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论著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NA-29a、miRNA-29b、miRNA-29c、VEGF-A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

    宋雷雷;徐广峰;谢晖;张乃键;邵启祥;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NA-29家族(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ES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应用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检测miRNA-29a、miRNA-29b、miRNA-29c、VEGF-A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其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推测和验证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共同调控同一靶基因VEGF-A的分子调节机制。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ESCC癌组织中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呈低表达(P均<0.05);VEGF-A呈高表达(P<0.05),且其之间呈负相关关系(miRNA-29a:r=-0.955;miRNA-29b:r=-0.950;miRNA-29c:r=-0.893,P均<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VEGF-A能够与miRNA-29a、miRNA-29b、miRNA-29c进行特异性结合,可能为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共同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了VEGF-A是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共同的靶基因。结论 ESCC癌组织中miRNA-29a、miRNA-29b、miRNA-29c低表达,VEGFA高表达;且他们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VEGF-A为miRNA-29a、miRNA-29b、miRNA-29c共同的靶向调节基因。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TGF-β对胃癌细胞干性因子Oct4、Nanog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李欣;庹必光;文国容;金海;安家兴;王乾兴;谢睿;

    目的探讨TGF-β对胃癌细胞干性因子Oct4、Nano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胃癌MKN45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0 ng/m L)组和TGF-β+BAPTA-AM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两组分别采用相应试剂刺激24h。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胃癌相关干性因子Nanog、Oct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速离子成像系统检测加入正常的PSS液(空白对照组)、加入TGF-β(20 ng/m L)(单独TGF-β组)及加入TGF-β+BAPTA-AM(联合组)作用后胃癌细胞MKN45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组Nanog和Oct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P均<0.05),与TGF-β组比较,TGF-β+BAPTA-AM组Nanog和Oct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GF-β组细胞内钙增加(P<0.05);与单独TGF-β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内钙减少(P<0.05)。结论 TGF-β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钙浓度而使胃癌细胞干性因子Oct4、Nanog的表达增强。

    2017年45期 v.57;No.107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中CD68、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阎红琳;吴昊;高利昆;饶洁;袁静萍;

    目的探讨CD6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0例份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D68和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乳腺癌复发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68蛋白、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CD68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相关(P<0.05)。VEGF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ER相关(P<0.05)。CD68与VEGF蛋白在乳腺癌复发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未复发者(P均<0.05)。CD68蛋白与VEG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7,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CD68蛋白、VEGF蛋白表达升高,其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复发。

    2017年45期 v.57;No.107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鄢俊;钟志宏;施华球;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注射液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肺癌细胞株NCI-H1395和95-D接种于96孔板,分别设对照组和观察1、2、3组,分别加入0、0.25×109/m L、0.5×109/m L、1×109/m L的PA注射液培养24 h。另设对照组、PA组和AG1478组,对照组不加药,PA组加入1×109/m L的PA,AG1478组加入1×109/m L的PA和10-7mol/L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G1478。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PI双染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PA浓度的升高,肺癌NCI-H1395和95-D细胞OD570不断降低,细胞凋亡率不断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PA组细胞OD570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PA组相比,AG1478组细胞OD570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结论 PA注射液通过EGFR信号通路抑制肺癌细胞NCI-H1395和95-D增殖,促进其凋亡。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成人正常核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中TET2突变情况及临床意义

    李佳佳;朱俊锋;周黎黎;朱凯;张凤;孙自敏;张竞竞;

    目的探讨成人正常核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TET2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8例成人正常核型原发AML患者的骨髓标本,PCR扩增目的片段,然后进行直接测序检测TET2突变情况,并探讨TET2突变与AML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23例AML患者出现TET2突变,且突变的白血病类型多为M2、M5型;与TET2野生型AML患者相比,TET2突变患者骨髓原始细胞、白细胞计数高,血小板计数低(P均<0.05),且TET2突变型患者具有较短的总生存期;TET2突变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化疗方案、化疗疗效、危险分层、FLT3-ITD和NPM1突变与TET2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人正常核型原发AML患者中TET2突变发生率较高,与其预后差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miR-373-3p低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

    李美仪;徐红;谭飞非;

    目的构建人miR-373-3p低表达慢病毒载体,探讨miR-373-3p低表达对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扩增包含miR-373-3p前体序列的目的基因,经酶切后克隆入慢病毒载体GV280中构建GV280-pre-miR-373-3p inhibitor表达载体,通过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的包装和滴度测定。分别用空载慢病毒(空载病毒组)及重组慢病毒miR-373-3p(miR-373-3p组)感染HEC-1A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miR-373-3p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培养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培养24、48 h时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人miR-373-3p低表达慢病毒载体。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病毒组比较,miR-373-3p组miR-373-3p相对表达量低,培养48、72、96h HEC-1A细胞增殖活力均降低(P均<0.05),24、48 h HEC-1A细胞划痕面积迁移率低,24 h穿膜细胞数少(P均<0.05)。空载病毒组及空白对照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iR-373-3p低表达慢病毒载体,miR-373-3p低表达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迁移能力。

    2017年45期 v.57;No.107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王雪芹;张永峰;刘淑华;张淑娴;徐爱霞;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0.1组、G1.0组、G10.0组,分别采用0、0.1、1.0、10.0 Gy X线外照射,于照射后1 h、5 d(1个动情周期)、10 d(2个动情周期),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免疫放射法检测不同剂量X线照射不同时间后Wistar大鼠在不同动物周期中卵巢颗粒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生殖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并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结果 X线照射后1 h,各组各级卵泡数目及各激素水平比较,P均>0.05。X线照射后5d,与对照组比较,G0.1组各级卵泡数目升高,血清FSH降低、LH及E2升高;G1.0、G10.0组各级卵泡数目减少,血清FSH升高、LH及E2降低(P均<0.05);X线照射后10 d,G10.0组各级卵泡数目减少,血清FSH升高、LH及E2降低(P均<0.05)。与其余组比较,G10.0组X线照射5、10 d各级卵泡数目减少,血清FSH升高,LH及E2降低(P均<0.05)。与同组内照射后1 h比较,照射后5 d,G0.1组各级卵泡数目升高,血清FSH降低、LH及E2升高(P均<0.05),照射后10 d,均恢复至正常水平;G1.0组照射后5 d各级卵泡数目降低,血清FSH升高、LH及E2降低(P均<0.05),照射后10 d恢复至正常水平;G10.0组照射后5、10 d各级卵泡数目均降低,血清FSH升高、LH及E2降低(P均<0.05)。与照射后1 h比较,G0.1组照射后5 d Bcl-2阳性表达率升高,G1.0组照射后5 d降低,G10.0组照射后5、10 d均降低(P均<0.05)。结论低剂量X线照射可一定程度抑制细胞凋亡,避免卵巢损伤;当照射剂量超过一定值(≥1.0 Gy),卵巢功能受损,但损伤是可逆的;当给予超大剂量(10.0 Gy)照射后,卵巢功能严重损伤,甚至出现不可逆性早衰。

    2017年45期 v.57;No.107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GDM孕妇肘静脉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变化及意义

    邵婷;邢军;周剑利;曹佳宇;赵秀兰;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肘静脉血清、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及AGE受体(RAGE)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二者与GDM发病、新生儿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方法选取GDM孕妇80例(GDM组),按孕周匹配同期住院分娩糖耐量正常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母体肘静脉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出生72 h内,对新生儿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并对上述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GDM组母体肘静脉血清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组新生儿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及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GDM组母体肘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分别与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725、0.473,P均<0.05)。GDM组母体肘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性(r分别为-0.415、-0.320,P均<0.05)。GDM组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性(r分别为-0.294、-0.280,P均<0.05)。结论 GDM母体肘静脉血清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清中AGE、RAGE水平升高,其与GDM发生及新生儿早期神经系统缺陷均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作者·编者·读者

  •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正>区别:(1)资料要求不同:直线相关分析要求两个变量都是正态分布;回归分析要求因变量Y服从正态分布,而自变量X是能精确测量和严格控制的变量。(2)统计意义不同:直线相关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伴随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对等的,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回归则分析反映两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一般将"因"或较易测定、变异较小者定为自变量,这种依存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3)分析目不同:直线相关分析

    2017年45期 v.57;No.1071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正>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献标志码的标识

    <正>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标识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共设置以下五种: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扎记(社科)。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薯蓣皂苷元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及VEGF、IL-6表达的影响

    尹静;郭亚春;张军霞;邢恩鸿;李淑静;宋鸿儒;白冰;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Dio)对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6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Dio作用于RPMI8226细胞24、48、72 h,采用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并选定下步试验中Dio的作用浓度。将对数期的RPMI822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中、低Dio组,硼替佐米(BTZ)组,分别采用0、20、30、40μmol/L Dio及BTZ 10 nmol/L作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6、VEGF蛋白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IL-6、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Dio对RPMI8226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及时间的延长抑制率增加(P均<0.05)。作用48 h,与对照组比较,BTZ组VEGF、IL-6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高、中、低Dio组VEGF、IL-6 mRNA及蛋白水平均降低(P均<0.05)。与BTZ组比较,高、中、低Dio组各指标均降低(P均<0.05)。结论 Dio可通过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IL-6、VEGF的表达而抑制其增殖。

    2017年45期 v.57;No.1071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NK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292的杀伤作用及对其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杨永辉;李辉;郭素敏;李秀武;尹江凡;赵鹏;高莉;吴树才;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对肺癌细胞系NCI-H292的杀伤作用及对癌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培养NK细胞(NK组),取培养14 d后的NK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m L,按1∶5的比例接种到NCI-H292细胞(NK+NCI-H292组)培养板共培养24 h,单独培养NCI-H292细胞(NCIH292组)24 h。采用CCK-8法测算NK细胞对肺癌细胞系NCI-H292的杀伤活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CIH292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NK细胞对NCI-H292细胞的杀伤率为96.720%±1.081%,与NK及NCI-H292组比较,NK+NCI-H292组β-catenin表达降低(P均<0.01)。结论 NK细胞对NCI-H292细胞具有杀伤力,同时能够抑制NCI-H292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2017年45期 v.57;No.107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miR-7-5p靶向调控EGFR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刘承一;肇爽;白璐;吕喜英;高东奇;李青山;

    目的探讨miR-7-5p是否通过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而影响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方法通过双荧光素酶试验证明EGFR为miR-7-5p的下游靶基因,用miR-7-5p(miR-7-5p组)或miR-N.C.(miR-N.C.组)转染NCI-H1975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GFR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GFR蛋白的表达。然后通过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CIH1975细胞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miR-7-5p可通过靶向3'UTR发挥调节作用,降低荧光素酶的表达活性。miR-7-5p组EGFR mRNA及蛋白表达量低于miR-N.C.组(P均<0.05)。转染后72 h,miR-7-5p组细胞增殖活力比miR-N.C.组降低(P<0.05)。与miR-N.C.组相比,miR-7-5p组NCI-H1975细胞S期所占比例下调(P<0.05),而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P<0.05)。与miR-N.C组相比,miR-7-5p组细胞侵袭变化率下调(P<0.05)。结论 miR-7-5p通过靶向抑制EGFR的表达而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2017年45期 v.57;No.107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 MYU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周白云;郭永利;王卓;王文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MYU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MYU在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将Hela细胞株分为:1组:转染对照NC序列;2组:转染MYU siRNA;3组:转染对照pc DNA3.1;4组:转染pc DNA3.1-MYU过表达序列。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c-myc、CDK4、CDK6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试验验证WDR5与MYU的结合,染色质免疫沉淀试验检测组蛋白H3赖氨酸4三甲基化(H3K4me3)水平。结果癌组织LncRNA MYU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转染24、48 h,OD值比较,2组低于1组,4组高于3组,P均<0.05;Ki-67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比较,1组高于2组,3组低于4组,P均<0.05;c-myc、CDK4、CDK6mRNA及蛋白比较,1组高于2组,3组低于4组,P均<0.05;LncRNA MYU与WDR5的富集量高于阴性对照(P<0.05);H3K4me3水平比较,1组低于2组,3组高于4组,P均<0.05。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YU通过募集WDR5抑制c-myc基因启动子区H3K4me3,上调c-myc转录从而促进Hela细胞增殖。

    2017年45期 v.57;No.107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iR-429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孙少鹏;孔广起;贤少忠;蔡大伟;

    目的探讨miR-429过表达对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常规培养好的膀胱癌细胞T24随机分为对照组、miR-429组,对照组转染miR-NC(无关序列的mimics),miR-429组转染插入miR-429的目标片段。用划痕试验检测两组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其侵袭能力。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T24细胞内E盒结合锌指蛋白(ZEB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mRNA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24细胞内ZEB1、MMP-2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429组细胞迁移距离短,迁移细胞数少(P均<0.05),细胞内ZEB1、MMP-2 mRNA及蛋白表达低,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高(P均<0.05)。结论 miR-429b过表达可能通过靶向抑制膀胱癌细胞内ZEB1、MMP-2表达,增强E-cadherin的表达阻止膀胱癌细胞迁移、侵袭。

    2017年45期 v.57;No.107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半乳糖凝集素-1联合雷公藤内酯醇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刘扬;卢斌;赵红卫;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联合雷公藤内酯醇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无特殊病原菌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D、E组。通过Allen's法打击进行脊髓造模。A组腹腔注射半乳糖凝集素-1 4 mg/kg联合雷公藤内酯醇0.4 mg/kg,1次/d,持续1周;B组腹腔注射半乳糖凝集素-1 4 mg/kg,1次/d,持续1周;C组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4 mg/kg,1次/d,持续1周;D组腹腔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12 h后再重复1次,以后1次/d,重复3 d;E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mg/kg,1次/d,持续1周。分别于术后1、3、7、14 d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BBB评分+斜板倾斜度);于术后14 d行病变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同时用ELISA法测定IL-10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术后7、14 d,A组BBB评分及斜板倾斜度较其余组高(P均<0.05);其中B、C、D组间比较,P均>0.05。术后14 d的HE染色结果显示A组的脊髓组织神经元数量多于其余组(P均<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A组脊髓组织的GAP-43阳性表达水平较其余组高(P均<0.05)。术后7 d及14 d,与其余组比较,A组TNF-α表达水平低,IL-10水平高(P均<0.05),而B、C、D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半乳糖凝集素-1联合雷公藤内酯醇可减轻急性脊髓损伤的进一步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10及下调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射对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樊晓艳;薛梅;胡毓华;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注射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MAS患儿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外源性PS进行治疗,PS 70 mg/kg,气管内注射。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后24 h(T1)、治疗后48 h(T2)观察呼吸机参数,包括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 O2/Fi O2),同时应用ELISA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血清中IL-8和IL-1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同组T0时比较,T1、T2时两组OI均降低,a/APO2、Pa O2/Fi O2均升高(P均<0.05),T1、T2时同组内各指标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T2时研究组OI降低,a/APO2、Pa O2/Fi O2升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P-A、SP-D、VEGF、IL-10均升高,IL-8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EGF、IL-8水平降低,其他指标升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外源性PS气管内注射可改善MAS患儿氧合功能、缩短治疗时间,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和VEGF水平及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实现。

    2017年45期 v.57;No.107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米力农在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效果

    杜岚岚;梁树;陈佳;姚仲伟;杨洋;帅春;

    目的探讨米力农在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PPHN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机械通气联合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0.5 mg/(kg·次),1次/6 h,共8次,鼻饲;治疗组给予传统机械通气联合米力农治疗,负荷量20μg/kg,10 min内静注,维持量0.75μg/(kg·min),静滴,两组均治疗48 h。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输出量(S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平均压(PAMP)、血氧饱和度(Sp O2)、氧合指数(OI)及动脉血氧分压(Pa O2),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χ2=5.541,P=0.019)。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V、Sp O2、OI及Pa O2高,PAP和PAMP低。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力农可提高行机械通气治疗的PPHN患儿临床疗效,提高血氧含量、改善持续动脉高压状态,且安全性较好。

    2017年45期 v.57;No.107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尿PCA3评分对血清总PSA灰区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张振奇;刘桂丽;张旭;毛仕辉;封志强;江冰华;陈月娥;叶慧珍;许志宏;

    目的探讨尿液中前列腺癌基因3(PCA3)评分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 PSA)灰区(4~10 ng/m L)的前列腺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t PSA灰区患者103例,其中前列腺癌患者29例(前列腺癌组)、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患者74例(BPH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尿液中PCA3基因表达,计算尿PCA3评分,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尿液PCA3评分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与BPH组比较,尿PCA3评分高,前列腺体积小(P均<0.05)。尿PCA3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血清t PSA(P<0.05),取截断值71.5,尿PCA3评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8%及81.1%。结论尿PCA3评分可提高血清t PSA灰区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准确度。

    2017年45期 v.57;No.107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贫血的影响

    王慧娟;卢文;梁晓平;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 115例尿毒症患者按照透析方式不同分为PD组55例、HD组60例,PD组执行持续非卧床PD方案,采用葡萄糖浓度为1.5%和2.5%的PD液,二者比例为3∶1,每日换液8 000 m L,每周透析7 d。HD组采用HD,每周3次,每次4 h。以实验开始为起点,两组均持续透析8周,测定两组透析前后血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ALB(ALB)、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激素(PTH),以及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SI)、铁蛋白(SF)、转铁蛋白(T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并进行比较。结果透析前两组血清RBC、HB、ALB、PTH、CRP及铁代谢指标比较,P均>0.05;同组内透析前后各指标比较,P<0.05;透析后与HD组比较,PD组血清RBC、Hb升高,ALB、PTH、CRP、SF水平低(P均<0.05)。结论 PD对尿毒症患者贫血状态的改善优于HD。

    2017年45期 v.57;No.1071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主韧带和宫骶韧带组织中神经肽Y、神经肽Y受体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陈霞;詹安娜;蒋丽萍;

    目的探讨神经肽Y及其受体在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主韧带和宫骶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盆腔脏器脱垂患者50例,按盆腔脏器脱垂定量评估体系(POP-Q)对盆腔脏器脱垂分度:Ⅰ度6例,Ⅱ度20例,Ⅲ度14例,Ⅳ度10例。将Ⅰ、Ⅱ度作为脱垂1组,Ⅲ、Ⅳ度作为脱垂2组。同期选择宫颈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无盆腔脏器脱垂。均于术中切除主韧带和宫骶韧带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神经肽Y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Y1受体、Y2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脱垂1、2组主韧带与宫骶韧带组织中神经肽Y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χ2主韧带分别为4.710、26.087,χ2宫骶韧带分别为7.012、21.941,P均<0.05),脱垂2组低于脱垂1组(χ2主韧带=5.984,χ2宫骶韧带=7.232,P<0.05)。脱垂1组主韧带、宫骶韧带组织中Y1受体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脱垂2组主韧带、宫骶韧带组织中Y1受体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脱垂2组主韧带组织中Y1受体mRNA表达高于脱垂1组(P<0.05)。脱垂1、2组宫骶韧带组织中Y2受体mRNA表达比较,P>0.05。脱垂1、2组主韧带与宫骶韧带组织中Y2受体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脱垂1、2组之间比较,P>0.05。同组主韧带与宫骶韧带组织中Y1受体、Y2受体mRNA表达比较,P均>0.05。主韧带组织中Y1受体mRNA表达与Y2受体mRNA表达呈正相关(r=0.479,P<0.05),宫骶韧带组织中Y1受体mRNA表达与Y2受体mRNA表达无相关性(r=0.173,P>0.05)。结论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主韧带和宫骶韧带组织中神经肽Y呈低表达,其Y1受体呈高表达,主韧带组织中Y1与Y2受体mRNA表达呈正相关;神经肽Y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与盆腔脏器脱垂程度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c-kit、PI3K的表达变化

    王宝云;唐修俊;王达利;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临床收集增生性瘢痕(HS)患者HS组织24例份,随机分为6个月、12个月、24个月组,另选正常皮肤组织8例份作为对照组;行HE染色,应用RT-PCR技术检测c-kit、PI3K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kit和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皮肤组组织中c-kit mRNA呈高表达,PI3K mRNA呈低表达。不同时段HS组织中PI3K、c-kit的mRNA表达:随时间延长HS组织中PI3K的mRNA表达由强变弱,早期(6、12个月组)呈高表达,晚期(24个月组)降低;其6个月及12个月组高于正常组(P均<0 05);c-kit mRNA表达量由弱变强,在HS早期(6个月组)同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呈现低表达(P<0.05),12个月组逐渐升高,24个月组高于12个月组(P<0.05),仍低于正常组(P均<0.05)。正常皮肤组织c-kit蛋白和PI3K蛋白呈低表达。各组不同时间c-kit、PI3K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12个月组与24个月组两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不同时期HS组织中c-kit、PI3K mRNA和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除c-kit mRNA外,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瘢痕增生明显时c-kit、PI3K mRNA和蛋白质表达增高,瘢痕稳定时逐渐降低。

    2017年45期 v.57;No.1071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及纵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冯菲菲;程鹏;王超超;王永彬;车晓文;牛瑞;

    目的探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及纵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胸部CT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气管、支气管旁肿物而行EBUS-TBN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其诊断肺及纵隔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50例患者中明确诊断44例,包括恶性病变36例,良性病变8例,其中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3例、结节病3例、临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例。共穿刺67组淋巴结或肿块,每组平均穿刺2~4针。EBUS-TBNA对肺及纵隔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3%、100%和9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78.6%。EBUS-TBNA对纵隔及肺内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BNA在肺及纵隔恶性肿瘤及不明原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疾病诊断方面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并发症少。

    2017年45期 v.57;No.1071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肛门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杨学伟;于泳浩;张军;耿立成;杨涛;

    目的评价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麻醉在肛门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肛门直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RD1组、RD2组,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6 mg、0.5%罗哌卡因6 mg+右美托咪定3μg、0.3%罗哌卡因6 mg+右美托咪定3μg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采用针刺法评价三组的麻醉效果;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RD1组比较,RD2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缩短,Bromage评分降低(P均<0.05);RD1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高于其余两组,RD1、RD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均<0.05);三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0.3%罗哌卡因6 mg复合右美托咪定3μg蛛网膜下腔麻醉能满足肛门直肠手术要求。术后患者下肢运动恢复早,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17年45期 v.57;No.1071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lf5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杨荷;闫洪超;

    目的探讨Elf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组织84例份、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例份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份,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lf5在不同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子宫内膜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Elf5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χ2分别为5.787、1.614,P均<0.05);(2)Elf5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lf5阴性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短于阳性表达患者(P<0.05);(4)Cox回归分析显示FIGO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Elf5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有关(P均<0.05),其中Elf5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lf5表达降低,其水平降低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甲状腺癌组织中Stat3、Survivin、MMP-13的表达变化及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徐亚东;李华;宋春霞;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根治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60例。采集患者甲状腺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tat3、Survivin、MMP-13的表达,并比较甲状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Stat3、Survivin、MMP-13表达水平。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Stat3、Survivin、MMP-13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Stat3、Survivin、MMP-1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Stat3、Survivin、MMP-13表达升高,且可促进淋巴结转移。

    2017年45期 v.57;No.1071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安仲武;冯小娟;蒋玲;李海英;冯小娟;史保强;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水平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8例,按DN临床进展分期分组:糖尿病白蛋白尿正常组(DM组)38例、早期DN微量蛋白尿组39例(早期DN组)、临床DN大量蛋白尿组41例(临床DN组),以同期4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四组血清Vasp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IL-10水平,比较各组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Vaspin、TNF-α、IL-6、MCP-1水平高(P均<0.05),DM组、早期DN组、临床DN组IL-6、TNF-α、MCP-1水平依次升高,Vaspin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比较,P均<0.05。临床DN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间比较,P均>0.05。Vaspin与促炎因子IL-6、TNF-α、MCP-1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0.42、-0.46,P均<0.05),与抗炎因子IL-10无关(r=0.21,P>0.05)。结论 DN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升高,其与血清促炎因子呈负相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sCD40L水平变化及意义

    李恬恬;吕振梅;雷珂;张秋业;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期HSP患儿79例(HSP组),按有无肾脏损害进一步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和非紫癜性肾炎组(NHSPN),另择体检健康儿童29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中s CD40L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免疫球蛋白(包括Ig G、Ig A、Ig M和Ig E)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Pearson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血浆s CD40L水平高(P均<0.05);HSPN组高于NHSPN组(P<0.05)。HSPN组外周血B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NHSPN组(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浆s CD40L水平与外周血B细胞和血浆Ig A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分别为0.516、0.322,P均<0.05),与总T细胞、CD4+T细胞所占百分比、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CD4+/CD8+、Ig M、Ig G、Ig E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浆s CD40L水平升高,s CD40L异常表达可能在HSP尤其是HSPN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45期 v.57;No.107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T波峰末间期及ST/HR斜率在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朱玮;高美雯;杨向军;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以及ST/HR斜率在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脉造影的患者130例,其中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脉造影结果均为阴性41例(A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冠脉造影结果阴性24例(B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阴性、冠脉造影结果阳性26例(C组),两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D组)39例,比较四组运动峰值时与运动试验前的Tp-Te间期,并对四组之间Tp-Te差值以及ST/HR斜率进行比较。结果四组运动试验峰值时Tp-Te间期均较运动试验前下降(P均<0.05);四组运动试验峰值时与运动试验前Tp-Te间期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A组Tp-Te间期差值较另外三组大(P均<0.05),而其余三组间比较,P>0.05;四组ST/HR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的ST/HR斜率较另外三组大(P均<0.05),而其余三组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 ST/HR斜率对于鉴别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心肌缺血假阳性,运动前后Tp-Te间期差值对于鉴别心肌缺血假阴性有辅助价值。

    2017年45期 v.57;No.107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视觉诱发电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联合治疗效果的评价作用

    张宏彬;杨俭伟;白萍;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视神经管减压术+甲基强的松龙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20例TON患者进行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有光感患者30例,无光感患者9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6、12周分别行VEP及视力检查,VEP结果均与自身健眼对比,评估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前后VEP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TON患者后2、6、12周,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8.33%、62.65%、66.67%。其中术后12周有光感患者疗效高于无光感患者,无光感但VEP有波形患者(70例)视力高于无光感VEP无波形患者(20例)(P均<0.05)。治疗前VEP有波形患者100例中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无波形患者20例中仅5例恢复光感。与有光感患者比较,各时间点无光感患者均表现为P2波潜伏期延长值增大,P2波峰值降低(P均<0.05)。与有效患者比较,各时间点无效患者表现为P2波潜伏期延长值增大,P2波峰值降低(P均<0.05)。不同时间视力与P2波潜伏期延长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9、0.835、0.830、0.847,P<0.05),与VEP中P2峰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3、0.635、0.646、0.635,P均<0.05)。结论 VEP检查可评价TON患者视神经管减压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

    2017年45期 v.57;No.107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CTRP-4、CTRP-5水平变化及意义

    韦海燕;孙印;何士杰;景卫革;唐桂华;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4、5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病例组,4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中CTRP-4、CTRP-5及IL-8水平,同时测量两组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比较两组以上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病例组CTRP-4、CTRP-5、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FEV1%pred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血清CTRP-4、CTRP-5及IL-8水平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06、-0.785、-0.638,P均<0.01);CTRP-4、CTRP-5与IL-8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9、0.715,P均<0.01)。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CTRP-4、CTRP-5水平升高,其参与了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且与肺功能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观察

    刘东;邵玉婷;孙钦凤;谢志伟;

    目的探讨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上切牙拥挤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上切牙拥挤患者57例,根据上切牙拥挤度分成三组,其中轻度拥挤组19例(拥挤量2.0~3.9 mm),中度拥挤组20例(拥挤量4.0~5.9 mm),重度拥挤组18例(拥挤量≥6.0 mm)。患者均不使用减数拔牙治疗。首先按照设计方案模拟临床矫治,将每一矫治阶段的牙颌模型进行三维快速激光成形制作出一系列透明的隐适美矫正器。患者佩戴矫正器,通过牙齿上粘接的矫治附件在完成支抗控制的同时可使牙齿不断小范围移动位置,逐渐矫正牙齿畸形,使其符合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矫治目标。矫治前后观察上切牙突度指标(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及牙弓宽度指标(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结果 57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Andrews正常颌六项标准,但轻、中、重度拥挤组间治疗时间比较,P均<0.05。矫治前后比较,轻度拥挤组覆盖,中度拥挤组覆颌、覆盖,重度拥挤组覆颌、覆盖、1-NA角、1-NA距、1-PP角、1-AP角、1-AP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拥挤组矫治后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均<0.05)。三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隐适美矫正器非拔牙治疗对轻度和中度上牙列拥挤患者矫治效果良好,但重度拥挤患者中上切牙可出现明显的唇倾和前突。

    2017年45期 v.57;No.1071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腹腔镜下与开腹保肛根治术对超低位直肠癌治疗效果比较

    曾文革;徐建华;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与开腹保肛根治术对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33例,其中行开腹保肛根治术者62例(开腹组),腹腔镜辅助下实施保肛根治术者71例(腹腔镜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以及肛管功能。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开始排气、开始饮食、住院时间短(P均<0.05)。术后1年,两组肛肠压力均较术前下降,以腹腔镜组为著(P均<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优良率高,Wexner便秘评分低,术后总并发症率低(P均<0.05)。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比较,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保肛根治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在临床效果方面和开腹保肛根治术相当,但术中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肛管功能优。

    2017年45期 v.57;No.1071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窥镜鼓膜穿刺针的研制及其在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中的应用效果

    李国彬;王世振;王新颜;张晓雁;

    目的设计并制作窥镜鼓膜穿刺针并探讨其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积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窥镜鼓膜穿刺针。选取鼓室内含有积液并伴有听觉传导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鼓膜穿刺抽液灌注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窥镜鼓膜穿刺针穿刺抽液注药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治疗疗程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成功设计了窥镜鼓膜穿刺针,应用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疗效好,并发症少。

    2017年45期 v.57;No.1071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刘强;宇辉;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首发脑梗死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继发脑梗死组),分析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征及斑块性质。采用EL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钠肽(BNP)、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炎症小体3(NLPR3)、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IL-1β水平。以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颈动脉管壁增厚比例和颈动脉内膜毛糙、回声增强比例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血清中BNP、NT-pro BNP、NLPR3、LOX-1、IL-1β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发生率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P均<0.05)。首发与继发脑梗死组比较,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与老年脑梗死发病均有关。

    2017年45期 v.57;No.1071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朱芳晓;石宇红;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免疫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晚期死因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及其并发症。影响AS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适应性免疫、先天免疫应答。在免疫反应中,脂肪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血栓形成分子和黏附分子受体一起参与SLE中AS血管病变的发展。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磷脂酰丝氨酸红细胞与β地中海贫血高凝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徽;邓东红;程鹏;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其特征为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红细胞内过多的α珠蛋白链不能与β珠蛋白链结合,形成不可逆的高铁血红素结合到细胞膜的胞质面。细胞膜蛋白和脂质氧化损伤,使红细胞膜磷脂不对称性丧失,导致红细胞各种膜缺陷和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研究表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伴随PS外翻可在β地中海贫血的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风险中发挥病理作用。红细胞膜表面PS暴露,倾向于在循环中产生促凝血微粒;且PS红细胞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凝血酶生成。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念珠菌感染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

    覃金梅;黄力毅;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HIV感染病例的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念珠菌是真菌相关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目前临床上治疗念珠菌感染仍以传统抗真菌药为主,但是由于临床上预防性及反复治疗的用药,导致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光动力疗法是指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下,发生激化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物种导致靶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针对念珠菌常用的光敏剂主要有卟啉类、吩噻嗪类、酞菁类。目前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PDT可以杀灭白色念珠菌。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分子DNA嵌插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许凤;王振虹;陈红华;左安俊;张仁帅;李祥乾;史大永;

    DNA嵌插剂是一类能与DNA相互作用并与之形成嵌插复合物的多环小分子化合物,在癌症化疗中前景广阔。通过嵌插结合,DNA嵌插剂可以直接抑制DNA的复制与转录,或经过进一步活化裂解DNA进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设计新高效的DNA嵌插剂是一种可以推进临床癌症化疗的可行性方法,已有多个DNA嵌插剂开发用于白血病等肿瘤的治疗。近年新合成的具有代表性的DNA嵌插剂主要有喹啉和喹唑啉骨架衍生物、吩嗪骨架衍生物、吲哚骨架衍生物、吖啶骨架衍生物、异恶唑烷基多环芳烃衍生物、螺纹嵌插剂以及其他骨架嵌插剂等。嵌插剂所具有的嵌插结合性质使其除了可以用作以DNA为靶点的多种肿瘤的直接治疗外,还可以作为DNA结构的诊断探针。

    2017年45期 v.57;No.1071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