为1.9%,其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6.77%、65.52%,横断面死骨范围超过1.9%更需要手术治疗。以综合死骨范围作为诊断指标,适合抗结核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最佳临界值为2.6%,其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68.97%,综合死骨范围超过2.6%更需要手术治疗。结论脊柱结核死骨范围与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横断面死骨范围超过1.9%需要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大,综合死骨范围超过2.6%需要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大。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胃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的表达观察

    吕庆福;周好;过兆基;曹苇;支巧明;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胃癌患者96例,手术治疗时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对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进行检测。分析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lncRNA-AK054978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32±2.12、1.04±0.12,两者相比,P<0.05;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lncRNA-FER1L4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15、1.09±0.22,两者相比,P<0.05。胃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的相对表达量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TNM分期有关(P均<0.05)。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高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0.83%、生存时间为(51.94±2.29)个月,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低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3.33%、生存时间为(55.06±1.81)个月,两者相比,P均<0.05;癌组织中lncRNA-FER1L4低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2.92%、生存时间为(52.23±2.24)个月,癌组织中lncRNA-FER1L4高表达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7.50%、生存时间为(56.38±1.64)个月,两者相比,P均<0.01。结论胃癌组织中lncRNAAK054978高表达,lncRNA-FER1L4低表达;lncRNA-AK054978高表达和lncRNA-FER1L4低表达促进胃癌的恶性进展;lncRNA-AK054978、lncRNA-FER1L4可作为胃癌预后预测指标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2017年43期 v.57;No.106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鄂顺梅;龙一飞;曾建明;鲁洋;陈茶;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筛选含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 A、qnr B、qnr C、aac(6')-Ib-c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作为供体菌;质粒接合试验分析喹诺酮类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能力;不同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处理供体菌后,观察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效率的改变。结果 16株供体菌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其中6株供体菌携带的喹诺酮类耐药质粒可以接合转移,接合效率为2.6×10-2~1.2×10-1;接合效率最高的1株供体菌经不同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处理后,其接合效率最高可较无环丙沙星处理组增加1.5倍。结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以促进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

    2017年43期 v.57;No.106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山东医药》关于摘要与关键词的说明

    <正>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需标引关键词3~8个,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 SH)所列的词。英文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 SH还原为全称。

    2017年43期 v.57;No.1069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医药》入选美国EBSCO数据库

    本刊编辑部;

    <正>2015年3月,收到美国EBSCO数据库的通知,本刊正式被该数据库收录。至此,本刊已被美国EBSCO数据库、《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剑桥科学文摘》及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数据库收录。在此,衷心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多年来对本刊的大力支持,并欢迎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科研

    2017年43期 v.57;No.1069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2017年43期 v.57;No.1069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2017年43期 v.57;No.1069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艾灸治疗后帕金森病大鼠黑质p-mtor、p-4EBP1及α-syn表达变化

    王述菊;王琪;马骏;余沛豪;王中明;王彬;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艾灸组,每组15只。帕金森病组、帕金森病艾灸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浓度不含鱼藤酮的葵花油乳液,正常组不做处理。正常组、假手术组、帕金森病组不予艾灸;帕金森病艾灸组造模成功后选取足三里(双侧)、关元、风府穴施予艾灸治疗,1次/d,每次10 min,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然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黑质p-mtor、p-4EBP1,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α-syn。结果帕金森病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均<0.01);帕金森病艾灸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帕金森病组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帕金森病组大鼠黑质p-mtor、p-4EBP1、α-syn表达量明显升高(P均<0.01);与帕金森病组相比,帕金森病艾灸组大鼠黑质p-mtor、p-4EBP1、α-syn表达量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艾灸足三里、关元、风府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雷帕霉素靶蛋白/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通路的过度活化,遏止α-syn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过度表达的α-syn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

    2017年43期 v.57;No.106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小鼠脑血流量自动调节范围观察

    林婉蓉;高庆春;李学龙;

    目的明确小鼠脑血流自动调节的范围。方法以左颈动脉插管测定的动脉血压为标准,建立小鼠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血压的动物模型。在脑血流量测定组模型中通过放血及尾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的方式逐步分级升高和降低其动脉血压,以10~15 mm Hg为一个梯度,同时采用激光多普勒监测模型大脑中动脉区域脑血流量。结果小鼠股动脉插管与左颈动脉插管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相近(P均>0.05),但脉压差异较大(P<0.05)。脑血流量测定组模型平均动脉压在-30~+30 mm Hg(即平均动脉压降低或升高30 mm Hg)变化时,其脑血流量无明显改变(P均>0.05);超过该范围后,脑血流量随动脉血压升高而升高(P均<0.05),随动脉血压下降而下降(P均<0.05)。结论小鼠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为平均动脉压-30~+30 mm Hg,超出此范围后,脑血流量随着血压的改变而明显改变。

    2017年43期 v.57;No.106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肝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枕大池注入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组织IL-6、TNF-α表达的影响

    郭寒冰;孙允芹;禹萌;赵爽;李彤;

    目的观察人肝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Ad-HGF)枕大池注入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组织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15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抽取50只采用肾动脉狭窄术及高脂饲料喂养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大鼠20只;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d-HGF组,各10只;另10只大鼠为对照组。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大鼠通过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10μL),Ad-HGF组大鼠通过枕大池注入Ad-HGF(10μL,滴度5×109pfu/100μL);之后第10天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的IL-6及TNF-α,用image-proplus软件对IL-6及TNF-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的IL-6及TNF-α。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d-HGF组大鼠脑组织中的IL-6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6 0±0.068 1、0.331 0±0.043 3、0.174 9±0.010 7,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8 6±0.011 2、0.255 1±0.045 8、0.054 4±0.016 6;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IL-6、TNF-α的表达增加(P均<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Ad-HGF组IL-6、TNF-α的表达减少(P均<0.0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d-HGF组大鼠脑组织中的IL-6表达量分别为(50.415±6.690)、(108.302±5.695)、(66.062±9.550)pg/m L,TNF-α表达量分别为(83.836±9.442)、(209.425±15.520)、(85.996±8.445)pg/m L;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IL-6、TNF-α的表达增加(P均<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Ad-HGF组IL-6、TNF-α的表达减少(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组织IL-6、TNF-α的表达增加,Ad-HGF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组织IL-6、TNF-α的表达,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组织炎性反应。

    2017年43期 v.57;No.106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羟基酪醇对H_2O_2损伤的神经细胞株PC12凋亡影响及其机制

    刘旭东;李静;柳太云;

    目的观察羟基酪醇对过氧化氢(H_2O_2)损伤的神经细胞株PC12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第5代对数期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H_2O_2组、观察组进行培养;对照组不加H_2O_2和羟基酪醇,H_2O_2组加H_2O_2,观察组加H_2O_2及羟基酪醇。细胞培养24 h,采用CCK8比色法测算各组细胞存活率,同时测定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ROS,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测算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Caspase-3 mRNA,免疫印迹试验检测各组NF-κB、p-NF-κB Ser536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IL-1β和TNF-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与H_2O_2组相比,观察组细胞存活率上升(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LDH释放率和ROS水平升高(P均<0.05);与H_2O_2组相比,观察组LDH释放率和ROS水平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Bax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H_2O_2组相比,观察组Bax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NF-κB、p-NF-κB Ser536蛋白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H_2O_2组相比,观察组NF-κB、p-NF-κB Ser536蛋白表达量减少(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TNF-α和IL-1β的水平升高(P均<0.05);与H_2O_2组相比,观察组TNF-α和IL-1β的水平降低(P均<0.05)。结论羟基酪醇可抑制H_2O_2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是防止LDH从细胞中释放并清除ROS、反向调节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同时减少炎症靶蛋白和炎症因子的表达。

    2017年43期 v.57;No.106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及对患者自杀意念改善情况观察

    张琦;郭银淼;王慧娟;王晓一;马文有;李凌;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对患者自杀意念的改善情况。方法对60例TRD患者进行12次MECT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判断疗效,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对患者进行自杀意念评估。结果 TRD患者经12次MECT治疗后的HAMD评分[(8.88±2.9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HAMD评分[(27.02±2.99)分],两者相比,P<0.01;TRD患者HAMD评分随MECT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HAMD减分率随MECT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以治疗3~6次时HAMD减分率增加幅度最大;TRD患者治疗有效率随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治疗总有效率为86.7%。TRD患者的自杀意念转阴性数随MECT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多,有效率为88.4%,治疗3~6次时自杀意念转阴例数增加幅度最大。结论 MECT治疗TRD具有良好的效果,起效较快,同时患者的自杀意念得以改善。

    2017年43期 v.57;No.106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评价

    苑杰;路月英;郭鑫;王育梅;王丽萍;王刚;王静;

    目的对比评价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PSD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中外文数据于建库至2017年4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在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研究,共735例患者。西酞普兰组和舍曲林组的有效率相近[Z=0.22,P>0.05,OR为0.95(95%CI为0.59~1.53)];舍曲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西酞普兰组[Z=5.36,P<0.05,OR为0.34(95%CI为0.23~0.50)];西酞普兰相比舍曲林能有效降低服药1周末时HAMD的评分[Z=3.81,P<0.05,SMD为-0.60(95%CI为-0.91~-0.29)];西酞普兰组和舍曲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相近[Z=2.70,P<0.05,SMD为-0.03(95%CI为-3.10~-0.49)]。结论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PSD均有效,且短期疗效相当,西酞普兰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起效速度优于舍曲林,舍曲林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优于西酞普兰。

    2017年43期 v.57;No.1069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

    顾杨;王宏;李军明;刘军;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诊断效能。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脑梗死组),发病后3个月时进行蒙特利尔量表(Mo CA)评分并据此将其分为脑梗死认知障碍组64例、脑梗死认知正常组54例,同期将51例身体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s CD40L、Aβ1-42,并进行比较,分析血清s CD40L、Aβ1-42水平与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 CD40L、Aβ1-42水平对脑梗死认知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 (1)脑梗死认知障碍组、脑梗死认知正常组、对照组血清s CD40L水平分别为(3.820±1.236)、(3.261±1.131)、(2.663±1.303)ng/m L,三组间任意两组相比,P均<0.01;脑梗死认知障碍组、脑梗死认知正常组、对照组血清Aβ1-42水平分别为(94.404±37.332)、(127.936±34.877)、(158.023±35.994)pg/m L,三组间任意两组相比,P均<0.01。(2)脑梗死组血清s CD40L水平与Mo CA评分呈负相关(r=-0.640,P<0.01),血清Aβ1-42水平与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758,P<0.01),血清s CD40L水平与血清Aβ1-42水平呈负相关(r=-0.960,P<0.01)。(3)脑梗死组血清s CD40L水平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644,血清Aβ1-42水平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40,血清s CD40L联合Aβ1-42水平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根据约登指数,入组时s CD40L值为3.60 ng/m L,其诊断脑梗死认知障碍的阳性预测值为71.154%、阴性预测值为59.091%、正确诊断率为57.812%;入组时Aβ1-42值为114.34 pg/m L,其诊断脑梗死认知障碍的阳性预测值为77.966%、阴性预测值为69.491%、正确诊断率为71.875%;s CD40L、Aβ1-42联合应用诊断脑梗死认知障碍的阳性预测值为89.855%、阴性预测值为95.918%、正确诊断率为96.875%。结论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血清s CD40L水平升高、Aβ1-42水平降低,两者与Mo CA评分有关,检测血清s CD40L、Aβ1-42有助于PSCI的诊断。

    2017年43期 v.57;No.106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塞来昔布对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观察

    张金玲;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76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塞来昔布。塞来昔布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量表(Mo CA)评分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和疗效,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组认知功能总改善率(94.73%)明显高于对照组(78.94%),两组相比,P<0.05;治疗组随访3个月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同时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2017年43期 v.57;No.1069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赵东;蔡强;李明昌;许州;陈谦学;

    目的观察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1例,采用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组)35例、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开颅组)66例、钻孔引流术治疗(钻孔组)60例,对比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内镜组、开颅组、钻孔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9.5±15.0)、(240.2±110.6)、(42.5±10.1)min;组间相比,P<0.01;内镜组与开颅组相比,P<0.01。内镜组、开颅组、钻孔组术后24 h平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3%、79.8%、43.1%;组间相比,P<0.01;内镜组与开颅组、钻孔组相比,P均<0.01。内镜组、开颅组、钻孔组术后再出血者分别为1、5、3例;组间相比,P>0.05。内镜组、开颅组、钻孔组术后肺部感染者分别为5、37、21例;组间相比,P<0.05;内镜组与开颅组、钻孔组相比,P均<0.05。内镜组、开颅组、钻孔组术后颅内感染者分别为3、5、8例;组间相比,P>0.05。术后第90天,内镜组预后优良29例、不良6例,开颅组分别为41、25例,钻孔组分别为42、18例;组间相比,P>0.05。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及钻孔引流术相比,小骨瓣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2017年43期 v.57;No.106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低剂量肝素应用观察

    高永亮;刘晓楠;高连波;

    目的探讨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给予1 000 IU+600 IU/h肝素的可行性。方法接受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低剂量肝素组56例和高剂量肝素组52例,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分别给予肝素1 000 IU+600 IU/h和2 000 IU+800 IU/h,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血管性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支架内或支架边血栓形成、颅内出血、血管性死亡、其他部位出血者低剂量肝素组分别为1、0、0、0例,高剂量肝素组分别为2、1、0、5例;两组支架内或支架边血栓形成、颅内出血、血管性死亡相比,P均>0.05;两组其他部位出血相比,P<0.05。结论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给予1 000 IU+600 IU/h肝素并未增加支架内或支架边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手术均成功,且无其他部位出血;脑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给予1 000 IU+600 IU/h肝素是可行的,与给予2 000 IU+800 IU/h的肝素相比,其安全性更高。

    2017年43期 v.57;No.1069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Xpert Mtb/RIF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范秀博;闫菊娥;李毓新;吉智;李妍;

    目的探讨利福平(RIF)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即Xpert结核分枝杆菌(Mtb)/RIF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抗酸染色法、培养法、Xpert Mtb/RIF技术对34例核性脑膜炎、43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2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进行Mtb检测。结果 3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用抗酸染色法、培养法、Xpert Mtb/RIF技术检测到Mtb者分别为1、2、8例,阳性率分别为2.94%、5.88%、23.53%;抗酸染色法与培养法检测阳性率相比,P>0.05;培养法与Xpert Mtb/RIF技术检测阳性率相比,P<0.05;Xpert Mtb/RIF技术与抗酸染色法检测阳性率相比,P<0.05。43例疑似结核性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用抗酸染色法、培养法、Xpert Mtb/RIF技术检测到Mtb者分别为0、1、6例,阳性率分别为0、2.33%、13.95%;抗酸染色法与培养法检测阳性率相比,P=0.5;培养法与Xpert Mtb/RIF技术检测阳性率相比,P>0.05;Xpert Mtb/RIF技术与抗酸染色法检测阳性率相比,P<0.05。2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用抗酸染色法、培养法、Xpert Mtb/RIF技术均未检测到Mtb。结论 Xpert Mtb/RIF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Mtb更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2017年43期 v.57;No.1069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3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MRI检查结果分析

    梁海毛;朱林;

    目的探讨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探讨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对其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MRI检查显示肿瘤单发26例、多发5例,共37个病灶,病灶位于小脑26个、延髓3个、脊髓内8个。病灶在MRI上有四种表现类型:(1)囊腔结节型:病灶表现为"大囊小结节"或"大囊大结节";(2)囊实型:病灶呈囊实型,其内可见大片状及点片状囊变区;(3)实质型:病灶内无囊变或可见微小囊变区;(4)单纯囊型。病灶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仅1例呈稍短T1短T2信号);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可见点片稍短T1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2例部分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19个病灶内或周边可见迂曲血管影,11个病灶出现囊中囊征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多样,以囊腔结节为主要特征,MRI检查有助于血管母细胞瘤特点的显示,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术前诊断。

    2017年43期 v.57;No.106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脑动脉血流分流观察

    张萍淑;吴小英;孔祥慧;元小冬;邓红亮;张健;

    目的观察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后,其远端的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向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方法选择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证实的单侧慢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9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45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49例),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ACA、P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据此判断是否有ACA、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情况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 94例患者中,患侧PCA向同侧MCA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未形成脑血流分流者47例,患侧ACA向同侧MCA均未形成脑血流分流。依据脑血流分流的形成情况,判断患侧P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47例,没有患侧ACA与同侧MCA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者。结论慢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患侧P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的特征,没有明显的患侧ACA向MCA供血区域分流现象。

    2017年43期 v.57;No.1069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序化撤机在机械通气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李颖蕾;王惠凌;孟亚楠;王德超;邸卫英;苏立凯;

    目的观察程序化撤机在机械通气(MV)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MV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5例,呼吸机撤机过程中采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者35例(程序组),采用经验性撤机方法撤机者30例(经验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ICU时间、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程序组、经验组撤机成功率分别为68.6%(24/35)、33.3%(10/30),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总MV时间分别为(363.400±48.223)h、(441.200±85.810)h,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住ICU时间分别为(22.143±2.088)、(28.567±3.048)d,两组相比,P<0.01;程序组、经验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51.4%(18/35)、63.3%(19/30),两组相比,P>0.05;程序组、经验组VAP发生率分别为8.6%(3/35)、40.0%(12/30),两组相比,P<0.01。结论对于接受MV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撤机时,与经验性撤机方法相比,采用程序化撤机方法,撤机成功率高,MV时间、住ICU时间缩短,VAP发生率降低。

    2017年43期 v.57;No.1069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的肠道微生物检测及部分肠黏膜屏障指标观察

    杜自强;周进苏;向秋莲;

    目的探讨患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变化与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收治的BICE患儿50例(A组)、急性轻度胃肠炎患儿50例(B组)以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C组),对三组的肠道内微生物进行检测,并对其部分肠黏膜屏障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A组有24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8.00%),B组有10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00%),C组有1例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0%);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A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65±2.24)×105、(6.13±2.32)×105、(4.83±1.62)×105、(5.02±1.46)×105CFU/g,B组分别为(8.79±2.31)×105、(7.45±2.28)×105、(6.12±2.47)×105、(5.81±1.86)×105CFU/g,C组分别为(9.87±1.68)×105、(9.12±2.20)×105、(8.35±2.12×105)、(6.82±1.20)×105CFU/g;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A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一氧化氮(NO)、D-乳酸水平分别为(9.84±4.17)U/L、(0.92±0.39)mmol/L、(156.78±48.25)μmol/L,B组分别为(7.49±2.73)U/L、(0.73±0.25)mmol/L、(102.45±40.45)μmol/L,C组分别为(6.35±1.61)U/L、(0.62±0.21)mmol/L、(86.36±30.12)μmol/L,血清DAO、NO、D-乳酸水平组间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 BICE患儿肠道内轮状病毒阳性率增高、各类益生菌群数量降低及肠黏膜屏障能力降低,以上原因可能与BICE的发病有关,但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2017年43期 v.57;No.1069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甘草酸二胺口服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卫志锋;王琳琳;冯季;杨文;王俊丽;贾倩;郝秀轻;刘圣君;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口服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非糖尿病慢性肾病终末期患者10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规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4次/d,研究组在腹膜透析的基础上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150 mg、3次/d,共6个月(治疗结束)。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的静脉血及腹膜透析液(腹透液)标本。观察治疗结束患者超滤的变化,并通过腹膜平衡试验观察腹膜透析4 h腹透液尿素浓度(Durea)与血浆尿素浓度(Purea)比值、腹膜透析4h腹透液葡萄糖浓度(D4)与初始腹透液葡萄糖浓度(D0)比值,以衡量患者腹膜功能,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患者的血浆及腹透液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结果治疗结束研究组超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urea/Pure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4/D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浆及腹透液上清中TGF-β1、CTGF水平均有升高(P均<0.05),但对照组升高较研究组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口服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某种途径抑制了TGF-β1的调控过程,下调了CTGF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了腹膜纤维化的进程。

    2017年43期 v.57;No.106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辅助放化疗前后局部中晚期直肠癌组织中Lgr5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张玲;阿衣古丽·哈热;霍东杰;阿不力克木江·阿迪力;张瑾熔;

    目的观察新辅助放化疗前后局部中晚期直肠癌组织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Lgr5)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初治Ⅱ、Ⅲ期直肠癌患者87例,先接受肠镜活组织检查,然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之后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中留取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检组织及术中留取的肿瘤组织中的Lgr5蛋白。结果新辅助放化疗前Lgr5蛋白在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78.16%,新辅助放化疗后即术中留取肿瘤组织中Lgr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9.89%,两者相比,P<0.05;Lgr5蛋白在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173,P<0.05),与新辅助放化疗后的肿瘤病理缓解程度呈负相关(r=-0.333,P<0.05)。结论 Lgr5蛋白在中晚期直肠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肿瘤浸润越深Lgr5蛋白表达越多,其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进展有关;新辅助放化疗后Lgr5蛋白的阳性表达减少,且其表达与新辅助放化疗后的肿瘤病理缓解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价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2017年43期 v.57;No.1069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例门静脉血管瘤致梗阻性黄疸并Glisson鞘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丁飞;蒋今尧;李秋瑾;段小青;叶建新;

    探讨门静脉血管瘤致梗阻性黄疸并Glisson鞘内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门静脉血管瘤致梗阻性黄疸并Glisson鞘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中上腹疼痛2 d就诊,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门静脉右支局限性不规则扩张血管瘤;CT门脉期和门脉重建影像于血管瘤下缘见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内见部分强化,肝内可见条索状和点状高密度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于肝门部胆管见一外压形狭窄。诊断为门静脉血管瘤致梗阻性黄疸并血管瘤破裂Glisson鞘内出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见肝门部胆管狭窄,导丝进入肝内胆管时易折回,调整方向后进入肝内胆管造影示肝内胆管扩张,后沿导丝置入塑料支架,次日复查胆红素下降约30%,且临床症状好转,后期胆红素水平在低值附近波动,血红蛋白、血浆前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1个月后胆红素水平基本正常。结论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MRI及MRCP检查,是门静脉血管瘤、梗阻性黄疸、血管瘤破裂Glisson鞘内出血的主要诊断手段,ERCP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本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017年43期 v.57;No.1069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骨髓病理学、染色体及JAK2-V617F基因和Bcr-abl(p210)基因表达观察

    安波;焦文静;张金艳;王丽虹;刘永春;马鸣;

    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染色体变化及JAK2-V617F基因和融合基因Bcr-abl(p210)的表达情况。方法 55例ET患者,分别行骨髓涂片检查及骨髓组织病理检查,同时对骨髓组织的染色体及JAK2-V617F基因、融合基因Bcr-abl(p210)进行检测。结果 55例患者中,骨髓涂片观察见骨髓增生活跃34例、增生明显活跃2例、增生低下19例;5例骨髓取材时出现干抽;所有患者粒、红两系均未见明显病态造血,且原始细胞分类计数均<5%;巨核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22(0~561)个;41例可见明显巨核系病态造血;所有患者血小板呈大堆分布,并可见大血小板。55例患者中,骨髓组织病理学观察3例可见骨髓基质出血、水肿,造血组织容量中位数为55%;所有患者粒系增生活跃,12例红系增生偏低下;6例可见前体细胞定位紊乱;所有患者巨核细胞有不同程度异常增生;52例可见明显巨核系病态造血;32例可见小巨核细胞,但未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骨髓组织切片Gomori染色52例呈阳性,其中35例骨髓网状纤维轻度增生(+~++)、17例骨髓明显纤维化(≥+++)。所有患者骨髓组织未发现Ph染色体,但其中2例可见核型异常。55例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35例,全部患者Bcr-abl(p210)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ET患者骨髓病理学特点是巨核细胞系明显增生,并具有病态造血表现,部分患者有JAK2-V617F基因突变。骨髓组织病理检查应作为ET必需的诊断方法。

    2017年43期 v.57;No.1069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局部、全身应用巴曲亭的止血效果观察

    张江磊;曹志骏;欧阳骏;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局部、全身应用矛头蝮蛇血凝酶(巴曲亭)的止血效果。方法接受TU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98例,术后采用巴曲亭及生理盐水膀胱冲洗止血(局部用药组)32例、巴曲亭静脉注射及生理盐水膀胱冲洗止血(全身用药组)45例、单纯生理盐水膀胱冲洗止血(对照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输血的例数、术后二次手术或行选择性血管栓塞止血的例数;观察术后第3天的血凝指标。结果局部用药组、全身用药组、对照组TURP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分别为(31.0±7.5)、(35.5±6.3)、(36.8±11.6)h;组间相比,P<0.05;局部用药组与全身用药组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全身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局部用药组、全身用药组、对照组TURP术后需要输血者分别为1、3、5例,输血率分别为3.1%、6.7%、23.8%;组间相比,P<0.05;局部用药组与全身用药组及对照组相比,P均<0.05;全身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局部用药组、全身用药组、对照组TURP术后因出血不止需要二次手术止血或栓塞止血者分别为0、1、1例,发生率分别为0、2.2%、4.8%;组间相比,P>0.05。TURP术后第3天三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P均>0.05。结论 TURP术后局部及全身给予巴曲亭均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局部应用效果更佳,膀胱冲洗时间最短,且降低了患者术后输血的概率和二次手术风险;局部及全身给予巴曲亭止血均未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2017年43期 v.57;No.106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邢继娜;李悦;钟文君;邹彦;

    目的探讨甲状腺骨肉瘤的有效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甲状腺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发现颈部包块就诊,首次查体发现左侧甲状腺可触及活动性无压痛肿块,甲状腺B超检查示甲状腺左叶实性占位性病变,颈部CT图像示甲状腺左叶肿大并多发钙化灶。首次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考虑为骨母细胞瘤样分化的骨肉瘤。二次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考虑侵袭性骨母细胞瘤或骨肉瘤。之后因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转移瘤、骨扫描见全身多发肿瘤骨转移征像,行肺穿刺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诊断肺恶性肿瘤。根据患者多部位转移瘤及多次病理诊断结果,结合患病情发展特点,最终临床诊断为甲状腺骨肉瘤伴双肺、多发骨转移。行姑息性全身化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甲状腺骨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检查,但有时术后病理检查仍无法确诊,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后作出诊断。对甲状腺骨肉瘤应依据软组织肉瘤诊疗规范进行个体化治疗。

    2017年43期 v.57;No.106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晚期肺鳞癌的阿帕替尼单药治疗观察

    付亚莉;张婷婷;汤传昊;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例多线治疗无效的晚期肺鳞癌患者,行阿帕替尼分子靶向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该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达15个月,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主要不良反应为Ⅰ级高血压(可以控制)。结论该例晚期肺鳞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阿帕替尼有可能成为晚期肺鳞癌患者可选择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2017年43期 v.57;No.1069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大脑岛叶形态及功能改变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朱琳;文春梅;吴喆;吴倩;常履华;

    岛叶是位于脑组织深部的皮质结构,参与处理传入大脑的内脏感觉、内脏运动、前庭觉、注意、疼痛、情绪、语言、运动、音乐和饮食等相关信息,还与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有关。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岛叶的大体形态异常。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岛叶形态和代谢均有明显改变。岛叶形态及功能改变很可能是抑郁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2017年43期 v.57;No.1069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ABCD评分系列在TIA患者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王悠;罗勇;

    ABCD评分是一个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表简便实用,判断迅速,准确性较高,早期应用广泛。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参数,形成新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ABCD3-Ⅰ评分),旨在提高其评估能力。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ABCD2评分。ABCD评分系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泛,但仍需普及(特别是ABCD2评分),而且还需要找到更适合的参数对其进行完善。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李春帆;蒋亚斌;黄立安;

    儿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较成人少见,其发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Moyamoya病、镰状细胞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儿童AIS的有效及首选诊断方法。儿童AIS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急性脑损伤、防止神经发育障碍及预防二次卒中,其治疗方法有常规的应急治疗方法及最新的血管内疗法等。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七氟醚麻醉对发育期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李帅蓉;陶利军;江波;王奋珍;

    七氟醚因麻醉诱导、苏醒快,气道刺激性小,麻醉平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产科和儿科麻醉中。发育期脑组织因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成熟,敏感且易受损。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提示七氟醚麻醉对发育期脑组织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其作用可能与诱导神经元异常凋亡、降低突触可塑性、引发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失衡、造成神经元表型缺失有关。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HCN通道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陈美云;雷晓露;余德芊;刘晓红;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的阳离子通道(HCN通道)属于孔环阳离子通道家族成员。哺乳动物HCN通道存在4个亚型(HCN1-4),主要表达于心脏和神经系统。HCN通道激活后产生的超极化激活电流具有影响细胞膜静息电位、控制细胞兴奋性、调节心脏和神经节律等诸多生理功能,其表达及功能的异常改变与癫痫、脑缺血、病理性疼痛及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CN通道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7年43期 v.57;No.106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